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一课》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后一课》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2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一课》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后一课》是一部由帕斯卡莱·普扎杜执导,桑德里娜·博内尔 / 马蒂·维拉龙嘉 / 安托万·迪莱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课》观后感(一):而我,终将永失所爱

  夕阳草地、granny,你还想要怎样更好地生活

  死亡的权利到底应不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坚定地说是,但我周围的朋友亲人告诉我,我这是自私,我这是在任性。一开始我是坚定的,我告诉自己,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就会选择有尊严地死亡。把安眠药搅拌成我最爱的松糕,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穿着我的旧睡衣,心里想念着我心爱的人,我以为我会平静地走完这一程。可是我还在颤抖,我不敢见到我爱的人们,我甚至不能够睁着眼睛。我在害怕。

  一直一直,我都在挣扎,我怎么会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我怎么会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决绝。所以当他把我最后的毒药搜刮一空,我彻底动摇了。我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自私?我是不是应该拖着自己没有力气的残破身躯靠着输药管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不是应该给我的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来面对这一切。

  可是,最后的最后,我还是要离开他们啊。他们终将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他们,我不后悔。但我真的不愿让他们为了照顾劳累更何况,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尊严地死去。

  尊严啊,尊严啊。

  都走了吧,都散了吧,这一天总会到来,不如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

  坐在放映厅哭成傻逼,出来给奶奶打了电话,一遍又一遍地听Save my soul,不知道该怎么说:

  You got what you wanted

  Didn't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 heart is

  ut mine's bruised

  You knew when you started

  That I'd lose

  The blood on the carpet

  Is not you

  I tried to wash the scars and marks from under my skin

  ut you're etched in me like stone

  You can't save me (yeah, yeah)

  You call it love, but still you hate me? (yeah, yeah)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You're the pain and the medicine

  One taste and I'm numb again

  You can't save me (yeah, yeah)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Ain't nothing I can do to save my soul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A moth to a candle

  That's me to you

  I was never this fragile

  Or consumed

  I'm covered in shrapnel

  Through and through

  And I wish I knew how to

  Hate you

  I try to wash the scars and marks from under my skin

  ut you're etched in me like stone

  You can't save me (yeah, yeah)

  You call it love, but still you hate me? (yeah, yeah)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You're the pain and the medicine

  One taste and I'm numb again

  You can't save me (yeah, yeah)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Ain't nothing I can do to save my soul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You've got your chains wrapped around me so tight

  Give me enough just to keep me alive

  I try to run but it hurts every time, I try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Oh Lord)

  Lord I try and I can't say no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Ain't nothing I can do to save my soul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Oh lord, na, na, na, na, na, yeah

  You got what you wanted

  Didn't you?

  《最后一课》观后感(二):太爱你,才给你离开我的世界的权利

  爱到最极致放手,是和你道一声再见,从此再也不见。

  一

  今年的电影节抢票那天早上,我正在手忙脚乱地帮汤团少爷馄饨早饭。然后……我以为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有个姑娘凭空冒出来约我看一部电影节参映的电影,还是一部法国片,听起来逼格很高的样子。立刻我产生了一种摇身一变就从上海小阿姨变成法国摩登女郎幻觉,连片名都没问,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就在昨天,我打扮的漂漂酿酿,还描了眼线,抹了口红和那个姑娘去看电影了。结果呢?出来的时候眼线口红全都抹在了我手里的面巾纸上,妆全白画了,可把姐姐我哭惨了。

  和大部分我认为好看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故事的主线也很简单事实上也没有其他线索。就是讲一个已经活了92岁的法国老太太面对日益虚弱的自己,决定在1个月之后自己结束生命,以换的最后的尊严。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那个场面是可以料想到的,老太太的一双儿女当场就懵逼了。

  之后,老太太的女儿委以重任,去感化老太太,让她放弃这个念头。可当女儿走入老太太的生活,近距离陪伴着老太太后,她被“策反”了。最后不但接受了老太太的这个决定,还成了老太太的帮手,陪伴老太太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二

  “妈,你别老屯那些便宜菜,买的好点,少点,新鲜吃呀!”

  “爸,你去超市打的呀,我给你的交通卡你用呀!”

  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孝顺孩子,是不是常和家里的老爹老妈说。行动力强一点的,立马就把老人冰箱来了个大清理,丢出一大堆菜。丝毫不顾老人望着垃圾桶,满脸心疼的表情,却不敢抗议。当我们只是在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爱着别人时,就和慈善作秀捐了张空头支票一样,除了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外,对别人一无用处

  其实,塞满冰箱的妈妈,是希望孩子多回家吃吃饭。坚持走路去超市的爸爸,是为了降血脂把这日常的买菜工作当成锻炼。作为儿女,你整理一百遍冰箱,送上一整摞交通卡,对于父母来说也只是mean nothing。

  当女儿走进妈妈的生活,她开始尝试明白妈妈决定背后的原因时,她开始慢慢了解,对于一个面对日益虚弱的自己,想要更有尊严的面对死亡的老太太来说,除了“死亡”,似乎没有更好的礼物

