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处有什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处有什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4 21:3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处有什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黑处有什么》是一部由王一淳执导,苏晓彤 / 郭笑 / 陆琦蔚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一):关于成长那些可怕大事

  如果时间可以倒回,我只想抓到“现在”这根救命稻草

  回忆一定甜蜜年少懵懂难堪你们遇到的少么?

  我好不容易平凡无奇地活到现在,一路战战兢兢总算没有做出太出轨的事情没有受到太严重伤害,却猝不及防地被王一淳导演用一部《黑处有什么》生生拉回中学岁月

  没有一部电影如此不加包装的直面90年前后中学生生活影片中太多的桥段细节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复刻。

  少女奸杀案

  即使在资讯信息还没有泛滥的时代,少女奸杀案这样噱头十足的社会新闻也能及时被大家获悉。就算没有亲临其境,学校家长同学间的口口相传,令原本已经离奇案件更加扑朔迷离。谁才是凶手固然重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更成为少女们备受诟病的地方

  如果被奸杀,凶手固然不对,但还不是因为你穿了超短裙。在1991年,飞机家属发生了连环少女奸杀案,染指甲、戴项链、烫头发、结交校外朋友都成为“她被奸杀很正常”的代名词。家长总是以威胁口味警告我们,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对美的渴望扼杀在骨子里,你们可能也会遇到很恐怖的事情。

  可悲的是,到了2016年的今天,依旧有大量的人这么认为。如果你遇到不好的事情,首先一定是你不洁身自爱

  影片以少女曲靖的视觉展开,在错误的普世观引导下,她眼中的男人们都成为猥琐肮脏不怀好意的强奸疑犯。

  性是罪恶

  早恋不要脸,谈性更是厚颜无耻罪不可赦。

  有多少女人成年后被父母逼着翻通讯录试图从中找出条件最好的那个作为结婚对象。而在中学时代,那个最优秀的他黑夜给你打过手电,雨天给你撑过伞,心跳加速的把情书零食偷偷塞进你的书桌中,把从电视看到的、小说中读到的、朋友处听到的所有喜欢个人相关的方式全部展示给你看。你也有些心动有些紧张并不敢真的接受回应

  尽管这样,父母眼中的他也已是头上有犄角的恶魔,随时要把自己女儿拖进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可翻身。

  父母最爱我们,爱得一板一眼没有错误,只是一板一眼像教科书一样

  片尾,女孩曲靖鼓起勇气乌烟瘴气的录像厅看《蜜桃成熟时》,一边看一边流泪。她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谈之色变避若蛇蝎,是什么让一些人趋之若鹜不惜涉险,是什么把自己搞得如此不堪屈辱。自己到底做错什么。真的做错什么?

  老师说的话

  我早已忘记曾经教过自己几乎全部老师们的名字和脸。在不得不朝夕相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中,我和老师的关系是都受够了彼此。天知道每个阶段毕业我都是多么开心

  而他们呢,绝大多数就是影片中的老师形象。每天带着老处女待…的脸(此处无意歧视老处女,尚年幼的我们确实这么背后骂老师的),带着满满全世界负我的情绪在上课。他们是权威,不会错,不能有一丝不同意见。他们最擅长的是,“你知道你的一分钟浪费同学们几十分钟时间吗”“你后面站”“你外面站”“下课来办公室”。

  对,我们教导主任还有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是国家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尽管如此,老师对学生推推搡搡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男生头发稍微长一些,女生裙子稍微短一些就跟犯了天下的错误一样要偷摸要躲着老师走路。大家常幻想,毕业时拿麻袋套住老师头暴打一顿。有时候也会有传言说,有老师真的被打了。不知真实情况如何。

  影片中最令我愤怒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任课老师轻描淡写地讲可能被杀害的女孩活该,讲自己早说过问题少年的父母要去监狱给他送饭;一处是三好学生表彰大会,曲靖得了学赖宁标兵领了奖状回到位置,任课老师抢过奖状说看不出来,另一位老师冷嘲热讽地说,果然是话不多的人心思重。话不多的人心思重!曲靖是得了荣誉好不好!

  我英语成绩得了满分,老师让我猜自己成绩我猜不到,老师轻蔑地说,你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哪样的人……?

  我不清楚现在的校园生活与曾经是否还有雷同。我有想以后要不要给孩子看这部电影让他了解我们的时代。

  总之,感谢我们熬过了那段岁月,成为独当一面大人

  那时候我们就说,我一定不会成为那样的人。看过电影更加确信,我一定一定不会成为那样的大人。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二):黑处有什么?有尚未探寻出来的真相

  小妞儿报道,电影看的中午3点的场次,该场次上座率20%左右,且全天只有这一场,为了看这部电影,我坐了40分钟的车,因为附近电影院没有排片。

  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是一部悬疑片,会比较烧脑,逻辑性比较强的那种,因为是通过一起奸杀案件改编的。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留意着出现的每一个人,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也一直在想会不会是这个人干的,可是到结局的时候,我懵逼了,好像自己被玩了一样,这尼玛是犯罪悬疑电影?闹呢?

