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6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由西蒙·柯蒂斯执导,多姆纳尔·格里森 / 玛格特·罗比 / 威尔·蒂尔斯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一):小熊维尼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他最好的朋友会讨厌他

  伦敦以东有一个农场,农场的边上有一个百亩森林,4岁的米恩和他最亲的保姆Olive跟平时一样,在一棵估计有上百年岁数的大树下玩耍。

  这个时候有一男一女面容惊讶地走到他们的跟前,彼此细声说:“蓝色毛线衫、金色头发穿着围裙的保姆,孩子正爬在大树上......这简直像从书里走出来似的,一摸一样!”

  这两个陌生人来到了米恩的森林,像游客进了动物园一样盯着米恩和Olive看。他们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想采访《小熊维尼》的主人克里斯托弗·罗宾,也就是眼前这位身穿蓝色毛线衫的金发小男孩

  米恩永远不会知道,这两个人是他命运改变开始,他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他要接受无数的采访、广告粉丝见面会;更不能知道他将不再像以前一样从容地、忘记时间地在这片森林玩耍。

  米恩,正是《小熊维尼》系列故事里的那个男孩“克里斯托弗·罗宾”,他就是故事的原型,而故事也是原原本本还原他的生活、他的玩伴、他脑海里的想象。但米恩却因为《小熊维尼》的问世,从此讨厌这只熊。

  这只熊是米恩的妈妈在他一岁的时候买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毛茸茸四肢可以转动的玩偶。米恩从会走路开始,无论去哪都会带着小熊。

  米恩的爸爸艾伦是一个有名作家,但是在参加完一战之后得了创伤后遗症(PTSD),一个气球破了也能让他瞬间瘫痪。他很想写一部反战的作品,认为回到乡下可以帮助他思考,于是就在米恩3岁的时候,举家搬到了伦敦以东的一个农场生活。

  父亲艾伦不懂得如何跟儿子相处,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妻子和保姆照看,米恩对父亲非常敬畏,甚至有点恐惧。他最常对父亲说的就是Sorry!

  有一回,母亲和保姆不约而同离开了家,父子两被迫单独相处了两个星期,而就是在这两个星期里,小熊维尼的故事出现了。

  米恩的家附近有个森林,有河水,有山。他每天都带着他的玩伴小熊,以及他的父亲一起到树林里玩耍。一个孩子和一个充满想象力大人在这天然的环境里玩到了一起,父亲艾伦出于作家的本能,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了儿子和小熊之间的故事。

  艾伦会跟米恩提出很多想法,比如给小熊起名为“维尼” Winnie the Pooh,还为小熊找了一个“家”,安上一扇蓝色的门。

  起初只是他们父子两玩,后来父亲找来了插画师,一边玩一边画。

  直到泰晤士报的记者出现在米恩的百亩森林时,他才明白,他和父亲,以及小熊维尼玩耍的经历,被写下来了,被画出来了,还出书了。而他自己成了明星,在各个地方都有无数的粉丝,他成了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男孩“克里斯托弗”。

  《小熊维尼》系列“火”了之后,父亲再也没有和米恩去森林里玩耍,米恩的生活也被排满各种采访、粉丝见面会、广告等等。原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小熊维尼成为了全世界小朋友共享的玩具,他在森林玩耍的回忆变成了大众共享的故事。

  后来,米恩长大了,二战来了,他去当兵了。

  在出发上战场之前,他对父亲说:

  “那只熊毁了我的童年。我不会从《小熊维尼》的营收中拿一分钱,因为一旦我拿了,就代表我接受了成为克里斯托弗·罗宾,那不是真正的我。”

  原来,克里斯托弗进了寄宿学校之后,只要有人发现他就是《小熊维尼》里的克里斯托弗·罗宾,就会打他、欺负他,求学的生涯中他不断地因为这只熊而承受校园霸凌。

  他一直活在父亲给他的光环下,无从选择,被迫成为克里斯托弗,也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而童年唯一的美好也被放在了聚光灯下,那曾经私人的、纯碎的经历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他成了商业棋子,而那些和父母相处的时光成为了摇钱树。他感到愤怒

