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赤裸而来》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赤裸而来》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14 12: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赤裸而来》经典观后感集

  《赤裸而来》是一部由Richard LeMay执导,本杰明·韦弗 / 瑞恩·维吉兰特 / Karmine Alers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裸而来》观后感(一):同性情节只是生活的正常部分,这是我希望更多片子做到的

  看完电影发现,这才是一部我一直以来希望同性片拍出的基调,同性在这部电影里仅仅是配角,只是人生中平常的小事,它就那么存在着,哪有那么多奇怪的目光。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曾迷茫,但终会知道方向。

  不喜欢家族企业的任性的对生活有些迷茫的同性恋艾略特,被家族企业束缚努力掌控好一切却处理不好亲情与夫妻关系不愿低头的劳拉,以守园人的身份入住实际想要探寻莉莉的政治与人生故事出书而被感动并爱上艾略特的泰德,三个人齐聚同一屋檐,在莉莉人生的尽头听她上完最后一课。

  导演我要点赞,没有把同性的事上升到矛盾或价值认同的层面上,只是把它当成生活中早已被接受的情感小事,所以也让电影做到了和平常电影一样的水平,而非很多同性片压抑随意而不讲究的镜头与构建,美其名曰独立深意,但不修边幅、单方面认为这些黑暗异性中就不存在实在不甚明智。所以全片宁静而安逸、偶尔爆发矛盾而不过分的节奏,在我看来异性来看也合适不过。

  在远郊的花草中,在大家放下工作远离喧嚣中,静下来让事情沉淀,到底要什么,也许最后自己也能明析。

  哦,对了,主角越看越帅,大家都没怎么演过电影这点实在太厉害了。

  《赤裸而来》观后感(二):还不错的小清新,偶尔生活的在别处总让人们能自以为解决日常中的一些难题

  《赤裸而来》观后感(三):借基行事

  一位即将不久于世的老太太躲到了乡下大别墅里,大别墅里进来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年轻人以守门人自居,其实是一个想从别人嘴里套出别人故事的二流作家。守门人面对着动不动就会作病的老太太,其实也有点害怕与无聊,于是打电话给老太太的儿女们。大女儿与小儿子匆匆赶来,因为还要忙着城里的家族生意,而且女儿一直很反感这位铁腕妈妈,因为这位妈妈实在是太强势了,幸好女儿继承了这一特点,所以她们开始了计划中的争吵。那位儿子,虽然很帅,但比姐姐小了十岁,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于是敏感,多疑和温和。

  老太太自认为看透了人世间一切,所以要女儿跟儿子放弃自己现在的烦恼,但女儿与儿子并没有到频死的地位,无论老太太怎么劝说,总是不能如老太太的意。女儿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位身材健壮的守门人,满心的不悦。或许是因为她的丈夫要同她离婚,所以对一切年轻男人都很不满。女儿怀疑这位贫穷的守门人已经同她的母亲发生关系了,但守门人强调自己只是好心,怕老太太孤独,所以才住在这儿的。鬼才信!女儿让母亲回去,被老太太当场顶了回去,女儿永远不是强势母亲的对手。那位守门人之所以不对富婆老太太感兴趣,原因是守门人对泳池里对老太太的儿子说:“你真帅。”原来他只对男人感兴趣。儿子对母亲不满,对姐姐不满,对姐姐对待母亲也不满,但无能为力。他姐姐说他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只会依赖别人。儿子则反唇相讥,说她贪嗔,怪不得她丈夫同她离婚。

  女儿与儿子暂时放下了城里的生意,在这儿陪他们的母亲。守门人仔细地听着他们的回忆。乡下是寂寞的,守门人勾引了帅气的老太太的儿子,也不能说是勾引,说是两情相悦吧。在姐姐质问母亲的时候,老太太的儿子并没有质问守门人,而是穿着能露出胸肌的衣服在跟守门人一块儿切菜。做饭的时候,守门人作出亲密的动作,被火眼金晴的女儿看到。心直口快的她,骂了她该死的弟弟。在母亲的主导下,矛盾被压制下来。她们一块聊天,晒太阳,讲笑话,谈论过去的是非,回忆他们的父亲。

