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战》经典观后感集
《骇战》是一部由林世勇执导,陈柏霖 / 陈意涵 / 修杰楷主演的一部爱情 / 科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骇战》观后感(一):《骇战》,想说的太多,说出来的太少
很多人评价整部片子力道不够,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导演想表现的太多:虚拟世界,匿名文化,版主与乡民的羁绊,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黑客的正义,乡民的正义,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穿插等等。想说的太多,所以每一点都只说了一点点。
因为都涉及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有人拿它跟《搜索》比。后者赢了,因为整部片子都在讲片名那两个字,从搜索的人,到被搜索的人,几个人物把故事讲的很明白。
再看这部片子,乡民如何攻击湘几乎没有描写,只是一段战战兢兢接电话的戏码,再见湘时,她已经站在楼顶了。三个酸民发动全校围攻Beauty第三版主那段倒是花了心思去表现,可随着她含泪的表白,主题瞬间变成版主与乡民的羁绊。
导演把暴力都放在了虚拟的BBS世界里,让一个个动画小人拳打脚踢。不得不说,动画制作很精良,打斗很流畅,可虚拟世界的暴力对真实世界里人物的影响到底在哪里呢?
举个例子,记者第一次登陆BBS,就被领导仇恨区,还被拳打脚踢了一番。出电影院后,我朋友就问,那些人的拳脚到底对女记者有什么伤害呢?难道他们也是黑客,能通过BBS,黑记者的电脑,让电脑一会儿黑屏,一会儿卡死?还是说只是文字骂战?
还有最后木偶人变身后大范围伤害乡民在现实生活中以为着什么?给BBS使用者电脑都下了病毒?还是瞬间封了N多人的账户?
在我看来,网络暴力这一点,导演用动画的方式表现,让人没有真实感不说,反而一头雾水。
也许IT达人能理解这些点,欢迎讨论和指教。
导演用动画来表现黑客对决这一段,很容易让人想起《夏日大作战》。
《夏日》里是先有电子系统混乱,后有电脑高手对决。《骇战》则是黑客的私人恩怨引起了虚拟社会的动荡。
《夏日》是所有人支持一个人去单挑BOSS,《骇战》则是所有人不明就里的跟程式战斗,同时一个人默默无声的跟BOSS对决。
这里有必要赞一下《骇战》3D动画的精美,以及对细节的用心。各个板块环境的设计,配色的选择,甚至是建筑风格都不相同。虚拟人物的形象,胸前略有讽刺意味的文字,都很有趣。KING和木偶人,木偶人和乡民以及KING和QUEEN的对决,动作都很流畅,出招时的道具和效果很炫丽,打斗的设计也没有让人觉得很俗套。
有趣的是,这两部”战“的虚拟男主角都叫KING。《夏日》里最后的虚拟英雄叫KING KAZUMA,而《骇战》里的男主网名是KING,不知道是导演的致敬,还是黑客的共通性,喜欢以王者自居。
百度了一下导演:林世勇,台湾艺术大学多媒体动画艺术硕士,创作《木偶人系列》动画短片,引发台湾网友热烈回响,获得国内外重要动画奖项肯定。
林先生,下一次,踏踏实实的做一部动画电影吧。不需要明星脸,我也一定会去捧场!
最后,再谈谈虚拟世界和匿名文化吧。
从很早开始,文学作品里就有“找一个每人认识我们的地方,重新开始”这个经典的句子。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给了我们这个便利,不必跋山涉水,不必易容变音,更不必像证人保护计划那样抹掉过去的一切,只需要找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用你喜欢的名字,你满意的形象,去成为或假扮一个你想成为的人。炫富、装学术、扮清新,都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张张面具。
可无论这张面具被装扮成什么样,都不能完全掩盖你自己。
这一点可以从电影中BBS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形象看出来,法官的假发,胖胖的金毛女,虚拟形象都没有摆脱自己本来的面目。
这部片子叫《乡民的正义》,预告和简介所突出的都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看过片子之后才知道,乡民的正义更着重的是网络管理员的普通用户之间的羁绊。
eauty第三版主训斥酸民时宣泄出了身为版主需要付出的辛苦,需要面对的质疑。删帖、封号是个很矛盾的事情。有人说网络世界就是应该自由言论的。可是一些不合时宜甚至完全恶意的帖子确实很吓人很伤人甚至侮辱人。
我曾经在逛某娱乐贴吧的时候点到一个恶意贴,一打开就是很血腥恶心的图片,之后的一个月没开一个贴心里都会咯噔咯噔的,至今想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这种帖子难道不该删么?
