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火星救援》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火星救援》的影评10篇

2022-03-13 12:5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火星救援》的影评10篇

  《火星救援》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 / 杰西卡·查斯坦 / 克里斯汀·韦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星救援》影评(一):我真的没睡着

  周边评价实在太高,以至期待过高。平心而论,是部好片子。然而。。。

  好莱坞越来越爱讨好中国观众....以前我以为是中国经济崛起,吸引中国观众进电影院来的。今天突然有个想法,莫非是因为老有政治不正确的内容被砍,就加点拍我大天朝马屁的段子进去让审片的大大们舒服,心情一后就放进来了。。。毕竟中国市场吸金。。。

  关于那个乐观、或者再那啥一点,世界大同(全球人民关心一个人的生命,彼此竞争的大国共享科技),听起来的确要比鲁滨逊,我要活着,自食其力、不靠任何人战胜冷酷人生。。。更温暖一点,也更符合当代价值观。可我怎么看着就这么像童话故事呢。。。电影里连个坏人都没有,不对,应该这么说,电影里连人格有瑕疵的角色好似都没。。。除了那个唱黑脸的主任。。。

  然后是剧情太没有起伏了,各种:矮油怎么搞?叮咚,我想到了,可以这样....再这样....mission complete....无数个这样的段子就构成了这部电影。。。我全程没有任何紧张、焦虑的感觉,和我啃饼干应该没多大关系。。。说实话如果剧情抓人点我根本也没时间啃饼干。

  很奇怪为啥这部片好评如潮,我的观感是——这该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理科狗专属电影....额....莫非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上次星际穿越没看懂,这次我看懂了。而且,哇,你看,火星,你看,灰机...高大上了,评分能低么....

  《火星救援》影评(二):美国大片是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人了

  影片开头节奏就很紧凑,不像有的电影无关紧要的事拖很久。屏幕上一次次的显示多少多少火星日给人的感觉其实是特别焦躁的。我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真的面临这种情况怎么忍受得了这种寂寞,吃不饱,睡不好,只有老式的迪斯科作为娱乐,提心吊胆着恶劣天气,一个人呆上数以百计的天数。曾经有一个实验,把老鼠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给与充足的氧气食物和水,但是屏蔽一切声音,老鼠很快就死了。还好主角有迪斯科。还好呆萌是个乐天派。一边认真探索如何活下去,一边对着摄像头吐槽。原谅我没有身为一个理科生的觉悟,我觉得把我放在荒野一周都活不下去,别说火星了。要怎样的知识储备才能想出用废弃的有机肥种土豆,用剩余的推进燃料联氨以铱催化产生水,拆工作站的电源启动多年前舍弃的通讯设备,用核反应装置作为车的能源,想得到把26个字幕以16进制对应传递信息?虽然其中有很多问题我不是特别明白,比如说火星真的有土壤?好吧,即便现实中NASA证实有,土星上土壤跟我们常识中的土壤可以相提并论吗?缺乏某些矿物质的话真的种的出来?即便种的出来,如果有放射性元素,真的不会变异吗?呆萌感直接吃也是大胆。还有,即使算准了氧含量,火箭燃料的燃烧就算不爆炸也是很剧烈的吧,怎么会平静的想喷淋装置一样?好吧,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导演或原著作者的一种非科学的美好设想吧,虽然影片的拍摄请了很多专家顾问,但毕竟是科幻片,就像原著也承认了火星并没有风暴,火星的大气。种的土豆田因为开仓错误毁于一旦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绝望,也将影片推向高潮。绝处逢生是所有导演都很喜欢的戏码呢。而赶出来的航天器的发射失败又一次把希望狠狠击碎。这时美国佬想到了中国人。很难得的,这次不是香港人,不是说的粤语,而是普通话,虽然普通话说的有点别扭,让我一度怀疑演员是不是真的中国人。哈哈,这算不算是西方对中国文化认同跨出的一大步呢?当然中国元素出现的是越来越多了,神探夏洛克中还有苏州码子呢。

