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底特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底特律》影评10篇

2022-03-21 15:3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底特律》影评10篇

  《底特律》是一部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约翰·博耶加 / 威尔·保尔特 / 阿尔吉·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底特律》影评(一):除了当事人和家属,好像全世界都是这样想。

  我一直以为那个把一切讲出来的那个警察会为死者鸣冤,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的坦白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内疚,加之被宣判无罪他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救赎”。

  我也以为截图这两句话只有这位混账警察才说的出,结果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人都是这样想,只是不说而已。

  让我不禁想起《三块广告牌》,很多事情真的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那种切肤之痛,而旁人的鸡汤对他们来说或许都太腥,闻一闻都想吐。

  那些觉得用现有的知识可以解释所有的爱恨情仇的人也就是弱智装上帝。

  《底特律》影评(二):50年前清除一家酒吧,结果导致了一个城市的大骚乱

  1967年7月23日,凌晨3点45分。

  底特律市第十二街与克雷蒙街角,警察突击检查一间酒吧(因为酒吧涉嫌无照经营),发现有82名黑人,正为两名从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庆祝。

  无照经营酒吧,在美国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警方就决定大力清除这间酒吧,把所有在场的黑人全部逮捕。

  白人警察的大动作逮捕引起众人围观,并点燃了黑人社群的愤怒,最终导致民众暴动,使底特律陷入火海。

  一次执法引发的暴乱,被拍成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 ——《底特律》

  面对此情此景,州政府不得不出动国民兵和联邦军队来镇压。

  清查无证酒吧,只是这场大暴动的导火索。

  真正让黑人奋起还击的,是底特律警方多年来的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警方执法照片

  整个六十年代,底特律的白人警察,经常4人一组巡逻街头,随便在街上命令黑人接受检查,一边用“Niger”(“黑人”的蔑称)羞辱他们,一边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如果谁刚好没带,逮捕还算是轻的,虐待致死的案例都发生了很多起。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暴动期间军队的执法照片

  白人警察面对黑人时的傲慢、粗鲁和歧视,以及他们对职权的滥用,最终导致底特律黑人奋起还击。

  1967年7月23日凌晨,围观黑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石块、砖头和酒瓶等,赶走了执法者。看到白人警察的怂样,黑人们高兴坏了。

  为了让白人警察能更看清他们的愤怒,一小部分黑人激进分子,对着商店打砸抢烧。

  7月23日当天,白人警察彻底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执法效力。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当地的黑人领袖呼吁大家要冷静克制。

  但多年挤压的愤怒情绪一旦找到宣泄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抵挡。黑人社群把领袖赶下台,在市区肆意表达要求平等和自由的情绪与意愿。

  7月24日,眼见城市彻底失控的州政府,做出了比当地白人警察更傲慢的决定:

  他们在完全不考虑黑人要求平等民权意愿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军事级别的行动,镇压黑人的嚣张气焰——有多高的军事级别呢?

  州政府不仅派驻了国民卫队,更出动了美国陆军的两只王牌军,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这阵仗,创下了美军所有镇压城市骚乱的纪录。

  第101空降师(101st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越南战役后被整编为“空中突击师”(Air Assault),之后参与了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82空降师(82nd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中最早建立的空降师(1917年8月25日),二战时参与西西里岛、诺曼底登陆及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是美国现存唯一的现役正规空降师。

  州政府不顾及汹汹民意,反而采用更高级别的军事镇压,直接导致了更混乱的局面。

  背弃民众的政府,势必被民众背弃。

  底特律大暴乱,就是这样彻底而又全面地展开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极端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同时也身兼警察一职的白人克劳斯,在追捕一个趁乱搜刮商店的黑人过程中,把他枪击身亡。

  也正是在这一天,努力追求歌唱事业梦想的黑人小哥拉里,本可以在舞台一展歌喉后获得签约唱片公司的机会,却因为大暴动导致会场陷入混乱。

  但无论对白人警察克劳斯,还是黑人小哥拉里来说,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身为黑人居民,拉里不是第一次遭受意料之外的失败和挫折。身为白人警察,克劳斯不是第一次在对黑人执法时使用暴力。

  所以拉里只是惊慌失措地穿过军民对峙的混乱街区,回到自己狭窄拥挤却温暖安全的小屋;

  而克劳斯被凶杀案组的探员警告要起诉他谋杀后,继续配枪出勤。

  在底特律,一部分白人警察跟克劳斯一样,习惯了对黑人傲慢粗鲁和歧视。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看见随地小便的狗就一脚踢开一样,再正常不过。

  在底特律,一部分黑人居民也跟拉里一样,习惯了被歧视的生活。

  他们毕竟是带着枪的政府武装,虽然自己满心愤怒和不甘,但也只能忍着。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之间的习以为常,不少人才会觉得暴乱没有什么大不了。

  否则他们也不会在警察和军队命令禁止靠近窗户,免得被当成狙击手误杀的情况下,依旧靠近窗户,想看看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更别提和黑人小哥拉里聚会的“黑胖哥”卡尔(Carl),会拿出一把赛场上发号施令的信号枪,对着一大群朋友戏仿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