人类社会很早就有“秩序”“法制”这样的概念,虚拟世界自然也不能避免。虚拟世界的规矩与政治无关,这是最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法则。
所以,昨天晚上特意到常去的贴吧向管理组致敬来着。是不是应该给豆瓣管理组也来一个(笑~)
《骇战》观后感(二):虚拟正义
说实话,这部电影很烂,从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到这部电影的主演,就能预料到这是一部脑残电影。
这就是这部脑残电影竟让我认认真真的看到最后。
原因有几点:
1.画面干净,电影应该以让人做梦为宗旨,这部电影仍是台湾惯有的小清新风,男女猪脚很养眼都是拍偶像片出身的。CG很烂而且很不科学但至少不恶心人,动画让乡民的情绪表现到位然后传递给了观众。
2.情节比较。相信观看的时候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拿此片和陈大导演的《搜索》作比较,女主角都得了癌症自杀,前者被网民迫害到自杀成功,后者被醒悟的网民和男友拯救。前者什么小三啊、多角恋啊一大堆雷雨式的情节也演示不了故事的乏味。后者简单干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当然还有孩子气。
3.本来就是,或者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简单一点,梦幻一些,甚至是傻到一个让观众觉得还挺舒服的地步。
4当乡民们自发组织去挽救女主角时又被感动到,尽管从时间上来说太不合理了。
《骇战》观后感(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依赖上网络这个东西。这是一种戒也戒不掉的瘾。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没有人知道电脑面前那一个个身影是怎么的存在,或者美丽,或者丑陋,或者善良,或者邪恶。每个人都带上一个自己喜欢的面具,变成一个自己梦想成为的人。而对应虚拟世界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一张张带着面具的脸呢。可是本该平行的两个世界,却有人心怀不轨的想要连接在一起,从而衍生出了一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我一直觉得人肉搜索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你没干什么坏事,哪有人来人肉你啊。
由此,我又想到了陈凯歌的《搜索》,同样是一场现实社会的人肉搜索,最终逼死了一个女孩。搜索的题材很现实,关于让座,这个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问题。老实说,搜索给我感觉是很压抑的,而乡民的正义在最后还是给了我很多感动。最后紫爆那段我都感动哭了.......(次奥,我都不想承认我的哭点很低......>_<)
故事情节吧,是比较容易预知的(我会说我看到修杰楷出现的时候我就猜到他是坏银了么!)。不过,特别的是里面加入了很多动画成分,把BBS的流程和系统都解释的很清楚, 让人身临其境(好像在写初中作文=。=)。
最后我要说的是,陈意涵和陈柏霖果然好童颜,都30几了还能这么帅和美!!!!我要一直当你们的nc粉~~~啊噗~~~~(╯3╰)~~~~
《骇战》观后感(四):短评字数限制辗转于此 其实还是一篇短评而已
原本将不怎么看好的《乡民的正义》作为睡前助眠电影的,结果意想不到的来了次逆袭。电影利用已经淡出视线的BBS版主和乡民的矛盾作为题材,以网路暴力为主线,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可以很单纯,而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也可以很狰狞,人类之间的问题,只能人类自己解决的这么一个主题。副线则是湘和KING之间的情感纠葛,患上癌症的湘为了不连累KING而选择分手,从而造成了KING的误解,矛盾在几次通话后彻底激发,两人之间的信任开始分崩离析,作为预埋的伏笔成为了QUEEN之所以能将BBS秩序扰乱的主要因素,同时更加深化了电影主题。在最后的几帧画面里播放的湘和KING的小故事让我鼻酸流泪到不行,其实这种打着情感牌博取观众眼泪的小桥段实在司空见惯,但凭着男女主角的之间的默契以及超自然投入的演技,还是让我再次庸俗了一把。这部影片很好看!真心推荐之。
《骇战》观后感(五):我所理解的骇战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本来只是冲着陈柏霖去看的,不过大出意料,给我带来了惊喜啊。看完这部电影大家难免要和《搜索》进行比较。但就我而言,我比较偏向于《骇战》。看了豆瓣的评论,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骇战。我喜欢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是部很治愈的电影。
