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控方证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控方证人》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07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控方证人》经典观后感10篇

  《控方证人》是一部由朱里安·杰拉德执导,托比·琼斯 /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 比利·豪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控方证人》观后感(一):哪里是改编,分明只是借梗

  我的天哪什么玩意儿,还要挂上阿婆的名字,有本事自己写一个原创剧本好了。

  恰好最近又看了几集马普尔小姐,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阿婆的作品,无论是比利时小胡子,还是圣玛丽米德闲人马大姐,他们深谙人性,洞察世事,不被言语表象的矫饰所迷惑,也不会因为见识过太多的邪恶而对人世失望。因此阿婆的作品里总有一丝亮色存在,就连《无人生还》这种全灭的类型,也有特别动人值得敬仰的人物存在(我指的是女教师爱过的那个男人)。波洛和马普尔小姐都喜欢做媒,喜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温存欣赏美好,探案的节奏都是险中有谐,妙趣横生

  前作电影版人设是阿婆一贯的路线律师个性分明,护士小姐(大妈活泼可爱,和律师一起制造许多笑料。凶手是极富魅力的美男子女主冷静外表下酝酿着一股激情,为爱奋不顾身死者的女仆更是英式女仆的典型。这几样元素加起来,法庭抗辩的重头戏溜得飞起,演员演技也都扎实可靠

  新版假若不是自称改编自阿婆,倒也说不上有多差。话说回来,要不是挂名阿婆,估计我也不会看。案情拖得太长反而缺少悬念,对看过几部罪案剧的人来说简直一目了然。但是每个角色都戏很多,可劲儿挖掘人物的内心过往,对于冲着阿婆名字来看的我来说真的很失望。阴郁的色调,伦敦的雾,渐行渐远背影,长时间的注视,仿佛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心事。是是是,知道是战争把你们变成这样,可是,我特么一点都不关心两个杀人凶手心里到底在想些啥,又是什么把他们变成这样的。阿婆在书里无数次的说过,谋杀是彻底的邪恶,这样暴力地夺取他人性命,然后归咎为战争之罪,观众该同情吗?反正我不会。

  在对战争对人造成的创伤方面,阿婆小说改编的那些剧,还有摩斯探长等等,都做得很好。有来自直接的人的感受,也有反应社会生活各方面,比如公共管理层面的某些缺失。这些都不是赤果果讲出来的,是靠情节让人去体会,用悲伤催化得更深刻。而本剧末尾那段“被迫送上战场年轻人宣言……好吧,谁叫是改编呢。

  男主和影版大相径庭,律师就……不说了果然是改编,女主很美,但是表演还是差点味儿。前面一直很阴郁,念信的时候一下子爆发了,但是她的激情有点上不来气的模样情绪有断层,恶毒感觉倒是出来了。不过也或许是为了契合本剧基调吧。

  如果不是改编可以打三星,以及,要说悬疑推理够牵强,算是反战主题的剧情片。我的所有不满来自于挂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头,而又抛弃了她的风格和内核,这是一个阿迷的失望之语,如有不同见解,还请海涵。

  《控方证人》观后感(二):控方证人 两个悬念,三处反转

  《无人生还》的原小说是一部长篇,而《控方证人》的原小说是一部短篇,中文译作在贵州版的短

  篇合集《死亡之犬》里,只有二十多页。阿加莎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核心情节,但也给各个版本的改

  编提供了足够的留白。

  伦纳德·沃尔是富有寡妇艾米莉·弗伦奇太太被杀的唯一嫌疑人。他被认为是寂寞的艾米莉的年轻

  人,为了获得老妇人遗产,在艾米莉发现他已婚的事实后与之争吵,并杀害了她。没有时间

  人,只有女仆说晚上9:30分听见夫人和伦纳德的争吵,那也是老妇人最后活着时间。

  辩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伦纳德妻子的证词,在9:25分的时候丈夫已经回到了家。这个故事的核心悬

