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马》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野马》影评10篇

2022-03-21 15:3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马》影评10篇

  《野马》是一部由蒂尼斯·艾葛温执导,艾贝尔克·佩克詹 / 布拉克·伊依特 / 艾丽特·伊斯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马》影评(一):永远站在蛋这一边-----《野马》影评

  “我们都是人类,是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是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做“体制”的坚硬的墙。我们没有获胜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假如我们有任何赢得希望,那一定来自我们对于自身及他人灵魂绝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信任,来自于我们灵魂聚集在一处获得的温暖。”这是2009年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发表《永远站在蛋这一边》的获奖演讲中说的一段话,它炽热而深沉,鼓舞和温暖着每一个渴望自由和幸福的人。土耳其女导演德尼兹·嘉梅兹·埃古万的处女作《野马》也如这段话一样,浪漫,热烈,鼓舞人心,用寓言式的阐述方式来表达对自由和人权的渴望,以形式的超卓和优美来反抗世俗体制中的丑陋和猥琐。

  土耳其小镇的绮丽风光令人着迷,那里时刻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有着湛蓝色一望无际的海洋,绵延起伏的公路和郁郁葱葱的树林,在导演如绘画般细致生动的场景调度下显得格外抒情动人。但就在这样柔和温暖的风光下,却常年运转着“吃人”的旧体制,亘古不变的演绎着同样残忍荒凉的故事,扼杀了一个又一个妙龄少女的青春和梦想,夺去了她们所有的期盼与可能。影片的少女们就在这样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极大反差的情形下挣扎着生存,无论如何去做,似乎都无法摆脱注定的命运。前一秒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们还在海边与男孩们玩耍嬉戏,享受着青春期特有的天真浪漫,下一秒就因为被恪守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的老太太向自己的祖母举报揭发“不检点”的行为,而被永远的囚禁在家里。所有使她们堕落的东西都要被摒弃,不能上学,不能和外人接触,被迫穿上“奇丑不比的长袍”,每天的生活变成了在房子里打扫卫生,跟随者的老一辈传统妇女们如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反复进行地是如何把面皮擀的更平整,如何让棉被中的棉花更加均匀,如何让汤的味道变得鲜美浓郁,在各种琐碎而无聊的事情中消磨生命。她们就像是被制作成标本的蝴蝶,如此美丽动人,却被夺走了生机,被永远的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成为他人按期望捏造的产物。在那些时刻标榜着圣洁与名誉,爱与信仰的大人们眼中,只有透过栏杆,她们才具有生命。所谓家,从此变成了一所她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对她们来说,唯一的命运,就是等待“产品出厂”,供人挑选,以“真主的名义”,完成毫无选择的包办婚姻。

  尽管有着重重枷锁的束缚,但褪去那身密不透风,奇丑无比的长袍,她们是青春动人的少女,渴望着同其它更为开化地区的女孩一样,可以肆意的展示自己身体的美感,穿上性感的泳装享受午后的阳光,可以穿上紧身牛仔裤和帆布鞋,自由的去球场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加油助威,在人群中尽情的狂欢,享受着充满荷尔蒙气息的青春舞动。栏杆能够囚禁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囚禁他们对于自由独立生活的想象和渴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部分,导演独具匠心的铺陈这些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存在的个体,她们有感觉,有欲望,希冀着自由,怨恨着强权的控制,她们是生动的灵魂,不是宗教律法和死板道德体系下的玩偶。

  无论是哪个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都有着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但总有强权的控制,世俗体制的重重阻拦粉碎我们的希望,对于它们的追寻何时才是尽头?《野马》很出色,它浪漫而有力,不动声色地搔到我们的痒处,甚至让我们隐隐作痛,这一刻,无数充满人性的灵魂聚集在一起获得了温暖。结尾处拉蕾的美好的回忆显得格外残酷,在温暖的自然背光和柔焦镜头的摄影下,女孩们明媚动人, 她们理应像风中飘扬的秀发那样,自由、奔放,还原青春本来的色彩,但更多的现实却是,无数的土耳其少女们如塞尔玛和埃杰一般,绝望,无奈,眼神中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只能孤寂的凝视远方,被这个无情冷漠的社会体系杀死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自由的意志和心灵。这部影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反思,去关注在男权社会阴影下女性的命运,去关注世俗礼教对人性的囚禁,肯定他人的生命和灵魂,就是对自己灵魂和生命的肯定,体制的墙再高,再冷,灵魂聚集起来的温度依旧可以超越它。