  成年后的米恩,似乎一直竭力要摆脱和《小熊维尼》有关的一切。他离开了父母,和妻子在另一个城市开了一家书店,自父亲去世后的15年间,只和母亲见过一次面,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米恩不想再保留小熊维尼原型的玩偶,于是寄到了纽约的出版商那,由他们负责联系博物馆展出(至今仍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儿童区展示)。

小熊维尼和朋友们的原型(左起:袋鼠妈妈、小熊维尼、伊欧、小猪、跳跳虎)于2015年被翻新

  米恩的父亲为了这个被战争毁坏得满目疮痍的世界,倾注了他自己所有的温暖,在小熊维尼的故事里写出了好多暖心的话,却无法分出一点温暖自己的儿子。

  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了儿子成长点点滴滴,想要送给他一个完美的童年;却没有想到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米恩在参加二战参军的时候,军营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小熊维尼的故事给他们带来的鼓励,甚至在漆黑的夜里哼起小熊维尼的歌,互相打气。那一刻,他终于理解“那只熊”的价值

  只可惜,横在米恩和他父母中间的那一道不理解,终究还是没有得到化解。饶恕一个最亲的人加给自己的伤害,竟连最残酷的时间也解决不了。

  我从小就很喜欢小熊维尼,但是直到看了《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这部电影,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被迪士尼收购后的小熊维尼,是一个欢乐呆萌的形象,谁又会知道他那圆滚滚的肚子和小脑袋,最初承载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渴望呢?

  愿我们不被心结所囚,能爱你所爱,也能爱你觉得不可爱的,不留遗憾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二):Christopher Robin Milne的后半生

  战后,Christopher Robin Milne回到剑桥并取得英国文学学位。1948年4月11日,Christopher Robin Milne与表妹Lesley deSélincourt订婚,并于1948年7月24日结婚。1951年,Christopher Robin Milne和他的妻子于8月25日搬到达特茅斯创立海港书店,尽管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决定古怪,因为他似乎并不喜欢'做生意',而且作为开书店经常会遇到Winnie the pooh的粉丝。Christopher Robin Milne偶尔会去看他的父亲,但是父亲去世后,他就再没有看过他的母亲; 他母亲在临终前,也拒绝见他。在他的父亲于1956年去世几个月后,Christopher Robin Milne的女儿克莱尔出生并被诊断为严重脑瘫,她后来为残疾人开办了一个慈善机构

  Christopher Robin Milne 父亲在1956年去世后,Christopher Robin Milne从未回到农场。在处理了他父亲的私人财产后,他的母亲最终卖掉了农场并搬回了伦敦。虽然Christopher Robin Milne从来不想要他父亲的任何版税,但他却想为他写一些东西。最后,正如克里斯托弗所说,“魔法之地”结合起来,将我从父亲和Christopher Robin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令我惊喜高兴的是,我发现自己阳光下站在他们身边,能够看到他们都在眼中。“

  Christopher Robin Milne把原创灵感来源的毛绒玩具,送给了这些书籍编辑,他们又把它们捐赠给了纽约公共图书馆,Christopher Robin Milne不喜欢Winnie-the-Pooh被商业化的想法。

  Christopher Robin Milne晚年身患重症肌无力,几年后于1996年4月20日在德文郡托特内斯在睡梦中死去,享年75岁。在他去世后,他被一家报纸称为“无私的无神论者”。

  Christopher Robin Milne唯一的女儿,患有脑瘫。 成人后,她领导了多项慈善活动以应对这种情况。 她因心脏异常而于2012年逝世,享年56岁。

  以上资料来源wiki,今年迪斯尼又要出品一部Christopher Robin的电影,不过应该还是偏童话化的。现实生活中Christopher Robin Milne 一家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悲欢离合,但是却把欢乐带给了全世界。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三):可以说很符合当下的影片

