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之光》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暗之光》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27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之光》经典观后感10篇

  《暗之光》是一部由迈克尔·迈耶执导,尼古拉斯·雅各布 / 迈克尔·阿洛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暗之光》观后感(一):Nothing can stop love

  真爱,不分国界。我没有关注过以色列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政治问题,但是从影片中能够意识到这个电影以时代背景主题爱情穿插政治,两个国家的战争打破了牵连着对于爱情的追求

  牵扯到政治的爱情会比其他影片中的对于爱情实现的问题更难,我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难的爱情了,政治,同性,国界。他们不仅要克服父母朋友亲戚自己身边陌生人看法,还要去躲避政治,追求生存。

  当然,罗尹最终为了帮助尼莫成功逃离也是调虎离山,将自己推向水深火热之中,浪漫牺牲伟大。这里说到牺牲,只是牺牲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结局留下空白,我们不知道罗尹会不会脱离危险,会不会与尼莫有个好的结局这留给了观众,或将为第二部设置悬念吧。

  《暗之光》观后感(二):Out in the dark

  最近看了两部同性电影,一部是《周末时光》,另外一部就是《暗之光》,前者是一个小成本电影,我深深地为电影中只认识了两天却深深相爱的两个男人感动,最后的分离是电影的高潮,但这却是我所希望的,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同性恋,而是我觉得爱情也不应该阻止人们前进的步伐,Glen最后的离开在我看来并不是彻底的分离或者说分手,Russell和Glen都有彼此的联系方式,我深信他们会有再见的一天,但所幸尽管分离Glen也没有以自己的梦想作为代价选择留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残忍。但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爱情,细腻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相信爱情美好

  相比于《周末时光》,《暗之光》让人感动伤心成分都更大些,因为主人公Nimr和Roy的爱情跟政治牵扯在了一起,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一种悲观情绪。超帅的两个男主角拥抱、接吻让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美好。但影片总让人莫名地感觉到他们会分离,这时让人最揪心氛围,总是不自觉担心他们的命运。当Nimr被家人赶出家门的时候,他的命运就注定了要亡命天涯,他的通行证被吊销,所以就算穿过一墙之隔来到爱人国度以及他们的爱巢也无法让他的人生安定,不知道出于对颠沛流离生活恐惧还是对于Nimr命运的担忧,我在心里祈祷Roy千万不要抛弃Nimr,因为Nirm此时除了拥有Roy的爱之外一无所有

  imr从一开始就想要逃离,他希望到对同性恋看待更自由的欧美国家去,他知道自己的家庭乃至国家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以他是有一种恐惧的,尤其在看到自己的朋友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在自己眼前被自己的哥哥等人处决的时候,我相信那个时候他心里的恐惧感一度达到了顶峰种族、国家、信仰、家庭都会成为爱情路上的密布荆棘,所以Nimr的爱情之路注定会遭到来自所处世界的反对,所以Nimr所在的世界是黑暗的。相对于他,Roy所在的世界则代表光明,他的国家不会因为他是同性恋而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的父母也都接受他是Gay的事实,他有着光鲜的背景和作为律师职业,甚至连黑手党都对他敬让三分。就是阳光的男人照亮了处于黑暗之中的Nimr的人生。男人之间的爱情也许真的不需要什么确切原因解释,就像很难解释为什么最后Roy愿意为了Nimr而献出自己的人生一样,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当然是因为爱情。因为他爱他,所以不愿意自己的爱人承受任何的不幸,就算面临的是终身监禁也希望自己所爱的人逃到那个他所希望的自由国度去,最后Roy让Nimr逃到法国去,我突然觉得Roy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爱人,因为法国本身就是最浪漫的国度。

  对于结尾还是很怨念的,看到Nimr一个人趴在游艇上,我突然想起《春光乍泄》中黎耀辉在离开何宝荣后一个人吹着冷风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孤单船只上的样子,所不同的,黎耀辉在爱情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的逃离,而Nimr则是在爱情的庇护中逃往自己所向往地方。但两个镜头都让人觉得难过。悲观如我,总不自己觉地认为Nimr此生再也无法见到Roy。然后我在床上开始哗啦哗啦地哭起来,比当初看《春光乍泄》更甚,那时候是对黎耀辉抛弃我所钟爱的哥哥的怨念及对哥哥的无限怀恋。

