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2022-03-22 03:0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女洛荷》经典影评集

  《少女洛荷》是一部由凯特·休特兰执导,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内勒·特雷布斯 / 安德烈· 弗雷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洛荷》影评(一):《少女洛荷》

  凯特·绍特兰 Cate Shortland的两部影片就基本让我成为其喜好者。影片将特殊背景下可能的人格、人性冲突放到了最低,带来的矛盾反而是更强烈的。

  如果前作《堕落飘零燕》还倾向于女性敏感触觉对纯粹情感的表现,《少女洛荷》则将这种触觉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下,表达触觉的方式也非一般化的剧情和表演,更多的在于画面与声效,在没有放弃平衡传统叙事之外仍旧带着极强的个性化诉求,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不到20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 Saskia Rosendahl在银幕上展现了超群的表演天赋,而且还带着点尼娜·霍斯 Nina Hoss年轻的感觉,一种当代德国银幕女神的神髓。

  《少女洛荷》影评(二):阴暗的逃亡之路

  看完后回旋在脑海里的只有忧伤的小提琴曲,压抑沉重的气氛贯穿了整部电影。我喜欢轻松美好的电影,本是打算用来消遣午后时间的,结果整个下午这部阴暗的电影让我更加不消化了。看到一半时电影基调依旧是沉闷的,我便期冀有美满的结局,还好最终姐弟几人顺利到达了墙上有风车的祖母家。看完后百度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不少奖项,只是实在不怎么合我的胃口。

  逃难主题,德国纳粹,洛荷父亲是希特勒党的军官,希特勒兵败后匆忙清理门户、焚烧机密文档。稚子何辜呢,上一辈人犯的错误、做的不当选择、站错了阵营押错了宝,下一辈人的命运也只能因之扭转。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躁动与情欲气息,年幼的洛荷透过缝感受到了。她虽小却相当敏感,自己领悟到许多外人所未直言的事理。厚着脸皮、讨价还价地去要吃的、撒谎、杀人、色诱......做下一个个艰难的抉择。在我看来,带着双胞胎弟弟、一个妹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大伙人一起逃亡再危险不过,如此大的群体目标,最后仅失去了其中一个弟弟已是万幸。最无辜的是一路帮助她们的假犹太人托马斯。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男主角,初次出现时整洁的脸庞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好感,他的眼里没有恶意。尾随着洛荷一行人,挺身而出相助。而我时时担忧洛荷会不会被某一位兵士强暴失身,所幸最后她完好无缺。血腥、肮脏被放大,人本性里的贪婪一览无遗,唯利是图,谁会对非亲非故之人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里白白伸出援手呢?洛荷身为长姐,肩负着母亲的遗命,艰难地去找寻祖母的庇护。最后当她见到祖母呵斥弟弟糟糕的餐桌礼仪时,她表现得比弟弟更加恶劣引来祖母的责骂。她固然是知礼的,所以才会在弟弟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时暴怒得将他关进箱子,说这不是德国孩子的行径。过去这一路,自小养尊处优的他们何曾顾得了那么多所谓的礼仪,生死关头只有活命、吃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长时间才得以洗一次澡,澡堂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满身白花花肥肉的妇人。从小住在华丽的大房子里,衣着高雅整洁,到逃亡,滴着黑水的衣服,让两个弟弟脱衣服抖索着唱歌的老太太,眼里充满着质疑、转瞬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士兵。金钱如此重要,有钱能使鬼推磨;武力如此重要,一枪可自卫也可就此了结去一个人的生命。影片里对于血腥镜头长时间的凝固,仿佛是为了展现出生存之艰辛。一次次看到尸体,洛荷和弟妹都没有尖叫,只是将震惊与恐惧吞进了肚子里,一个人咽下。途中他们几个都没有嫌弃过食物的难吃、环境的恶劣肮脏,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小孩子是善良坦率的,甘特对大哥哥托马斯有着崇拜与喜爱,以至于因他丧了命。还有携带婴儿可以搭乘火车的规定在令我不解的时候也使我感到善意。

