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你,西蒙》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爱你,西蒙》观后感10篇

2018-04-10 20: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你,西蒙》观后感10篇

  《爱你,西蒙》是一部由格里格·伯兰蒂执导,尼克·罗宾森 / 詹妮弗·加纳 / 乔什·杜哈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你,西蒙》观后感(一):Don't hold your breath, Simon

  很早就看到电影院的和ins推送的预告,preview实在可爱,遂mark了想看。

  正好在旧金山(city of gay)旅行,在街头看到这个海报,也觉得很有心意

  Lombard就是九曲花街,所以Simon大概就jiu那qu

  最后一天从闭馆SFMOMA出来到旁边的AMC看到有Love, Smion的点映,马上就买了票。

  入场的时候还有工作人员意见反馈表,第一次看这么正式的点映,内心有点小激动

  结果内心期望感觉有点过高,看电影的时候无数次冒问号,就这样?哈?预告片就是全片精华了吧...?

  先从好的开始说吧,毕竟看之前期待值很高,LGBTQ电影看多了,对苦大仇深要死要活得出柜故事已经腻了,想看更多像《出柜第四格》这种不把出柜当成天大的事的片子

  .S. 安利大家去看《出柜第4格》!!!

  ————————————————————剧透的分水岭——————————————————————

  The good things:

  关于角色

  男主表现暗恋不同男生害羞又想主动眼神表情都很棒,甚至是紧张得吞口水喉部的活动都是戏,大概是每个人面对有好感的人手足无措状态吧。怒吼it's supposed to be my thing的一幕也可圈可点

  Abby这个角色很有魅力,cos的wonder woman好辣,刻画表面活泼开朗内心还背负着父母离婚阴影想要move on的女高中生形象丰满

  妈妈是Jennifer Garner,老爸是Josh Duhamel,美人Jennifer和Mc. Steamy都做人爹妈了,感觉自己也老了。父母两个人都很可爱,Simon被出柜之后和两位的对手戏都有看点,尤其是妈妈。

  最大的惊喜应该是Veep里窝囊助理Gary!Mr. Worth每次出来我都能笑得不能自己,Simon出柜之后还戴了个小彩虹旗的徽章,真是太可爱了。

  没有剧照,随便找了张

  音乐剧的老师Ms. Albright也很有意思,每次出现都能让全场爆笑,就是戏份太少了。

  关于剧情

  1. 写信的时候幻想的所有直人出柜的场景好笑了,每种经典的父母反应都有,也是哦,为什么straight is the default?

  2. marching band吹奏的鳖谷一女士bad romance挺惊喜,没想到还能这么玩,十分LGBT电影了

  3.三次买咖啡镜头对彰显了男主身处的不同处境,运用的很好。

  4.Great Music,好的音乐是电影成功的一半(not really)

  觉得不错地方也就这么一些,下面要开始吐槽。

  (如果你很爱这个电影那还是别看了,当然你也可以看完点一个没用)

  1. 电影节奏问题很大,煽情的段落布置的总让我觉得刻意,甚至出戏。情感氛围酝酿不到位就跳进了要感人的节奏,最典型的就是Simon被出柜之后找每个人单独谈话,第一个妈妈的对手戏还好,Jennifer对儿子关心犹豫是揭穿儿子有秘密还是等着儿子自己说非常真实,就像每一个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会有的内心纠葛。到了和老爸,Mc. Steamy更多的是自责,虽然还不错但这种感人的家庭和解我已经稍微有了抵抗力。下一个是Simon和青梅的尬聊,那个时候我已经完全无感,这种三层递进的模式以为是很高明实际效果很一般,大概原因是每个告白和解时间都较短,从A到C的跳转中情绪也中断了,如果加多几个confession的对象做成连贯的蒙太奇,一方面让男主和家人朋友都袒露了心声,另一方面照顾到观众的观影感受,不知道会不会更好。(或者加长每个片段的时间,不要三言两语说完就相拥而泣和好如初?)

  2. 作为喜剧电影笑点密集还是太少了,同期上映的game night笑得大家胃抽筋,Love, Simon是生活喜剧包袱没那么多可以理解,但在我看来可以做的更好。没看过原著小说可能改编完很难插入新的笑话吧。

  3. 人物做事动机很迷。叫好基友去和Leah约会他就去了,明明喜欢着Abby唉,不会很奇怪吗。Leah喜欢Simon结果Simon误解Leah喜欢的人就算了,还凑合两个人去约会,Leah还一口答应。 I was like whaaat? 男主停车下来想和三个好朋友和好,结果每个都埋怨他,我的天他被威胁了好吧?(只能理解成每个人都在气头上了) Martin那个经典高中傻子loser blackmail别人还不用承担责任,我是男主我就揍他了,大概是要体现爱与和平,到最后也没人揍Martin。

  4.男主的黑眼圈。海报上和预告都不明显,但坐在第三排的我看着半个银幕那么大的男主特写很难不注意他overdose/hangover/up-all night后遗留下来的黑眼圈,化妆师不能给他盖一下吗???甚至想去楼下丝芙兰买两盒超模黎汉娜代言的fenty beauty粉底液把他的黑眼圈抹了

  Just pulled an all nighter ha?

  5.男主和blue的感情线。两个人你来我往的柜中心历程是很有趣,深柜的日子让我联想到摩登家庭Mitch各种风骚而Jay却一直不知道,最后等儿子出柜才发觉天啊一切都那么明显。然而在不知道Blue是谁是,Simon一直在幻想不同的人会不会是Blue,在可能的人选面前也一直内心汹涌澎湃小鹿乱撞,直到发现认错人。这种情感转移之快,给我“任何一个(长得不错的)人站到他面前说自己是Blue他就能一秒和眼前人陷入爱河并热吻”的错觉。可能只是我个人感觉so werid吧......