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很治愈的感觉。就拿它的剧情来说,这部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邪恶的嫉妒被超然的自信打败了,乡民的麻木最终被驱散了,情人间的误会终于解除了,癌症少女最终战胜了病魔。这些都是感人的地方,虽然有些台词可能有些作,剧情安排也有些夸张,但是,这就是文艺片啊。比起韩剧来,这些算得了什么,言情小说里更狗血的都有。而且这部片少了些娱乐性,导演只是想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样的纯粹也让人动容。“乡民是一家人”这种充满正能量的话真是有爱极了。整部片子下来都在强调正义,每个人心中对正义的定位都不同,一切的正以行动都要有确定的证据来支持。
,2,这是部和网络有关的电影。
内陆和网络有关的电影真是少之又少啊。网络在当今社会是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了。我可以一个月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杂志,但是却忍受不了一天不碰网络。网络能够给电影领域提供大量的素材。但还是很少人能好好利用的。而且对网络的认知度不够会给影片的描写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和偏激性。我们每天从网络中接受大量的有用的或是无用的信息,比电视媒体带来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社会有时候很虚幻,但有时候比和现实社会更真实。一提到网络,大家都会联想到人肉搜索四个字。当今的网络缺少一种约束力,一种为网络量身定做的运作规则。网络一旦被邪恶力量利用,就可能会给真实社会带来很严重的危害。
,3,这是部有情节的科幻电影。
大陆的科幻电影很多都强调特技的绚丽而忽视了情节。但是这部片中的特技与真实演员的切换很到位。而且特技的形象很真实,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绝不雷同。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木偶人了,虽然它只是一段程式,但是,却很贴近人的特性。它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论坛的正义与秩序。它虽然只是在执行一条条的指令,但是感情也更为单纯。
,4,这是部贴近社会的电影。
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小小的网络世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反映。整个影片的故事本就取决于真实故事。电影中乡民的反应就是当今大多数人的反射。遇到事情盲目跟风,喜欢凑热闹,对别人的悲剧麻木不仁。整个社会病态都被揭露出来了。但是影片结尾也寄托了导演对这个社会的期望,这从乡民们对整件事的态度,对表特办版主的态度和对男女主角的态度的转变中就可以看出来。
,5,这是部正宗的台湾小言。
我一直就很喜欢台湾电影。台湾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新中领悟,平淡中感动。那种小清新的感觉在内陆很多商业片中根本找不到。像《海角七号》,《第一次》,《台北一页》,《艋胛》等都是台湾电影的经典之作。电影中各种台湾的风土人情像是台湾的宣传片一般为我们讲述台湾的发展和最真实的面貌。台湾电影的特色,就是在于强调导演风格、注重台湾历史,并崇尚以电影做为宣传工作。无论从剧情的创新上还是台词上头有很浓重的台湾风味。台湾小言一直走的路线很对我的胃口,很容易戳中我的泪点。
,6,这是个内容丰富的影片。
相较于《搜索》,这部电影的内容明显更为充实,立意也更为深远。搜索里充斥了太多消极的感情戏,什么小三啊,对癌症的绝望啊。其实内容真是少之又少。看搜索,看得更多的是对高圆圆的怜惜,对她病态的美的欣赏,对网络盲目性的憎恶。但是骇战里的内容就多了,人肉搜索只是占一部分,人的阴暗面也被挖掘出来了。高级骇客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一次失败后的嫉妒滋长,论坛版主和乡民的复杂关系,简单程式和真实人类的对比,情人间的信任和误会。一个个包袱和纠结点让故事一点点推进。
,7,这是部演员很好的电影,包括群众演员。
