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逃》经典观后感10篇
《无处可逃》是一部由约翰·埃里克·道达尔执导,欧文·威尔逊 / 蕾克·贝尔 / 斯特林·杰里斯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可逃》观后感(一):战争幽魂荡漾在你我身边啪啪啪
曾有幸去缅怀过S-21集中营的纪念馆,之后在youtube看了纪录片《 S21 The Khmer Rouge Death Machine》.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沉寂在对战争的恐惧中难以自拔。
记忆中充满真是的骷髅头,他们的深洞洞的眼窝注视着你,流露出无尽的咒怨。
当你徜徉过这片土地,你不会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你只能发现这已经不是屠杀,而是游戏。
这个游戏犹如儿时,你我玩弄在手中的蝼蚁,可以捏死,可以淹死,可以拿到锅里烧死。而你却不会有一丝的怜悯。
在刽子手的眼中,他们已经不是人,不是人,不是人。
他们已经不是人了! 活着的不是,死去的也不是,有罪的不是,无罪的不是。
面对死亡,一切都不是的不是是不是。
如果说南京大屠杀和卢旺达大屠杀已经让我们记忆深刻,只是知道,仅仅是知道的话,那请你记住这个代号 S21. 它让你真正知道死亡的味道。
电影没有刻意渲染大环境,也没有太过血腥的画面,但情节的掩饰,让我们不自然的去想获取背后的故事,为什么一个人能举起武器杀死一个孩子,却无怨无悔。
仇恨是战争的根源,拿起武器,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死,面对死亡,都不需要怜悯对方,杀出血路才能获得涅盘。
美越之战,珍宝岛之战,越柬之战,越泰之战,中越之战
每一个战争就像一个点,当你串联起它们的时候,你会发现 战争是政治的服务体系。死亡最多的不是政客,不是军人,而是我们这群平民百姓。
当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这些反人类罪行的恶棍都活得很好,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活得非常好,不是在欧洲各国有大量财产,就是在美洲大陆有无数资产,而我们的儿女们却战死在沙场,成为了别人的垫脚石。这正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冤魂无处拜江山。
对于电影,全程无尿点,情节张弛有度,只是在部分拍摄手法采用防纪录片,晃动的头晕。依然美式大片,拯救家庭的男主人公,突然杀出的美国超级英雄,国际友人的无畏精神,自由向往的结局。
导演故意掩饰战争的起点,并且不描述战争终点,牵引着观众进入一个 “亚洲”环境。引导人们自己去寻找战争的起源,值得感谢他的用心良苦。
一战,二战已经过去,后续的局部战争并没有让大多数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怖。
当战时的人已逐渐逝去,如今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只是电影中略懂战争时候,许多人开始叫嚣起来。
战争看似遥远,但其实离我们很近,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男主人公是我们,如何面对?
杀?不杀?
面对战争,没有抉择,只有无路可退... ...
《无处可逃》观后感(二):紧张刺激深陷其中,最大槽点主角光环
这是一个冷门作品,几乎被定义为接近烂片的冷门片
这是一个人性作品,揭发了人性与政治,人情冷暖。
这是一个紧张刺激的作品,完全可以把这部爆米花电影大饱口福。
但同时这部戏的槽点也不少。
优点:无意中浏览到这部片,点进去看之后就一直追着看完了。
精美绝伦的动作场面和危机场景设计足以撑起这部死里逃生大戏!(但不是支撑起整部戏)
看了不久已经入戏了,感觉就是在跟随着男主一家去生死逃亡,跳楼,躲藏,狂奔,这些场景无不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加上老007的加盟,枪战中的逃亡更不用说。
这是一部看了全身冷汗的电影。
但是如果就是僵尸围城那般单纯的逃亡,那也太没意思了,这部戏还有一个点值得说。
人性。
尽管全城的暴民都在追杀外国佬,但寺院里的老头见到他们有孩子和交换渔船的老头都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们藏起来
这不正是人性的体现么??
在上述一幕时胆小的女主(母亲)突然发了疯似的从本来已经安全的躲藏点飞出来猛烈的狂砸死了暴民使父女俩得以脱身。
这不就是母性么?
