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底特律》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底特律》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3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底特律》的影评10篇

  《底特律》是一部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约翰·博耶加 / 威尔·保尔特 / 阿尔吉·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底特律》影评(一):底特律不眠夜

  这是 Kathryn Bigelow 第三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前两部 是Hurt Locker 和 Zero Dark Thirty。她很擅于拍摄战争历史和社会变革题材的影片,她的电影中往往有很多角色穿插在其中,而不是聚焦在一个或者两个人的身上,通常还很长。这部也不例外,但相比前两部来说,我觉得这部更加扣人心弦,并且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

  影片的开头,说真的刚看到的时候以为是什么广告或者宣传片,纸片风格的动画着实不太搭调。我猜一开始导演没有加这个片头,然后测试放映的时候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或者很难理解,所以后期赶工可能就用这种动画的方式来解释该片的大背景。Detroit 这部片子确实需要对当时历史背景有足够了解才能看懂,如果你对1967年底特律暴动和美国城市人口的郊区化不太了解,我觉得你在看该片之前可以搜一些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欣赏该片。

  除去开头的动画不说,我觉得这部片子的一个优点就是直接将观众带入暴乱之中,没有太多的废话,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开头一群黑人在一个“非法酒吧”(忘了叫什么名字了)招待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是当时底特律很好的一个缩影。城区的黑人们无法去白人的酒吧,只好自己私自组织酒吧活动,而且在欢迎越战黑人士兵归来的过程中被警察给端了,可想他们内心有多愤怒。这也由此引发了后来的各种打砸抢,让人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也为后面的旅馆戏做了铺垫。这里不得不说开头让我非常难忘的一个镜头,开着坦克的士兵以为受到狙击手袭击而用炮筒轰向那里,具体细节我就不说了,如果你看了肯定感觉既愤懑难过又很无奈。我觉得将责任完全推给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悲剧是双向的,当然黑人群体受到的创伤要严重的多,当人们无法畅通地交流,无法坐下来坦诚地互相倾听,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Algiers motel也就是在汽车旅馆的戏差不多占了全片一半的时间,也是该片的核心。导演 Bigelow 一如既往地采用手持摄像头的拍摄方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如同观看真实纪录片的感觉,但如果你晕3d 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些头晕。简单来说,旅馆戏角色很多,三个底特律警察,一个黑人保安和一群黑人加两个白人女性,一场群戏,导演没有特别突出某个角色,所有演员都被当成历史大背景下的一分子,即使如 Anthony Mackie这种大牌演员也让你觉得他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整个过程让人胆颤心惊,每一声枪响都让你心头一颤,让人手心捏着一把汗。如果抛去肤色和种族问题,这部电影可以完爆大部分恐怖惊悚片,尤其在那两个乐队黑人小哥试图逃跑的过程中,有一个镜头他们刚从门口出去远处迎面过来一个美国军队士兵,瞎的他们赶紧扭头躲了回去,不禁让人想起了《德州电锯杀人狂》,也充满了讽刺,试图逃生的良民见了警察如同老鼠碰见猫。底特律警察很坏,很种族歧视,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内心过度的虚荣和自大,或者说是懦弱。有一幕美国 army 经过旅馆时得知里面发生的事情,那个 army 的头说了句"They also have civil right他们也有公民权"(大致是这个意思,具体原话我记不清了)。当你以为这个如此正义的国家机器中的一员要拔刀相助时,他却说”我们军队的司法系统和他们底特律警察的系统不一样,还是不要瞎掺和了”,然后就走了。你会感到深深的气氛和无奈,如同你平时看到的很多这样的新闻,某个人不敢扶起倒在地上的人,因为他怕之后的法律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一个勇敢的英雄敢不计后果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我们敬仰他,他们大多存在于各种 marvel 和 DC的世界之中;但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制度的不健全无法让我们义无反顾地去做我们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情。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导演传达给观众的并不只是几个种族歧视思想严重的警察,而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官僚主义和制度的冗杂不健全。