  《野马》影评(二):野马

  昨晚在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看了野马,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想看了,因为配音让我太出戏,后来慢慢适应了也还行,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土耳其北部的一个小村落,五姐妹为了摆脱不堪的命运、追寻自由而不懈努力,原来在很多国家女人的地位和自由还是有限制的,很感叹自己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虽然目前还是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好在在慢慢转变,影片看得真的很让人无奈,她们几乎生活在监狱中,不能出去,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要被别人评头论足,相比之下可能大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了自己喜欢的人,但以大姐的开放性格之后过得也不会太好,二姐很无奈心里反感却没无奈反抗不了,三姐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反抗,老四和拉雷最后逃出了这个家,社会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女人就不能有权利和自由,希望有更多这样值得思考的电影出现。

  《野马》影评(三):姑娘,去吧~去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多么漂亮的名字啊,若是要去,不能去耶路撒冷,那就去伊斯坦布尔吧,去世界为敌吧。姑娘,去吧~去伊斯坦布尔~

  起笔是多么意大利啊,太阳和海水,白衬衫和姑娘的笑容,原本,那应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啊。对于我们而言,伊斯兰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它神秘、封闭,甚至庞大,而土耳其或许是伊斯兰世界的光,那里像是整个伊斯兰面对世界的出口,大门便安放在伊斯坦布尔。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化含义上,伊斯坦布尔都是一个颜色十分模糊的存在,似乎他的历史价值从来不在孕育,而在乎交融,经济如此,文化更是,土耳其也因此成为了伊斯兰世界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若是只看这五个姑娘,美得多么法兰西,像是通透的玉,笑得多烂漫呀。

  大姐是最早尝了禁果的,但在古老的体系中,她找到了最完美的妥协,嫁给了她爱的人,与二姐的对比更像是一种讽刺,本该是如此自然地一桩婚事,为什么爱情成为了如此奢侈的事,而二姐只留下一句,我与全世界搞过。老三留下了一个无比美丽的笑容,然后饮弹了。老四成为了第一个说出不要结婚的那个,和妹妹一起出逃。而最小的妹妹,则是野马群里最野的那匹。她是那种革命家,认准了伊斯坦布尔,一步步学车,家里的房屋的结构,有规划并且不急躁,她的出走是最理想主义个,在她的那脚油门后面,留下了整个古老文明的残垣断壁,伊斯坦布尔,是个新世界。

  是的,土耳其人们已经在平权上走了很多的路途,就让她这么肆意的跑吧,像一匹野马,向伊斯坦布尔跑吧~

  《野马》影评(四):我跟全世界都睡过,但贞洁完好如初

  近些年来,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似乎有井喷之势,撇开前不久刚看过的《嘉年华》不说,光是印度这一个国家,就可以分分钟拎出一打来。事实上,我们每天所看的电影,有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女性的母题和视角来构建对抗和冲突,如果放在小津的电影里,只要设立鳏父和待嫁女这一层隐里的内置人物关系,整个电影的故事结构就已经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填充。在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印度神作里比如这两年大热的《摔跤吧,爸爸!》以及刚刚引进的《神秘巨星》,则更以通俗的形式贴近普罗大众,虽然为了营造戏剧冲突采用了很套路的叙事方式,但是在受众者的接受度和完成度上巧妙地在主流商业和严肃题材的挖掘探讨上架起了一座桥梁。爱情电影更不必说,当然了,这是被美化过的,少了现实的批判但终究也离不开女性来支撑起情节,如果说没有女性的角色,完全由男性掌控,那就是《教父》那样的硬邦邦冷冰冰,或者《三体》小说那样的未来硬科幻。日本《告白》里这样的校园霸凌、韩国《熔炉》《韩公主》《素媛》这样的青少年性侵,女性即使不在落后愚昧的封建社会,也会成为当下这个时代的“祭品”。