  虽然我也特别想剧透一下这部电影的杀人凶手是谁,但是我不能,不是因为我有原则,而是我也不知道凶手是谁,结尾只告诉你一个消息:凶手被绳之以法

  还好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标签是剧情(青春),不然导演真的是会挨打的。

  影片以一起奸杀案件开头,勾起了村里人好奇心,都跑去围观,当然也包括女主角,但她还不知道强奸是什么,只能通过翻阅新华字典理解

  她好奇爸爸拍回家的照片,她想知道生小孩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姑娘不能叉着腿坐在自行车后座,她不懂敬老院的老爷子让她读的小黄书,她惊慌失措的看着自己第一次到访的大姨妈,她一个人去看了三级片。

  这些都是她尚未知晓和逐渐懵懂的对性知识的好奇。

  小的时候,我们都问过自己从哪里来,大人们的回答更多的是垃圾桶小河边,田地里,很少的告诉小孩他们真正是来自哪里,更不会告诉他们哪里是私密处,哪里是绝对不可以让别人触碰和侵犯,总觉得他们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明白。

  女主角就是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下长大的。

  父母永远是对的,老师永远只看得到好学生和坏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永远是最重要的,坏学生永远都是会带坏你的,早恋一定是影响成绩的,养孩子花的钱一定是可以买得起楼房的。

  片中的父母都是不会表达感情的一类人,他们在女主角的面前,永远是挑刺儿,抱怨女孩不如哥哥,抱怨如果不生二胎能节约多少钱,可能都是他们的玩笑话,毕竟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但是玩笑话说得多了,听起来总有那么几分真意。

  女主角就是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下长大的,父母永远是对的,老师永远只看得到好学生和坏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永远是最重要的,坏学生永远都是会带坏你的,早恋一定是影响成绩的,养孩子花的钱一定是可以买得起楼房的。

  父女的有一段对话,记得很清楚

  “爸爸最爱谁?” “我”

  “最后一碗饭爸爸会留给谁?” “我”

  “为什么呢难道爸爸不饿么?” “因为爱我比爱自己多。”

  “爸爸养你花了多少钱?” “十层楼那么高,还都是十元的。”

  “爸爸...” “怎么样,我背的熟吗,放心我以后会还给你们的。”

  要说这段话伤的谁的心,看电影中是爸爸,因为他的脸上一阵的尴尬落寞,但其实女儿的心伤的也不少。

  小时候,我们和大人发生了争执,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父母永远是对的,他们可能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把逻辑一个个的解释给他们,只要知道这次错了下次不敢了就可以了。

  学校里的有些老师只记得学习最好的和学习最差的。

  学习最好的学生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某某某全市第几,是我教出来的;学习最差的学生可以成为他教育人时候的谈资,某某某做过什么样的坏事,现在怎样怎样,你们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他那样。

  默默无闻的学生也是老师很难记得的人,片中的女主获得了学习雷锋的标兵,班主任讽刺她平时看不出来多努力结果还挺有心思的。

  假设一下,如果女孩儿的发言是“感谢我的班主任教育我们要无私奉献劳动”而不是“这是我应该的”。班主任是不是就会换一副嘴脸了。

  小时候男生和女生的喜欢真的很简单,无非就是一起上下学一起听听歌一起聊聊天,但是夹杂上成人思想就会变的龌龊,因为他们都懂了,懂得太多了就会想的太多,就不会简单不会纯粹

  本来要去录歌,却意外地变成了聚众看小黄片,女孩儿第一段懵懵懂懂还未成形的异形间的好感也就结束了。

  张雪是一个留级生,所以她不是比同龄人要成熟,而是她随着年龄增长在慢慢的成熟,她做的事情都是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

  哪个女生不希望自己涂美美的指甲,穿美美的裙子,有帅帅的护花使者,但很多人都只是想想,而张雪是想了就做的那一个。

  我高中的时候,剪了当时流行的波波头,还在头顶的内层头发里电了发根,后来仪容仪表检查的时候被老师抓住了,他说剩下的课你别上了,出去把头发拉直,我说好的然后就出学校逛街去了,逛到下午回学校。

  第二天他检查的时候他问我为啥没拉直,我说我把头发扎起来不就好了。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也不知道是哪句话让他放过我了。

  电影中出场的很多人都有对性的渴望,就连卖冰棍的大叔都要盯着穿着舞蹈服的小姑娘们多看几眼,更别说半截子都要入土的大爷变相的调戏女主了。

  挺讨厌女主她爸爸说的一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女主角带个项链涂个指甲,被人跟踪了,家里人安慰反而怪女主角爱打扮。你说如果她爸爸知道了刘大爷对女儿做的事情,他会不会怪女儿参加敬老活动啊?

