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瓦城》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再见瓦城》影评精选10篇

2017-12-08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瓦城》影评精选10篇

  《再见瓦城》是一部由赵德胤执导,柯震东 / 吴可熙 / 王兴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瓦城》影评(一):令人震撼

  在我的正文开始前,我引述一句金马影展对它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故事简单至极,讲一对来自缅甸的青年男女,偷渡到泰国讨生活,男的短视,只想着存到一笔钱就回到缅甸开服装店,女的想着换到泰国护照去台湾工作。   那段对话很有意思。男的问女的,去了台湾还不是给人打工。女的没反驳他。静默之中的留白,给观众想,打工和打工,是不是有不同。   就这么一个分歧,注定他们不是一路人。   底层生活其实很无趣无聊,影片大部分都是固定机位镜头,没有追随,任镜头里的人物来来去去,或者不来来去去,无他,他们从事的就是机械工作。   当他们花了一大笔钱办了一个假证后,声效当中来了一个双重意味的惊雷。大雨滂沱,搞得好狼狈。   至此,男的终于肯定,办证这事纯属竹篮打水。但是女的始终不放弃,她走上了那条片头介绍的路子:简单又轻松。你懂的,一个年轻女人,值钱的就是那身皮肉。   接下来的这场戏几乎算得上是全片的精华和高潮,灯光、布景、蜥蜴抓取了主要的目光,蜥蜴的不停扭动传递给了观众百分百的惊恐,色——情味道又在一开场的挂画中散布,它的尾巴在女人脸上滑动使恐惧和色——情同时交织在一起,直教人拍手。   另一边是怒火中烧的男友,这场戏一样不容忽视。他沉溺在毒——品的安慰剂里——看到这里我几乎要笑场,柯震东的负面事件使他几无翻身的可能,这电影用他,是不是就看中他真有过如此经历?   繁重的体力活都消散不去内心愤懑,熊熊的大火是内心的体现。   影片的结尾以出乎意料的血腥双杀收场,男人无声的眼泪和女人的拼命挣扎,好比泥沼里生活的缩影。   看完之后惋惜女主角的心会更多一些,她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最终获得了她想要的,结果因为窗户没关紧,溜进来一个前男友就命丧黄泉了。   然而前男友的所作所为又不全然让人切齿,一出场就是让座,后面所有的热心、付出都是在靠近,除了三观不合,对她真的好。   在镜头当中似乎是睡在一起的两个人,手是小心翼翼的靠近。   结婚的询问和未来承诺。   但是两人始终是清水的情侣,也许双方都心知肚明有那么一天。所以他咆哮着想做点什么,她最终要做那束凋残的玫瑰。   有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导演用两个镜头拍摄了挂在墙壁上的画,一个是开启,一个是结尾,像是毫无关联,又像是互相呼应。   

  《再见瓦城》影评(二):再见瓦城

  看完电影,再看了影评和导演的访谈,才慢慢明白这部电影,也才明白导演在其中设置的一些点。

  在此就不剧透了,只是简单的说一下看后的感受,个人比较喜欢电影开头的那个场景,女主角乘船离开,然后再见瓦城四个字出现,虽然很矛盾,但喜欢就是喜欢,管它矛盾不矛盾,即使没有什么新意和技巧,但却引人注目

  不知道是后期配音还是演员有学一些本地方言,影片里面演员的对话听起来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尴尬。也许是了解的不多,知道男主角柯震东,但不认识女主角,一度以为女主角是本色出演,确实演的不错,能让观众有这样的感觉,总得来说男女主角演技真的不错。

  一直没有看懂男女主角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后来才知道是追求不同,电影不会去放大一些情节,只能靠观众去摸索,比如说在福利社同事提醒男主角不要熬夜和买类似于毒品的兴奋剂吧,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东西。

  最让我心惊动魄的是蜥蜴的出现,真的有点吓人,但后来回想的时候,觉得导演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情节不是我以为的,结局更不是我意料中的,但让人想不到的电影不是更出色吗。

  《再见瓦城》影评(三):漂泊的异乡人:关于身份、爱情与其他

  在第五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张震作为引言人回忆了已故的杨德昌导演以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导的"牯岭街"深刻地影响了台湾后来同类型的电影创作,就如本片《再见瓦城》甚至一度被视为低配版的"牯岭街",成为金马影展上颇受关注的影片。至于杨导给后人留下的那句"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个不幸的时代"的隽语借由影像传承,像极了当年小四捅向小明的一刀,也像极了此时阿国捅向莲青的一刀。