  老太太的儿子一下子就猜中了守门人还有一个恋人,问守门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凭什么这么好心。守门人透露了自己的二流作家身份,老太太的儿子觉得守门人做事不地道,但又渴望这位守门人。老太太同女儿的争吵还在时不时的进行着,姐姐和弟弟的争吵则进一步上升,到了谁接班的地步。姐姐抓住了弟弟的把柄,把家族生意抢到了手。弟弟灰心又失望。

  老太太最终还是死了。死前分别给他们三个留下了锦囊。女儿的丈夫得到了消息,赶了过来。他们决定和好。儿子同守门人决定在一起度过无聊的人生。

  剧中老太太的年纪像儿子的祖母或姥姥,她的女儿年纪大的也像儿子的母亲了。母亲跟儿子明明是白种人,偏她是个黑种人,基因有问题?剧中的儿子一味的耍帅,时而眼波流转,时而冷酷傲娇,实在不是一个实力派演员。守门人并不像介绍本片描述说的英俊。剧中的房子不错,想要。环境很好,负氧离子应该很高。

  导演应该想拍一个关于综合的电影,想把基情跟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惜功力不够。

  《赤裸而来》观后感(四):Try to be naked

  首先,这不仅仅是“不仅是一部同性片”,而是“不是一部同性片”。

  片中没有一句台词一个画面是关乎“探索爱的禁区”的,或是把同性之间的性或爱看的有任何特别之处。他们就是两个人,相爱了,而已,完全自然。而且根本就是全片的很小一部分,不涉及主题。管你是觉得这是个噱头也好,还是怎样,这都是很难得一见的,我把它看做是某种进步。

  然后再说回主题。Naked as we came. 可以理解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降生时赤裸,死去也带不走任何东西。但也可以理解成,人天生便已注定内心所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是怎样的人都已确定,无论怎么在外面披挂华彩,最深层的内心都是血红的赤裸,改变不了。除非将它杀死,否则终归走向真我。既然如此,何不及时放下恐惧,早些去拥抱内心呢?

  try to be naked, even if you think it's late

  《赤裸而来》观后感(五):简直像在看一部畸形秀

  (修改后给了四星,担心三星拉低评分,评论未改,不影响影评)

  我最选择给三颗星,但并不说明这部剧是部烂剧,反之这部剧是一部挺不错的描写家庭亲情的好剧。但太可惜……这剧演绎的太过压抑,加上从头到尾的大量争吵,互相鄙夷,冷嘲热讽,使得这部剧看完后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舒服。我很少给致郁剧高分,或许我觉得这种剧真的不适合闲暇时观看,很容易毁了一天的好心情。

  因为一个电话聚在一起的一个家庭,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家庭。过于成熟且控制欲极强的姐姐,过于幼稚且任性的弟弟,一个身份不明的年轻管家,和一个生命快到尽头只想要第二次机会的母亲,这群人聚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与不满,便在这短短的80分钟的剧情里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吵。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母亲那一次又一次的“对不起”和“我做错了,我不是一个好母亲”,看着很心酸,这是一个母亲在生命尽头回望过去而发出的检讨,但……这些“对不起”对她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太迟了。但孩子的到来至少给了她第二次机会,一个化解她的孩子们内心芥蒂的机会……

  歇斯底里的姐姐,对每个人都质疑,想要控制一切,但在母亲生命快到尽头时,她失控了,她控制不了死亡,所以她更加歇斯底里了,她便在剧里像条疯狗一样的逮谁咬谁。但看得出她很怕失去,她渴望被爱,她偏执的守着家族产业也更加说明了她渴望被父母的认同,她从不觉得自己错了,因为她不能错,她给自己的负担太大了,她活在了自己创造的父母的阴影里。她的母亲在楼梯上对她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吧,没有人要为别人的事业负责,你父亲爱的从来都是钱,而不是这个连锁洗衣店,所以去探险吧,过自己所爱的生活。”