  “曝光”“混乱”是17年之后到现在整个网络和生活镌刻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娱乐圈,还有自己的私生活,自己在学校到单位的过度阶段人际关系的挖掘。片中男孩儿一颦一笑,却让角落里的双眼,看到了一种“隐秘天真”,维尼的作者,作为父亲的他,倒是像一种面对生活的“怯懦”,被伤害过的人又怎么不会有诟病,母亲应该就是一种“表面光鲜了”,面对同事,面对朋友时,不会回想的无忧无虑一面,而奶妈,折翼的天使一样,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的童心,算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吧,这种对影片的解读。

  但是,她真的更像个合格的母亲啊。

  只是在我们伤害她的时候,她也有逃走远离的权利。我们生来孤独,却不应该在死后庆幸,“没有负担地离开,真好啊。”这样的人生,真的会很无趣吧。导演简洁明朗画面切换,演绎了一出,美好的“童话”,情节方面不足,也就拍着胸口地泯然一笑吧。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四):治愈伤痛国民情书

  真正经典的作品,背后都有着一颗温暖的心。《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讲述了英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Winnie the Pooh《小熊维尼》如何诞生影响无数民众的全过程。 这个因原作者 Alan Alexander Milne 儿子 Christopher Robin 而生的儿童读物,却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是一份父亲送给儿子的专属礼物。甚至你可以反过来说,这是当年8岁的 Christopher 送给父亲的一份礼物,Winnie the Pooh 不仅将 A. A. Milne 从一战的 PTSD 中拯救回来,还助他完成了修复破损的英国乐观精神使命。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不是一个完美的电影,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人物情感变化过于生硬、故事冗长且张力不足、闪回剪辑也并未如想象中那样起着推动剧情的作用,但这无碍于它排在必看清单的前列。 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处处可见的饱满情绪令观众对《小熊维尼》这个作品有了新的敬意,导演在深挖 A. A. Milne 创作过程之余,不断地刻画着它的成功所带来名与利对父子关系打击。《小熊维尼》的诞生有着一个高尚目的,背后却有着一个落寞少年心事。 Christopher 让父亲 Alan 为他写一本书,但最后却是父亲写了一本以他为题材的作品,并借此进入世界的名利场。Winnie the Pooh 的畅销,将好不容易修复的父子关系再一次拉远,Alan 及其妻子 Daphne 纵情穿梭于灯红酒绿,似乎把自己出书的初衷早已抛诸脑后,更把本应快乐享受童年的 Christopher 推到了媒体漩涡中心茫然不知所措。 Christopher Robin 的诞生拯救了一个被战争伤害的灵魂同时又将这个灵魂拉扯进深不见底的名利场深渊,而解决的办法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且只有一个:停止对 Christopher Robin 的任何创作。 Milne 两父子之间的亲疏远近是《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所有故事和人物走向的主心轴,Domhnall Gleeson 扮演的 A. A. Milne 和 Will Tilston 扮演的少年版 Christopher Robin,一个深受 PTSD 折磨的一战幸存者和一个似乎永远无法感受父母体温孤单少年,看似格格不入却被导演处理得颇为自然。 那些初时被逼两人独处的尴尬,PTSD 发症时的陪伴,在 Ashdown 深林里的那些小游戏,那些与玩具共餐的无数个晚餐早餐午餐,8 岁的 Christopher 一步一步地将父亲那被战争震成碎片的心一片一片拼回来。而只需要父亲简单的一个(冷)笑话,就可以让 Christopher 笑逐颜开。前一刻他还在为保姆 Olive 的短暂离开而伤心愤怒,下一秒就被父亲对为什么不能把刀叉竖起来的解释逗得乐不开怀。 影片由幼年 Christopher 在窗外看着不断离家赴宴、出游的父母开始,以成年 Christopher 在 Ashdown 深林山顶上原谅父亲结束。最后的最后,已成长为少年、经历过战争洗礼的 Christopher Robin 终于释然,愿意对 Winnie the Pooh 里的 Robin 和平说一声再见,同意让这个已经属于英国甚至世界读者的名字继续发挥他应有的影响。毕竟,此 Christopher 早已经非彼 Christopher。 《小熊维尼》欢声笑语的背后,永远都藏着一个 8 岁小男孩对父亲的暖暖爱意。 庆幸的是,无论 Christopher 和父亲的关系如何,保姆 Olive 永远都在他的身边支持和安慰他,扮演着一个比他母亲更为重要的角色,两人互动的戏分虽然远远不多,但却承担起本片 80% 的感动。若没有了 Olive,很难想像 Christopher 是如何有勇气和信念去拯救他那满身问题的双亲。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算是一个不错的作品,但很诚实地说离 好 仍然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导演太过贪心,在一个电影长度里试图塞进太多的情绪,Mr. Milne 坚持为战后英国重新带来笑声的执着、没有办法自己调和的 PTSD、Milne 父子两人关系从陌生亲密隔阂到修复、Robin 和保姆 Olive 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谊、Milne 和妻子 Daphne 之间的关系…… 上面任何的一份感情都值得浓墨重彩地娓娓道来,但揉合在一个不足两小时的影片里,怎么样都会让人觉得隔靴搔痒,而小丑女 Margot Robbie 所扮演的 Daphne 更是由头到尾游离在整体剧情之外。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五):童话的背后是残酷