  赵德胤导演创作的《再见瓦城》以现实事件92年缅甸乡下杀人案为原型,把自身的成长环境缅甸移植到故事背景中,向观众讲述了一对恋人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沦为漂泊的异乡人的故事。莲青和阿国的形象完全是现实中漂泊青年人的缩影,孤零零的个体陷入沉重的身份困境和稀缺爱情的迷失,继而身不由己身心交瘁,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 吴可熙饰演的莲青孤身一人从缅甸腊戍的第五区偷渡到泰国曼谷。莲青在偷渡的过程中认识了柯震东饰演的阿国,阿国主动性的把自己舒服的座位让给莲青,而自己却蜷缩在车后箱里,等待着偷渡终点的到来。这自然不是上天的冥冥注定,导演的上帝之手塑造现实,于是阿国对莲青一见钟情,于是这场景像极了辛波斯卡笔下的"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不够浪漫,没有甜蜜,甚至零星的对白,却预示着两颗漂泊的心联系在一起的开始。 莲青梦想着在曼谷这样的大城市里工作,在找到自己腊戍第五区的同乡后,满怀期待地和她们聊关于家乡的变化、聊关于对曼谷未来生活的向往。同乡介绍莲青去公司面试,各方面表现良好的莲青在身份证上犯了大难,经理对身份证的要求是完全没有妥协商量的余地。在莲青面试碰壁难过失望的同时,我们亦可以感受到在莲青心里已经开始萌发了身份的意识。 不同于莲青对大城市的向往,阿国来到自己表哥开在曼谷偏远郊区的工厂里工作,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投入工厂是理所应当的,完全没有打算离开工厂的想法。工厂的工作在阿国的眼里:简单、重复、单调,却又满足、充实、安逸,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又如矛盾的辩证统一。像阿国这类漂泊的异乡人自然不懂得专业的学理知识,他们只认实用与否,阿国既没有办法也更乐于成为工厂的一颗螺丝钉。

  《再见瓦城》影评(四):冰冷的现实,绝望的爱情!这部电影真的不止柯震东复出作那么简单

  柯震东,一个令人非常惋惜的年轻的演员。

  在他复出的新作《再见瓦城》中,导演大胆的给他安排了一场吸食“麻药”的戏,现实和虚构通过电影的“再现”达到了一种神奇的互文性效果。

  《再见瓦城》,该片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于去年底在香港上映,提名今年台北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再见瓦城》有着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影片的那种突然而来的戏剧张力,有影迷直接给《再见瓦城》送上了【曼谷的“牯岭街故事”】的头衔。

  杨德昌的《牯岭街故事少年杀人事件》是话语电影的传世巨作,长达4小时的影片,通过多个人物给我们呈现了在历史语境下,普通人的爱恨情愁,家国大义。

  最后那令人猝不及防的“捅杀”,杀死了无数影迷对于爱情、对于梦想、对于亲情的美梦。

  电影从来被誉为“造梦”的机器,黑暗的观影厅里,那种黑暗具有先天的催眠功效,给我们建构着一场“昏暗的梦幻”。

  但有的导演会在梦中夹杂着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观念,往往结尾,高潮处,他们会用沉重的高度再现将影迷拉回现实,给人一记闷棒,让人冒着冷汗从幻梦中惊醒!

  高明的导演会让我们先进入故事,然后教会我们同时在“别处”,与电影和故事保持距离,好回到现实。

  《再见瓦城》自然与“牯岭街”差一些距离,但单从影片来讲,的确值得一看。

  同牯岭街的部分主题重合,《再见瓦城》讲述的是人的梦想遭遇冰冷的现实后,那种无力的挣扎,那种宿命般的一声叹息。

  全片,只有男女主角,柯震东和吴可熙是专业演员,其他人物角色都为现实人物。

  缅甸籍华裔导演赵德胤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为这些真实人物建构镜头感,让他们比较从容的处于镜头之下,同时保持那份真实感。

  《再见瓦城》最大的魅力就是那份用尽全力打造的“真实感”,导演赵德胤亲口承认,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而且他采访了当地上百位移民,剧本前后修改了十多次。