  幼稚任性的弟弟,一个不愿意长大的人,任性且懦弱,如果不能赢,他连试都不愿意试,这种性格注定了会在爱情里摔跟斗,这或许就是她的母亲和泰德说的“他之前的爱情都很糟糕”,或许泰德真的是他的母亲留给艾略特的礼物,艾略特太过任性了,或许只有泰德这种性格的人才能迁就他,泰德真的太过温柔了,脾气好的简直像是童话故事里的王子,我很难理解一个人被指着鼻子骂之后还能好脾气的与对方同床共枕……

  故事结尾部分是压抑且欢喜的,母亲最终还是化解了劳拉的心结,劳拉开始尝试做自己与试着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艾略特,一个孩子需要的是一个保姆,母亲安排的泰德,保姆型男友或许就是最适合他的人了。最终第二次机会母亲把握住了,她或许还有些许担心,但她在生命的尽头竭尽所能的改变了两个孩子,她的确是可以放心离去了。

  生命的最后不是事业,不是名利……是家人,善待你身边的家人吧……就像母亲所说的:“名利事业都是带不走的,我们赤裸而来,终将赤裸而去”……

  《赤裸而来》观后感(六):Naked As We Go

  让我想起我缺少父爱的童年,也曾经上演过片中儿子向妈妈开火的那段,埋怨委屈一直都有,平时不爆发,但是最受不了是扮演慈父,就好像涂改历史是二次伤害,不能忍一样。

  真的是抱着看同性爱情片的心情看的,结果撞见亲情的火花。家庭伦理亲情这类题材只要讲的诚实我一般都喜闻乐见,所以还算赚到了。除了结局有点遗憾。。。。。。看了导演拍的其他的电影题材也只有这种。。。腹议肯定又是一个帅老GAY,这样的结局会不会忍出内伤啊,真的可以发展一下的,毕竟那么明显的电影海报,骗人的吗?

  开始的一连串美景真是我的菜。

  《赤裸而来》观后感(七):赤裸而孤独的旅程

  赤裸而来,赤裸而去,生死无非如此。从主题上讲,电影《赤裸而来》并不新鲜。这样的影片说到底拍的是一种感悟,而感悟这种东西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方式阐述,才会打动人心,稍有差池就会沦为说教或者油腻的心灵鸡汤。好在《赤裸而来》把握了完美的尺度,用近乎琐碎的细节和高强度的对话编织起一张网,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曾经或者正困于网中的自己。

  一座大宅,四个人物,就是影片的全部。几个各怀心事的人被一个电话召集到一座大宅中,同时进入一个场景,这本是经典罪案电影惯用的桥段。但《赤裸而来》是一部温暖的片子,导演把那个经常导向死亡的桥段变成了一次寻找自我的救赎之旅。

  姐姐劳拉在深夜被电话惊醒,母亲病重。第二天她和弟弟艾略特驱车赶往老宅。身患癌症的母亲形容枯槁,但执意出院,想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姐弟俩还在惊诧之际,在家中碰到了陌生的新护工泰德。强势而又警惕的劳拉认为,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对富有的母亲有某种图谋。敌对和猜忌开始弥漫。但她渐渐发现,泰德是个“同志”,很快与弟弟艾略特走到了一起。一家人最后的相聚时光在诡异的气氛中开场了。