  不过没人提前知道这是把信号枪。

  包括俄亥俄州来的两个白人姑娘朱莉(Julie)和凯伦(Keran)在内,他们都被吓坏了——也正是卡尔的这段戏仿,让观众得以看到白人警察平时暴力执法时的样子,有多么恐怖和可怕:他们就拿着枪,随便指着黑人的脑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Niger……”

  种族歧视一旦被权力加持,黑人就成了这帮白人警察眼里,能随时随地被干掉的畜生。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军队执法时强迫黑人趴在地上的场景

  但包括卡尔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之间开玩笑的举动,竟然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正在附近执勤的白人警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及部分军人,误把信号枪声当成了狙击手的袭击动作。

  他们以“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的态度和手段,迅速冲进年轻人聚会的二楼。

  克劳斯在混乱中击毙了惊慌失措的黑胖哥。

  不受约束的权力,和加诸在克劳斯身上的种族歧视,让他彻底失去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他先是在黑胖哥还没死时,就在旁边放一把打开的匕首,为自己开枪杀人伪造合理性;

  然后把包括黑人小哥拉里在内的所有人都拖下楼,让他们供出狙击枪的藏匿点。

  电影在这里,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大暴乱为背景,全景展示了底特律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

  为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完全不在乎黑人的死活,甚至连跟他们走得太近(或抱有同情心)的人,都一律不放过。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部分黑人被白人暴揍的照片

  比如那两个白人女孩朱莉和凯伦,就被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带有性侵和虐待意味的执法方式,“惩罚”得尊严无存——

  这既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还原,也是电影对失去约束力的白人警察的厉声控诉。

  克劳斯把枪撩过凯伦的大腿根部,他的同事还在推搡中,扒光了朱莉的衣服。

  失去权力约束的警察对待白人同胞尚且如此,对待黑人的暴虐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也是《底特律》着力要展示的地方:权力和法律一旦失序,城市和公民的尊严会荡然无存。

  法律与秩序,特别是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的责任和界限,一直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关注的重心所在。

  这位曾凭借《拆弹部队》在奥斯卡打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女导演,几乎把这个主题贯穿了自己所有电影。

片场照,导演凯瑟琳·毕罗格在给演员讲戏

  这次为纪念“1967年底特律大暴动”而拍摄的《底特律》,更把她关注的主题推向了极致:

  当公权踏破道德底线,当偏见主导政府部门的抉择,执法部门就会变得跟无法无天的流氓一样,成了对善良世人和弱者的严重威胁。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被强制执法的黑人

  所以在电影里,观众能看到军队和坦克浩浩荡荡开进底特律,看到警察和军人肆意围堵大街上路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手执警棍把黑人往死里打……

  这不是电影戏剧化的视觉呈现。

  恰恰相反,这些残忍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50年前的美国底特律。

  说白了,这就是执法机关对公民傲慢、无礼甚至歧视后的恶果。

  这恶果严重到什么程度?

  连一部分白人,都觉得应该遏制滥用权力的白人警察。

  比如克劳斯非法拘押审问克劳斯和他的朋友时,始终站在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乱放走了拉里的一个朋友;

  比如拉里的朋友满脸是血地逃出屋子后,被一个口口声声叫他“Brother”(兄弟)的白人警察救起送到医院;

  比如对克劳斯无故枪杀黑人感到愤怒的白人警探,愤怒地吼着要扯断他的脖子;

  电影着重暴露了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却也用相当篇幅的细节,展现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同情,以及对执法机关滥用权力的愤怒。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底特律暴乱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法律、秩序和文明,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但官方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们也不会越过安抚民众的环节,直接派驻军队前来镇压。

  这种粗暴、无礼和蔑视,还延续到司法审判环节: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枪杀黑人的白人警察克劳斯无罪,当庭释放。

  至于拉里,见证朋友在眼前死去的经历,和暴力执法带来的心理冲击,让他沉溺在哀恸和凄惶里无法自拔。他没办法再去追求歌唱事业,跟朋友去唱片公司试音时心不在焉,即便被取得成功的朋友们邀请归队,他也摇摇头拒绝了。

  拉里说:死了那么多人,这歌我没法唱……

  最后穷困潦倒的拉里,选择去了教堂,在合唱团里,教大家唱赞美诗。

  暴乱最终平息了,并不意味着灾难就结束了。

  持续5天的底特律大暴动,共造成43人死亡(黑人33名,白人10名,黑人死者中有24人是被警察和国民兵射杀),1189人受伤,388户家庭支离破碎,7231人被警方逮捕——他们有近一半的人无犯罪前科,其中还有个年仅4岁的黑人幼童。

《底特律》里军人误伤小女孩的镜头

  在这场暴动里,共计有2059间商店遭抢劫或烧毁、412栋建筑物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4500万美元。

  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缺少包容性的必然结果。

  更是政府部门借助权力肆意践踏民众人权和尊严的下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底特律》影评(三):从一个安全的角度讲述的一部平庸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一起警察暴力事件的电影。整部电影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角度讲述了这个事件,充分渲染了警察暴力以及人性之恶。然而或许是出于避免争议的原因,电影对于骚乱的起因,骚乱中的暴力,警察系统的纵容并没有深究。