  这个love fearlessly的故事没什么波折整体趋于平淡,放在高中场景下gossip girl式的惊天绯闻事件也并没有给男主带来太大的困扰,问题就是,当时代不同了你的gay身份不会带来太多冲突之后,故事矛盾核心要放在哪里?电影把后出柜的矛盾放在了没有告诉家人和先前误导朋友引起的冲突上,和传统的出柜故事后半程一比,就莫名弱了很多了...毕竟在理想情况下,完全不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而传统的出柜旅程必将伴随着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接受还有主角个人的自我认同。对于影片而言没了这种好用的冲突需要另辟蹊径可能是个挑战,但想想也是因为现在当下社会更加进步开放了吧。

  All in all, sexual orientation is not a big deal.

  aby you were born this way.

  《爱你,西蒙》观后感(二):从什么时候,你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I'm gay,just like you.

  这是一部美好的、感人的、温馨的爱情童话故事,我相信很多gay朋友看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些自己的影子,或者想起曾经的一些事。我也知道很多直人朋友也同样关注了这部电影,想起自己多年前曾经隐藏过的秘密,看着主人公Simon的哭和笑,仿佛看见了自己成长岁月

  每个人都需要倾诉,无论你是因为性取向,还是其他的的困惑与不解。Simon13岁开始意识到了自己gay的身份,但是整整4年没有向家人、向朋友、向老师、或者是向网上的不知名 的朋友倾诉,直到Blue的出现。

  电影中Simon的妈妈在接受了儿子Simon出柜之后,跟儿子说:“我知道你怀揣着个秘密,你小时候是那么无忧无虑,可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几乎连我都能感觉到你的小心翼翼。我本来是想问你的,但是我不想打听你的隐私。也许,可能是我做错了”。妈妈在此之前当然不知道是什么秘密,她不想以窥探别人隐私为手段来找出这个秘密,即使这个人是她自己的儿子,是如此亲密的人。她希望儿子能面对面的告诉她,然后她回以“I Aalways love you”就可以了,就是这样一个妈妈一直期待的简单对话,她等了4年。

  4年,一个人年少时,有4年的青葱岁月,是独自度过的。

男主

  imon妈妈说:“身为同志是你的事,有些事你只能独自去经历承受,我讨厌这样”。相信每个gay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善解人意的妈妈,你能看到她因为没能在儿子难过无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感到自责,甚至她对自己并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难过、为什么难过而感到更加的难过。我也相信大部分的gay也希望成为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爸爸,等到自己为人父母,会每天对自己的孩子说“我爱你”,会在孩子沉默的时候对他说:“我想给你分享一个我的小秘密,我相信你能帮助我。如果可以,你能跟我分享一个秘密吗”,更会在孩子被人欺负时对他说:“不要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有人打你,你要学会还手来制止暴力,告诉我是哪个小屁孩,我们去找他去。”

  同样,Simon还有一个暖心的爸爸,爸爸问他:“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Simon想了想说“13岁吧”,“4年,都4年了”,Simon爸爸有些扎心,“这四年,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遛了Bieber(狗)四年……对不起,我本不应该毫无察觉,那些愚蠢玩笑话……我不应该毫无察觉的”。多么善良、开明的爸爸,看到这里直接泪崩,这样的父亲请给我来一打。

  可以看出,Simon的家庭很幸福、温馨,一家相亲相爱,爸爸、妈妈、妹妹通情达理,Simon自己也知道,他并不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耻,他要是和父母出柜,不必担心父母会不支持,只是他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有做出改变勇气。在这样一个自由国家,一个开明的家庭,一个包容学校环境,Simon依旧有4年没有勇气出柜,那么换成在国内,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一个闭塞的学校呢?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小心翼翼的?

  大概是18岁吧,比较晚熟。可能是从《史密斯夫妇》开始,女生都在被布拉德皮特的帅气迷倒,可你突然发现自己却沉迷于安吉丽娜朱莉的性感迷人。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你的眼睛离不开英气逼人且性感的女主角。

  你要知道,小心翼翼是一件耗费精力体力意志力事情理性告诉你你需要说出来,否则身体受不了

  你开始写日记,买了个带锁芯的笔记本。你写的时候斟酌着字眼,把“她”故意写成了“他”,想象着如果真的有人撬开锁偷看了它也万万不会读的懂,那些隐晦的叙述只有自己能体会的到。后来,你还是不放心,你撕掉了它,满满一本的字迹回忆顿时变成碎片,4年的大学时光仿佛也支离破碎的锁在了心底。你看着满地的纸屑,你还是不放心,怕有哪个掘密者拿小胶条一点一点拼起来,于是你打开水龙头,把纸屑泡在水里,蓝色笔记慢慢晕开,已然分辨不出上面的字迹,你把它们握成了三、四个椰子大的实心球体,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想象着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把这几个蓝白相间的纸浆球用弯弯曲曲的银色铁丝插在一起,放在客厅玻璃展柜里当艺术品欣赏名字就叫“Love Myself”。