  影片的人物设定简单但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母亲原本是政治强人,当年的女汉子,视事业为全部、子女为累赘。一直与子女关系不睦。如今自己却孤独终老。而此时的姐姐被导演安排成为了母亲的翻版,虽然她口口声声抱怨母亲当年的行为,但如今她却不自觉的滑入了母亲当年的轨道。弟弟艾略特看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沉溺于对儿时母爱缺失的抱怨中,但同时也是家中最想挣脱这个封闭死循环的希望。而护工泰德成为了巧妙的“陌生人视角”。在他的眼中,这一家人就是个完美的故事样本,生活看似平静,但充满孔洞。更何况,最后发现,他竟然是个作家,来此做护工最初只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让这座大宅变成了一个布道所。母亲在距离死神咫尺之遥的时刻担当了传道者的角色。她身体力行地缓和家人的关系。努力让因为缺乏亲情已如顽石般的几个人渐渐融合在一起。 这次家庭聚会演化成了一次人生意义的探讨实践。母亲告诉孩子们生命的尽头无非是“naked and alone”,赤裸而孤独,是的,既然结局如此残酷,那么只有过程具有意义。这句话是母亲讲给子女的,也是导演借母亲之口向观众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

  母亲在鼓励儿子放弃家族事业,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在让女儿明白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因为偏执和强势毁掉幸福之后,走向了死亡。在一个清晨她走进深爱的花房,死在了花瓣簇拥之中。这是一个颇具隐喻色彩的结局,一生中,侍弄花草是母亲最大的寄托,她用这样的行为最后一次告诉子女应该去寻找自我,而不应再沉溺于过去和互相伤害之中。

  因为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是“同志”,所以有些人将之按上了“同志”影片的噱头。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标准的家庭电影。琐碎、庸常、反高潮、去戏剧化。可贵的是,这样一部讲述“生命感悟”的影片,导演把视角放到极低,讲述者绝不高高在上,聆听者也绝非如沐福音。那个阐述道理的母亲,在命运面前同样无助,她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一个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去探索,去感知。生活就是这样,一些无奈、一些无助、以及无法自拔的困境。没人比别人更加全能。可以做到的无非是互相取暖。

  (文/杨时旸)

  《赤裸而来》观后感(八):家庭破烂事

  2013年同志片井喷,看了几部,这部评分甚低的却成为我目前心头最爱。大概是因为:第一,风景好。第二,男主养眼。第三,虽然不温不火,但对家庭的诠释甚是到位。

  这部剧就是那种典型的,如果没有同性元素依然可以顺利讲好,但同性元素使之完美的那种。一个“土豪”家庭,极有钱有家族产业,爸爸忙着搂钱,妈妈忙着仕途,姐姐很强势希望掌控一切并被老公抛弃,弟弟自恋脆弱始终像个孩子并且是gay,再加上一个看着很纯洁似乎洞穿了一切其实心怀私密的最熟悉的旁观者。每个人都号称深爱着家人,其实更多的是在为自己考虑。

  这种家庭病症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屡见不鲜,所以家人之间的不理解、纷争也就是矛盾点集中所在。看他们相互指责、坦露心中的不满,简直就是高大上版的中国电视连续剧。其实家人之间的矛盾就是那样、就是那些,那是一种羁绊,很难说谁对谁错。应该说每个人都在付出都在考虑,而每个人都多少有些错误。就像被洗衣机强力甩干后都扭在一起的一团衣服,用力扯是扯不开的,也无所谓纠结的根源,就只是相互纠缠在一起,唯有一点一点的去将其剥离开。

  和一般大陆电视连续剧或是像《革命之路》那种吵的都快活不下去的情节相比,这部里大多数时间大家还都是心平气和的,争吵也算适度,并且最终每个人都会尝试让步、说声道歉,更多的去谅解。这大概是有钱人的气场?……

  听她们每个人所讲,都觉得有道理,又觉得每个人似乎都是受害者,大家都不容易。幸好,也是本片最温情的地方吧,就是一个垂死的老人,终于看清了一切,她先放下了我执(当然不放也不行了),再利用最后宝贵的时间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引导他们放下过去,选择新生。而这里的同性因素也刚好起到了完美的点缀作用,使得故事进展的更加美好。

  其实如果不是在看片前就知道这是部同志片,光看一开始儿子和妈妈的谈话还有儿子那气质也多少能猜个明白,太gay了。所以一开始我还以为全片的冲突会集中在儿子的性向上,但偏偏没有。不刻意的去放大这个点,只是辅助,这样一个混乱而“奇怪”的家庭,什么都见怪不怪了。