  最后一幕戏是法庭审判和这个事件的余波,不幸的是“坏警察”被判无罪。我并没有感到过多的意外和气氛,因为当你注意到几乎全是白人的陪审团以及整个影片所表现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你对这个结果已经有所预料了。影片结尾告诉我们该片的一些细节是通过各种法庭档案资料推测的,所以所有的镜头不全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几乎可以确定那几个警察是严重的种族歧视者,但我们不必因此笃定要判他们有罪。我并不是在给任何人洗白,但如果你仅仅看到的是几个没有受到应有惩罚的警察并为此愤懑的话,你并没有领会到该片的主旨。如果事情仅仅就这么简单的话,种族问题也不会一直困扰美国到现在。

  补充一些观影细节,我是在 alamo draft house 看的,有一些黑人也有白人,其实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并不是一直很压抑悲愤的情绪,也不时有一些笑声,片中确实有一些比较诙谐的镜头和对话。比如刚开始那个一边烤香肠一边跳舞的黑人就引来不少黑人观众的笑声,还有后来在庭审过程中,那个幸存的黑人乐队小哥说“我有一个脑袋,连在我身体上,能向左扭也能向右扭”,也能听到不少笑声,但这里我觉得更多的是对黑人小哥对那个白人律师嘲讽的赞同。

  先写这么多,后面想起来再补充。

  《底特律》影评(二):【C+影评】底特律:看看人间的苦难,可听见人民在呐喊?

  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底特律》影评(三):谁都讲不好种族关系

  DETROIT很震撼,看到中间会有“I can't breathe"的感觉,但是剧终后感觉,明显不如<the Hurt Locker>,更不如<Zero Dark Thirty> .

  我觉得Kathryn Bigelow的电影最大特点是冷静,冷静地看战争,冷静地看反恐,因为她的冷静,观众总有机会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一些在别的地方看不到、或者自己不想看的东西。但是《Detroit》的视角却有些狭窄扁平。对Motel漫长一夜着墨过多,同时又将两个恶警刻画得人神共愤成为2维恶魔,一定程度上将种族问题简单化,种族冲突背后的制度问题被忽略,虽然在后续审判的情节中有所涉及,但只是一点而过。其实如果把Motel一夜作为引子,把审判过程作为故事主干,那么这个影片无疑会承载得更多。

  当然这种失望可能是因为对Bigelow期望太高,所以才会感觉不满足。其实开篇放入大量展现非裔劫掠的镜头,已经需要很大勇气了。种族关系是这个社会最敏感的话题,比战争反恐都敏感,Bigelow做不好,别人更不用指望。

  话说回来,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从这个电影中仍然能看出Bigelow功力深厚,是现在活跃的导演中的顶尖高手。这也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强烈推荐。