  《火星救援》影评(三):逗比Geek的火星漂流

  带着一颗对硬科幻的朝圣之心去看《火星救援》,在这之前,已经看过无数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拍手叫好,据说比《星际穿越》更烧脑,当时我心想:你这是在逗我吗,《星际穿越》已经烧光了我字典里所有的理科知识储备了。

  甚至还有人说这是2015年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电影在国内还没上映,可是豆瓣评分已经是8.4的高分,好于94%的科幻片、好于90%的冒险片,所以还没看到电影,我已经预先给这电影打了一个超高的印象分。

  而《火星救援》也的确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本来以为是一部超硬的硬科幻片,然而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在观影过程中完全没有理解障碍,导演把电影中出现的高深物理知识点用影像呈现得非常好,可以说,这部电影,无论你学文还是学理,都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世界。

  一、连文科生都能看懂的硬科幻

  大家知道,文科生和理科生存在鄙视链,理科生经常拿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在文科生面前晒优越,每当文科生在伤春悲秋、吟诗作对时,理科生抱着一只薛定谔的猫走过,并且丢下一句:“你娃知道什么叫叠加状态吗?”这就能让文科生无言以对。就连《三体》拿了雨果奖,理科生都能在文科生面前炫耀一番物理知识。所以,像《火星救援》这种涉及到大量高深理科知识的电影,如何让文科生看懂其中的梗并且找到乐趣,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毕竟,科幻电影的受众群不能只有技术宅,让文科生和理科生和谐共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事情。

  令人惊喜的是,《火星救援》作为一部探讨外星生存、开发外太空的电影,它竟然能做到,把每一个理科知识点,都用有趣、好玩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男主Mark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桥段,当中运用到的化学知识,会令观众会心一笑:“嗯哼,这个我高中化学课上也学过。”还有Mark在火星上寻找掩埋多年探路者号,用探路者号和地球沟通,其中涉及到的理论很可能连理科生都不太懂,不过没关系,这段戏,科学家就是要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让观众“哇哇哇”地惊呆就足够了。

  导演完全没有在电影里进行说教,在大量理科知识的充斥之下,却丝毫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枯燥,让观众享受其中之余甚至产生了一种回家立刻钻研《时间简史》的心理,这是《火星救援》的第一个成功之处。你会深刻认识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太空都不怕”。结论是,文科生和理科生你们都别争了,携手探索太空才是正经事。

  二、情感处理恰如其分

  相信有看过《星际穿越》的朋友,都会被里面的亲情所打动,这是父亲不惜穿越时空也要完成对女儿的承诺的大爱。而《火星救援》跟《星际穿越》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中没有一丁点对情感的过分渲染。

  电影中,你从每一个角色身上看到的都是理智、冷静、克制。无论是宇航员离开地球、与亲人相隔着银河,男主Mark被独自留在火星孤身只影,还是地球上的人想要救援Mark却无可奈何,从他们身上,你能充分感受到科学家们的谨慎、对情绪的掌控、对事情的把握能力,他们甚至还能带着幽默感来调侃这些不幸。这种分寸感,会令你觉得“不愧是穿越了2亿2千5百万公里到达火星的高手。”

  你在戏里甚至找不到一句带着感叹号说出来的台词,这就是科学家的聪明,他们身上带着一份对自己头脑的信任,他们是用生命在践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所以把一切交给知识,过多的情感渲染会破坏他们对事实的判断。在大众一片喧嚣的时候,科学家们冷静沉着地计算着方程式,用计算结果来解决问题,应对世间烦嚣,这才是“Smart is the new sexy”。

  三、输出人文精神

  虽然文科生和理科生,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但无可否认,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数字,未免太冰冷了,要是那么拽的话,干脆人类只谈数字好了,干嘛还要谈恋爱?所以一部科幻电影不可能只有机器和公式,《火星救援》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从个人追求、团队精神、国家任务等一系列情节中输出了人文精神。

  Mark孤身一人被留在火星上,他并没有过多沮丧,在火星上成功开荒种植之后,他把自己想象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王(当然他也的确是),试想一下,在一颗星球上,你是唯一是“之最”,你可以站在环形山上大吼“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如果再给你一颗卵子,你就可以在这星球上进行殖民统治了,这难道不是成吉思汗和秦始皇的终极梦想吗?这种对命运的顺势而为,令全片突然上升到哲学高度。

