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究》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讲究》观后感10篇

2018-03-19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究》观后感10篇

  《讲究》是一部由苟博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究》观后感(一):静心

  最近,纪录片《讲究》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许多人看完之后感觉到这部片子文艺色彩非常足,拍摄手法是非精致镜头下的一个又一个手艺人,被大众所熟知。其实每个人生活上亦是如此,静下心来去做每件事。

  静心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静下心来去思考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静下心来去做事,往往事半功倍,达到不一样的效果。静下心来也是佛教的一种教义,意为安安静静念经,所以每个寺庙里的和尚往往对人对事也是不急不燥。

  片中的90后少年郎佳子彧就是这样一位不急不燥的人。他们祖孙三代百年传承捏塑技艺。这种手法也只有静下心来的人才可以真正的捏塑好一个个活灵活现人物,才会让这个物品传神。郎佳子彧的父亲祖父都是捏塑手艺的传人,他们会静心的去挑米,这是一个细心又耐心的活,直到在几厘米的米粒中挑选出精致的江米,方可结束,这就是一个静心的过程

  在制作捏塑人物之前,还需要碾米,并不是现代科技中用机器一蹴而就,而是用农耕民族原始的磨盘进行碾压,一步步的迈动,一次次的磨盘转动,在90后少年的心中刻下了一个又一个年轮,这是一种静心的方式,真正可以磨炼人意志的方式。也是郎佳子彧真正传承手艺的最基本入门指标,“静心”。心不静,就不能坚持去做一件事,坚持不了去做一件事,老祖先东西,就不能传给你,这就是传承与静心,具有中国的传统色彩。

  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郎佳子彧说,“不用说刻意非要说回到过去,你就做你这个时代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代什么样的,你就顺势而为。”这位90后正以更为灵活认知传承着那个时代的手艺。从年少成名到平心静气,只又看清现实才能了解传承的不易,讲究就是静下心来,不急不燥的做下去。

  《讲究》观后感(二):《讲究》让我重新爱上互联网视频

  最近从爱奇艺上看了几期纪录片《讲究》,让我对互联网视频有了新的认知。

  之前网上的电视剧、综艺、纪录片大都千篇一律,没有新意,而《讲究》选的题材和拍摄手法吸引了我,内容精致且有深度导演团队在15分钟内就可以把每段匠人故事叙述的十分到位,实属纪录片佳作!

  我从《讲究》第一集《榫卯》开始看起,每次更新都准时看,推荐大家来看,在这个互联网视频层出不穷的时代,《讲究》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童浩将现代家居与榫卯工艺结合,建盏狂人陈叶琦五年如一日只为烧出自己心中的曜变天目。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接近极致而倾注一生,这就是匠人精神,是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最缺乏的体验

  在这个时代,除了综艺娱乐,还应该有沉淀型内容。所以在泛滥的网剧和网综中,需要《讲究》这样平实质朴的节目,没有明星的炒作,没有热点的营销,却有对内容的创作,对中国传统手艺的敬畏。

  《讲究》这类纪录片属于探索阶段,不免有批评声音出现,但要知道任何一档节目都不会是完美的,这并不会妨碍它受大众追捧,并且有良好社会风气带头作用,我们愿意给这类文化节目更多的宽容。希望更多这类文化节目的出现,保证优质的内容输出的同时,也要发掘匠人身上更多的闪光点,才能让节目更加真挚动人

  《讲究》观后感(三):喝茶画画做银器,90后身上的匠人精神

  90后匠人,上一季的节目也有一个郎佳子彧,没想到第二季节目最后一期竟然也是介绍90后匠人,而且还是一对睡上下铺的兄弟

  这两位匠人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毕业之后的四年里没上过一天班,但却过得很充实。他们都是金属设计专业毕业,对于设计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叫“南·作器”,两人加上学习金属设计的四年,有将近10年的时间在从事银器的设计和制作,他们乐在其中并且坚持了下来。有时间就去山间田野写生、喝茶,虽然物质生活贫瘠一点,但他们懂得知足

  年轻人总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他们在节目里的创新就不同于一般银器制作。别人的镂空香炉盖都是网状,镂刻出来的形状都是贴合盖子的表面的,而他们镂刻的香炉盖却是突出来的。镂刻出的鹤的形象仅留一点与炉盖相连,其余部分则跃起于炉盖之上,栩栩如生不说,还给人一种生机勃发的感受