  你经常会逛论坛、贴吧、小组,寻找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完之后会把各大网站的浏览记录、登录记录删除。开始时你乐此不疲回复各个帖子,亦或是自己发帖。你注册这些网站的邮箱并不是常用的大家都知道的邮箱,你怕会暴露痕迹天知道你竟然有3个qq号,4个邮箱,3个豆瓣账号,2个微博账号,而且密码不尽相同,你对自己的密码记忆力感到颇为惊讶。你会偶尔会想约人出来玩,你们互相加了微信,在加之前,你已经把微信里但凡能暴露自己隐私信息的状态都删了,包括**年**月**日朋友圈发了的那条标有学校名字的集体婚礼,包括朋友回复的含有自己真实姓名的状态。你怕会约到同学校的人,你给了对方一些虚假的名字和信息。面基的过程大多也是无聊透顶,要不就是我不感兴趣,要不就是对方不感兴趣,要不就是双方都不感兴趣。渐渐地,你开始对这种目的性极强的社交活动厌倦起来。

  你想拥有灵敏的gay达,你希望满世界的人都能像《死亡笔记》里那样头上列明自己的姓名,以及性取向。你走在大街上,用余光小心的观察着另你gay达“滋滋”作响的女生,你觉得一个gay应该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可惜,你参加了一些网上约起的gay的聚会,发现深柜的gay和直人并无两样。后来,你想把自己打扮的像gay一些,又不能让父母和朋友引起怀疑,这可真是太为难了,只能从细微处做起。你听说只带左耳钉的是gay,于是你偶尔只带一个耳钉。其实这并无卵用,你只是在努力的想靠近那个群体应该有的样子,而渐渐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你交过男朋友,一个有着八款腹肌,能做几十个引体向上的180+cm的帅气的男朋友。然而你并没有任何心动的感觉,你喜欢跟他聊天并不意味着你喜欢他,只是他不知道。你向你的朋友宣告你有男朋友了,朋友们为你有男朋友而感到开心,而你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再单身而感到暂时的开心。你们俩出去玩,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你的身子僵硬极了,你能感受到男朋友的热情的荷尔蒙的召唤,而自己满脑子想的是第二天晚上怎么找借口跑回学校宿舍睡一觉。意料之中,一年内你们分手了。他提的分开,而你满心愧疚。

男主被女生表白后躲到了厕所里想办法脱身

  因为你失去了一个本应该相处很不错的朋友,但他不是第一个你失去的朋友。你向一个女生表白过,半年之后你俩再也没有联系过。一个办公室的男同事经常帮助你,你为了表达感谢,同室友一起请他去自个儿家里吃了顿海鲜,他后来若有若无的暗示过,因为不知道如何表明态度,你开始疏远他。换了个城市后,另一个男同事给你买过吃的,约你一起打球,还有其他同事帮忙撮合,无奈之下,你微信跟他说你不喜欢男生,他却认为你在开玩笑,之后继续献殷勤,你便不再理他。

  部门来了新领导,一起吃饭时被问到有没有男朋友,你回应一个迷之微笑说“有了”,还编了一套听上去可信极了的你和“男友”的相遇经历,看到领导转头继续询问另一个小伙子并坦言要给他介绍女朋友后,你长舒了一口气。领导还比较关怀下属,偶尔问起你的“男友”,你边说边思考有没有言语上的前后不一致,比如说上次说他是山西人,以后可不能说成是上海人,还得提前想一下他的星座和年龄,免得被问到时还要想好久。

  你有了女朋友,你特别想在商场里,地铁里,大街上,公园里和她来一个深情的kiss,但每次你都环顾四周,如果人少的话你会在她嘴上波一下,人多的话你就只是做一个假装“么么哒”的动作。你看到那些异性情侣在公共场合你侬我侬的样子你羡慕极了。你特别想把微信头像换成情侣头像,朋友圈发一些情侣照片,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正常的和男生们嬉笑怒骂、勾肩搭背,不用担心对方会对自己有想法。然而你其实关闭微信朋友圈三年了,你认为,连自己最开心的事情都不能发上去分享的话,其他的也没什么好分享的了。关闭朋友圈之后你突然担心父母少了一条了解自己生活状态的途径,于是你会时不时单独给他们发一些日常的生活照片,告诉他们自己生活的还不错。

  你很开心你向你的好朋友出柜了,但是如何向父母出柜却是一件想到就让人窒息的事情。无数次你想象着你向父母出柜的场景,而无数次的站在父母面前,看着他们渐渐老去的容颜,你觉得你这辈子可能都没有勇气和他们说。他们问起有没有男生追你的时候,你回以不失尴尬的微笑说“没有”。你累了,累到“没有”这两个字都懒得说。你知道你的父母在小地方生活,有着体面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在当地有着还不错的名声。你知道,在你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父母接到大城市生活之前,你向父母出柜,你是出了柜子,可这也意味着你把父母送进了柜子。

  你的出柜方式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男主和朋友吵架

  电影里Simon的朋友一气之下把他的隐私邮件公布给了所有的同学,这相当于Simon是“被出柜”的。Simon很愤怒的对朋友说:“出柜这件事应该是由我决定时间、方式、对象,要怎么说应该由我全权决定”。我相信你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当面对朋友、同事的时候,有权决定这段关系的取舍,有权决定以什么样的身份和状态来与对方相处,有权保留隐私,也有权吐露心声。

  可是,你真的每次都如此果断与主动吗?

