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遗忘诗行》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遗忘诗行》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1 09:4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遗忘诗行》经典影评10篇

  《遗忘诗行》是一部由阿列热扎·卡塔米执导,胡安·马加略 / 托马斯·德尔·伊思塔 / 曼努埃尔·莫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忘诗行》影评(一):恶行与善念

  恶行与善念

  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2)鲸鱼搁浅的报道。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3)尊严意识。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4)移情的作用。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感谢熊洛伦佐翻译并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遗忘诗行》影评(二):1001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这部「处女作」碉堡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的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已落幕。

  获得地平线「最佳剧本奖」,

  还有费比西影评人协会评出的「最佳处女作奖」,

  都被这部影片收入囊中。

  《遗忘诗行》| 2017

  豆瓣7.7

  《遗忘诗行》影评(三):生与死之歌

  巨大的鲸鱼跃出水面,向它搁浅的、自杀的同伴致意。你久久地注视它们,就像注视你自己。 沉重的政治话题充满了整部影片,但它却未被给予太多正面的、直接的展现。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影片中,它是回忆中石灰盖住的政治犯的血,是窗户上刀锋一样的人影,是一块碎掉的挡风玻璃。它悄悄地存在于死去的人的脸庞和活着的人的话语之中。没有镜头拍摄血腥的屠杀、愤怒的人群、领袖的高呼,历史和政治却无比清晰的无处不在,重压般占据于人们的生命之中。结果,统治的暴力与诗意的宁静被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生与死的探讨在这样的重压下从叙事中撕开了一个裂口呼吸。它既有我们通常对生死的永恒意义的探讨,也指向在带来深创剧痛的历史氛围中生和死的被抹杀后的脆弱与无意义。身体可以被忘记,坟墓可以再利用。死的永恒和生的连续性不断出现:妇人看着无名尸体,就像看到了她的女儿那样。男孩与青年如同已逝之人投下的镜像。掘墓人在葬礼的圣坛上歌颂死亡带来的永生。葬礼之后是婚礼,掘墓人也会变成欢乐的演奏者。生命会被新的生命代替,用相似的外表重复旧的生活,只是,你无法使死者复生。你只能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幸存,从坍塌的石块下面像活死人那样爬出。世界充满那些停止的、未完成的生命的回声,像灰尘一样覆盖在每一段暴政与和平的历史之上。

  《遗忘诗行》影评(四):记住那个鲸鱼飞起的日子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国内影迷就有幸能看到入围参赛片,还是“伊朗人拍智利片”这样的小众制作,其惊喜程度,甚至超过了某某华语片获奖的空头新闻。更值得欣慰的是,这部拿下“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的《遗忘诗行》,新锐导演的处女作,居然拍得非常成熟,一个半小时的不离不弃,“很耐看”。波斯人与拉美魔幻主义的相遇,重构了隐晦的历史,置抗争于无言中,阿巴斯和阿斯哈•法哈蒂后继有人。

  由诗句开启,由音乐落幕,《遗忘诗行》的对白不多,画面里满是孤独,落籍和些许荒诞。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了老人对大海的凝视上,此时鲸鱼腾空而起,维瓦尔第的《四季》响起,几乎成了生命的礼赞。但整部影片围绕最多的,却是死亡的萦绕,终究无从闪避,不多的出场人物中,守墓人,掘墓人,送灵人,无名的尸体和悲伤的母亲,最后归结在送葬仪式之中。

  “遗忘”是整部影片的题旨,同时又是一个辩证的考题,拷问那些在历史中扮演过角色的人,哪些是真正的忘却,哪些则是有选择的掩盖。守护墓园的老人就像是出题人,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忘了,却还记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悲剧。例如那个来扫墓的男人,老人清晰的记得他的狱中往事,美好的期望和丑恶的行为,详细到多少天多少字,如史书般精准。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发生在智利这个国度的政治风云,独裁的压迫与年轻人的反抗,表面上岁月抹去了痕迹,其实只是竞选宣传单的反面,被所谓“民主”轻巧地盖过罢了。当暴力和死亡不期而至时,墓园反而成了维护尊严,保存希望的最后一块净土,哪怕老人被殴打,他也不曾后悔为陌生的女孩整理遗容,想方设法为她筹备一场葬礼。在一些人眼中,他“没有遗忘”的东西太多了,死亡也不能带走记忆,尤其是那些无名的反抗者,需要一个像鲸鱼般伟大的葬礼。

  拉美人对死亡的“魔幻化”,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尸体并不让人害怕,既然老人的工作在墓园,他要同瞎眼的掘墓人一起,并不畏惧死亡到来,倾听从第一个到1001个死亡的故事,给逝者画上生命句号,再用一场婚礼重启新的生活。在此般举重若轻的心态下,导演阿列热轧•卡塔米呈现出一个个静谧的,蕴含诗意的长镜头,正如片头引用的策兰的诗句,“世界已经逝去,我不得不承载你”,老人渡得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民族的回忆。

