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桑格莉之夏》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2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精选10篇

  《桑格莉之夏》是一部由阿兰蒂·卡瓦特执导,尤利娅·斯特波娜妮特 / 艾斯特·蒂奇 / 朱拉特·索蒂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一):感谢这个夏天有你,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

  整部电影的基调比较灰暗,缓慢,是属于【渐入佳境】的标准文艺范电影,看完最后会恍然大悟剧中的很多伏笔和呼应片段,惊呼其精彩

  1.性格差异但互补到不行

  桑格莉家庭优越母亲强势房间简单的只有一张小的适合卷缩的床和一个随意摆放衣服行李箱,和她家的豪宅格调矛盾冲突着。那晚家庭聚会尴尬到不行的氛围和桑格莉浴缸里回忆自残的原因可以看出,桑格莉家庭并没有很温馨,母亲强势,甚至喜欢打压孩子--所以这就是女一内心脆弱敏感阴郁的原因吧,朋友笑容少喜欢什么也无法说出来。

  反观奥斯特则是完全反过来,要兼职数份工作但房间摆放已经超越我的认知范围简直什么都往里塞,而且生活丰富多彩朋友拍照设计技能满满,和母亲对话不多但从妈妈宠溺往她额头摁了下面粉,还是看得出母亲的关怀也是她活泼性格的形成关键

  以上是性格差异才是互补的基础,桑格莉的冷淡甚至抑郁与奥斯特的活泼亲切温暖配一脸。(也是能感染彼此的重要原因呀)

  2.“你懂我我也懂你”这种感觉你懂吗?

  从第一眼见面,奥斯特那一见钟情眼神已经完全暴露了。死皮白赖的让桑格莉抽奖的【17】也伏笔的很精彩,抽奖应该也是有做手脚的,哪能那么恰好是17呢。

  奥斯特第一次看见桑格莉左右手的自残时并没有一般人会有的大惊小坏,而是自然不让人尴尬的数一14一17,但那眼神的心疼还是满屏。感觉奥斯特是懂桑格莉的痛楚却很暖的不说破。再后来,奥斯特温柔的说就三道不能再多了,并也在自己肚子划了一道。桑格莉不忍别开头看。这一幕真的很美好,感觉对方没有说破的很懂彼此。奥斯特想让自己感同身受并想要告诉女一我和你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

  奥斯特喜欢拍照,所以剧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俩人到处拍拍拍。这是从朋友聚会那晚桑格莉自告奋勇虫子旁拍照并且能摆出奥斯特想要的感觉,并在之后两人很契合拍了很多另类主题怪诞风格照片,这看的出桑格莉完全就是奥斯特手中相机的最佳模特。就像你是我的soul mate似的,不需要过多语言说明就能迅速GET到你的点,心照不宣配合着。

  3.谢谢你让我面对自己

  奥斯特了解桑格莉恐高鼓励带她去试飞,一脸我信任你的竖起大拇指的笑容。当然电影需要有个矛盾以便高潮转折,所以桑格莉脆弱了下俩人边骑车争论,于是冷战开始。某日早餐桑格莉问母亲跳舞时候的片段也是很有深意的。特别接着是玫瑰花飞机旋转我想应该是某种象征梦想终于萌芽花开,桑格莉开始正能量了,直面恐高并笑容更多了,藏了朵玫瑰花在口袋这个点真的很妙。

  桑格莉主动好说“对不起”,原来还板着脸的奥斯特顿时心软的转身了(谁让人家那么爱呢)。

  所以说呀,谁能抵得住心爱的人在你面前的那句对不起呢。

  4.剧中呼应的片段

  【数字17】17是她们相遇时桑格莉抽中的号码(始与17),也是桑格莉自残的伤痕数,后面也没再出现桑格莉自残了,所以最终确实如奥斯特恳求的左17右17不能更多了,17也是大部分人正值青春年少感情悸动,情窦初开的年龄,所以在17岁里陪着你成长的人,会是你一生难忘的人。【17】贯穿呼应全局,代表相遇代表青春。

  【骑单车飞驰】开头桑格莉还处于寡欢状态时,好几次骑车都是面无表情的。但当她正能量主动和教练提第二次学驾驶飞机,回去的路上那骑单车时,这是她第一次骑车露出无比美好的笑。

  【手臂上的疤痕】开头桑格莉不愿换衣下水,就是为了隐藏伤疤同时暗示心事重重不愿坦荡面对的性格,而后面她和奥斯特和好,奥斯塔为她拍照,桑格莉在岩石上主动露出双臂,那一幕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不是就是“感谢你让我面对我自己”最好的回应吗?