  这个社会现在就是这样啊,但凡发生强奸案,吃瓜群众都会习惯性的怪女孩子穿的少,说女孩儿先勾引的,说女孩儿不反抗,所有的人都在教女孩儿穿多一点,晚上不要出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别人,却没有人告诉男孩儿管好自己的生殖器官

  生而为人,有七情六欲很正常,但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控制不住自己欲望和下半身的人和禽兽没什么区别

  赵飞是真的喜欢张雪的,搂一下肩膀都要经过允许,所以当看到女主在证词上签字画押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黑锅他背定了,参照前面抓的两个人,硬是被屈打成招。不知为何,赵飞的狗跟着他跑的画面莫名的感动

  我不知道那几个警察对赵飞用了怎样的手段严刑逼供,才能一个男人承认他奸杀了自己最爱的女人。看着他手指着“赵飞张雪在一起”的杀人地点,真是莫大的讽刺,毕竟警察掌握的是证据都是用来搞笑的。

  赵飞妈妈哭着喊就算他们打你,你要不要承认你杀人了。这句话说起来真的还算容易,宁死不屈么,可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到,又或者被打死了,写个口供,按个手印,就算是交差了。

  事实证明,他们确实错了,很多年以后真凶抓到了。

  电影中的警察们,除了女主角的爸爸比较认真以外,其他都是插科打诨过日子的,上缴的自行车给自己女儿用了,破案期间看杂志,甚至为了省经费而减少取证时拍摄的照片,伪造凶器也是牛逼,随便买把刀然后让嫌犯承认。

  电影整体比较平淡,有点青春文艺片的气息,但不太符合90后的青春,可能是80或者85后的青春吧,毕竟我们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没有那句为了革命还是为了社会主义啥的,而且大横梁自行车好像在我五六岁的见过,后来就消失了。

  虽然几代人青春时的穿衣住行,吃喝玩乐都不同,但是经历的事情却很多相同,尤其是上一代人总会说“你们这代人没吃过苦,生在蜜罐里,别生在福中不知福”,还有“你们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

  电影的结尾很突兀,好像被拦腰斩断了一样,只留下了几行字匆匆的收了尾,看完总觉得缺点什么,感觉一顿饭没吃完。

  导演让电影中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凶手,但是又无法断定谁是凶手,这种所谓的开放式的结尾个人个人并不喜欢,不过没关系,反正这也不是悬疑片。

  电影没有名角,都是一些小演员,但演的还不错,被人说长得像三毛的女主我感觉像陆毅家的小公举贝儿哈哈,真的是越看越像,也还蛮喜欢演赵飞的。

  黑处有什么?黑处有人尚未探寻出来的真相。不是不敢去探寻,而是不愿意探寻,因为真相往往比虚假残人太多。

  个人评分:7分,值得一看,同天上映的电影中比较推荐的一部,但抱着看悬疑片的朋友不推荐,因为真的和悬疑犯罪没关系。

  微博@杨小妞儿倔了个强 (电影观后感作者,分享第一时间真实观影感受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三):成长既是一场谋杀

  其实这部电影与《杀人回忆》共同的地方并不多,其次在艺术水准上也没有办法达到《杀人回忆》的高度。

  我并没有否定《黑处有什么》,因为《杀人回忆》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说实在难以被超越甚至打平;《黑处有什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代野心,《黑处有什么》更像是一部少女的怀春日记,倾诉的都是少女初长成的苦恼。

  但这并不是《黑处有什么》的全部。

  这些都是电影“明处”给我们展示的,而这部电影真正要说的,都是“黑处”的东西。

  那么,“黑处”究竟有什么?

  电影之中,“黑处”,是那些无法言说的强奸案;是母亲羞于见人的月经带;是女同学早熟的身体与胸罩;是那些大人夜里做的事情;是突如其来的经期;是那些流行歌曲、三级电影。

  这些都是一个女孩在过渡到女人的“黑处”。

  父母不会与她讲我是怎么来的;不会让她去看凶案现场和照片;不让她挥舞月经带;更不会与她解释她的生理变化。

  所以,曲靖和他爸爸一样,像个神探似的探寻这些“黑处”。

  可是有些“黑处”讲得明白,探得清楚,可是,有些“黑处”就如同不见光亮的防空洞,没有光亮,探不见底。

  那些看不见的“黑处”,是什么呢?

  是如同鬼魅的跟随者;是街尾那家理发店剃头匠的邪魅笑容;是卖冰棍的怪蜀黍紧盯着萝莉的白嫩大腿;是那防空洞里无名的女尸。

  电影之中曾有过多次类似第一视角的偷窥镜头,可能在草丛的后面,可能在你骑车的身后,可能在你歌舞的远处.......但是,就如同那个智力有问题的跟随者,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曲靖,跟着曲靖。

  这些,都是人心里面的“黑处”

  那些增长着的、泛滥着的恶意与淫欲那些无法言喻的“黑处”

  没有人会承认心里的“黑处”,甚至曲靖自己的父母,都会在父亲上完厕所斥他“你关上门!”;张雪的父亲不也看打色情幌子的杂志吗?