所以看完这部戏后我从揪心到感动流泪。
总结一番优点:紧张刺激到爆,动作场面设计不错,全程无尿点,揭发人性光辉,揭露政治,具有一定的谴责性,主角们表演深刻揪心,特别是两个小萝莉的表现也不俗,拍摄手法稳定但同时也有不足。光这些硬条件可以为影片争不少分了
缺点:缺点非常明显,题材非常好,死里逃生,但是不合理剧情实在太多,最大的槽点就是主角光环前所未有的得到升华,简直强过可以复活的,因为他们简直。。。
在屋顶,随便找个地方就能躲过直升机扫射,除主角们之外生还一人A君。
在准备跳屋顶时暴民非要等他们废话完了才发现他们,屋顶到底是有多大?暴民是能走多慢?
凭啥A君帮助男主救回坠楼的女儿而又不早点跳?非要等到主角们跳完他才跳?然后主角们又能顺利过关,A君却在半空中被枪法如神的暴民给咯嘣了,就主角才能跳的过去而不死?A君为啥非要最后跳?他是要等死吗?
主角们在n处逃亡时随便找个地方躲一下暴民就找不到了??
主角们蒙着脸穿越暴民人群,有人察觉了都不揭发他们。。
主角们在躲藏中发出的声响都让暴民听到却从不察觉有问题。
主角们和007和配角B君一起走,按照重要顺序依次B君先中枪死,007后中枪死,主角不会中枪。。。。
007总能在主角被枪指头最无助的时候飞出来拯救男主。。。一个巨大无比的bug。。。
无论主角怎么跑007总能找到他们。。。不愧是007.。。
那么问题来了。。007和他们并不熟,只是在飞机上见过下面。。。就这样007就当他们是家人那样保护了。。。你不觉得有问题??还为他们而死。
其他人被枪就一枪的事,主角就一定能等到人来救他。
还有一点,主角的两个女儿竟然没被吓晕,还那么坚强的跟着主角逃亡。(这么小的小孩哪能承受这样的炮火刺激。。。。)
最后在国家边境时为什么对方军队能轻易放过主角们而帮助主角,可能唯一解释就是人性吧。
但有一点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大使馆能轻易被毁?而美国不用采取行动吗?你国家的在这里的人都被屠光了还没军队来?
其实我认为剧情设定他们最后的目标跑到美国大使馆还合理点,要不然一大堆不合理,007的bug,大使馆梗,主角光环,还有背景其实交代的也不太清楚,不合理因素还是不少。
最后说说最本质的手法,慢动作处理过于老土,略显幼稚的慢动作处理达不到文艺效果,有点古怪的感觉,扣分。
所以虽然有这么精彩的场面,但是缺点也有这么多,不足以把这部戏支撑起来,达不到完美的体验,只能说是观影,最多达到享受,但不能说是欣赏。
但说句总结公道话,这部戏可以作为一部很好吃的爆米花电影。其中的政治和人性有一定的营养成分。
《无处可逃》观后感(三):我能想到的最恐怖的恐怖故事
《人皮客栈》里美国人最值钱,想没想过why?