  当你迟迟做不了决定的时候,你多么希望你的父母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能从你读的书,你看的电影,你交的朋友等等细节看出你是gay的事实,然后被他们叫过去促膝长谈一番,这样一来,不论是争吵还是沉默,你都能正视这个问题了,而不是永远逃避。好的开始,和坏的开始,都是崭新的开始。然而即使你爸爸看到了你桌子上放的《指匠情桃》,他也无动于衷,没有和你说过相关的话题。你开始琢磨,他会不会已经知道了,只是不说而已呢。

  电影里的“被出柜”方式虽然让Simon很狼狈,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感到了愤怒,但是新生活就此开始,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值得高兴得事情,感谢包容的环境和包容的人们。

  勇气是一个猛然窜出,稍纵即逝的东西。如果我说不出口,我希望你能看出来,问一句:“你是gay吧”,我就回你一个“是的”,这样就好。以后发生什么事以后再说吧。

  只有同志出柜太不公平。

男主的心声

  是的,Simon说:“只有同志出柜太不公平”,他在自己的脑海里戏谑式的脑补了朋友们向他们的父母坦白“妈妈/爸爸,我想跟你们说一件事,我是异性恋”的画面,搞笑中透露了些许无奈。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就被默认了很多事情,如果你是男孩,就默认了你喜欢女孩,喜欢汽车与冒险,如果你是女孩,就默认了你喜欢男生,喜欢粉色与布娃娃。好像都不用告诉大家,大家就知道了。假如碰巧你刚好是这样的,那么你的生活可能就会容易一点。否则,你也许会花上几年才能搞清楚自己是谁。

  我不希望这个世界有柜子,我希望这个世界的柜子消失,我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国家能同性婚姻合法化,我希望在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道路上有我的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能够向大众普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关注它,学校课本里能够正视它,爸爸妈妈能够理解它。

  Love,Simon!Love Myself!

  ------END-----

  瓜宝宝

  2018.4.9

  《爱你,西蒙》观后感(三):Love, Simon —— Love means a lot

  很久没有这么期待过一部电影的上映了,《Love, Simon》从改档期之后,就全美大规模的试映,拿到好几次的试映票,却都因为是工作日刚下班的时间,所以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了。上映的头一晚,洛杉矶各大院线晚场均大规模的排了片,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去看了。

  电影的剧情发展,在看过预告片之后,就会知道全部的走向和所有的感情纠葛。故事特地设定了一个悬念,那就是Blue到底是谁。可是这一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对电影的评判是,不管玩出什么花样,必须要清楚的传达给观众the key message。《Love, Simon》做到了。

  《Love, Simon》和《Call me by your name》不一样,也不应该仅仅因为两部电影都是以Gay为主角的就简单粗暴的拿来比较。《Love, Simon》更真实的把我带回了我的青春,它所表达的全部的纠结,悸动,兴奋,害怕等等的情绪,全部都是我刚上大学时的经历,所以就非常的深有体会了。《Call me by your name》对我来说更像是Fantasy,那样的情窦初开和初恋大概只存在我天真且不切实际的幻想里。

  拉回到现实,我和Simon一样。第一个选择出柜的人不是认识最久的朋友,是刚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因为我害怕一旦和最亲近的朋友出柜,一切都会改变。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害怕失去和改变,这也是迟迟不敢和父母出柜的原因。生怕爸妈无法接受,作出任何极端的事情,甚至断绝亲子关系。但这部电影却给了每一个人出柜的勇气,让我们知道,是Gay并没有任何的不一样。像Simon在和爸妈出柜的时候说的一样“I’m still me”。爸妈永远都是最爱我们的人,而几十年下来,他们知道我们并不是“怪物”,我们只是爱同性而已。

  记得和表妹出柜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喜欢男人呢?”我反问她:“那你为什么会喜欢男人呢。”她顿悟了一下,说“哦,生来我们就如此。”所以,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人类进步下再去问“为什么你会是Gay呢?”这种问题似乎很愚蠢。而《Love, Simon》也带给了大家另一个观点就是why is straight the default?为什么只有Gay需要出柜呢,所有的直男直女为何不尝试一下和他们的父母出柜,“爸妈,I’m straight!” 思辨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似乎马上就不一样了。

  当然,除了“出柜”的故事,还有青春里那些永不过时的drama: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她爱我……这样循环不切连绵不断的情情爱爱填满了我们的青春。还有想着如何改变,如何融入大家,做一个受欢迎的cool kid。青春里可能我们都没有真正做过“自己”,总是想成为所有人眼中的那个cool kid。当然,少年懵懂的我们一般都还没有那种认识说我才不要和那些人一样肤浅幼稚呢,但这种想法似乎就想另辟蹊径做一个有个性的cool kid。

  青春年华里的朋友往往都能留到最后,因为大家一起经历过太多疯狂的时刻,就算因为争抢同一个男生或女生闹得不欢,也会很快的就原谅彼此,因为知道友情才值得拥有的更久。反而长大后,很难再遇到这样的友情了,越长大越防备,戴的面具越来越厚,人生全靠着伪装。

  好像扯的有点远了,但想写这个不是因为想写一部影评,只是看了之后深有感触罢了。电影和食物一样,没有门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讨厌,你说的好我并不觉得是好,所以又何来的权威评价呢?

  《Love, Simon》是和老公一起去看的,前半部分两个人笑的停不下来,后半部分Simon出柜的时候,两人转头一对视,都已成泪人。老公去年感恩节的时候,才和爸妈出柜,我还在等待今年夏天的时候回国和爸妈出柜,这半年来一直为出柜的时候困扰着。所以在电影进行到出柜那段的时候,两人都深深的觉得这简直是直抵内心的刺激,现实中就是这样的啊。出柜后,爸妈先是觉得是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后果,然后又觉得这么多年让我们自己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和痛苦,心中很自责,再然后就是需要和我们知道自己是Gay到和他们出柜那天几乎一样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事实。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出柜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但事到最后,爸妈对我们的爱还是会化解一切的,我一直这么深信着。

  说到底,这是一部大爱小爱都有的电影,像它的Tagline一样:Everyone deserves a great love story!