  每个人都有“黑处”,所以电影里面没有凶手,但人人都像凶手。有的人选择跟踪、意淫,而有些人犯下滔天罪行。

  而这些“黑处”其实都是每个女孩子要去探寻的“黑处”,甚至包括那些如影随形的窥视与议论。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每个人的“黑处”,你我不可知,你我不曾讲。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片尾,曲靖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月经,步入了青春期,用曲父的话讲“她长大了”,而曲靖仿佛也摸索到了“黑处”的边缘,她才会和父亲讲“等我长大了,我全还给你”;也许也会像张雪那样,去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也许她们心里都明白了那些每个人心里的“黑处”,付出了牺牲掉原先自己的代价。

  成长不就是一次谋杀,一些黑处看不见的东西,谋杀了那个年幼的你吗?

  你的身边也许没有连环杀人案,但是你的身边也必定存有“黑处”,有那些一双双的眼睛盯着你。

  你身边的“黑处”有什么?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四):黑处到底有什么?

  日记有两种。

  一种写给自己看。蒋介石的日记里,不仅放肆骂娘,还写自己去嫖娼的事。这种日记就是给自己看的。

  另一种是给别人看的日记。雷锋同志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都写到了日记里。

  历代正史就类似于统治者写给后代的日记。

  好事大家宣扬,坏事曲笔矫饰,不清不楚的事点到为止。

  《黑处有什么》看完就感觉是一部写给别人看的日记。

  假如我不曾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或者没有看过以此为背景的影视,看起来或许会有些新鲜感。

  但可惜我不是。

  导演的时代背景功课做足了。主角涂指甲、交往坏女孩、看录像……青春女孩该好奇该学坏的都有了。

  可是,导演你告诉我,黑处到底有什么?

  你就算起个名字叫《那年夏天》,我都不打算吐槽什么?

  可你非要叫《黑处有什么》?

  影片开始的视力表就让我觉得有人要瞎。结果整部电影看下来,原来瞎的是我的狗眼。

  真是白白期待。

  导演根本没有打算回应这个标题。

  写作文不呼应主题,叫做跑题啊,俺滴导演!就算你拍电影再不容易,资金再紧张,起个标题也用不了多少钱吧?

  请问黑处到底有什么?

  那俩个埋尸体的人怎么了?录像厅里的猥琐男们举止大胆却也发乎情止乎礼了?一帮人看不可描述的录像,主角就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通篇看下来,主角真的是好奇心淡薄!

  姐妹死了也不好奇,见到埋死人的也不好奇,读自己看不懂的小黄文也不好奇……

  她却对那个老头到底能不能走路好奇了!

  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失败,就是视点人物不清不楚。明明主角是女孩子,但是全片的第一个正式镜头,还是一个长镜头,都给了女孩的父亲,至于女孩连一个特写都没给。

  随后发现杀人案,叙事还是跟着女孩父亲走,倒是终于给了女孩镜头。

  电影到了第三场景,叙事才转移到女孩这里。此时,都已经过去整整五分钟了。我特么正等着看破案呢,结果看到一个女孩查字典找“强坚”,才惊觉这可能是一部青春片。

  看完后才知道,这不仅是一部青春片,还是一部保守的青春片。

  或许这和导演是女的有关系。

  看不到任何性的觉醒,看不到任何青春的躁动,看不到任何黑处的威胁。

  一切就那么云淡风轻的过来了。

  完全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猛料都和谐了。

  就连女孩的初潮也仅仅是一个镜头就略过。

  所以这电影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不是《白日焰火》,甚至不是《乘风破浪》。

  它就是一本70后的关于80年代的女性视角的日记。

  每个事件都齐全,但是具体的经过和真实情况还有当时的心理只有女主角自己知道。

  阅读日记的人们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她的经历,还是写别和谐之后的经历。写别人的事不惜残忍和浓墨重彩,写自己的事一笔带过。

  她写母亲的月经带,不写自己如何处理初潮。

  她写别人看神秘录像,自己毫不动心,只是受到牵连。

  她写和某个男生只是一起唱唱歌的朋友。

  她写给某个老头念不懂的段落,他只是亲了自己的额头。

  她写父亲禁止她叉开腿坐自行车,却不深究原因。

  她写自己的好友涂指甲、烫头、和社会青年不清不楚,但是两人只是演名著片段、谈论诗歌,从来不谈性、不谈男生、不谈将来、不谈身边的案子。

  她写父亲,写自己和父亲的对立,谈到自己看不起父亲,又写父亲最爱的人是自己。

  …………

  她不提自己的某个夜晚的悸动,也不提某些时刻的爱恨交织。她只是平淡的叙述着故事。平淡如水,如同平凡人的日子。

  无论黑处有什么,都已经过去了。

  确实,导演就想这么拍,那谁也没有办法。整部电影有几个镜头可圈可点。其他的就乏善可陈了。

  不悬疑,不紧张,不刺激,也一点都不青春。

  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隔靴搔痒。

  如果是一篇作文,这么四平八稳的手法,100分得80分应该没问题。

  可是,你明明选了一个能拿满分的题材啊,却只拿80分,到底是题材所限,还是你力有不逮呢?说不清楚。

  但如果我是阅卷者,这篇作文根本不!及!格!

