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7 02:0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经典观后感10篇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科特执导,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 巴维尔·捷列连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一):二战中的一个角落

  本片描述了一个前苏联的一个军事要塞,在二战中德国闪电突袭苏联的伊始消弭于战火中的故事,整个要塞中的军人包括军人的家属们几乎全部被抹杀的一出惨烈战斗。

  虽说这只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一个微乎其微的一个角落,但就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中却上演了一出,在德国人入侵前苏联的战争开始阶段,为数不多的激烈战斗,在这里德国人闪电一般的推进被阻挡了一下,跟后来漫长的苏联卫国战争比起来,这真的只是小小的一下,短短的一瞬,但就是这么一个个小阻挡,为后来的战争胜利,为后方的后勤准备,提供了难以估价的喘息和准备时间。

  影片描述了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后,在强大的德国战车面前,顽强的苏联军人是如何抵抗敌人的侵略,在诸位长官和政委的带领下,发起一次次的反击,抵挡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影片在对战斗的惨烈程度上的描述,虽说比不上好莱坞大片来的那么逼真和紧张,但也不遑多让。那一个穿梭于战火中的小孩也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他也成为了该要塞中最后的幸存者。

  中影在该片上映一年多以后才引进,真不知道当年干什么去了。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二):战争属于历史 信念贯穿永恒

  中国银幕上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俄罗斯电影了,这几天在上映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一部反映二战苏俄战争的片子。从黑白电影年代开始,反映战争的电影就一直是大制作的题材,这是一个必然,而且纵观欧美的战争电影多数是以个体来反映或者反思战争的,《巴顿将军》《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等,另有记录某次战役的如《珍珠港》《莫斯科保卫战》《华沙保卫战》。电影无疑是要表达两点,或者再现那一时刻,借历史反观现实,或者发现战争的人,借残酷闪耀人性。影片倾向于哪一类并不重要,因为战争属于历史,信念贯穿永恒。

  当布列斯特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安乐的生活的时候,没有人会去相信临近的某一天战争会爆发,军事上的矛盾在大规模爆发之前和老百姓似乎挨不上边儿,所以当深夜德军来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说“这只是演习”,就如同1939年7月7日北平的夜晚一样,早已经习惯了日军小打小闹的北平老百姓,几乎没有人意识到7日夜晚的这一个炮弹炸开了日军大规模侵华的序幕。

  时隔70年之后再回首布列斯特,对于现代的人来说 战争是属于历史的,我们都可以做到冷静的观看分析那场战役,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因为战争往往是用一些数字来记录的,战时、死伤人数、两军势力等等,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能代表什么呢?可以记载、入书成为教材中的一个章节。但战争不是用数字来对抗的,70年前还没有如今的遥控、导航、卫星跟踪系统,人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武器。战争不顾及弱者,无论你是谁,年幼或者年老,在炮弹面前是一样的待遇。这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强者,去面对每一个比自己强或者弱的对手,信念在那时候就成为唯一的支撑。小学员阿基莫夫就是因为信念才有勇气穿过尸横遍野的战场传递信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为战争终将成为过去,人无论是幸存下来还是无法幸免于难都会被那些数字所淹没,唯有秉持的信念会代替个体的生命永存下来,信念如同耶稣,脱离开肉体之后在更多人心中得到永生。

  阿基莫夫之外,年轻的士兵、军官的妻子、小女孩、医生……太多的小人物,按照我的理解《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中没有大人物更没有小人物,既然战争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个人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地位。电影中太多的人在一瞬间成长,普通士兵临死前在地道墙上刻下“我要死了,我不会投降,我热爱我的祖国!”当阿基莫夫说出“我不能救你,现在逃不出去,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须把命令送到”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被他的冷静沉着惊住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居然如此清晰的掌握着当时的局势,没有被吓得失去理性,也没有感情用事。

  战争在历史上可以罗列成一些数字,几页纸,几本书,精神与信念无法记载,它有些,无法简单成几行文字,不属于历史,不会过期,可以脱离开时间得到永生。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三):《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吾以吾血溅德军

  一支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孤堡,一支仓促应战临危不惧的红军,一群手无寸铁的妇孺,构成了一部经典战争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或许这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恰恰没有悬念才更有悬念,如此多视角、多情感主线的叙事,战争全景拍这么磅礴残酷,小人物之死拍出了“人性光辉”,很棒了。

