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3 21: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精选10篇

  《打破自我的标签》是一本由陈虎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一):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心智固化

  读完陈虎平2016年1月出版的《打破自我的标签》,有点费脑,但是挺燃的,现将其中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内容做出摘录和总结,供需要伙伴参考

  为什么会读到这本书

  阳志平老师微博里说过:“我有很多君子之交,陈虎平老师是常常能畅谈畅饮的那类。”古典老师在《跃迁》中将这本书列入推荐书籍,并言之“从进化论的角度重新诠释自我突破,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好书”。

  核心内容

  同样一本书,每位读者的视角理解层次不同各取所需,我是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出发,只摘取这方面启发和帮助的内容加以整理,可作为年轻人的一些建议

  1、社会适应策略行动强于思考

  作者以前相信思想可以改变人,后来发现,别人通常不会被你改变,而自己也是要看到、听到、用了、做了,才能改变。外部刺激内心反省更猛、更直接,伤害了你的骄傲,你才有动力战斗

  当我们思考时,习惯因果关系为主,针对已发生的事,反思已有证据,但社会比现有科学复杂市场、社会运动互联网,众多的作用者相互反馈超越了古典的因果关系,相关、趋势、风、幂律,变成主导,你都来不及思考,新秩序形成

  所以,行动甚于思考,跟随趋势甚于追问原因,行动起来试错,跟随潮流前进,才是社会适应策略。

  2、成功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

  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是达尔文演化理论精髓,一个复杂的行为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结果,你在每一个新的层次练习,并且比同层次的人多出一些优势,许多这样的优势积累在你身上,你就获得了超过普通人成绩。如果你没有超出平均水平,那说明你做得只是普通练习,没有超出别人的优势,没有进入到下一个层次继续积累。

  比如你认为有些人天生擅长交际,其实他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和积累的,开始是与父母亲交流,然后是和同龄小朋友玩耍,然后是与同学一起上学、玩游戏、在群内合作竞争,然后是进入工作场所同事协作,然后是在大城市陌生人环境交朋友、找组织事情越来越复杂,早已超出了基因教养给我们的自动装配,要获得新思维新技能,需要不断学习成长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分层练习,在每一层次完成目标,形成小优势,一步一步上台阶,只要连续在正确方向努力,不知不觉就会到达高处,成就神奇的事。

  3、好的价值观:相信老天公平

  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是一套组织行为的程序,告诉你在一段时间里,该选择什么,做什么,期望什么。好的价值观是相信老天很公平,相信好的东西总要付出代价才能得到,你付出了,就会得到应该得的,不多也不少。只有相信这一点,我们才会分析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才会去改进。

  坏的价值观是不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一切都是社会的错,别人的错,有了这种信念,就会习惯性地把现在的平庸状态归因于外部因素,这样自己就没事了。

  那好的价值观怎么形成呢?家教、成长环境、工作环境都很重要,如果有大人贵人优秀的人告诉过你,应该得到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得到,值得感激,如果没有,不要埋怨,已经是成年人了,又是互联网时代,可以模仿优秀人物的行为,多看传记、多见世面,多思考和对比提升自己的高度

  4、要同时培养实力和“弱关系”。

  我们都知道增强自身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的重要性,但一些看上去并不怎么聪明,没有太大实力的人,因为善于经营社会网络,也能取得显著成绩,而一些有实力的人由于性格、习惯等原因,与外界接触很少,失去了放大成绩的机会。这就提醒我们:实力和弱关系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不是先有实力才能培养弱关系,同时培养才是最佳选择。

  弱关系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如果你只和强关系的亲朋好友交往,就很难接触圈外的人,你与外界交流的信息是重复低效的,而弱关系里的人,才具有与你显著不同的技能和资源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再聪明,到了30岁就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也就那么多,去做真正聪明的人,寻找最好的信息源,勤听讲座、勤记笔记,取得贵人的信任,加入更好的团队公司平台,走得更长更远。

  5、有志青年行动的动力、方向和技术分别有哪些?

  动力,人的动力来自情绪激情感性,不是来自理性、分析、计算

  动力可能来自于社会中的比较平民子弟看到城市里同龄人,城市普通子弟看到更优秀的同龄人,会自然地产生动力,要追赶或超过别人,就要更加勤奋

  动力更有可能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幸遇到一位世界级的或中国一流的人物,并受其人格魅力感染,成为忠实粉丝,以之为榜样和目标,效果会很强烈。或者,跟随父母长辈见过很多大场面,重型机器连绵不断生产线、海量的设备心灵会受到震撼终身难忘。这些见识经历带来的动力是书本和灌输难以比拟的。

  马云去了硅谷,受到巨大触动,回到中国,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段永平见了巴菲特,受到巨大的激励,另开一局,开始互联网投资。只要有机会,就去亲身感受更多让人热血上涌的时刻吧。

  方向,方向是信息问题,与行业内的先进群体保持联系,你就能捉摸到。

  很多人想改变平庸,但找不到改变的方向,感到迷茫,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都是平凡人组成的微环境中,身边没有优秀的人指引,也没有读过什么历史名人传记,要有方向是很难的。

  所以,要找方向,首先是到大城市,然后是实际接触比你大10岁左右的人,跟随他们学习,5-7年后听他们谈到新的趋势,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不会采取行动,但你去行动,这样就可能超越。

  技术,技术是后天习得的资源,提高技术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商和情商

  理商是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比如健身、做题、编程、行业分析,主要涉及个人范围;情商是情绪同步和共振的能力,比如聊天、合作项目管理公司,涉及到群体协作。

  如何习得这些技术?即时反馈、在费力区刻意练习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工作到七八年,30多岁时,无论在技术岗还是营销岗,都会遇到收入天花板,这时要突破的,就不是个人能力,而是要借助团队、公司、平台、潮流等。比如,转到管理岗位去,投资某公司的股权,又或者参与创业

  6、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和择业

  作者认为,未来30年,中国的经济机会依然巨大,可以去国外读书,一定要回来发展职业,年轻人就要去尘土飞扬的地方,去大风刮起的地方,中国就是这个世纪最大的风。

  中国现代社会的核心是工业化、科技化、城市化,所以无论学习还是择业,都要围绕核心来,工科最强、理科商科次之、社会科学再次之。注意不要被民主正义平等这样的大词所害,概念扯多了,人就会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也不要被个人的爱好、性格所限,那样还是太自我了,待在安全心理地带,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年轻人可以重点关注领域有:互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车、高端制造文化品牌,工作的标准应该是“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满足更多人”。一定要坚定地留在北上广深,未来可向南京、杭州、苏州、佛山、厦门、武汉、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天津、沈阳靠拢,深度参与中国大城市的发展。

  作者还谈到,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的积累,因为成功所需的时间恒定的,上一辈积累的好,就是为下一辈节约时间,如果上一辈的基础薄弱,那就从自己开始,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一层台阶,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前进,向上攀爬。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心智的固化,给自我贴上种种标签是偷懒和封闭的选择,害处大于益处,打破他们,成长起来,去风起的地方,去尘土飞扬的地方!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二):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

  本书缘于2015年12月19日群友推荐的一篇微信文章《一个青年人奋斗》,当时正在参加开智社群的学习自传活动。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引子,当时还说买下来看看,刚好12月24日亚马逊圣诞活动于是就以差不多5折的价格买了下来。

