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瓦城》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再见瓦城》经典影评10篇

2018-04-06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瓦城》经典影评10篇

  《再见瓦城》是一部由赵德胤执导,柯震东 / 吴可熙 / 王兴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瓦城》影评(一):再见?......

  可以说电影开篇就揭示了主题——偷渡客,而且过程缓慢,在一个河面上,一个撑“船”人,一个女孩,在河面上慢慢的从这一头漂到那一头,这一头是出生的国家——缅甸,那一头是想要获得新身份的国家——泰国。这个开篇足足用了三分钟,没有音乐,没有对话画面是绿草绿水,但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潮热,就像偷渡后的生活一般,虽然表面上迎来了希望,但实际生活中压抑艰苦,似乎只能通过留白让其消逝掉。

  整部影片,画面很好,办证取证的路上,坐在卡车里的男女主角,面无表情,没有对话,只有风在周边吹拂,这种画面让我想起《路边野餐》,还有在工厂夜班上,拼力工作男主,向火红的锅炉中不断添加柴火,红红的火焰像是他内心压抑的情绪,在不断的升腾,升腾,直到一个顶点,爆发,映照到了结局。不过影片中那处鳄鱼的镜头,一种超现实表现方式,将想表达内容准确、贴切、到位的表达出来,但是感觉跟整部影片特别不搭调。

  关于内容上想说两个小点,一是办事收钱这事,贯穿影片,从始至终,不得不说贪这事,全世界一样。二是,男女观念不同必然会分离。男的只想赚钱回缅甸开个服装店,女的想赚钱拿到泰国护照再去台湾,完全不同的路,不能达成一致那只有分离,于是有了结尾惨烈的结局。

  以下是金马影展对此影片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关于瓦城,我以为瓦城是缅甸的称呼,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瓦城是缅甸曼德勒城市的称呼,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缅甸著名的故都,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是缅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再见瓦城》影评(二):從此岸到彼岸

  開頭寧靜,結尾劇烈。

  開頭,青澀的少女蓮青坐著黑色橡膠圈,從此岸慢慢地漂到彼岸。她帶著憧憬和盼望,以為能在彼岸過上美好的生活,沒想到意外地死在了彼岸。蓮青有多少不甘心啊?

  誰也想不到阿國會殺死蓮青,前面展現了阿國和蓮青的矛盾衝突,卻并沒顯出殺機,最後的殺戮太突兀了。

  開頭和結尾使故事變得很完整,彌補了影片中間部分平庸

  《再见瓦城》影评(三):热带雨林一样的爱情,双方沉默寡言

  1、《再见瓦城》平凡恋人之间的追逐约束,一种本不该开始情愫在两个具有相似经历的人之间宿命出现了。

  2、如同电影镜头里压抑的氛围一样,阿国和莲青的内心都固执自己的生活蓝图。不肯让步的情侣,爱至深处的双方,悲剧最终引发。

  阿国的梦想是在工厂挣够一百万泰铢,回到缅甸开一家服装店,安安稳稳地生活,未来只不过是时间推移带来的结果。而一同逃出缅甸来到泰国的莲青,却怀揣着想要去城市工作的梦想。她甚至想要去台湾,她想要体面地工作。所以她宁愿当洗碗工,宁愿出卖肉身,宁愿一再忍受他人的欺骗,宁愿放弃爱情,她对“工作证”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无法熄灭的顶峰。而这一切故事的发生依靠电影中的线索——“工作证”一一展开。“工作证”可以让她在曼谷工作,那就是她的梦想。梦想离她看似只有一张“工作证”的距离,但是实际上却遥不可及官员丑恶行为、恋人内心的反对、自身力量渺小因素阻隔着她拿到一张“工作证”。

  “工作证”也象征着身份,凭借它莲青才能在曼谷工作,而不是工厂里挣扎,工厂里肮脏无趣的工作,还有经常发生的工伤,和老板们对生命的践踏,不断激发着莲青想要离开这里的欲望。但阿国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他在夜晚疯狂地往锅炉扔木头的行为,和白天一切正常的表现,让人看出一个两面极端的人。这也增加了阿国身份的神秘性。白天和夜晚,正常和疯狂,暗示了人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此镜头的出现,锅炉里浓烈的火焰,阿国疯狂的举动表示矛盾已经无法掩盖,也预示出两人爱情的悲剧。