  现在来说一下演员,不得不说这两个男人简直太帅了,帅的让人觉得世界如此美好。哈哈。

  扮演Nimr的尼古拉斯·雅各布Nicholas Jacob本不是演员,Nimr扮演者Nicholas Jacob是陪同他女友来试镜,女友试镜不成功却推荐了他,当时Michael在那里跟试镜演员们对戏,而Nicholas长得比其它两位试镜演员还要帅,所以大家便决定留下他。当他跟其它演员对戏时,他的表现真的很好,加上跟Michael对戏时,他们竟然擦出了火花。 Nicholas Jacob的背景十分有趣,他是个阿拉伯人,但是他的妈妈是意大利人,通晓四种语言计划去当飞机师所以打算去德国的Lufthansa飞机学院就读,现在正在在学校完成自己的飞行梦中。而Roy的扮演者Michael Aloni前不久已经与女友完婚,他是一位以色列人。所以两位男演员在现实中都是直男

  《暗之光》观后感(三):为什么好的文艺片只剩下同志片了

  最近和朋友聊起电影,除了看一些美国大片,偶尔看几部东洋片和棒子片外,几乎很少能看到好的文艺片了。文艺片到底怎么了?国内就不提了,那些丧心病狂大师们都奔着伪大片和愚弄追求感观刺激寻求轻松的人们的搞笑片去了。国外的也少,最近是悬疑和穿越占了个满屏,偶而来点小清新,那也不过是90后谈恋爱吃苞米花时的消遣罢了。

  所以,在看到这部片子以后,竟然看进去了。同类的片子看得不多,国内的《蓝宇》《春风沉醉的晚上》已经算是佳作了,但与此片还是不能类比。之所以要打五星,实在是为导演功力魄力深深折服。这片子要是放在国内是忌上加忌啊,它包含了一切可能禁忌元素:政治、宗教社会黑暗面、同性恋、酒吧吸毒、恐怖分子、非法定居、偷渡、家庭内讧、兄弟相残,简直不忍直视、磐竹难书。

  初看的时候,会很容易觉得这部片子太灰色了,暗沉的格调色彩,每个人都忧心忡忡,过着提心吊胆日子。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好像整部片子都在黑夜拍摄的,不见天日

  把故事安排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本就带着敏感的色彩,又加上伊斯兰教禁忌,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大胆。剧情其实老套且缓慢,但被导演讲述得异常动情,酒吧相识、逃难的朋友被枪杀,尼莫的哥哥私藏枪支,妹妹因为尼莫和哥哥影响婚姻,这一切都源于其复杂的社会背景,相较于尼莫在酒吧认识的帅哥罗伊,罗伊简直太幸福了,作为犹太人,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家庭,经济基础也较雄厚,有一份不错的律师工作,但他偏偏遇到了来自敌邦的尼莫,一个想通过考大学离开自己痛恨故土的穷小子

  从一开始,导演就埋了太多的伏笔,注定尼莫与罗伊的爱情不会开花结果,因为他和避难的同性恋者来往,加上哥哥私藏枪支,很快他和哥哥都被秘密警察盯上了,先是尼莫被要求成为间谍,又是哥哥被发现被带走,妹妹继而因为他们的原因被未婚夫抛弃,这是一个多么糟糕和令人头痛情节啊。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尼莫逃离巴勒斯坦,想找罗伊寻求帮助,但为时已晚,尼莫认识到自己必然会遭到秘密警察的追杀,已走投无路。罗伊为爱冒险,想通过偷渡的方式,来成全这段爱情。

  整个电影如果你中间走开一下,或者没有仔细琢磨怕是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太过晦涩。为什么现在两个男人在街上抽烟也容易被当成同性恋而被歧视?为什么尼莫的哥哥要私藏枪支?为什么尼莫的妹妹整天愁眉苦脸?为什么秘密警察可以从另一个国度跑过来抓人?为什么尼莫的哥哥和帮手不能容忍同性恋的存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故事的发生地,一片充满了禁忌的国土。看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切都那么现代,演员也是全身名牌。但因为信仰的不同,你就要承受背弃时带来的所有伤痛,甚至生命的代价。

  期间并没有因为两位男主颜值超高而加入太多的感情戏甚至床戏和裸戏,而是通过社会背景来表达特殊环境下的悲剧同爱。

  最后的结局有点像八十年代的香港黑帮片,男女主角通常都会在黑帮的追杀下逃到海边,想通过一只船来得到救赎。但显然,导演就算不再继续往下交代,我们也知道,他们终会殊途同归,这个归不是一起到他们约定的法国自由世界,而是那个所谓极乐的天堂

  《暗之光》观后感(四):我期待...