  然而男主并没有皇帝梦,要是所有科学家登陆外星之后想的都是立地为王的话,估计就没有人类未来什么事了。Mark是位时刻准备着为航天事业而奋斗的科学家,他在火星上搞种植搞研究写科研日记。同样是孤独星球,小王子却用来与玫瑰谈恋爱,这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啊,毕竟,可以带领人类走向太空的还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家。

  更加让人称绝的是,电影里科学家们对于同伴的珍惜,一种共同征战太空后建立起来的革命情谊,为了同伴可以一起对抗上级对抗国家,可以连命都不要抱团死在外太空,这份大无畏的精神以及热血才是令人类不断向太空进发的根源,在这个冻成狗的冬天里点燃你心中的一把火。

  《火星救援》可以看成一本外太空生存指南,在中国开放二胎的当下,地球人口很可能会加快膨胀,移民太空指日可待,好好学习太空生存技能可以有效提高你的个人竞争力。它还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教会你应对意外的策略,无论在地球还是在太空,有时候,Plan B比Plan A更重要。

  那么,少年少女,不要再沉浸在个人幻想中了,现在开始种土豆和学习天体物理还来得及!诗词歌赋帮助你谈情说爱,而科学才能引领你走向星辰大海。

  .最后,敢问一句,中国国家航天局给这电影赞助了多少钱才能在戏里怒刷存在感?

  《火星救援》影评(四):带他回家

  从《星球大战》开始,太空电影似乎成了太空背景下的罗曼小说,太空元素只是新奇的点缀罢了。

  《银河护卫队》则因为星爵不断循环的磁带,充满了美国七十年代的怀旧风味。

  至于《星际迷航》,神奇的种族关系和星球,基情的搭档,我只记得擦玻璃那幕了。

  科幻剧总需要些奇思妙想,但很多时候他们走得太远了,远得近似于奇幻。

  而这部电影,只是在讲述不远的未来,人们还要花九个月才能达到火星,也要为了燃料和补给发愁。

  人命微若浮萍,在茫茫宇宙中。

  1

  太空时代的鲁滨逊

  我小时候特喜欢《鲁滨逊漂流记》和《神秘岛》。

  最爱的部分莫过于每当他们发现了什么新的沉船或是新的区域。这是最需要想象力而且最可以发挥想象力的部分。

  在无形的虚空中,构建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像是在白纸上绘图又或者是打开了脑洞中的百宝箱,任君选取。

  所以当沃特尼在荒芜的火星上种土豆,为了一点点排泄物欣喜若狂的时候;

  当他需要制水,动用了队友的十字架时;

  当他为了取暖,去寻找被丢弃的放射物时……

  你会惊奇地发现,正是因为这里的荒芜,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给你惊喜。

  变废为宝。在生存的压力前,成为了那么重要而惊奇的过程。

  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日记来记事,而沃特尼则通过视频来记录。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个人求生的故事,因为日记本/屏幕的存在,成为了可以讲述的经历。在电影中,你会觉得那个讲述是面对面的。

  更加真实。

  2

  一个人和一个团队

  这部电影讲述的不完全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故事。

  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团队。

  可惜队员们并没有很多的戏份,因而也未能展露更多个人性格。

  我们只知道刘易斯是个音乐品味糟糕的军人。

  马丁内斯是个看上去有些饶舌的驾驶员、一个有着3岁儿子的父亲。

  沃格尔是个手段神奇的化学家,拥有一个大家庭。

  贝克是个立了flag又拔了flag的人生赢家。

  约翰逊是个书迷电脑技术宅。

  但是更多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另一个预告片中,他们在独居训练后与心理医生会谈,更多地显示了个人性格。

  一个脑洞大开的沃特尼。人人都爱的沃特尼。

  一个嘴皮子颇溜的马丁内斯。尽管在别人眼里是自认有趣。

  刘易斯,一位坚毅的女性。别人眼里的狠角色。

  沃格尔,团队中唯一的德国人。

  明明是个奶却有颗DPS心的贝克。

  看上去只关心技术却也同时深深了解每个伙伴的约翰逊。

  现在的许多英雄电影都热爱团队作战。因为这样可以把故事多进行切割,个人的部分小而浅,却可以组成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整体。并且队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都大有可书之处。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当沃特尼一个人辛苦种土豆的时候,你以为其他队员们就没有戏份啦。

  不,他们还会回来哒!