  《爱你,西蒙》观后感(四):Be yourself

  影片描写了一个高中生西蒙出柜的经历,真实细腻,他仿佛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同学,隔壁邻居家的男孩子。如他的自述一样,影片中构建的生活平凡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同的是,有一个不寻常的秘密隐藏其中。“出柜”也就是一次成长,推动成长的契机不戏剧不夸张,虽是意外,却也是“屏住呼吸”4年后再也受不住的爆发,也可说是成长到能够承受这一切的“节点”。

  影片将主题意义上升到另一个普适层面,不仅让每一个gay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也能推给他们一个完美的范例去实施这个过程;不仅让直男直女们感动于西蒙面对自己的勇气,感动于这个温馨而包容的家庭,社区,也能提取出“be yourself”这个最终的精华——不仅是性取向,也是坚持自己的性格,爱好,发型,衣着,梦想。就连片中唯一一个过于夸张的人物Martin,在追求女孩子时也说“我想让她喜欢现在这个我,不是我变成她喜欢的样子”。

  片中最感动的2场莫过于西蒙的父母与他的谈话。母亲对他说:“你对我坦白你是gay时,紧接着一句话就是,'我还是我,妈妈'。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你还是你,西蒙。”父亲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但最终边哭边说:“你是怎么忍了这个秘密4年的。”电影院里大家再也绷不住,后排一个壮汉使劲抽鼻子。

  故事同时显得又像一个童话,毕竟碰到这样一对包容的父母,这样一群友好的朋友,真的不容易。西蒙的成长全来自于身边人的鼓励。西蒙受到了爱,才能承认自己的爱。

  影片更是将“gay”这个群体彻底平权化,特别有趣的一个片段是,西蒙想象着他的朋友们特别认真地对他们的父母坦白:I am straight.西蒙呐喊:为什么gay需要坦白——还被称为“出柜”,为什么直男女们不需要坦白?

  国内无法引进,等资源出来必定又是爆款。

  《爱你,西蒙》观后感(五):Love Simon: 爱你的“陈词滥调”

  本日记隶属于 2018 随影随行院线观影写作计划,计划详情请点击这里,所含文章列表,请点击这里。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若感兴趣,请私信

  ------

  如果说去年的《伯德小姐》是一部现代美国女生视角的小品,那么《爱你,西蒙》就是现代美国男生青年的爱情宣言;只不过《爱》更为简单直接,它没有故乡情结,母女羁绊,没有“大城市”“小乡镇”的企图心对比。它有的,就是直率的爱情故事,一个男同志高中生的爱情故事。我们无法想象《伯德小姐》的发生地从萨克拉门托变成棕榈泉,但我们可以把西蒙变成皮特,变成杰瑞,变成身边的朋友,甚至代入自己。

  如果说去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展现了八十年代南欧风情的男同故事,细腻地描绘了懵懂男生的憧憬与自我认同,那么《爱你,西蒙》就是2018年3月的北美自由派主流的同性青年爱情观。主流并不是指数量上的绝对,也不是指意识形态上优势;主流是一种被青年人普遍接受的同性爱情观。少了时代背景的限制,《爱》显得更为普通大众。它真诚的以男青年学生身份,在大银幕上展现了同性爱情的另一维度:没有苦大仇深,没有环境的不解,没有悲惨的结局,没有艾滋的环绕,有的只是青春期恋爱(puppy love)的小事两三件。

  但是,直率与真诚,并不等同于真实。

  这部以十七岁高中生西蒙,通过网络和另一位代号为“蓝”的柜中男生邮件交流,而产生爱慕,最终更为清晰认识自己的爱情喜剧小品,充满了陈词滥调和一定的“政治正确”:古怪呆瓜的校长,大嗓门的黑人女老师,古灵精怪的妹妹,包容但却埋在鼓里的父母,两白两黑两男两女的友谊小团体…故事情节中的反转,结尾的恍然大悟,掐着时间高潮结尾的叙事节奏,都不甚新鲜。但有着丰富电视剧经验的导演伯兰蒂,却把如此套路的背景和故事和盘托出,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巧合意图,甚至用片段自嘲的方式来告诉观众某些政治影射。而这些陈词滥调,经由充满活力的学生说出,反而稀释了那些“做作”“讨巧”而变成了一种幽默的调剂。

  比如在万圣节化妆派对上,就有着担心自己政治遗产被川普破坏的,穿着夏威夷衬衫带着花圈的退休版奥巴马;在面对爱情拷问时,西蒙(白人)对尼克(非裔美国人)直言所说的自己不喜欢艾比(非裔美国人)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是黑人;在车上找寻《柠檬水》(碧昂斯)专辑但找不到…

  这种调剂和套路背景,没有令观众反感的原因,除了受众明确(自由派年轻人,LGBTQI+群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同性爱情套路上的翻新与突破。

  最为直接的突破有在大荧幕上,以学生男同身份作为主人公背景的亲吻和爱情探索。虽然同性题材,相比以往,已然有了大幅度的自由度和接受度,但是以学生背景,并且作为主人公直面探讨的还是极为少数。这种程度上的突破,不亚于在《威尔和格蕾丝》中所说的“小荧幕男同绝对主角第一吻”。当然,这并不是说《爱》是独一家,但是大面积商业院线直铺受众,并且跳脱了同志欺凌甚至被压迫的主题,绝对正常化最大限度缩压背景的学生视角,《爱》无疑做出了现在好莱坞的明确表态。因为商业院线商业影片的背景,让它不得不考虑整个宣发时的市场影响和公司品牌。