  两个离开故乡缅甸,非法入境到泰国曼谷,希望通过劳动改编命运的故事。

  离开家乡后,他们的身份一步步被抹去,虽然他们不断提及自己的姓名,自己的故乡,与同乡人保持联系,救助于当地的同胞,继续保留着自我的出生根基。

  可现实却一次次要求他们忘掉过去,斩断过去,甚至杀死自己的过去。

  影片的中心是围绕女主角莲青的视角展开的。她只身来到异乡,她的梦想是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一步步成为当地人,最后去到更好的地方工作,比如香港,比如台北。

  现实给她的第一个重击,就是那张工作证。

  没有工作证,她如惊弓之鸟般,每日不得安生,随时可能被抓,不能找到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

  她只能每天工作14小时,在一个同胞开的饭馆中洗碗。

  每天两点一线,那个油腻厨房,那个四个女孩挤在一起的房间,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唯一的放松,竟然来自那部上下班的公交车,这有在这一刻,她开着窗外,才能想起她的梦想,看见城市的繁华

  那个对她有好感的内向青年阿国,处处维护着她,他对她的欲望从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显得清除明白。

  可莲青多次拒绝了阿国的爱意。因为她知道他们有不同的梦想,有着不同的人生。

  阿国看见莲青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他给莲青算了一笔账,在曼谷郊外的工作,工作时间更短,收入更高,还包吃住,为什么你不去!

  莲青固执的要留下,随着故事的进展,随着悲剧的结尾逐步靠近,我们才恍然大悟

  莲青要的不光是工作,不光是收入,她要的是一种有希望的生活。

  虽然这里收入低,工作时间长,但它至少在曼谷,在城市之中。这里有希望,有未来,能看见梦想的微光。

  莲青希望走出去,她对于故乡的念想只是给家人寄钱回去,她是不会回去的了。

  而阿国的梦想是回去,他攒够了钱,就会回到缅甸开一家服装店。他害怕走出去,所以他选择了在曼谷郊外的一个工厂。

  一个要出去,一个要回去,两人的爱情从一开始注定分道扬镳

  影片一开始,始终保持的冷漠,从人物表情到机械重复的工作,洗碗,纺纱,吃饭,坐车。

  影片多次出现具有泰国当地特色的吃冷面场景,它是一种再现,同时也是表达了一种无力的抵抗。

  一些来自缅甸的流浪者,吃着他国的食物,一点点失去着自我的身份。

  每一个人都被抽掉了灵魂,只剩下为了劳作而仅存的躯壳。

  无处可洩的闷热,高烧一般的爱,冷酷的现实慢慢被爱情浇灌,结果开出的不是花朵而是坟墓。

  因为没有工作证,莲青被抓,失去了饭馆的工作,她只能接受阿国的帮助,去到厂里打工,这下她彻底失去了名字,她的身份被一组数字替代,她远离了城市,只是一个失去活力的社会齿轮。

  两人的冲突还是来自那张工作证。

  阿国不明白,“这里工作不需要那个东西,为什么还要花钱”。

  莲青告诉阿国,我们的未来不是在这里,工作证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出路。

  为了爱人,阿国依然选择陪伴。结果两人被骗。

  花高价买了一张废纸。

  同胞在工厂出了意外,腿断,老板逼着他们签下和解书,用少的可怜的钱打发走了同胞。

  阿国愤怒无奈,给了对方钱,斩钉截铁的说,“不要在回来了!”

  莲青也不会在回来,可他们两人的目的地始终不一样。

  影片很快走到结尾,莲青终于拿到了身份证。

  在这之前,影片一改贴近现实的再现,进入到了戏剧化的魔幻中。全片最惊艳的地方来了。

  为了拿到身份证,莲青这个处女决定献出自己的第一次,不是给阿国,而是陌生人。

  她等在那家高级酒店,门一响,莲青面露惊慌,来的不是人,而是一直巨大的蜥蜴!