  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花时间介绍骚乱的原因。观众直接被扔到一场巨大的骚乱中间。对于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人来说,骚乱,愤怒和以及种族之间的对峙显得毫无缘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为了给后面警察以及国民护卫队对狙击手的剧烈反应做铺垫,在影片前期加入了一个小女孩偷看坦克而被射击的片段。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警察对狙击手是很敏感的。但是军队为什么对狙击手如此敏感,是因为有狙击手造成的巨大伤亡?是因为有大量狙击手的存在?影片没有讲。一场巨大的骚乱必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来自于民众的暴力,一面是权威的镇压。导演对于两方的暴力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民众暴力的观察很明显是抽离并且冷静的,而对警察的暴力则是感性的,细致的。

  而当骚乱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观众又突然被扔到一场欢乐,与世隔绝的派对中间。这些宾馆里的人似乎对骚乱一无所知。接下来有人玩笑般地向警察开了玩具枪,警察以为有狙击手在偷袭他们,突袭了整个宾馆,并且对所有人进行刑讯逼供,最终总共杀死了三个在场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底特律骚乱的电影,导演的切入口选在了这场发生在宾馆里的悲剧上。由于对骚乱起因的一带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对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导致了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残酷暴力在震慑观众的同时,缺乏道德上的支撑感。同样的,电影对于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的背景,也几乎没有做交代。这导致整个旅馆到最后更像是恐怖片场景,而不是讲述种族对立和警察暴力的场景。三个白人警察变成了纯粹邪恶的象征,而被虐待的黑人则像一群羔羊。看完电影,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你不知道恨来自于哪里,你只知道有一群坏人虐待了一群无辜的人。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拆弹专家,猎杀本拉登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强调角色内心的冲突,不描写角色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而只纯粹的展现了恶。电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旅馆的走廊中间,极其有耐心,甚至重复地展现了来自警官的暴力。重复的暴力场景,没有间隙的手持镜头,以及警察毫无变化的恶,使得这个可怕的场景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看一部关于“底特律”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更多。我们想知道在底特律发生了什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想知道一些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而导演只给了我们一部道德分明,简单的恶的电影。也许导演这么做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的种族话题,也许导演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不愿意过多触碰黑人群体的东西。但是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电影中避开这些话题,使得整部电影的分量变轻了。所有的受害者中,最有反抗精神,最出彩的,竟然不是越战老兵,而是两个年纪轻轻的白人小姑娘。

  《底特律》影评(四):头重脚轻,但仍值得尊敬

  《底特律》是我今年期待的影片之一。开场即干净利落剧力万钧地制造出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美国第五大城市沦为战区,街头回荡黑人愤怒的宣告:“林登总统说过,‘我亲爱的美国人民,暴力从来无法解决问题’。但你们看不到吗?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从来就没有‘暴力’过。我们是太不‘暴力’了。” 此时此境,从情感上不能不说“理解”,从原则上不能不说“遗憾”。影片没有进一步正面展现骚乱,(这有点出乎意料,但也是明智之举,赤裸裸的街头暴力场面势必会分散和模糊对种族歧视这一根源问题的聚焦审视,也并不政治正确)而是转而通过一间旅馆的疑似枪击国民警卫队“案件”,以小见大地把矛盾推向高潮。几位底特律警员的癫狂,恰是片中黑人活灵活现形容的,动辄拿枪指着他们满口“我的大街我的财产”的极端种族主义者的体现,而用州警的麻木与国民警卫队的底限来反衬疯狂,是巧妙而不乏深意的,但遗憾的是这一部分的平铺直叙让“恶”的展示显得有些刻意和平板,缺乏真正的震撼力。最后一部分把视角过重地放到劫后余生人生观尽改的黑人歌手身上,则更是显得头重脚轻,也让这尾收得疲惫冗长。

  虽观感和预期不无偏差,但仍然想对毕格罗导演叫好,这位女性导演在一部部作品中展现出的不让须眉的大气与冷静,令人充满敬意。

  《底特律》影评(五):一把发令枪引发的血案????

  旅馆的一幕,一个胖子黑人开玩笑拿一把发令枪朝着窗外开了几枪,不远处的警察和军队如临大敌以为有狙击手,马上过来包围旅馆。然后是各种滥用私刑折磨逼供谁干的,屋子里所有人居然众口一词,坚称没有任何枪,也没有人开枪。

  明明是一出闹剧,明明可以向警察解释得清楚,有人开枪,但开的是发令枪,是玩笑,而且开枪那个已经被你们击毙了。电影里也确是警察滥用私刑打死了那个开枪的胖黑人。但是这屋子的人就是宁死不屈,死不开口,不肯把事情经过说出来。就算再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听了,当着有军队人员和其他警察在场,不至于要把旅馆里面所有人灭口吧?

  最后搞到白人警察兽性大发,严刑逼供了一晚,本来只死一个就够了,结果越杀越多。最后逃出来的人两年后在法庭再把整件事说出来,再来各种强烈谴责。。。。。当初为什么不说清楚?抛开种族歧视不说,这片子这个情节算BUG吗?

