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鱼秀》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飞鱼秀》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1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鱼秀》的观后感10篇

  《飞鱼秀》是一部由孙虹执导,小飞 / 喻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鱼秀》观后感(一):楚门的真人

  飞鱼秀大电影首映归来

  全程无尿点,全场从头笑到尾。

  喜欢“真人秀” 概念。飞鱼秀广播原本就是两人进行角色扮演的节目,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如何扮演的。

  为时五年的录制,引入了时间维度,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飞鱼的变化体会时光力量

  几个小遗憾

  没有出现呆呆

  没有舟舟被话筒打到头的画面

  剪切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如此快的节奏信息量却很大,没听过飞鱼秀的人估计是完全看不懂。个人建议可以重新剪切+旁白制作成另外一部面向大众的真人秀电影,盘白参见舌尖上的中国

  《三体》中罗辑说:“庄颜,你的工作就是:使自己幸福快乐。这是面壁计划的一部分。” 舟舟,也希望一直能听见你独(ji)特(xu)笑(zhuang)声(sha)。

  结束采访,问到对电影的感受,说了一堆高大上,心里实际想说:之前就好奇怎么有人有空拍这个,原来是骗了两个没毕业学生小姑娘……

  这么多人喊退票的电影还是第一次……

  《飞鱼秀》观后感(二):一档广播节目,和流离在许多城市里的陪伴

  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过飞鱼秀节目的人。

  更准确地说,广播已经是一个离我相当遥远东西。我还在接触的广播,大概就只有豆瓣fm,和打车时随着司机师傅口味的随机播放。btw,据我随机抽样统计,北京的出租车师傅最爱交通台的节目,其次就是各类评书。

  所以我对北京的广播印象,一直停留于此。

  直到我看到飞鱼秀的电影。

  没有听过广播,其实并不妨碍欣赏这部纪录电影,虽然比起我身边笑得前仰后合的俨然就是飞鱼人的观众,我确实有时不得其要,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部令人开怀的,让人温暖片子

  影片就像一面镜子,左边是小飞和喻舟,右边是飞鱼秀的听众们。

  他们一方在明,一方在暗,却清清楚楚地因对方改变和关照着自己的生活,虽然不那么多。

  小飞结婚生子,喻舟感情更加独立,他们的人生在兀自成长和继续;

  听众更是天南海北人来人往,记得或者不记得,放弃或者未放弃,飞鱼秀带给他们的那些过往,和一些些放肆年少轻狂

  但一档节目,能够在他的创作者和接收方之间,散放这样的淡淡温暖和光芒,已经非常足够。

  在一个最丰盛也最贫瘠年代,谁也无法否认,媒介有时让我们失落,却在一些最孤独时候,让我们感觉不那么流离失所

  因为这部电影,我想,我会听听这档节目的。

  《飞鱼秀》观后感(三):飞鱼党表白

  其实我不会写影评。我可能写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花心没有持之以恒能力的人

  却不知道为什么,飞鱼秀能让我从开始听到就喜欢到现在

  飞鱼的十年,很抱歉,我来晚了,我只占有了其中的三年

  却能让我感觉到无限的自豪感。

  或许是小飞机智的妙语连珠,或许是舟舟那一声早敖敖敖~的感染力

  从开始的直播党到现在的回放族。

  总是会一个人听着傻笑被路人白痴

  却没有后悔过这样的行为

  虽然电影只有70几分钟,剪辑得有点无厘头

  但是满满的都是一场“私人定制”。一场只有飞鱼人看得懂的电影

  虽然影片真心没厦门什么事,也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

  一起开怀大笑的感觉真好。

  感动于舟舟十年的变化。我一直都坚信着,

  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遇到更好的他。

  现在的舟舟就是这样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出自己的生活态度

  在“奢侈品”中挑出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

  我一直觉着小飞是披着抠脚大汉外衣文艺青年

  是那种骨子里透出的文艺

  嘴贱的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招架的。

  我说小飞,舟舟愿意被你亏十年,对你可真是“真爱”了

  经常有人要问,你喜欢舟舟多一点,还是喜欢小飞多一点啊

  我喜欢小飞的嘴贱多于舟舟,喜欢舟舟的笑声胜于小飞

  我特别不喜欢听小飞或者舟舟一个人主持的那期节目

  总会觉得,那期节目会少点什么

  不愿意去想如果有一天换搭档了或者是解散了

  粉丝们会不会就像电影里那句:

  “就像你不让兰州人民早上吃牛肉一样,一定会暴动的”