  2016年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而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相关书籍,追求个人成长之外注意到了对家族的责任。不论是在时间深度还是在视野宽度方面,都给了我大大的拓展。在此向有心人推荐。

  于我而言,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一万小时也好,十年规律也罢,都是的积累过程。不论是正向的微小优势积累,还是刻意练习的卓越追求,时间都是一个绕不过去门槛。因为在时序上讲,现在的自己不论境遇好坏,都是由过去的你的造成,而未来的自己也正在由现在的你一点点塑造。

  成长就是把在常人看来不可控的因素变得渐渐可控,将碰运气的事变成可操作的事。

  人生太短,是不应该被浪费。即便浪费,也应该浪费在美好事物上。以下部分笔记总结。今年所有阅读有关个人成长类的书,都会在阅读之后作书评或笔记。

  1.要和同辈对比,你才会收到刺痛,才会快速成长

  “这看起来是上进的事,但我好想完全不知道做了这个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穷人

  “什么是错误?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有效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无数文化因子在你头脑里的聚集”

  “我的一个朋友说,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改变成了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多大的改变。”

  “要跟别人比,跟同辈比。要顺应人性的动力:地位竞争。......老跟自己过去比,进步太慢了,而且,你的过去这个基准就那么重要?别把过去的偏好和品味太当回事

  2.学习就是一种积累,而且是杰出人物为你在时间上的积累,而你的时间又是恒定的

  “拼命地读优秀的商界精英、学界精英写的书,看他们的研究吧!他们的知识就是他们与你分享的时间。有了这些知识,你可以把他们经过无数时间之后提炼的技能和知识,作为你的时间积累的一部分。他们已有的生命帮助你积累时间。知识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时间。知识就是时间。”

  “贪婪是一种懒惰,因为懒惰就是该花的时间不花,还要得到结果。”

  3.设计人生,你的生活才不容易被随机因素冲散。

  “要用逐步完成小目标,以行为积累获得大目标的新思维,代替撞大运,一蹴而就的旧念头。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是行为积累的结果。”(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一代人。不要去羡慕二代的生活,那是他们父辈们奋斗的结果,是他们理所当然接受的。)

  “越是贫穷词汇就越是空乏,原则就越是单一意识形态就越是极端反之亦然,越是学富五车,词汇就越是丰富。思维模式也越是多样,策略一层又一层,想法一组接一组,基本没有意识形态困扰。”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自由,'每个人'一旦出现,就对你没有意义了。人人都可以的事,是本身不重要,能力、实力才重要。”

  “人只有一辈子,有的人爬过非常奇绝的山,有的人一辈子只在山谷平地行走以致爬行。选择哪条路不需多说。选择后,认知隔离和价值观分化就会出现,并按家族传递。”

  “人生是彩色拼盘,你却被迫用一种颜色。”——所以,事业情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远。

  “如果你还年轻,今天就开始规划。设计人生,你的生活才不容易被随机因素冲散。”

  4.弱关系可以成就梦想,社会网络会是非线性的,是你个人成就的放大器

  “没有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的人,只有强关系,没有多少弱关系......实力不一定是弱关系强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好的组合当然是,有实力+弱关系。弱关系可以成就梦想。”

  “真正的原因在于他超越了既有的行为模式,打破了自己路径依赖,而且用平台、组织、系统的力量去取得成果。他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他虚心、归零,向他人请教,学习不同专业的新思维,结交不同领域的新朋友。”

  “人生是分段函数,成功是多层结构,必得有很多你天生并不具备的要素配合。”“实力是在自己控制下的线性积累,弱关系是高度不确定的网络效应,这两种思维高度异质。.....实力和人脉都要不断练习,深度练习。”

  “首先要到大城市,然后是实际接触比你大10岁左右的人,跟随他们学习,5-7年后听他们谈到新趋势,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不会采取行动,但你去行动,这样就可能超越。”

  5.理商和情商的升级

  “理商是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按照理商,事物甚至人,都是对象,可以操、控制,他把爸自己的而行为、语言、情绪当做可用资源,然后调控它们,已达到特定目标。这是典型的系统控制的心智模式,在外表现为严于律己。”

  理商1.0版是严于律己,严于待人,理商2.0版开始考虑如何满足各个人的功能需求,此时人也只是工具的一种。

  “情商是情绪同步和共振,按照情商,人甚至事物,都有情感、有的意向,跟自己一样,都需要呼应、回响、共鸣。....情商1.0版式定频共振,情商2.0版的人会认为,对方其实也跟自己一样,只是在不同层次上清除了1.0的天赋bug,深刻理解各个阶层的人的心理需求,并随时升级或降级到相应阶层与之共振。....情商2.0版式调频共振。”

  6.动态的人生,驱动系统+新的方向+新的平台=升级突破

  “从动态上看,人生是一个连续获得新技能的过程。人开始利用自己的技能,然后就要调动团体能力,再往上还有跟随市场、城市、国家的趋势和力量。不断使自己的生活升级。这是司马迁说的,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人先需要驱动系统,内部来自个人天性、性格、自我认同,外部驱动来自朋友、社区、社会、国家。没有好驱动,尤其是没有好的外部驱动,人就会变成普通人。....人都受到社会比较的约束,拿自己拥有和支配的资源或生产力在社会中做交换,你的收入、地位是这些资源和生产力的对价。....然后你要找到方向,主要是找到优秀的社群,跟随、模仿、追赶、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生活技术。”

  “收入是你的能力的对价。你拿出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交换。在公司打工,也是拿自己的技能去交换。”

  “所以,没有本事怎么办?那就从零开始,找到学习社区,甘当认知学徒,逐层深度学习。苦也要学,哭也要学。30多岁还要转型,从零开始,很痛苦怎么办?流泪、流汗是人生的基本配菜。习惯就好了。”

  7.关于选择——社会化的情感更重要而非理性判断

  “迷茫、危机、彷徨的时刻,人单凭理性难以选择。选择必须要有情感,而且是社会化的情感。”

  “内心强大可以帮助选择吗?单靠个人主观意愿,是无法自动完成升级的。我曾说,在做出新的选择时,人往往因为害怕不熟悉的未来,而故意在大脑中制造想象的风险。人生总有风险,任何时候,而最大的风险是呆在原地。”

  “一个人呆着,内心就强大了吗?越孤独,人生的重要选择可能越糟糕。越是参考他人意见,与他人交流、讨论、确认,可能越好。”

  “信任、情感、感性是选择的指数爆炸的拆弹专家。膜拜、激动、震撼可以帮助你走出选择的困境。贵人、成人、教练给你门票,让你进入新技能层,新社交层。”

  ”你不可能从事一种人类永远不会欣赏的事物,你的热爱、你的激情,其实是与你信任的一些人共振的产物,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而是大家肯定的结果。这些同道、前辈、贵人,让你狂躁的情绪平静下来,稳定在一个方向上。在这个方向上,你受到鼓舞,你得到新圈子的许可权,你被升级为新层次的一员,你被允许以新层次来重组你现有层次的混战要素。“

  ”要超越现有的迷茫、混乱、犹豫,你就需要有人用更高层次的视角和眼光,帮助你获得高层次的秩序。这样,一个新层次的概念、观念、认同、身份、理想,就在调用现有层次的各个要素。...他们给你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为你进入那个世界打开一扇新门,这是一张难得的门票。“