  别特么跟我谈青春,谈年代,你先告诉我:

  黑处到底特么的有!什!么!

  THEND.

  又及:看豆瓣的提问,有些人不知道煤气罐为何要泡热水,有些人不知道情书为何署名伊能静……

  看来代沟真的存在,不仅存在,而且还断片似的存在。90后、00后不愿听那过去的故事,70后、80后不愿想那过去的惨事。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五):黑处有爱

  #黑处有什么#

  一部以悬疑为外壳的青春片。一次对九十年代中国的拷问。

  导演利用了大把的年代元素试图唤起时代认同感,小虎队,郭富城,beyond,随身听,妈妈再爱我一次,眼保健操。年代认同感是有了,但是无处不在的元素强调未免有些生硬。

  影片的主线是女主对于黑处的探索,从奸杀案开始,关于强奸,关于性,关于爱情,关于叛逆。导演同样利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这一探索过程,月经带,在字典里查“强奸”,情书,AV。

  电影里有一段是女主在敬老院,一老人让他读一本书,书皮没有标题,但是从“玉臂摇摆,金莲高举”里可以看出书是《金瓶梅》,又有一段,女主和张雪饰演《红楼梦》里王熙凤去宁府代理管事儿的一段,当然这一部分是探索的另一过程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权威的反叛。

  电影野心很大,除了全方位展现一个少女的性启蒙和自我意识觉醒,以及对传统的反叛之外依然描述了一个社会和时代的“黑处”。

  偷西瓜的教导主任,还没有足够证据就试图定罪的警察,不尊重办案和保护现场的民众,自以为是又刻薄的老师。

  “黑处有什么” 既是一个少女对于大人讳莫如深的事物的一次探索和拷问,也是导演对于一个时代的拷问。

  很有意思的三个地方是,当赵飞带着两个少女走进黑暗的防空洞的时候墙上写着“赵飞张雪永结同心”,跟踪偷窥女主的男生不过只是一个爱慕她的少年,当女主坐在录像厅看《蜜桃成熟时》时,旁边的猥琐男都一脸色迷迷,而女主落下了泪。

  黑处有什么?那些讳莫如深的东西本身是坏的吗?关于性,关于青春萌动。在少男少女的眼里如此美好,在所谓成熟的大人心里却肮脏龌龊。

  想到来小学有一次跟着几个大人去工地,当有一大胸美女经过的时候,几个民工看傻了眼,喊着,“美女,我想捏你的胸”。

  虽然电影本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留下的思考空间过多,在一部分观众看来虎头蛇尾,比如节奏的控制上还不够顺畅和自然,比如前面提到的元素运用用力过猛。但是作为一部处女作以及立意来说,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尽管有些公众号拿它和《杀人回忆》比真是捧杀,高度比不上,题材也并不同。这样子反倒引起别人的反感。撇开《杀人回忆》,理性看待吧。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六):黑处有什么?有“性”。

  这部《黑处有什么》,讲了很多不同的主题,有青少年成长、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关系、90年代刑侦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但如果电影只能有一个主题,那么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个人倾向认为它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字:“性”。

  片中明显的表现性的部分有:

  1,被性侵犯而死的女性。

  2,母亲的月经袋。

  3,关于生育的书籍。

  4,偷看女厕所的流氓

  5,录像厅里播放的成人片。

  6,敬老院里的老人让曲靖阅读的带有描述性交场面的书籍。

  7,暗恋曲靖的男同学。

  8,朋友家里播放的黄色录像带。

  9,胸罩

  10,曲靖第一次来月经。

  等等

  而不明显的性象征我的印象中有:

  1,直发烫成了卷发,象征了性发育。

  2,学校主任偷的包在稻草里的西瓜,流出了水,一捅红色的瓤露了出来,象征了性交。

  3,深幽恐怖的防空洞,象征了阴道。

  (欢迎补充)

  影片贯彻主旨的时候,塞入了非常多的90年代的元素,有时候非常的刻意,显得用力过猛。摄影滤镜我个人比较喜欢,有90年代的感觉但是又不会觉得过时;演员表演痕迹比较重;电影剪辑略显粗糙,很多重复的暂时看起来无太大意义的镜头。

  中国人常常谈色性变,即便21世纪已经快要过去五分之一,本质上还是没多大改变。隐约感觉到电影中的父母(主要是父亲),对女儿的矛盾的态度(轻视女性以及父爱)以及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反应了我们的社会对于女性在性方面的矛盾情绪。其实即便以上部分纯属本人过度主观解读,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影院,可以有一部让人有这方面联想的电影上映,已经算是一件“幸事”。导演王一淳凭此片拿到了FIRST青年电影展导演奖,据说公映版有所改动,有机会希望可以看到参加电影节的版本。

  68/100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七):我眼中的《黑处》,是部女性主义电影

  黑处有什么?