  年轻匠人都有一种拼劲,认准了一件事、一个方向就不回头,别人满不满无所谓,但必须要做到他们自己满意。两位年轻的银器匠人身上就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

  南京高额的房租让他们不得不离开都市,来到景德镇,他们仍然坚持银器制作;银器工艺中需要的压片机价格不菲,他们需要压片时就回到母校借用学校的压片机;毕业后的几年,他们没有资金、没有人关注,但仍旧坚持心中热爱、坚持传承传统工艺。而且这一期的节目给我的整体感觉都带有一丝悲凉色彩,可能连导演都觉得这两个90后匠人挺“惨”的。

  现在的年轻人群体,关注的都是明星、电视剧、综艺、动漫游戏,谁会对传统工艺传承上心呢?恐怕两位匠人的同专业同学都有很多放弃这些手艺的,总之,传统工艺的从业者和关注者真的越来越少了。

  人类要进步,需要绝大部分人投入创新和创造中去,但前人的工艺手艺不正是创新创造的基础吗?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工艺,传递匠人精神,这是《讲究》也是社会需要我们做的。

  《讲究》观后感(四):《讲究》片子是讲究电视人干的事

  如果老北京人看你说完话做完事,对你字正腔圆地随口甩出两个字“讲究”,其后保证还会有大拇指竖起,因为老北京口中的“讲究”,是一种难得的由衷褒奖和赞许。

  在电影电视人频繁打着“爷讲究”的幌子,实际却处心积虑干着偷鸡摸狗不讲究的事,推动烂片泛滥的今天,想淘到几个赏心悦目的片子,已成了一桩憾事难事。

  就在我为近期频繁看烂片大倒胃口,不再敢选片点击进去,怕彻底被这些不讲究片子折腾吐了的时候屏幕突然出现了一部片子名:讲究。我心里正骂着这些不讲究的影视人,结果偏偏冒出一部《讲究》的片子,细一瞅,还是最新上线的纪录片,我的天啊!莫不真是冤家路窄,岂不是非要跟爷扛上?!躲都躲不开,这是硬要给大爷我上眼药啊?!

  我哭笑不得起来:这招到底该不该接呢?实际上,我的犯怵也不是空穴来风,因我也是有过亲身体验的。

  有人说,纪录片是影视圈里最后一片良心净土资本血性染指影视虽已不讲究成习,但纪录片还是秉持留有几分讲究的尊严姿态。由此,听人劝吃饱饭,我有段时间不瞎折腾乱跑了,一有时间就直奔纪录片圈遛遛弯养养神。

  结果一路选片看来,给我的印象是,虽说中国纪录片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但也不像期待的那么好。说白了,我估计这是资本还没有大笔进入,没钱可赚,先立下牌坊是必须的。

  既然纪录片还没烂到家,我此刻没片可看,对方气势如虹地前来约我,心想,那我就将计就计,点击进去看下,看看这部名叫《讲究》的纪录片到底是真讲究还是假讲究?若是不讲究,已被烂片恶心很久的我,也不差这一次半次。

  我从《讲究》第一集《卯榫》看起,每次更新都准时看,现已看到第四集《汉刻》,我现在负责任地说,纪录片《讲究》果然讲究!!!绝对是讲究的影视人干的讲究事。

  纪录片《讲究》讲述的是在资本逐利背景下,工艺人独守技艺艰难立足寻求创新的故事。我觉得《讲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小人物情怀小人物大视野这点,每次看后都有种淡淡乡愁从我心中汩汩流出。故事不温不火,落落大方徐徐渐近,有板有眼干净利落,很有礼仪节奏方寸时尚当下感。

  我觉得新旧手艺,匠心情怀。纪录片《讲究》以“匠人的精神”纪录“匠人的故事”,让人看到真正的“灵”和“魂”,在浮躁社会重新定义了“匠人匠心”。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片的包装很时尚简约,字幕也很讲究。整片行进得张弛有度行云流水一样,现场感十足,编辑得很细腻,章法得体

  同时,《讲究》还有着有别于其他纪录片的独到之处,比如它的叙事结构

  《讲究》的叙事结构十分独特,不是简单的华美镜头拼接,而是在15分内,就让整个片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节奏明快。

  以第一集《榫卯》为例,这一集里,导演采用了好莱坞说故事的方法——三幕剧。

  三幕剧就是把整个剧本切分成三个板块,各版块在剧本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相互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剧本结构的整体。第一幕铺陈——第二幕制造对立——第三幕解决问题