  ”在婚恋上,信任父母、传统和常识。在行业和人生选择上,跟随贵人。用社会化的情感和信任,克服个人选择障碍。“

  8.为家族积累——0.8%的人占据51.2%的社会财富

  二八定律的 幂率分布。20%的家族里的20%的20%拥有着80%的财富的80%的80%。也就是说,20%×20%×20%=0.8%,80%×80%×80%=51.2%,差不多1%的人拥有社会财富的50%。

  ”屌丝三定律:一切都是社会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必然的。“

  ”精英三定律: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你的现状的确不是你自己行为的错,而是一连串的行为的结果。“

  ”优秀的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承认自己的家族很Low,你就得想办法与长辈和解,你反而会更加体认他们当年的痛苦、挫折、挣扎、搏斗,你会更理解失误是如何发生的,从而避免那些失误,而不是把父辈的失误当做永远的诅咒。你不能改变家族的过去,但你能改变家族的现在和未来。你能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富一代,学一代,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富二代、学二代。你要用自己一代人的努力,把别人的家族30年、60年的努力追回来。“

  ”人就是你推着我,我推着你,一起往前走,在奋斗中得到共同的快乐。“

  9.两种天性系统——情感共振和理论分析

  ”情感共振可以维持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生存稳定性,而理论分析则可以在特定时候超越现有的生活模式,在关键时刻创造新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策略,获取行为和社会演化的新奇性。“

  ”正常人几乎无处不受到自己天性的驱使,只是天性的类别不同。他们有时用一点分析,想想小的利益格局,有时则用情感来共振,听人劝为人事。....他们追踪大多数人追踪的目标,得到大多数人所得的结果。....这些正常人给创造性、新奇性、理论分析赋予的权重有时过低,对怪人、偏执狂、顽固的人,不太接纳,甚至排斥。这也正是基于他们天性做出的行为。他们只是基于细小的个人利益,来选择相信身边的熟人和带来直接利益的人,对于大目标、系统性的有复杂设计和迂回推理的目标,则缺乏洞察力和认同感。...正常人也被困住自己的天性,50%给情感,30%-50%给理性,人生的各个领域的结果也许很正常,甚至太正常了。“(理论分析的人)

  ”也有一些人,主要依靠情感共振进行社会交往来获得资源,并形成自我认同。他们是浅层情绪驱动的。他们放任自己的情感,不仅将只用于亲友,而且要陌生人也跟他们有同样的共鸣。“

  ”而情绪的天性,给上市民以巨大的团结和集体认同的力量,同时也让他们昧于陌生人社会的现实,让他们在人群友好时鼓吹集体意识,在环境不利时却说风凉话,灰心失望,因此更快地破坏他们本来试图建立的共有认同。在这方面,给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学习陌生人社会的知识,要认识到,熟人社会的道德共识,在陌生人社会中并不能自动保存和发展,有时甚至有害。(此时需要法律、仲裁、礼仪、权威、乃至阶层划分。)“

  ”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在觉得你跟他们一样的时候,他们的做法让人特别感动;在觉得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时,他们又最强烈地怀疑你们的关系是脆弱的,不抱希望。他们说出最动听的话,也说出最伤人的话,而且是脱口而出。敏感的性格需要反复宽慰才能稍感安心。同时,对于人在环境中的变化,和行为的执行成本好不敏感,只要情绪认同还在,很少过问结果。在这方面,给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学习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成本分析常识,加强对人的行为有效的结果的管理和评估,而不是被人的花言巧语、空洞概念所诱骗。“

  10.性格和习惯好比程序,必要时要调试和修复Bug

  ”相反,要让你的性格为你的高级目标服务,在它有用的时候发挥它,在它伤害你的时候,花心思约束它。这种收放自如的稳定和可持续积累的行为,来自对自己性格的理论认识、实践自律、新的行为训练。性格好比程序,能跑的时候就让它跑,有Bug就要调试。我们要针对程序运行的结果来评估程序,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天性装了这套程序就让它形成顽固的自我认同,从此不再新装任何程序甚至补丁。我们的信心来自多程序的复杂设计,而不是单一程序本身的绝对稳定。“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性格、后天养成的习惯在世间行走,好比一个个程序包在一个地形空间里运行。多数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走了一辈子。“

  ”我们要有改造自己的勇气,不仅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让自己关联的人生活变得更好。...是情感让人变得勇敢,让人敢于突破性格和习惯给自己已经塑造的一切,让人敢于做出新的选择,走出自己熟悉额心理和习惯,来的陌生的地方,那里你并不一定孤单,因为他们在那里守候。你有生么样的情感,你得到多大社会范围的确认和鼓舞,你就得到多大勇气。“

  ”情感率领理性前进,理性不必是激情的奴隶,理性朝着情感指引的方向努力,调整它的力度和节奏“

  2016.1.27 凌晨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三):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正在读陈虎平老师《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封面的介绍是提到这一部科学的人生设计论,更确切得来说。这是陈虎平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历程,职业发展,生活的经历和阅读思考,试图演化论的角度去看人生和自我。

  已经读完了三章,可以是非常真诚的一本书,其中第三章特别推荐阅读。对于出身平凡,但是又努力向上的我来说,通过去认识世界,看见世界里多元的人,然后回归去认识自我。继而接受自我本身的无论是社会资源和家族积累的局限,明确自己暂时所处的位置,然后通过坚持和积累,通过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强大的心理和行动力的。

  至于人生能不能够设计,除了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也许它的名字叫做命运。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四):洞见个体成长的规律

  陈老师满屏口号式的方法论,多处让人激情澎湃,恨不得立马撸起袖子,轰轰烈烈投入到一场自我的革命。观点激进,略微偏左,但理论传导到实践,通常会打几个折,这样的效果刚刚好。

  本书从四个维度论述个人的成长:自我行为积累、家族积累、社会情感驱动及时代背景,个体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家庭资源(微观层面),还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大背景(宏观)密不可分。一些观点,颇为赞同,作以下小结:

  1、认知迭代

  不破不立,想要突破自我,便需走出舒适区,进行新的技能或认知迭代;

  2、行为积累

  自我迭代意味着建立新的脑神经回路,行为积累和刻意练习是对神经回路的强化;

  3、少数优秀

  优秀的统计学定义是偏离平均值的异常值;

  4、家族积累

  每一个人都带着家族连续积累的印记:相貌、财富、见识、人脉资源、甚至是社交习惯。无须抱怨眼前的不公平,那是别人家族几代人积累的成果。

  5、培养弱关系

  弱关系是除了家人亲情,同学同事之外的社会联系,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资源整合和经营的能力。

  6、幂律分布

  很不幸,稀缺资源符合幂律分布,如金钱和人才,少数的富人拥有个更大的资产比例,人才向大都市聚集。

  7、多层演化

  最后,总结:个体的发展勿与趋势为敌,顺应时代的洪流,选对行业和城市,针对个体的微小优势进行连续积累!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五):科学的自我管理办法

  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在这个迷茫又混沌的年初,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让我看清了前面的路。

  此书从1.自我成长和行为积累 2.家族积累 3.社会情感驱动 3.中国大时代 四个从微观到宏观对个人成长共同产生影响的维度进行分析,说明了人的成长是与自身努力,家庭赐予的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整个国家乃至时代的运势是分不开的,作者也指明了在四个不同维度应该做出怎样努力的方法论,有根有据,步步可循。

  以下为重要章节的摘抄

  一、自我成长和行为积累

  1.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要发展成长型心智

  2.注意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

  3.专注的力量

  4.反思你的生活习惯和时间分配,想想你每天关注什么,也许多数时候,你还在为自己的情绪所困,困于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小小感受特别在意,那你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5.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阅读,多看书