  我喜欢把它称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就像今天所读的“反身性研究”,去剖析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将这些个人的生命经历放置在整个大陆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当中进行反思。

  这是一个青春期小镇少女的“黑处”,又麻木又好奇又叛逆,有许多秘密。

  整个故事围绕她铺开,原生家庭、学校教育、“闺蜜”、男孩子、敬老院服务、小镇的人,还有影射的公权力机关。面对每个角落,她都应激反应得不一样。

  而这些都以压抑乃至压迫而来。

  从未出场的哥哥和借性别打压她的父母,在这个原生家庭里有代沟隔阂,也有家庭结构的压制,最明显的,是父权。女孩子不能分开腿坐自行车后座,“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许烫发化妆涂指甲油看A片,指责衣着,性成为说不出口且悬之又悬的父权压迫。

  中学里的班主任,用着那套红色、去人性的说教,最可怕的是,她所具有的威权,不容反驳,也能随口污蔑,她会在课上荡妇羞辱“死去”的张雪,也得意洋洋地预言进监狱的赵飞。性压抑式的教育借以威权,本身就是不自知的恶。

  敬老院里让少女读《金瓶梅》的刘老头,关上门就是性骚扰。而曲靖只是觉得不舒服,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

  “闺蜜”张雪是这些人中最为自主和释放的女孩子,却被定义为“坏”——只因为她不同于模板,被污名为放荡,在她周围也是一张性压抑的网。她的逃离是件勇敢的事情。曲靖对她,同时寄予了嫉妒和模仿、还有启蒙。

  高一的男生应该是意味着不孤独,因为有海阔天空的音乐去做自己。当A片被保卫处闯入(时代特色之一),神秘的禁忌把一切都打碎了。

  小镇无秘密的跟踪与窥视,镜头大胆地从女孩子的腿到臀晃过。

  你正在见证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后果。

  所以她越来越困惑,性禁忌像个谜。

  从未有人告诉过为“性”困惑的曲靖,自己有掌控自己身体的自由与权利。直到那部《蜜桃成熟时》,她哭出来,第一次知道性,也为爱。

  脉络里带着性意味的凶杀案和公安汇集,性禁忌有时候和政治禁忌,达成隐喻。

  而片子最大的悬疑是,1991年背景里的性压抑与性禁忌,在我00年到11年的生命经验里,全都是真的。到现在仍在持续。

  我读过我爹藏在床下的黄色小说,初中班主任就是一模一样的威权教育。

  小学里有过不停性骚扰女生的男生,初中就有女生被诱奸堕胎但她毫不声张。

  我甚至参与过污名和对另一个女生的集体排斥。

  以及长期接受过去人性的赤色教育,和借性别被打压的家庭关系……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些黑处角落,而有些电影能让人想起来。

  我珍视这些生命经验,让我与所见建立关联——与我相似或与我有关;

  然后建立在这些同感之上,更为贴近地反思——我的感受和为什么如此,

  而我的经验,又是由这个时代发展建构出的,

  这是勇气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乃至变为改变和行动的一部分。

  我差点忘了自己是怎样平安又危险地变成一个成人。

  她,即我。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它看做女性主义。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八):父权坍塌和女性成长

  《黑处有什么》的悬疑色彩在青春面前虚晃一枪,但这一枪实在晃得高明,立刻和同期国产青春片拉开几部《小时代》的距离。

  电影里开放式结尾,或者说危机感延伸的结尾,让很多人想到《杀人回忆》,但我觉得这不是抄袭也不算致敬,可能就是一次非常聪明的嫁接。

  嫁接到特色社会主义90年代里少女畸形性启蒙的青春上。

  1

  曲靖处在一个性别意识觉醒的年纪。这个觉醒的过程就像一块白布被泼上不同颜料,最后呈现出一片黑色。

  从凶杀案里第一次听到“强奸”这个词,凶手悬而未决,观念未开的小镇和保守语境里的90年代,性连同犯罪曝露在阳光下,同时也曝露在一位初二女学生的眼里。

  想想一个女孩对性的认识,是从字典查来的“强奸”开始的,这太毛骨悚然……又真实亲切了。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囿于正规性教育的缺席,青春期对成人世界的摸索就像参与一个刺激又隐蔽的游戏,黑暗中获得禁忌信息的喜悦又被立马随之而来的心虚覆盖,但更多的,无非是“自以为看到真相”后对成人世界的惊惧。

  因为在本该性启蒙的阶段,接触到的却是强奸案、看黄片被抓、朋友疑似被奸杀这些经历,整个小镇在强奸案危机的笼罩下,少女的阉割焦虑,蜜桃成熟伴随着成长、爱情幻境的破灭,畸形的性启蒙……这太值得哭一哭了。

  曲靖最后在午夜场的地下影院看到香港三级片《蜜桃成熟时》,这部同样发生在90年代,讲述李丽珍饰演的富家女勇敢寻爱的自我放逐之旅的影片,正如李丽珍在片尾所说:“我终于了解90年代的爱情......想做就去做!”而在这个中原小镇上,一切青春期的释放和探索都是被压制的。