  念和矛盾也就在这里:做为深爱丈夫的妻子,罗曼的证词可信吗?而作为妻子,从法律上来说,是

  不能提供控告丈夫的证词的。

  第一个反转是罗曼走向了控方证人席,第二个反转是神秘女人出现,而第三个反转各个版本里有

  了不同的演绎。在小说版里,是律师的自我觉悟,他发现了奇怪事情似曾相识姿势。这个揭

  谜的方法,在阿加莎作品中多次用到,最著名的就是《波洛圣诞探案记》,作者秉承的原则就是一

  个人可以去模仿别人,惟妙惟肖,然而有些姿势和动作控制不住的,比起相貌,某个特定的姿态

  或者是动作才往往是一个人的标志

  而在影视或者话剧作品中这种方式是不太好被表达的。在1957年版本的电影和同名的话剧作品里,

  都选择了更直接更有戏剧冲击力的反转方式。同时也都进行了第四次反转。

  2016剧集版本里,摒弃了第四次反转,把第三次反转拖长,并且给了助理律师另一条故事线。最后

  的反转出现在全篇的色调转换之后。昏暗阴霾被假日海滩阳光取代,而恰恰在这样的明媚之下

  罪恶洋洋得意结局没有正义,结局是另一次死亡。

  全文见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kyOTU0Ng==&mid=2247483795&idx=1&sn=e018ee87a3fd1460c21dd553dc76939a&chksm=9ac3a776adb42e60739e1e2b448e0727bee1cce043d47aa72a308660fbdccebebd13f1b65f6e#rd

  欢迎关注

  《控方证人》观后感(三):说没办法和57比的 厚古薄今了吧……

  我看到不少人要把这个版本和比利怀德的57版比较,很无语啊。

  57版是明显喜剧+悬念反转片;16BBC版是走残酷路线。两条路子真的是十万八千里远,恐怕只有故事的最核心plot是一样的,甚至核心plot背后的人物个性立场经历性格统统八竿子打不着的。

  喜欢拿着两部片子作比较,让我想起了一个小科普:如果把肉眼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排成色谱,可能出现一个蓝色距离某个绿色的距离比距离另一个蓝色的距离更近,从色谱上科学地讲,这种蓝色和绿色更接近,但人一定会认为,两个蓝色的“近似度”肯定高于一蓝一绿。

  这就是我想说的所有。这两部片子,因为表面素材的接近,类似同色,可他们之间根本谈不上“相似度”。

  题外话:

  16bbc版的确精致,不愧于英国人在剧本方面历来相当高水平优秀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去看他们的翻拍,翻拍不只是演员舞美摄影的全方位升级,而是一个新的创作者,被一个老故事的元素启发,去讲一个新的故事。

  此外,如果只是把这两部当成两部不同时代完全不同的电影去比较的话,我也绝对翻16版的牌子呀。57版的立足点是纯喜剧,不带任何冷幽默和反讽的那种,所以别告诉我你真心觉得57版立意有多深刻,人物有多丰满。57版是一个典型的,非常优秀的(即便放到2017年也是非常优秀的)商业喜剧剧情片,人设主推一个又可爱又认真智慧的律师,惩恶扬善,伟光正,没什么立体形象(当然这是时代所限,当年好莱坞的编剧也没有形成如今那么系统的编剧法则……),男女主角请摸良心告诉我,你有没有觉得狗血(说不觉得的 是条汉子),狗血人设是为了剧情而剧情的。它牛逼就牛逼在1957诶!你拿出一个2017年都能做成好莱坞爆米花大片套路搁在57年,超级超前的好吗!换谁都觉得超级刺激的好吗!