  【关于桑格莉的梦】桑格莉曾向奥斯特描述一个梦,说她在水中自残时奥斯特出现了。而之后俩人吵架冷战后,桑格莉在深夜湖中的极似要溺水般的“游泳”,应该是为了求证她的梦,想实验是否自己在绝望的时候会想起(需要)奥斯特。当然答案是YES。

  5.关于两年后的结局

  结局两年后的对话更像是久别重逢,不了解对方的近况,生疏的可以。两人性格似乎换了,桑格莉话多了而奥斯特好像怕打扰对方但依旧一脸关心样子,特别是最后隐忍的把侧头眼泪忍了回去含笑看着桑格莉飞向天空,那种感觉应该是还喜欢她的,只是略有遗憾的不能再和之前一样在一起了。

  奥斯特在给桑格莉看之前拍的照片时,女一慢慢笑脸变的略沉起来,是想起自己过去的一面嘛?不懂这个设计寓意

  结局我的理解是:更多是围绕桑格利的成长路上有奥斯特的陪伴,让她在这个夏天学会如何面对恐惧。但两年的时间就和大部分人一样,之间的感情不足以抵挡时间的冲刷,久而久之就不联系了,所以最后各自安好的不He不Be的故事

  感谢这个夏天有你,感谢我的生命中有你,感谢你的出现让我勇敢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二):桑格莉之夏

  《桑格莉之夏》很美的一部电影 颜值好高相比Sangaile我更喜欢Auste Auste在第一眼见到Sangaile就表现出了喜欢 她房间的设计服装的设计摄影都表现出对艺术的敏感捕捉 她鼓励Sangaile追寻自己的飞行梦 但是我个人观点Sangaile过于自我 不管是在她第一次坐上飞机是恐高表现之后的对于Auste和自己飞行梦的放弃逃避 还是在故事结尾她对她飞行的痴迷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和Auste Sangaile更喜欢的是飞行和Auste给她的鼓励 我觉得她并不是喜欢Auste的 而Auste在第一眼就喜欢了Sangaile 无论是Auste在为Sangaile做衣服还是拍照的眼神都是满满的喜爱 故事的结尾虽然Sangaile实现了自己的飞行梦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可是从Auste的眼里我看到的是欣慰也是无奈 欣慰是自己爱的人实现了梦想并快乐自信 可更多的是那种和相爱的人越来越远却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知道自己和Sangaile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了她也明白相比飞行自己不过是Sangaile人生的一个过客 在Sangaile和Auste这一段感情中Auste总是处于成熟主动的一方 她主动去认识了Sangaile主动带Sangaile进入了自己的生活 而始终处于被动的Sangaile在这段感情中想一个被牵引着的风筝 在她实现飞行梦的那一刻起Auste便再也无法抓住她 我喜欢Auste的那种艺术感觉喜欢她成熟的对于感情的主导和牵引 我更喜欢她在每一件事情发生之后留有的那一丝余地和不道破的尊重 我想其实在两年后Auste见到那个实现梦现的自信的乐观的充满笑容的甚至有些陌生的Sangaile时 她便明白了两人越来越远的距离 她来找Sangaile一是来送照片二我觉得是在对两人的感情做一个终结 从两个人的房间就能看出两个人的差距有多大 而时间和相处也不过是为了分别倒计时 不知道为什么故事应该是美好的结局 可看到结尾Auste望着天空Sangaile驾驶的飞机 我真的很难过她们两个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她们两个也是真的弄丢了彼此 像青春里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个人一样 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了却没能够陪他到最后 我们渐渐得变得成熟温和学会谦让懂得理解 可那个教会我们成长受尽折磨委屈的人 却再也无法感受那份温柔 真羡慕那些兜兜转转还能是最初人的感情 微博上有一组从小爱到大的图文 他们可能不是一直在一起但是在时光流转之间 他们爱了分了却又牵起了对方的手 很多人说前任是毒药复合也免不了被同样的问题重复伤害 感情这个东西不好分类不好断言 反正爱过爱着爱了终究逃不过爱一字 两个超级超级美丽女主!! 真的看过颜值最高的同性电影 艾斯特·迪兹乌特 Aiste Dirziute 茱莉亚·斯特波奈伊特 Julia Steponaityte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三):桑格莉之夏