  除此之外,女孩和男孩第一次看黄片的感受完全不同。女孩从以消费女性肉体为主,并且大多还是以侮辱女性为快的影像信息里获取对爱情的认知,这无疑是场青春期灾难。

  曲靖在午夜场里看到这场灾难,也正是照应了影院里正在看着曲靖的观众,同样见证了一场青春期的灾难。

  2

  导演王一淳多次讲到自己拍这部电影起于父亲的离世,影片中的这个父亲形象也非常令人深刻。

  他可能是镇上最早出来的大学生,在单位里办案有着自己迂腐严谨而不被小市民逻辑接受的一套,甚至也遭到冷遇。而这些又被女儿看在眼里,从单位、邻里(下棋耍赖)再到家中(问母亲是怎么看上我爸的),包括从父亲给她的大自行车摔下的那一刻起,父权这一传统主导地位的形象就在女孩的成长中逐渐坍塌。这比跟小男友分手要残酷太多了。

  父亲对女儿的性教育是强制又隐晦的。正是因为警察的身份,对于凶案的调查使得父亲更加警惕女儿的安危:不准叉腿坐车、不准去人工湖玩、不能和男同学来往、“涂指甲跟刚抠过死孩子眼睛似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种“不让你做什么又不告诉你为什么”的中国式教育理念,往往适得其反。

  而另一边,早早发育的留级生张雪无疑充当了曲靖的另一面镜子。

  “真想看看橄榄树长什么样。”当年三毛写《橄榄树》歌词的时候,怀抱满腔的西班牙情结,流浪一词成为多少人心中的浪漫毒药。

  张雪也一样,她是典型的小镇文艺青年,与周遭格格不入,甚至被污名化和排挤,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文艺追求,憧憬流浪和远方,觉得周围都配不上自己。是的,一说你就想起《立春》的王彩玲了。

  她有着逃离小城镇的强烈渴望,鲜明的性别意识,而这些实际上也给曲靖开了一扇窗。

  不仅如此,曲靖还从张雪和赵飞这里得以看到,女生发育得好便会得到某些青睐,而这些青睐又能变现为某些好处——赵飞替张雪“教训”了捉弄她的男同学,但这又成为了构成赵飞犯罪的动机。

  所以这里根本没有爱情发生,包括张雪的下落,只有一连串狐疑和小镇的流言蜚语。

  曲靖对爱情的认知从朋友这也不存在了,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愫暗生,一半被父亲扼杀在摇篮,一半也给看黄片被抓搅得一团麻。

  所以《黑处有什么》和以往青春片比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凶杀案和少女的的畸形性启蒙和交织,再就是这里的青春,友情、爱情、亲情和理想都是缺失的;尽管缺席,却把青春期里一知半解又渴望摸索成人世界的真实心理面貌展现了出来,对青春的描摹也不再是简单的怀旧元素拼凑和中年滤镜美化。

  3

  《黑处有什么》的预告海报是少女站在赖宁的肖像下面,手里抱着大头娃娃,墙壁一米高的绿漆,这很90年代。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新闻事业都带有较浓厚的宣传色彩。因此90年代里也有过很多优秀先进个体的报道,影片中出现的雷锋、赖宁就是当时政治宣传的产物。

  这种宣传模式下的好人好事,在民间语境中却有另外的解读。影片最后曲靖把好人好事的奖状带回家,母亲对赖宁这个救火小英雄有了一番发言:“学赖宁有什么好啊,不就是那个救火被烧死的傻子吗……”这对女孩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次价值观的颠覆,抑或说学校和民间两种语境下对教育的迷思。

  二十年过去了,李素丽还好吗。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九):也许女性观影更有共鸣

  这部电影的评分是绝对被低估了;影片观感,流畅度比七月安生好太多;宣发和口碑营销,做得不那么的足够;是一份很不错的处女作。一个都柏林八十年代英摇的唱街都让你们共鸣回味热泪盈眶逼近九分,这个九十年代小城成长电影就不能了?感情现在豆瓣那么低龄化,都是小学生国际人儿啦?当然影片定位有点问题,不该为了蹭白银案的热度,标榜悬疑剧情片,这个应定义为青春成长片,场景对话还原堪称用心完美!!!

  女性导演讲述的故事,很多情节和感受,也许女性看起来更有共鸣;比如无处不在的猥琐眼神和尾随;主动或者被迫的压抑自己,衬托同伴;对于辍学流浪的朋友,虽然羡慕,无奈家庭管教,只是围观,并不会特别离经叛道,也好好读书长大了;一些幽微压抑的情感,非常有共鸣;还有两代人的关系,父母从饥饿和wenge的年代走来,时代烙印造成了沟通的鸿沟;互相爱着,却不会表达。多多少少都是75后-85后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承前启后的九十年代,很多时代的烙印;厂区大院的生活,功能齐备像个小社会,彼此父母辈都认识,90年代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收稍。带着方言、学识不足的厌女症的老师,一看就是厂区领导的亲属关系户,说的话,都和我童年时候的老师一毛一样,比如“看起来病蔫蔫/没什么/不起眼的人,其实心眼最多”还有那个“你妈给你送牢饭”,卧槽,小时候我们班主任也是这么骂人,这句话是有啥出典么???????