  影片里不曾说出口的话太多了。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之时,洛荷就应该将“你想干什么”问出口。电影遗留了许多让观影者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作为动态影像的电影的独特之处——由你自己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氛围。音乐插曲、环境色调、语言表情这些都是组成含意深厚的背景的要素。

  一路上洛荷脸色凝重,只有在唱歌以博取那胖大猥琐的船夫欢心之时才露出了笑脸,可惜船夫不领情。每当她以为就要舍身取义救弟妹之时,都能成功避过。引诱托马斯留下帮助她们,引诱船夫却被嫌太臭了,那时她双眼一动不动地看着托马斯,眼里包含的都是最后最卑微的求助,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失身。欲望果真是不可缺的,哪怕是在最后的关头,只要有男女便能有最原始的欲望。爱情也是电影必备元素,弟弟在火车上拿走了托马斯的证件,他后来下了火车吗?他会死吗?洛荷以后有机会再与他相遇吗?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也因此留下谜团和想象的空间。少女洛荷长大了,只是代价太过沉重。也许从此她的梦里离不开对她合谋杀了的船夫的阴影、没有替弟弟收尸的自责还有对以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一路的托马斯的挂念。洛荷是倔强的、要强的、自尊的少女。

  《少女洛荷》影评(三):纳粹女青年的黏湿历险

  《少女洛荷》是一个发生于二战结束时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情绪之中。在这种时间设定的基础上,导演凯特·休特兰以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二战,关注纳粹军官的女儿在父母被捕后价值观的重建和情感的养成,在少女洛荷姐弟几人食不果腹而又危机四伏的寻亲路上,战后德国破败的景观、残殒的信心以及堕落的道德被一一呈现,甚而从纳粹母亲一辈威严的训斥中你还能归结出一点点纳粹之所以会产生的因由。

  围绕她所选取的巧妙角度和意图触碰的丰富主题,凯特·休特兰利用特写和音乐尽可能地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怖放大。片头梦呓般的数数声(在电影中段我们才知道这个声音来自无关紧要的跳绳动作)预示了这种不恰当放大在影片中的泛滥,肉体局部细节、粘稠液体、肮脏的手、病变等画面大胆又不厌其烦地出现在银幕上,音乐和慢动作的运用也难脱不加节制之嫌。在这诸多因素渲染和造就的末世情绪之中,主人公的自哀自怜和对苦难的变态沉溺逐渐显示出来。

  为了理解二战,我们有必要以纳粹的视角思考问题,凯特·休特兰拍摄本片的初衷和本片的独特之处想来亦在于此。然而,她却像是忍不住显露自己对纳粹的批判态度。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建立起对洛荷的同情,洛荷、她的父母、她的祖母,甚至洛荷前去乞食的老太婆,在导演的视角之下仍然显得像是怪物,比如他们对犹太人发自内心的厌恶、比如对偶像的崇拜、比如让人不舒服的性爱场景和畸形的性爱交易观。为了影片的走向不背离自己的初衷,导演不得不将情感强加到我们身上,细节、音乐和慢动作便成了她急功近利的手段。

  洛荷的母亲是本片中最冷血的一位角色,当她对丈夫说出“你是一个懦夫”,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莎翁笔下唆使丈夫反叛、最后服毒身亡的麦克白夫人。从她不满的面孔和焦躁的言语中,从她最后献身信仰的行为中,我们看不出丝毫对子女的爱意。处于叛逆期的青春少女洛荷,有意而又无意地继承了母亲身上的种种特点:自视甚高、歧视犹太人、对人缺乏信任、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及一副仿佛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表情,甚至包括她要求托马斯抚摸自己,也似乎是出于对母亲的模仿,性爱在她那里,不会有比交易更高的意义,她生来便是为了忍辱负重。

  正是爱情拯救了洛荷,也拯救了这部电影,使它即便有上述缺点,仍然不失为一部美丽的影片。是托马斯向她证明,这个世界上并不全是私心与恶意;是托马斯的谋杀,让她认识到纳粹的罪孽;托马斯钱包中的照片,让她知道了犹太人也是从小长大。总而言之,是托马斯让人类的正面情感在这位少女的心中复活。在影片快结尾处,洛荷坐在田野上翻阅那些照片,眼泪不期而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也给了观众唯一一次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射情感的机会。在这之后,她摔碎了所有的瓷鹿,仿佛是要跟纳粹的罪孽告别,然而,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内心的阴霾。