  《底特律》影评(四):本片应取名为Algiers Motel

  影片开头,由Jacob Lawrence的蛋彩作品构成的动画交代了向北部移民时期,美国黑人面临的社会不公:居住隔离,就业以及司法系统歧视。 导火索:1967年7月23号凌晨,警察搜查了一家在黑人区非法经营的酒吧。当晚酒吧在为两个越战老兵举行派对。警察决定带走所有在场的82人。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加入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完全真实的片段:一名黑人警察带着一名顾客进入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上了门。警察用椅子摔打墙壁,同时顾客默契的假装被打发出惨叫,外面的顾客听到之后显然受到了惊吓。这个片段,也就是所谓的“game”,为之后影片叙述的核心事件作出了铺垫。就在这82人依次上警车的时候,街上出现了很多围观的人,他们叫喊着抗议不公。一个人向警方扔了玻璃瓶,骚乱拉开序幕,以12街为初始地点的打砸抢烧开始了。 随后故事以三个看似无关的视角分别进行: 警察:随后我们转换到了一个白人警察 Krauss(威尔·保尔特饰)的视角。街上一片狼藉,Krauss从背后射杀了一个疑似趁乱在商店抢劫偷窃的黑人。因次被警方约谈。这时候,本片第一“反派”为他的罪行狡辩道:只是偷窃不会逃跑,不开枪他们(黑人。“他们,我们”是本片多次出现的对黑人,白人的代称)不会害怕。。。警探听完这一堆种族歧视发言,只给了一个关爱智障的眼神:少来这套。本片第一个较大的意外点出现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甚至现在,警方对于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都是偏袒包庇的态度。然而本片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这种极端的角度。 歌手:本片最主要的视角,larry 和 fred。两人因为骚乱而无法登台演出也无法回家,来到了Algiers Motel。黑人住客们在这里喝酒作乐,放佛外面什么也没发生。两名主角和两个来自ohio的白人女孩,在她们的朋友房间里调情。其中一人用玩具枪假装射杀另一人取乐。此时观众也不知道是玩具枪,感受到了悬念的刺激,也是为之后类似的悬念预热。也是这把玩具枪,给一屋子的人带来了之后的噩梦。 保安:在超市看店,从警察手里搭救了一个黑人小伙,但是被对方称做“uncle tom” -黑人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类符号人群:被其他黑人看作是讨好白人,想要和白人合作的黑人。通常是有侮辱性的戏称。冷静,和警方/军方合作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给national guards倒咖啡以防被枪击。 一个恶作剧,玩具枪朝警方的方向响起,三组人的独立叙事汇合到了一起。影片的核心以及高潮即是反复的,无休无止的恐吓,暴力,虐待镜头。马拉松式的虐待对观众的精神也是一种考验。然而我的一个很大的疑问是,没有人想到警察听到的是玩具枪吗?为什么没有人解释玩具枪的事情?虽然这种解释或许于事无补,毕竟最开始的冲突就是玩具枪主人的死亡,随后的虐待主要是以找到一把枪来为第一起枪杀脱罪而产生的。但是在影片紧张的节奏里,以及历史片确定结局的前提下,我依然心存侥幸。 途中有路过的state police,national guards。有人对这种暴力感到不满,却没有出手阻止。也有人放走了larry,送他去医院。电影对Krauss暴行的解释似乎缺少制度,历史的原因,毕竟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军,警系统中的好人。Krauss这个角色似乎本来就有暴力,极端的种族歧视倾向,很多表演甚至让人觉得在看一个变态冷血杀人犯的惊悚片。(连威尔·保尔特抢戏的眉毛都透露着变态气息。。。)甚至他的同事,一开始拒绝了枪击“game”,在真的杀了人后,松了一口气说,it feels okay。在没有前史的前提下,邪恶的反派显然是观众无法理解的。 之后的庭审阶段一笔带过,导演也承认并不想拍司法题材。但是我心里本片的演技时刻正是在这个章节:警探审讯保安,质问是否是他犯下了Algiers Motel的枪杀。那一刻,保安甚至没有愤怒的反驳,而是双手颤抖,眼神失焦,留下冷汗。这里的表演甚为精彩,在那一刻,我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一个一直维护理性,种族交流的黑人,如果在努力安抚警察,试图拯救同胞之后,还要被当作枪杀同胞的替罪羊,或许他真的绝望到无法发出一丝反抗的声音。然而,最后他依旧坐在了被告席上。 诚然,本片对于大的历史背景的刻画停留在开篇精短的小动画里。甚至片名detroit就是一种误导,Algiers Motel显然更合适。关于这次骚乱的很多知识,譬如经济背景,之后的黑人运动等都只能在其他资料而不是电影里了解到。和 拆弹部队 猎杀本拉登一样,本片依旧是集中发挥了导演对于暴力冲突,动作,紧张心理的刻画能力。《底特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历史教育,而是带观众在两个小时里,尽量真实投入的感受那一晚Algiers Motel受害者们走过的地狱,或许为一种跨越时间,种族,地域的共情增加了一点可能性。

  《底特律》影评(五):This is 1967 asshole!