  《底特律》影评(六):颁奖季|天时地利人不和的《底特律》

  又是一年颁奖季,也是影迷朋友们年末狂欢的时候,一部部角逐各大奥斯卡前哨奖的电影的资源逐步在网络上被放出,让“闭关锁国”的我们也能得窥大洋彼岸优秀电影的风采。于我而言,这一两个月无疑是像过年一样的爽快,直到最终揭晓小金人到底花落谁家。在今年的颁奖季电影中,我第一部完成观影的,就是来自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底特律》。

  关于凯瑟琳·毕格罗这位杰出的女性导演,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中往往有着不输于男性导演的强烈硬朗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女性文艺工作者所独有的对于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把握。这也使得凯瑟琳·毕格罗的作品在好莱坞中成为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她在2008年就靠着《拆弹部队》一鸣惊人地横扫了半个奥斯卡,如今那部电影往往被人们津津乐道为“击败《阿凡达》的电影”,而后拍摄的诸如《猎杀本拉登》等作品,也都是各类颁奖礼的常客。《底特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凯瑟琳·毕格罗的又一力作,而且还是《拆弹部队》的编剧马克·鲍尔与凯瑟琳的再度合作,可谓是黄金组合了,这也不禁让人对《底特律》这部电影在明年奥斯卡上表现有所期待。

  不过,在看完《底特律》这部电影之后,我是有一些失望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有其优秀的地方,但整体质量还不足以跟我们已经了解的《至暗时刻》《敦刻尔克》等影片争雄,也很可能难以跟如今呼声最高的《伯德小姐》《波士顿邮报》等奥斯卡的有力争夺者比肩,但是,由于《底特律》选择了具有特殊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题材,也不排除如今唯恐“政治不正确”的好莱坞对它另眼相看,毕竟去年的《月光男孩》就是这样。(不错,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觉得《爱乐之城》明显技高一筹,不服来辩)总的来说,《底特律》是一部“天时地利人不和”的电影。

  所谓天时,是因为《底特律》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美国底特律黑人大骚乱事件,到今年为止,正好过去了50年。其实近年来,随着美国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再次抬头,关于美国历史上黑人的社会活动和事件的传记类电影也越来越受人瞩目,无论是2014年聚焦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由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行动的电影《塞尔玛》,还是2015年反映加州黑人问题的传记音乐类电影《冲出康普顿》,以及2016年因为导演的个人问题被奥斯卡拒之门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这样一个对于黑人传记题材尤为重视的好莱坞的创作氛围之下,《底特律》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应运而生了,再加上时值底特律大骚动50周年的时刻上映,则更加能唤醒美国人民的情感共鸣,观影之后的感触也自然是更加自然而深刻。

  当然,除却50周年上映这个天赐良机之外,其实《底特律》的内容题材即使抛开时机这个因素,无论在什么时候拿出来讨论,都是能够让每一个美国人再次感到震撼和深思的。作为美国之外的我们可能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深,事实上底特律黑人大骚动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刻,到今天为止依然处处可见那次灾难留下的伤痕。对于《底特律》这部电影来说,题材的优势可谓之地利也。

  在美国二战之后的历史中,有过三次大型的黑人骚动事件,其中第一个发生的就是底特律大骚动。在这次骚动中,美国政府一共出动了13000多名州警和国防军进行镇压,最终造成了40多人死亡,350人受伤,近4000人被捕。在底特律事件的次年,史上最伟大的黑人人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的遇刺身亡则直接触发了波及全国的黑人骚动事件。而1992年的洛杉矶大骚乱,则是美国20世纪以来最大的骚乱事件。这次暴力事件造成58人死亡,2300多人受伤,11900多人被捕,5000多座建筑物被毁,洛杉矶这座美丽的城市一度变成“火中之城”。

  1967年的黑人骚动事件对于底特律这座城市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民间的暴动,更加是其经济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众所周知,底特律曾经以汽车城的美誉扬名四海,但在67年黑人骚动后,将近一半的城市变作焦土,三大汽车巨头不得不全部停止生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不断迁离,市区人口锐减,基础建设和服务行业停滞不前,市民经济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到2013年,底特律政府终于正式申请破产。底特律彻底变成了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

  相信在底特律的无数人才志士正试图努力使自己的家园复苏的今天,《底特律》这样一部电影的上映,无疑是给底特律市民的一个警示和激励,提醒着他们曾经的错误和苦难,也鼓舞着他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这样的“天时地利”并不能使《底特律》成为一部足够杰出的电影,因为它存在着自己的问题——人不和。

  这里的“人”,你可以理解为电影里的诸多角色,也可以理解成为电影的主创们。事实上凯瑟琳·毕格罗在这部电影里依然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真实感超强的画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本身凯瑟琳的电影图像风格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硬朗和冲击力,而在掌镜《谍影重重5》的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所擅长的手持摄影的配合下,使得影片的诸多片段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受,《底特律》做到了即使不依靠新技术,也可以带给观众不俗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凯瑟琳对人物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依然出色,对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篇幅足够的特写,务求把人物塑造得真实而立体。在拍摄过程中,凯瑟琳经常使用4台摄影机围着演员不断进行运动拍摄,最终选取演员最具表现力的一个角度进行剪辑,可谓是用心良苦。

  然而,影片在叙事层面上却沦为了非常单调而无聊的对历史事件的完全再现,虽然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大量的甚至是真实的细节,但故事整体看来,起伏并不明显,而在汽车旅馆中警察与黑人之间太过频繁的互动而不加精心编排,使得本身应该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被被稀释了不少,最终只剩下了情绪上的东西,也使得故事整体看来并不能够吸引观众足够的注意力。