  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有四项权利,第一,言论自由的权利,第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三,免于饥饿的权利,第四,免于恐惧的权利。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恐惧,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自由生活无法自由相爱的压抑。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这个国家享受美好的生活,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祖国追求美好的爱情,当国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祖国时,我已经不清楚当局者们为何要追逐那些权利而将他们的国民置于这样生活难堪境地。我们无非是想要平和自由的生活而已,为何那些浮华的权利一直凌驾在我们这卑微愿望之上......另,爱国贼真的比卖国贼还可怕,当尼莫的哥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冲动行为来捍卫他所谓的爱国之情时,他已经丧失了理智。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怀有多么高尚赤子之心,都不能代替国家作出决定,更不能做本该是国家做出的行动。最后,不管结局是导演觉得直白表现出来太残忍所以不讲明白,还是留了续集想法,我都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

  《暗之光》观后感(五):暗的光芒

  清冽而又温暖的琴键流淌,黑暗中涌动着微弱的光芒……

  导演名不见经传,主演是完全新人,故事更是完全被讲到滥大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同志版。很难想象,时至今日一部纯爱电影竟然还能在同志电影界混出名堂,甚至入围久经风月沙场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作全球首映。

  故事吸引人首先在于巴以冲突历史大背景,敌对阵营中的禁忌之恋本来就惹人注目,中东更算是难能可贵的,在21世纪地球上还看得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戏码上演的地方。影片开始时男主角仿佛穿越成了久违的敌后武工队战士,以突破敌后封锁线的模式前往gay bar。这种怪异却又和观众熟悉的现实作拼接的开场,一下子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其实看完整部电影,导演并没有在种族,宗教,和政治等领域作太多探讨,而是很节制地将它们主次分明地点缀于故事当中。可是禁忌身份,种族血仇,和恋人间宿命般的相爱总是会产生最奇妙化学反应,故事依托于现实背景所最后呈现出来的戏剧张力,是如此得令人动容,倒真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

  影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男主角尼莫,一个文质彬彬,略带忧郁的巴勒斯坦少年生长于一个传统的单亲巴勒斯坦家庭(他父亲的死因没有提及,但是从他哥哥的种种表现来看似乎不难推测),有一个慈祥母亲可爱的妹妹,和一个严厉粗暴的哥哥,心中藏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而人生梦想则是能离开这里去美国常春藤大学读书。影片所有的戏眼都集中在他身上,一方面是生长养育的祖国,一方面是无法抑制的天性。对祖国来说,他是伤风败俗,甘心舔犹太人鸡巴的无耻叛徒;而对于能够接受他同志身份的以色列大城市特拉维夫来说,他又是一个带着深深恐怖分子阴影的,来自敌对种族的巴勒斯坦人。主人公夹在民族大义和个人意志之间走投无路,左右为难。这份根源于现实生活的剑拔弩张,给了角色很大的拓宽纵深的空间。而男主角生动细腻,富有层次的塑造,则为影片加分太多!饰演巴勒斯坦小哥的Nicolas Jacob是一名直人,而且还是机缘巧合下才第一次触电演电影。然而他举手投足之间,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天然的媚态、风情魅力,简直让人感叹有人真的天生就有在大银幕上放电的能力

  当然对第一男主角尼莫如此夸张地赞美,并不代表我们的第二男主角Roy就逊色多少,只不过是相对于担负起复杂感情线,整个人物都更加丰满的尼莫,他的角色Roy稍嫌平面了一点;相对于Nicolas Jacob第一次触电就表现如此惊艳,本身就是大明星的Michael Aloni比较不过不失而已。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典型深情能干、勇于奉献、简直没有任何缺点的犹太律师高帅富典型。他和自己父母的恩怨纠葛虽然也有体现,但更像是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西方式“成长的烦恼”,跟尼莫那边相比就太过小儿科。电影也很明显没有在他身上用太多力,但就角色的完成度来讲仍然是无懈可击的。

  哪怕再平凡的故事,一旦找对了演员,有了化学反应,就能让整个故事重新生动鲜活起来。活灵活现的人物在举手投足,无形之间就给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可信性。特别钟爱的是两位男主角在第一次去咨询通行证事宜之后发生的那次争吵,尼莫在和Roy吵急了眼冒出来一句“我根本就没想过会恋爱!”,然后喉结促动,手足无措,只能脸红脖子粗地干站着——仿佛这份被逼出口来的真情告白让他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作为一名第一次演戏的阿拉伯直男,演员能在这些微妙的动作中注入如此多如此丰富的感情细节,简直令人爱不释手!