  6.模仿他人和榜样,提升自己的高度,多看传记,多见世面,多看分析成功的科普书,多思考对比

  7.效率不高和自控力差的拖延,可以通过多线程、多步骤、深度联系来解决、它是一种技术拖延,还有一种心理拖延,恐惧和贪婪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拖延

  二、家族积累

  1.没有看到,是因为知识贫困、财富贫困或者社会资源的贫困

  2.10000小时理论

  3.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积累,包括社交习惯的传承

  三、社会情感驱动

  1.最好的情况是有实力(财富、权力、知识、信息)+弱关系(即人际交往能力)

  2.可以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来达到非线性的效果

  3.幂律分布(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4.人生要增熵

  5.保持和行业领先团体接触

  6.发展情商、智商和理商(系统推理和控制的能力)

  7.即时反馈和深度练习

  8.做出选择需要依赖社会化情感:信任、共鸣、选择

  9.精英三定律: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四、中国大时代

  1.未来中国,将发展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推动经济从中低端制造升级为高端制造,促进传统行业改造为工业互联网的生产和交易状态

  2.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逻辑、科学和陌生人社会的管理方式

  3.年轻人要关注四个领域:互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车、高端制造、文化品牌

  五、多层次演化论

  1.你要自我驯化,将自己变成一个有身份的人,是指self identity,你的自我认同越是稳定,同时还能带来社会财富的话,能让别人对你产生稳定的预期

  对我最大的影响:

  1.多关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2.注重10000小时积累

  3.挖掘自己优势,深度行动与积累

  4.关注中国发展的趋势,抓住时代脉搏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六):如何打破固有标签,遇见更好的自己?

  昨天看了《打破自我标签》这本书,忽然感觉到现在很多人确实在保守着自己固有的那些标签不放手。

  很多人都不肯改变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天生就这样,而且不会成为那样的人。

  但是有些人却不一样,他们对未来保持着开放式的心态。而且可以随时选择去做不一样的自己。

  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并且充满挑战的事情。

  其实这两种人没有谁好谁不好。

  只是如果想打破自己固有的标签,得到个人跃迁,必须把自己僵化的思维模式改变。

  【1】

  Lisa是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业务员。但是最近的Lisa每天都感觉阴沉沉的,以前的活力都没有了。

  问了才知道,原来是公司领导觉得她的业绩好,想让她带团队成为leader。

  但是Lisa拒绝了。

  按理说这是好事情,应该高兴才对,而且很多人都想做leader,但是并不是都有机会。

  而且很多人也会在背后去议论说Lisa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

  所以,这几天,Lisa见领导很尴尬,同事们的关系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

  如果她愿意把这种模式转化为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的话,那她所得到的成绩会是现在的十倍不止。

  这也说明Lisa对自我的认同度不够,她并不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更高的职位。

  所以才故步自封,到了现在这个尴尬的局面。

  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撕掉身上所有的标签,把自己归零,然自己空杯。

  然后主动地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公司其他做的很好的管理人员带着你。

  剩下的就是用大量的时间去深度的练习管理能力就可以了。

  这样就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完全不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而是获得新的技能,达到了个人能力的跃迁。

  【2】

  小牧是我朋友的弟弟,从小家里人也好,外面的亲戚朋友也好都夸这孩子聪明。

  而且在小的时候听说确实在艺术方面有天赋。

  后来小牧也顺利的考取艺术类高等院校。

  在学校里凭借才华斩获很多业内奖项。

  结果大四毕业那一年,在准备进入业内顶尖公司的期间,小牧却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和训练。

  这么多年的积累毁在了那一年的放纵上。

  后来小牧没有被录用,并且进了一家很普通的公司,然后开始自暴自弃,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样。

  心态也越来越差,整天抱怨社会不公平,价值观严重恶化。

  慢慢地小牧身上的才华也消耗殆尽,成为了众多平庸的人中的一份子。

  所以在才华面前不要轻易地狂妄自大。才华是别人给你贴的标签。

  如果不打破这种虚幻的标签,而是选择止步不前,那就会被那些天资并不是很好但是努力的人超越。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个信念。

  无论对手是有才华的、有天赋的、还是精英,只要我们长时间坚持努力,刻意练习,花的精力比他们多,我们一定可以超越他们。

  反过来,如果你很有天赋、有才华、是精英,那么一定要继续努力,飞快成长,不然就会被普通人超越。

  【3】

  所以,如何打破自己固有的标签,遇见更好的自己?答案已经很明显。

  一、思维模式的改变

  在Lisa和小牧身上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两个人完全是在守着自己的固有标签。

  而很多大佬级别的人,当年都是打破了自己现有的标签,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

  比如周润发,当年在香港影坛已经是顶尖人物,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不惜推掉所有的通告去好莱坞发展。并且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能在好莱坞闯出一片天地。

  蔡依林也是数次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一步一步进阶,最后用她的努力和作品坐稳了亚洲天后的位置。

  蔡康永放弃了台湾的事业,来到内地创业打拼,最后还是凭借才华和努力获得了现在的成就。

  可见,优秀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他们愿意突破自我,愿意让自己有新的变化。所以他们都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

  二、行为的积累和深度练习

  很多人都愿意思考,而疏于执行。比如:有的人天天在做减肥计划,也迟迟不见他去健身房哪怕跑一个小时。

  但是,减肥路上没有捷径,只能主动求虐。这些新的改变肯定会在短期内让自己非常不舒服。

  只要去锻炼,坚持住,就会有效果。这样就不会整天看见别人的好身材而羡慕不已。殊不知人家在你呼呼大睡的时候在健身;在你暴饮暴食的时候人家在控制食欲;在你抱怨生来不平等的时候人家在努力改变现状。

  这就是差距,而只能靠每一步的行为积累才能由量到质的改变。

  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深度练习,把自己的弱点和短板逐步提升。

  这样才能获得成果。

  三、一个明确的目标

  很多人往往给自己制定很多个目标,然后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我们一定要从众多目标中挑选出一个自己最想完成的或者最有必要完成的。

  然后在执行阶段一定不要以身边同事和朋友的认可为标准。

  应该对自己更高标准,用超出平均水平的努力程度才可以让自己变得优秀。

  不然就会跟周围的大多数人一样,努力程度和水平都非常一般,沦为泛泛之辈。

  四、合理利用时间

  改变自己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这个时间恰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改变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阻碍。

  而我们的时间是恒定的,每天只有24小时,谁都不会多也不会少。

  那么,对于时间的把控就很重要。

  这里就涉及到时间管理。有些人效率高,每天都像比别人多拥有很多时间。

  而大部分人都是拖延症的,留给自己进步的时间简直不要太少。他们活生生把自己的时间打成碎片。

  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因为我们比别人的起步都晚。精英们的起步就很早,他们很早就开始接受精英式的训练和教育。而我们还在快乐的玩耍。

  所以这个时间进度一定要抢回来,多拿出时间深度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样才能快速追赶精英的步伐,才会让自己显得毫不费力气。

  总之,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暴发纯属运气,捷径都是陷阱,一切都会回归平均。

  只有逐步升级、长时间的积累,才会得到伟大的效果。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七):打破自我标签 总结