  最后,影片在格局与思考层面同样是让人略感失望的。需要知道的是,底特律事件范围之大、暴乱之强,绝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出了名的汽车旅馆的冤假错案中,影片以“底特律”为名而只着眼于一隅,无疑是名难副实,同时也错过了这个题材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影片对于黑人暴动的思考,还仅仅停留在种族矛盾和暴力冲突的层面,至多触碰了一下司法公正的问题,不痛不痒,没有去挖掘种族问题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深层的原因。到头来,虽然这部电影能够唤起不少美国市民的情怀与共鸣,但却难以在他们脑中留下点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冯小刚的《芳华》也是这样,当然这是后话了。

  《底特律》影评(七):It Ain't Fair

  起初只看片名《底特律》并没有太打动我,看到影片执导是凯瑟琳·毕格罗才算是勾起了我一点兴趣。

  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从第一幕压抑到最后黑屏。

  影片聚焦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

  3名无辜黑人市民在这次暴乱事件中被白人警察威胁恐吓最终枪杀。然而本应得到法律制裁的几个白人警察被判无罪,真相没有大白于天下,影片也是根据当时事件参与者的回忆进行虚构及艺术加工。

  受害者家人将底特律这座城市告上法庭

  这里不再具体讨论影片内容,希望大家亲自去观看。

  除了影片内容,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结尾曲《It Ain’t Fair》

  “Because wolves disguised as sheep patrol our streets”

  “Looking for justice and it's just us

  It ain't fair

  There's a riot going on out there

  And it ain't fair”

  我个人观影时有个习惯,总是要等到最后黑屏才会结束这一次观影。可以静下心收拾心情,也是出于对每一位电影人的尊重。一般影片结束时片尾曲我并不会记得太深,但《底特律》的片尾曲却让我大吃一惊。

  本来影片就足够让人绝望,听过片尾曲后更是不能自己。歌词里那种“无力的呐喊”更让人心痛。

  当象征正义的警方变成披着羊皮的恶狼,“When your protector is your predator”,人们还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当“African American”“Black”变成“Nigger”,黑人就真的“低人一等”吗?

  从奴隶贸易到如今的北非难民,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发表《我有一个梦想》就真的消除种族主义就真的平等自由了吗?

  看完《底特律》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法律的天平出现倾斜,当警察将枪口对准我们自己时,我们该怎么办?

  影片主演约翰·波耶加说:“长期以来,希望的存在对于我而言就好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是不该沉浸在糖果的甜蜜中那样。我想,有时候我们需要明白问题所在,也要明白你并不总是有希望的。我很能理解,很多人作为观众来说,很希望在电影最后得到希望和正能量。但问题是,电影是一种对于正在发生事件复杂的实况报道,对于发生的事件我们现在还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对话。凯瑟琳不愿为了迎合观众而歪曲实际发生的事实、现实人们所遭遇的苦痛以及现如今正在发生的事。所以,对我来说,希望存在于未来的对话中,并不一定就在既定的主题中。这与意识、改变和团结有关。”

  意识

  改变

  团结

  原谅我打出一篇狗屁不是的影评,心情真的很复杂,I Need 静静

  《底特律》影评(八):真实事件改编,今年最黑的电影!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对于底特律,能想到的除了曾经是座风光无比的“汽车城”外,也就剩下“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的噱头了。

  而今天君君要讲的这部电影,同样发生在底特律,却比前两个事件更让人震惊及心痛!

  《底特律》I 2017

  豆瓣:8.1

  君君鉴片

  《底特律》

  适用人群:剧情,历史片爱好者

  推荐理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大暴乱

  推荐指数:★★★★

  时长:150min

  这部《底特律》是为了纪念1967年底特律骚乱爆发五十周年而诞生的。

  导演是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得者——凯瑟琳·毕格罗,她曾凭着《拆弹部队》一举拿下了奥斯卡的小金人。

  图片来自《拆弹部队》

  底特律暴乱,发生在1967年,又称“第十二街骚乱”。

  这场骚乱开始于1967年7月23日的凌晨,底特律警察局突袭了位于底特律第十二街的一家黑人开的无牌照酒吧(无照经营在美国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并逮捕了在场82名黑人,包括两名越战退伍黑人士兵。

  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方扔石头及砖块。

  密歇根州州长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强行驱散黑人。

  不过却适得其反,由此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动事件之一。

  电影开始部分骚乱刚起,一位黑人议员站在汽车上劝阻自己的同胞,表示政策正在努力改变,但是你们不能选择以毁掉自己家园的方式进行改变。

  这是一种多么绝望的反抗方式。如若不是走投无路,谁会以烧毁自己家园来作为抗争武器?