  《少女洛荷》影评(四):你还是那个你,只是已经破碎

  要不是突然出现的年轻人,洛荷他们遭遇会怎样。即使变卖所有盘缠,即使反复出卖肉体,即使嗜血即使死亡…都未必能幸运到达外婆的家,唯一可以想象到的是会悲剧加倍。

  从极端排斥到信任年轻人,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是同甘共苦换来的,却被弟弟不经意的好心迫使突然分离,连真名也未来得及问。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点。根本来不及渲染的戛然而止,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导演的惊妙。

  外婆家表面是宁静的避风港,一切照旧,却掩盖不了孩子们心中的满目苍夷。环境改变人,放在任何年代都说得过去,也是未经历环境变迁的人理解不了的。到了外婆家,温暖的床品,干净的衣服,轻松的音乐,却让洛荷更加压抑,“不能…我真的不能”。在外婆呵斥不懂规律时,这种“不能”终于爆发。战败,父母被抓,生离死别,九死一生,饥寒交迫,失去弟弟,来不及告别,糜烂的尸体…等等一切,已经不能让孩子年龄的他们享受孩子的单纯了,更何况去回复过去的规矩?

  一直伴随着的小瓷鹿,见证了洛荷少女不知愁,盘缠用尽的窘迫,到达港湾时重见天日…曾经在最窘迫时,洛荷天真妄想把珍爱的小鹿能换取别人的帮助,却被嘲讽。在洛荷痛苦爆发时,小鹿被狠狠踩烂。你还是那个你,可爱脆弱的你,只是已经破碎。

  《少女洛荷》影评(五):谎言,信仰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完完全全文艺片的气质,尤其在片头对Lore梳头的那段描写,加上跳房子的数数,显得扑朔迷离。对男女主爱情的描写也是十分小清新:男主倒挂在树上对在湖中Lore划水,此时镜头倒转,唯美的气质油然而生;在树林里躺下休息,两人面对面,镜头对两人面部的特写,那绝对是某些人的挚爱。

  Lore之前的生活自然继承了父母的性格:自傲冷漠,种族歧视。这也就是为什么Lore把男主的手伸进自己裙底下又把他推开。她深陷爱河中无法自拔;又时刻提醒自己他犹太人的身份。两人欲分又合的关系和Lore迷茫痛苦的感觉通过几次接触与逃避很好的展现出来;而这也是Lore信仰动摇的开始。

  逃亡时所有人落魄的气氛充斥着整部片子,压抑与冷郁便是必然。但唯美的镜头又同时为影片增色不少。关于信仰与谎言的很好诠释。

  《少女洛荷》影评(六):少女洛荷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少女洛荷》影评(七):耐嚼的橄榄

  以纳粹家庭作为表现题材的片子,相比之下并不常见,而此片非常精彩。

  元首在片中几次出现,或烧残的相片、或室内的画像,预示着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说明元首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比较直接的一次是妈妈癫狂失态、醉酒受伤,剧情突如其来,最后是喃喃自语:元首死了。

  主角的家庭,毫无疑问是沐浴在元首辉光中,那是他们的尊严、自信、服食、礼仪乃至教养的基础。在仓皇逃离的前夕,银质餐具和一只瓷制小鹿特写,包含巨大信息量。

  逃亡中遇到的老奶奶、以及最后出现的外婆,是两位纳粹的坚定信仰者。她们沉迷在伟大领袖制造的幻觉中,即使纳粹败亡也不肯放弃执念。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导演向那部久负盛名的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致敬,没有个体的狂热参与,哪有纳粹?何来文革?