  25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

  行为积累有时候就是主动求虐;新目标,新人物,你觉得不爽,其实只是个人主观臆断,实际是自己缺乏应对技能。每一次新的、有难度的联系,都不是重复以前的能力,而是培养新的行为,不是在一味重复,而是深度练习。

  新的行为模式要超出以前的神经回路自动反应所支撑的习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反应,造成新的习惯。……新环境、需要新技能、新思维。这就需要在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练习。

  达到一个小目标,通常需要5-7小时紧张的脑力活动。而原地连续绕圈不是逐层积累: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心智偷懒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你也花了时间,别人也都看到你在花时间,但没有进步,这时不要欺骗自己,你要知道自己是在重复,没有试验新的练习方法、没有真的动脑筋。

  重复的时间,是无效时间。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八):《打破自我的标签》-尊重自我平台,努力向前,积累下一代平台

  现在是2016年8月1日早上8点多,天气阴,自己坐在寝室的垫子上,一个人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种感觉,很惬意,如饥似渴,很满足。虽然,自己没有做着正事--科研,但是心情没有愧疚或者承重。因为书籍让我想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想要重新理清自己的状态与欲望,找到明确的方向。方向决定努力的结果,所以,这点对我很重要,我愿意花费一天的时间,在2016年下半年的8月第一天,整理思绪,制定方向,然后重新起航。

  昨天晚上和一个Keep好友聊到1点多,早上被蚊子叮醒,奇痒无比,睁眼看才5点多。尽管早上的天气不像往常明亮,但是自己却无法再入睡了。于是,想想昨天晚上,看论文枯燥之余,对于书架上几本书的欲望,就拿起了陈虎平的《打破自我标签》。读上了,竟然爱不释手,也许这种描述过虚,但是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还是会油然而生。前天看了《岛上书店》,一本小说,能留给我的是对故事情节的畅想和画面的构造,触动我心的句子不是很多。但是,《标签》这本书,更现实地告诉我迷茫是什么,我的欲望和我现实差距的根源在哪里,这让我多了对自己、家族、未来、社会、行为、成绩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我以前没有过的,看到了这本书里的内容,我会有种找到箴言的惊喜,也会有对自己这么晚才产生共鸣发现问题所在的羞愧。目前看了几节,几乎每一节都句句在理,自己标注出来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显然是比小说留下来的要多。而每句的留给我的思考,似乎不是短暂就能印在心里的,值得细细品味。而我,看看窗外的寂静景色,也产生了一种希望能留下什么感悟的欲望,并把这种自身经历转化成文字,之后写封寄语,送给6号打算办升学宴的表弟,希望是一种关切的嘱托,能多一些自我的意识,快速成长,也是一种自我经历的总结和自身发展的澄清吧。书中的文字,让我明白了很多现象的本质,和自己一直没有总结好的问题所在。面对窗外,面对未来,我似乎内心平静了许多。对于未来的到来,没有那么慌张,倒是多了很多期许,因为我知道了,成绩都是努力的函数,是时间积累的结果。

  《引子-一个青年人的奋斗:意向杂陈》这节是文章开篇,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这种自传式的叙述,总会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要多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经历,看看他们的成长是怎样的。显然,陈虎平老师的知识积累很深厚,他确实打破我对传统新东方老师的认识,就像李笑来和李尚龙一样,都是优秀地思考者,他们没有只是短暂地停留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上,而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成长。虎平老师就更不凡了,他有自己出国的机会没走成,去了香港读了哲学方面的博士,所以,他的立场更是辩证地从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重要的是,他还有自己的亲身实地考察的经历,这让他的说辞有理有据。他不断强调了一个词"取非"。就是要对自我不断认知。不要单纯地和自己的过去比较,这样成长太慢,还要不断和其他人比较,也就是在流动的社会发展里对比,人需要情绪来推动自己,这种情绪既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是来自自己的欲望。其中关于学术的问题,更贴切我现在的状态。

  摘抄几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找到稳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错误。

  道阻且长,请守望相助。

  时代如飓风,人生太短暂。

  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

  学问的确好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再创造还未发生的。

  第一章《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开篇的《打破自我标签》记得少了两种心智模式,一种是僵固型的,一种是成长型的。我应该偏向于后者,因为不自信的因素,我一直处于不断汲取的状态,渴望快速成长。但是僵固型的,确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老年人。像父母这把年龄的,就会对待新事物表现出排斥,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不会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学了也已经没什么用了。这节很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努力是时间的函数,一方面成绩是关于天赋、平台、努力的函数。

  《误把顽固当理性》顽固的人+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巨大结果,改变+贵人指导或平台正确=中上结果,改变+无人指导自己摸索=平凡生活。回想自己的大学及其以前的经历,我想都是最后者,平凡,平凡,这主要是高中没有贵人,大学没有平台。现在还好,,到了研究生,有了平台有了贵人,似乎一切追究到自己改变的欲望和努力的程度。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这里举了滑雪的例子,"50小时入门,500小时晋级"。"只要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学会"。就像学车,就像盲打字,就像学习一门外语,这些都是熟能生巧。"行为积累有时就是主动求虐",但"不是在一味的重复,而是深度练习"。这点强调"深度练习"非常好,和《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提到的,学习是不简单的时间累积就够了,相比较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却成绩不理想的人,有的人看起来没怎么耗用时间,就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着,这里可以理解成,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了深度学习,所以,他们的效率更好,效果更好。"看似努力,但无效果--谨防心智偷懒"。"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要效果导向的,而不是时间导向"。

  《时间累积》这节剖析还是赤裸裸的。我们要不得不承认家庭累计带给后代的平台差异,无论我们追求什么,知识、修养、历练、理想,都是要靠时间成本的。"知识就是金钱,金钱就是时间,知识就是时间"。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可以,那么你有了金钱,有了时间,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追求理想,否则你只有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然后,想要获得时间成本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社会资源里获取,可以从别人(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分享的时间,快速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需要"用别人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积累,就需要阅读、阅读、阅读、学习、学习、学习"。比如,我之所以感觉自己成长的慢,经常沉溺于自己的小情绪里,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别人的资源,读书少,了解的少,所以浪费了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点是个警醒啊。

  《优秀的行为条件》这一节讲了目标,讲了选择。"选择是一种情感能力:我对此有强烈的想法,一直折磨着我,无法摆脱"。这种感觉就像去年想要考托福,其实从研一就开始有这种想法,背单词坚持了两年左右,去年9月份开始把考托提上日程,到12月末报名,到今年5月份考试,一直痛并快乐着。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我不做,我就惦念,我做了,我不后悔,当然,坚持的过程是历炼的。不过,我想这就是我强烈的欲望,指引着我做的。包括一直在学习英语,现在想看书,像练琴,想学习韩语,想锻炼身体,想跑步。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欲望让我做的选择,应该也体现着我的价值观,我想不断学习,我想成长进步,我想变成更好的自己。"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需要信念、激情、认同感、价值观"。"选择是一种情绪的能力,这种情绪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感,通过信任关系来传递"。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这里他有说刚开始就是要全盘照搬、可以模仿。我想这似乎也在印证我的经历。尽管我们的成长总是在摈弃这种机械学习的模式,总是会听到质疑的声音,也在寻求与众不同,但似乎,这种模式算是对我努力的正言。也许这就是非聪明人的优势吧,因为想得简单,所以,会敞开心扉,愿意接纳,学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优秀的作为。"心之向往,学习之,不断思考,艰苦地思考,不停顿的思考"。