  情绪过于克制以致演员始终在端着演,总有出戏和生涩之感;童年Moon好则好矣却少了质朴的灵动,成年Moon太平面对不起劳瑟会说话的眼;布景、打光、摄影美仑美奂,却只是表面。童话的背后是残酷,温情的背后是疏离。米尔恩用Winnie the Pooh治愈了全世界,却也亲手毁了Billy Moon的童年,就像甘地为整个国家带来和平,却毁了自己的家庭。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德呢?是解救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生,还是仅仅温暖身边的人?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六):我给了你一个世界,你却毁了我的人生!

  小熊维尼是风靡全世界的漫画人物之一,起源于英国,在短短几年之内成为全世界的超级网红,从孩童到父母无不希望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熊维尼。

  2006年,在维尼诞辰80周年纪念日中,它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了第2308颗小星星,成为为数不多的,以卡通形象留名星光大道的电影明星人物。

  在小熊维尼被美国人收购之前,它的诞生还有一段颇为童话的经历。

  最近,暖心佳作《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就讲述了那段创造维尼的有趣经历。

  克里斯托弗·罗宾是小熊维尼的主人,是风靡全球的漫画人物,当时他的地位一点不比现在的哈利波特差。

  为何,影片以告别作为主题呢?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表面上涉及了小熊维尼的创造过程,其实描述的是维尼作者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和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之间的父子关系。

  艾伦经历了一战,有战后创伤,突然巨大的声响会让他陷入紧张,就连气球爆炸,苍蝇嗡嗡的身影都会令他全身僵硬,无法动弹。

  战后,他继续自己的作家生涯,把全部经历投入到话剧当中,但很快他厌恶了取悦他人。

  在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出生后,他举家搬到乡下居住,他终于在这里找回了往日的平静。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的主线是父子情,暗线是关于战争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小熊维尼就是为了给战后的人们带去快乐和幸福感而创造出来的。

  这一灵感还来自拥有快乐童年的克里斯托弗·罗宾。

  艾伦一开始对儿子罗宾是冷漠和疏离的,特别是连艾伦的妻子也因为害怕战争再次到来,而让自己失去儿子,因为面对战争,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着一颗改变世界,对抗邪恶的心。

  所以,罗宾从小几乎都有仆人带大,和父母关系平平。

  直到这个乡下的世外桃源,让艾伦和儿子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在妻子和仆人相继因为琐事离开后,父子两人有了整日沟通的时间,而这片无尽旷阔的森林则给了他们一起续写童话的空间。

  罗宾成熟,聪明,喜欢各类动物玩偶,由于长期独处,所有他有着一个想象的的童话世界来陪伴自己。

  艾伦渐渐被罗宾创造的童话世界所感染,他加入了他的动物小伙伴们,和他们已经展开了各种冒险,一个作家,一个孩童,文学和纯真碰撞出了最为干净的童话故事。

  艾伦一直有写反战小说的愿望,可当时的市场并不认可,因为没人愿意再次体验苦难和伤痛。

  在与儿子的相处中,他发现可以用童话故事治愈战争的伤痛,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其实也体现了一种反战精神。