  《讲究》第一集很好的使用了这种方式叙事。

  第一幕中,介绍了榫卯这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介绍了主人公童浩,他对传统工艺和天然材料怀有敬畏之心,加入用心体味生活的现代设计,在冰冷的钢筋水泥城市,用另一种温暖的方式,承载人们独特的生活。

  第二幕中,童浩与岳父关于家具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幕,他们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

  通过三个版块,将纪录片一步步推向高潮,这种叙事结构,在纪录片中并不常见,这也是《讲究》的独特之处。

  我十分期待后几集的播放。

  《讲究》观后感(五):每一个葫芦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磨练

  葫芦这一期,匏艺老人的口音让人感觉很亲切,本人也是天津人,还记得小时候爷爷烧大灶也是用葫芦瓢当舀子,一个舀水煮饭烧菜,一个刷锅舀洗碗水。还有刷锅用的刷子也是晒干的丝瓜瓤,一切都让我感觉那么自然

  在看这期节目之前我也是不知道有“匏器”这种东西的,谁能想到葫芦在古代就有这种惊为天人的工艺。方形的西瓜我见过,但是能种成人的头部、并且五官还相当清晰的,我是真没见过。作为一个天津人,我都不知道这位“全华匏艺”的匠人,有机会去那个葫芦园参观下。

  片子里的匠人和匏艺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手艺只能先做好各种模子,但在葫芦生长的时候匠人帮不上一点点忙,完全看葫芦自己的生长状况,而且匠人手艺出现问题再进行改进的周期是一年!这就有点吓人了,每一个匠人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手艺进行改进和调整,然而一般的像雕刻、烧瓷这类的手艺,一次改进无非是两三天的时间,匏器手艺出现问题的话,并不能马上进行调整,而是分析出现的问题,重新制作模具,等待下一年葫芦的生长期。

  黄全华就是这样在一年又一年的改进和调整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至于他被很多业内人士和匏器收藏家称为“玩葫芦天下第一人”,他既种出了普京马云的头部肖像、又种出了很多比清朝皇帝的葫芦还要讲究的匏器。既超越了前人,也达到了现世的第一,这样的成就不可谓不高。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全华老人这要是在明清时期肯定是要做大官的,就凭他一手出神入化的匏器手艺,受到皇帝的尊敬也不为过。

  清朝皇帝说匏器可胜金玉,还把匏器作为外交礼物送给各个国家。现如今真正喜欢匏器的人没有那么多,但收藏家对于匏器还是比较看好的,匏器收藏最近几年也成了收藏界的热门种类

  然而每一件匏器背后都包括匏器匠人制作模具、播种葫芦、等待葫芦生长、给葫芦套模具、最终取模等等工序。每一件匏器的制作时长至少是一年,每一次匏器成型背后都是漫长的等待,这不仅需要耐心,还得有良好的心态心浮气躁的人是做不了这个的,否则,用现在的话说就会“心态崩了”。

  《讲究》观后感(六):这一季节目 我看到的是平凡生命伟大坚持

  第二季也结束了,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也更加容易让观众代入进去。看过第一季的,应该还记得每期节目开始的时候“天为道”的主题,第二季则是“地为金”,不仅是指第二季每期节目中,匠人手艺取材于大地,所用到的材料有金属、竹子、木材、黏土等等。

  第二季节目中的匠人,除了铜壶、青花瓷、葫芦的匠人称得上富足,其他的匠人都还在苦苦支撑着传承手工艺,并且这些技艺也都是触手可及的,不像第一季几期节目的手艺,阳春白雪遥不可及。第二季有哈萨克族年轻人打造古代铠甲的血与火之歌,有辗转2000公里为泸州油纸伞争取生存空间的油纸伞传人,也有苦苦维持属于马鞍的那一份草原记忆的马鞍匠人、坚持传承银器制造工艺的年轻金工设计师

  罗列匠人手艺,是为了加深印象,其实第二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期《铠甲》,也早过了热血年纪,但是看到专注铠甲制作的年轻人几年都扑在同一件事情上,身体里的能量仿佛都被调动了起来。制作和发扬铠甲期间挫折不断、困难重重,六位年轻的匠人仍然苦苦坚持,用音乐演出来筹措路费去世博会展示铠甲,虽然最终还是没能去成世博会,但我看到了他们平凡生命绽放出的耀眼光芒。

  第二季第一期节目就已经紧紧地抓住了我,在看节目的十几分钟里,我在想类似的、于现代社会可以说几乎没有用处的工艺还能存在多久,多少年后它会消失呢?是不是以后想要看铠甲只能去博物馆或者去电影拍摄现场呢?