  跨学科合作的好处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植物学家可以在不毛之地种植土豆、化学家可以在飞船里制造炸弹、航天工程专家在开赫尔墨斯号、外科医生同时还是EVA专家、计算机学家可以修改自家飞船的操作系统。

  理工科就是这么伟大!

  而文科生呢,大概只能在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站在一边,顺带抱怨照片不符合要求了。

  (不黑,我也是文科生)

  3

  故事之外呢?

  理科生看完电影后会对其中圆得不够的剧情进行吐槽,指出各种bug。

  而文科生如我,则会有一些其他问题。

  沃特尼在火星求生的时候成为了一个全球名人。

  世界各地都在为他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NASA可以通过卫星来拍摄他的生活过程,而他本人只能依靠探路者和NASA文字交流。

  当他说F**k的时候,人们告诫他这是全世界直播的,注意用词。

  这像是一个另类的《楚门的世界》。人们为一个千里之外、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牵动着,关注他的所有生活细节,将他奉为偶像。

  电影带过的部分,当他回到地球之后,是怎样适应这种偶像生活的呢?

  也许原著里有,我并没有看过。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他的心理状态呢?

  他还能好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吗?

  他会有强烈的心理阴影吗,对于灾难、对于存储生活必需品?

  他可能需要很久的心理调适。

  他的同伴们呢,是否因为私自改变航线而上了军事法庭?毕竟,为一个人让团队冒险,从纯粹的效率与利益的视角来,确实是不合理的。

  一开始NASA确实也拒绝了营救计划。如果没有米奇的告密,没有队员们的抗命营救,也许沃特尼真的只能在火星坐以待毙了。

  这是个人主义的胜利、人道主义的光辉,还只是因为人们需要感人的、不顾后果的故事?

  4

  以下是个人吐槽

  ——呜呜呜呜384你的戏份为什么那么少!明明这次那么美貌!

  结尾突然展开感情线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以为384绝对要便当了——结果居!然!没!有!哦哦哦哦感动!

  但是你分分钟就和妹子勾搭上了结尾孩子都有了是怎样的人生赢家啊!

  ——有人说,沃特尼开的最大的一个外挂,莫过于——设定是植物学家。╮( ̄▽ ̄”)╭

  好吧。人家还是机械工程专家呢。果然是用科学征服火星。

  ——中国要被黑出翔了好吗!陈数也就算了,中国领导人的形象……

  还有美帝吐槽中国火箭技术是阿波罗时代的时候(ノ_<)哦好吧我知道是有差距……但总觉得在他们印象里我们还停留在至少七八十年代。工作人员那个神奇的工作帽!

  ——文科生最后的尊严:火星的重力和地球是不一样的吧!电影没有体现出来!

  (我的物理老师一定会被我感动哭的)

  哦我的吐槽完了。

  剧能侃

  ID:jnkgzs

  《火星救援》影评(五):《火星救援》专场首映音效获赞 马特•达蒙现身引发追捧

  11月20日晚,备受关注的好莱坞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在UME北京双井国际影城举行了隆重的GDC临境音专题首映场,该片的几位主创,影片导演、科幻电影大师雷德利•斯科特携主演马特•达蒙、人气影星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国演员陈数等悉数抵达现场。电影在GDC公司领先全球研发的具有DTS:X解码功能的GDCSX-2000X临境音媒体服务器的支持下,以精彩完美的音效获得了到场嘉宾的一致好评,映后几位主创与嘉宾进行了亲密的互动,引发众多影迷的阵阵尖叫。

  GDC创始人张万能博士向剧给赠送中国京剧脸谱

  《火星救援》影评(六):带脑子的商业片!