  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构建对抗时,女性的设立偏向于“弱”的定位,这样既能赢得同情分,也能抓住观众的心,一起跟随主角出逃,最后通向自由之路,比如由艾玛·斯通主演的个人传记电影《性别之战》,为了争取和男性网球运动员同工同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她所争取的不是拿点奖金或者和和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消除性别歧视赢得自己的尊严才是这场比赛的终极目的。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野马》来自土耳其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的处女作。女性导演的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审美一度让我怀疑这是土耳其版的《海街日记》,少女在高饱和度下的身体、皮肤甚至私处在柔和的光线下,让人沉醉。除此之外,宁静的乡村风光和大自然让她们显得格外清新,少女们在私房的那些秘事,如瀑布一般倾泻在镜头跟前,让人大饱眼福。但是一次在河边和男同学嬉戏的意外,成为了她们集体的噩梦。这几个生活在土耳其北部乡村的姐妹们,被多嘴的邻居状告给寄养的叔叔,从此那个欢歌笑语的闺房成了一座牢不可破的监狱,也成了为新娘的孵化器,祖母竭力把他们打造成市场上抢手的新娘资源,学厨艺,针黹女工样样都得会。

  两个大女儿很早就出嫁,到了老三这里因为新婚之夜没有见红,被带去医院做贞洁检查。她说我跟全世界都做过,医生问她,那为什么你的处女膜完好无损,你的处女膜是铜墙铁壁吗?到了这里,这五个女孩板上钉钉的命运除了让人唏嘘,加之导演安排数次出逃看球赛和男孩偷偷约会又让惨无人道的叔叔为她们加固了一层铁丝网。

  至此,电影的主题已经不言自明。小女儿利用禁锢她们的闺房,成功地逃出了这个人间地狱,在货车大叔的协助下顺利来到伊斯坦布尔,闻到了自由的味道,投入老师的怀抱。似乎很多预见的虐待也被隐藏和掩盖起来,最大限度地剥去了残酷的那一面,这多多少少给人些许宽慰,但同时也引起必要的反思。

  事实上,我跟全世界都睡过,除了是一句气话,也是对那个坚不可摧的囚笼、围墙高筑的防御工事、伪善的宗教道德、愚昧的婚姻制度,内心的一次徒劳的决绝和较量。她们没有产生自杀这样的念头,而是将噩梦上升为一种精神力量,像极了一首诀别诗。

  电影的画面美不胜收,题材稍显沉重但是不虐,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就去看吧。

  《野马》影评(五):一说话就脸红的女孩应该有毛病

  今年看过的电影里面 心迷宫和野马两部应该属于我的年度最佳 当然后者可能含有我作为一个女生而带有的偏心

  1 影片发生在土耳其的一个小村庄里 从女孩们和男孩去海边戏水而被惩罚就可以看见男权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同时也令我愤恨不已 在女生的青春期有想和异性一起的心里是很正常 自然的 在本片确实复习社会下的镣铐 在影片的最后最小的两个妹妹逃出来了 但是 谁知道他们真的来到了他们心目中自由的新天地 还是只是另一个重复的地狱呢

  2 在目睹了二姐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和三姐的自杀 最后两个妹妹终于决定了逃跑 说时候我真的很喜欢老五眼里的锋芒 那是一种决绝决的 即使知道后果也要去试一试的坚决 也许是几个姐姐遭受的太多 让他迫不得已做出这个选择 也也许是拉辛的陪伴让他有了出去的勇气 总之一切的一切 造成了这个因果

  3 “我操了全世界”“我累了 在我说我是处女的时候全世界都不信我 现在我想一个人静静”这也许是老二对这个世界作出的最后的抵抗了 默默承受的人最后也只能沦为制度下的迫害者

  4影片给我感触良多 影响很深刻的是几个女孩子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时候他们还不用谈婚论嫁 也没有流言蜚语 也不用被锁在监狱一样的家里面 他们可以自由地笑 笑的欢畅 这种释放才是最美丽的 而非所谓的“一说话就脸红女孩”我呸 什么狗屁逻辑

  6 我还是认为 几个女孩最美的时候不是他们披上嫁衣的时候 而是他们为了自己本身奋不顾身的时候 释放天性无拘无束的时候

  《野马》影评(六):土国春色关不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扑棱扑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7186498/