  三

  要得到一个小礼物不难,只要被追过的女孩都收到过各种小礼物。但如果要一份大礼物就不容易了,除非追你的人是个土豪,几克拉的钻戒随便送。普通追求者若是愿意送上BlingBling钻戒,那只有是爱死你,爱到要套牢你的程度才行了。

  有多深的爱,就有多重的礼。当妈妈需要“死别”作为礼物的时候,作为女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给的起。

  这份礼物一旦送出,就意味着: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爱你的人,要知道这样的人可并不多,起码没有你以为的多。也少了一个你爱的人,哪怕你爱的拙劣,她也依然不会嫌弃。而同时,你要面对的是长久思念和周遭的不理解,还有一次次的自我质疑,“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所有这一切,都将是那个留在世间的人所承受的。

  “因为太爱你,所以放手。”这样的话情感渣男说出来轻轻松松,可对于一个女儿来说,要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却意味着无尽的纠结和煎熬。

  在老太太的家里有一台新的平板电视,那是她92岁生日礼物。然而再新的电视,播放的画面却始终是几十年前的录像。当女儿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年轻时的那个热情美丽、充满活力的妈妈在屏幕出现的时候。回忆,又一次联结了她与母亲,让她意识到自己对妈妈那永不消失的深厚的爱。

  孝顺的最高级别是“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依顺,而是最高级别爱的表现。太爱你,才给你离开我的世界的权利。

  三

  爱到最极致是放手,是和你道一声再见,从此再也不见。

  “妈妈,下一次我什么时候来”

  “下周四吧,但那是最后一次”

  “我还能给你打电话吗?”

  “当然可以”

  “请保证,让我听听你的声音。”

  一起喝酒吃牡蛎、一起泡澡、在一个深深拥抱后,这将是最后一次和妈妈的会面。把头枕在妈妈的小腹上,好像做回了小婴儿小时候,被妈妈抱着的她害怕被妈妈丢下,一次次的确认妈妈不会放下她。长大后,她背着妈妈去见初恋情人,她也想多背一会,不放下妈妈,但妈妈却选择自己离开。

  这是妈妈给孩子的最后一课,至此再也没有一个可以让你变回小孩的人存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活的像一个真正的大人,有懂得如何面对生的灿烂,也有懂得如何面对死的淡然。

  个人公众号:没想到

  《最后一课》观后感(三):如何面对死亡

  在初春时,朋友圈被一部BBC的纪录片刷了屏,那就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亲朋好友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前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母亲蜜海儿·若斯潘的真实经历。蜜海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社会运动者,还是ADMD(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在她92岁生日派对上,她把所有的人找来,告诉大家说,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大限之日哪一天要走,她把这一天定在了10月17日。

  一双儿女中,儿子皮始终激烈反对,女儿黛安与外孙一开始也难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孙女能够象谈论一颗糖果一样谈论死亡,可见对死亡的恐惧是慢慢在心中成长的。聚会后,可当黛走进母亲的生活,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决定,慢慢了解了母亲的想法,渐渐接受了她的决定,并且支持和协助了母亲美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最终子女们温暖地陪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段。

  玛德莲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着热情、智慧与尊严,用生命换回一些尊严,拥有对自己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告诉孩子只要你正视死亡,它也可以平静、安宁与美好的。

  生老病死在中国是家庭中的大事,但面对死亡时我们却不那么从容。多数人都是在第一次经历与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生死这个人生大命题。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你感觉到身体一直在衰竭,你活着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如果能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愿意无惧的面对吗?

  对于面对死亡的人,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健康活着的人,温情的陪伴着他们,是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呢?

  我们一直关心生命的长度,可是何曾想过质量?国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缺乏勇气和理性,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思辨习惯的民族。

  《最后一课》观后感(四):最后一课——人生最后一课是告别。

  告别

  “我们都在一起,和你在一起”

  “我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给我勇气走到最后”

  当皱纹取代了原本光洁的皮肤,岁月带走了美丽的黑发,她涂好口红,整理好头发,抚摸映在镜子里的苍老容颜……

  年龄增长带来的衰老,肢体不再灵活,大小便失禁,场面失控,无法自己决定生死,这些“稻草”一根一根让她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周围人的负担,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倘若她老老实实呆在破旧的公寓里看电视或者坳不过女儿的热情住进女儿的家里,再或者她乖乖的接受被送进养老院,这一切的结果也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在通往人类的终结——死亡。

  她从本子上一项一项划掉随着岁月流逝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洗澡,穿衣,上楼,拿包,弯腰,开车……

  她的心一点一点明晰,是时候离开了。安顿好陪伴自己的一切,家人,周围的人,甚至老旧的家电,布娃娃木偶小玩具。

  热闹的生日派对,家人围绕着她欢声笑语,她却显得格格不入紧张的拽着手上的纸条,好像是个客人。她思量着是不是该再提一次关于“赴死”,在还有尊严可言的时候。

  几次打断后她站起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对家人的感谢对爱人的感谢对职业生涯的自豪。

  她缓缓说道“当我体力不再的时候,当我无法生活自理的时候,我宁愿离开。在成为你们的负担之前,就是现在,这个日子定在十月十七日,还有两个月。”