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娶了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你接到了去往东南亚国家的邀请,在那里真正发展自己的事业。
美国梦告诉你,成功即是一切。国家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将每个国民本该有的穷困转移到另一个看不见的国家去。你很聪明,你早已经弄明白这个道理,你和你那些习惯于殖民生活的祖先们一样,认为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享受殖民者的优越特权,尽情享有那个偏僻国家的国民所无暇甚至无法享受的美景和娱乐。
可没有想到,时运不济,那些本该低头劳作,只为了让你们的生活更幸福的劳工们居然站起来,把枪口冲着你们了。
这可是美国人能想到的最恐怖的故事了。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是魔鬼,恨不得抽你的筋碎你的骨,他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怕。在那块偏僻的穷乡僻壤,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只供外国人度假的豪华酒店、餐厅,那些为西方国家利益而建立的办公大厦全部成了死亡地带,哪里都无处可逃。
它的恐怖之处在于,这一切不是鬼怪幻想,不是你无法理解的电锯杀人狂。它确确实实的存在,你在新闻里听说了无数次,可你从没想过有一天它也会发生在你身上。你可能觉得很冤枉,你并没迫害过这些第三世界的人们,你不是纳粹希特勒,可他们却把他们的气撒在你身上。你觉得你理应得救,因为你有妻子女儿需要保护,然而那些要杀你的人,说实在的,可能也有不少也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得救呢。
恐怖的故事总得有个结局,这一家人得救了,然而现实里赶上了这个不走运的故事的家庭呢?自求多福吧。哪有那么多个忽然窜出来枪法如神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呢(我也就为了这个给它整整降了一颗星)。
我能想到的最恐怖的故事,不是幽灵鬼怪奇谈,而是现实中的人吃人。
拜托请不要打扰作者了。作者一个字都没写过“红色”和“美帝国主义”和“洗脑”好不好。你没有随手写个影评的事啊,你觉得这是政治,作者就觉得只是个随手的影评,为了以后记忆片子方便,连脑子都懒得过好不好。下一篇就去写爱情片和青春片的影评去了。
那些无端指控别人有病的,麻烦先看看看自己是不是脑子有病,所以看什么都能联想到不公去。作者觉得社会很公平,赚得不少,工作不累,也没被压迫,懒得呻吟。谢谢。
距离写这个篇影评过去有一年了,我时而看到消息提醒,却从不点开来看,我知道,我是把这条影评当成是一年多前遥远的自己。这一次我仔细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感到人生的发展变化,很是莫测。
现在点进来看的人,看到的是一年以前的我,在刚看完电影后,因为这部电影没达到我想要的高度,心情激愤而产生的一面之词。后来发现很多人的留言不合我的心,于是愤怒的表示我不愿奉承不懂事的人。但现在看来,我何尝懂事呢?
有人和我有同感所以点了赞,有人并不同意,在下面骂出了自己当时的观点,然而我相信,他们现在的观点恐怕也改变了。
各位,包括下面在骂的各位,请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你们多少人像我一样,在看完电影后,搜索了一下豆瓣,找到了一个热门影评,开始脑子里不断发酵一个想法,然后开始看别人全篇都是错呢?
我保留这个充满了歧义的影评一直没删,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警示:
千万不要偏颇,不要激烈。
千万要懂得,人不是选择,人只有不得已。
许多历史性的选择,原来的我认为是“人性本恶、人性贪婪”。然而经过许多职场心酸后,我深刻反省到:有时并不是人贪婪,而是不得不贪婪。
它关系到自己一直以来相信的事物,也关系到生存的质量。
有时不是你选择参加骂战,而是骂战到你头上,你避无可避,因为你的心在着火。你对生活可能有太多愤怒,我都不信你们骂的是我,我何德何能,得不到那么多关注,我是个只干满一年半就辞了职的小记者,只因为人幼稚,写不下去满篇奉承的宣传稿,受不了编辑的责难。
我不是什么既得利益者,我是个被培养成小资产阶级,满心满嘴自由,却又自认为不可能得到自由的小年轻。这岂不是很矛盾?但如果我不坚持,那就好像这样的生活没有头儿。我拿着微薄的薪水,时而感叹自己为什么读了这么多年书,从来得不到想要的生活。
所以,你们骂的不是我,是阻碍你们得到想要的生活的铁栅栏。