  看这部影片时一直想到哈代的《五同学》,同样是一开始欢聚的五个姐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一个离开。大姐婚姻还算完美,二姐渐渐麻木了自己,三姐自杀,只留下十二三岁的拉雷和没有主见的四姐。影片开头俊朗大胆同男孩子们嬉戏的五姐妹在刻意显得重复的订婚镜头中被各个击破,最小的拉雷也积累了经验,明白幸福只能自己去找。于是与果断回绝“不会开车”的二姐不同,她自己学会了开车,偷了钱,把头发缝在枕头上,带着顺从如羔羊的四姐逃跑。最后一幕,姐妹俩到达伊斯坦布尔,晨光微亮,铁轨延伸,高矮房子节节错错,俨然新世界。死去的三姐也回到了她们中间。

  全片是绵稠的压抑,没有恶人,却让家庭氛围显得更加卑琐,奶奶和叔叔偶尔一现的亲情也成为最难挣脱的桎梏。五姐妹各个都身材姣好,虽然以中国人标准来说太胖了些,但编剧也以此突出了她们的青春活力,古往今来,肉体的美总是最直接不用解释最有理由任性的,因而我们也就原谅了她们在影片开头有点卖弄风情的游戏。其实,此时的她们,无论是讨论生孩子还是冒失恋爱,都是极其单纯,污染她们的恰恰是要保护她们贞洁的外部世界。当奶奶说出“你们竟然把自己的私处贴在男生的脖子上”时,我才发现这不是一部轻佻的爱情片。作为中国人,虽然没有那么多束缚,但对奶奶砸坏电塔也不要让孙女们抛头露面的“好心”还是相当了解的。所以说能拍出《V字仇杀队》的国家真是太幸福了,他们幸福到不懂得最可怕的枷锁是以“为你好”织成的枷锁。于是我们看到五个少女的眼睛被磨灰,渐憔悴。

  电影结束在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第一大城市。拉雷对它的向往正如无数乡下孩子对北上广的向往。可是,一定有机会吗?不禁想到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大城市的贞操问题,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穷姑娘芙颂孤注一掷却只赚得一句“很勇敢很现代”的不伦不类的褒奖,因而后悔自己不够传统,茜贝尓把婚前行为看作西化的象征去追求,被甩后沦为笑柄。在这个国度,最痛苦的是西化的思想没有西化的社会相配,人们只能争争扎扎。

  但毕竟,这是一个开始。

  《野马》影评(七):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又重看了一遍,太喜欢这部电影。这大约与我对伊斯坦布尔的迷恋、两个月的土耳其之行、七个月的中东之行、以及在拘留所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等经历有关系吧。

  当拉蕾得知最后一个姐姐要出嫁时,她不断侦查家中的高墙,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在拘留所,我也是手抓着铁栏杆,和那些女孩一样,被高墙束缚,但我只被束缚10天,她们却可能要在“牢笼”里度过一生。

  每当拉蕾说“去伊斯坦布尔”,我就想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夕阳和海边喝酒的人们。

  当时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就是力量,它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反抗、去斗争、去争取自由。

  奶奶那句“若是无法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女性那仅有的婚育价值。于是,她没收了一切“能使她们堕落的东西”,把她们关在家中。由于父母早亡,五个女孩被隔代、保守的奶奶和大男子主义的叔叔抚养,这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隔代人之间、异性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拉蕾的洞察总是那么透彻,“家变成了一所我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女孩们学习着做家务,以完成她们的长辈对她们成为“流水线老婆”的期待。她们不被教授别的技能和知识,不被教授在社会谋生的手艺,以至于几位姐姐在面对拉蕾的“去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时,都表现出了恐惧。男权社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女性去追求自由的机会,让她们即使心向往之,却也只能被恐惧吞噬。

  看着她们学习做饭,我忽然想到在中东,我跟所有女孩子说我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她们惊讶地跟我说:“那你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呢”。可是,难道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嫁出去?