  第二章《家族积累》

  《拖延与贫困》说的是人会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拖延的现象,物质和观念上出现贫困。平台高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变得更加富有。出身贫贱的,要付出的就必然更多,但是尽管不能达到有些人的高度,还也是在为下一代积累财富,这个意义更重大。既然出身无法决定,那后天的努力程度,就决定了未来自身和家族的发展趋势。就这一点而言,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我们,现在的奋斗意义就是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穷可以是物质上的,但不应该是精神上的,就像我之前想到的,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没有那么多资源培养兴趣和增加阅历,但不能不读书,总是应该在思想上富有,才能为自己加分不是么?单凭一腔热血和正直的性格,在竞争这样激烈的社会里,真的是没什么优势的。

  《普通弟子不要做学问》这节是我最开始看的,因为我很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确实,按照他强调的,学问是一种精神追求,不会有钱和权上的满足,对于普通弟子而言,首先是转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获得更多的钱财,带来物质上的改变,然后才有上层建筑,谈论精神和理想。显然学问要的是心无旁骛踏踏实实。普通弟子没有家庭积累,家贫见识少,思路打不开,就是做学问也是平平凡凡,枝枝叶叶的。想想现在的中国高校读博士的,至少我周围看到的确实这样,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有的希望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当个大学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给后代,像我的这种想法,而有的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父母提供不了资源,而空读了几年书,没有什么见识,也没什么一技之长了。读书期间又不会去思考时间效率的问题,做的都是最普通的学问,这样的,很常见很常见啊。至少我周围的环境里,读书的大多数都是普通弟子,不普通的,不热爱学术的枯燥,早就带着自身的能力找好工作,然后实现人生规划了云云。"打怪升级是靠装备的",显然,在家庭积累匮乏的学生身上,要做思维上的提前认知才好。"普通弟子读博士,为下一代做积累,一代之内全面上台阶很困难"。显然,在这一节里,我更清晰了自己之前所想。放平心态,脚踏实地,努力专研对我的意义很重大,希望能尽量做出大的改变,至少和父母一代相比,条件要上去。

  《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这一节又强调了家族积累对人的后天发展带来的重大差异。好的人生、社交习惯都要靠家庭积累。这不禁让我最近发现的那些学术大牛,家族就是干这个,或者那些明星歌星等,有多少是父母就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的,包括那些创客么,马云,扎克伯格,盖茨等等。刚刚百度了那些高中就被世界顶尖学府发了一对offer的学霸么(诸康妮,许吉宁),不都是有着开放、富足的家庭保障,才让他们提前解除了更多的资源,培养了他们的性格,奠定了未来发展道路。前一段时间看的《我想看到的世界》,为什么一个韩裔当上了哈佛的终身教授,她的自传里也透露出父母工作稳定带给她的追梦保证,先进见识带给她的卓越思考。这富足的家庭积累,让她获得了更多的优先权,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收获的效率。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她本身的刻苦努力,这就是建立在更高平台上的努力,这样的很可怕,显然,这对于级别低的普通人来说,可能3代也奋斗不出来。

  《10台阶论,人生的爬坡历程》他把人生大致分了10个级别,人生奋斗5~7年升一级,一代能升3级就不错了。我想我现在处于第2级,因为我至少现在还可以做着科研,追求一些兴趣爱好。但是显然,我的级别很低,有的人,家庭积累就决定了,她要比我高3个级别,他们可能不需要努力,站在家庭提供的平台上,就已经是一步登天了,就像奶茶妹妹、昆凌那种。而我显然是一辈子都奋斗不出来的。但是,还好,我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知道努力的重要性,想想肩负在我身上的责任,想想下一代期许,我似乎也觉得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quot;前进是自我赋予的意义,没有人逼你这样做,这只是一种选择"。

  quot;要用新的自我期待,编织一套自己的叙事,组织自己的资源,去攀登新的台阶"。

  第三章《社会情感驱动》

  寒门想要出贵子,需要不断升级。"动力来自社会地位的比较","动力更有可能是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是一种人生的崇高美学"。他有放出自己的坚信的观点"在中国读本科,中间出去交换一年,要比完全到美国读本科更好;在美国读完本科或者研究生以后马上回国发展,要比一直呆在美国要好,甚至比先待几年再回国也要好"。这种看法应该很有他的道理。突然这么一说,感觉自己更low的,本身就是寒门,本科还不好,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再不努力,拿什么有优势呢?最好接触比自己大8~15岁的人,因为十年磨一剑,这样的人比自己年长有经验,但又不是差距特别大,有巨大的代沟,让自己心生畏惧。5~7年后听他们谈论新趋势,他们可能不会采取行动,但是自己可以行动,可以超越。我想,我现在接触的平台刚刚好,导师比自己大13岁,师姐比自己大6岁,也许是自己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并没有开始创造很大的价值,这个是我需要好好考虑和沟通的。最后要到优秀的人身边去,结识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利用资源,缩短自己奋斗的时间。然后扛住黑暗的闸门,向新生的地方去。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九):优秀是一种多层次的积累,重装你的人生动力系统

  从多层演化论的角度看待人生和自我,是关于人生奋斗的分段函数,强调了积累和幂律等科学发展规律。

  这是一本讲心智成长、人生动力系统的书,反而与“打破自我标签”没有什么关系。

  前半部分一至四章通俗易懂,且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书的后半部分第五第六章有些烧脑,我就读不动了。

  对我特别有触动的文字摘录如下:

  1、演化论的核心是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一个好的设计是由无数小的好的设计一层层积累而成;上一层受下一层的作用者控制,符合因果关系;同层的行动单元之间有时还存在相互作用的正反馈。

  2、城市是人类贸易的结果,大都市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作者推荐看视频节目《大国重器》。

  3、好的人生需要家族积累,因为行为模式和思维格局来自家族传承。聪明而又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往往是父母智商遗传和家庭教育较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续的正向积累,拾阶而上。世界是公平的,好设计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时间要么是你来加上,要么是你的长辈、前辈帮你加上。

  如果你恰好出生在了中上阶层,要记住继续向前,带领社会整体前进,也为下一阶层的人提供动力目标。如果不能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自己所在社会阶层的潜能,那么你就辜负了它。没有人会真正尊重你。你落在哪个具体的阶层是投胎问题,要责备的是你没有努力从这里再向上,要赞扬的是你努力从这里再向上。

  4、模仿同辈和榜样的行为,永远重要。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有了一个目标,然后执行,执行的时候出了岔子、心理不稳定,也没觉得什么大不了的,自己见过厉害的朋友也都这样,于是就安心睡大觉,第二天起来继续解决问题。

  激情、社会化的情绪、终于找到同道的心灵平静,相信感性、信任贵人。选择不是单独一个人理性分析的产物,而是社会化情绪同步共振的结果。

  真正聪明得人不拒绝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不需要以独立思考来证明自己。他们勤记笔记,听各种讲座,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优秀的人。

  5、好的价值观告诉你,老天很公平,你自己的现状,主要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想追求优秀,想得到不平庸的结果,一定要尽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追。没有人专门来害你,没有体制来刻意压迫你。你只是得到你应该得到的。

  6、穷人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注意力,没有带宽去关注长期目标,忽视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7、工商业社会要有成绩一定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个人做不了太大的事,独干几乎必败。而知识分子和小社区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习惯单干,全凭个人勤奋和聪明劲,但走不远。

  少年时代的聪明孩子以解题为乐。成人后待生活如解题,好生活=好工作+好房+好车。这还在少年时代的思维轨道上运行:要社会给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正确!