  它短暂的床上停留,然后迅速靠近莲青,它摇晃着欲望的尾巴在莲青身上斯磨,而莲青被吓得贴在玻璃门上。

  这一刻,她彻底失去了自我,她的身份,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用蜥蜴隐喻嫖客绝对是神来之笔,而与莲青卖身的场景互文的是阿国吸食麻药后,独自在工作加班的场景。

  影片以舞蹈的形式表达这个疯癫的场景,冰冷的机器包围了内心灼热,身体快要焚烧起来的阿国,他孤独,他愤怒,他只能以此发泄积蓄已久的痛诉。

  莲青拿到了身份证,她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这张身份证宣布她成为了泰国人,同时也宣布她与阿国爱情的死亡。

  阿国知道,工作证和身份证是莲青离开他的一纸休书。

  片尾,惊人的暴力撕破全片的温婉,用鲜血凝固、定型了刺骨的冷漠。

  这个反差实在太突然,观众好不容易看到了莲青靠近梦想,最后却被阿国藏着背后的短刀刺醒。

  又是一个幻梦破碎,从冷汗中惊醒的结局。

  《再见瓦城》用大量真实的移情入镜,多个精巧的长镜头画面,近距离表现了主人公的人生。

  高度再现化影像不断锤打着底层人是生活模样,令观众触目生烟。无情的现实中偏又有爱情浇铸而来,卑微又仰望,被炼成钢,更成绕肠柔,所求无非一点馀温,经过便都是馀生,最后以死亡保持了其永远的存在。

  不看生活,只看爱情,依然能够被这部电影感动。

  后台回复,再见瓦城,胖哥送上一份难得的“真实”。

  《再见瓦城》影评(五):用舉刀殺人便可以搪塞過去?

  早早就安排好的結局,可以讓人信服嗎?

  我一直認為這一類題材要很小心地處理,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犯上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濫情想像之嫌。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只有通過俯視/同情才能確認自己的超然地位,而好一些電影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為這一套路推波助瀾。而且,並非出身其中的人,如何懂得所謂低下階層其中的甘苦呢?很多都是靠想像出來的。華人導演在展現這類議題/人物的時候,很少有經過抽絲剝繭、仔細審視過的立場,許鞍華是有的,但趙德胤,沒有。

  我相信人的韌性,尤其是華人,在這類境況中度日的還會少嗎?是不是每一個都會變成“牯嶺街少年”呢?我自己也長年廁身所謂低下階層之中,不管是在曼谷還是其他城市,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即便再辛苦,也有一種東西撐著在,即便那東西是虛妄,也無可如何。我相信華人面對生活的韌性,遠大於那所謂脆弱的一面。這樣看來,也許阿花,阿國等眾的故事,會比蓮青的故事更貼近真實。

  可是導演早早就決定要為主角安排一個出路,一個結局:好像她必須要殺人,這部電影才可以成為一部電影一樣。好像這電影就必須要有一個結局,那麼,柯震東必須死,好吧。

  如果是我來拍,也許蓮青下意識地舉起刀,可是又慢慢放下來了,放下來了,衝突之後相對無語,然後再往後發生故事,也許會離真實更近。畢竟現在,其實蓮青的面目是模糊的,更不要提別人,尤其是柯震東。柯震東這個角色完全是導演為了殺人結局的臆想而生造出來的,在全片中的存在感很低。他對劇情的參與只有:帶女孩進工廠,反對女孩辦身份證,和最後的被殺死。前兩項的參與是可以被別的角色取代的,那麼,柯震東的存在,就只是為了最後的被殺死。這樣的角色,在已經被規定了結局、規定了步數的情況下,還能有多少內涵呢?於是他的面目模糊也不為奇了。

  更不必說旁人,都是在害蓮青嗎?不是。大家也算是互相照顧的,只不過是有條件的而已。身份證幾經周折最後還是辦成了,軍官是壞人嗎?不是。五娘是壞人嗎?不是。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內互相照顧,都有善意,但導演一再表現蓮青倔強、狐疑的鏡頭,意思就好像是環境把蓮青逼上了絕路。是嗎?阿花,還有其他打工的女孩子,都如此憤世嗎?也許這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

  且不說許多場景的設置僵硬得很,“安排”感太強,太“乾淨”了,離真實的境況差得太遠,一望而知,連只能靠吃麵搪塞過去的段落,吃麵都吃得很不自然。

  我以為這是個大好題材,但是被一定程度地浪費了。不過,話說回來,很敬佩兩位台灣主角的緬甸/雲南華人口音,想必是花了大力氣,語境恢復得真好。

  《再见瓦城》影评(六):柯震东的复出首秀,竟然是自我毁灭(赵德胤玩了一把弗洛伊德的梦理论?)