  穿上“得体”的连衣裙、整日地学习做饭、做家务,女孩们眼神迷离、空洞,她们只有在擦窗、看着户外那鲜嫩的绿色植物和耀眼的阳光时,眼睛才焕发出如少女的光芒,其他时候,她们如同行尸走肉。她们被有计划地一步步培育成家务机器人,然后失去自我、变得麻木,向命运低头。

  而只有做口香糖、穿姐姐的内衣走秀这些“刺激”的小事,才能在这平庸而了无生趣的生活里,点亮拉蕾那灵动的心。

  当看到电视上几个女孩去看球赛的画面,奶奶一下子腿软,晕了。你无法想象“去看球赛”这样正常的行为,在她们那个社会里是怎样的不堪而饱受非议。艾敏阿姨为此切断了家里和村里的电,只为不让大家看到。既然村子距离特拉布宗比较近,那应该是一个远离土耳其热烈西部的东部保守村庄,那里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戴头巾,而我想,若不是凯末尔出身军队,强势改革,如今的土耳其全境,依然会呈现东部那保守的面貌。

  这件事之后,奶奶找来了工人,加高了门和墙,家,变得更像监狱了。

  奶奶想为索纳伊提亲,但索纳伊反抗了,于是倒霉的塞尔玛就被送上了婚姻的“断头台”。长辈们一些简单的言辞,就草率地决定了一桩婚姻。两个年轻人面露难色,但谁也不敢反抗。这一切都以“真主的旨意”为借口,突兀地降临在女孩的生活中。而这一切,小小的拉蕾都看在眼里。她开始她学习开车,做各种准备,为逃离做准备。

  一家人五个姐妹,最终做出逃离决定的,是最小的拉蕾。这或许象征着年轻的无限张力,以及所蕴含的希望。

  塞尔玛的新婚初夜,无论是丈夫还是丈夫的家人,都对床单格外执迷,不见血迹不罢休。随后就把女孩带去医院,检查处女膜。在医院的检查床上,塞尔玛对医生说“我和全世界都做过”,这或许是她的一种报复,她没有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脑中那自由地世界,想象出另外一种不受束缚的人生。做爱在那个社会里,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诠释。

  当一群人又其乐融融地来向埃杰提亲时,拉蕾再也忍不住了,她打翻礼物,朝着咖啡吐口水,看着令人解气。她不愿看着姐姐们一个个在婚礼上眼神空洞,因为她从那些画面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代替她们去反抗,也是在为自己反抗。

  客厅里的女人们,用“同谋”的身份,讨论着每个女孩贤惠能干。而每个女孩都要通过端茶送水表现出温柔贤淑,就像一个被雕琢精良的保姆一样,把自我的价值寄托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寄托于服饰男性和生儿育女中。

  拉蕾想,“当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埃杰身上的时候,她已经不做任何反抗。”但埃杰却在暗暗准备着另一场无声的反抗。我想起了帕慕克的《雪》中讨论了女性自杀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土耳其偏远乡村。女孩们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从小便不被教授任何生存技能,她们害怕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浪潮和艰险,她们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由命运主宰,忍气吞声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想妥协,那死亡显得更为容易。

  而只有年幼的拉蕾,不如姐姐们成熟,也自然地更无所畏惧。生存的困难、对未知的恐惧,都没有成为她屈服于命运的借口,她告诉开卡车的小伙子,她要去伊斯坦布尔。她不顾及遥远、不顾及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顾及自己或许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冲向那迷人的未知,拥抱希望。

  在那些绝望而空洞的姐妹中,只有拉蕾的眼神坚定、透彻、无所畏惧,让人仿佛能看到希望的光。而此时,伊斯坦布尔已经不是一个伟大的奥斯曼都城,而是自由的象征。

  最后一个姐姐努尔出嫁前,同样的流程:量裁衣服、披上头纱。拉蕾暗中观察着这一切,还好她没有麻木。

  面对这被决定的命运,五个姐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索娜伊拒绝,塞尔玛服从,埃杰自杀,当轮到努尔时,终于在拉蕾的反抗精神下,暗流涌动。这大约代表了土耳其边远地区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