  对身份,对梦想的追逐既让阿国和莲青走到一起,却也最终拆散了他们。

  电影最后,已和莲青分手的阿国,趁曾经想要娶为妻子的恋人熟睡之际,亲手用那把曾经帮过莲青的小刀刺进了她的心脏,当莲青挣扎着逐渐平静,阿国也彻底释放,他用同一把刀结束自己的生命。阿国知道自己束缚不了她,选择永远地躺在一起。他的爱让人唏嘘叹惋。镜头中,血喷在白色的墙上,喷在印着佛像的贴画上,这也是导演给出的关于阿国和莲青两人故事的一小部分回答

  阿国和莲青去办证的路上,那一段弥漫着大雾的公路树林拍的和《路边野餐》有一点点相似,不过用在这里一般。

  他们的生活被放置在一个经济和思想落后社会混乱环境中,折射的是时代底层的生活,关于那些真实的故事让人心痛不已。

  热带雨林一样的爱情,双方却沉默寡言。关于远方生活的想象,成为了现实的鸦片,生命在水中旋转,那是无限的纠结。

  4/27

  《再见瓦城》影评(四):超过140字了

  抛开柯震东的负面影响,单从电影角度看,还是比期待值低的。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偷渡客的异乡艰难路。它有一千种方法去拍成好的作品,尤其导演还是真实经历过的。但是作品的节奏慌乱的,叙事很多地方是断层的。节奏乱了,就抓不住重点,没有主要表达。 摄影很压抑灰暗,能感受到湿漉漉的炎热。选角上认为男主角不适合柯震东的气质。即便他已经扮丑抹黑又牺牲颜值,但是不适合就是不适合,男女主角的眼神里是呆滞的,没有赋予角色情感。本来是很有张力的角色,这点看过牯岭街的人都知道张震最后那段,其实是大致处于同一境遇绝对秒杀柯震东的。 所以金马奖只有提名也没拿奖。总结是可以看看,但是慌忙又不够细腻浪费了个好的题材

  《再见瓦城》影评(五):漂泊的异乡人:关于身份、爱情与其他

  在第五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张震作为引言人回忆了已故的杨德昌导演以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导的"牯岭街"深刻地影响了台湾后来同类型的电影创作,就如本片《再见瓦城》甚至一度被视为低配版的"牯岭街",成为金马影展上颇受关注的影片。至于杨导给后人留下的那句"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个不幸的时代"的隽语借由影像传承,像极了当年小四捅向小明的一刀,也像极了此时阿国捅向莲青的一刀。

  赵德胤导演创作的《再见瓦城》以现实事件92年缅甸乡下杀人案为原型,把自身的成长环境缅甸移植到故事背景中,向观众讲述了一对恋人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沦为漂泊的异乡人的故事。莲青和阿国的形象完全是现实中漂泊青年人的缩影,孤零零的个体陷入沉重的身份困境稀缺爱情的迷失,继而身不由己身心交瘁,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 吴可熙饰演的莲青孤身一人从缅甸腊戍的第五区偷渡到泰国曼谷。莲青在偷渡的过程中认识了柯震东饰演的阿国,阿国主动性的把自己舒服座位让给莲青,而自己却蜷缩在车后箱里,等待着偷渡终点的到来。这自然不是上天的冥冥注定,导演的上帝之手塑造现实,于是阿国对莲青一见钟情,于是这场景像极了辛波斯卡笔下的"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不够浪漫,没有甜蜜,甚至零星的对白,却预示着两颗漂泊的心联系在一起的开始。 莲青梦想着在曼谷这样的大城市里工作,在找到自己腊戍第五区的同乡后,满怀期待地和她们聊关于家乡变化、聊关于对曼谷未来生活的向往。同乡介绍莲青去公司面试,各方面表现良好的莲青在身份证上犯了大难,经理对身份证的要求是完全没有妥协商量的余地。在莲青面试碰壁难过失望同时,我们亦可以感受到在莲青心里已经开始萌发了身份的意识。 不同于莲青对大城市的向往,阿国来到自己表哥开在曼谷偏远郊区的工厂里工作,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投入工厂是理所应当的,完全没有打算离开工厂的想法。工厂的工作在阿国的眼里:简单重复单调,却又满足充实安逸,如硬币一体两面、又如矛盾的辩证统一。像阿国这类漂泊的异乡人自然不懂得专业的学理知识,他们只认实用与否,阿国既没有办法也更乐于成为工厂的一颗螺丝钉。

  《再见瓦城》影评(六):曼谷的牯岭街故事

  (原载新京报)

  柯震东吸毒被抓后的复出之作,这理所当然成为了《再见瓦城》最大的话题性。可在此之外,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这部影片,也算得上非常惊艳。定居台湾的缅甸汉族导演赵德胤,将自己早就精确把握乡土气息成功融入到一个曼谷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中,把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移民故事,引向爆发性的震撼结尾。

