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岸的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上岸的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4-02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岸的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上岸的魚》是一部由赖国安执导,郑人硕 / 曾珮瑜 / 白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岸的魚》影评(一):过程乏味,结尾有意思

  《上岸的鱼》讲的是人到中年的夫妻俩,父亲突发脑溢血之类的病,儿子整天说自己记得前生的妈妈,夫妻俩如何狼狈生活

  观看过程特别乏味,儿子吵着找以前的妈妈,这个梗反复用,基本没有递进的信息增量,看得人烦死了。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比较普通不怎么动人。但最后结尾收得蛮动人,孩子真的记得前生,他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庭,是因为爸爸妈妈拍婚纱照的海滩,正在他以前家的山下,他看到这对夫妻很幸福,才愿意来到这个家。

  映后导演见面会,导演说,故事启发自他照顾生病的父亲。我问他是如何想到把转生加入到这个故事里,他说,他的父母离婚的,父亲生病后,他把父母接到一起照顾,没意识到他们之间已经很陌生。这些让他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但在电影里,如果只是孩子回忆时候他父母的幸福时光,比较没意思,就用了转生来表达

  片子画面比较讲究。有一场印象深刻,妈妈要带小孩离开家,小孩不大愿意,表现方式是画面里一个带镜子的大衣柜,镜子在画面左侧,有哈哈镜效果,妈妈出现在镜子里,正好脸部是扭曲的,一直喊小孩,而小孩躲在画面右侧的柜子里面,戴一个面具,默默不回答。一下子要表达的意思都出来了。

  《上岸的魚》影评(二):上了岸,你还是一条死鱼

  《上岸的鱼》原本可以终止在父亲的葬礼,却被硬生生加了两个结尾:其中之一是两夫妻带着孩子来到一个叫“富士”的海滨之地,这个地名反复出现在小男孩的口中,是他幻觉中与另一个妈妈一起生活过的地方;然后是那个真正作为结束尾声,重现了两人在海边拍摄婚纱照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闪回。

  无论是指向未来的幻觉,还是指向过去的回忆,都不及现实的那场葬礼来得简单、直接,能够引发一声戛然而止的回音。因为在葬礼中,观众看到的是两夫妻的和解,丈夫真正体会到了妻子个人既在外上班又忙活家中所有事情心酸,妻子也因为丈夫作出的这种理解陷入哭泣,两个人相拥在自然景色构造的背景中。

  电影原本是应该在此结束的,但不知是因为考虑片子的长度(全片仅有一个半小时):如果删去最后两场戏,整部电影就很难达到长片的正常长度(一般最少90分钟),还是希望借助幻觉和回忆这两组镜头尝试影像中置入更为丰富思索——结尾不断延宕。但无论是何种情况,《上岸的鱼》以失败告终。

  在导演先行的理念与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成品间,隔着巨大距离。这种情况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中并不是少数,眼高手低姿态实则是艺术的通病。表现在电影艺术中,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演无法实现拍摄理念,或无法将其贯彻到底。不过,《上岸的鱼》尚有其可取之处,它在镜头处理场面调度上有过人之处,却在对人的心理认知上显出严重不足

  电影中出现的分居看似只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瘫痪直接导致,并为哥嫂不负责任地看护工作推脱给弟弟加剧,但实则是一系列事件的酝酿结果:儿子的精神疾病,夫妻关系的失和……但即便电影在前面铺垫了这些前提,分居突然出现在电影中还是有点说不过去,这些理由并不能在现实中真正站住脚。况且电影一开始营造的那类温馨画面(实在太日本电影了!),都提前让观众深陷家庭和睦假象中。

  所以,妻子提出分居并身体力行的时候,我们觉得对两位主角认识不够。电影一直都在以相似的方式打破我们对两人形象建立的认知:一位母亲会在愤怒的时候对孩子直接怒吼吗,让他多考虑自己感受?一位父亲会在自己的生日会上直接指责儿子的不配合,并恶语相向?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父母,平时他们显示出多大的温情。除非他们原本就没有资格成为父母,至少我们在电影中见到的父亲是这样,他并没有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

  这不是出自导演对拍摄技术认知的匮乏摄影已经完美到足够建构一部真正艺术片,而是来自于导演对人性认识的浅薄。我相信,这也是许多青年导演的通病:硬件条件已经充足,但因为阅历及其他个人原因影片却又往往流于浅薄或概念先行。比如《上岸的鱼》中夫妻争吵的那场戏,导演所用的台词实在太过糟糕,让人不禁哑然发笑。这样,观众通过人物言行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式便宣告失败,但这不是他们的原因,而是导演水平问题