  本片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经典“布列斯特战役”改编而成,起初节奏较慢,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乐曲,人们谈情说爱,小朋友在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都在营造祥和气氛。因此突出起来的德军袭击,极容易造成残酷震撼。不过前戏长了,观众要等待,这么拍很是冒险。不过导演以一位少年战士的回忆贯穿始终。而为了更好地展现战争细节,每个战员都作为主角出现了,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牵挂人心,不仅让战争的细节更丰富,同时突出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人间惨剧。

  曾指导《无敌舰队PQ-17》的亚历山大·科特导演,纵然名气不高、作品寥寥,纵然没有好莱坞特效有冲击力,他使尽浑身解数陆空齐上阵,既有精彩的飞机轮番轰炸,又有激烈的陆军大炮枪击交杂的混战,场面异常壮观。而机枪扫射、火线喷射,同样达到了逼真、惨烈、悲壮的效果。本片简直囊括了四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况且故事真实、简单、粗暴,震撼人心。这种追求“炮火就在耳边,亲人就在眼前”效果,更极为讨巧。片中,描写了众多俄罗斯的小人物,但敌人就是如此强大,而他们只剩下垂死抗争,想反侵略?代价残酷!

  放电影的情侣在炸弹的袭击下,生命同肥皂泡一样脆弱;那位去捡徽章的德军俘虏在看见女尸后,亦决定成为“同归于尽”的烈士;那位面对敌人痛苦的无名小卒,还继续忧伤拉着手风琴;少男少女的青涩垂钓回忆,瞬间变为最痛苦的记忆起点,小朋友最后都举起了手枪......

  这部“镜头很真实,音乐很抒情,视角很庞大”的战争巨制号称投资4亿欧元(相当33亿人民币,类似《阿凡达》投资),剧组敲开了博物馆的大门,请出曾在战斗中“服役”的老兵器,最大限度了还原了当时的战场。我相信4亿欧元投资有一定宣传的水分。但《古墓迷途》《第九纵队》《星星》等俄国战争片,《决战要塞》战争场面全部升级,也属不争之事实。

  回想我国近年虽有《集结号》《南京!南京!》《喋血孤城》《金陵十三钗》等战争精品,但从头到尾打那么长时间,打那么磅礴大气,打那么恢宏战役者,打得那么全景视角,当真一个没有。在笔者眼里,《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绝对有资格跟《最长的一天》《黑鹰计划》《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那样的重量级作品媲美。正所谓:“人活一口气,死要轰轰烈”,我愿赞《决战要塞》为经典!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四):不是记忆中的

  决定看布列斯特要塞是因为一本书,二十年前,我还是高中生,暑假偷拿着父亲的阅览证去省图书馆借书,那个夏天我看了N多的外国小说,描写布列斯特要塞战役的《未列入名册》就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以致现在仍念念不忘。我以为此次观影会是一次记忆的重访,然而电影的情节与我看过的小说没有一丝关系,这让我在电影开始二十分钟后感觉很失落。虽然失望,但是观影最后感觉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值得一看。

  本片开始时的回忆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恬静祥和,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看到要塞在硝烟里墙倒屋塌,烈焰腾空,血肉飞溅,尸横遍地。战争的残酷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再顽强的抵抗也不能抵挡装甲坦克的履带。与战士同时藏身于地下的要塞居民更是无法逃避火焰喷射器。一座被上级无暇顾及的孤城根本无力承载巨大的伤亡。任何人在战争机器面前都是那么的可怜和无助。

  好片子需要好人物。影片对要塞中每个人都刻画的非常精彩。会跳靴子舞的胖中尉,长着一双突出的金鱼眼,外表憨厚却心思慎密,是他机智识别出潜入的德军间谍,最后壮烈牺牲,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牺牲的镜头,可是他面前倒卧的四具德军尸体映衬了他的英勇。青涩害羞的放映员暗恋着商店的售货员,他们的爱情之花刚刚盛开,就被瞬间而来的炮火中断了。两人被困在德军占领的俱乐部里,放映员借机脱身逃出俱乐部,却目睹着女友被德军拖回俱乐部而无能为力,放映员再次被俘抓进俱乐部时,看到了女友已经冰冷的尸体,毅然拉开手雷的保险,与德军同归于尽,与女友一起长眠。还有边惦念女儿安危边不停组织反击的安德烈中尉,独自抵抗不肯被俘最后双双自杀的万尼亚夫妻,以及探亲未果不停发报的政委福明,“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仍在战斗”。从红军战士到军官家属,每个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五):结尾曲找了好久 另外真想被主角的女儿勾搭

  其实我感觉天朝战争片在早期和苏联起点是一样 甚至有所超越。

  现在嘛。。。。。我们还在斯大林呢(除了 集结号和十三钗)

  人家北极熊都换东家了。我们还在这里一遍遍YY 什么《举起手来》《惊沙》之类的脑残电影。

  恶心到洒家了有木有?!!!!!