  既然家不是家了,既然没有退路,那就索性毁灭一切。

  其实,这与当时美国黑人遭遇的种族歧视,主要包括居住与白人隔离,就业与司法的不公正待遇有关。

  影片开头一群黑人在一个“非法酒吧”招待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是当时底特律很好的一个缩影。

  因为城区的黑人是无法进入白人的酒吧的,所以他们只好私自组织酒吧活动。

  这也是这部影片给我最难受的地方,虽然底特律暴乱到现在都被贴着种族冲突的标签,但我觉得更像是阶层的划分。

  即使“南北战争”帮助黑人获得了基本人权,但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权并不意味着平等。

  电影前半部分叙述了酒吧骚乱,后1个多小时都在着重描绘旅馆暴乱事件。

  一个名叫“戏剧合唱团”的黑人合唱团体,因为暴乱的缘故,被赶出了剧院的演出后。

  成员弗雷德(大黑)及拉里(小黑)来到了汽车旅馆,他们在旅馆内认识了两位白人女孩及一些黑人。

  在聚会的过程里,黑人小伙卡尔(小胖)耍酷对着窗户用发令枪开了一枪,被警方误以为是狙击手,包围了旅馆。

  巡警菲利普(小白)接到通知立马赶到了旅馆,射杀了小胖,并放置了一把刀,假装自卫而杀的他。

  紧接着,所有客人被面向墙壁排开,分别施暴、提审、恐吓、威胁。

  小白的目的显然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电影在这里,借小白和他同事的手,以暴乱为背景,向我们全程展示了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

  也可以看出,小白是一名完全的种族歧视主义者,从影片开始射杀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抢劫犯就有所体现。

  事发后侦探跟他说人死了,他也只是冷漠的一句抱歉。

  侦探又说:“没有了?”他回答:“然后呢?”

  看来,在他的自我认知里,黑人的命根本不是命,而是蝼蚁!

  在旅馆内,小白同样毫无人性的跟黑人们玩起了死亡游戏。

  他把其中一个带进单独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不回答就对着空处开一枪。

  并命令其不许出声,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小白真的杀了人。

  这也为之后小白同事枪杀黑人小伙奥布里埋下了悲剧苦果,因为那个警察根本不知道小白只是假装杀人。

  知道事件严重性的小白放走了绝大部分的黑人,但条件是要保证没见过自己。最后不愿意撒谎的弗雷德被枪杀。

  之后的法庭受审中,三个有罪的警察却在巧舌如簧的律师辩护下,被无罪释放。

  这样的结果无疑敲碎了在场的黑人们的仅存希望,所谓的“平等”在阶级面前狗屁都不是。

  就连在场的白人对此也嗤之以鼻,称如果死的是白人,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对黑人的歧视,从庭审中律师的问话就能感受出来。

  原本作为原告的黑人受害者,却被律师反问“有没有犯过法”。

  黑人小伙怒不可遏,他直呼:

“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觉得受审的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是他们! 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公平吗?在黑人社会地位仍旧低下的1967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种族歧视一旦被权利加持,黑人就成了白人枪口下随意玩弄的玩具。

  影片最后,曾经的乐队主唱小黑无法接受朋友大黑的死亡,拒绝再回到合唱团。

  而是选择去教堂圣诗班教唱歌。被别人问为什么不去市中心俱乐部唱歌,钱还更多。

  他说:市中心俱乐部有警察,很危险。

  目睹过朋友的死亡以及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小黑的内心再也不可能融入进白人的世界。

  惊惶和恐惧将终身围绕着他,他成了这段历史的最惨白的见证人。

  电影以底特律暴乱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种族歧视乃至人权的大问题。

  但导演从始至终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影片中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

  比如小白非法审问小黑,始终站在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乱放走了拉里的一个朋友;

  小黑的朋友满脸是血地逃出屋子后,被一个白人警察救起送到医院;

  还有小白无故枪杀黑人,白人警探始终愤怒的谴责菲利普的残忍行径。

  导演凯瑟琳没有着重描绘黑人群体的现状,可能她自己也知道,处理这样复杂的问题,她还无法胜任。

  她只是抛出了一段难以调解的关系,一种深存在时代根基中,几乎无法消失的社会矛盾。

  事实上,所谓的种族歧视,种族偏见一直存在。

  连导演都讲不好的种族关系,君君也不会在这里评头论足。

  但今天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所有人都不希望50年前的惨剧再发生,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人性的关怀,肯定每个来到世上生而为人的尊严”。

  没有偏见,就没有伤害,没有痛苦,没有罪孽......

  希望世上的每一寸阳光,都能照进不同肤色的人群中,带去温暖和光明。

  《底特律》影评(九):谈谈我对黑人的认知和影视作品所宣扬和掩盖的事实真相!

  这部片子拍的不错,不过我们今天不讨论片子了,我们来讨论黑人的问题。我在非洲三年,一直从事黑人工作,从生产助理,到后勤主管,行政助理和外贸翻译,最后负责专门解决黑人罢工和暴乱的问题。正是因为我种种工作让我能够比一般人,一般在国外的人更加能够深入理解这个种族,他们的分歧,他们的欢乐。我想在美国六十年代,并不会有哪个白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了现在黑人在美国社会仍然十分对立的局面!虽然美国贫穷白人生活得也不怎么样,但是好歹和富人一个肤色,穿上同样的衣服你根本发现不了不同。而接下来我要说得就是因为黑人的智商普遍偏低,而且崇信暴力,没有廉耻。当然并不是全部如此,依然有部分很善良,遗憾的是你并不能从脸上分辨出哪些人是好人,所以叫着bro的黑人,你潜意识会把他们当成犯罪者或者潜在的犯罪者。因为在美国警察看来就是这样的!