  好吧,我说的不是丹麦女孩卡罗尔。 她,清瘦冷漠,像有厌食症的T台GIRL,漫不经心,喝着一支大瓶装奶,她望着度假别墅草坪,妈妈正在做瑜伽……这个夏天,她17岁。她叫桑格莉。 《桑格莉之夏》是奥斯特制作的那条天空蓝的小蓝裙,干净清爽优雅,搭一副针织破洞马海毛手套,又有点型格耍酷小叛逆。 北欧小国立陶宛,秉承俄罗斯的传统,有芭蕾舞女演员,飞机空中花式表演森林冷水湖泊,极短而又有点寒意的夏天,和《夏天遗失的27个吻》里的浪漫诗意。 她,甜美热情热爱女红,普通人家女孩奥特斯,被桑格莉仿佛性冷淡的高傲深深吸引。她们年纪相仿,她却需要四处打工养活自己,甜品店店员节日礼仪小姐……还好,她有一个暖宝宝一样的妈妈,在她被任性的桑格莉伤害的时候,给她做“盐”和“糖”放一起的小饼干。 桑格莉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经常去她家别墅附近的机场看飞机。 和平凡的奥斯特相比,桑格莉是忧郁病态的,她被她的酷所吸引,她喜欢她的温暖。奥斯特在桑格莉道歉时说,你知道我对你是最好的。 这种经典的青春组合似曾相识,在去年上画的国产电影《少女哪吒》中,王晓冰和李小路也是这样一对好朋友,一个是动不动就感觉难受的任性小公举,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侠女。 《少女哪吒》将少女的基情停留在友谊阶段,《桑格莉的夏天》却肉帛相见,满屏活色生香。《桑格莉的夏天》最显著标签就是“女同青春片”。为了猎奇而观影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她们并非天生的蕾丝边,她们是普通女孩之间的嬉戏和成长,只不过这种嬉戏和成长里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性爱。 桑格莉刚刚加入到奥斯特的朋友中时,开车的男孩子就和她对上了眼,那天愉快地玩完后,桑格莉看着那些高压电塔说很美(她后来为了克服恐高症就是爬的这座塔),男孩停下车,说她的耳朵长得有趣,两人心照不宣,玩了回车震。只是桑格莉面无表情,似乎她不仅是表面的性冷淡,而是骨子里冷淡性。 第二次篝火派对,男孩从鱼肚子里剖出了一条长虫,众人恶心状,桑格莉却抢了男孩的风头,她将长虫放在鞋尖,绕在手上,男孩忍不住拎起丢得老远。在我们地球人的文化里,男人面子始终是一面温情脉脉面纱,撕开它的女人都叫女汉子。女汉子桑格莉这次在高塔前未做任何停留,骑上自行车径自离开。 桑格莉的异性性爱冒险到此结束少男少女其实是无法真正理解和相爱的,都说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懂异性。 但是同性却不同,同性对你的小确幸小痛苦几乎是秒懂。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手上的伤痕时,她就充满同情地数出一只胳膊17道,一只14道,她知道她总会凑够17道的。17,刚好是她们第一天见面抽中的号码,那个号码可以让桑格莉免费享受和飞行员同飞。 但是,桑格莉放弃了,她回到家就给自己添了一道刀痕。她第一次这么干是因为妈妈说她不配叫桑格莉,她的名字力量意思。跳芭蕾的妈妈曾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她在生活中的状态还是一个舞者,不停练习着,好像随时会再登台。明星妈妈是每个孩子的噩梦,她们因为出色天赋努力成为明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总是能被那种光芒灼伤。 桑格莉内敛沉闷,她没有继承妈妈的舞蹈天赋,她喜爱飞行却胆小如鼠,还有恐高症,飞行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白痴梦。 好在奥斯特及时出现,这个导演派给桑格莉17岁的成年礼,一个心灵的疗愈者。 桑格莉告诉她,自己做了一个梦,刀具掉进了浴缸,最后变成了奥斯特戴在头发边上的海螺。海螺的意象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桑格莉去奥斯特的家,她赤裸着让奥斯特量尺寸后,她的手滑向桌边的大海螺的缝隙,那是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的裸体,桑格莉对这个丈量自己身体的人产生欲望。 第二次是在湖边拍照,奥斯特的发边别着一只小海螺,桑格莉凑近它听大海的声音。 第三次同样是凹造型拍文艺照,桑格莉告诉奥斯特自己的梦境,自虐工具变成性欲符号,桑格莉已经从隐秘的惩戒的痛苦和快感里找到了替代它的东西,是的,自虐对于自虐者而言是痛并快乐的,就像自慰带来的满足。 SO,那日黄昏,她们穿着星星点灯的裙子,在野花遍地的草丛中第一次尽情地撒欢,桑格莉的性冷淡消失了,她成为了一个正常激情的女孩。这爱的色放给了她力量,她第一次一个人爬进了机舱,幻想着在天空俯瞰大地。 