  其实我个人感觉战争片的排序恐怕是 :美国 韩国(这句话主要是因为看了《太极旗飘扬》和《高地战》) 俄罗斯 日本。。。。。。(后面一堆)。。。。天朝。。。。。。(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国家)

  感觉只要是SH主义国家 电影都好挫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六):一群被国家 出卖的人

  可怜的苏联士兵,一群被国家 出卖的人!

  尽管有很多迹象表明,德国要向苏联 开战,

  军人们却不准许发表相关的言论,

  要求红军做好备战准备的 军官 还要受到 上面的 审查,说他散布谣言!

  估计和史达林 估计的不一样的,就算是真理也是谣言!

  如果不是战争爆发,这个军官 肯定被 枪毙了。算是德国人救了他命!

  对影片细节的 几点怀疑:

  1 战争爆发不久的时候(6月22日 早上)为什么德军 进攻的时候 要大摇大摆成群结队的 走在 马路中间, 难道不要 派斥候先 侦查一下吗?没有什么队形之类的吗?(估计这个导演没有看过 《南京 南京》)

  2 苏联军 为什么这么喜欢 冲锋+肉搏, 有两次都是 德军进攻, 按说防守的一方应该充分利用 地利, 明明德军在 空旷处, 苏军在 房子里, 指挥官偏要 大喊 : 冲啊! 。 。 。 太离谱! 德国人手里当时就有 MP40 若干, 还有 MG 42机枪 至少一挺! 根本不可能 近身 !!!大家要知道, 这个 MG机枪射速可是 美军重机枪的 3 倍! 没错, 射速是约 每秒 20 发!

  还有一次 , 苏联人守阵地, 德国人大摇大摆的 过来, 那个 苏军指挥官也是 大叫: 冲啊!同志们! 。 。 。 哎, 二战的时候苏军不是真这么打仗吧 !这不是 让手下的送死吗?

  难怪当年 彭德怀说 苏联的 顾问是 崽儿卖爷田心不痛!(不贴切,意思就是说他们瞎打仗)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七):战争片拍的是意志

  纯从军事角度看,这片子拍得一般。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都显得太业余。当时德军有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苏军也经历过苏芬战争和入侵波兰,双方都不是生瓜蛋子。

  从战术角度看,这片子之中吐槽的地方太多:许多苏联士兵集中在窗口射击,德国士兵密集队形不懂得利用掩体匍匐前进,远距离上苏军直接冲锋肉搏而不是利用掩体反击德军,德军并没有有效发挥手榴弹和喷火器的作用,进入陌生的建筑之前没有投掷手榴弹,坦克遇到反坦克炮的阻击没有使用机枪而是坦克炮反击,协同进攻的德军步兵对苏联反坦克手接近坦克没有任何察觉,苏军突围过程没有集中火力摧毁德军的探照灯和机枪阵地,等等等等。双方都显得太业余。当年的苏军和德军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像电影中的战术素养,这场战斗也不会这么持久和残酷。

  战争片拍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战士坚强的意志而不是战术,如同武侠片拍的是侠义而不是武术。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成功的。

  苏军坚强的意志感染每一个观众。

  苏军善守,这是沙俄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二战之中最残酷的几次攻防战,除了柏林战役,几乎都发生在苏联。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拍一拍塞瓦斯托波尔的攻防战,那次攻防战之中双方用手榴弹、喷火器、炸药包和刺刀寸土必争,德军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布列斯特要塞。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八):我们有啥好自豪的地方?