  即使如今匠人的生存环境好了很多,但他们仍然需要关注、需要帮助,好在有《讲究》,我们可以对传统手工艺投入更多的关注,有机会也能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尽我们的一份力。

  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具有珍贵品质的平凡匠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有坚持。

  《讲究》观后感(七):10000小时成就行业精英 每把铜壶万次锤砸成就匠心

  都说要想成为大师,10000小时的锤炼是必要条件。以现代匠人的作息来算,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需要5年时间才能达成10000小时的锤炼。然而纵观《讲究》中的匠人们,任意一人都达到了5年锤炼的标准,有的匠人甚至在一门技艺上磨练了10年,数十年。 在最新一期《铜壶》中,我看到的是耐得住寂寞的铜艺匠人,年复一年地锤炼、打磨,为了能让铜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他从铜壶入手,不懈追求。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烧水用的还是铜壶,之后才改用铝壶、电水壶,并不是铜壶差,而是铜壶在那个年代确实没有铝壶便宜,但从养生性、实用性,乃至美观上来说,铜壶不输任何同类壶。 《铜壶》中的匠人朱军岷,既是铜艺世家传人,也是一位单纯的想让铜壶回归生活的铜壶匠人。一把铜壶从选材到成型,每一道工序无不讲究。单从节目里看,铜壶的工序就有裁剪、煅烧、退火、锤型、焊接、着色等,其中的锤型则是重中之重。匠人自己说,每一把壶从铜板到铜壶都要经历3万到5万次锤砸,不说其中的工艺讲究,单是挥锤3万次,一般人就做不了。 节目里展示的整个铜壶打造过程应该经历了3-5天,锤型的过程就占去了一天,这一天里不用想别的,就是不停的敲敲打打,直到壶的形状达到匠人心中所预想的那样。朱军岷在节目里有说:要想做好这门技艺,是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的。换句话,是不是可以说,匠人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都是孤独的? 孤不孤独,没有从事那门技艺,我们的确无从得知,但是换位思考的话,我想我能明白匠人的那种心态——和我们上班不一样,匠人需要安静,需要思考,所以一般都是一个人进行磨练、创作。 看到片子里的朱军岷一个人从拿到铜板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铜壶才有了一个大体的形状,我的心渐渐沉了下来。现代的工作种类,有的需要效率、有的需要锻炼打磨,但真正做匠人的,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在磨练中慢慢地去悟、去思考。 每一把铜壶都要经历的万次锤砸,除了工艺上的需求,何尝不是匠人精益求精、对自己作品的负责呢?10000小时的磨练匠人达到了,但不会止于此,距离“让铜重归生活”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停锤砸、不停做壶才能缩小这个差距。我期待着铜壶重新回到千家万户的那一天。

  《讲究》观后感(八):始于文化终于传承 雕版还能存在多久

  这期节目《雕版》,看过之后有种很压抑的感觉,不止是因为俞万奇的经历,还有木刻雕版的现状。

  看过节目,自己去百科了一下,木刻雕版大约在唐朝就出现了,直到宋代活字印刷的出现,人们对于雕版的依赖才逐渐减少。不过雕版在书籍印刷出版行业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即使在已经出现新的印刷技术的民国时期,雕版仍然被大量用于私塾课本和描红的印制。

  再看今天的雕版,节目中的俞氏木刻雕版除了作为纪念品、装饰品,极少量地用于印刷书籍,就没有别的出路了。也难怪俞万奇早年会下海经商,只做雕版的话,估计匠人连自己都养不活。

  虽然俞万奇为木刻雕版找到了出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曾经重要的印刷技术变成今天收纳盒上的装饰,就莫名地难受。无奈,中国的传统文化浩繁如烟海,对于每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可能面面俱到,中国最近几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已经大了很多了,可还是有一些手艺因为受不到关注而消失。

  俞氏木刻雕版倒没有这样的困扰,再加上《讲究》的发力,名气肯定是有了,匠人的生活也可能改善不少,但是手艺呢?