  这就跟我们美术史里面讲到,看任何一副世界名画都要考虑前因后果历史水平!真的以为今天我们画不出提香、波提切利、梵高、莫奈了吗?图样图森破啊……我拿一副乔托的画遮住名字给你,你都要揉碎了扔掉……因为当年还没发明透视法啊,画的和小孩纸一样啊,可是为什么被尊为文艺复兴之父啊?因为人家硬是在没有透视法的年代,想到凭感觉画点空间感粗来,这就是超前时代的印记,因此牛逼大了啊。

  57版的价值也在于它的整体设定超前时代几十年,但是它还是带有时代弱点的呀,比如当时演技普遍的浮夸感等等。真的不要厚古薄今啊,拿人设、剧情流畅度、舞美、设计、摄影、深度,两者硬比的话,还说57版好,有意思吗……几十年电影工作人员也不是白活的……大家都在进步的好吗。在电影这个范畴下,16版是一部比57版更优秀的电影,这是应该的,拿两者相比,是对57版非常不公平的。

  《控方证人》观后感(四):记又一次彻夜难寐

  这周末有幸和我家公子一同看了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控方证人”。

  和看“无人生还”一样,我还是会一如既往不由自主陷入谁是凶手的局里。观影者总是喜欢利用自己几十分钟的体验、局限的视角、所谓的沾沾自喜来探究作者的心思,与其说是猜测,不如说是一场博弈。

  影片是以一战为背景的,在上流豪宅声色犬马的歌厅、昏暗曛晦的破案地、正义化身般的法庭,来回切换,剧情波谲云诡地上演着。在光线处理上,幽森迷离到圣光笼罩,当然,这也是剧情大反转的时刻到了。

  对于这起冤假错案,并不想归咎于什么当事人主义审判,利用人性的弱点这些窠臼说辞。我不解的恰是为何选择Mayhew律师作为苦情角色,这个身患支气管炎,愿为毫无地位平民辩护的律师,这个到中晚年还喜欢送爱人礼物的丈夫,而如果从“父子上阵,只有你回来了”切入,这个妻子口中只有他自己的父亲,正是他被选的原因。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赢得案子后,没有按约定偿付暗中助其一臂之力的人,他所得到的不过是毒树之果罢了。

  最后,好笑的是我们居然看错片了,傻乎乎地捧着“9.6分的神片”膜拜,侦察力来自于鉴赏力啊。

  《控方证人》观后感(五):一切来之有因

  很久之前看过电影版《控方证人》,印象中是一个反转的结局,惊叹,阿加莎的小说一如既往的喜欢。

  无意之中看到有BBC的剧,对阿加莎的喜爱,对BBC2016版无人生还的印象,2017年元旦第一天,花了两个小时左右,认真看了这部剧。

  知道有反转结局,但已经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的反转,有点剧透的惦念之下,多少有点分心。也因为知道有反转的情节,所以在庭审宣读Romaine的信件的时候,已经感觉到台词是在说给Leonard听,那句给她舞台尽情表演,最后一次谢幕之类的,因为知道她表达的意思而更加感慨

  改编不在于和原著分毫不差,原作所体现的人物精髓以及行为模式逻辑出发点符合情理,就不是违背原作的改编。

  Leonard和Romaine从战场存活(一个从战场的硝烟中存活,一个作为驻军舞女存活),战后携手去英国共同生活。Leonard称自以为能够像英雄一样回来,但却过着卖肉一样的生活,无稳定工作收入贫困潦倒;Romaine剧院舞女,被常人认为跟妓女一样的职业,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阴暗狭小阁楼里。

  Romaine在剧院里被自诩为PRINCIPAL的领唱打压;Leonard在酒馆里因为毛躁被嫌弃,却也因此结识EMILY,流连于一个个年轻气息的中年富婆。

  EMILY的管家Janet对EMILY忠心,却也对她如此流连有所不满,因此对Leonard极为记恨。

  EMILY惨烈死去,Leonard作为嫌疑犯被抓,Mayhew(一个被困于自身疾病又贫困的律师)为之奔波。妻子总会儿子房间清扫、每天都会将儿子衣物放在床头,然后再关上门,似乎在静待儿子的归来。他们相对而坐,互相也没有什么对话,就是静静地吃饭。Mayhew经常咳嗽,咳到令人觉得他似乎在代理的过程中就会去世,咳到他求助的SIR Charles都有点厌烦。Mayhew是个忧郁老头,被疾病所困,也被内心所困,所以听到Romaine唱的那首歌,不自已的哭,Romaine说她是个ROMATIC的人,其实他就是个脆弱的人,因为脆弱才会轻易轻易相信了Romaine的蒙骗,因为脆弱才会以金钱的弥补来救赎夫妻情感,因为脆弱才会在知道真相的时候选择自杀。