一切不再复返,之前的我的想法, 现在竟然十分陌生,甚至不确定这些文字是否是我所写。所以如果巧合点进来看的人,注意到我根据时间而留下的这些话,希望你们能产生更多的警戒,不要像我一样轻易陷入偏颇。
我留下这些,也是为了提醒大家,话语只是一面之词,请站在话语的更高度理解,因为除了伟大的哲学家,谁都不能为你教授人生哲理,我不能,在这里教育你的人也不能。
你需要的,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你接受的系统来辩证性的看待一切信息,并且知道,人就是有这样偏颇的一面的。你有,我有,圣人有,大家都有,没有必要陷入无尽的争吵。
如果你现在还能听进去的话,请至少记住我说的这句话:请千万不要给人定性,千万不要给行为定性!口头的一句骂,伤害到别人的部分几乎很快就会消失,但可怕的是你定性了你自己。
请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在口头上说出来。它会在你心里生根发芽,变得骄横。其实你本心应该更柔软,没有想象中的你的价值观那样坚定,你还可以变得更加豁达,更加客观,对身边和世界变得充满宽容和理解。
谢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最后一次更新留言,如果我以上我还有一些偏激的话,请不要忘记那都是过去的我的一面。我很抱歉,请原谅那时年轻幼稚充满偏激的我。
如果下面的一些留言,一些人留下的偏激的话让你产生了不满,我在这里替他们道歉,请你千万不要就这句话去攻击他,因为他或许已经改变,成了更宽容更理性的人。你的一句回复,可能会打扰他的生活,让他已经成长的心再次品尝到价值观被挑战的恼怒。
这一年多来,我已经初步理解了宽容的神奇力量,也希望点进来的各位,能试一试,对待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更宽容一点,在吵架之前,停一下,从高度审视一下这一行为,你会发现,一切都只是沟通和交流,一切言论到最后都是可原谅的。心怀理解,宽待他人,总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
《无处可逃》观后感(四):故事的背景就是个硬伤
这部片看第一次还是不错的,节奏紧凑,气氛紧张,可以给3颗星。
可看完之后,仔细回想剧情会发现很多硬伤。
第一个,故事背景就是个硬伤。影片开始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首相送走男主受雇公司的高管之后被人崩了,于是我就纳闷了,既然首相和男主受雇的公司勾结在一起损害国家利益,为什么潘军不把那个公司高管也一起崩了呢?
第二个硬伤,首相被人崩了,失联三天,怎么可能就没有人发现呢?ZF机构的其他人都干什么去了?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找首相汇报工作吗?
第三个硬伤,酒店三天没有收到报纸、电话、电视信号全断了居然没有人去投诉?而现实当中,不要说三天没送报纸了,哪怕是当天送晚了也会有人投诉的。电话、电视没有信号的话,早就一大把人投诉了。一有人投诉,很快就会有人发现异常并且报JING。不要跟我说“这是因为潘军在幕后控制着”,亲,如果要让酒店收不到报纸,那么潘军就要把报社的人控制住,可是这么一来,印刷厂的人就会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报纸排版而发现异常情况,于是潘军还要把印刷厂的人也控制起来。要让全城电话、电视信号全部中断,那就要把发送信号的塔全部关掉,可是这样一来,电话公司、电视广播公司的人也会发现异常,那么潘军也要把这些人控制住。但其实,潘军把这些人全部抓了也没用,这些人的家属也会因为家人失联数天而发现异常情况。
第五个硬伤,皮尔斯怎么这么及时地解救了男主一家?
第六个硬伤,皮尔斯藏身在女支院里,还把男人一家高调地带回去,我就纳闷了,那里这么多瘾君子,皮尔斯就不怕被人出卖吗?哪怕有一个人把他们藏在那里的信息泄露出去就被包饺子了,果然不出所料,皮尔斯和搭档都崩了。
第七个硬伤,男主在上船前,明明被雨淋湿了,划船到越南的时候,衣服却是干的。
不数了,累了,还有很多很多呢
《无处可逃》观后感(五):现实比这个更残酷
侨胞们要团结起来,武装保持自己,乱世只有枪杆子里才出活路。1998年5月13日~15日,印尼雅加达等地发生严重骚乱,数个城市成为“死亡之城”。数千暴徒焚烧办公大楼、商店、住宅、汽车,有组织地针对华裔进行烧、杀、奸、掠。导致1200多人在骚乱中丧生,5000多间华人商店和住宅惨遭烧毁,更令人发指的是,印尼暴徒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丧心病狂地强暴了数百名华人妇女。据妇女组织说,骚乱中约有170名华人妇女被强暴和轮奸,其中有20多名华人妇女因此而重伤死亡,包括一个9岁和一个11岁女童。另据估计被强奸的华人妇女总数多达300人。