  16岁到台湾念书并成为金马电影学院学员后,缅甸汉族导演赵德胤,就一步步的通过纪录片和剧情片,讲述自己的故乡记忆虚构或再现着缅甸华人故事。果敢、佤邦、克钦、密支那、腊戍……这些以往只能出现于战乱新闻里的缅北城市名字,通过他非常写实的影像,让华语观众看到和认识了一群生活在边疆之外、与我们长相相似、饮食趋同、并且说着同样汉语的华人。

  在新片《再见瓦城》中,赵德胤的御用女演员吴可熙,继续作为那个来自导演故乡腊戍的主人公,与柯震东扮演的同乡青年一道,乘吉普车偷渡到泰国。接下来,是可以推想的艰难打工历程和渐渐滋长的爱情。

  不停的泡面吃面、不断强调自己来自腊戍第五区,都准确还原着初来乍到的打工青年该具有的生活状态以及群体认同。故事发生于曼谷,也同样准确反映着泰国首都的生活物价和工资收入,可偏偏没有任何人们所熟知的曼谷地标,忙着讨生活而无暇逛大皇宫四面佛水上市场,这也理应是新到偷渡客的日常吧。缅北华人讲述的云南官话,也是片中最常听到的对白,而作为非群众演员的柯震东和吴可熙两位主角,经过当地两三个月的生活体验熟练说出的准确方言,也让作为云南人的笔者非常惊奇

  《再见瓦城》的英文片名为The Road to Mandalay。瓦城,也是曼德勒(Mandalay)的昵称。故事本身并不涉及这座缅甸第二大城市,如此命名或许因为它在西方世界知名度,吉卜林在诗中写过,罗比.威廉姆斯在歌中唱过。

  要在曼谷市区找到有着五险一金的正式工作,意味着得有居留身份。于是故事向着为获取这一身份而做出的努力、妥协甚至肉体牺牲而发展,这也让电影情节和气质靠近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同样关于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与杨德昌名作不同的是,《再见瓦城》以吴可熙扮演的女青年视角展开,经过忙碌而糟心的日常、偶然出现的转机后,来到让男主角阿东不可容忍的爆发点。从庸常生活的纪录手法,经过阿东吸食冰毒后愤怒的当代舞式激烈表演,到蜥蜴爬行杀戮进行的超现实主义场景,故事脉络也就像从温情脉脉的《天水围日与夜》来到暴戾丛生的《天水围夜与雾》。

  而伴着丛林里的吉普车和小摩托,又不免让观众进入到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中的热带气质之中。同样的,林强醒目的配乐,让影片悲剧性得到最终升华

  《再见瓦城》影评(七):我的缅甸王子

  我的缅甸王子风流帅气,美名远扬,可惜我们还无缘见上一面,只好看看和缅甸有关的电影寄托相思

  因为是柯震东演的,所以有所期待。

  结局很血腥,吓怕了。

  所谓爱情,都比较牵强。

  对于招工的严苛审查印象深刻,生存是件难事

  再见,宁可再也不见。

  心中喜欢缅甸,但是又害怕现实击碎幻想,看完电影更加害怕了。缅甸还有很多方面不如泰国,而泰国已经不是一流国家之列,要出国还是要去一流国家,要看电影,还是要看欧美大片,但是偶尔看看其他片子也是无所谓的。

  于是乎,抱着好奇心态而来,却无法忘怀戏中人物纠葛以致太神伤。

  我们都一样,期待美好,却害怕伤害。变化无端的剧情就是要敲醒美梦,因为震慑能够带给人深刻的印象。

  像毛泽东和鲁迅关系一样,一辈子都未曾见面却钦佩彼此也许最好。对于缅甸,我们是否一定要亲自前去呢?答案是否定的。想象中的美好会被现实击得粉碎,还不如保留一丝美好的想象。但是如果要否认磨难,直达天阙,我们就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现实荒凉,这就是天蝎,天蝎的直面比任何其他星座诚实麻木的生活无法动摇它的信念,生和死是一体两面的,虽然男主的死代价太大,但这种浓烈的爱的表白才能体现我们对抗现实的勇气,某种无畏精神展现出来了,那是般若的证悟。

  开头也许苍白,但结局一定要漂亮,其实开头到结局之间已经有无数次的精彩呈现,长镜头的运用引人入胜,但也许我们被剧情拖着走忘记了这些技巧的展现,不过细心的观众总能感受到导演的能力,那是掌握全局、切换情境的能力。

  导演的眼光是长远的,而且架构也是清晰的,此片还是值得一看。

  《再见瓦城》影评(八):不轻易使用吸毒艺人,这应该是每个导演都应该遵守的底线

  我很惊讶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态度是:演员个人事件不应该影响对电影的评价

  甚至有人说给一星的人是 小学生的泄愤行为

  什么时候大家对吸毒这件事情看待的如此云淡风轻?