  =========废话=========== 铛铛铛铛~ 要抢首位了好激动,第一次写影评好紧张,希望我写完的时候还是第一个嘿嘿嘿。 刚刚从影院回家还在酝酿观影感受,公司组织film screening我表示连电影题材是什么都没了解呢就跟着去了,但是看完以后真的沉淀了好一会儿不想言语。时间老晚了所以我决定有一些具体的史实就不查证了,主要讲主观感受。 =========开始============ 轻微剧透: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底特律,长期的种族隔离迫使美国黑人拥挤的生存在黑人社区里,导火索是一次警方暴力执法驱逐酒馆中的黑人, 从而引发了底特律大规模的持续五天的暴乱。电影的高潮是一次发生在汽车旅馆里警察对旅馆客人(约略7-9名黑人男性和两位白人女性)进行的死亡威胁及枪杀。 这场戏的感受要用极其“不舒服”来形容,他刺激到了你的每种感官,你不知道他下一刻是不是要开枪,更不知道开枪的莫须有理由是什么。这种不适感最可能来源于见到的这些行为深刻的冲击行为准则和三观,我们见到一个人随地吐痰,这抵触了行为准则我们会鄙夷,见到有人抢劫杀人,当然会愤怒但其实它并没有冲击三观,因为我们知道了解这种行为这种事情的存在。但这一场在旅店里发生的戏完完全全就是wrong on so many levels,我完全在我的世界观里找不到类似的存在,这一场戏我坐立难安。我当时的观影感受是,导演为什么要把电影拍的这么不舒服,她要表达什么???当然下一刻我意识到了,凡是这种夸张到不行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剧透!yeah!) 是的,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50年前的故事,仅仅五十年。 导演是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不打全名是因为不记得了),可以推断出这部也会是有纪录片风格的电影,确实如此,电影并没有站边,而是尽量还原事实。暴乱中黑人在自己的社区打砸烧抢,同是黑人的议员苦口婆心的演讲说不要毁了自己的社区,人们趁乱从杂货店里偷东西,各种扔火苗,暴乱是他们自己发起的。这里插一句电影结束后观众问演员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我在向别人安利的时候应该说因为什么他们应该要来看?演员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只想告诉你到底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而看完你自己可以去选择站在什么角度。至于安利,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你们不知道的事实。 =====关于政治真确===== 其实这里才是我真的很想说的,驱使我大半夜不睡觉明天还要早起还来写影评的原因! 这两年关于政治正确的电影很多,奥斯卡也非常的支持,观众们难免有些审美疲劳。每次看到评论里抱怨这种近乎黑人主创团队的作品太多以及褒奖虚高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说其实这远不够。 有些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不能完全感同身受,毕竟距离遥远也没有类似经历。但是在美国生活的小伙伴或多或少能感受到社会的倒退。川普总统上台真的是一言难尽。就在今天他还发了禁止transgender参军的言论在推特上。(下面是我的胡说八道)我觉得就平等与歧视的表现可以把人分成四类:第一种是完全不歧视别人,真的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第二种是内心会有歧视,但是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向善心会让他们不断的在自己有歧视观点的时候劝导自己这是不对的(我在这里;))。第三种是内心歧视但是介于社会环境不表达的。第四种就是不但心里这么想还说出来的。然而川普的上台直接导致第三种人也肆无忌惮的开始说他们的歧视言论,这不仅仅是对黑人,以及女性平权,亚裔平权,关于这个社会平等的方方面面。当掌权者变得不注重平等的权利,媒体,好莱坞,奥斯卡只能加倍努力来平衡这个社会,看起来有些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但其实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还是微弱的。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this is 1967 asshole. 现在的我们仍然可以说,this is 2017! 2017年了,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我见到衣衫褴褛醉酒的白人对着与我一起出地铁与他素不相识的西装革履的黑人骂骂咧咧说滚回你的黑人区,我听到穿着裙子的女同事回家路上被被人骚扰谩骂侮辱,我依然会听到同性恋就该死的言论。2017年了,马云还可以在女性创业者大会上公开发表对女性的歧视偏见。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政治正确而对电影抵触,不要以为近黑阵容才使它可以冲击奥斯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去体会感受每一个群体收到的偏见与委屈。社会不进就退,今天因为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这个群体收到的不公平对待,无视就是纵容,明天也许我们就发展成另一个被不公平对待的群体,并且没有同盟军为我们发声。 最后说回电影,我觉得电影点睛之笔是审判结束后(就不告诉你结果,不剧透),男不知道几号回到郊区的剧目,那种收到伤害后产生的惶恐,无力,对一个人近乎摧毁般的重塑,演员演的真的很到位。以及高潮剧情每一个演员的表情动作真的张力十足,宣发的男一号在发现自己原来要被用来顶罪时(当然是因为他是黑人),那种对这个社会绝望失望的眼神看一眼就忘不了,白人主演我一直在回忆在哪儿见过好像是哪个剧里的大坏蛋,长得这么凶狠邪恶来演真的好么?会不会不真实。结果最终想起来是荒野逃生里那个有良知的小孩。我是想表达他演的太好了不知道表达出来了么。。。。 最后, #Detroit, you should watch.