  还记得在故事前半段的高潮泳池那场戏,镜头来回切换,一边交待两人来到泳池,脱衣,游泳的过程,一边不断切到两人赤裸肌肤之下对剖心路的交谈——你最初的爱,你最深的梦;你的家人,还有你的乡愁。两位主角在简直如教堂唱诗班一样圣洁的配乐烘托下,唇齿相依,深入骨髓,抚摸着彼此孤独的灵魂……对于两人身处敌对阵营,世仇不共戴天的尴尬身份,Roy却满不在乎地说“可是鸡巴就是鸡巴啊!”——那一刻,他的眼睛,他嘴角的笑,美得就像是在作梦。两人也正是在那一刻,彻底冲破了一切世俗的障碍和羁绊,放下所有身外之物,追随内心最深处的呼喊,完成了在灵魂层面上的完美交融。

  除了在同志恋情的细节上下功夫以外,最让影片独树一帜的就是对故事背景,当地特殊文化环境的刻画。身为巴勒斯坦清贫少年的尼莫和犹太大律师的Roy之间,横亘着宗教,种族,文化,政治,还有贫富差距种种大山,每一个单独拿出来说,都够一部电影足足喝上一整壶。为了不让电影的主线出现严重偏离,导演首先在两人恋情上高度取舍,以点抓面,只交待关键情节而把诸多的细节放心地交给两位主演用他们丰富的细节来补完;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则都尽可能面面俱到,点到为止,一旦切中提要就直接切换,决不拖泥带水,因此也被很多人诟病挖掘的深度不够。种种矛盾纠葛之下,从一开始,两人就像是在走钢丝,小心翼翼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以色列这边稍微好一点,各方面都偏西化开明,唯一的阴影是仿佛盖世太保一样在街上横行的秘密警察;而在巴勒斯坦那边,千年的古老传统和严厉信仰沉重压在每个子民的身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长时期的战争更把这份保守推向了偏执。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在尼莫的家人知道他是同志之后的反应。尼莫的哥哥会那样做所有观众其实都不会吃惊,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尼莫的母亲——本来对尼莫去以色列求学尚持有支持态度的她,此时却是绝对的不留情面,无可置疑的抛弃,以及彻彻底底当作是家族的丑闻来处理——尼莫母亲对尼莫的每句控诉,有关淫乱,被人包养,给家族带来耻辱,句句义正词严,全都好像是根植于现实证据而来的正常推理,却偏偏跟真实情形完全相反——简直惨烈得让人无颜面对,就仿佛那些完全不实却戳透人心的肮脏指控是来自于观众自己那愤怒狭隘、又不明真相的母亲,令人感到就算是想要辩解,也根本不能在同一个次元对话那样,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联想到某些绿教盛行的地区,失贞女子会被她的父亲和兄弟用乱石砸死,真的是不得不感慨极端宗教对人心灵的腐蚀究竟是会到一种怎样的地步。贫穷局限了人们的视野,仇恨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弱势民族,仿佛在面对强势文化时特别容易激化出这种强烈的极端反应,将对方的一切不管好坏统统归之于魔鬼的诱饵,完全没有理性地去妖魔化敌对方的所有方面,并且坚守本民族、本派系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理念——即便这早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以此为豪,借此获得本派系的归属感,乃至争夺最高话语权。

