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下吻》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地下吻》观后感10篇

2018-03-30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下吻》观后感10篇

  《地下吻》是一部由迪迪尔·比韦尔执导,贝仁格·安索 / 尼古拉斯·卡彭蒂尔 / 克拉拉·乔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吻》观后感(一):你拿甚么证明你真的爱我

  这部法国电影有些不太“法国”,没有想象之中的洒脱、乖违、一针见血,歇斯底里。主题探讨也很有限,无非关乎爱与成长。然而你能看出来导演意图并不止于此。

  电影一开篇,即把原本需要兜住的“出柜”包袱一把抛向观众,这直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沉浸于它所设置的故事氛围之中。跨过了一道障碍,电影又建立起的另一道障碍,即照片中和内森接吻的那个“地下恋人”到底是谁?本来以为电影的这种“卖关子”戏法会一直这般持续进行下去,遗憾的是,在电影三分之一处,这种悬疑感便在路易斯出场后不攻自破

  接下来就是司空见惯的剧情发展了。校园同性恋情的显露与走势成为最大的卖点,偏见误解、欺凌,皆一一上演。再看男孩儿父辈之间的矛盾如何激化与化解,也就是那么回事了。但电影还有一些清奇之处在于,它设置的两个父亲形象高明甚至远大主角。内森的父亲是警察,却给予他足够精神自由;而路易斯的父亲身为一名医生,却将自己身为同志儿子视为病人。这种反差其实才是电影走向深刻的拐点。另外通过观察两个家庭生活环境,也可以看到法国阶层明显区别与分化,这种分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精神秉性与理解力的迥异。这一点其实很普世,这也是为何这部法国电影不那么“法国”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电影的其他旁线太多太杂,人物出场几乎意义不大。尤其是校园的同班同学,分得台词的背后其实也只是起到了烘托紧张气氛作用,对剧情推动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两个人设也有些“鸡肋”之嫌,虽然很具有煽动性,但未免太过刻意,因而流于表面。至于其他人,也只是扮演着路人甲和评判者的形象,大有些上帝视角的误导属性。这样做,一方面是剧情需要,但另一方面却也会导致电影趋于做作和虚伪

  结尾两次小反转,既在情理之中,又感意外。最后定格画面意味深长,但又感觉别扭,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整体来讲,电影不乏说教色彩,但在关于成长的题材中很难规避掉这一点。其实,可以看出电影有意回环主题,又怕离题太远,因而又在找补点题,你可以看到,电影每层关系的背后,仿佛都在隐约告诉观众,“你拿甚么证明你真的爱我”才是它所要表达的。但这样做,不免有些矫枉过正了。

  最后提一句,配乐很好听。如果有人知道出处,愿不吝告知。

  《地下吻》观后感(二):隐吻

  《隐吻》是一部很套路很现实片子,但主题是同性恋,所以我本来没有打算拿它做引子,可惜没有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刚好有所感触不吐不快

  一张外泄的接吻图片,将出镜的少年推向了全校风口浪尖,即使在已经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国,依然在学生圈引起哗然,嘲笑、孤立、鄙夷进而升级肢体暴力

  很熟悉的调子,哈?

  有些孩子或者多数孩子,都是天使脸蛋魔鬼心肠。仅仅因为“小孩子懂事”就宽宥他们的罪恶行径,是对成人理性受害者的不尊重

  当然我如此激动,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校园欺凌的对象事实上,从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便知道即使真的和同学发生矛盾无权无势父母无能为力。在学校里做个乖巧的好学生就是最大的自我保护学习好老师会宠着,坏学生也会仰仗你的作业对你客客气气。我妈一直告诉我别人抄我的作业时只管给他抄,别人找茬时尽量忍让,出现矛盾时尽量先道歉。我也很早就学会了碰到群殴时别多看躲远走,与别人真的有了肢体冲突就赶紧哭。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顺风顺水左右逢源的,只是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而四处寻求的胆小鬼,还有对这世上的不公永远一张冷漠脸的路人甲,不知道这是不是共和国的悲哀。后来终于进入大家忙着学习顾不上打架的衡水中学,又顺利升入了满校儒雅男生人民大学(提起打架自动忽略女生是对男生还是对女生的性别歧视),起码从高中开始极少有人明面上用拳头解决问题