更进一步的治疗,是奥斯特让桑格莉躺在浴缸里,手臂画上伤痕,地上一滩血迹,COS梦中自杀的场景,心理学里释放黑暗情绪的方式如同挤掉伤口上的淤血和脓。 桑格莉再次在手臂上划下一道伤痕,奥斯特在自己的腹部划了一道,You jump, I jump! 这种共情如同最强的爱情誓言。划伤痕的自虐在这里变成了爱的仪式。桑格莉充满迷恋地亲吻着奥斯特腹部的伤痕,她们浑然一体,尽情尽性。她们的精神之爱使性爱获得了更多高潮的奖励。 但是问题始终存在,只要桑格莉一天没飞上天,自我无法得到实现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存在一天。 桑格莉被高傲掩饰的自卑随着飞行体验的失败最后爆发出来,她再次割伤自己,和奥斯特绝交,烧掉她们情感象征的小蓝裙,甚至一度跳入湖中想自杀,但是呛了几口水后,她开始挣扎,她开始湿漉漉地爬回栈道,栈道旁的灯如同机场安全降落时的指示灯…… 死过一次的她终于明白,她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梦想和恐惧。 第二天,云淡风轻的早餐时间(与昨夜黑暗湖水中致命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她第一次问妈妈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妈妈说当你站在后台等待时,你感觉心都要跳出胸口了。但是一站上舞台,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响起,你就被它抓住,全心投入。 这就是桑格莉想要的自由。当她开上飞机,做出电影刚开始时那些特技飞行师们才能做出的自由落体旋转动作,如同一只急速下坠的鸟。这就是她释放能量的出口。她所有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个,天空才是她的舞台。 她重新找回了奥斯特,请求她的原谅。 她开始爬那座高塔,为了治疗她的恐高症。 这个不动声色的关于梦想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爱的能量如何拯救绝望和恐惧的故事,衔接自然,构思精巧,前后呼应,看似平静甜美的少女生活,却处处暗藏杀机,残酷青春为何残酷,只因太多内心戏。 做出决定的年纪,也是对自己惩罚和责难的最后期限,17道伤痕是17次对自己的失望,17次不可饶恕的自我惩罚,17次,够了,不能再多了!这个夏天,桑格莉在奥斯特的帮助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两年后,奥斯特带着她拍的照片去找桑格莉,桑格莉一身飞行员制服,飒爽英姿让奥斯特惊叹,这个让她着迷的女生已经成为了一个自带光芒的气场女王,她可以让男人和女人都为她意乱情迷,她塑造了她,却也正在失去她。那杯一口没喝,令人惆怅的爱尔兰咖啡知道她。 跟随新新人类成长的步伐,青春电影在不断进化,《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当人们惊叹立陶宛这个才6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拍出这样的电影时,你或许不知,该国现任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就是位金发美女,他们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啊! 今年三月,一部同样是飞行题材的港产青春片《那一天我们会飞》即将上画,这部香港的《我的少女时代》里充满了90年代的港式青春的怀旧元素,《少女哪吒》怀了一把大陆小镇青年少女时代的旧,《我的少女时代》怀的是台味的少男少女们的旧,《桑格莉之夏》不用怀旧,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分享它的人深深感动,谁说言青春必怀旧?当下的青春就是最好的青春,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表达的技能。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四):17岁少女有多美,这部电影就有多美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会研究”年纪”这种让人悲伤的玩意,我们被世界胁迫,被莫名其妙的周遭环境胁迫,着急忙慌地往前跑,以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以为“十几岁”不过是昨日,以为“青春”还是一个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东西,以为“十年前”指的还是九几年。