  首先,网上有些言论说黑人智商大约八九十,中国人平均一百一十,黑猩猩大约五六十。我虽然不清楚这个数据的比较性,但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我们为什么不让黑猩猩进入社会协助我们管理国家?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是因为他们有着和你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黑猩猩的价值观,也许在丛林中他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是可怕的是,他们要融入你的社会!和你的价值观发生碰撞,这个该怎么办?他们人数少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暂时不对你说三道四,当然你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假装听你的!遗憾的是,当他们的人数开始到达非常多的时候,他们会把他们从热带雨林中带来的习俗带入这个社会,所以你看到暴力,凶杀等等,社会道德沦丧,确切的说,是你的社会道德沦丧了。而你因为自诩更加文明,所以会妥协,而野蛮与无知不会妥协!而本片仅仅把无辜者或者说清白者遭受的不公平推到了台面上,而没有看到整个大背景下发生这样情况的原有,而且在当今美国社会已经陷入分裂的深渊的时候,你越是把无辜者表现得越是无辜,也就越是给那些想着闹事的人以机会!也就是说导演为了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进一步的在割裂美国社会,加速了整个社会阶级的对立,从这个方面来讲,本片越是拍的好,越是要给差评!包括对中国人也是一样,很多无知的国人,或者说只是见过两三个黑人的国人,他们会侧面的认为,之所以种族歧视的发生,完全是因为白人的傲慢与偏见,而同样曾遭受痛苦经历的国人,很容易对黑人的处境产生好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也就是必须给本片差评的原因!

  其次,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问题,比如好内斗,套路多,诚然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黑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非洲呆得太舒服,甚至连文明中的廉耻shame都没有产生!我在非洲工作这么多年,从没有见过一个黑人犯了错误存在羞耻之心,哪怕是杀人者和偷窃者!哪怕他们被人赃俱获!同时看似暴力和野蛮的外表下,其实缺乏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苛下,少部分黑人能够承担像国内工人那样的繁杂劳动,但是骨子里缺乏的契约精神让他们只是单纯而麻木的活着而已,你可能觉得非洲穷是因为教育差,但是遗憾的是我确实接触过不少黑人社会的精英,英国剑桥留学生,中国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留学生,还有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当地富豪,当地氏族的酋长。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更善于伪装成一个现代人,骨子里没有得到一点契约精神和廉耻之心!这样的种族,其实融入美国社会,就是美国社会白人至上殖民主义的可悲延续!直到越南战争,美国因为征集不到足够的兵员,才想起了国内大量的黑人,然后马丁路德金又冒出来了!你也许觉得我说了这么多,不就是为了突出新种族主义,核心思想是中国人最牛吗?对也不对!在我接触的两千多当地人之后,我总结出,一个种族之所以能够强大,但从个体上其实差别不大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但是!!从极少数的精英上就能看出来了!西方也好,东方也好,总会在关键时刻,涌现出一大批精英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遗憾的是非洲并没有这样的人,就算他们社会的少数精英,也只是得过且过的活着而已。

  从个体上来讲,我们每个人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在人格上比黑人好太多,如果只是吸纳一个黑人进入我们的社会,我估计任何社会都是没问题的,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并非一个人,而是亿数!!他们涌入任何国家都是一场灾难,而且从宏观的角度讲,因为文化膈膜和三观的巨大分歧,会极大影响社会的稳定!我认识很多黑人,其中很多人确实是不错的人,虽然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都是好人。我相信如果在他们身上一旦发生悲剧,我也会难过,不仅仅是i 'm sorry这么简单。不过我依旧反对国人引入黑人,哪怕他们再可怜,再无辜,所以为了那些国内的无知者,哪怕你真的了解黑人中的好处,也别到处宣扬,因为在我们的文明中,总有媚外者存在,而他们会把动乱带给这个社会!!我呼吁影评者请给差分!如果你真的在乎这个国家,如果你真的理解黑人,就算他们来到中国,对他们也不会是好事!

  最后,请不要相信媒体,我自己就当过一小段时间记者,他们总是忽略真相,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大的博取眼球和关注!没有一丝一毫的大局观。

  《底特律》影评(十):站在局外人的视角,看这部电影的几处疑点。

  这部电影所描述的事件发生距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地点又是离我们半个地球之外的美国,

  因此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的中国观众来说,

  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观看整部电影。

  (当然,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如果您本人或者您有家人朋友在美国,

  电影里的事件和您有一定关系也说不定)

  谈谈我站在局外人的视角,

  看这部电影的几处疑点。

  1.一开始的警方突袭行动演的很假。电影给大家展现的情节是,酒吧的后门打不开,于是只好从前门把被逮捕的人带出来,然后引发了当地黑人的骚乱。警方的查水表能力真的如此不堪么?一道门都开不了?况且还是一扇普通酒吧的后门,并不是什么银行金库的大门。这一点电影叙述的非常不真实,鉴于美国电影一向有“修饰”历史细节的传统,可以合理推测,当时应该是遇到了别的不可描述的原因,导致警方不得不从前门将酒吧内的人带走。另外一个疑点是,警方进入酒吧以后,刚刚退伍归来的伞兵哥穿着美国陆军空降兵的军装,但是这身衣服没有享受到任何“特权”,他也和普通人一样被警方逮捕了。按照美国陆军的规定,退役人员是可以继续保留并且穿着自己服役时的军装以及军装上所有的佩饰的(这一点和我们国家不同)。电影中,警方既没有要求伞兵哥出示证件,也没有联系宪兵,而是直接将其逮捕,这非常不合规矩。要知道,那时候警方的脑子还没开始发热呢,大家都还相对冷静,谁也不是疯子,怎么一上来就把人arrest了?