  更为关键的突破在于同性题材表达方式和表达维度的改变。随着社会运动的发展,同性,尤其在欧美国家青少年眼中,不再被视为绝对的异类。虽然描述同性运动和同性压抑的主题依然占据影视主流,但有越来越多的作品从“自我压抑”“环境压抑”的视角,变成了“自我正常化”“融入环境/环境接受的困境”;而《爱》则进一步跳过了身份认知的角度,变成了“出柜权力”的身份肯定。

  简而言之,《爱》中的环境阻力和自我阻力是有的但是是被弱化的,它强调的是,作为同志,出柜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环境压力被出柜。由于弱化了同性题材中最为关键的身份与环境冲突,于是如何展现权力的攫取就成了关键点。这时,“陈词滥调”的背景设置(支持的家庭,友谊的坚固,高中爱情生活的锁杂)就成了最好的平台。西蒙可以轻易地以电影开头的一段话跳过冲突的缔结,而去探讨出柜的另一面:

  父母会支持我,朋友会接受我,但是我不想让出柜改变我现在“普通,与你们一样的”生活,但是,我要一直拥有何时何地选择出柜的权力。

  同性恋不再是桎梏,自我肯定不再是桎梏,环境也不再是桎梏,问题转移到了在包容的环境中,当出柜的直接结果不再是担忧时,我们又该如何出柜,是否还要出柜呢?电影无疑给了正面的答案:出柜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却往往在影视作品中被忽略。因为绝对多数的影片依然(当然,这类题材是必须且重要的)以负面的出发点去探索同性所面对的各类压力。

  除此之外,在面对同性题材屡屡被提及的这不是同性故事,这是所有人的爱情故事一面:本片一部分肯定了这一做法,比如和“蓝”交流时的随时查邮件的小心思,措辞多次不知如何调整语言,生活细节似乎都是“蓝”的映射等等,都是标准的青春期恋爱表现,和性别无关;但影片同时进一步普通化全面化地把从爱情单一故事中拉出,放在现实的多维度世界中。

  于是,爱情就像是高中生活的一个重要“注脚”,和友谊,舞台剧功课,等等串联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青年在爱情中审视自己,而是一个普通人在各种烦杂中找到清晰的爱情脉络。而这一切,又要归功于那些陈词滥调的背景设置了。

  对于普通观众,相对而言,他们不在乎陈词滥调的庸俗程度,他们喜欢配角的“刻板”所带来的哈哈一笑。他们喜欢故事中的小心思。这是个人在2018年院线看的观众最为投入热情的作品。在电影结束的深情一吻中,场上不约地响起掌声。而这种掌声在影片不同片段,多次出现。

  而对于影评而言,他们也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直率与真诚,不得不承认导演毫不掩饰的陈词滥调是为了铺垫作品内核的必要表现。于是,在影评人场,大家也纷纷给予好评。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厌烦陈词滥调的平庸,大家厌烦的是给陈词滥调套上各种噱头去掩盖自己的粗浅浅薄,而毫无创新意图。

  《爱你,西蒙》观后感(六):出柜这件小事

  【本文不含剧透】

  当我看到《综艺》杂志形容《爱你,西蒙》是一部“在各种层面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你们就不怕捧杀吗?

  第一遍看《爱你,西蒙》,是在二月底的悉尼同志狂欢节上。那天夏日流火,我提前半小时去市中心最大的电影院排队,浩浩荡荡的人龙从门口排到了大街上,感觉半个悉尼的基佬都闻风出动了。我身后一对老爷爷不停挥动着彩虹扇,毒舌主办方是想让他们刚结完婚就含笑九泉。然而所有怨气在电影开始后一扫而空:整个影厅不断响起笑声、掌声和口哨声,就像在开一场盛大的派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哪怕观影过程中发现有些瑕疵,我也毫不犹豫给了五星。

  之后几周随着媒体口碑发酵,我有些坐不住了,甚至感到惊恐:这就是一部普通的校园电影啊,哪里当得起你们刷屏式的赞美?在《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周末,我又去了趟电影院想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走进影厅就两眼一黑:最后六排密密麻麻坐满了小女生(后来才知道,附近女子中学整个班都来了)。我看了下周围,只有疏疏落落几对同性,更多是标配的男女情侣(我这排就有三对)。等到大银幕开始放20世纪福斯的片头时,一个酷酷的少年牵着妈妈的手跑进来,低着身子坐到了第一排。

  这些人——不同于同志狂欢节——就是《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观众群。那一刻我想我能理解为什么它成为了一座“里程碑”:这是第一部由好莱坞主流片商制作发行、在全美2402家剧院同时上映、分级为PG13的主流同志片。一个9年级生(初二)就可以买票入场,无论东西海岸还是闭塞内陆都有院线排期。它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在于艺术性有多高,而在于用大众手法包装性小众的故事、还要确保大众不会对这个故事失去兴趣——这是同志电影借助资本力量对校园类型片的一次“模仿游戏”。因此《爱你,西蒙》注定和《断背山》、《每分钟120击》、《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在同一个坐标系;它的位置更靠近《春天不是读书天》、《早餐俱乐部》和《我恨你的十件事》——只不过《爱你,西蒙》的主角“碰巧”是同志而已。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相信对于看惯了同志电影的人来说,《爱你,西蒙》会非常的不够看:它没有约炮搭讪、没有恐同暴力、没有被世界排挤的阴暗、没有天雷勾动地火的床戏;它只有一个温暖得有如童话、但又无法套用到每个人身上的出柜故事。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瑕疵——它太想讨好主流观众,太想展示同志正能量的一面,以致失去了这个群体真实的棱角。但我不会因此就否定电影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努力,事实上Simon跟父亲出柜的那场戏成功把我看哭了(两次)。它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Elio跟父亲的促膝长谈并列成为我心中最感人的父子片段。如果说Elio的父亲是晓之以理,Simon的父亲就是动之以情,正是这些银幕形象的存在才让我敢断言:无论一部同志电影是否被主流收编,那些关于爱、渴望爱、理解爱和尊重爱的内核依然会完整的保留下来。