  【注】:本文首发于电影烂番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ylfc99。此文为原稿。

  大家还记得柯震东吗?

  有时候我的脑海里会闪过那个不敢大喊“沈佳宜,我喜欢你”,却选择一个人在大雨里面压抑哭泣的大男孩,那是一个人最纯粹的年纪,最纯粹的形象,不至于不谙世事,也没有沾染太多的现实残酷。

  必须承认,关于柯震东,我们是爱过的。

  然而,他太不争气了,选择了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被曝吸毒后,他一个工作都接不到,主演的《捉妖记》戏份全部被换,《小时代》镜头剪得干干净净。我想,沉寂的两年里,柯震东应该无数次地懊悔过、绝望过。

  人犯了错就得认,这一点绝对没有什么好洗白的。甚至一度,番茄君觉得可能再也见不到柯震东拍电影了。

  没想到,《再见瓦城》横空出世。

  第53届金马奖,也就是去年的金马奖,这部电影入围了六项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美术设计。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原因在于虽然有故事的主线,但是拍摄手法和配角选择上都是类纪录片的,所以往往观影者乍一看,就像是一部东南亚缅甸华人非法移民泰国的生存纪实节目。

  但是,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很“深”的电影,在大段大段的枯燥剧情中,掩埋着很多有意思的事件,以及电影深层的价值观。

  巧的是,电影里的柯震东,再一次走向自我毁灭,戏如人生。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试着解读这部柯震东的复出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女孩莲青(吴可熙 饰)遇见少年阿国(柯震东 饰),两人都是从缅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两人在曼谷打工,餐馆、工厂、公车,小房间,阿国喜欢着莲青,一路上他都照顾着他爱的人,莲青最后也和阿国在一起了,却迟迟没有跨出最后一步。阿国没有太大野心,他的梦想是赚到100万泰铢回缅甸开一家服装店,从中国进衣服来卖;莲青渴望拿到身份证,去大城市,去台湾,为此她不惜卖淫。莲青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了,阿国也失去了莲青,最后的结局,阿国捅死了莲青,也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从故事概要里,可以发现四个要素:性、暴力、价值观的冲突、爱。如果说非法移民的生存环境背景是电影的骨骼,那这四个要素贯穿全片,是丰满骨骼的血肉。

  先说第一个要素,性。影片与之相关的,一个是卖淫,一个是男女主角之间被压抑的性。

  关于卖淫,影片中有两次伏笔

  第一次是莲青刚到泰国朋友的屋子里,着急找工作时,一个朋友给了暗示:“着急找工作?有男朋友吗?简单轻松,钱又赚得多”。

  第二次是在第一次找工作碰壁之后,还是朋友拦下了她。

  第三次,女主的对前途的欲望已经非常膨胀了,这一次,她交出了处子之身,为了攒够30万办身份证。然而,在此处,导演赵德胤用了极其怪诞的超现实的镜头来描写这场本该是充满肉欲的情节——一只巨大的蜥蜴从床上爬行,扑在了女主的身上,留下女主一脸惊恐和忍耐的表情。

  《圣经》创世纪里说,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伊甸园禁果,也使得亚当受害,从此始祖不再纯洁。

  蜥蜴就像是撒旦的化身,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妄图玷污纯洁,这种将人拟物化的手法给人一种荒诞和突兀的感觉,会给人一种极度不舒服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也代表一种虚幻——女孩所经历的这一切,所追求的一切,可能也不过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场梦魇,就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的,梦是欲望的满足,同时因为与道德价值相冲突,梦境中所反映的欲望会经过伪装而存在。

  在梦魇里,男人化身为巨蜥,为了发泄兽性;做梦的女人为了向上爬,为了金钱欲。

  所以在影片中,在巨蜥的镜头之后画面切到了女主在公交车上睡着的画面,不得不说,在这种因果的爆发和爆发的戛然而止之间的巨大落差,仔细品味,是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的。