  儿子整日带着的玩具熊,还有其喜欢的那只生活在伦敦动物园的黑熊被艾伦整合之后变成了卡通故事里的小熊维尼,而他的儿子无疑就是卡通中小熊的主人克里斯托弗·罗宾。

  母亲相继送给罗宾的其他卡通动物玩偶,小猪 Piglet,跳跳虎Tigger也纷纷被写进了故事中,连平日照顾罗宾的保姆也变成了故事的角色之一。

  小熊维尼的冒险故事仿佛拧开幸福阀门的神奇扳手,全球的家长和孩童第一次在一战后体验到了感动和温馨。

  艾伦也通过写作治愈了战后的伤痛,那些恐怖的记忆被维尼的冒险故事填满,他从战争中真正走了出来。

  卡通漫画大卖,小熊维尼,特别是克里斯托弗·罗宾变成了超级明星。

  这一刻,罗宾的童年悄然结束,那个森林,他和父亲的童话故事突然落幕。

  各种访问,采访,广告接连不断的打扰了罗宾的童年,他可能是当时最为繁忙的儿童,接见内阁,和广告主打交道,连在外面吃个冰激凌都会被围观。

  人人都想和维尼的主人,真实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打交道。

  艾伦感到,就算作为作者本身,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他的儿子。

  外界严重侵扰了罗宾的童年,宣布了他儿童时代的提早结束,这位罗宾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他和父亲的关系。

  维尼变成了他的噩梦,让他在青春期遭受了各种羞辱和取笑。

  二战爆发后,他依然的决定参战,他需要通过战争摆脱克里斯托弗·罗宾的身份,获得新生。

  这无疑伤透母亲的心,也让父亲艾伦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罗宾给艾伦最美好的童话,艾伦却带走了儿子的童年,把这个世界让给了外人,唯独不给儿子在里面安静玩乐的机会。

  虽然,艾伦及时的停止了写作有关维尼的新故事,但这份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一战,二战相继在影片中出现,一定有着它重大的意义,父子关系的转变与其紧密相连。

  影片进入第三幕后,艾伦的内心冲突时希望重修与儿子的关系,

  而罗宾是希望获得新的身份,开始没有维尼的成年生活。

  战争是最好的故事冲突和内心洗礼,存活下来的罗宾回到家中,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对于战争的看法,他看到了维尼对于全世界人的治愈作用,虽然他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却让更多人从战争的阴云里走出来,获得新生。

  他不再恨维尼,而是看到了它的价值,这个超越自我个体的观点替代了原本个人的看法,带来了影片的主题闭合。

  父子关系获得修复,他们都告别了自己的“克里斯托弗·罗宾”,进入到了新的人生阶段。

  艾伦发表了自己的反战宣言,

  罗宾终生没有拿去维尼创造的一分钱,他认为,如果拿了,那么他和父亲最美好的那段记忆就变成了工作,而不是生活。

  他不希望商业和现实侵蚀他独有的童年记忆,他和父亲最幸福的那段时光不能有污点和铜臭。

  那些在森林里的经历是玩耍,不是在工作,两者绝对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

  父子两人在二战之后得到了角色的自我顿悟,找寻到了自我的真实身份,达到了自己的特殊目的。

  告别克里斯托弗·罗宾后,他们终于回到了简单的父与子的真实关系。

  罗宾长大成人,彻底告别童年的阴影;

  艾伦从童话故事家变成了反战作家,为反抗战争,追求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就是要我们告别过去,通过不断的探寻,割舍,找到真实的自我。

  不迷失于外界的力量,靠着内在意识能量的流动,完成自我存在的证明。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七):一只小熊和一个小男孩

  这只小熊可是伴随了我十几年的啊,至今仍然是心里第一位。

  在这两点一线的多少有些枯燥生活里,有一片百亩森林真的很棒,如电影中所说“那是一个小天地”。

  喜欢它的笑容,喜欢它的天真,喜欢它的善良,喜欢它的义气……它身上有着我喜欢的任何东西,因为它是我喜欢的小熊。

它的故事很奇特也很普通,你愿意听吗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克里斯托弗罗宾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小熊维尼的,也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战争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经历过战争的A. A.米尔恩把蜜蜂的声音误认为敌人鸣笛声,把气球爆炸声听作枪炮声……但从侧面来讲,这些也成为了他写作的素材。