  但人生不完全是确定的题目。从这里出发,向未来看,有很多可能的路。新的山顶并不真的存在,你创造了才存在。聪明人问,哪一条路更好?我只想问,你真心要走哪一条?

  自己出题、自己创造,又谈何容易!没有人曾经经历你的未来。不要一个人走。找一群不同领域得人,组织一个队伍,大家一起走过无人区。

  知识=负熵。知识是信息的组织或秩序;不与别人交换信息,个人知识总会趋于恒定或衰败。不讨论、不与年轻人交流,想凭独自思考而有更多知识,类似于低温体不靠做功变成高温体。无知是混乱的、零碎的信息,知识是经逻辑和因果处理的有序信息。

  8、全面优秀的动力可能来自社会地位的比较。这些孩子在学校和成长过程中,看到了更高的社会地位阶层。有钱的认识了更有钱的,有文化的认识了更有文化的,聪明的遇到了更聪明的。

  动力更有可能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孩子在成长中遇到世界级的或中国一流的科学家、思想家、工程师、企业家,受其人格魅力感染,以之为榜样,不断前进。孩子从小跟随父母或其他长辈见过很多大场面,例如重型机器、连绵不断的生产线、海量的设备,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场面不是沙漠、海洋、极限运动能相比,因为自然的风景依然有其自然的边界,无法激起人心中无穷的想象。但人类创造的大机器,却能激起人的雄心。

  人的动力来自情绪、激情、感性,不来自理性、分析、计算。

  9、回想10年前,你学英语、学哲学逻辑,哪一个不是很痛苦、很折磨?难道你忘记了?你以为你刚开始时在那些方面真有什么天赋?你学会了,别人跨你是天才。你就真的忘了那些心碎无助崩溃的时候?把成绩当成一步到位的过程,删掉不愉快的记忆,是人的恶劣天性吗?

  10、未来30年,中国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经济从中低端制造业升级为高级制造,促进传统行业改造为工业互联网的生产和交易形态,在一带一路地区推进工业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经济机会依然巨大。跟着做,就是了。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

  11、你要自我驯化,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身份的人。不是指有社会地位的身份,是指你的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你的自我认同越是稳定,同时还能带来社会财富的话,就能让别人对你的行为产生稳定的预期,让别人对与你的交流有了稳定预期。这个模式变得容易识别后,你看到这个人就有了可靠的标识。这在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也是个博弈过程,需要你反复地自我训练。

  你的这个新社会自我体现在你的着装、举止、朋友圈、微博、微信、口碑、报道中。你不是你自己唯一的作者,他人都是你的自我的作者。没有他们与你互动,你怎么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因此可以重复、借鉴、反复练习呢?

  你要充分接纳你的上下级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人对你的评价,这个评价的公约数是非常客观的,这就是你。

  12、有时太过集中想一个问题,会让自己在这个问题结局之后仍然无法集中去做别的事。转换模式在家睡觉效果比较慢,最好的办法是到野外做户外活动。

  《打破自我的标签》读后感(十):自我成长科学方法论

  2012年以前,我主要还是强调自我、强调思考。这几年的读书和经历,让我更明白行动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前我相信,不要跟别人比,不断取非,就有精彩人生。但是,很小的进步或好几年才进步也可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这种想法还是太自我,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要跟别人比,跟同辈比。要依靠顺人性的动力:地位竞争。比赛输了,就憋着、忍者。别玻璃心、别辩解。老师跟自己过去比,进步是太慢了,而且,你的过去这个基准就那么重要?别把过去的偏好和品位太当回事。跟别人比,才知道他们进步的真快。别人就是比你有知识、有钱或有社会资源。外部刺激比内心反省更猛、更直接,伤害了你的骄傲。你真心要战斗!这跟独立人格没关系,人就是要点情绪来推动自己。

  以前我很相信,要用思想改变人的观念,即使他们现在不接受,将来会;即使他们感性的部分不接受,理性那部分如被挖掘也会接受。后来我发现,别人通常不会被你改变,现在或将来都不会,理性也不一定胜过感性,我自己也要看到、听到、用了、做了,才能改变。思想不能改变人,产品可以。不必劝别人做,自己做就是了,找到和你一样的人一起做就是了。重要的问题不是思考、辩论、评价,而是自己做了什么。大机会是人尝试、执行、探索出来的。坐而论道、空口评论,无论对错,如果没有下注,都没什么意思。

  这不是普通的问题,而可能是现有科学和理论本身的局限。过去我思考时,会以因果关系为主,因为因果推理是思考的主要结构。它针对发生的事,反思已有证据,用线性因果的形式来表达,大原因大结果,小原因小结果,不会出现小原因大结果。但是,社会比现有科学复杂。市场、社会运动,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众多的作用者会互相反馈,超越了古典的因果关系,相关、趋势、风、幂律,变成主导。你都来不及思考,新秩序已经形成。行动甚于思考,跟随趋势甚于追问原因,行动起来试错、跟随潮流前进,才是社会适应策略。

  不仅社会是这样,生活也许也是如此。很多事情理论还没弄清楚,在你有生之年也许也难以弄清楚。一个人如果按照科学和数据证实的知识和理论来生活,将会寸步难行。等有了恋爱科学你才谈,最好的青春都过去了,有时一辈子都过去了。要边做边学,边行动边思考。大家觉得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那么多数据。等数据收集到手,最佳的决策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生活跟学问不同,学问的确要多问为什么,了解已发生的,创造还没发生的,但生活不能总等到理论完备才开始。在懂血液循环之前人类凑合过了几万年,出过错,但应付过来。不要害怕出错,事情总会出错。不能等到完美再出发。等到完美,人书俱老。先行动,在路上解决问题,在行动中面对内心的恐惧、犹豫和胆战心惊,在行动中面对不确定和不完美。我们从不完美,但热烈燃烧。要有冲动,要信任爱、信任人、信任人类的情感。社会化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人间各处的爱。理性提高生活效率,但爱指引人生方向。

  我们常说“想太多而做太少”就常常会导致不断的痛苦,解决方法便是直接去做,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才能够进步。永远停留在原地做所谓的思考并不能帮助我们进步,一个人容易钻牛角尖,最后是纠结、犹豫和懊恼。理论应当为现实服务,它本身是对我们认知的经验现实进行的抽象和归纳,是人类为了更好适应和生存的产物,错误使用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死胡同,那是一种荒谬。

  打破既有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舒适,胆战心惊地继续更高难度的练习。不要说谁天生就会,不要羡慕别人做得多好、收益多高;你唯一的关注是,你是否有意挑战新高度来训练自己,积累更多技能,有更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控制来应对更多局面。只有每隔一阵就突破既有行为水平,你才能爬上更高的行为平台。

  行为积累的基础是神经回路反映的强化。行为会在神经回路层次上体现出来,新的行为对应新的神经回路,没有它,无法发动一个新的行为进程。神经回路需要练习,才能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神经冲动传递的髓鞘,髓鞘越强,则神经元传递的保真度和速度就越高,神经回路的反应速度大致对应行为的反应速度。开始搭建回路时传输慢,反复之后速度加快,反复强度足够高以后速度极快。一切练习,最终都是要把开始的慢速行为,变成不太需要思考的中速行为,最后变成下意识反应的快速行为,甚至是自动行为。