  ——电影中在那个俏皮可爱的小娘泡穆斯塔法被杀害之后,两位男主角小心翼翼地穿过街头,来到天台上,和朋友们一起缅怀他们的亲人。他们沉默饮酒,他们勇敢歌唱。对他们的族群来说,他们是一群寡廉鲜耻的“后庭”妓女,会跟以色列人上床的“巴奸”,虽然毫无任何国家机密可以出卖,但是将其用私刑直接处死也还是大快人心;可是对他们自己来说,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被自己的族群所承认,周边唯一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竟然是敌人的阵营,要想按照自我意志去生活,就只能“投敌叛国”。这份去国怀乡的凄惶惨烈,以及无畏决绝,不禁令人联想起白先勇的《孽子》中,那群同样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犹自徘徊于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东方西方,心领神会,异曲同工,一致用同样的意象,为这些被正统社会所不容,又走投无路的边缘人物代言,献上一曲荆棘刺血般的悲歌。

  影片进行到后半截,待秘密警察开始介入主角生活以后,节奏随之陡然一变。整个故事开始进入逃难模式,影片放弃了原来多角度烘托渲染一个复杂文化背景下的简单爱情的做法,而是汇集起以前所有的矛盾冲突,变成一场简单的逃离特拉维什。观众们也随着剧情的加速,在“啊尼莫不会用筷子他好可爱啊!”和“啊尼莫穿小短裤背心眉尖若蹙的样子好性感啊!”的花痴间歇开始揪紧了心脏,祈祷导演要有人性一点,不要为了自己狗血洒得开心就给个BE结局。于是所有人的心都随着尼莫的每次失魂落魄而落,又随着大律师Roy的每次天神降临而起,一直看到最后导演给我们安排的结局——于是很多观众又开始捶胸顿足,纠结这个结局算是什么意思?!难道如此的黑暗过后,就不能给我们一丝明亮吗……

  可是我要说,面对如此沉重的现实,实在是没有比现在更为恰当的结局。

  ——可能是我太现实,尽管无数次被两位男主角之间的火花感动,但我仍然觉得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在一起的。

  爱情,一直被人们歌颂为人类拥有的一种最伟大的力量。可以冲破一切世俗的藩篱,沟通两颗原本遥不可及的心脏。然而冲破不等于冲垮,沟通也不等于就会完全融合。一瞬间迸发的激情固然会产生耀眼的光芒,可是身为凡人在这世上生存,流水般消磨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太多的无奈。在电影的后半段,随着剧情的起伏我一边为这对苦命鸳鸯纠结,一边又为Roy的不断付出所感动。我甚至会不断设想——如果我是Roy,我又会怎么办?我真地能够下定决心不顾一切,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追随尼莫到异国他乡吗?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类似场景中的人们,会更倾向于尽自己一切可能帮助尼莫偷渡出去,而自己却选择留下吧?毕竟放弃家人,前途,以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实在是一个太过沉重的选择……很喜欢两人那场冲突终于爆发的戏,尼莫面对家里发生的巨变心神大乱,而Roy也对尼莫总是对自己隐瞒事实真相而心怀不满,这两个生长于完全敌对社会环境的恋人,终于像正常的青年一样针对同一事件,暴露出在立场上的巨大分歧。Roy看到的,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团伙被捣毁,而自己的恋人竟然跟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态度还暧昧不清;而尼莫所面对的,则是一方面家园被毁,而另一方面自己最心爱的人竟然还在一边责问为什么会对恐怖分子心怀同情。人内心的光明与阴暗总是纠结成一团,而对至亲复杂的感受也同样是非生长于斯则不能感同身受,更是很难用语言去解释。尼莫在那种情形下会突然像头狮子一样猛然爆发也完全可以理解,而却在两人的关系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这种理念,感情上的对立和冲突,只要两人还在一起,就会因为随便一点小事迸发出来——电视里的一条新闻、抑或是身边朋友的一则谈资——鬼魅般如影随形。尼莫提出的,两人远走高飞,其实是对事情最无奈,也最现实的解决方案。可是“娜拉出走以后又该怎么办?”这里不禁想到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即便进步青年成功脱离礼教束缚离家出走,柔弱的理想主义爱情在强大的社会现实压力之下会如何变质、消亡、乃至死去,既是一份无奈的哀婉,又实属现实条件下的历史必然。