  再来谈谈男女主之间被压抑的性,这与爱这个因素是联系密切的。

  从整部电影的叙述上,柯震东饰演的阿国和莲青是没有发生关系的,但你在电影里处处能看到阿国对莲青的爱——这种爱带着极强的占有欲,也就和价值观的冲突这一因素相连了。

  弗洛伊德说,性是驱使人的原动力,男人努力工作,赚钱本质上是为了结婚,是为了获得女人的青睐,女人学会性感,学会打扮,本质上也是受性力驱使。这种观念也许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却是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的。

  可以猜想,阿国是很明显受性驱使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明明可以继续的时候,又开始压抑自己欲望,空留固执的爱。

  大概是他太自卑,也太懦弱,不敢主动突破防线,甚至在影片里连一个亲吻镜头都没有。

  恋爱谈得像是一场禁欲比赛,何以至此?

  正是在这种压抑下,阿国的占有欲越来越强,他安于现状,一心只想攒钱回缅甸,而莲青却想努力往外跑,于是他开始阻止莲青办证,两人的关系在这里因为价值观的冲突彻底断裂。

  之后压抑变态的心在毒品(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导演刻意,囧)的刺激下,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诉诸暴力,捅死他爱的人,然后自杀。

  性和暴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导演把这份人性的冲突放在了非法移民的环境背景下,让一些人性比如压抑的性、出卖身体换取前途等得到了一个解释——弱势群体的复杂和可悲。从微观投射宏观,让非法移民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也让影片在具有艺术美感的同时,充满了现实意义。

  不得不说,柯震东在这部戏里已经完全和以往不同,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了这部电影,他被导演安排在东南亚的工厂和工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等开始演戏时,举手投足都是那个群体的气质。

  我见过太多人在网上说,吸毒面前无偶像,永远抵制柯震东。话虽偏激,但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但是那些曾经爱过柯景腾的人啊,我希望你们去看看这部电影,它并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没有圈大陆的钱,也没有表达恶意的价值观。去看看,你也许能看到,一个真心悔改的人,在艺术上正经历重生。

  《再见瓦城》影评(七):《再见瓦城》观后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看到这部片子,提名了几个,最后好像啥都没有捞到?今天翻出来一看,其实还是不错的。

  影片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偷渡者的生存现状,一个就是男女之间的情欲。导演在表现的时候都是选择非常非常非常克制,冷静,甚至有些隐晦的方式,剪辑大量留白,情感表达也是多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

  第一个母题——情欲。这里的情欲包含两个,情感需求和欲望需求。在刚开场十几秒钟的时候,男女主角就都出场了,阿国直接对莲青展示好感,好感从何而来,影片没有任何交代。但是其实观众只要自己推测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情欲,不只是欲望,也有情感需求,后文中也有补充。

  阿国是一个比较被动,甚至可以说是得过且过的人,但是对于情感,有着非常强烈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观众可以理解为——我得不到的,我就毁了它。如果到了结尾还没有懂阿国为什么杀莲青然后自杀,那基本上影片是没有看懂的。

  而莲青的性格和阿国比较相反,莲青会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爬,找到工作之后,会想着如何挣多一点,会想着去办一个身份证可以找更好的工作。而两人的性格也是导致了这场悲剧的源头。

  再来说一下两人是如何走到绝路的。在开头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国对于莲青的强烈好感,然后莲青找到住处,阿国又突然出现在莲青的住处中,这是巧合么?不是的,这是阿国强烈控制欲的体现,他刻意的找到莲青的住处,然后把她带到自己大姐的家中,晚上睡觉时,两人躁动的心情体现在一个俯瞰镜头中,莲青和阿国的手在马上要碰到一起时切走了,牵没有牵不重要,观众已经知道了两人确定关系。之后莲青找到餐馆的工作,后来种种原因莲青没有坚持下去,来到了阿国所在的工厂。但即使两人在一起了,莲青还是想方设法的想要逃离这个环境,因为要办证的原因,莲青还是离开了工厂,阿国的欲望受到了强烈的打击。

  对于阿国和莲青的爱情,导演在之后的采访中也自己承认过,导演删去了非常多的镜头,这也是影片晦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时候有两个镜头,导演非常隐晦的表达了后面两人分手以及后面两人走上绝路的原因。第一个镜头,阿国在工厂中漫无目的的拖动着一个器械,然后走到火炉边,非常躁动的往火炉里面丢木材。镜头缓慢的往后拉,非常暗的布光中,炉中烈火熊熊燃烧,却不能脱离锅炉的限制,阿国一言不发,铁器乒乓的碰撞音回荡在空中。这是阿国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内心躁动的象征。