  拉蕾和努尔坐大巴前往伊斯坦布尔,看着窗外的那些空镜头,我眼前仿佛也重现了从阿玛斯拉沿着黑海坐大巴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天的情景。一路上,身边的土耳其女孩都在和我用翻译软件聊天,直到日落时分,我们停止“交谈”,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红日,等待着两个小时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伊斯坦布尔。堵车已经开始,车流浩荡,却阻挡不了我们那一刻对前方的无限向往。红日渐渐沉入海平面,天空由朱红过渡到黑夜。我没有在炫目的夕阳抵达伊斯坦布尔,但我永远记得那轮红日、那片海、那个可爱的女孩。

  而当我在拘留所,看到两个女孩终于乘坐大巴来到伊斯坦布尔,夕阳的光把她们美丽的发丝染成了金黄,迎风飘扬。那个镜头,对我来说,就是自由。这虽然是属于人类的自由,但更多的,是属于女孩的自由,是属于不甘于服从命运、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坚强女孩们的宝贵自由。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哪怕漂泊、哪怕艰险、哪怕恐惧。

  我遇到过很多“不那么自由”的中东女孩,她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然也不会学习英语,然后与我相遇。但她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她们会羡慕地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听我说讲不完的故事。我深深知道,无论在我们社会,还是中东社会,女性的道路都非常非常不易。但没有人能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拉蕾就是我们的光,是希望,是自由。

  《野马》影评(八):桎梏

  从一开始的青春洋溢到最后的阴暗深沉,如同海的颜色一样,从开朗灿烂的蓝到淹没一切的黑,一层一层地走入绝望。

  在没有了解过相关资料之前,一直对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非常向往,虽然知道该国绝大部分民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土耳其也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但是一直想当然的认为,该国女性并不是和传统伊斯兰教国家一样,需要身披黑衣出门,而且横跨两个大陆,想必也会受欧洲影响多一些,可能会和我身边一些回教朋友一样,只是信仰和某些生活习惯不同而已。但看过此片我才知道我错的有多么离谱。

  想不到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如此“封闭”的国家,我所谓的“封闭”,并不是表明这个国家闭塞,不沟通,而是它思想的封闭,记得有个研究报道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就看他们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文明越发达,女性的地位也就越高。而在影片中,几位姑娘只是由于和男性朋友的嬉戏,就被灌上了“有伤风化”的罪名,从而进入了家庭的牢笼。而在这无穷无尽的牢笼中,一桩桩惨剧不断上演。

  很震撼于片中处女新娘的描写,在性生活之后,发现女孩没有“落红”(何其熟悉的词语),一家人完全不相信女孩的话,硬将她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时,女孩说道,我和全世界做过。不知道是有多屈辱,才会让一个女孩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那一刻,哀莫大于心死。无法理解,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社会是扭曲成了什么样子,才会将处女膜视为一个女孩是否“纯洁”的标准?我个人一直认为,作为人的本能,亦或是生物本能,性是不能压抑的,即便是强行压抑下去,也必将在其它地方以其他形式生长出来,也许更会长出一枝恶之花出来。

  《野马》影评(九):全世界都睡过我

  但就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伊朗(或中东其他地区)电影,而不怎么像土耳其电影。早在上个世纪初,土耳其便进行了伊斯兰教世俗化的运动,将自己的形象从周边那些仍然要求女性裹头巾的国家中脱离出来。但让人疑惑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更加接近民主、现代的西方式国家,在其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严格的宗教界规。因为这部处女作的部分灵感源自女导演的童年经历,我们不得不把时间得往前推上十几年,至于那些想问现在的土耳其乡村是否仍然如故的观众便只能自觅答案了。

  导演通过了许多展示性的画面来刻画青春的美好。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但她们没有太多让青春欢畅的机会,偏远山村的成长被演变成一次依循真主旨意的婚嫁之旅:牢记男女之别,婚前保持处女之身,无非是将来好嫁人;学习怎么操持教务,无非是将来可以相夫教子。这一套套的教诲、礼节、仪式,对于这些妙龄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反抗是必须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在逃往体育馆看球赛的那场戏,沉稳的叙事有了风格上的变化,导演借用了一种喜剧片的处理手法来展现自由欢畅的丰盈之美。首先,是姐妹们在球场助威的画面被太过巧合地转播,被奶奶撞见,然后是那位胖胖的阿姨为挽救作出了一些列出离的举动:敲碎保险器(为了杜绝男人们看到转播的可能)、跑到变压机组(速度之快)、捡石头砸坏整个村子的电力运转(角度之准),观众会惊叹于事件的巧合、阿姨的机智和投掷石块的妙手,从而获致“笑”的快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特例为了在黑暗来临之前表现青春之美,作了这般滑稽的处理。但从整体影像架构上的这一小处脱机也暴露出这部处女作的问题:企图将太多的表达内容融入一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容量中。