  强迫自己留在“学习区”,保证每一个阶段都有新东西输入和学习,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刻意练习必不可少,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是多层行为积累的结果。它不是浅尝辄止,做了大家都会做的普通练习就结束了,而是超出这些,做更多练习。超出自己已经习惯的状态,在成年之后更加困难,因为神经可塑性可能降低,也因为你身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能过于稳定,以至于无法提供新的刺激。

  新的行为模式要超出以前的神经回路自动反应所支撑的习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反应,造成新的习惯。从旧习惯到新习惯,从老心态到新心态,不是自己凭空想几天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新场合新层次的反复练习才可以。人在成年之后依然需要心智和思维成长,儿童与青春期时培养和练习的技能通常只能处理家庭和熟人环境,无法应对复杂的陌生人社会环境。新环境,需要新技能、新思维。这就需要在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练习。

  优秀的行为条件

  追求优秀,需要行为习惯。如果还没有在多个目标之间选择好一个目标,则选择能力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目标已经被选择,则执行这个目标的情绪噪声管理比较重要。优秀的统计定义是偏离于平均值的好东西。平均值是随大流、目标跟随制,在实行目标方面只做温和的努力,达到身边多数人的水平即可。但优秀的异常值显然是自己选择目标或者管理目标的实现进程,同时在执行时不以身边的人的认可为标准,而以最大可能的多数人的认可为标准,在未达到此状态之前,以自己的内心计分卡或虽然主观但却严格可验证的尺度为标准,即内心里有杆秤。某个东西是好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好通常相对于某个主观效用标准来说为好,所以,主观认定的好必须得到大众认可,一个主观偏好需要成为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偏好。但应允许大众检验存在时间差,在没有得到大众认可之前,自己内心的计分卡的评判标准来自于非常规的、有秩序的直觉,以及对此的信念、兴趣和激情。

  其实这段说的主要意思大概是,当你信念、兴趣或者激情足够强烈的时候,你非做一件事不可,那么,放手去做吧。坚持下去,用正确的方法,时间会凸显你所追求的价值。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十分重要:强烈到非做不可的信念和激情。所谓优秀,心中有个声音,那是自我决定论的内驱力。

  在多个目标面前怎么选择

  你能够算清楚选择的所有效用分布吗?不可能。人不可能掌握这么多信息。你能明白自己的所有效用满足的理由吗?不必要,也不可行,等到一切都明白,老矣。做不出选择,往往是因为得失想太多。得失有时容易计算,有时很难。即使得失都可以计算,又如何计算目标函数本身?你可以计算特定目标带来多少效用,但对这些目标或效用的认定,允许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这不一定是可计算的。人生目标的内容总有一些是由自己选定的。这是你只能相信它,对它有信念,认为这个目标可以给你带来满足、快乐或成就感。如果你不选定任何目标,在多个目标之间反复游移、犹豫,最后当然什么目标都达不到,同时也说明你对哪个目标也都不在意,没有深切的情感投入,对这些目标作为你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没有深刻的情感认同。

  选择是一种情感能力:我对此有强烈的想法,一直折磨着我,无法摆脱。这种情感,会促成持续的行动选择。没有这种情感、激情,就很难坚持。普通人的情感比较浅,很容易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每个目标的满足都不会太强烈和深入。他们的情感表达也因此会比较简单和平淡,如果有些情绪忽然变得很激烈,而平常又没有这种体验,表达方式会变得粗俗。有些人是天生在某些目标上情感强烈的,这样做出选择很容易,比如一些男人喜欢工程、机械类,一些女人特别喜欢时尚、成为大众焦点之类。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会面对两个冲突的目标。这时,多数人是通过其他人的出现来促成自己的情感变向的,少数人会主动自问,做出追随自己心愿的选择。要普通的恋人和平凡的感情生活,还是要一个点燃自己激情的未来目标?这两者不冲突当然好,你很幸运,但有时很确定会冲突,自己成为争夺的战场,这是人之常情。

  这时,没有其他目标可以为任何一个选项辩护,因为问题的重点是,何以这个目标就是被我选择?这个选择的理由?理由的理由?要终止这个追问,只能靠强烈情感、胆大包天、直觉等深切认同、不必再为之辩护的东西,可称之为信念、激情、人生理想、价值观。选择的特点在于,它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支点,而最后的支点是自我选择的,你可以称它是理由,也可以说它是信念、元价值观、生命冲动、命运、内心的声音,等等。这个支点是没有其他理由来支撑的,它支撑它自己。它既不是别人做所以我也做,也不是为了X而做的,否则还要问X是为了什么。他就是我所选择的,我就是要做它,完毕。

  为了做它,有时就要把那些与之冲突的目标暂时放下。如果两者都要,就是摇摆,因为现在要分析的是不太兼容的目标。追求的目标不能兼容时当然最痛苦,但拖着也是一种选择。每天的行动都是一个选择,这些选择的集合构成了那个我。我的责任即在于做出选择,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人。

  用我,或者我选择,这个观念来组织、编织自己的各个行为,是有好处的,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意义。正是因为有些事情,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才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有各种外部因素所牵引的木偶。平心而论,自己不特别做选择,只是跟随大众行为,也可以过一辈子,但不是精彩的、特别珍视的一辈子,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或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一辈子。对自己可以选择、可以决定什么人生目标的意识越清晰,就越是能够强化主动选择权,为此就会更努力地分析和探索各种目标背后的原因和实现的条件,更多地管理早就自己的因素,开掘和满足更多的人生目标。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

  价值观是什么?由于得到好结果的概率太低,价值观就是让你知道,要对结果有正确的期待,你只能得到你应该得到的。那些不能得到的,如果居然恰好得到了,也只是平庸的结果。价值观是让你知道,要有程序和步骤,再加上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好的结果。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不要以时间紧迫为借口乱来,那其实是机会主义。你的机会主义,在于你习惯于获得平庸的结果,你没见过伟大是怎样的,你没见过世面,还任性自我,一位自己想想、做做,事情就成了。杂乱无章的思考和行动,毫无组织、缺少设计,结果是普通的。所以,好的价值观是一套行为组织程序,它告诉你,应该怎么去行动——以模仿和学习为主,行动的结果大概是怎样的——好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不要期待奇迹,只有持续的积累,才有希望。

  上面摘录的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综观全书,我觉得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章,它引导我们每个人去问Why这个问题,why do this, not that?因为我想。足够强烈的想,这就足够了。想要脱离平均,步入优秀的行列,这一点将会决定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在时间的孵化下,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后面几章更多的其实是how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诸如家族积累,我们常认为所谓出生的不公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颇有道理,但当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些,看到三代人、五代人,祖辈的努力是否也应该计算在内呢,那么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此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归纳。

  另外,阳老提倡的“最小行动”,在书中也许不是这个名字,但表达的意思相近,人的认知能力其实是有限的,同一时段进入它的工作记忆只有很少的几个组块,所以,贪婪往往会造成瘫痪,大的目标,一两个就好,并且不要冲突;小的事务性行为,一次不要超过四件,避免过载。

  “同侪压力”是另外一个我觉得十分重要的观念,只有真切体会到同辈的优秀,我们继续努力成长的内驱力才会持续迸发,而一直感受这种压力,一起交流进步,那应该是优秀的另一行为条件!孤身奋斗难以成事,一群人的努力则更有效率。

  其他还有很多干货,多层演化论,以演化论视角看待个人成长,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总是能够提炼出很多有趣的东西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