值得看的一部电影,看到最后泪目了(不枉我话费将近一晚时间放弃作业看电影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八):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我起先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关乎努力的。

  后来我才知道所有伟大的作品有的不只是创作者的辛劳,更是创作者发酵自身苦难的产物。

  至此我才懂了句中流血的含义。

  而且,这世上看来越能感动人的作品,作者本身的经历就越曲折越磨难。

  他在作品中表现得越温情越开心,心里就越千疮百孔。

  作为最经典的儿童文学形象的《小熊维尼》就是这样,

  尽管它娱乐并鼓舞了英国数代人甚至活跃至今,但作者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以下简称A·A·米尔恩)的悲惨过往和创作经历却不为人知。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这部传记却记述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分娩过程,也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和他的儿子为这部作品的代价,让人感叹唏嘘。

  A·A·米尔恩是个著名剧作家,一战时应征入伍,在恐怖的战争中侥幸险死还生。

  回家之后妻子为他诞下儿子比利,他也摩拳擦掌地想投入创作中。

  但在新剧本演出前由剧作者致辞的时候,他面对舞台上的灯光仿若面对着敌军的探照灯一样。

  紧张之下颇善言辞的他竟然失语了,只好从台上仓皇逃下。

  原来他罹患很严重的PTSD,但是当时对该种病症毫无认知。饱受折磨的他只能选择搬迁到乡下,希望舒缓的乡村生活能让自己好受一点。

  意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他不满足写仅仅博人一笑的剧了,但战争遗留的后遗症又让他迟迟不能动笔。

  见他如此消沉,妻子赌气离开了家,而从小照顾儿子的保姆也因为母亲病危告假离开。

  原本挺生疏的父子二人终于有了独处的机会。米尔恩在照顾比利的时候逐渐和比利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比利也把自己的童年分享给父亲,把自己的好朋友玩偶熊维尼介绍给父亲。

  父亲也帮助比利一步步建构他的童话世界,给他的世界增添了天鹅等新朋友。

  在父子两人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让人欣喜的事情也发生了,儿子帮助父亲治愈了PTSD。

  而父亲也意识到,自己能够献给英国和英国人的是什么了,就是一个能够帮助和鼓舞大家,让大家重新发现快乐的文学形象。

  于是把小熊维尼写成一本书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了,在谨慎地讨论剧情和绘制插图后,小熊维尼终于面世了。

  在这本书里他还塑造了以儿子为原型的克里斯托弗·罗宾。

  《小熊维尼》果然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文学作品。

  但是更大的轰动发生在读者发现书里面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是确有其人的时候。

  原本的虚拟偶像变成了真实让很多人陷入了狂热,他们争着想要见这位偶像。而父亲米尔恩和母亲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个进一步扩大收益的机会。

  比利于是不情不愿地被迫去参加各种访问,签名等活动,但他从此丧失了和父亲畅游森林的乐趣和父母对他的关心。

  最后在保姆的劝言下,米尔恩终于幡然悔悟,决定不再写小熊维尼和克里斯托弗·罗宾的故事。

  可惜他还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将比利送进了寄宿学校,这位曾经的偶像从高高的神坛上跌落之后,却成了同学们嘲弄和欺负的对象。

  至此,比利的童年终于失去了原有的乐趣,荡然无存了。

  数年后,比利成年了,而二战也爆发了,去应征入伍的他体检没过被拒,找到父亲想走关系

  入伍。

  经历过战争残酷的米尔恩自然不同意,但比利说你现在的一切名望都是从我身上来的。

  羞赧愧疚的米尔恩只能同意,好在万幸在失联过后比利还是从战场回来了。

  米尔恩和儿子比利坐在崖边眺望远方,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儿子这时才理解了父亲:他用《小熊维尼》让人们想起了什么是幸福、当战争毁灭了一切孩子们的童年还可以这么欢乐。

  父子二人终于达成了和解。

  谁能想到《小熊维尼》的背后这样曲折的故事呢?