  就好像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丑闻而已?!

  对我来说,吸毒和爱国一样,都是底线!不可逾越!!!

  只要触犯到底线,再好的作品都是垃圾!

  也许有人会说,导演和电影是无辜的

  在我看来,启用柯震东这个吸毒劣迹艺人就是这个导演犯下的最大的过错!

  最好的例子就是小罗伯特·唐尼

  曾经的他因为《卓别林》获得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但在他吸毒之后,长达将近3、4年时间里,根本没有人请他演戏

  他连电影龙套的角色都接不到!只能去给别人的MV当替身

  接不到戏难道是因为小罗伯特没有演技么?很显然不是

  这是整个好莱坞在对吸毒说不!是所有人对吸毒艺人的惩罚!

  这是在告诉所有人,告诫大家,明星吸毒应该付出的代价。

  这才是每个导演制作人对吸毒艺人应该有的态度!

  小罗伯特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吸毒的危害,消除自己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得到大家的原谅,得以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

  而柯震东做了什么?

  他成功的让他的粉丝坚信“吸毒在美国是件小事,根本不犯法”,简直是在为毒品做宣传

  而后,我看不到他为自己的错误做出的任何弥补

  他现在受到的抵制是他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

  这个后果并不能成为我原谅他的理由

  他的道歉就是口头说说,我看不到任何实际行动

  很抱歉现在我无法原谅他

  不轻易使用吸毒艺人,这应该是每个导演应该遵守的底线

  连最基本的底线都触犯的导演

  他的作品,不值得我认真对待

  《再见瓦城》影评(九):像极了九十年代广东实行的暂住证制

  转一段铁血论坛网友谈及九十年代广东实行的暂住证制

  首页军事社区环球酷图

  首页 > 社区 > 中国历史

  2015/1/16 21:19 | 楼主:xxboatxx 91

  深圳市内暂住证

  深圳关外暂住证

  本人1997年高中毕业,父母双双下岗本人只能背井离乡来到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打工,打工嘛受苦受累,我没话说,但是有一件事在我心里实在是憋得难受,突然心血来潮想说一说,刚出校园想像着外面美好的世界来到深圳。但现实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我会讲广东话在学校里学过打五笔字结果在布吉街一商店找到一份工作,(专卖GAMEBOY和小霸王学习机)工资一个月400元当时心里很高兴啊!天天上班都是笑呵呵的。

  没想到才过半个月的一个晚上下班时见几个穿蓝色保安服的保安站在路口,心想我没做坏事,于是就走过去,:“喂,屌毛。喂屌毛。”(是的我没听错就是这样叫的)一只手从后面住我衣领:“叫你没听见啊?”一个臂套“治安联防”红袖章满脸横肉的保安站在我面前。“暂住证!” 我当时吓傻了,掏出身份证送给他。结果他看了一看往边上的草地一丢。吼到“你的暂住证”我听都没听过我又拿出在我们县办的边防证。他又吼道“暂住证”这下我听明白了。我没有。” :“没有到这边去”他用警棍一指,我这才发现这边站了一排和我一样没暂住证的年轻人我就和他们一起站了两个多小时这时没有暂住证的人已被抓了二十多个,保安队长叫来一辆运货车把我们塞到里面拉回布吉派出所。

  在里面我们排一行前面有三个分别装了香烟,火机,皮带的塑胶桶保安队长叫:“有烟的丢这个桶,火机丢这个桶,皮带丢这个桶。我们分分的丢烟,火机,解皮带丢进去。然后提着裤子排队去做笔录,(做笔录的人也怪脖子上戴个金项链手臂有还有一个小刺青很像香港电影里的便衣)说:“你没有暂住证要送你到惠州去关,或是这里有电话可以叫你亲戚朋友来赎你出去。你选哪样?”我就打了个电话叫我表姐来赎我,于是我几个等人来赎的被关到了一间房里,里面有几个人有凳子站了几个小时终于可以坐一坐了,里面竟然还有个香港人!他间我:“你衰乜野?”我说:“我冇暂住证。你呢?” “我衰叫鸡。”