  只要大众的意识还停留在表层的“保护”,而始终不为这些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传统很有可能,不,是一定会逐渐消失。保护只能在一小段时间内不让这门手艺消失,可是等到匠人做不动了呢?他的子女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呢?

  很多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这样的困扰,包括前面几期的手艺、还有上一季节目中的传统技艺,都在现代和传统的夹缝中苦苦求存。

  已经消失的很多手工艺,时刻在提醒着我们重视传统手工艺。俞氏木刻雕版比较让人欣慰的是,俞万奇为雕版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如同俞万奇本身,破而后立,让雕版在新时代也能有一席之地。

  《讲究》观后感(九):祖先的技艺,今天的方式

  身边的人最近都在讨论《讲究》,有些人拿来与之前火热的几部纪录片做对比,在我看来,这些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有它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你看到了它想表达的东西,那自然就是它的成功。

  《讲究》这部国产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老祖宗技艺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千年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讲究》作为一部小众纪录片,以一个个匠人为切入点,用镜头展现了他们身后传承的那些古老手艺。古今结合,用今天的方式来完成对祖先技艺的传承。

  最近几年提的最多的就是创新二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似乎各行各业都在创新,自然,传承也是离不开创新的。在《讲究》中,第一集就讲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30年的老木匠与现代家居设计师的女婿,两个时代的木匠将各自的手艺结合,用传统的榫卯工艺加上现代的设计,为外孙、为儿子做出一个既美观又安全环保的小木马。《刻神》一集中,古老的傩戏越来越不为人所接受,知道傩戏的人也越来越少,秦发忠在继承传统傩面具的同时也做出一些新改变,将傩面具缩小,做出挂饰,做成笔筒,这样不了解傩戏的人也能接触到傩文化,不失为让傩走进大众的好方法。《苗绣》曾经被人称为“深山里的高定”,就是因为这项精美的手艺被深山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因此不为人知,目前这些纪录片的拍摄,我想其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传播,匠人对手艺坚守传承,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承人也越来越少,甚至每天都有一种技艺消失在这个世界,我之所以支持这些小众纪录片,看的还是这里面的情怀和精神,《汉刻》中八十岁的老爷爷,甚至将千年的针刻漆器上点上了现代最时尚的tiffany蓝,刘渊辉的对传统铁观音的坚守,90后面人郎郎佳子彧对面塑传承的创新,陈叶琦对复兴国宝“曜变天目”的坚定信念,还有自建傩面具博物馆的“傩痴”秦发忠······每一集中,每一位匠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那份对传统手艺的传承。

  《讲究》第一季只有短短的八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千千万万种,也期待《讲究》能够继续推出第二季、第三季·····将尽可能多的匠人故事和传统手艺展现在我们面前。

  《讲究》观后感(十):即使只剩下三个人 这门技艺也不会断

  看这期的《马鞍》之前,我一直在想,马鞍对于现代人究竟还有什么意义?除了马术比赛和一些娱乐活动,马鞍并不是现代人的“刚需”,日常生活中甚至很少见到,但它沿用至今,肯定有其道理。直到看到节目,自己又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马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马鞍,自古以来就是骑兵们的最爱,当然是除马以外的最爱。马鞍不止让骑兵骑行时更舒服、行军作战时更好地掌握平衡,驭马如风,也能很好地保证骑兵们的骑行安全。

  用现代的东西类比马鞍,最相近的就是摩托车的坐垫,柔软且便于骑手驾驶摩托车,不至于失去平衡。

  曾经如铠甲一样,保护、辅助士兵的马鞍,如今也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准确地说,是那些最常见的马鞍。而顺应时代出现的曾经只存在于皇家贵族的精美马鞍倒成了一些收藏家热衷的对象。

  节目里的三位匠人,分别擅长马鞍制作中的不同方面,他们当年是内蒙外贸工艺厂的工人,却遇到工厂改制不得不离开。但是即使马鞍越来越小众,这三位匠人始终对马鞍不离不弃。

  三位匠人可能是想把自己最精湛的技艺展示出来,选择制做微缩十倍的马鞍。每一道工序的画面都精致异常,反而让我觉得制作过程的精美程度不输最终的成品。这也是第二季整体节目的改善。

  看到最终的马鞍成品,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拥有它,精细、精致、精美,能打造出如此作品的匠人,只要他们坚持,那这门技艺就不会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讲究》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