  可是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生活会给你迎头一击,让你惊醒。

  上次看《月升王国》时,电影里的少年少女美好到一塌糊涂,看着他们听着音乐在沙滩上起舞、接吻,我只想嚎啕大哭一场,那种猛然发现我已苍老的感觉真难受,就像是打破了所有苦心编织的幻想,穿过现实的荒漠,你看到已渐渐老去的皮囊,和愈发麻木疲惫的心。

  那种怅然若失,就如同看《桑格塔之夏》时的心情,看着少女们充满胶原蛋白的面容,就能感受到那如金子般闪烁的青春光芒,她们太美了,风景太美了,丛林太美了,逆光太美了,连忧愁哀伤都美到让人心碎。

  17岁女孩桑格莉生在一个有些刻板严肃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她寡言抑郁,沉溺在对未来的迷茫中,带着一身的灰败气息,她心中暗藏着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却踟蹰不前,直到她遇到了明媚少女奥斯特。

  奥斯特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与桑格莉的冷漠苍白不同,奥斯特简直是天使一样的存在,热情开朗,充满了奇思妙想。片中用一个强烈的环境对比直观地表现出两人性格的极大反差,桑格莉的房间简洁而空档,只有一张床,了无生趣,而奥斯特的房间却像一个神奇宝盒,摆放着五彩缤纷的手工制品。

  少年时代遇到一个人,你是否愿意与他亲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趣,那个时候,我们选择朋友与金钱无关,与家境无关,与世俗所衡量的一切都无关。而奥斯特绝对是那种最珍贵的人,古灵精怪,充满了奇思妙想,与她在一起,不会无聊,不会尴尬,她给桑格莉设计各种奇特的衣服,带她摆造型拍照,她们去郊外,去草原,在魔幻时刻里点亮裙子里的灯,去体验一切的不可思议。

  我非常容易被青春片里的少男少女打动,比如《我和厄尔及将死的女孩》,比如《怦然心动》,那些男孩女孩有着真挚的个性,天马行空,如宝石一般珍贵,每个人都是别人记忆里最独一无二的纪念版。长大之后很久,我才意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奇妙之处,在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同学,却让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或许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着,那些掩藏在肥大校服背后的人们,都曾默默发射着属于自己的光束,而我,却错过了他们的闪耀,甚至都未曾想过要去了解他们庸常表面背后的斑斓,如此想来,真是一种遗憾。

  在影片中,还有一组特别鲜明的对比意象,水与天空。每当沮丧或者困倦时,桑格莉总是沉到水中,被黑暗吞噬。虽然桑格莉恐惧高空,但她内心最向往的却是蓝天,这个17岁女孩将要冲破恐惧去试试飞翔的滋味,还是,长久地沉溺在幽暗的深海中,像她妈妈一样忘记梦想,徒留伤悲?桑格莉的内心在经历着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自我博弈,在挣扎中,她愈发孤僻阴冷。

  直到,桑格莉遇见奥斯特,她遇到了一场救赎,一个溺水少女被另一种温暖拯救。我们的青春期总会遇到这样的救赎者,带你走过悠长暗道,走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空旷天地,那种温暖能让人走出偏执与狭隘,见到更广阔斑斓的世界。随着和奥斯特的关系一步步亲密,她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触碰那个飞行员的梦想。她终于能去摸那架飞机,终于敢爬上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俯瞰风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飞行者。