  其实飞鱼秀就像毒品一样,缠上了就会隐隐发作。

  却从未想过要戒掉。

  原谅我赤果果的表白了。

  《飞鱼秀》观后感(四):感谢飞鱼秀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彩色

  一部飞鱼人都会爱的影片,一部不是飞鱼人看了也会爱上飞鱼秀的电影。听飞鱼秀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已经无法救药的喜欢上了。今天首映,小飞开玩笑说搞不懂你们喜欢飞鱼秀什么。我也在想,应该是飞鱼秀带给人的感觉,轻松、快乐、正能量。这几年一直在苦逼的读书路上,单身枯燥生活中,飞鱼秀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听直播不方便,所以都是下载听,期期不落,最早是在podcast上下载,中间一段时间,不能更新了,于是从网页上找地址下载。上个月认识了个姑娘相处时间很短,整一个月,她的生活精彩,独立,有点文艺范儿,而我,枯燥,除了运动,就是宅,性格内向。和她在一起,自己都觉得有点闷。分开之后,我才开始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灰色。这样的生活有谁会有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始让自己的生活精彩些,开始花一些时间去用心丰富自己的生活。分开之前,我把飞鱼秀推荐给她,怎奈她的网速不好,试了几次,加载太慢,于是放弃了,本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她分享,也是个遗憾。大电影刚开始卖票的早上,果断出手,很幸运买到了,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观影。其实小飞和喻舟的一些生活观一直在影响着我,现在我也在慢慢改变。这是我和飞鱼秀的小故事。今天带了买的《我就是一个笑话》,让喻舟给我签了名字,哈哈,场下的喻舟很漂亮,小飞也帅气。两个人依然那么搞笑,整场电影笑点不断。最后,大家一起给喻舟爸爸过生日,喻舟妈妈拿着第一块蛋糕递给小飞,“给小肥吃,给小肥!”哈哈。。。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满满的幸福。感谢飞鱼秀,感谢喻舟小飞。

  《飞鱼秀》观后感(五):为什么我还要听广播

  什么时候开始听飞鱼秀的?已经记不起来了。

  在大连刚工作的时候,每天从泉水坐515路去森茂上班,每天要一个多小时。买了个当时最牛逼手机,诺基亚N93i,能听广播,就在三四个电台来回挑节目,最后固定在了体坛龙虎榜,一个小时刚好能把体坛龙虎榜听完。下班回家就听music radio。

  记得郑渊洁说过这年头,听广播的只有孕妇和司机了。我也不知道我算哪一类,总之听广播在那时就成了习惯。有时玩GTA圣安德烈斯,就啥也不干,抢辆老爷车,开着车听着电台,离开城市往山里开。

  2010年来了北京,大城市第一件震惊我的事就是电台,之前在大连就三四个台,频率都能背住了。到了北京打开手机自动搜索,搜了十分钟,电台一串串的往外蹦,当时就和海上钢琴师一样迷茫了,有限的琴键能弹出无限的乐章,你给了我无限的琴键,让我怎么弹?

  真相也是如此,北京电台虽多,没几个能听的,都是一股子新闻联播劲儿。当时特别怀念体坛龙虎榜,就想听俩人没有主题的穷泡。

  后来不知道怎么筛来筛去,就找到了飞鱼秀,一下就喜欢上了,从而喜欢上了国际台的其他节目,岁月留声,classic sunday什么的,把music radio也基本pass了。

  还有两个让我惊喜的电台。一次是开车从太原去碛口,出了太原没多远就没电台了,全是大车。一直开到过了吕梁,都开到县道上了,又打开电台搜台,收到了一个很透亮的女主播的声音标准普通话,什么台忘了,总之是个新闻评论节目,观点也很新颖。当时觉得很佩服,这么好的声音条件,不知道是哪个广播学院毕业的,甘愿来到(或者回到)小地方,用心做一份没有很多人关注职业

  另外一次就是在成都,搜了个电台放的歌很好听,就想听到广告再换换,没想到一口气放了半个小时歌,首首好听,一个说话的都没有,就咔咔放歌。后来知道是岷山音乐网。离开成都还挺想念的。

  电台是一个地方的声音,希望广电总局别像搞砸电视节目一样把广播也搞砸了,不放忍者神龟魔神英雄坛,让小孩看喜洋洋,长大了怎么有英雄气概保护祖国。让大家轻轻松松放点好歌,你也就不用费力去抓海盗电台了。听说纽约光古典乐电台就好几十个,在中国撑死了能听个classic sunday。网络电台也得给点力,qq音乐广播里的古典频道,全是类似《古典钢琴曲精选100首》《最动听的胎教音乐》,话说回来这些网络广播也不算广播,广播虽然不能对话,但是人与人精神沟通,不是个劳什子机器能干的活,互动也不是点红心发微信。希望电台们越做越好,成为品味级的大众娱乐,而不是老大哥的口舌。