  影片调子阴郁,预示一段流亡的艰辛。特写镜头的使用相当有特色,自然流转而调度合理,有极强的表现力、省却言语。这种手法并不常见,特写在情绪的传递上尤其见效;当然,洛荷的饰演者表演内敛、含蓄,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纳粹战败的场景没有直接呈现,仅仅是通过逃亡路上破败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群来提醒。影片对照片的使用也很有特点,父亲的相片、集中营惨状、托马斯的照片,黑白照片在要紧处以特写镜头呈现,不仅在剧情上颇有功用,对影片视觉元素的丰富也起到效果。

  即使是逃亡路上,即使要表现破败与仓皇、饥饿与死亡,影片摄影依然顽强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展示美好的视觉,这是电影的特性吧?否则,视觉艺术怎么体现?

  托马斯是影片中很关键的角色,也是逃亡路上之谜,在保护、力量、依赖中又充满神秘,片中屡次提到婴儿,似乎那是托马斯尾随、保护洛荷姐弟又借以自保的原因?托马斯的行为充满矛盾、疑团,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团团迷雾。最后影片也没有交代他的真实身份,突如其来又无声离去。

  最后一段,洛荷在外婆家吃饭,餐桌上的怪异举动串联起全片,对洛荷而言,貌似失去教养的举动,却是她的开始,全新的开始。

  《少女洛荷》影评(八):《少女洛荷》:苦难的成人礼

  (芷宁写于2013年6月7日)

  当反思战争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厌弃那些用所谓追思的方式来表达虚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亚导演凯特·绍特兰执导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将故事背景置于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整体风格却给人新鲜感。绍特兰以女导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细腻手法,将情绪特写与情境意会,应运得丰沛舒适,结合凄迷寂寥的画面,动人心扉的配乐,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现出了一部充盈着特别气息流的好看电影。

  影片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许有小说作为依托,影片的剧本容易来得扎实丰沛,令全片看来颇耐人寻味,在整体通畅连贯的态势下,调度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蓄积爆发,也一路推进而来。影片虽然有将情绪放大的趋势,但选用的切入点恰好,很好地规避了可能的诟病。不得不说,导演的特写镜头虽然够多够细腻,具有足够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显矫饰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诉说着未卜命运的空镜,虽也出现频密,却不显空泛,好似每一组画面都饱含着情绪,不论凄清冷寂的,还是触目惊心的,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印象分。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个过程听上去像是公路片的既定模式,可事实上,它远比一般的公路片来得细腻委婉,影片的人设和剧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强烈尖锐的对立性。帝国覆灭后,道德的沦丧一发不可收拾,旅途变得险象环生困难重重,而彼时的德国实际上已被不同的战胜国管控着,分为不同区域,美国、英国、前苏等实际控制区的行事作风也大相径庭,于是,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存变得极具挑战性,仿佛每一刻每一秒无不与危难擦肩而过。

  影片对白不多,但所需的都有,颇有恰到好处之感。不多的台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挑战性。饰演洛荷的不满二十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将角色的遭遇和情感的流变以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在旷野的各种不凡经历,因她敏感而细微的拿捏,令观众感知到了洛荷最纤细的感受,前途未卜,旅途多难,她时而恐慌时而踌躇时而绝望时而无奈,于是,在胶片流转间,一个少女的成长之旅便稳稳地立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实属可贵。因洛荷这个角色,罗森达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闪亮新星”计划,评审团给她的评语是:“莎斯齐娅能够完全融入角色,并且不依靠台词,就能展现各种深沉的感情。她有着真正的表演的天赋,并且在《洛荷》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处女秀,完美地展现了从一名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如此具有天赋的表演,让人们难免期待她的下一次表现。

  米卡·赛德尔饰演的在逃难途中偶遇的男孩,和罗森达尔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戏剧张力和化学反应,让两人塑造的人物在悄悄的角力间,令观众将其心性一览无余。几番接触和暗自较量后,不论思维上,还是肢体上,为了达到共生的目的,他们结成了不算牢靠的“同盟”。这一切,彷如帕蒂·史密斯所言的:“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同时,这个所谓“犹太男孩”的出现,是令洛荷认识到事情真相的关键,再此之前的逃亡之旅中,即便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认知,但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洛荷却在抵触,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洛荷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于是,台译片名《纯真消逝的年代》似乎有那么点切近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气息。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462550_d.html