  立陶宛的风景美如画,17岁的女孩们却比风景更绚烂,前几天,去法国游玩,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恰逢放学时间,一群女高中生突然出现在街道上,她们笑着,闹着,彼此交谈,刹那间,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看着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充满着朝气与自信的面庞,感慨万千。

  现实中,00后的孩子都已是万人偶像,97年的少年都已经在谈着轰轰烈烈的姐弟恋,96年的女孩也到了法定结婚年纪。而我,已经和17岁渐行渐远,再也无法触碰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是平庸忙碌地变成一个无趣的中年人。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五):你穿越时光 揉碎了怀念的夏

  怯弱羞涩的你

  勇敢奔放的我

  你渴望自由的飞翔

  却如蚕蛹般被困

  你无处释放

  在自闭中逃离

  在自虐中残喘

  无意中你如磁石般吸引了我

  你深蓝色的忧郁与落寞

  恰如深不见底的大海

  让我愈坠愈深

  我记录下你清冷美艳的瞬间

  我触摸你细弱而急促的呼吸

  我亲吻你手臂上的34道划痕

  我想感受和你一样的感受

  森林余晖

  星夜大海

  萤火木屋

  心底的蓓蕾终于绽放

  我多想进入你的生命

  待这片片柔情

  温润你所有的悲凉

  直到

  直到

  你把我推开

  带有你印记的夏

  清脆地落幕

  仿佛一夜梦醒

  是炙热的红

  是悠然的蓝

  是琉璃的紫

  亲近又疏离

  黑白又多彩

  试图翻过去这一页

  很久以后的同样的夏

  我想起你

  只有嘴角扬起的淡淡的微笑

  只是

  只是

  你并没打算成全我的心事

  身穿着那抹破烂的蓝

  你凛冽的眼神中

  闪烁着孤傲与坚决

  终于

  你穿越时光

  揉碎了怀念的夏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六):墙上的斑点

  关于本片:1. 本片曾被法国《电影手册》评选为2015年十佳电影之一。2.这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导演自己也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因此她很注重这部电影的“感官”表达。元素涉及森林,湖泊,蓝天,少女的爱和飞翔的欲望。

  精彩台词:谢谢你,做你自己!

  影迷评价:这是一部关乎身体的电影,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克服恐高不适的故事,而是在用镜头传递这种微妙的感官体验。

  网络评分:IMDb 6.8

  影评正文:

  墙上的斑点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七):两万公尺的距离

  我和你相隔的两万公尺的距离。

  17是个幸运的数字!她们相遇在十七岁的夏天,17号给了桑格莉实现梦想的机会,是奥斯特,可她躲闪,她冷漠,对生命,对生活,对性,不表达抗拒,麻木,这算是一种要命的高冷,想试图侵入她的大脑,看看她到底在想些什么。

  她向往蓝天,做一个飞行员,却恐高。奥斯特的热情十分打动人,她的笑,她的卧室,那种怦然心动的爱意,隔着屏幕都能感受被感染到,她对桑格莉的爱是炽热的,而她得到的却更像是桑格莉出于礼貌的回馈。直到那个萤火虫的夜晚,桑格莉才有勇气,坐进了驾驶舱。

  奥斯特成全她,也因此最终失去了她。

  在她们分开的两年,我想奥斯特一定在想念桑格莉,而桑格莉,我却只能看到一片空白。也许奥斯特不过是她俯瞰世界那一点,可以忽略不记的坐标。曾经徘徊过,然后,没有然后吧。她的面无表情真叫人难受,我多希望桑格莉在天空划出“我想你”就像偷影子的人里,克蕾儿用风筝写下“我想你”那样,少女心澎湃的浪漫爱情结局还是适用于大多数观众。但是不,最后那个长长的镜头,是桑格莉在驾驶舱内满足的,从容的,微笑。奥斯特知道的,他们之间距离,不仅仅是离开的两年,不管她们的影子多少次重叠 包容 ,奥斯特永远都偷不走桑格莉的影子,听不见她心里的悄悄话。她属于蓝天,她想着蓝天,就像沉在海里,沉在蓝天的影子里,海的沉寂 ,天空在呼吸,而奥斯特的耳边只有她渐行渐远的笑脸。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八):天空属于她