  2016年1月,《火星救援》获得了第7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2016年1月14日,它又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剪辑、最佳混音、最佳视觉效果等多项提名。

  《火星救援》同样也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原著的作者是安迪.威尔。故事讲述的是身在火星的几位宇航员,因为遭遇了一场沙尘暴,为了多数队员的安全,在没有与失踪的马可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飞船仓促启航。等被沙尘暴打晕的马可从昏迷中醒来,他已经成为唯一留在火星上的宇航队员。

  《我是传奇》中,环境是一个空荡荡的纽约市。《火星救援》中,不仅将场景搬到了外太空,而且是真正的“一个人”。就连有可能获救的时间,都是那样的不可确定。马可要怎样在火星生存,甚至返回地球,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更加难得是,电影并没有在绝望的氛围上进行深层渲染,我们甚至看不到几分伤心难过,反而总是被马可的那种乐观、不放弃的心态与精神时时鼓励包围。马特达蒙的表演轻松、生动又极具说服力,将一场绝境生存变成了观众的视觉、心理享受。(这么说好似有点幸灾乐祸哈)

  电影在细节的刻画上做得非常到位又有信服度,完全不会让观众觉得智商被侮辱。如果这是一部商业片,那这是一部聪明而带脑子的商业片。同时,我们又可以将之看作一部励志片——看到了吗?就是把一个人丢到火星那样的地方,也是有办法活下来的。

  电影是群体艺术,演员是完成一部电影的元素之一。对于演员来说,能够获得这样的一个角色,绝对是一场充满刺激的挑战和锻炼,但同时也是一场考验。演员演技再好,驾驭角色够娴熟够深刻够独到,也要有好的团队掌控好别的元素。威尔史密斯救不了《我是传奇》,单凭马特达蒙也撑不起《火星救援》。所有的“独角戏”,都仍旧是群戏。

  《火星救援》影评(七):论拯救呆萌

  (自娱自乐系列,慎点!!!)

  .S.阅读本文故事请忽视时间线索,量子物理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话说美国有个孩子叫呆萌,从小就不省心。当他年轻时,就去参加了二战,他们家兄弟都去了,而且他的三兄弟都挂了,只剩他活着,家还有老母,于是大美帝决定要拯救他,就有了《拯救大兵瑞恩》。

  救出他以后,经历战争的他却落下了心理疾病,就成了问题骚年,还去麻省理工当清洁工。可是其实他是个高智商的天才骚年,解了“船长”( Robin Williams)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留的“高难度”数学题。“船长”发现了他,还给他请心理医生,最后拯救了他。这就是《心灵捕手》。

  呆萌又有武力值(战争培养)又有智商值(麻省理工培养),于是就去当特工了。可是执行任务期间,出状况了,还失忆了,只好自己救自己。是的,你没有猜错,自己救自己系列就是《谍影重重》三部曲咯。

  干完特工闲的没事干就去读了个植物学啥的,就成了植物学家(对于高智商天才,这些都不是问题),正好NASA招宇航员,作为一个有武力值有智商有学位有能力的人,他很容易就入选了。结果在一次火星任务的执行中,他又出状况,被丢在火星上。好在他已经有过多次被救与自救的经验,加上具备“学好数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的强大的心理状态,最后终于被救回地球,感动了全人类。这就是《火星救援》。

  回地球后他就继续当老师,又读了个博士,后来又有星际任务,作为有经验人士,他再次轻易入选,也再次出状况被抛在一个荒凉的星球。可是他不甘心啊,于是休眠了自己,并发送了假消息,让地球同胞们来救他,这就是《星际穿越》。

  是的,还没有结束,经历重重艰险,终于又回到地球,他觉得宇宙太危险,还是在地球混吧,现在不仅武力值智商学历等等一应俱全,还学会了高明的撒谎,果断去当政客。于是呆萌洗白了自己走上了从政之路,混的风生水起之际,发现最近刚看上的女神不见了,于是所有主角模式全开,终于发现了命运的秘密,可是他怎么允许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呢?于是,就有了《命运规划局》。

  以上,That's all .