  有人说电影没有高潮,也许有审查的缘故,看豆瓣说上映的版本好像有剪过的?也有人评论结尾比较仓促,但是我觉得,在九十年代成长中,读书时代辍学的同学,还有联系么?死于非命的童年伙伴,小城里不了了之的命案,有结果么?都是成长中的经历片段吧,未必都有结果。不妨从这个角度,更宽容的看待这个电影。有人选择流浪,比如张雪,去那时候大开发的海南;但是跟多的少女如同你我,最终也是对张雪们羡慕围观,老老实实读书长大,不忍辜负父母。成长啊,从来都是不容易啊。。。。

  《黑处有什么》观后感(十):女孩,你如何长大

  看完电影想说这么多话,与我还是第一次。甚至当我敲这些文字的时候还在问:一个“老”男人为何对一部少女成长电影有话说,我无言以答,先说说我经历的事吧。

  我的初中,三流,鱼龙混杂,一年能有一个考上重点高中,校长就冲北磕头。影片中的曲靖和张雪,典型又鲜活。我学习不赖,但不至于高傲,与女同学打成一片是我的本能。

  如果我的同桌是曲靖,我一定当哥哥,正襟危坐,生怕心里的污秽玷污了她的纯洁,从不与她开玩笑,耐心解题,希望通过光环效应让女孩倾慕,可能偶尔会带个小礼物,帮个不痛不痒的忙,直到毕业。

  如果我的同桌是张雪,她应该是我的性幻想对象,荤段子不离身,生怕那句话漏掉错失了刺探她内心的机会,对外界关于她的一切传言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最悔恨是毕业前也没拉上手,明知道班里至少有三个人声称“睡过她”。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荷尔蒙刚开始作祟的男生就是这么理解女生的,也是大多数青春片惯常的模式,廉价又突如其来的爱情,非得堕胎才能看清一个人,成长的代价往往是牺牲身体,所谓的成熟实际是故作老成,又在心底深处埋着一个秘密。

  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如何在与男权社会的冲突中成长,又是如何在冲突中被塑造的。

  与父权的冲突

  女孩在成长中或多或少总会视父亲为第一偶像,这种心理是如何建立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影片完整地描述了它是如何坍塌的。

  曲靖亲眼目睹了父亲在下棋时的“无赖”,跑回家质问母亲是如何看上爸爸的,妈妈答看走眼了,无论她接不接受这个答案,提问本身就代表回答。随后的“录像带”事件让曲靖与父亲的冲突全面爆发,女孩开始质疑父亲的权威,父亲对她的保护恰恰是一道阻碍她了解外部世界的屏障,在成长的动力和好奇心驱使下,父权坍塌了。可以说父权的坍塌是一个女孩成长的重要标记,也是她幻想并期待其他男生的开始,由此她开始被塑造,被她向往中的男性塑造。

  与同龄男性的冲突

  这种冲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爱情,一种是暴力。

  当女孩接受了父亲已在她生命中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其他男生就会自动补充进来,那个干净的男孩适时地出现,貌似曲靖陷入了爱情,可这种感觉又在随后的“录像带”事件中消失了,当她被父亲在大雨中接走,跨上自行车的一刻,我们知道她还没准备好接受爱情,她什么都不懂。

  暴力源于赵飞,这个男生用简单的暴力保护着张雪,应该让曲靖很向往,她一次次地跟在张雪的后面,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女人,涂指甲、烫头、买文胸,这些带有女性标志性特征的活动唤起了曲靖心底的女性意识,我相信这种渴望多半来源于赵飞对张雪的欲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孩谁没爱过几个痞子。

  与男性群体的冲突

  我想这正是导演要表达的主题,试想一个女孩第一次知道“性”,是从字典中“强奸”词条得知的,该有多么讽刺。试想一个女孩因为读了《金瓶梅》而被冒犯,该是多么荒诞。试想一个女孩仅仅是买个冰棍,也可以让男人产生欲望,该是多么可怕。

  强奸案贯穿电影始终,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意象。第一次让女孩意识到了性,明白了自己与男性世界的关系;第二次让女孩意识到了怕,开始担心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的位置,无论是她假想的尸体,猥琐的跟踪者都说明了一切;第三次是开放式的,我想导演也不知道女孩会怎么想,无论那个人是不是张雪,过于早熟和敏感的女孩肯定已经感知到,不管凶手是谁,一定是男人们灼热而邪恶的欲望杀死了她们。就此,导演借由个体化的叙事完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女性主义叙事:不管是哪种可能性,她们共同的命运都是沦为男性欲望的凝视之物。女孩也是在这种男权社会中的冲突下成长的。

  影片的最后,女孩径直走进录像厅,迎来男性群体的狼视,但也最终完成了对男权社会的整体认知,她哭了,是因为她终于懂了爱情,女孩,就这样长大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