  《底特律》影评(六):回顾1967年底特律骚乱

  今年的7月23日是底特律1967年骚乱爆发的五十周年日。由导演Kathryn Ann Bigelow执导的冲奥电影《底特律》从8月4日开始在全美上映。这部电影简单的交代了骚乱的起因和过程,并通过对当时震惊全美的Algiers Motel事件的戏剧性演绎,将导演对于种族问题和67年事件的看法表达了出来。

  事件的时间线如下:

  7月23日星期日的凌晨,Detroit PD(底特律警察局,几乎全是白人)突袭了位于底特律12街的一家无照经营的Drinking Club。开始警方预计的这场只有几个人饮酒作乐的聚会,结果发现是一次庆祝两名黑人越战老兵退伍的黑人聚会,在场一共82人。在警方决定安排车辆将这些人暂时带离的过程中,现场聚集的前来围观的黑人越来越多,情绪激动,并在警方离场后,演变成了一场骚小规模的打砸抢。

  由于当天是周末,韦恩县警和密西根州警在接到通知之后,并没有能够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间接造成了事态的扩大。打砸抢从12街开始蔓延,在当天中午时候,第一场大火发生在了12街和Atkinson街附近,并且骚乱人群阻止了消防员对火势进行处理。

  7月24日,骚乱持续了一整天之后,统计总共发生483处大火,1800人被逮捕,2498只rifles和38支手枪被盗,无数餐厅,商场和商店被洗劫一空。从记录来看,无论是黑人或者白人的商店都是洗劫目标,被逮捕的人中也有20%的白人,也使的有些人认为这次事件被定性为种族冲突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事态初期未能及时有效的控制,除了周日警方未及时处理之外,坊间传闻,时任密西根州长的共和党人乔治罗姆尼即将参选次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而时任总统是民主党人林登约翰逊,底特律的市长也是一位民主党人。政见的不同,以及对于选战的考量,使得约翰逊总统与Cavanagh市长在事态初期阻止了联邦军队的介入。

  7月25日凌晨,由于进一步的失控,约翰逊总统终于授权联邦军队对骚乱进行控制。由此,总共8000名国民警卫队,4700名伞兵以及360名州警开始被派往底特律。

  至此,被逮捕的骚乱分子与平民总共达到了7000人,其中26人被指控为狙击手,然而事实上,直到事件结束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26人真的参与对警方狙击事件。但是官方对于狙击手的恐慌却一直在蔓延。

  《底特律》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主要事件,Algiers Motel incident,就发生在当天夜里。起因是Algiers Motel中躲避骚乱的年轻黑人Carl Cooper在和同伴玩耍的时候,叩响了其持有的”比赛发令枪“,枪声被附近负责安保的军方误认为是狙击手,由此向Algiers Motel派去了大量警力。17岁Cooper的愚蠢行为,不仅招致了自己命丧枪口,也对其同伴以及当时在Motel避难的几个年轻人招来了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不幸。两名白人女孩被Detroit PD脱光并受到到白人警察的言语侮辱,另外两名黑人少年被警方击毙,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恐吓和暴力。

  7月26日,7月27日,由于联邦的暴力介入,局势得到控制。但也有分析人员认为,暴力介入也造成了对抗的短暂升级。几乎是100%白人组成的毫无经验的密西根国民警卫队对于骚乱的处理过于谨慎,也造成了多名骚乱人员的死亡。

  直到27日,市区的秩序开始恢复,国民警卫队和联邦部队开始逐步撤出底特律。到29日,所有联邦军队撤出完毕。

  由此,整个骚乱事件总共造成了43人死亡,其中33名非裔美国人,10名白人。24人被警方和警卫队射杀。1189人受伤,7231人被捕,2509家商店被窃或被烧,412栋建筑被毁。同时,也间接造成了俄亥俄,纽约,马里兰,新泽西,以及得克萨斯不同程度的骚乱。

  底特律人口的真正下跌起始于1950年代,在此之前,人口比例的变化其实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黑人们向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底特律大量迁徙所造成的。在他们看来,底特律充满了机会和平等。然而,自动化制造业的发展,公司并购,以及税务成本的考量,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工厂和总部搬移到了周围的城市,造成了底特律的工作机会的大幅流失,以及中产,多数为白人的大量外迁。在1950年代,黑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6%,而白人失业率只有6%。