  这些过多加进的内容,尝试为五位女孩(数量之多)捋出命运线也可见出。这五位年纪上未见多大悬殊的姐妹,走上了殊异的命运之路。大姐与二姐产生的鲜明对比,通过安排同时婚嫁得到了加强。大姐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夫君,而可怜的二妹却没能拥有相似的命运:她父母之命妥协了,嫁了一个对其并没有爱的男人。在婚礼上,当大姐与丈夫快乐共舞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也是她,抱着对全世界的恶意喊出了那句最无奈的自嘲:我睡了全世界。但观众十分清楚,她内心的真实声音却是“全世界都睡过我”。这让我们想起了开头女孩们骑在男孩头上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奶奶如此告诫她们:私处抵着男性的脖子便犯了禁忌,以至于最小的妹妹一气之下要把椅子烧掉,因为它们也曾经抵着她们的私处。

  但这个操蛋的世界依然折磨着她们。如果说二姐对世界的脱节,换来了听之任之的处世态度,三姐的出离叛逆则让她招致了自杀结局。导演安排了两场戏,来完成对死亡的书写。首先是由小妹妹的视角所察觉到的舅舅对她的性侵(至于其它女孩有没有同样被性侵,导演隐约提及了四妹,相信观众自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便是在车内光明正大举行的做爱戏(一次抗议性的仪式)。

  最后,便只剩下两位最小的妹妹。影片虽然不时地以最小的妹妹若带无知的眼睛去看大人们身处的世界,却常常抛离这一视角。比之其它角色,她对观众显得更为亲近。正是通过她的某些视角,观众才发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她也成了终结这些悲剧的最后希望。因为语文老师的定居,伊斯坦布尔成为小女孩心中逃离传统与束缚的象征。这是一开始便埋下的伏笔最终,结尾对此作了回应:他们逃离成功。

  这是一部温暖、感人,意涵丰富的电影,但因为尝试在过小容量内加入的太多思考而显得略为臃肿,导致了部分影像风格上的不协调。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值得给予热情地鼓掌,尤其是尝试从一个女性视角来向观众展示恶习下不同的生命状态。

  《野马》影评(十):白马非马

  感谢武汉这座可雅可俗的城市。

  又是一年法国电影节,就突然想起来2016年法国电影节和德语老师一起看过的这部片子。

  每次都是在武昌凯德,开场前,我还在为在武汉电影院看的第一步法语片暗暗期待。结果一出来我还以为自己退化到A1了,什么都听不懂!搞了半天是土耳其语的,只不过是参加了嘎纳,服。

  时隔一年,细节也记得不太清了,其实发现不是法语以后,都有点兴味索然了。但是导演还是很有功力,小女孩一开始对伊斯坦布尔的向往,就把我又拉回来了。感情泛滥的人就是无时不刻都在共情,多少年前,when I was a little boy, sth like that之类的,不也对北京充满着幻想,2008年的大雪,当我躺在地铁站门口的积雪上时,我又何曾想过自己会再去那儿生活一年,哈哈,让我想到了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幽灵飘荡在欧洲的上空。

  Anyway 拉回来,一家五姐妹,小妹妹就是家里的光,姐姐们一个个都被迫嫁人了,多数都是伴着眼泪,还有故意吃胖,故意捣乱,还有一场戏的是搞得家里人仰马翻吧,也记不太清了,时间线往下拿,记得有一位司机的出现,点亮了昏暗的剧情,其实仔细看,还是觉得挺难过的,好像还有小女孩的老师,最终她还是去到她的伊斯坦布尔了。可是我的北京再已经不是我的北京了。

  那就再见吧,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野马》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