一直就很喜欢陈柏霖。他的电影我基本都看了。从《蓝色大门》,《恋爱地图》到《观音山》,《千机变2》再到《恋爱恐慌症》,《十二生肖》,他的每个角色都很成功,尤其是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李大仁。从小混混到白领到恋爱达人到顶级骇客,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大不相同,但都生动形象。再说陈意涵,看过她《刺青》,《听说》和《痞子英雄》的都知道,陈意涵的演技也是很清新动人的。还有修杰楷,郭雪芙等人的联手合作,还有群众演员的演出都很真实。
我的理解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念,可能有些偏颇,但却是最真实的感受。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推敲的电影。
《骇战》观后感(六):转:多数人的正义? —— 由网络舆论说开去
有一次朋友聊天说起:曾经个性非常骄傲、也是最具古典气质的陈凯歌,后期不知是主动还是被动,变得非常亲民,和记者聊天时经常冒出两句新潮的话语出来,比如说:“其实我都经常在论坛潜水的,年轻人的世界我都很了解”。但可惜,《搜索》这样的以网络为题材的电影还是让人感到:冰火两重天,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贾宝玉也永远唱不来二人转。陈凯歌还是呆在他的古典世界里,多给大家贡献一点《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比较好(《赵氏孤儿》如果不迎合现代观众的价值观,本来也可以成为一部杰作)。新人类们的生活当然也可以了解,但是终究还是只能站在外人的角度上了解,想要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最近看了《BBS乡民的正义》之后的感受。影片的导演林世勇,很明显是网络社会时代的一员,他的电影质量如何先不论,但首先有一种作者身在其中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正是年轻人拍年轻人的电影的好处。电影又名《骇战》,这个名字无疑是从《骇客帝国》那里来的,而整部电影也可以说是《骇客帝国》的山寨版,如表现在人物进入网络世界时,是用动画人物来表现,程序和机器人也用动画人物表现。还有很多设定也有《骇客帝国》的影子,比如权限问题(《骇客帝国》里打斗时武功的高低实际上代表的是“权限”,权限高者可以轻易打倒权限低者。《骇客》中的权限从高到低依次为:程序设计建立者——程序管理员即特工——黑客和病毒程序如尼奥和法国人等——普通网民即浑浑噩被接入Matrix的民众,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政治比喻),在《BBS乡民的正义》中,站长和版主拥有更高的权限,他们有外人无法进入的加密会议室,但可以通过骇客的方法破解,就像尼奥最后得到钥匙(密钥),闯入“设计师”的房间。骇客之间的斗争,也是用战斗的方式来表现。
虽然影片的故事有点“台湾版《搜索》”的意思,但和陈凯歌的电影不同,并非站在网外社会的角度上批判如“人肉搜索”之类的问题,而是站在网络社会一员的角度来探讨和分享。片名的“乡民”,电影里这么解释:就是BBS里围观群众的称呼,就像周星驰电影里的那些乡民(《大话西游》),很多网友用它来自称(冯小刚老师又要愤怒了)。影片好就好在客观,特别是对网络“正义”的探讨:当真实被蒙敝和扭曲,乡民被煽动被欺骗时,它释放出极大的恶的能量,甚至恶到可以致一个普通人于死地。但当事实得到澄清,有弱者和被害者需要帮助时,这个群体又体现出极大的善良和让人感动的正义。像片中的台词说的:“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可以如此的单纯,但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也变得如此狰狞”。这两者哪个是真实的网络社会?影片给我们的感受是:这两者都是。人性是极为善良的,但也是极为容易被利用和煽动的。
而这,恰恰是当今中国网络社会的缩影。
法律的保护和制约,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但在两者同时到来之前,我们更多的应该追求的是网络世界的理性,公正——虽然这极为难得,但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网友的责任。
王小波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英年早逝的他,作为一个曾经的程序员,并没有预见以互联网时代会完全推翻他的这一论述。大多数不再沉默,在互联网上拥有了相对的自由表达权力,但是也有很多问题不是王小波想象得到的:曾经沉默的人,当有表达的权力时并不一定就会诚实;在一个世界里被压迫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并不一定就会正义。而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时,则尤其容易被一些偏激的,被修饰过的言论所导引。用影片导演林世勇的话讲:“网络也好,真实的世界也好,人多的一方,往往霸占着所谓的正义。这是我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看法,也是民主社会下的现象。不少人喜欢携众肇事,扭曲事实,看热闹者也总是喜欢站在人多的一方关注事件的发展,似乎深怕立场站错了……就被众人欺压排挤。”