  事实上米尔恩身故之后,《小熊维尼》的经历也很曲折。

  原本已经停笔的《小熊维尼》被他的遗孀出售,再次易手之后到了迪士尼手里。

  所以说我们现在看见的维尼熊形象已经是迪士尼重新塑造的了。

  看那只欢快的每天起床先关心早餐的小熊,你可能想不到它是一个男人写给英国的情书。

  你可能想不到这位男子虽然饱含对国家的爱,内心却伤痕累累。

  你更加不会想到这部治愈了战后世界无数人的作品,重新构建了孩子们的童年与快了。

  甚至塑造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对伙伴——小熊维尼和克里斯托弗。

  但真正的克里斯托弗却付出了失去整个童年的代价。

  虽然演员的表演有点差强人意。男主角多姆纳尔·格里森和小演员表演都很不错,“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饰演的母亲角色则有点游离在剧情外。

  然后107分钟的时长也限制了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由此显得有些突兀。

  但这故事本身就足够富有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了解,为之堕泪。

  这也让我觉得,无论以后面对什么样的经典,都要心怀敬意,因为它不仅好,而且他的好背后藏着作者无法计量的痛苦。

  这值得尊重,值得崇敬。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九):再见,那个不是我的我

  (从头到尾衷于Domhnall和Alex的颜)创作的成果永不如那段快乐的过程来的重要。父亲在儿子的陪伴下渐渐剥离战争后遗症的精神折磨,父子一同塑造着童年带着童趣的故事,彼此自然流露出来的幸福是一切的功成名就金钱地位都不能取代的。当某一天这些私有的事物突然家喻户晓却让整个童年变得不再美好,在向全世界曝光的那一刻随之而来的是成长的伤痛,一点点累加堆积成了内心的怨恨。想要尽早的逃离,于是战争就在眼前,离别的那一刻无数的积怨倾泻而出,但这短暂的逃离是要远赴战场,能不能活命不可预知。当“死神”寄来“死亡通知”时,父亲老泪纵横,母亲哭诉父亲的残忍。时光闪回里都是儿子童年和离别时愤懑抗拒的回忆,那段美好旧时光却被这样的阴霾遮盖,还好只是上帝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失踪”的儿子在那个月夜里回来了,父亲母亲喜极而泣,终于大家都回到了家的地方,那个战前战后从未改变的温暖的家,有着爱自己的父母和那个写着自己的故事。(诺给了比利童年里无限的关爱,即使在离开后依然保存着比利童年里关于维尼的故事与回忆)(这片有些戳泪点,太扎心了!)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观后感(十):小熊维尼的战争背景,抒写了这段温暖的父子情

  文:骄阳下的小木马

  描写父子情的电影很多,经典的犹如《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父子真情流露,但更多的还是偏向励志,坚持“美国梦”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大鱼》父子之间的隔阂产生于父亲的天马行空,父子关系的修葺终于父亲的光怪陆离,更偏向奇幻和冒险。

  而《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则更显得温情(后简称《再见,罗宾》),整部影片色调柔和,从一开始就为温情做好铺垫,但显然导演的野心远远不止讲述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得紧张,又如何缓和理解,还想包容进战争对幸存者心灵的伤害和治愈。

  克里斯托弗·罗宾是小熊维尼的伙伴,没错,就是那只超爱吃蜂蜜的小熊,曾经和他的小伙伴们:跳跳虎、小猪、驴子,带给无数的小朋友们欢乐的童年时光,“小熊维尼”原作者、英国作家AA.米尔恩就是影片中的父亲。

  影片一开始,便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故事的时间线,一封信打破了森林深处庄园内的宁静,米尔恩朝着镜头狠狠的扔出了曾和儿子一起玩耍的球,球在空中爆裂,镜头切换到了战场,一时间世外桃源转化成了人间炼狱,尸横遍野引来无数嗡嗡的苍蝇、远处的枪炮声不绝于耳,夜晚的天空都被照的通亮,此时身着军装的米尔恩疾步离开,一开门,画面再次转出,是歌舞欢腾的酒会,完全没有战争的痕迹,只有米尔恩心理的阴影。