《无处可逃》观后感(六):四星,少一星是给那俩小孩气的,真的不懂事
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那俩小孩真的气死姐姐,
《无处可逃》观后感(七):国际化的反思,家庭责任,人性的探索,美国社会的小变化
很久没看no escape这种类型的电影,节奏紧张,想涵盖的话题也太多,国际政治,资本扩张,人性,人道主义,家庭责任……
平凡而幸福的小家庭,年轻的父母都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优秀青年,父亲水利工程师,期望通过外派获得职业上的跨越,母亲曾留学法国,美丽的贤妻良母,带着地球村的小浪漫和理想主义来到第四世界。然而没有期望中的美好田园,连一天都没来得及投入计划中的生活,因为美国投资的水利设施所有权争议,引发政变和暴动,美国大使馆被炸,美国人到处暴尸街头(除了一个特工外,美军完全没脾气)。
国际政治和资本扩展方面,美国特工眼中是国家之间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年轻的父母眼中是美好的国际援助和互利的贸易,影片开头则隐射当地政客和资本家眼中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而当地群众的视角则复杂和对立,有勤奋亲西方的,有仇视对抗的,更多则是普通善良的人,没有好恶。小女孩的眼中,未来的国际政治和全球化资本扩张又会如何?这个估计是影片导演的反思和追问吧。
人性和人道方面是快速、血腥和冲突的镜头下反映最多的。小女孩带着好奇与天性的友好,刚准备认识这个世界,刚到陌生的国家就跑出去游泳,即使是在刚经历生死逃进一个妓院和鸦片馆,也不忘与她对视的人微笑,招手。然而,无辜和无助的她,逃循无路,不得不面对死亡和残暴。当然,导演也还是给混沌的世界留下一点人性的光辉,虽然语言不通,政治利益有冲突,善良的当地人,对这家人一路援手,不过有更多的外国人则没有这么幸运。而当地民众,因抗议美国人控制水厂而政变,混沌的高潮中,则无论美国人,法国人,甚至当地无辜的路边艺人,都通通杀戮,很难说是好人与坏人,暴军中也有暗暗帮助一家人的小伙儿,这特定的气氛下,人露出了本来的兽性,就像卢旺达饭店的胡图族,辛德勒名单的纳粹,天朝历史上无数的大军和小将。最后影片中的父亲也是一路踏着当地人的尸体带着家人活了下来。短短的几天时间,世界突然想是被重置,黑暗森林法则统治了世界,即使再善良的人,失去兽性,也会失去一切……
想起多年前看过安吉莉娜朱莉的超越边境,为了爱情,人道主义而献身,而这部无处可逃,则因为国际化的援助投资使家庭陷入黑暗,这里面如何平衡家庭的责任呢,前一部歌颂献身,后一部多了些现实,影片最后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父亲回忆小女孩出生时,对母女保护的承诺。时隔十几年的影片,也反映了美帝人民思潮的变化吧……
《无处可逃》观后感(八):越南人成了美国公民的救世主,该怎么说呢?
看海报以为是美国大片,看完才知道是写实风格,主角战斗力一般,也没有特种部队营救,由于没有通讯,美国方面也没表态。
以我对美国片风格的理解,一般只要美国公民受到危害,美国政府肯定要不惜一切出动特种兵救援。当然是我想多了,主角只是一个不同职工,加上没网络没电话,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电影开头还是很不错的,突然东南亚某国领导人被杀,保镖自杀,感觉动作大片的节奏。然后镜头一转,转到一个美国男人身上,一个与水相关的美国人因为工作原因拖家带口来到东南亚某国。
一下飞机才发现,要网没网,要电视没电视,连他们的报纸都没有,作为一个从发达国家来的人,自然是不适应,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买报纸,走了好远,卖了报纸还是3天前的。
不得不说,男主是我喜欢的,女主也不错,小女孩也非常可爱,为什么不拍个节奏明朗的大片嘞,非要跑到东南亚去........血腥啊。
中间环节部分快进,因为开头一家做完所有剧情,后面就是不停的跑,坐等结尾。可能是看过太多同类题材的片子,觉得紧张程度也一般,主要是正反两边都是非专业的,反派是乱民而已,主角也是个普通职员,所以这片还是写实风格居多。
本来说到东南亚可以有很多深入的问题可以挖掘,但是导演主要是专注在逃跑,先是跑到美国大使馆,一看已经沦陷,然后跑到越南。
不可一世的美国人,最后被越南人救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越南人很高大上。 还不如把救世主设置成中国人呢。反正题材和深度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如果你不报着特别的期待,那么这还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给小女孩的颜值打3分!