  其次,白人社区对黑人的不友好。当时黑人的购房者常常会受到白人邻居的袭击,白人中有很多人也在坚定的执行种族分离主义。城市在种族平等的道路上虽然持续进步,并收到了整个美国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可是对与身处其中的黑人,却非常不满意进展的速度。最显而易见的例子,直到1967年,93%警察仍然是白人。

  持续到1967年中,我个人认为,经济,社会,分离主义的矛盾,以及黑人对于改革的不满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直到7月23日的事件,终于将人们的不满点燃了。

  回来看这种变化对经济造成了什么样子的影响,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然而经济的下行,在这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黑人,归根到底是我们心里对于非洲裔的偏见使然吧。殊不知,如果没有大量的黑人廉价劳动力来到底特律,美国汽车行业当年的兴盛蓬勃靠谁来完成呢?

  《底特律》影评(七):Bigelow is good at making a thriller, but not a drama

  Kathryn Bigelow is known for her documentary-style camera-work and creating an intense atmosphere. This can be seen, either from the early work like Near Dark and Point Break, or from her more recent films such as The Hurt Locker and Zero Dark Thirty. In one word, she is a good director for thrillers.

  ut Detroit is not a pure thriller. It is more like a period drama.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rrogation in the motel is the thriller part of the film, and without any doubt, it is brilliant. The audience keep wondering what would happen nex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lm as a whole is mediocre in story-telling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setup for the interrogation is unnecessarily too long. Also, the courtroom process after the interrogation is too short. For more than once, Bigelow just simply displaying lots of texts on the screen to make up for her unbalanced story-telling. John Boyega's character could have been the most impressive because he is the most struggling one in conscience. Yet it turns out to be untrue due to the limited time and space given to the character.

  Overall speaking, Detroit could have been a thought-provoking classic, but it lacks depth in the end. There is no deeper discussion on the cause of the injustice and the impact it is could bring to real life. One real classic period drama is Spielberg's Schindler's List. In this aspect, Bigelow is still one step away from being a great director.

  One more thing, Will Poulter deserves a nomination for Oscar best supporting actor, whose performanc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thriller part.

  《底特律》影评(八):影片展示的不仅是美国的历史,而是现状

  #Detroit# #底特律#(A) terrifying 是形容本片最好的词。 整个电影看得触目惊心。太佩服导演的功力,那场旅店的拷问戏简直太折磨人了,像一场噩梦,任何观众看了都会感觉浑身直打哆嗦。每一声枪响或叫喊都让人胆战心惊。光凭那段戏的处理和紧张情绪的渲染,凯瑟琳·毕格罗导演就可以再次入围奥斯卡了!影片的背景可能不便多说(including sensitive issues),但其实那段历史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影片重点描述的还是一部分执法者滥用职权的行为,和当时历史背景下令人痛心的结局。不过,转而想想,换到现在还真的不一定会不同,这也是最令人唏嘘的地方。

  猎鹰安东尼·麦凯和星战小伙约翰·博耶加的加盟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关注,但他们两个其实并非主要角色,算是凭借自己人气,可以让观众容易识别角色的脸而已。但看着两位因为是非裔就收到折磨或背负冤枉,真是很气愤,特别希望他们马上能变成动作英雄把那些警察打一顿。可是,这次两人都只能成为无法反抗的受害者。威尔·保尔特(Will Poulter)在片中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但演得真好,不仅让人畏惧而且让看过的人都很想往他脸上吐口水 [允悲] 目前看到的年度最佳反派!

  事实上,很多时候本片带给人的愤怒不仅只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遗憾很多悲剧都起于偏见和误会。人们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没有信任,只是互相发泄愤怒与仇恨。本片中白人警察与黑人平民百姓之间,与#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中人类与猿族是一样的关系。你可能会很快站到弱者一边去,但最终会发现这并不是黑与白,是与非那么简单,而是根基在任何时代中,难以消失的社会矛盾。

  这让人很难过。因为感觉很多时候就算是在现在,就算不是黑人与白人之间,很多冲突很多悲剧依然是因为无法沟通的偏见或一时间失控造成。所以到最后,可能你从本片中获得的远远多于期待的。它不只是一个种族题材电影,更多地展示了多种族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及人类本身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本片入围最佳影片,导演,表演,剧本,剪辑等颁奖季奖项的可能性很大。