  有时候并不是谁做的不够好,而是时间到了,我们应该分开。这种在儿女眼中看似闹别扭的情绪无法被理解。

  她并不是过的不好,相反她过的很好。

  亲切的邻居,活泼开朗的帮佣,孝顺的儿女,和谐相处的一大家人。

  而“自杀”这种行为显然是不被接受的。

  我们活着,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所挂念,还有些事没有做完,不能仓促的离开。倘若你余生已没有牵挂,一步一步走下来没有遗憾,在这个时候你意外身亡,家人以及外人会觉得“她已经可以瞑目了,人生的路她没有白走。”

  而当你选择“自杀”来结束余生,你会被视为对生活不满或者被扣上其他恶意的揣测。她对这些,再明白不过,可还是反复的同子女讲“我的一生没有遗憾了,我该离开了。”其实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

  试图接近弥补她晚年寂寞生活的女儿;总以为是生活环境导致她闹别扭不满的儿子;执拗的要去澳洲做生意的孙子;心地善良的帮佣;电影通过外部角色的不同态度使所表达的情感变得丰满。

  想起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在还有能力选择“死亡”的时候,玛德琳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理解。

  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却留给观者关于“生”的思索。

  人生在世,不过修行一场。

  人生最后一课是告别。

  时间到了,我知道。

  该走了,我只是通知你,并不是征求你的意见,我不需要任何人同意,我有权力选择死亡。

  《最后一课》观后感(五):如何面对死亡

  在初春时,朋友圈被一部BBC的纪录片刷了屏,那就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前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母亲蜜海儿·若斯潘的真实经历。蜜海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社会运动者,还是ADMD(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在她92岁生日派对上,她把所有的人找来,告诉大家说,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大限之日哪一天要走,她把这一天定在了10月17日。

  一双儿女中,儿子皮始终激烈反对,女儿黛安与外孙一开始也难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孙女能够象谈论一颗糖果一样谈论死亡,可见对死亡的恐惧是慢慢在心中成长的。聚会后,可当黛走进母亲的生活,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决定,慢慢了解了母亲的想法,渐渐接受了她的决定,并且支持和协助了母亲美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最终子女们温暖地陪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段。

  玛德莲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着热情、智慧与尊严,用生命换回一些尊严,拥有对自己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告诉孩子只要你正视死亡,它也可以平静、安宁与美好的。

  生老病死在中国是家庭中的大事,但面对死亡时我们却不那么从容。多数人都是在第一次经历与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生死这个人生大命题。我们一直关心生命的长度,可是何曾想过质量?国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缺乏勇气和理性,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思辨习惯的民族。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你感觉到身体一直在衰竭,你活着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如果能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愿意无惧的面对吗?对于面对死亡的人,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健康活着的人,温情的陪伴着他们,是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呢?

  或许这两部影片能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

  《最后一课》观后感(六):最后一段路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主人公玛丽莲已经92岁高龄,她不断地在一长纸上划掉自己可以做的事,洗澡,上楼梯,开车。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她向子女宣布两个月以后她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一开始,亲人都没有办法理解,觉得大家就应该彼此陪伴到最后。他们一直想各种办法去劝说。她的女儿一直觉得很难接受,直到她老公对她说,难道你愿意电话通知你吗?她的心里有一丝触动。玛丽莲一直在告别大家之前整理那些家中的物品。因家中烤箱烧着发生意外,住进了医院。她的大儿子坚持让她住在医院,女儿开始动摇,两人之间一直争论这件事。女儿看见经常打瞌睡的妈妈,没有办法自己洗澡的妈妈,心里还是很悲伤。尤其是电视里播放着昔日的录影,那时她是那么年轻那么迷人,而现在这种衰老,这种生活,对于母亲来说,已经没有尊严。 最终,女儿还是听从了妈妈的想法,带她出院。两个人笑得像孩子一样,一起吃饭,一起跳舞。她带着妈妈去见妈妈的初恋男友乔治。两个老人拥抱,告别,目送。然后,玛丽莲亲自报废了自己的汽车。 一边回忆,一边与自己亲爱的人好好告别,反而让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慢慢减少。是的,我们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而身体的慢慢衰老会让我们心里有不适感。在这个瞬间,忽然理解了家人对于衰老的恐惧。 主人公一直在说,“我想要在我还有力气的时候去告别。” 我们一直避讳谈死亡,却没有好好想过该怎样好好和这个世界告别,我们要和亲人说什么,要去做哪些事。 比起仓促得知对方不在,不如我们有准备的去面对死亡。这不是一种逃避,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深知对彼此的爱,在我们互相记得彼此的模样,还能够一起聊聊天吃吃饭,把家中所有的物品都整理好。 老公的奶奶最后是脑萎缩瘫痪在床,她不记得人,不能起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那样的活着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对于亲人也是一种煎熬。眼睁睁地看着她日渐消瘦,肌肉萎缩,皮肤溃烂,一点一点的失去生命的光泽。 真正的爱,不是我努力让你延长生命,而是愿意在你选择放弃的时候去放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