  对了,还忘了补句暗号;。。。打倒八尺,活捉JJC。。。。

  发现等了许久,都没有人来写个影评,最近SC论坛上出了根据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字幕翻译过来的中文字幕,相信这个片子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片子其实没什么剧情,就是通过那个小孩,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历史纪实片。。。只不过看完之后,感觉有点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有点像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士兵之歌》,片子让观众感觉到这是血血肉肉真正存在的人,而最后这些人却都不在了,不禁会在心里有点失落。至于片子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歌颂那么些英雄们,无非就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没什么深层的意义。从一开始遭遇突袭的惊慌失措,除了军官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顾着自己逃命,大群大群摇摇晃晃投降的人,到后面的恪尽职守,一切看起来就很顺理成章,而不像国内的主旋律片子那样看着有别样的恶心,一看就感觉他们是很真实的俄罗斯士兵。。。当然了,这跟俄罗斯电影历来注重考证细节和传统以来的现实主义有关系,但可能也只是因为我们看东西的角度不一样,俄罗斯人乐于为自己的历史而自豪,我们却倾向于为自己的历史而羞耻,就像同样看这样的片子,俄国人会觉得他们就应该这么做的,而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可能就会想为啥他们没有带路党?好像我们就该当带路党一样。。。。。。我们的老师动不动就喜欢说他爷爷是个老兵,战争中失去了一根胳膊,他是英雄。。。我相信国内爷爷抗日战争当兵的人多的是,我却从来没听过或者见过某个人那么自豪地介绍自己的长辈。。。。不是我们没有可自豪的地方,只是我们从来不愿意自豪而已,或许与自古以来的谦恭传统有关系,或许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要知道我们最喜欢窝里斗的了。。(到了国外反倒扎堆了)所以同样是主旋律片子,国内拍出来的却老缺一种真诚,可能是因为拍片的人自身本来都没有一种自豪感,那怎么可能拍出真诚的片子来呢?

  片中电信兵一直在明码呼叫“我是要塞,我是要塞,我们在战斗,我们需要支援”。。。从坚定,到无奈,到绝望,到最后电台已经烂掉了,精神有点失常的电信兵仍然在喃喃地重复着那么几句话,。。还有沉重的配乐,死寂般的气氛,灾难般的战斗,只给了我们一个感觉。。。绝望,绝望。。。那是命运,他们只能去面对了。。

  。。 记得以前有部俄罗斯的翻拍片子《大事件》,我对这片子没多感冒,但是对那个男主角记忆很深刻,很典型的俄罗斯硬汉形象,在这个片子接近末尾的地方。。。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伴奏下,他倚着机枪射击的那段快速剪辑,最后无奈地看着战前一天家里人的合照, 等死。。。俄罗斯男人或许就那么几样东西,祖国,家庭,所爱的人。。。。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九):今天,昨天,电影

  昨天的俄罗斯电影展开幕式上,一众国内嘉宾一直在强调他们如何喜欢苏联电影——当然,这未必被翻译直接解释成“俄罗斯”电影,让俄罗斯电影代表团的嘉宾们难堪。

  可是,在我看来,苏联到俄罗斯,苏联电影到俄罗斯电影,已经不一样了。

  比如,我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战役》《两个人的车站》,我相信这是在今天的俄罗斯不会再出现的。这只是历史。

  今天的俄罗斯电影——虽然我只看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但还是能感觉出,不一样了,时代变了,电影也在变。

  开始的美国电影预告片配着俄罗斯文字,俄罗斯代表团的成员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人高马大,他们也只是跟我们一样——为了上镜头,要瘦一些。不,是瘦好多,跟我想象中的俄罗斯人比。电影也是一样,他们渴望被外族认同,认同他们与时俱进的电影技法,认同他们传达的政治立场。

  《布列斯特要塞》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主旋律也好,战争题材也罢,它只属于这个时代的俄罗斯,它有新时代的特技,有新时代的政治立场,还有新时代的观众,只是,它已不再属于曾经的苏联电影。

  传承?蜕变?人还是那些人,土地也还是那片土地,只是,多少觉得它不再像苏联电影那样振奋、诱人,它和现在世界上既有的好多成熟的类型电影那样,该攒泪的时候蓄水,该释放的时候泄洪。

  说不上来,今天的俄罗斯电影到底比以前的苏联电影少了什么,或者是多了什么。

  不过还是要感谢豆瓣观影,给我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免费看电影的机会,比花100多到什么3D巨幕前看字幕强得不是一星半点,看电影就得看价廉物美的!

  5月28日(周六)10点 和平东桥 金鸡百花影城

  《寅次郎的故事5 望乡篇》 10元

  ****************************

  特别鸣谢二哥撰文~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十):我只是来留下片尾曲歌词的,写得好唱得好,很给力

  小河对岸的夜色渐深沉

  给一点时间让蟋蟀放声歌唱

  寂静多少让人心不安宁

  愚钝的鸟儿偶然也惊飞升

  我听不见远方船桨咬吱声

  新的一天到来的有点早

  只有在你身边我感到温暖

  现在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幸福就死去

  暮色沉沉地潜伏等待着

  向所有不眠的人们递眼色

  心中突然被幸福环绕紧抱

  虽然有一点骄傲也不做声

  黎明又羞涩的露出湿润的脸

  薄雾笼罩有如披着雨衣

  这里再也没有你的身影

  或许你以另一种方式栖息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 幸福就死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