  《火星救援》影评(八):《火星救援》:绝望中寻求希望的诚意之作

  导语: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席卷全球以后,神秘却又引人关注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有人说《火星救援》是NASA时长两小时的院线宣传片,也有人把目光转向NASA在片中展现的不同高科技成果。但在我看来,各种炫酷的科技背后,《火星救援》是男主角马克一次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励志大片。

  文/象玛

  马克的背影,充满绝望的呐喊与隐忍

  《火星救援》影评(九):I am Gonna Live

  中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篇采访马特达蒙的文章,其实很短,都算不上什么采访。内容似乎也是拿最近大家都在开玩笑的一个点问他,不是有什么人算了一下,为了救他,已经花了多少钱了吗?如果不是这篇文章,可能我就不会去看了。文章的标题似乎叫,为了救一个人,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当然,一定是比我的大白话要更有吸引力一些的。

  在这部片子里,为了把这个宇航员从火星上救回来,可能也真是用了整个NASA的力量,以及国外的能力。我不知道发射一次火箭要多少钱,但是应该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救回来他,那年的预算应该是会超出去很多吧。不过坦白说,在这里讨论钱和生命的比较,真的是有点儿太聊不下去了,虽然我曾那么长时间相信,生命其实并不重要。但是至少,生命还是比钱要重要(其实这句话我说的也有点儿嘴软)。

  记得很早之前,在拯救大兵瑞恩在国内比较火的时候,似乎有一种讨论是,为了救一个人,牺牲那么多人,是不是值得的。一开始,我真的觉得很不值得啊,很显然,六个人比一个人更……更什么?一下子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形容词来接那句话。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跟那个为了救六个人杀了一个人还不能等同,因为那个小分队去救瑞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为了去死,死亡只是不得已发生的情况。这个同样适用于这部片子,后来五名宇航员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救男主,也是跟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道理。

  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一切技术的发展,一切对于未知的探索,一切的努力,都是排在这个最重要的之后。而且生命的重要,不仅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

  既要全力以赴的拯救任何一个生命,也要竭尽全力的继续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影片让我真正进入状态而且觉得会记住它一段时间的那句话,当男主发现情况其实很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反而燃起斗志,说,我要活下去。

  虽然我仍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及非要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就好像当年看《活着》的感觉一样,似乎,既然活着了,就要活下去。活着也许没有意义,但是至少可以去试着找找这个意义,说不定之后能找到呢,但是死了……

  说的有点儿乱,而且自己要活下去和全力以赴去救一个人,这似乎是两个话题。尴尬的呵呵一下。

  《火星救援》影评(十):苍茫宇宙 生生不息

  又是一部情怀满满的片子,在人类对探求宇宙这段路程中,无论是虚拟的故事还是真的历史,总是有无穷尽的谈资。这条路太伟大,太孤单,太需要每一个孤独者的坚持,很难不令观众动容。太多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望而却步,而那些被历史选中的幸运儿,不免会有太多话想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探寻火星的团队,因为一场暴风雨,马克遭遇了意外,没能归队,被遗落在火星上。大命不死后,第二天醒来发现偌大的火星,仅剩他一个人。与对死亡的恐惧相比,我总觉得孤独感更让人难以承受。但这一切似乎没有太影响到他,想办法联系到NASA,甚至在火星上培育出土豆做食物,等待着来自地球的救援。在这过程中,每一场意外发生后,马克似乎都没有张皇失措,就像电影结尾告诉大家的那样,遇见一件事,就去解决一件事,当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你就可以回家了。在这段孤独的日子里,是一颗怎样坚强的心,能够给孤独的遗落者前进的勇气。故事快结尾,当马克在那个毡布盖住的发射筒里飘在浩瀚宇宙时,只是一瞥,当我们还来不及感慨这渺小的游动,故事便迫不及待地走向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苍茫宇宙,每个人生来既是孤单而又是渺小,但这几十个亿的孤单和渺小不是我们出现的目的,我们出现是因为有太多事,需要我们在努力而后失败,失败而后努力,生生不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等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