  《遗忘诗行》影评(五):马小盐:《遗忘诗行》——献给无名反抗者的影像诗句

  很多时候,一部人类史,便是一部胜利者的历史。本雅明因此在《历史哲学论纲》里写道:“当下的统治者正从匍匐在他脚下的被征服者身上爬过”“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为困难。”在本雅明看来,忽视了无名者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历史的缝隙里亦填塞满籍籍无名者因争取自由而被湮灭的血迹。与本雅明所倡导的“历史的构建是献给对无名者的记忆“相呼应,”伊朗籍新锐导演阿列热扎·卡塔米的处女作影片《遗忘诗行》,正是一部试图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给人类历史上无名的反抗者打造一座影像丰碑的影片。

  一位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的年老的入殓房管理员,一位喜好听死者故事的瞎眼掘墓人,一位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无名者星丛。他们活着,却被四处弥漫的黑暗的死亡气息所笼罩。影片开始不久,一个男子来墓地祭奠他的母亲,却在这庞大的国家墓园的死亡迷宫中迷路。他请求入殓房管理员带领他去寻找母亲的墓地,入殓房管理员却认出了他,亦道出了他为了生存,蓄意遗忘的多年前自身所犯的罪孽。祭奠者曾是一位因杀人而入狱的罪犯,最终却成为恶政的帮凶:他因帮助当权者掩盖秘密处死的政治犯的血迹,从而获得早释。这个片段告诉我们,白发皑皑的入殓房老人,虽然是一个遗忘了自己姓名的无名老者,却是记忆的化身,他铭记反抗者的正义,亦铭记威权的血腥与帮凶的平庸之恶。

  老人找那位长达五年时间寻找自己失踪女儿的母亲要来出生证明,他给无名女子编写人生经历与死亡档案,他给她举行葬礼,他把自己早已购买而来的墓地作为无名女孩的墓地。就此,这位无名的反抗者,成了老人和老妇人同样死于反抗的孩子。那些被暴力机构像流浪狗一样血腥杀害、胡乱掩埋、没有名字、没有故事的人,在两位老人举办的葬礼之后,由“无名者”转化为“有名者”。

  影片里有很多超现实主义镜头:空中飞翔的大鲸、雨水滴露的邮政大厅、深不可测迷宫一般的死亡档案室。海岸边七条大鲸搁浅的消息,遗落在地的鲸鱼耳环,从头到尾鲸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彼此交织。对人类而言,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屡次在海岸边“集体自杀”的事件,实在让人惊骇无解。科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之一是:鲸鱼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如果其中的一只遭遇危险,会向同类发出求救信号,别的鲸鱼因此会不畏死亡的前去救援。显然,影片的导演,对这一解释颇为痴迷。鲸鱼的救援是向死而生的救援。入殓房老人给无名女孩安排的葬礼,在人类社会的黑暗时期,显然要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死亡的无名女孩,与老人、老妇人、运尸司机、掘墓人这些无名者,皆是在危难之时,鲸鱼一样互相施予援手的同类。

  整部影片对话寥寥,几乎没有反抗者与暴力机构的血腥的直接冲突,有的仅仅是侧面叙事:老人与掘墓人关于死亡的对话、老人与运尸车司机的对话,老人与寻找失踪女儿的老妇人的对话,老人与官僚上司的对话。老人的时间是最为古老、质朴、直观的时间,它以太阳的升起与落下来衡量,而非钟点、月或者年。时间对老人而言,是《一千零一夜》式的时间,他铭记人类生活的每一天。当身带隐秘罪孽的祭奠者问:“我多少天出狱?”他答:“2679天”。当官僚上司问:“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他答:“7686天。”由此可见,从影片的开始,导演就试图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死与生的1001夜般的循环式故事:老人和掘墓人都在计算着他们所挖掘的墓坑;掘墓人必须在聆听过死者的生存故事之后,才肯给他们挖掘;无名的死于反抗的女孩,占据的是第一千零一个墓坑。至此,一千零一夜式的死亡叙事已经结束,生者的故事就此开启。葬礼之后是婚礼,而婚礼是孕育新生命的起点之一。