《无处可逃》观后感(九):这片真是太写实了
鄙人曾经跟随国企到东南亚和非洲各国常驻工作=。=嗯,说实话,你是游客的话,你看到的都是笑脸,为什么,因为你是给他们去发钱的,但是你要是在那里工作,呵呵。被丢石头都不是一两次好吗?因为不论哪国企业你要是想在这种类型的国家混得好,就必须得进行政府公关,说白了就是那啥。而且你还要派大批本国工人来(天朝特色,其他国家一般是只派技术人员,而且为了方便管理我朝企业一般都会像圈地一样直接用那种薄铁皮栅栏把工地彻底和外界隔绝开来,当地人不得进入,你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地人看我们的心情),抢了当地人饭碗,有时候还得拆他们的房子,他们不恨你才怪。所以我看这片就似乎看到了我在国外的日日夜夜,看到了那些曾经认识却被劫杀的同胞。
然而这里却有一大批圣母在无聊的为爱和平等喝彩,嗯。有本事你也去常驻个几年,别呆在风景区里,来工地上来郊区,请在他们拿着石头和砍刀要钱要命要菊花的时候,张开双臂宣扬你的平等观。
否则就别瞎bb。
《无处可逃》观后感(十):无处可逃
走过鱼市场,走过菜市场,走过一个用两根竹子搭起来的临时帐篷。贩肉的人,他们很熟练的拿起砍刀来,把几块五花肉给分割了。有人过来挑,在案板上,旁边,有装了鱼货的小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杀鱼的人,听见了你的脚步声,抬头看了你一眼。他有着与你完全不一样的面目,你能在他的脸上看出一片祥和。那几条鱼便趁着这个时机,互相在彼此身上蹭了一下,算是做了自我介绍了。因为,他的屠刀还没有放下。而你,只感觉出一种秩序,一种你曾未见过的文化,在眼前铺开来了。它们看起来低下却很新奇。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免费的,免费的平板的脸,免费的有小孩子坐在一辆摩托车的前面,一个大人抱着另一个坐在了后面的场景,免费的还有他们在你经过的时候,都停下来直勾勾地看着你。
在你,他们是关在铁笼子里的困兽,一双双,可怜巴巴的,让人不忍的眼睛。殊不知,他们也是这么认为你的。只是这两方的困兽,在不同的环境里。那一边,他们一直都安分地做着一只慢慢加热的温水里的青蛙,这只青蛙每天都听着一个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故事,以爱和善良为主题,像是大人们总担心他们的孩子过早的知道现实的残酷而编织的。每每得不到兑现,他们已经受够了。这一边,是他们反扑给你的,一种片刻不许停缓的杀戮。他们会掐断你惯用的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把一切可以逃离的路线全部封死,"突突突",这是你在回酒店的门口,在被他们逼着逃到了屋顶上,他们站在地上,或在一架直升飞机上扫射出来的声音。只有炽盛的烦恼。
quot;不,鲍勃。爹爹,我们丢下了鲍勃。"天哪,这个铁笼实在是太窄了,你再也不能告诉孩子们说,要照顾好那只天天陪着她们睡觉的泰迪熊。你得逃。但你清楚地知道,她们比"鲍勃"要强多了,甚过于你。
终于是,你在一个犄角旮旯处找到了可以呼吸的地方。但你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这个地方,是暂时安全的,同时却要忍着饿肚子的,闻尸体腐烂的味道的。"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接下来怎么办。""不知道,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此时,她们更是不知道,在你对她们实施的温馨小窝,掣肘程度一点也不比对方呆的铁笼弱。这份爱,需要暂时搁置,也需要恰当利用。你得想想那个坐了满满一摩托车的家,你得明白,一个报刊上的老人,为什么可以双手平放了在大腿上,一把椅子坐了一整天,不耐烦地听你这么个外国人说洋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