  《少女洛荷》影评(九):Ich weiss wer du bist

  一开始我以为是落魄纳粹军官女儿和集中营获释出狱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可是不是。

  女孩Lore让我一度讨厌。她的:Ich weiss wer du bist. 和 Du bist Jude.一方面嫌弃他Jude的身份,一方面依靠他帮他们找食物。真的让我对她没有好感。可是她又是坚强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去投奔外婆,从黑森林到汉堡。应该很远吧。我想。她又好坚强。

  男孩Thomas的眼神,一直望着Lore,一开始让我对他的角色疑惑。是荷尔蒙无处发泄的浪荡流浪者还是又一个苦难者,被迫流浪在路上?到电影结束也不知他真实身份。我却对他很有好感。我想也许是一开始看上Lore了,于是,也凭着善良的本性帮助她和他的弟弟妹妹们。他和美国大兵说: Ich bin ihr Bruder 时,我对他充满好感。他一直克制自己对Lore的爱欲,在lore找外婆的路上,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哥,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导致,最后lore求他别走。

  原本我以为导演想要让他们在一起,这样,让纳粹的后代在爱上犹太青年的过程中发现父辈犯下的滔天大罪,对父辈的错进行忏悔,同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是导演没有给我这个机会。最后thomas离开了。也许他以为她们偷走了他的通行证。总之离开了。

  可是是双胞胎的另一个弟弟偷走的,他不想让他离开他们。可是,原来thomas 不是犹太人,通行证也不是他的,而是另一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可是犹太人留下了许多照片在钱夹子里头,都是幸福的照片。

  当他们到达Omi家,我以为也许终于找到幸福了。一切却在双胞胎弟弟火急火燎的抢面包吃被外婆训斥他的粗鲁无礼戛然而止。Lore报复似的也撕咬面包。外婆,你知道他们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饥荒随时陪伴着他们,战争,父辈们引发的战争,让这些富家子女在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疾苦,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又怎么算的清楚呢?又怎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应该等摆盘都做好了再吃能够概括的呢?

  他们能等吗?否则早就饿死了不是吗?也许Lore终于承认了父母的罪行,她把所有象征美好的小鹿瓷像摔碎了,坐在树上,看thomas留下的,犹太人幸福的照片。他也是有家庭,有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普通德国人,不是吗?

  也许Lore也顺便想起了Thomas. 可是她真的知道thomas 是谁吗?

  我真的看哭了。Guenther死的时候,外婆训斥另一个双胞胎的时候,thomas想走听到peter哭声又留下的时候,Thomas在火车上最后望着Lore的时候,他离开的背影,这一切都让我难过的留下泪来。

  战争让人颠沛流离,不管你曾经如何,也同时把最后的善良留给了少女洛荷。

  《少女洛荷》影评(十):压抑的温柔以对

  这是一部主题和内容都“不好看”的电影,非常沉重。

  少女洛荷养尊处优地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军官家庭,二战结束后,将随之被处决的命运让其被迫艰难险阻地成长。

  同样题材,和法国电影《Le silence de la mer》十分相似,精湛的画面和配乐。除了战争可能“惊悚”外,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唯美精致。少女洛荷一出镜,就是在光圈氤氲的湖面里,洁白的手臂穿过柔软的睡衣。

  由于主题的沉重性,所有画面以冷色调压抑着温柔以对。即便是故事本身,洛荷为第一主角的视角,也是让电影里敌我对立不明。相比较说较明显深恶痛绝的暴力场面其他战争片,凯特.修特兰以女性立场的讲述方式文艺化了战争。

  犹太男孩托马斯的出现,是洛荷成长的转折点,看似只是逃亡之路上的救世主,却温柔一笔地解构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禁锢的思想和人生。爱情,少年之爱,朦胧而敌对,却始终以温柔的压抑,像那些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一样,拖起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当电影结局洛荷奋力踩碎瓷鹿时,电影里所有对立和成长便完成,悄无声息的温柔以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