  香港人很坦白。花了好像着不多两百元就被“赎”出来了。后来又过了几个月我们老板看我老实让我去他家给他两个小孩做家教,一个星期天早上做完家教两小孩说要我带他们去他奶奶家玩,于是我们就到楼下打了辆摩的到他奶奶家楼下,两小孩说:“哥哥我们要卖可乐,你等我们一下。”于是我就在士多店的门口等他们,这时一个没穿制服的人像鬼一样钻出来:“暂住证” 我一摸口袋,完了我忘记带了,正在这时两小孩从士多店带着可乐出来拉着我对着他奶奶楼上用客家话喊:“啊呔 啊呔(奶奶),这人以为我也是本地人就走开了,第二天我再去他们家时他们无意中说:“昨天我啊呔(奶奶)楼下有人被打到仆街啊。我当时心一惊好险要不是他们两的话,那个被打到仆街的人就是我了。那个年代一张关外的暂住证就要差不多两百元,深圳市内的就要四百多元,我们打工一个月也才400元,合理吗?深圳本地人差钱吗?

  我做家教的这老板每月光收到村里租给外企的租金分红就两万多,村里的本地人还到外地人开的工厂里做代理厂长(光拿钱不用上班的厂长)的,还有这治安联防队的人这样的“执法”合法吗?普通的打工者还有基本的人权吗?一直到了04年听说暂住证只收照相费的时候,心里面很高兴,但是后来听说是某个大学生用死争取的。。。。。。 我说的就是我经历过的暂住证的年代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不要再经历我所经历的。

  我希望中国明天会越来越好。

  还有一本网络小说《东莞打工妹》也讲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来广东打工的心酸,也提到了暂住证,推荐阅读。

  《再见瓦城》影评(十):瓦城悲剧

  今天又看了一次《再见,瓦城》,第二次看完,我突然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酷炫的特效,也没有把面瘫当高冷的小鲜肉,唯一的亮点是吸毒事件后复出的柯震东,而在电影里他用一身肮脏不堪的衣服将自己原本的帅气、阳光的外表裹得严严实实,所以并没有很抢眼。可见,《再见,瓦城》的电影制作团队不卖肉,不卖颜,他们卖的是实力。 《再见,瓦城》主要讲述了阿国和莲青两个年轻人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挣钱的故事。电影很写实,尽力刻画偷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用缓慢的节奏将生活在泰国最底层的黑工的悲惨生活一点点地撕裂开来,血肉模糊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理想和爱情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来自同乡的阿国和莲青在偷渡中相恋,他们的恋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没有甜言蜜语,没有风花雪月,有的只是每天饭点都会准时送到的泡方便面,看着有点心酸,但不可否认,那包用塑料袋装着的泡面不可或缺,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是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意。后来,阿国用自己的积蓄给莲青买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项链,莲青埋怨他乱花钱,可还是开心地戴上了。接下来的剧情里,导演总是有意无意地特写那条项链,项链和现实形成的强烈对比直戳观众的心窝。 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本来就如履薄冰,摇摇欲坠,再加上阿国和莲青在人生规划上又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分开显得理所当然。阿国只想挣足够的钱,然后回越南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而莲青却想要办工作证,然后再把工作证换成身份证,一步一步在泰国定居下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莲青15万泰币卖掉自己的初夜,然后换回了一个工作证,拿到证件的时候,她无比激动,再也不用躲在乡下的小工厂里打黑工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泰国的城市里了,激动之余,她又有点怅然若失。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身份卑微的人注定要付出更多,也许等到理想实现时,他们除了理想,已经一无所有了。 相对于润物细无声的情节,电影的结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阿国和莲青在理想上出现分歧时,我知道他们逃不出分道扬镳的结局,可我没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阿国会悄悄潜入莲青的房间先杀掉莲青,然后又自杀。 整部电影里,这对恋人都是生活的被动承受者,无论多大的苦难,他们都选择默默忍受,甚至连挣扎都不曾有过。然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分,阿国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刀插进了莲青的心脏里,然后又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划了一下,顿时血流如注。 生活就是和现实的一场永无和解的厮杀。努力拼搏,战胜现实,找回自我,生活就会过得游刃有余。如果被现实打败,便只能一生匍匐在它的脚下,永无出头之日。阿国过腻了这种生活,所以他以最惨烈的方式报复着带给他无尽苦难的现实。 当阿国的血喷到挂在墙上的佛像上时,佛主依然面带笑容,处乱不惊。电影告诉我们,现实面前,没有佛主,我们只能自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