  好在我们还有电影,在深沉不见五指的夜晚,点亮一盏烛光为我们带来一丝光明……其实导演在后半段剧情中的交代,还是非常有层次性的:Roy一开始乐观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后来发现事情与国家安全有关,远比自己想的要复杂;然后不断吃惊于尼莫对自己的隐瞒,对尼莫逃走的建议犹豫不决;直至后来矛盾终于爆发,所有被爱情暂时压抑的怀疑和不满瞬间如岩浆一般爆发了出来;再到最后冷静下来,发现尼莫确实处境危险,决定牺牲自己成全这段爱情……他的心路,就是不断从光明的一面,不断下潜进入这无尽的黑夜,学会站在尼莫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并用最终的决定完成了人格上的升华。而在另一方面,尼莫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危险尴尬的局面,他对自身的严峻处境心知肚明,所以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一副消极悲观的宿命者态度。他身处的环境实在太过与黑暗了,以至于他不断斗争,不断反抗,不断奔跑,都不能把它甩开半点!最后在那个太过美丽的天台上,两人终于再次相遇,面对Roy最终的决定,尼莫眼中发出钻石一样的光,他转过身去,双手捂脸,仿佛不这样心脏就会从胸口跳出来;最后他终于放下身上所有的伪装和保护,毛毛燥燥全身心投入地扑在Roy身上给他一个最深情的热吻,这一幕简直让人潸然泪下——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知道尼莫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的救赎。就这样,最终影片在这两条线索的挤压之下收尾——现实的社会压力注定了他们二人之间有太多的障碍需要跨越,这份感情很可能不会修成正果;而同时这份爱情又太过美好,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热情,就已经注定成为永恒。

  电影已经结束,而生活却将继续进行。巴勒斯坦乃至整个绿教范围内对同性恋的不宽容甚至仇视,仍在普遍继续;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基于历史背景和生存现状的对峙,短期内也看不到有任何缓和的可能。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耶路撒冷,那圣城皆是由本民族千百年来的血和泪凝聚而成,布满了历史的疮疤。所有人在这上面都是输不起,所以唯有加倍地极端、激进,才能为自己这方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局势。可是也许只有放下这沉重的历史包袱,面向未来,依靠理性和宽容,才能在顽固、盲目和偏激的窠臼之中走出一条新路。

  黑夜中,透出几许微弱的光芒;此时虽然是无尽的黑暗,但前方正有无数的光线慢慢汇集在遥远的地平线之下。为了能让更多的尼莫和Roy能够不再彷徨和痛苦,也为了这样的黎明早日到来,抚慰受难的人心,引领前行的方向,这也许就是《暗之光》的意义。

  《暗之光》观后感(六):拜托不要随随便便在他们身上宣泄你的无知

  我也没有预想周六晚上随便选的同志片竟然是关于巴以问题。被Roy电晕和被电影主题的沉重搞得心情严肃的同时,我还没想到的是会在本片豆瓣页面上又看到“建议美国把中东伊斯兰国家集体端掉”和“生活在天朝很美好,比上不足比下太有余”这样的微博感悟。 朋友们,我甚至为你们谷歌了,当今穆斯林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86%。不求你了解一些基本的伊斯兰知识,但你能不能不要随随便便就根据自己的无知说一些直接反五分之一人类的话?如果除了吃兰州拉面以外,没有过对伊斯兰更深刻的思考,能不能就不要评论了? 我可以理解你的无知,因为我所受的十几年学校教育也没有交给我任何对理解世界有帮助的内容。直到几年以前,除了兰州拉面和新疆大盘鸡的店员以外,我也没接触过穆斯林。从小到大新闻联播里只是带有恐怖色彩地播报对约旦河西岸的爆炸,对当时坐在电视机前且没有wikipedia的观众来说,大概也就能激发对未知的恐惧以及阿Q精神了。 1. 二战以后,英美和其他发达国家出于对犹太人的愧疚,想出根据圣经帮他们复国的点子。“复国”的执行方法包括强拆当时居住在要复国的位置上的巴勒斯坦人。被强拆强迁的巴勒斯坦和复国的以色列的矛盾延续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2. 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听过吧?中东自古是文明摇篮,富庶有资源。耶路撒冷的宗教意义,也让当地纷争不断。一百年前开始不幸被英法殖民,被分割成了一众小国。近几十年又由于石油,不断被强国骚扰,阿富汗和伊拉克被美国入侵。有压迫就有反抗,混乱中光怪陆离的产生了“极端分子”、“恐怖分子”。 当然我的认识只是皮毛。 但你用脚趾想一下幸福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拍刻画以色列当局情报组织残忍对待巴勒斯坦人和反映双方社会对同志压迫的电影,然后我们的电影能拍些什么?甚至商业网络耽美剧都不让拍了好吗?到底谁上谁下? 加沙地带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地区之一了。但即使是这样,生活在这样地方的人还是不断的勇敢试图逃离强加给他们的悲惨命运。与之相比,的确我们有淘宝有爸爸去哪了,物质文明双丰收。生活在虚幻里当然可以,但拜托不要随随便便在他们身上宣泄你的无知。