  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因有果的。EMILY富有但空虚,她说她不喜欢同样年龄的老头,她就喜欢年轻力盛的,她的反复无常在于对小年轻的更替,也在于她对Leonard的痴情,痴情到要把遗嘱改了,痴情到最终为此而死。Janet对EMILY的喜爱与忠诚,这种爱已经超越了情感本身,已经超越了占有欲所能表达的范围,她有嫉妒、她有愤懑,但是也不会亲手杀了EMILY,却因为这种复杂的情感而被误认为杀了EMILY也最终被绞死(其实警察有所察觉并不是她,可最后还是默认了这种结局,也是无奈也是现实)。Leonard强烈反抗以及无辜的小眼神,似乎真的不是真凶,可他自己又承认在战场上杀的人更多,他希望从战场荣耀归来MONEY能FULL OUT OF POCKET,他也愿意为了每次的5英镑成为EMILY的DOG(他自认为是DOG),他认为与EMILY之间没有真爱,只是工作,也希望EMILY能够如之前一样很快厌烦然后给自己介绍一个司机的活儿,可EMILY一直没有厌倦他,他知道获得遗产后就杀了她。Romaine是个有计谋的人,她安静,哪怕被人欺压她仍然可以静静地看着她;她知道Leonard沾血回来的那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她冷静帮他烧了衣服,策划了以陪审员不会相信一个维也纳舞女的话为逻辑的作证;她知道Mayhew是个脆弱的人,也知道利用他来完成她的计谋。她在法庭上“被”出示的那封信,其实就是在宣告,她将和Romaine自由,这将是她最后舞台的最后一次献演,所以她竭尽全力的嘶吼“YOU ALL OF MEN”,陪审员和法官一定是会厌恶的。Mayhew是个可怜的人,他背负着对儿子的愧疚,竭力从妻子那里回馈一句“I LOVE YOU TOO”却始终不得,每每都被怕邻居听到而敷衍,每每都没有正面的回复,直至最后他说我都是为了你,她终于忍不住说都是为了你自己,撕破了脸皮的夫妻是悲哀的,连一点残存的希望都没有了,被扒的干干净净,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为Leonard竭尽辩护有为自己改善生活的需求,也从Leonard身上看到了儿子的影子想有所回报,也为了从生活上弥补妻子来减少自己的罪恶感,他对爱的渴求在那首歌里释放的淋漓尽致,可只是宣泄了抑郁的情感,依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爱,直至最终他发现弥补也无法换来爱,弥补的最终是剖开了原来的伤口知道了爱再也回不来,知道了自己尽力维护而导致的后果,他最终而绝望。

  人性,性本善性本恶从来不缺少辩护。正义,总归是要胜了邪恶才是主旋律。可现实就是现实,可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无缘无故,一切总有缘由。

  阿婆的这本原著我没有看过,电影版我也已经忘了,不管当初的表达是什么,不管当初的形式是什么,在这个形式之下,一切符合逻辑,来之有因,我觉得,就是令人深思与喜爱的东西。

  《控方证人》观后感(六):2017年1月的一点点小事情

  大英帝国真的有好多可以不断翻拍的经典小说作品,明明我们也有,为何天天用那些没演技爱用替身的明星们演一些奇葩神经剧,除了所谓的爱就没别的了,随手加入些段子就成了热剧,没有启发没有深度。说回来这部剧,我没看小说也没看电影版,各演员还是不错的(毕竟男主好帅,女主好美),演技到位。男主一开始小白兔的眼神也让我相信他也许是无辜的,律师也是可怜人,一心希望得到原谅而已,他以为拯救这个无辜的军人可以拯救自己,当这件事崩盘他开始对一切反思,最终的自杀也是情理之中。看到好多人对最后正义没有伸张这个结局表示不满意,其实现实就是这样子,没有happyending,不一定好人有好运,好多罪人逍遥法外长命百岁,何苦要从电视中得到慰藉。