  上世纪有一部以同性恋作为主角的美剧同样被赋予了里程碑意义。很多人指责它对同志群体的描绘过于刻板,同志玩笑开得过于轻浮,然而这些没能阻碍它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覆盖人群最广的情景喜剧之一。1998年开播的《威尔与格蕾丝》让观众爱上男同志,让女人渴望有基友,让“同志审美”成为了褒义词,但用编剧的话来说:“为了保证最大观众群,同性恋只能感到被代表,异性恋只能感到被包容”,《威尔与格蕾丝》正是stereotype和妥协的产物,但这无损于它的经典和带给人们的欢笑。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大银幕才学会接受小荧幕的创作逻辑,《爱你,西蒙》更像是一份迟来的礼物。

  电影里的Simon是幸运的:他有着开明的父母、体贴的妹妹和无条件接纳他的好友,他不出柜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因为爱上同样没有出柜的笔友Blue,寻找Blue的过程也见证了Simon的成长。“Love, Simon”是他给Blue最后一封信的落款(爱你的西蒙),当他署上真名的时候,观众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未来在不远处光芒万丈。《爱你,西蒙》是非主流的出柜故事,它没有拷贝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痛苦挣扎,而是带着“It Gets Better”的信仰:出柜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件小事,做自己不需要天翻地覆。事实上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Blue的三位饰演者中有两位都出柜了,男主演Nick Robinson的弟弟也跟家人出柜了。你看,这样改变人生的电影是不是很棒?

两位Blue: Joey Pollari 和 Keiynan Lonsdale

  电影放片尾曲的时候灯亮了,我看到坐第一排的母亲正在亲吻儿子的脸颊,那一刻我笑得好像一条狗。

  《爱你,西蒙》观后感(七):以本片联想到中学生的成长

  这个电影的剧本,尴尬的令我乍舌,对内心的塑造空洞无味,感情线复杂却没有因果关系。校园霸凌倒是非常真实。如果国内的教育更像一个平静上升的直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阶段都有进步和烦恼。国外高中毕业的时刻就是一个急转弯,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更像两个人生,可以说是定型期,该混社会的必须去熟悉街头了,该打工的也该出发了,选择上学的也该拼命读书了。

  以北美为例,大学学费极其高昂(留学生更是3倍于本地人,就这样本地人还抱怨嫌贵),书也贵,大概一学期几千。我一个朋友因为父母都是普通人,并不赞助他,为了上大学,他借了很多教育贷款,估计毕业了还得还个几年的,更别提车和房子了。而进了大学里大家拼了命学习,每天只睡几小时赶due,还要可能因为gpa随时被踢出专业。这就导致大学的生活主题是学习,社交,睡眠进行三选二。而国外的初高中真的是非常非常弱智,怎么简单怎么来,无限的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时间(也是国内部分家长羡慕的地方),其实正是资本主义最深的陷阱,因为学校,老师在中学根本没想把你打造为学习的材料。大家以橄榄球打的好,酷朋友多,合群为人生最大成就。以任何少数群体为耻,欺负残疾人,欺负LGBT,欺负胖女孩,欺负只会学习的亚裔。恰恰因为高税收高福利,高中就出去打工也不会饿死,更是固化了这些人对下一代教育的观点:“大学贵且没用,就是一场诈骗”。

  这样的环境下,出柜不仅不安全,而且是非常危险的,不是每个外国家庭都是电影中Simon的中产家庭,三层House八车位,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同性恋的,也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外国人的霸凌和歧视是非常致命的,中国的歧视是冷漠化,沉默化,外国这种是撕伤口型娱乐,你越痛苦他们越开心。

  导演想写的故事是一个乌托邦故事,在这里大家会为你出柜而鼓掌,为你在摩天轮上等一个没见过的人而欢呼。不知道该说导演童心未泯还是心机深沉,面向的就是高中生群体。因为我旁边的几个小姑娘全场笑的哈哈哈的。也许电影不差,只是我不是目标群体吧。我说电影不接地气。旁边的朋友问我,那你出柜万一朋友远离了你,学校霸凌你怎么办。我说随便,我早已过来价值需要周围人认可的年纪,我也没有强迫症让大家接受我。真正的生活是,大家都很忙,想要交朋友了就交啊,有意见就走啊,多简单。有人朋友很多,有人朋友很少,你可以降低标准扩张朋友圈,也可以保持自己绝对的思考能力和高标准独来独往。

  这是一个看似宣扬多元文化,包容心的电影。其实充满幼稚的Stereotypes。“大家都是第一次活,哪有对错。”

  《爱你,西蒙》观后感(八):当爱成为禁忌

  (建议观影后来看我的影评!谢谢!)