  母亲去世在“暴风雨”最骤的夜晚,她因极度痛苦而呻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一人有尊严的死在自己最爱的花瓣中。姐夫也出现了。最终虽然Ted没有明确表示和Eric已分手,但依然是个happy ending了。Elliot坐在阳光下的画面,就像之前四人在草地上晒太阳、在餐桌上唱歌等等几个情节,都是一点点渗透进内心的治愈。——麻烦事总是那么多,但你要放下我执,去sing,去try,去迎接新生。

  .s Elliot那个演员实在是太帅了,很像Ashton Kutcher,比之更阳光帅气。

  《赤裸而来》观后感(九):如何生活?

  要求亲人按自己的期望去生活、放弃自己的梦想只为了亲人的期望而生活,这是强势的劳拉痛苦的根源,也是许多家庭不幸的根源。而强势的母亲在人生的尽头终于选择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并鼓励两个孩子遵从内心的愿望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对比中国许多把子女当做自己生活的中心并时时干涉子女生活、让双方痛苦不已而至死不悟的的父母,这位母亲很难得。

  只是不明白这位母亲为什么要安排艾略特和泰德在一起,而艾略特最后对泰德的接纳也令我惊讶。作为一个作家,泰德选择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写作素材、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小说人物,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个人的事。但为了写作而强行进入别人的生活、将别人赤裸裸地向自己敞开的生活也变成写作素材,特别是在那个人还不知道其动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极无耻极肮脏的利用。

  《赤裸而来》观后感(十):不只是基片

  电影从片名到海报都符合对一部小清新同志片的所有想象。然而,导演的野心却不只一部同志片这么简单。

  室内家庭戏的人物关系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和后者一样,时空整一的基本架构,4个演员编织了6+1组人物关系(还有一个是 Laura与丈夫的和解),当然以姊妹俩分别和母亲的疏离、小基友间的打打闹闹为主线。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此片恰好也有一个以窥探别人生活为写作素材的作家。人物虚在半空的对白,看起来也和伯格曼的文学化台词颇为一致。当然,本片虽然看似传达了一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无欲(或纵欲)思想,但其不管编织复杂人物关系功力,还是哲思深度都和伯格曼的“室内心理剧”没有可比性。

  电影前半部分尚且不徐不疾,几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对白也可圈可点,可一过半,影片就在时空单一的局限下陷入了反复:吃饭,聊天,吵架,和解,死循环,戏剧性一再停顿。缺乏外在情绪刺激,只好求助于一再无故挑起争端。尤其是当Laura再一次提出带母亲回纽约的时候,Eliot驳了姐姐的意思,姐弟两再次争吵,其后Ted也加入互相指责的阵营,这场戏因急于进入高潮而显得不能自持。

  只有母亲的死亡,才能结束糟乱的剧情。母女谅解,夫妻和好,Eliot和Ted的问题暂时冷冻。一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角色,用三张卡片给年轻人指点了迷津——生而为人,赤裸而来,孑然而去,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还身体力行,以安详地死在花丛中为这种美好的愿望做了一个注解。好像一切都应该理所当然得到秩序。

  且不说这种教条窠臼与否(一半消极,一半解脱的思想,安慰昔日把时光错付政坛,现在行将就木的Lily,姑且有几分作用),单就传道的方式——导演假借母亲的角色将一厢情愿的道理,散布给了所有看电影的、深陷人生选择迷局的你我。这个设计(卡片)好看又省力,在结束了无以为续的剧情的同时,也让本就虚无缥缈的片名停留在大而不实。

  影片整体而言略显单薄,84分钟小清新音乐和琐碎的空镜头撑了不少场面,这些景色姑且解释为隐喻了母亲“家园”的美好吧。然而,姐弟俩和空间(房子)的互动(童年)并没在影片中看到,倒是儿子和母亲对白中关于童年的记忆错位很动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