  前两天在银川玩被偷了钱包,里面有各种证件十几张卡跟500现金,还有我唯一的奢侈品钱包,我是一个很愿意相信跟胆大的人,我愿意相信人性本善,但是这次很伤心,伤心的不仅仅是因为丢了这么多东西给我生活带来超级多的麻烦,更多的是因为我发现人性的冷漠,我的背包被全部打开,前半部分基本都要翻过来了,然而一路上没有人主动提醒我,有人看见我被尾随也没提醒,我说我伤心的是路上那么多行人没有来说我的包,酒店阿姨振振有词有要她看见她也不会说,我不知道如何应答,警察想把我推到另外一个派出所,警察说以后要把包背到前面去,警察说肯定找不到了,所有人都说找不到了,我觉得太失望,对于犯罪的容忍和冷漠,以前看的一本书很对,犯罪只有发生在你身上你才会关注,不然就是而已。背包我可以背到前面,但不是应该做的事,应该的事是你们治理你们改善,而并非要求我们把常识改变去适应犯罪。

  《控方证人》观后感(七):所以该剧变成了战争教育片

  先看了本剧,再对比看了58年版的电影。只能说不是BBC拍得太差,而是58版太经典!

  本剧中基本没控辩双方律师什么事,交叉询问、总结呈辞都没有。陪审团和律师都是摆拍,基本靠那3位主要证人的庭审表现来点出控方证人这一主题。此外辩方副律师改行去做侦探了,走得还是惊悚线路,且不说他是否有肺结核,单就他瞪着双眼看着女主并感受对方亲吻的样子,觉得编剧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本剧的男女主角年龄设置很年轻,相识于战场,那种历经生死的战后余生让他们之间的纽带更紧密,两人之间内部矛盾被弱化。所以在本剧里没有从犯,两人是共犯。

  至于改行当侦探的律师与他太太之间的情感也处理得暧昧不已,看似相濡以沫的背后是失去儿子的妇人对平安回来丈夫的怨恨。看吧,这又是因为战争造成的。

  当我们剖开战争创伤和坚贞爱情的表皮之后,剧中对人性在面对金钱诱惑下的贪婪和摇摆不定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心存良知的侦探律师投海自尽;居心叵测的战争爱侣成为人生赢家(片中通过结尾处女主的一句台词和男主懵然样暗示了这对夫妻未来可能还是会对财产继承内部撕逼,同时女主以精湛的音乐剧功底暂时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里几个细节:女主的艳丽红唇、坐在月亮上的那首不时余音回荡的动人情歌、战场余生中相偕而行的男女主的背影。当然多数人文倾向的片子总会有那么几个类似细节处理的桥段。以最近梅尔吉普森叔叔的那部《拯救75人的神奇二战故事》为佐证,人家手里的黑色Bible永远是特写。

  C改编阿加莎上瘾了,前作《无人生还》惊艳了四方,到了本次《控方证人》的改编就显得立意剑走偏锋。没有贬义,不是说这版不好,要知道BBC出品,必出精品啊!

  至于打分不高的原因……在看完58版以后自然见分晓。一家之言,不喜勿拍。

  《控方证人》观后感(八):let me hear your whisper

  侦探小说引人入胜的一方面,其实也是分析人的心理。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一个动机。

  刚开始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律师去看那个表演都会泪流满面。还以为他是对舞女产生了感情,或者是让他产生了某种情愫。后来看到他与妻子的相处情况,每次回家只是相对而坐,各吃各的饭,并没有过多的感情交流,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律师只是想要像那首歌唱的那样let me hear your whisper that you love me too。有一个细节,我当时不是很清楚:当他一直在那里咳嗽的时候,妻子正在缝衣服,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拿针顶着自己的手指直至出血,到底是故意还是在神游。她的手被扎的鲜红,而她却并没有表现出这一切。所以一开始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就不是那么亲密无间,可是我也感觉不到为什么,他说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妻子。难道他只是想要说通过这种案子,让自己的地位提升,带妻子去旅游度假放松一下心情,重新获得妻子的认同感?