  第二个镜头,没有选择之后的莲青只能去出卖自己的身体,酒店中,门铃响起,莲青回头,一只巨蜥!虽然在金马奖的宣传镜头中已经见过,但是放在影片的前后关系中,看到这个镜头还是很惊艳的。巨蜥爬上莲青的身体,这里可以理解成为莲青的欲望,也可以理解成社会吞噬了莲青,都没有错。

  之后就水到渠成了,阿国杀死莲青,随后自杀,鲜血溅到佛像上,又是一个象征,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母题——社会。导演在这个主题的表达上也非常的克制。从最开始就是如此,进出关口的警察趴在偷渡的车上,“还有没有特别一点的证件”。莲青来到住处,里面一个女孩在吃面,从演员的穿着打扮上,导演就已经在暗示了,然后三人一起吃面,这时有人敲门,三人面面相觑,竟然不敢去开门,细心的观众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暗示了。随后找工作碰壁,工友受伤,拿封口费时,表演也是非常真实自然的,基本上全片都不会有大开大合的表演。人物总是被动而无可奈何的接收着社会的一切恶意,并且无处宣泄。

  柯震东的复出之作总的来说表演的还是不错的,自然流畅真实,就是在看到他习惯性的挑眉时,真的想冲上去告诉他,你不是顾源,你是一个偷渡的底层打工的。。。女主跟柯震东比的话,感觉台词功底还是有些弱,有时候一两句台词吐出来让我有些出戏。。

  《再见瓦城》影评(八):再见瓦城,再见爱情

  你是否因为柯震东,而不去看这部电影,或者因为他特意看了这部电影,前者是错过,后者是惊喜。你会看到一个演员的蜕变。

  《再见瓦城》将镜头对准了缅甸底层民众的生活,特殊的群体——偷渡客。

  从缅甸偏僻的村落到泰国曼谷打工,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完影片,印象最深的是,长镜头下,灰暗的色调,空茫的神情,无言的绝望。

  导演赵德胤,缅籍华侨,16岁到台湾读书,后成为侯孝贤的大弟子,用镜头去体现他的乡愁与悲悯。

  (一)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生存,是人的本能。

  电影的开头,莲青坐气垫,打摩的,乘黑车,别人都是结伴而行,她只孤身一人。

  几经辗转,从故乡到他国,她就像一只没有恐惧,扑往光明的飞蛾。

  她的家乡连自来水也没有,弟弟妹妹上学需要钱,她还怀有去往更远处的理想,到更好的地方生存,爱情几乎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二)偏执的爱人太可怕。

  阿国在车站对莲青一见钟情。

  一大群偷渡客,只有莲青一个女孩,他把座位让给她,自己钻入黑暗的车厢。

  他找到莲青的住处。

  他让莲青去工厂上班,被拒绝,举报了莲青上班的小餐馆。

  莲青跟随他去工厂,随时等待机会办证件,以得到更好的工作。

  阿国觉得办证没用,被骗办了假证件之后,他对莲青隐瞒了再次办证的机会。

  他希望她跟他一起回缅甸结婚,开服装店。

  他忽视莲青内心的渴望,想强行将她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莲青出卖了自己的初夜,终于办到泰国护照,离开了他。

  他的爱情幻想破灭,杀死她后自杀。

  (三)阿国的木然与莲青的眼泪

  两个主演的表演都很到位。

  或许阿国,早就知道偷渡客挣扎的徒劳,柯震东的表情,全程的机械与麻木。

  有三次他们坐在车后座的近景,吴可熙的表情有过失望,希望和茫然的变化。

  他们之间从没有心灵的交流。

  莲青的眼泪让人触动。

  一次是在餐馆无证被抓,保释后,三轮车经过桥下的阴暗时,在脸上偷偷抹了一把。

  二是知道被骗办了假证,换工作不成时,借着雨势,哭了个稀里哗啦。

  这个努力坚韧的女孩,始终没有逃脱,命运的魔爪。

  一生叹息。

  霓虹灯照不到的暗黑处,爱情是一场奢望。

  再见,爱情。

  电影的名字《再见瓦城》,瓦城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据说,它是缅甸到泰国的必经之路。

  通往希望,还是绝望。

  但愿世间再无漂泊,流离失所。

  再见瓦城。

  《再见瓦城》影评(九):再见?......