  2.那个黑人保安在整部电影中表现的很违和。他并不是警方或军方人员,只是一家私人保安公司的临时雇员(也就是我们国内经常说的兼职,他真正的工作是一家工厂里的工人)。他一开始救下那名即将被警察逮捕的黑人少年还好说,因为那个地方离他守卫的商店不远,但是后来带着咖啡跑过去和国民警卫队套近乎就特别特别假了,后来又带着枪去被警方搜查的汽车旅馆,大摇大摆的进进出出,还带着嫌疑人上二楼找枪,真是特别特别特别假!那种每个人都精神高度紧张的场合,谁能容忍一个非警非军,但却荷枪实弹的陌生人在任务现场到处乱窜?你谁呀?!

  3.那两个白人女孩究竟是干什么的,电影没有明确交代。一开始她俩带黑人歌手和黑人歌手的朋友去“吃东西”,我以为是准备带去没人的地方OOXX,结果一进房间傻眼了,一帮大老爷们。黑人歌手和朋友之前还说自己饿了,但进了那间房间以后却啥也没吃。估计是倒了胃口吧。从一开始两个白人女孩的交谈中可以知道,她们应该是属于那种离家出走的援交少女之类的角色。但是后来其中一个又声明自己是美发师,而且电影结尾的字幕又说她生了好几个小孩,之后一直从事美发师的工作。似乎在暗示她说自己是美发师这句话是真实的。那么问题来了,事发当晚,她俩究竟在那家汽车旅馆干什么?

  4.那把枪到底去哪了?或者说究竟存不存在那把传说中的发令枪?从电影情节看,那应该是一把老式的发令枪,这种枪我曾经见过。比一般的左轮手枪尺寸小,和真枪一样也是要上子弹才能击发的,声音很大,而且开枪的时候枪口也会有火光冒出。这几点和电影里的情节比较吻合。让我想不通的是,那个想要开一枪戏弄一下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黑人,脑子有问题吗?还是酒喝多了?一般来说第一枪只能让对方引起警觉,以及通过声音大致判断出射手的方向。所以狙击手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为在同一个位置连续开枪会因为枪口火焰的关系暴露自己的位置。在美国那样一个人人可以持枪的国度,这属于基本常识。何况对面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警,那个黑人是诚心找死吗?关键是后来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这把关键性证据的发令枪,枪呢?被人捡到以后扔掉了?还是压根就不存在?枪找不到,那弹壳呢?也没了?那种发令枪的子弹弹壳非常小,事发当晚那种乱糟糟的情况下,难道有人很细心的把弹壳一颗颗找出来然后处理掉了?如果像电影里面表现的这样,什么武器都没有找到,那就等于说当晚汽车旅馆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无辜的!

  5.那个白人警察,和他的两个同伴,一个老鸟一个小白,真的那么狠?一开始在大街上的那场追逐战已经让我目瞪口呆了,面对逃跑的黑人,端起霰弹枪直接朝背上就是一枪,这是西部牛仔时代吗?还有后来杀黑人的戏,把人杀掉,再在旁边摆上一把折叠水果刀,就可以逃脱罪责了?那个时候已经有指纹提取技术了,不怕事后被调查指纹?那个小白警察更是莫名其妙,连国民警卫队那位准尉都知道什么是“审讯战术”,说白了就是吓唬吓唬嫌疑人,他当了2年警察,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真的开枪把黑人打死了。然后白人警察还跑过来慌慌张张的问他“你带刀了吗?”看到这段我莫名想笑,mmp,你们上街执勤是不是每天都得带一包折叠水果刀?看谁不顺眼就“发”一把给他?这刀是批发来的吗?颜色随机不?每个袭击你被你击毙的嫌疑人用的刀都是同款的?

  6.州警长官不愿意趟浑水,带队离开,不怕被追究渎职的责任?自己也说了当地警察的做法是侵害公民权利的,说完就带队离开了,当时在场那么多人,还有国民警卫队的人,不怕事后哪个人对媒体公开此事,然后被追究渎职的责任吗?整部电影中最正派的是国民警卫队,到底是军人,纪律性第一,但同样令人想不通的是,那个准尉看到小白警察把事情“弄假成真”之后,只撂下一句“这纯粹是当地警方的事务”以后就撤退了,同样不怕事后被追究责任吗?还是说当时已经彻底懵掉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后来看他护送两个白人女孩去另外一间安全的房间时所说的话,又非常冷静,矛盾。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的情节,好在最后的字幕给了大家一点安慰,毕竟都是当事人口述的情节,再经过导演和编剧的整理加工,最终呈现在大荧幕上给观众看的。所以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也只有当时的亲历者自己才清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底特律》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