我们每天都在网络上接收很多信息,但要知道,耳听不一定为实,因为那可能是伪造或者断章取义的,甚至眼见都不一定为实,因为那可能是截取的。《BBS乡民的正义》中有一个桥段:一段版主聚会的视频被公开发布在网上,掀起了一轮乡民对网站、版主的仇恨声讨,但当后来全部视频被公开后,发现所谓的“真相”并非如此。电影里最后产生的恶果被挽回了,并以此营造了一个煽情的效果,但现实中,这样的恶果就不一定都能得到挽回。这大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为影片中所描写的网友,即乡民中的一员(年龄里差不多有一半是网龄),随便说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但还是希望写下来和大家探讨,因为我想大部分人的希望都是一样的,是希望我们的新世界更美好,更正义,进而影响到原有的世界,使之同样更加美好和正义。
而这首先基于的,我想应该是理性的心态,与追求真相的努力。
转载自腾讯网大家专栏 李小飞/文
《骇战》观后感(七):面对网络暴力--个人偏见
里面的两个女生,一个遭遇人肉搜索,被电话,短信,留言轰炸,差一点跳楼自杀,她哭着喊道"我要让他们记得他们用BBS害死过一个女孩子"最后乡民们来救她了;另外一个在现实中被同校的同学围住,最后愤怒地放弃了版主的权力。
当女主角喊出那句话的时候,是多么伤心,癌症,失去最爱的男友,唯一寄托的论坛给她最大的打击。
网络是个好地方,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得到宣泄,可是底线是什么?或许每个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
看的时候竟然对出人命有着小期待,什么时候人的命这么容易失去了?还好没有出现,真正的坏人得到惩罚,好人继续活着,够了。
家人,亲切,温暖,和谐的词汇也可以用在虚拟的世界中。记者最后说"我发现自己也像一个乡民了"。虽然我不能真切的理解,但是付出了真心的感情,到哪里都会让人感动吧。
现实里有多少无法曝光的事情,有可能永远不会被知晓,真相又是什么,不是一下子就能知道的,希望网络暴力能越来越少。
《骇战》观后感(八):《骇战》:进入神奇的拟人化网络世界
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每个网民组成网络世界的一员,这是一个可供网民遨游的虚拟世界,所以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儿,在网路中就可以大胆为之。
《骇战》讲述了2015年一个普通的夜晚,台湾大街小巷的电子屏,楼宇外墙的大屏幕,突然之间都出现了紫色的“爆”字样,这是网络论坛一直盛传的“紫曝”——当论坛中90%以上的人集中在一个版时出现的盛况。警方介入调查,初步断定是某报社记者蓝苡晴(郭雪芙 饰)与知名骇客King(陈柏霖饰)进行的商业犯罪行为。但其实真相远不止这么简单。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讲网络世界拟人化,设置了一个动画描绘的虚拟空间,每个网民在网络世界中的形象都有了特定的形象,这样让网络世界不在是简单的电脑连接网线那么枯燥,让观众体会到了在网络中所能触及和感受的事情,这样就使得影片的真实感加强。影片的三维动画做的非常好,与好莱坞比较要差,但在华语片中却是数一数二的。
这部电影设定在了未来的2015年,严格来说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幻片,带有一些科幻色彩,但幻想的意味更浓。导演其实还是立足于今天在讲故事,影片中的台湾青少年把整个生活都融入了网络,将网络世界视为真实世界,生命都产生了混沌。导演林世勇其实就是在阐述网络和人类的发展关系,这与《黑客帝国》是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导演和作家都预见未来网络将占据人类的生活世界,电脑主宰人类,因为人类越来越依赖电脑,并且希望电脑给生活中很多事情做决定,在不远的未来,电脑可能取代人脑,至少,电脑将主宰人类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骇战》中的人类世界,从学习、生活、医疗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电脑,甚至爱情都因为电脑发生,试想这样的世界和生活叫现代人怎能不惊骇?