  《暗之光》观后感(七):甜蜜日子, 会否在再度重复。

  一开始 就注定了

  我们 是不可能的

  就算 在一起 也是 天意弄人

  第一次见面 是在酒吧

  那时的你 在和人谈笑

  而我 也在

  我们都有 各自的 圈子

  但不巧 我们就这般的相识了

  短暂的一夜 过后

  我们 彼此 难舍难分

  拿到了 通行证

  顺利的 来到了 你的地方

  我们 彼此热恋着

  谢谢你 送我的 手表

  说真的 我很喜欢

  你刻的字 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爱 我们谁也 无法去 抵抗 阻挡

  十字街头 我俩

  站在 夜幕之下 霓虹灯中

  拥抱

  我们 很美

  谢谢你 一直 保护我 照顾我

  被家人 赶出家门 狼狈的来到你的怀抱

  依偎着你 就够了

  虽说 一开始 就没有被看好

  但我们 都一直 在努力过

  对不起 我们吵架了

  原谅我的 一时气话吧

  多谢你 给我 勇气

  让我勇敢 面对

  仍记得 我们的 最后一次 亲吻

  你答应过我 你会 来找我

  我也坚信

  不知你 现在 过的 怎么样了

  我快要 安全 抵达 法国了

  你会在 那边 等我么

  我期待

  这不是 奢望

  我信阿拉真神

  他会保佑你

  不管怎样 我们 都要 好好生活

  天涯 海角 我都愿 和你去 远行

  不怕累 因为 有你 一直在我身边

  并没有 为我是 同志 而感到不耻

  相反 我很感激 我是

  才可以 与你相遇

  我在等你 。。

  第一次 看 非英文的 同志电影

  等待 这部 电影 也有一段时间了

  说实话 并没有 失望

  拍的 很写实 主角 之间的 感情 语言 表情 细腻 深刻

  真心 希望 他们 可以在 法国相遇 重续 这段爱情

  爱他 就要 为他 义无反顾

  我想 我相信 爱情

  在未来的 某天 我可以 遇见 某人

  不求 浪漫 但求 真心

  刻骨铭心的爱情 谁不想要

  只是 时间问题

  以及 取决你有多喜欢他。。

  kingsley wu

  《暗之光》观后感(八):如题所示,逃出黑暗~(PS:演员介绍:电影两位主角都是直男,一个是以色列人,一个是阿拉伯人)

  本片的内容就像是电影名字所提示的那样,都是注重在“逃离黑暗”。这里的黑暗所包括的是黑暗的生活,黑暗的家庭,还有黑暗的国家。

  故事基本就是在讲述Nimr的生活,Roy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芒。黑暗的生活就是在说他“深柜”的生活。Nimr一直隐藏自己的性向,还要靠着跨界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其实这也蛮悲哀的。黑暗的家庭指的就是他的哥哥。深柜已经是个大问题了,自己的哥哥偏偏还要加入什么极端活动,好不容易得来的通行证也因此而吊销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也因此而毁了)。而黑暗的国家明显就是指一见到同志就“解决”的巴勒斯坦。Nimr最大的难题还是国家这关,不管他怎么做,国家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后才会让他绝望到产生逃离国家的想法。

  “暗”是指Nimr,而“光”自然就是Roy这个高富帅。在酒吧里,Nimr得到Roy的帮忙,Roy甚至还将自己的酒拿给Nimr喝。就这样,Roy的第一道光芒渐渐撒到了Nimr的身上。在之后的日子,Nimr开始觉得特拉维夫才是能够让他逃离黑暗,更加接近光芒的地方。

  不过朋友的死亡,通行证吊销,到最后被自己的家人赶出房子,再次扑灭了Nimr在心中所期待的光芒,彻底让他陷入绝望。就算Roy一直想帮法弄签证,Nimr还是无法安心。Roy永不熄灭的爱就是Nimr逃离黑暗的关键。