  文 | 徐佳含 (Heidyroyal Tea)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ummer”似乎并不足以表达它的美好。在立陶宛,也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这部电影就叫做“桑格莉”(Sangaile),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电影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电影手册》将它比作英格玛·博格曼的《不了少女莫妮卡》,“令我们在观影后许久仍为之惊喜、震撼。”《桑格莉之夏》讲述了17岁的桑格莉与一位同她年龄相仿的少女相爱的故事。随着爱情的萌芽,一个桑格莉隐藏依旧的秘密被曝光:桑格莉梦想成为一名女飞行员。这样的手法我们似乎已经屡见不鲜——之前已经有不少关于青少年的电影都是通过这种有形的活动来隐喻一个肉体上的发现。然而,在这部影片中,飞行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细枝末节,而是影片重要的驱动力所在。

  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桑格莉不断训练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学习了驾驶技术,最终在那个深爱着她的女孩的目光中起飞。这样的转折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于独自在空中翱翔的欲望的肯定,这注定与两个人永远“捆绑”在一起的愿望相违背;这是一个勇敢的、冒险的结尾,像是在影片主人公和观众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明明还有那么多要讲的故事,却不得不在此戛然而止;这也同样是导演质问、抨击世界的方式。桑格莉毕竟不是莫妮卡,她没有那么好斗,因此这部电影久久停留在私人的、隐秘的范畴;然而,这个结尾却赋予了全片更为旷远的意义——桑格莉最终成为了飞行员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放逐、是解脱,带她逃出了那封闭、压抑的卧室,更逾越了她生活的小村庄。《电影手册》是这样称赞这个结尾的:“这时,我们想到的不再只是博格曼,而是让·格莱米永:天空属于她。”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九):谢谢你做自己,我爱你

  那种自残倾向的人

  是用疼痛让自己清醒 让自己感觉还活着

  尝试用身体的痛来代替内心的痛

  来惩罚自己

  带着些许自责。

  后来奥斯特想让桑格莉停止这样的自虐

  为她做了同样的事

  这样才能成为可以真正体会她痛苦的人

  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

  所以她开始信任她

  她们就是那个时候 两颗心真正在一起的。

  世界上愿意为你置身于相同痛苦中的人又有几个?

  影片用飞行来做象征

  飞行器的花样飞行来做载体

  很美 而且充满画面感

  象征意味也很浓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飞翔 却总是恐高

  奥斯特让她学会了做自己

  影片中还展现了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

  母亲不理解女儿 女儿似乎也不理解母亲

  (太多不明确的地方 有点不太看得明白)

  但母亲后来的“告白”:

  在舞台上演出就好像在飞翔

  舞蹈就是母亲飞翔的方式

  似乎女儿和母亲在追求着同一个东西

  这是不是就是女儿与母亲和解的开始?

  奥斯特走进桑格莉的生活中后

  她曾愉快的在海中漂浮

  那时她好似海中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后来她们吵架分离

  当她再进入水中时却怎么也浮不起来了

  两次的对比 都是对主人公内心的一种映射与暗示吧。

  桑格莉内心的伤痛

  在外就是她手臂上的伤痕

  一开始她需要手套的遮挡

  她自己无法面对 也不想被他人知道

  所以她遮掩

  后来二人吵架和好后 在岩石上

  奥斯特为她拍照 她暴露自己的伤口

  预示着她不在害怕内心的恐惧 她想要开始直面它了。

  她用她的爱治愈了她

  片中桑格莉说“感谢你坚持做自己。”