《骇战》展现了一个未来人类生活的可能性,但导演没有用很沉重的氛围讲述故事,而是通过陈柏霖、陈意涵在片中的爱情线将一个骇客的故事展开来说,相信陈意涵在片中楚楚可怜的样子会吸引到不少男观众。影片融入了动画、爱情、悬疑、动作多重元素,是一部相当混搭新潮的电影,没有重复过去青春片的风格,是一部献给未来的电影,面对科技与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今天的人类是否要多思考一下电脑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吗?
崔汀/文
《骇战》观后感(九):《骇战》:网络时代的廉价正义
曾经有人问中国最有名的影评人周黎明中国为啥老拍古装片的时候,周黎明曾经给过这样一种解释:其实不管古装还是科幻,表达的都是当下时代,美国人总用科幻表达是因为他们历史短,而中国历史太丰富所以容易借古喻今。
后来,陈凯歌导演用《搜索》表示了一把古典主义的他的时代关怀,但《搜索》里看待网络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无区别,而所谓的时代关怀也缺乏足够的当下感。其实,网络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媒体工具,而是一种生态,每个人都有现实和网络两个身份、两个生命,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格和生活,所以真正使用网络并对网络深刻了解的人表达对网络这个生态的人文关怀,或许其电影技法不够扎实精妙,但一定有着新鲜够味的网络时代气息。
《骇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所以这是一部拍给这个时代的电影。
【廉价的正义感与网络暴力】
一个本来内部传播的版主聚会的视频被公开之后,激发了乡民的愤怒,感觉个人命运被玩弄于版主手中,作为网络管理员权限太大,而版主视乡民为草芥的态度更令人愤怒,于是乡民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一起人肉搜索展开。
【技术宅的想象力 网络暴力的形象化】
导演林世勇曾经是个技术宅男,但出于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关注制作了短片,也正是凭借这个短片引发了投资人的关注,当投资人说陈柏霖和陈意涵会来演这个电影,林导还有点发懵。但对于一个技术宅来说,肯定不甘心于用新闻纪实的方式来展现,也不会像我们陈凯歌导演一样用电视剧那样乏味的剧情片方式展现,他野心大到只肯山寨一下《骇客帝国》,但虚拟世界部分用动漫方式展现,这是一种冒险,因为相比这个题材的严肃性,动漫方式会显得有些儿戏,但如果熟悉网络时代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接受起来也并不难。
林世勇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刻苦,其实片中陈意涵陈柏霖在虚拟世界的动漫造型的动作都是捕捉的真人动作,因此看起来与真人风格能够对上,而虚拟世界用动漫方式表示网络暴力就很形象化,语言暴力被具象为一场场鲜血横流、横扫千军的激烈战斗,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制作出大量CG动漫镜头并辅以动作捕捉来表现,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也显示了台湾电影在表现方式的创新上不遗余力。
因为网络时代,就该有网络方式的语言。
【时代关怀冲破地域限制】
陈丹青看完《海角七号》说他十分感动,台湾终于脱离了大中华文化的束缚,能够表达自身的命运与情感了。而从《海角七号》之后,台湾电影仿佛突然从纯文艺路线中崛起,具备了本土蓬勃的活力和鲜活的姿态,台式小清新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特色,但台湾电影同时也在披着青春电影的皮勇敢探索其他领域,比如表现黑社会时代变迁的《艋舺》,试水国际规模商业大片的《痞子英雄》,表现一代人迷茫选择的《女朋友,男朋友》等等,而《骇战》则是这种新鲜蓬勃的电影文化关怀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当台式小清新以合拍的方式强袭内地——《爱LOVE》已经成功,《骇战》中对于毫无地域限制的网络生态的关注,就更加没有大陆还是台湾的顾虑了,网络时代,我们都在一个江湖,何况有赏心悦目的台湾本土产出的青春偶像,内地观众欢迎还来不及。