  《底特律》影评(九):这样的美国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五十周年纪念日的今天,美国种族问题表面看来有所改善。但是其实不然,政治正确所掩盖着的各个种族之间的利益权谋争斗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观看整个电影的过程,心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沉。在每一个关口,总有一种期待 —— 事情会变好那么一点。美国大片常用的那种绝地反击,成功反转却一直没有发生。施暴的人没有人突然反省觉悟,旁观的人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受暴的人没有人能够成功阻止事态的一步步恶化。一切都是下坡路。

  这让人看得心情承重。原因在于五十年前的事件,到现在还在上演。本质上难道那么多争斗都是无果的吗?电影里的暴动,都是在被逼迫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又导致了无法解决的破坏。那若是不暴动,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种族歧视,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呢?这个电影所讲述的问题在现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似乎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就问自己,那为什么还要选择在美国生活?生活在种族问题的水生火热之中。毕竟我或者我的家族也没有参与过历史上的种族事件,没有迫害过别人,也没有被直接迫害过。为什么要带上这个承重的枷锁?

  然而我想,正因为美国是种族问题最鲜明的一个国家,也只有这样的一个国家才有机会最终去解决种族问题。解决种族问题也就是解决了人如何和与自己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如果能与自己生理不同,背景不同,想法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体系不同,利益追求不同可能甚至相对,看似完全不能相互理解的人相互尊重,和平相处,这才是人类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吧?这样我们才能和环境,大自然,动植物,甚至外太空的生物一起生活。

  所以这样看来,看似不堪的美国,其实却是人类再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希望,不是吗?

  《底特律》影评(十):从一个安全的角度讲述的一部平庸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一起警察暴力事件的电影。整部电影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角度讲述了这个事件,充分渲染了警察暴力以及人性之恶。然而或许是出于避免争议的原因,电影对于骚乱的起因,骚乱中的暴力,警察系统的纵容并没有深究。

  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花时间介绍骚乱的原因。观众直接被扔到一场巨大的骚乱中间。对于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人来说,骚乱,愤怒和以及种族之间的对峙显得毫无缘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为了给后面警察以及国民护卫队对狙击手的剧烈反应做铺垫,在影片前期加入了一个小女孩偷看坦克而被射击的片段。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警察对狙击手是很敏感的。但是军队为什么对狙击手如此敏感,是因为有狙击手造成的巨大伤亡?是因为有大量狙击手的存在?影片没有讲。一场巨大的骚乱必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来自于民众的暴力,一面是权威的镇压。导演对于两方的暴力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民众暴力的观察很明显是抽离并且冷静的,而对警察的暴力则是感性的,细致的。

  而当骚乱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观众又突然被扔到一场欢乐,与世隔绝的派对中间。这些宾馆里的人似乎对骚乱一无所知。接下来有人玩笑般地向警察开了玩具枪,警察以为有狙击手在偷袭他们,突袭了整个宾馆,并且对所有人进行刑讯逼供,最终总共杀死了三个在场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底特律骚乱的电影,导演的切入口选在了这场发生在宾馆里的悲剧上。由于对骚乱起因的一带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对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导致了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残酷暴力在震慑观众的同时,缺乏道德上的支撑感。同样的,电影对于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的背景,也几乎没有做交代。这导致整个旅馆到最后更像是恐怖片场景,而不是讲述种族对立和警察暴力的场景。三个白人警察变成了纯粹邪恶的象征,而被虐待的黑人则像一群羔羊。看完电影,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你不知道恨来自于哪里,你只知道有一群坏人虐待了一群无辜的人。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拆弹专家,猎杀本拉登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强调角色内心的冲突,不描写角色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而只纯粹的展现了恶。电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旅馆的走廊中间,极其有耐心,甚至重复地展现了来自警官的暴力。重复的暴力场景,没有间隙的手持镜头,以及警察毫无变化的恶,使得这个可怕的场景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看一部关于“底特律”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更多。我们想知道在底特律发生了什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想知道一些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而导演只给了我们一部道德分明,简单的恶的电影。也许导演这么做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的种族话题,也许导演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不愿意过多触碰黑人群体的东西。但是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电影中避开这些话题,使得整部电影的分量变轻了。所有的受害者中,最有反抗精神,最出彩的,竟然不是越战老兵,而是两个年纪轻轻的白人小姑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