  《上岸的魚》影评(三):鱼到底适不适合上岸

  导演说:他想通过前世今生这个概念的探讨来表达他对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元素并没有结合的很好。

  首先一开场是一段非常悬疑引人入胜的开场,男孩的讲述开始让观众浮想联翩:男孩说自己有以前的父母,那么他和现在的父母是什么关系,是父母有问题还是孩子精神有问题?但是导演并没有将这个悬疑感很好的保持下去,只是在后来的叙事中重复着这一概念,到最后观众知道原来这只是孩子的前世今生。那么这个前世今生对于双新家庭的矛盾有什么影响呢?貌似并没有。所以这个很好的概念和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是脱离的。

  再说到父母的人设,母亲的人设保持的较好,让人同情,而父亲这个角色出现了割裂,从一开始的慈父形象,到后来的孝子形象,再到后来分局后开始出现神经质形象,对着孩子无端的怒骂。这导致了观众开始对这个家庭的矛盾不认同,觉得是自作自受。

  最失败的地方在我看来是矛盾的解决方式居然是爷爷的去世。全片故事围绕男孩寻找前世记忆展开,但是最后矛盾的化解却与其无关,使得男孩这条线悬而未决。也许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最后加了一段男孩带着父母寻找回忆的故事,但这使得“上岸的鱼”的概念大大弱化了。

  虽然有些影评觉得最后结尾显得多余,但是个人还是挺喜欢那个长镜头婚纱照早结尾,似乎是现实对于梦境慰藉,减少了了些许哀伤气氛

  导演有美学的功力,也把他所吸收的,例如日本文化融入到影片之中,但在剧作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毕竟不是所有的鱼都适合上岸。

  《上岸的魚》影评(四):没有标题

  在多伦多电影节看了首映

  我给三星的原因:

  1. 我原本只想给这部电影两星 而且全部是因为男演员演技惊人 他如果遇到好作品一定会爆的 长得那么帅 还会做生煎包 听他讲人生也好坎坷 难怪哭戏或者各种感情戏都情绪饱满内容 离场的时候主创在门口送观众 好巧碰到他 我说“你演的超级棒” 他还鞠躬说谢谢 我真是后悔没有合张影

  2. 第三个星星是因为在我之前的那个留下了第一条短评的哥们给了三星 我不好意思给两星

  我之所以不愿意给更多星星的原因:

  1. 我没看懂导演在讲什么 是给老人尽孝?还是抚养孩子?还是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有些场景拍的跟悬疑片一样 可是更多的场景又是家庭生活的温馨或中年危机的心酸 我看完以后坐在座位上就想起来我教授骂我们的话 我们教授说写论文只要揪着一个点就好 但是要展开到你把所有角度都考虑了 别人再也没有东西可以加进去了 可是这部片子如果一会悬疑一会家庭伦理 一会past life memory一会脑中风 然后哪个点都没讲透没讲明白 那我觉得我人生中宝贵的两个小时就有点浪费

  2. 放映结束之后的Q&A环节 导演回答问题的时候说 整部片子花了一个月拍摄完成 用了30人的团队 故事和取景我听那意思也是这一个月里边完成的 导演美其名曰创作 他还强调了是非有趣的创作过程 他对于只用了一个月这件事还挺骄傲的 那我觉得导演你如果用两个月那这部电影可能会不一样 故事可能会更完整 剧情可能会更加make sense 我这种理性的、一定要知道逻辑关系的观众看了以后可能会更开心

  3. 最后一个长镜头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Q&A有人问导演关于最后那个长镜头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导演的意思是希望每个观众自己心里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解读 我就在心里狂骂啊 我特么就想知道啊你为什么偏偏不告诉我 你电影语言太高深了 我看不懂你要讲的故事啊

  4. Q&A session 一个观众问导演 那个小孩子怎么可以演的那么毛骨悚然 我其实是期待导演能讲一些他是怎么给孩子沟通 讲戏 没想到导演一直在讲他是怎么用灯光角度等等 其实当时在场观众的high点就只是那个小孩子啊(小孩子出现在了Q&A session)

  我的评分受强烈的个人喜好影响 不要被我的个人喜好影响你自己的判断靴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