  Love,Simon最让我吃惊的一点是这是一部pg13的电影,意味着会有很多青少年有机会来到电影院观看。大家不必想多,我这么说不是因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而是台词里有很多敏感词汇。

  Love,Simon的DNA里有一半同志爱情片有一半校园片。故事大概讲的就是高中senior的学生Simon和一个网上匿名的叫做Blue的同性恋网友发邮件,最终两人在一起的故事。

  对于故事本身,有很多unrealistic的setting,比如学校的副校长,学校剧院老师,而且那个匿名发帖网站,一个比一个扯,这些设定在现实中都是难以出现的,例如剧院老师爆粗口用了D word,这在现实中的学校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回到电影本身,台词很多很多美式笑点,意味着这部电影主打美国市场,剧情发展大概在意料之中,只是结局再一次unrealistic,这个在意料之外。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水准之上的电影,主打人群美国青少年,电影院里很多女孩在抽涕。总体来说是一次比较不错的观影体验。

  电影里演Simon 的Nick Robinson,我当年很早看了他演的《夏日之王》,他长相酷似Brooklyn Beckham,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演技也颇有建树。

  最后说些题外话。尽管美国已经同过了同性结婚法案,但你如果要是说没有人对其有异议那是不可能的。很多当地固执的宗教信徒,依然认为同性恋破了圣经的戒。但是,在圣经里扫罗王因为心中没有faith而走向灭亡;大卫王David心中有上帝,最后和别的人的妻子有Affair,还杀了其原配丈夫,最后还能被上帝原谅,这本身就是说不通的。

  最后,这部电影作为Pg13在电影院播放,十分惊喜,想必到时一定会有很多青少年到影院观看,在未来的不久,同性恋也许也不用再出柜了,和异性恋一样作为平凡的存在。

  《爱你,西蒙》观后感(九):在21世纪出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It doesn't seem fair that only gay people have to come out.”

  看完电影有人的感受是“我的父母和朋友决对不可能这么开明”,或者是另一个极端“都什么年代了,出个柜还扭扭捏捏”。的确,出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看了别人无数的故事,轮到自己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男主无疑是比较幸运的那几个。除了那两个欺负他的男同学,全世界都站在他这边。爸爸那一段特别戳我,知道儿子是Gay后他最大的感触竟然是“为什么四年多了我都没发现,我真是个失败的父亲”。现实往往不太可能这么美好,但这部电影提醒着我21世纪已经是个崭新的时代。改变虽然缓慢,但从来没有停止。

  这部电影的分级是PG-13,影厅里坐的一半多是放春假的高中生。看到他们从大笑到流泪再i到欢呼鼓掌,我觉得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应该达到了吧。我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里长大,LGBTQ是一个不在我认知里的话题。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我的高中有个人出了柜,我会怎么看TA呢?TA会被霸凌吗?TA会被父母抓去电疗吗?我不知道。但要是高中时候的我看了这部电影,应该会过去给这个勇敢的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结局有点狗血套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甜就行了!好想谈恋爱啊(//▽//)

  《爱你,西蒙》观后感(十):《爱你,西蒙》: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爱你,西蒙》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因为这是史上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

  从立项到拍摄到发行,全都由好莱坞主流片商——前不久刚被迪士尼收购的二十世纪福斯把关。

  该片由《星运里的错》及《分歧者》幕后团队监制,原著是贝奇·艾伯特利的处女作《Simon vs. the Homo Sapiens Agenda》。

  影片遵循校园青春爱情片的路子,与之前的同志电影相比,显得十分主流和大众化。

  影片口碑爆棚,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1%,metacritic网站上媒体综合评分也达到73,登陆美国院线后——在全美2402家影院同时上映、分级为PG13,影片同样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CinemaScore网站上获得A+的评级。

  影片的巨大成功充分佐证了同志片潜在的商业价值。

  本片主角是名为西蒙的16岁高中生,他的生活与其他同龄人无异,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对开明的父母和一个喜爱烹饪的妹妹,在学校里也有几个死党,一起嬉笑打闹,除了他有一个秘密还没有人知晓,即他是同性恋的事实。

  纵然同性婚姻在美国已经合法化,同性恋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公然出柜依然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正如西蒙独白:“不管怎样,告诉世界你是怎样的人,还是挺让人害怕的,因为,万一世界不喜欢你呢?”

  有一天,匿名为 Blue 的小哥在校园论坛上发了一封帖子,内容便是自己是同性恋,但不敢出柜。

  西蒙也注册了新邮箱,匿名 Jacques 和 Blue 通过邮件往来,还发展成了一段甜蜜的网恋。没想到这个秘密被众人都嫌弃的死敌马丁发现了。

  为了避免自己的同志身份曝光,西蒙做了很多不够讲义气的事情,例如帮马丁追好友艾比,因此还把小分队里的成员得罪了个遍。

  最终,西蒙决定坦然面对自己,对家人和朋友出柜。

  影片的结局太过梦幻,所有人都接受了西蒙是同性恋的事实,并给予他坚定的支持,Blue也受到西蒙的激励,勇敢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身份。

  西蒙收获了真实的自己,也收获了美好纯真的爱情。

  其实不是只有同性恋需要面临出柜的难题 ,某种意义而言,人人都需要“出柜”。

  我们总会有令他人不满意、不喜欢的点,与其通过编织一个个谎言不断地圆最初的谎、通过让别人感到当下的舒心以避免严重的冲突,不如坦然面对。

  因为伪装是令人难过的,是难以忍受的,是痛苦不堪的。

  只有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首发公众号:bbmovi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