英国神剧《黑镜子》最近在大陆很是风靡,英国人对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尖锐洞察与刻薄反讽每每令人醍醐灌顶或者如坐针扎,这种观察与表达能力是华语影视工作者暂时无法达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错失对时代的关注,如同《骇战》所关注的网络正义,在《黑镜子》第二季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在人类的生活越发网络化、信息已经逐渐具有生命力的这个时代,忽略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从个人人格到社会变迁的变化,就等于对自身不负责任。因此《骇战》对于华语电影十分难得。
《骇战》观后感(十):反攻大陆 不靠枪炮靠文化
反攻大陆 不靠枪炮靠文化
胡不鬼/文
《骇战》(即《BBS乡民的正义》)是台湾导演林世勇的第一部长片,某种程度上,他的奋斗历程跟《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有些相似:非电影科班出身,因为单纯的热爱而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拍长片之前,依靠短片打出知名度,为拍摄长片辛苦融资,最终苦尽甘来,修成正果。不同的是,林世勇比魏德圣小了十岁,属于另一敢想敢做的新世代,且有电脑动画的特长傍身,他的奋斗更加大胆妄为天马行空。三年前,林世勇依靠“化缘”来的几百万新台币,拍摄了《骇战》的先导概念预告片,这段五分钟左右的短片,以真人演出加电脑动画的激暴方式,为这部当时还并不存在的电影勾画出一幅剑拔弩张的戏剧前景,先导短片最终YOUTUBE过百万的点击量,为他赢得了电影拍摄所需的资金。
《骇战》在台湾上映以来,已经取得五六千万新台币的票房。在我来看,影片虽然有一些不足(如故事推进不够顺滑、线索较多叙事松散),但其形式背后透露出的整合创意的能力、对网络文化更全面更包容的态度、对通俗叙事+电影造梦的自觉意识,都透露出作为新世代电影人,导演林世勇的魄力、能力和潜力。
作为反映网络暴力的电影,《骇战》的编剧、导演林世勇,因为个人有十几年浸淫BBS社区的一手体验,他对网络文化正反效应的思考,比起陈凯歌之类“高阶精英”更为深入和切身,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对网络力量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式论断,更多是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冷酷的况味杂陈,结局的温暖人心,你也许当它是白日梦,我更愿意将它当成台湾年轻一代对社会问题的乐观与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本身与陈凯歌式的“忧国忧民忧天下”相比并无优劣之分,但显然它更为进取,并相信人性的正能量,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一种解决之道。
林世勇是技术宅男一枚,早年间,他个人制作的《木偶人》系列电脑动画短片风靡台湾网络,被誉为“台湾原创动画的新希望”。这些短片以常见的木偶小人为主角,故事简单,充满激烈明快的打斗,炫技的同时,透露出某种单纯而通俗的电影观,让我想到斯皮尔伯格之类技术男孩早年走过的路径。《骇战》中网络世界的保护员程序“木偶人”显然是其之前短片的某种延续,让我惊喜的是,很多网络视频红人一旦涉足长片即“见光死”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在林世勇身上。
这部影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林世勇对主流商业电影叙事较为纯熟的把握,比起一些台湾同龄导演的半推半就和云里雾里(比如只能算半部好戏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显然更为自觉,也显得更有商业前途。更为重要的是,青春励志、小清新爱情、悬疑,乃至终极BOSS露脸、正邪大对战等元素,都被有条不紊地安放在各自的位置上,并整合为不断推进的戏剧矛盾和解决之道,最终抵达温暖人心的结局。影片形式上的完整性和自觉性,超出了目前大部分台湾青年导演的作品。
影片有三分之一的戏份是电脑动画,将BBS的网络交锋,转化为形象的动作格斗,这一点无疑是导演的强项,效果虽然没法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想象力着实不弱,现实与虚拟元素一一对应的处理也颇为用心。
总之,从这部影片戏里戏外,能看出台湾电影的某种生命力和主流电影重新崛起的迹象,我想这应是minzhu、ziyou的社会体制下,文化艺术的健康生长,对奋斗、创意的激励和包容。这一点,我在大陆电影界没看到。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LOVE》——早年的邓丽君孟庭苇罗大佑李宗盛的流行音乐潮,到当下的综艺节目潮,也许再到将来的电影潮——当年校长反攻大陆的计划功败垂成,他压根没想到的是,台湾的流行文化和各种青春偶像正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