  影片里也有很多讽喻性镜头:在相对开放期间回国的老父亲,直到临终之际,才能见到与他分别了十八年远在海外的女儿;葬礼邀请函的背面便是总统竞选的四处张贴的小广告——虚假民主的反面,即是被迫害而死者的的隐秘葬礼。老人无字而仅有划痕的书写与无处可寄的笔记本,都是身处压迫的所有无名者对暴政的反抗与铭记。虽然这是一部特意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影片,观众不知道故事发生于何时与何地,但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昆德拉在《笑忘录》里曾借着男主人公米雷克之口言道:“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所谓的“遗忘诗行”,无非是为了从遗忘中打捞记忆,并铸造记忆。影片看上去与智利有些关系,但我想篡改一下托尔斯泰的名言,我想说:“不幸的国家都是相似的”。人类所有的暴政都是相类的,就若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是相似的。在我看来,阿列热扎·卡塔米的之所以拍这部影片,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熟知他的祖国(伊朗)三十多年来渴望自由的民众艰难的反抗史。他想通过这部魔幻与现实互相交融的影片,给世界上所有被损害、被压迫、被侮辱,为了自由而付出生命或勇于付出生命的无名者书写一首影像赞歌。

  无名的反抗者被湮灭的历史,需要所有人参与书写。电影导演亦然。正如这部影片开首的题词,那是德国诗人策兰的诗句:“die welt ist fort , ich muss dich tragen”,翻译过来便是:“世界已经离去,我承载你“。对蓄意被湮灭的无名者的历史而言,记忆,所有生者尚存的记忆,是最好的承载体。

  《遗忘诗行》影评(六):死亡是审判,或者新生

  

1

白鲸在天上飞。我总觉得,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中国,飞翔在天空的是一头猪。

  符号意味着宏伟的命题。在中国,这个宏大的命题屡次以「猪」的形象出现,猪代表了这个膨胀的国家中,城市和乡村,理想和现实的对立。

  我们在城市里找猪,想象中已经找到了几百万只。

  The pigs in the river, don't be ashamed of you.

  猪不必考虑生死的意义,死亡便是它诞生的原因。但白鲸很困惑,它们以搁浅在岸边为代价探索空间的边界,有时也游弋在天空。

  符号是表象,但当实体也在以表象的形式呈现时,符号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内核。

2

  我很喜欢看导演的处女座,通常处女座是一位优秀导演对影响艺术想象力淋漓尽致的体现,接下来电影的表达手法会日趋成熟可靠,也同时会慢慢走向平庸。这部电影我也很有好感,不过并不是因为其中的符号拼贴技巧——论及拼贴和隐喻的玩法,《遗忘诗行》不及《路边野餐》,但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下讨论生死命题,就具有了可感的参考价值,同时不失优雅。

  具体一点说,就是世俗能否超越生死。在《遗忘诗行》中,这个切面是社会运动。政治议题是大部分导演都没有能力去表达的,但凡试图去挑战这个命题的,小部分把自己的思维方式锁定在二元价值观的对立上,而大部分导演则把讨论的主体投机取巧的转换到传统电影的话语领地中。

  比如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出租车司机》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没有讨论任何新鲜的东西,思维也被庸俗的锁定在「人性」「真相」「自由」的层面。一部从任何角度看都必然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的平庸作品,因为广电的追捧,变成了韩国电影产业的代表作。但很显然《出租车司机》无法代表韩国电影的最高水准,这部电影就像当年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一样,是一部谄媚的,为了证明本土电影产业崛起,向美国电影市场的献祭。

  这么多年来,韩国电影一直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般效仿好莱坞,诚恳的说,韩国电影的发展要很大程度归功于此,但于此同时,韩国电影依然无法在流水线的成功之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这么多年来,电影一直在讨论着初级的消费话题。《出租车司机》和《战狼》一样,都在从各自被允许角度临摹好莱坞,从这点上说,两部电影没有哪一部更好,也没有哪一部更差。但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都在中国取得了同样的成功,这很现实。国人不存在政治思辨的基本经验,政治卖点就像80年代录像厅里的香港三级片般粗糙而直白,肆意调笑。

  当你在沙漠中的时候,你不会在乎一杯水是不是混浊。

3

  我上一部看过的伊朗导演的作品是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也同样讨论了生死的命题。但《樱桃的滋味》更接近于哲学探讨,风格也相对素雅。而《遗忘诗行》则会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享受到智力游戏的趣味。他对于生死的探讨相对具体。生死能否超越世俗。政治枪炮出生证明可以掩埋真实,掩埋名字,掩埋记忆,但是死亡本身必须被尊重。在死亡面前,那些渺小的终将化为尘埃。

  东方和西方对于死亡的观念是不同的:在西方,死亡是对人生的一次沉重审判;而在东方,死亡是一次新生。东方思维有着对世俗的轮回观念,这在精神意义上是更为超脱的,然而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思维方式未免犬儒,也缺乏指导意义。人的行为应当在当下被评判,而非寄托于「天道轮回」——虽然显得不是很超脱,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也许这样更具有威慑力。

  博尔赫斯写过《永生》。他告诉你,你若想要面对永生,就要认同人生是悲苦和冗长的苦行。这部电影说的大概也是这么回事。

  但我宁愿一切都发声在当下。我宁愿把此刻当做永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