  《飞鱼秀》观后感(六):广播+电影+互联网效果

  建立在社交网络基础上、得到了新媒体助力、运用了粉丝经济学模式使用影视手段、献给广播人和听众的纪录片。虽然是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听)到有这样一个频率、这样一个节目——国际台(我国三大台之一哦)、轻松调频(刚用了广播APP终于收听到了),但还真是有熟悉亲切的感觉,轻松、温暖、青春阳光,还文艺而小资,当然互动、以及时不时有点仿佛不经意间的感动是少不了的,甚至影响了一些人的生活和成长。纪录片的制作在保持了节目特色同时,呈现了两位主播丰满个性,又有铁杆粉丝的增色映衬,会有“你懂我”的效果。广播已经享受到了汽车时代的红利,就看接着怎么去争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了。

  《飞鱼秀》观后感(七):五星,不需要理由

  五星是必须的,这是飞鱼秀脑残粉红果果的示爱,不需要任何理性分析。我们飞鱼人就是那么“离谱”,也是那么靠谱

  这部记录飞鱼秀主持人和听众长达5年来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的电影,说实话没什么感觉,我是指那种往常走出电影院时空穿越感,因为它就是记录了许多平凡的70后80后人生中宝贵也可能最艰难的日子。完全感觉不到78分钟就那么飞逝而过,就好像当年应该连小飞喻舟都不曾预料到飞鱼秀可以走过十年。

  如同飞鱼人说的,飞鱼秀不太像一个广播节目,仿佛是两个朋友坐在你的车上侃大山,不仅仅当下听众和节目在同一电波频率,听众的精神频率和节目也在同一个波段产生强大的共震。所以坐在黑漆漆的电影院,却能感受到街头阳光下的咖啡店里,一群未曾谋面的老朋友讲述自己的故事。据导演拍摄时长达到8000多小时(还是8000多分钟,记不清了),总之观影好比是喝了一杯意式浓缩或者美式浓缩。

  如此庞大的拍摄素材,最后剪辑成78分钟,因此节凑那是相当的快。倘若不熟悉其中的人物,恐怕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混乱。从我个人角度,对小飞喻舟是熟悉的,其他的著名听友形象并不了解,所以标注拍摄日期或许会更好些。

  再来夸夸飞鱼秀,它绝对是颠覆了广播节目在人们思维里的既定印象,甚至是撕下了广播节目严肃面膜。应该有不少不能上班时间听广播的上班族,在上班路上听飞鱼秀的前一个小时左右的节目,这个时间段里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教或者胡闹,就是简单地聊身边事或者软新闻。飞鱼秀每天坚持着“播出事故”,那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它十年来既在不断变化也可以说一成不变,因为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循序渐进,每个人眼里的飞鱼秀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肯定是节目里的大部分折射了我们本身才会吸引我们长达十年。

  还有飞鱼秀主持人和听众共同的优点——自黑,那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极高的智慧滴,所以最后一定要喊一句——退票!

  《飞鱼秀》观后感(八):期待了五年的纪录片

  从没想到能参与到一部纪录片电影中,也没想到纪录片可以拍摄的如此好玩。一部断断续续拍了五年的纪录片,本是一个传媒系学生的毕业作业,最后竟搬上了银幕。一切都有点不可思议,就像《飞鱼秀》横空出世以及红遍大江南北一样。

  《飞鱼秀》这个电台栏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七零后八零后青年群体认知度非常高,谁也没想到过这么一档普通的电台节目会有这么大影响力,也没想到这个节目的向心力有多大,甚至于,很多人因为这个节目改变了人生。剧透是跟勾搭别人老婆一样是非不道德事情,勾搭别人老婆我不敢,但是剧透一下我还是愿意尝试的。电影中一个听众说:"我之前的人生,是灰色的,自从听了这个节目,每天的上午是彩色的,下午再变成灰色,自从加入了飞鱼人这个群体,人生就彻底变成了彩色。"我猜,他肯定是找到了一个飞鱼人当老婆。我猜,与此有同样共鸣的人不在少数。