  ——谢谢你的爱

  谢谢你让我爱上了最好的你。

  我也在我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了你。

  《桑格莉之夏》观后感(十):少年正在经历

  这是一个在立陶宛一处美丽的乡野上发生的两个少女的故事。开头在天空中飞转的飞机发出轰鸣的响声,给人的大脑带来短暂的空白,说不定正在观赏这一景象的少女桑格莉也是如此感受。飞机对于桑格莉来说是既向往又恐惧的,从影片的表现来看,她的这种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混合多重臆想。童年时期缘于母亲的自卑停留于身,目前内心的空洞无知无法填补的空虚无措,对茫茫未来不可预知的恐慌和拒绝。这些少年情绪都汇在这一架转来转去、自由自在的飞机上。在那场飞行表演的末尾,声音变得诡异,暴露出主人公抑郁的内心底色。 自残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百度百科),这种隐秘的事情,在我们的青春期却好像很“活跃”,就拿我接触过的曾经的少年来说,自残好似并不小众。我了解过的自残过的孩子,他们这个行为的原因,大都来自原生家庭。离我最近的是我的哥哥,他拿烟头烧自己的胳膊,我爸妈在我们孩童乃至少年时期是经常打架的,很残暴的那种。后来哥哥,长大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男孩了,能够保护妈妈了,家庭暴力也就慢慢少了,印象中,哥哥是最近几年整个人才渐渐变得明朗起来的。还有一位我的高中好友,从外面看,她家境优渥,外貌明亮动人,好像是那种被父母宠大的孩子。我偶然间发现,她的胳膊上有几条划痕,这是她妈妈太希望她变得优秀而给予她各种压力的结果。儿童还有青春期的孩子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在他们看来,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在他们自己看来轻如羽毛的一言一行,或许在孩子的世界它就好像一颗巨石。只是父母总是不懂,孩子的心理如同漂浮在水面的一颗稻草,父母轻轻一按,他们可能就会溺水窒息。

  女主桑格莉也是由于母亲对她的一次贬低而产生的自卑至郁,她像吸毒瘾一样,迷上用圆规角将自己的胳膊划出血的感觉。想想孩子的痛苦哪里去发泄呢,有些积压在心底的阴郁是无法靠大哭大闹来消散的,像是粘在体内的胶水,无论自己怎么样扯都无法去除,只有用伤害自己的身体的这一方式来获得短暂的释放。大人在当父母之前或许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当父母”这一学问。

  不过还好,电影中的桑格莉遇到一位阳光自由的少女,她们在游戏中,感情逐渐升华,共同完成了一场“青春蜕变”。奥丝特(阳光女孩)在那一段落尤为帅气——为了不让桑格莉继续自残下去,她陪桑格莉一起,也划自己一道,以此来终结自残。原本是划在胳膊上,在观看桑格莉触目惊心的自残时的奥丝特还是瑟瑟发抖的,但她心一横,直接站起来,揭起上衣,在自己小腹上划了一场道,鲜红的血沁了出来,她美丽脸旁上的坚定令人动容。影片并没有把这段设计得很煽情,过程自然真实,凡事经历过青春期的人们应该都能理解:“没错,这就是属于少年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部青春电影也有励志的影子,简单地说桑格莉的成长路线,便是从向往飞机但又恐高到一点点克服恐惧,最后当上飞行员,征服天空。但它的励志并没有那么刺眼,看起来是比较舒服的。它没有故意美化现实,大多励志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只要你努力坚持不懈,再加上主角光环,你就能过五关斩六将,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呵呵。

  关于主角克服恐惧的过程,《桑格莉之夏》只是用短短几个镜头一笔带过,没有极力渲染,这一点的处理不落窠臼。我认为在这里,影片很好地把“小”和“大”结合起来。一方面,用心理描写镜头表现主人公小小的心绪;另一方面,我们跟随主人公攀爬高地,欣赏到立陶宛辽阔渺远的乡野风光。大的天空,远的草地,自在的飞机,小小的主人公的恐惧忧郁慢慢消散在空旷的大自然中。

  当时桑格莉的妈妈问桑格莉她以后要做什么,桑格莉有些赌气地回答“妓女”。小时候,我们常常被问到:“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我们大多无不带着些许傲气眼睛泛着光亮地回答:“我长大要当一名警察!”,“科学家”,“医生”……而等到我们处在桑格莉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已经或多或少地触摸到现实世界的铜墙铁壁,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也会以调侃冷嘲态度瞎说一通,或是无言回应呢。 《桑格莉之夏》不是在教诲我们:“你要努力呀,一切都会变好的,一定可以成功的!”,而是在同我们分享一场和我们一样的少年成长之事。(本文的少年没有性别区分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