  相比Nimr,Roy的付出更是无限。不管什么时候,Roy总是会在他身边帮助他。就算Roy知道真相,两人吵架后,Roy还是偏袒他。最后还跑出家找他,更无计可施到只好联络黑帮帮忙。最让人感动的是牺牲自己,保护Nimr。

  让我咬牙狠死编剧的是结尾。为什么就不能让黑帮来救走Roy,然后当Nimr靠岸后,Roy就已经在他面前等他。

  OUT IN THE DARK这个名字让我很纠结,为什么不叫OUT FROM THE DARK,逃出黑暗呢?这样才比较正确。看完后我猜想也许片名是在说:主人公以为自己逃出了黑暗,其实也不尽然是那样的。也许它是在说OUT / IN THE DARK(逃离黑暗或者进入黑暗)就让观众自己想象决定。

  其实导演自己则说,电影的结局其实还存在一丝希望。具体是怎样,大家就自行想象~

  :

  经过我一系列的调查,原来片中的两位都是直男~现实中,Roy前不久刚刚结婚,他是个以色列人~而且还是个以色列大明星,同时也是个歌星~导演是通过他侄子的海报看到他才找他来演戏;

  imr有个女朋友,他是个阿拉伯人混意大利(妈妈),会四种语言~Nimr其实并不是演员,是他的女朋友介绍他来的试镜的。他当初也只是抱着来试试的心态,没想到与Roy对戏排练的时候,他的表现比另外两个试镜演员还要好,也长得比他两位演员还要帅,而且他和Roy之间还擦出了火花,所以导演就决定用他。在试镜之前,Roy其实是想要去飞机学院念书,因为这部戏只好延迟了,现在他已经飞去德国进行自己的飞机师梦~

  这部电影的剧本其实比2006年由伊藤·福克斯导演的以色列同志电影《泡沫》还要早完成,不过他们却不曾放弃这个好剧本。

  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双控告anti-他们两国。

  《暗之光》观后感(九):还不错

  这是一部平铺直叙的电影,剧情没有交待太多社会背景,大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都需要观众自己去了解,以至于虽然对巴以冲突和当地恐同情结有一定深度的理解,错综混乱的人物关系还是让我有些不解,比如其中的暴力团伙,乃是何方神圣?是否有政府授权,为何凭借眼线肆意逮捕穿梭于两地的普通居民,尼莫的哥哥又是如何通过与此团伙勾结,私藏军火来体现爱国的,民族主义的恐怖分子还是出于自卫?这些电影都没有交待,暴力处决的一个中年同志以及尼莫越发危险的处境也不知是从何说起,电影只是把执行的过程表现了出来,起因和结局都很隐晦,所以我就说一下我看懂的部分,关于两个在社会压力下的热恋中的男孩。

  《暗之光》观后感(十):爱一个人,要离开多少爱你的人。(剧透,生人勿进)

  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让人心碎。

  imer为了爱,被迫离开爱他的家人,为了爱情,以至于逃难。

  而Roy又何尝不是为了爱,落得可能被监禁的下场,与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难以再见。

  imer是可怜的,身为Gay的他却生活在了处处“禁基”的巴勒斯坦,为了追寻逃离现实的梦想,来到了以色列。原本计划中美好的前程,因为突出起来的爱情,而变得扑朔迷离。“通行证”被吊销,家人被当做恐怖分子,让他的爱情和梦想变得寸步难行。在绝望中,爱人不顾一切让他脱险。

  相比Nimer的楚楚可怜,我欣赏Roy炽热和不计后果的爱。高富帅对于爱的放荡不羁,令人羡慕。为了爱人,四处奔走,只因一句“我爱你”。尽管被监禁,仍然为爱辩护,为爱执着。从他眼神中的坚毅,看出了他对于爱人的深情。

  片尾,Nimer坐在偷渡的快艇上,忧伤的思索着什么。是Roy?还是捉摸不定的未来?或者两者皆有。对他来说,和Roy一起,就是他此刻所希冀的未来吧。

  爱一个人,似乎离开了所有爱你的人,这是伟大,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妥协。真心希望,在Nimer千辛万苦到达法国的时候,Roy已经在岸边,对他张开双臂,释怀而幸福的笑。

  但这可能只是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