  对于辩护律师而言,他可能是希望通过这个案子让自己地位提升,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里,他最终需要的只是来自妻子的一句love you,并觉得All this is for you.如果最后没有遇见Leonard或许他不会那么从容奔赴大海.

  对于Leonard和Romaine,All this is for money,for their appetite.不得不说最后反转很精彩啊,两人联手在法庭上演了最后一出好戏,辩护律师却蒙在鼓里。其实对于Romaine这个人设,一直都觉得是单纯善良甚至有点好欺负的,直到中途感觉她为了报仇而演戏使Lenard判绞刑才真正觉得为什么别人说一谈到维也纳的舞女,whore,职业歧视,很讽刺,也印证了这一切。她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天真。还有她对律师说的一段话,you are so sentimental,那副嘴脸让人觉得so bitch,当时还在想,控方证人,讲的是不是就是像她这样前后不一致,让人捉摸不透的呢。

  其实到最后律师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大感惊讶,Romaine却说出了真相,你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部剧很黑暗,将每个人的dark side展现的淋漓尽致。人都是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吧。只不过能够接受的程度不同。Leonard从战场下来,杀死Emily只不过又多一条人命,可他忽略了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人命的轻重难道是一样的吗?战争时为了保命,人可以不惜伤害其他的生命,而此刻他杀人的动机,只不过是自己无休止的欲望。他说的没错,律师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为了能在法庭上推翻Romaine,接受别人的证据承诺要给予回报却食言,在当时他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他很清楚他的钱,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救命的钱啊,他以自己的妻儿起誓,结果竟是如此践行承诺的。在达到自己目的的旅途上,承诺信仰到底算什么?包括Romaine在法庭上手按圣经起誓,献出一出表演,法律的公信力到底又在哪里?

  女仆表演的有些过了,显得有些精神失常,让人不免怀疑是否是她对主人强烈的占有欲才导致惨案的发生。

  事事皆有因,但我还是不太明白律师接下这个案子到底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伸张正义。如果纯粹是为了自己的话,或者说,为了让自己能够再次得到妻子的爱。那当他最后得到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他大可心满意足。何必在得知真相的时候却觉良心受到了谴责。难以接受这个由自己参与的阴谋。还害得女仆枉死,他自己也确实是个非常感情用事的人。到法庭上推翻Romaine,事后还落井下石,证明自己并非sentimental,战争啊战争,如果儿子和自己一起平安归来。妻子就不会如此怨恨,律师心里也不会如此畸形,想方设法能够再博妻子欢心,他就这样轻信了这个也是从战场归来的Leonard,想要以此赎罪,被Leonard和Romaine利用,让正义蒙上一层血色。

  《控方证人》观后感(九):我将如何爱你

  阿婆的故事都有一个极深的套路,这个套路也是我最爱的套路没有之一,就是犯案男女不是为爱就是为财。也对,世界上的逻辑直到100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如此简单,只是我们爱矫饰罢了。

  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就不喜欢女佣角色,虽然对于女富婆喂食男主的那一幕,简直让我惊得可以去骂脏话了说,但是我喜欢这样雾霾不止的背景,感觉你根本看不清这个世界,仿佛看不清这个事件的真相。故事就这样按照你的逻辑发展下去,喜欢推理的人大概也能猜测出究竟故事是怎样的。

  真正转折的是最后,律师与他妻子坦白的那一段,让我震颤着吃惊不止,这也是故事最精彩之处。

  原来我们都是为了自己。

  最后我想问一句:前任女主唱究竟是怎么退出歌坛的,难道真的是怀孕之后自动退出了么……

  《控方证人》观后感(十):为自己而活的每个人

  【没有看过老版更没有看过原著,只是写一写自己看完这版的感受,无关推理,跑偏的影评】

  1. Vole

  从最开始与土豪emily相遇就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其实从他后面和律师John的谈话里可以看出,他是不满的。不满于自己在战争中拼死拼活却最终没有赢得自己期许中的“英雄”待遇,而是迫于生活成为了emily的小狼狗。影片并没有过多呈现他与emily的矛盾爆发,但可以想到大概是emily知道他有“老婆”之后想抛弃他,而他不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一切。也许最初的最初,他确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是希望讨好emily,让他在厌倦自己之后也给自己找一份好工作,但人都是贪心的。。。