  这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漂亮的快切,不但带观众回到了倒叙的起点,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时间是一战后,也在一开始就把围绕着全片的矛盾抛了出来:米尔恩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小熊维尼是在父子俩的互动中产生的,是父亲送给儿子的礼物,而当这份礼物变质,对儿子的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时,父子之间的隔阂关系也随之紧张了起来。

  导演用较大篇幅的事件去描绘父子俩单独相处的时光以及把小熊维尼写成书的想法的产生,这部节奏大致欢快,将从小疏离的父子一点点拉近,他们一起去森林里散步,幻想一个又一个故事,给儿子的玩偶们起名字,一起做木工活。导演企图用大自然的魅力和片段式的温情回忆构建父子间美好的回忆。

  又用几乎等量的篇幅,去描述书籍出版后的情况,父子再次分离,分别游走在歌舞升平的城市里宣传新书,儿子单纯的童年时光被打破,不再只是拥有快乐休闲的欢愉,而是以书中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形象迎合大众的需求、出版商的利益,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工作日程被排的满满的,最糟糕的是,父子间再次疏离,色调也不似从前和煦。

  《再见,罗宾》中新书的完成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完成新书的过程也是儿子送给父亲的礼物,是一段治愈之旅,米尔恩从最初的害怕气球爆裂的声音,害怕嗡嗡声,害怕黑暗中强烈的光等战争后遗症中逐渐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他看到了小熊维尼带给苦痛中的人们的力量。

  另一方面,儿子满心欢喜的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被新书发售所带来的名与利打破,甚至在上学后仍因为自己“无意中”变成了书中人而遭到排挤和欺负,这是儿子怨恨小熊维尼的开始,当初和父亲的时光有多美好,心中的愤怒便有多强烈,以至于选择参军来摆脱克里斯托弗·罗宾的阴影变成他最开心的事情。

  被PTSD折磨很久的父亲无法说出自己所承受的内心煎熬,无法表达出书的最终目的,而似乎永远无法的到父爱,甚至无法找回真正自我的儿子,也无法理解父亲的苦衷,两个有“缺陷”的个体,看似再无契合的可能,这段关系却非常难得的被导演处理的自然和谐。

  故事回到最初,收到信的父母得到的是“噩耗”,开始正常叙述,参军后的儿子在战场上状态如何并没有用画面表现,但他对父亲良苦用心的理解是在战场上开始并完成的,这点毋庸置疑,即使仅用言语带过也丝毫不觉得强硬。

  当然,《再见,罗宾》这部影片并不完美,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以至于几处人物、关系处理的让人看得意犹未尽。

  母亲,这个角色看似可有可无,喜欢混迹在灯红酒绿的纵情喜乐,没有父亲那般高尚的思想,对儿子也是生下来开始便不以为意,但这个角色确实不可缺少的,她是拉远父子感情的催化剂,嚣张跋扈的母亲,如何在后来转变并没有交代的很清楚,情绪跨越显得有点儿大。

  保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从小男孩生下来开始便是保姆在照顾,这两个人的感情可比跟亲生父母之间的还要深厚一些,然而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友情也并没有得到导演细致的刻画,我们仅仅能从保姆质疑父亲的时候得到一点感情的传递,即使如此也能收获感动。

  这些一笔带过的“重要情感”,犹如隔靴搔痒,让人不禁大呼不够过瘾。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片名意义,在影片结束后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儿子来说,战争(按时间看,是二战时期)是成长,是经历后才会拥有的懂得,懂得自己的孩子气,懂得父亲内心的伤痛、寄托在书中的希望,还有对他深沉的爱。

  不知为何,看完影片后总是不自觉的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背过无数遍的课文,正是父亲对于儿女无尽的朴素的爱,《背影》中父亲蹒跚着买橘子的背影不正是和《再见,罗宾》中父亲在森林里陪儿子玩耍、在深夜奋笔疾书的身影悄然重合了么!

  (首发于中影指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