  首映会遇到了不少老面孔,互相打量容貌的变化非常唏嘘,但谈起当年的欢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飞鱼十年,纪录片拍摄五年,不管是十年还是五年,这一定是我们人生历程中想当大的一个份额,我们与飞鱼秀共同见证了青春。五年的拍摄,我能看到每一个主人公的变化,那些稚嫩的面孔开始成熟,那些满脸青春痘的无知少女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已经成功成长为了一个无知妇女。而当年青春逼人的我,现在青春虽不在,但依然是个逼人。

  观影后,有人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飞鱼秀题材的纪录片,这是一个时代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春纪录片。我非常认同,这是一个阳光向上的群体,善良,知性,有趣味,有好奇心和追求美好的恒久力量。听过飞鱼秀,你应该看看这个纪录片,回望一下带着露珠的青春;不了解飞鱼秀,更应该看这个纪录片,这个群体值得你们认知。因为他们具备70、80后最鲜明的标签。

  影院见吧!我是那个说"如果不听飞鱼秀,我早就发达了"的犀牛。

  《飞鱼秀》观后感(九):十年总结,就是很好

  想要看这部片子真的很费劲,因为离住处近的影院都没有。其实不只是离的近的影院没有,整个上海就没几家影院排片了。而有排片的也是所谓奇葩时段晚上快十二点,这是午夜场了。总之,想看---您得排除万难。

  还好,最终在周六晚上八点半,徐家汇港汇有排片。找了一位“非属”一起看了这个自己一直想看的纪录电影。

  看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在电影里看一下这些年,准确的说是这十年,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些过往,有些是大事件,有些是小的日常琐碎。比如2010年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大事件,不论是不是飞鱼听众都经历了,而对于飞鱼人来说这一年飞鱼来上海作了现场的直播,相对大事件来说这是小事,而对于飞鱼迷们又可能是个大事件。不过,说实话自己虽然算是一个老听众,基本上从2004年就开始听节目,那个时候刚刚到上海,也算是无意间听到,然后就一直听,只是自己却又算不上疯狂的粉丝,在断断续续的听着节目却持续多年一直潜水状态中。

  电影虽说是飞鱼秀十年记录,而实际跟拍记录的应该是五年,所以关于十年有些是听众与主持人关于之前的口述,而我自己作为一个亲历者,其实想补白一下自己在最初的那几年。04年初到上海,与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满是激情,最初住在上海南站正对面的小区里,那一年上海南站刚刚开始拆迁建设,我那时正在华东理工大学自修。学生是听广播最多的人群肯定是没错的,我从那一年开始了这档节目的追随之旅。

  最初的时光是用手机来听,还记得当初节目里似乎也有人说过买手机首先 要看是不是有收音机这个功能,那会儿我自己也是这样,直到现在也一样每次换手机时必须要具备收音机功能。

  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记录成长的。十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因为人一生的长度而言,真正完全自我的年限不过就二三十年,太小的时候我们不能自主,太老了我们又不由自主了。所以正青春的十年有谁陪我们一起渡过?

  回首自己,最初在上海求学,又不甘寂寞的与朋友一起创业,碰壁,重新再开始。或许一直坚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阳光的活着。

  感情经历,真的是太俗套了。只不过似乎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十年啊,作为一个父母眼中的孩子,你是不是该谈婚论嫁了?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对于变化每一个人都一样,不论曾经如何如何,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哦,你原来还信誓旦旦要怎样怎样。比如我自己,曾说相信一见钟情为借口,其实是不想结婚,然后在08年迫于父母的压力,再加上创业失败等等原因开始相亲,然后09年与父母满意自己不反对的人结婚,然后2010年就有了女儿成为了一个父亲.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回忆。

  我们都在一天一天的生长着,成熟着。可能我们都激愤过,或者我们曾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但是只要我们是阳光的,那么,当我们走了一个十年,回看时,我们觉得那是幸福的,快乐的十年,若我们永远是阳光的,那么,再下一个十年,回首时,我觉得,那也是幸福的,快乐的。永远,永远。

  《飞鱼秀》观后感(十):广播+电影+互联网的效果

  建立在社交网络基础上、得到了新媒体助力、运用了粉丝经济学模式、使用影视手段、献给广播人和听众的纪录片。虽然是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听)到有这样一个频率、这样一个节目——国际台(我国三大台之一哦)、轻松调频(刚用了广播APP终于收听到了),但还真是有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轻松、温暖、青春、阳光,还文艺而小资,当然互动、以及时不时有点仿佛不经意间的感动是少不了的,甚至影响了一些人的生活和成长。纪录片的制作在保持了节目特色的同时,呈现了两位主播丰满的个性,又有铁杆粉丝的增色映衬,会有“你懂我”的效果。广播已经享受到了汽车时代的红利,就看接着怎么去争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