  2. Janet

  一个忠心耿耿的女仆,虽然她最后说出了“I loved her”这样的话,但是个人并不觉得她对emily是爱情。她对emily更多的是一种控制欲。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受传统束缚的人,所以她对女主人一茬一茬地换情人应该是不满的,从最初她替emily赶走前一只小狼狗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她就是emily口中那波对emily生活行为指指点点的人。只是她碍于身份表达地更隐忍。个人感觉她对emily的病态控制欲源于“照顾好emily”是她生活的核心,是她一生的成就。所以她对emily的小狼狗们充满敌意,觉得是他们的诱惑让自己的女主人堕落,她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赶走这些诱惑规劝女主人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proper lady

  3. Emily

  一个寂寞的人,忠于自己欲望的人,活得最自我的人。但她也不像她表现的那么潇洒,至少对于外界的指指点点她也是些许在意的,不然也不会有最前面跟vole的那段话。

  4. Romaine

  从战场上活过来的女人,在大屠杀下靠什么存活下来并不难猜想。个人觉得没有经历过什么美好时光的她,是一个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什么都会做的人,也很有心机。所以当vole满身血回到家时,她并没有惊慌,还谋划了缜密的脱罪计划。生活环境和职业也让她对人的判断比较精准。在她看到律师因为一首情歌哭成那样时,可能就已经知道甚至想到怎么利用律师了。片里有个镜头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她因为作伪证被关起来,律师跑来挑衅她时,镜头从上方打下去,镜头里一张呈三角形脸配上她冲着律师“嘶”的那一吼,感觉完全就是在暗示她是一条毒蛇。她救vole应该只是为了自己,为了更好的生活。毕竟后面法国,她和vole从酒店走的那个镜头里,她对vole说所以你也不要惹我这样的话,明显感觉到vole是怕她,应该不光只因为vole有杀人的把柄在她手里,而是vole如果惹到她,她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弄死vole吧。。。

  5. John

  全片下来,个人最心疼的就是John了。倒不是因为他为了别人的罪孽而自杀这点,而是他一直背负着对儿子的愧疚。虽然从头到尾感觉他都是因为深爱他妻子想要弥补而努力。他听着romaine坐在月牙上唱情歌,最后又看着月牙一步一步走进海里。他的执念表面上是想听到他老婆说“I love you too”,但是从他把自己咳嗽归于“gas”而他儿子死于“gas”,以及他因为自己儿子跟vole一样在军队里学会了开车修车而将情感投射到vole身上,不顾一切想要救vole,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为了那一句“I love you too”。他想救出vole,是想救赎自己。结果最终虽然生活变好了,妻子还是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他也发现自己救的人并不无辜,还害死了无辜的女仆,自己非但没有得到救赎还更加罪孽深重,所以他如释重负地取下眼镜,看着月牙一步步走进海里。。。

  Let me call you Sweetheart,

  I'm in love with you,

  Let me hear you whisper,

  That you love me too,

  Keep the love light glowing,

  In your eyes so blue,

  Let me call you Sweetheart,

  I'm in love with you,,

  Keep the love light glowing,

  In your eyes so blue,

  Let me call you Sweetheart,

  I'm in love with you

  6. 其他人

  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律师夫人,从儿子死去那一刻起就只为自己的悲伤而活。

  替vole辩护的大状,为了胜诉后能够得到的律师费改口接案子。

  看着janet被绞死而神色复杂的警察,不可能没有想过janet是无辜,只是他的职业生涯无法再承受一个冤假错案,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名誉和职业选择沉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