  可以说电影开篇就揭示了主题——偷渡客,而且过程缓慢,在一个河面上,一个撑“船”人,一个女孩,在河面上慢慢的从这一头漂到那一头,这一头是出生的国家——缅甸,那一头是想要获得新身份的国家——泰国。这个开篇足足用了三分钟,没有音乐,没有对话,画面是绿草绿水,但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潮热,就像偷渡后的生活一般,虽然表面上迎来了希望,但实际生活中的压抑、艰苦,似乎只能通过留白让其消逝掉。

  整部影片,画面很好,办证取证的路上,坐在卡车里的男女主角,面无表情,没有对话,只有风在周边吹拂,这种画面让我想起《路边野餐》,还有在工厂夜班上,拼力工作的男主,向火红的锅炉中不断添加柴火,红红的火焰像是他内心压抑的情绪,在不断的升腾,升腾,直到一个顶点,爆发,映照到了结局。不过影片中那处鳄鱼的镜头,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将想表达的内容准确、贴切、到位的表达出来,但是感觉跟整部影片特别不搭调。

  关于内容上想说两个小点,一是办事收钱这事,贯穿影片,从始至终,不得不说贪这事,全世界一样。二是,男女观念不同,必然会分离。男的只想赚钱回缅甸开个服装店,女的想赚钱拿到泰国护照再去台湾,完全不同的路,不能达成一致那只有分离,于是有了结尾惨烈的结局。

  以下是金马影展对此影片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关于瓦城,我以为瓦城是缅甸的称呼,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瓦城是缅甸曼德勒城市的称呼,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缅甸著名的故都,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再见瓦城》影评(十):《再见瓦城》一出看起来无可避免的悲剧

  莲青和阿国一起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他们都没有身份证,阿国到表哥的工厂,这里远离城区,莲青不喜欢,到小饭馆洗碗,工资比工厂低,她却更愿意呆在城里,在一次警察的临检中,她连这份工作也失去了,因为没有工作证,找不到其它的工作,她只好和阿国一起呆在远郊的工厂,经工友介绍去办证,被骗钱,只拿到一张没有法律效力的资料表格,但她一直不愿意放弃,梦想有一天能拿到泰国的绿卡,阿国和她想法不同,他安分守己,想着攒够钱就回缅甸开服装店。

  因此,他们的人生即将走上不同的岔路。

  这一点,是阿国一直担心和不愿意看到的。

  莲青用自己的贞洁换了30万泰铢,买了一张身份证,那一晚,那一个隐喻的镜头,那只大蜥蜴是处女之身的她恐惧的意象,经过这一晚,她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和无所披靡的勇气和前程,尽管还吞吞吐吐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她从工厂搬了出去,前路清晰,她将站在阳光下,回望来时的一路坎坷。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天的清晨停止,阿国爬上了莲青租住房屋的窗户,在四下无人的寂静清晨,用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了莲青的胸口,他的手捂住了她的嘴,没有喊出口的求救,没几下挣扎,她就停止了呼吸,血一下在雪白衣服的胸前漫开,阿国躺到莲青床旁边的地上,用同一把匕首在脖子的左侧快速划了一下,血溅到了墙上,跟在大姐家借住的那晚一样,他们没能牵手,却殊途同归。

  这是柯震东全片演得最好的两个镜头。

  影片中很多画面都拍得像油画一样,很美,有一处阿国和莲青办了假证坐在卡车的后座一路颠簸回来,像是刚从战壕里回来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在那风景如画的古老土地上,卑微生命的奔波挣扎恍如昨日一般,他们像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人。

  我在想如果阿国听从莲青的劝告,和她一起攒钱,买到身份证,他们是否有一天真的会在曼谷立足生活了下来,那或许是另一个相对美好的故事,我相信真实的生活里一定有这样的例子,但导演用一出看起来无可避免的悲剧,逼着你,正视那些苦难、残酷的现实,和无法感同身受的“在别处”,只是莲青的固执和顽强,不但令人同情,在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那些陌生的你无所知的生命挣扎,自有其不可言说的动人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