  只是大概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幸运,《隐吻》的男主小时候的马薇薇还有数不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校园欺凌的困扰。他们根本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做错了什么要承受同龄人最歹毒的恶意

  仅仅因为长得丑?学习差?或者因为自己与众不同是个同性恋?还是因为自己永远显得好像无法反抗?

  有机会掌控另一个人的命运,让她/他扮演生活中的笑料,帮忙应付“己所不欲”的差事何乐而不为呢?可以用简单粗暴地解决掉情敌或者朋友敌人,不用承受任何后果,何乐而不为呢?早早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享受一呼百应前呼后拥的阵仗,被人叫“大哥”“大姐”,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时据说我的同桌就把别人的耳朵扯掉,语文老师公开说某个女孩的厚嘴唇像“安南”,一群人出于莫名其妙理由不搭理某个女生;初中时回家的路上很容易看到一群人疯狗一样把一个人打得头破血流,一群社会青年冲进教室板凳敲断某个同学的肋骨,因为爱情一群女生帮忙教训另一个女生……我坐在图书馆敲打文字不敢相信曾经生活在这么蛮荒的地方,可是每个事件的每个人的每个名字,我又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是没法想象自己的孩子未来生活在一群畜生之中的,人类进化了千万年,掌握了至高智慧,褪去了皮毛穿上了衣服,而走上社会前的孩子却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这是教育失败导致的道德沦丧,是法制缺失造成的底线崩盘。

  那些伸手就打的恶棍,各个家境优渥,大概顺手从父母那要到了“别被人欺负,出了事家里兜着”的承诺;那些忍气吞声的羔羊,大概很少得到家里的支援和劝导,直到噩梦结束的那天,他们要么捅死了别人,要么摔死了自己;那些道貌岸然的政教老师默认着某种潜规则,看着家庭状况调查表斟酌自己该不该充好汉,执掌了几十年教鞭,谁还学不会当瞎子孙子

  王法呢?王法是给不得不守法的人编织的梦,又是操弄权柄的人最隐蔽最安全的保护伞。平民家的孩子永远得不到王法的守护贵族家的孩子却可以借着“法律规定”躲过他们应得的千刀万剐。这就是还存在的我从不愿承认的现实

  一直以来,我有耐心给这个不完美的社会改善的时间和机会,我一直坚信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来不想摆出一张臭脸做没用的埋怨。只是人终究是情绪动物,在失望的时候会说失望的话,在愤怒的时候总是愤怒的措辞。此刻我想做的和我能做的,好像只有永远不让我的孩子,降临在这个还满是灾难世界上。

  《地下吻》观后感(三):美中不足

  电影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到位,但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剧情方面有交代完整,但是可以发挥的部分却遗失了。

  一开始还以为这只是内森和路易士的第一次,但是他们已经是一对恋人。导演想玩一玩悬疑,让大家猜一猜另一个男孩是谁吧?其实在后来曝光后,已经知道是路易士了,就要加入他们交往片段,让感情部分更丰富

  很多同志片用“我爱的人伤我最深”,这部也一样,为了撇清关系,狠狠地把爱人痛打一顿。

  内森是同志的消息在学校传开后,有感受到他所受的压力,电影也成功制造出那种氛围。数学老师心疼内森的遭遇,为了他让自己是les的身份刻意曝光,数学老师其实不必出柜,反正她已经走过最难熬的日子,她开始认为同志都应该忍受着度过成长的。英语老师仗义执言却被怀疑是同志,即使他已经结婚。父亲是警察也因为内森被同事刻意疏远。看了那么多欧洲的同志片,发现欧洲对同志也那么抗拒,很多都说是因为宗教因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