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州,北海》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德州,北海》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1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州,北海》观后感精选10篇

  《德州,北海》是一部由巴沃·德弗恩执导,杰尔·弗劳里佐恩 / 马提亚斯·瓦格尔斯 / 妮娜·玛利亚·柯特卡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州,北海》观后感(一):无题

  那些海边的风吹着法国的国土,也吹着少年青春。正像少年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事情发生都有他的根据,却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pim生长环境只是一个固定的小乡镇,但在小乡镇里,想做的事情总是有的。

  从小就喜欢披着穿单当公主,喜欢收集自己认为珍贵东西在一个黑盖的白鞋盒里,里面有母亲年轻时选美获胜的后冠、初恋gino打飞机后擦身的手帕、gino给的巧克力包装纸,那些都是他迷恋的东西,正像我们也收集过那样。他喜欢阳光灿烂的午后打开窗户,面朝阳光,一切都是美好绚丽色彩

  母亲是个不怎么尽责的母亲,整天只想着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手风琴技艺,经常和中年男人厮混在一起,这些都是pim从小到大沉默寡言原因。不知什么时候,反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比他大3岁的gino,他的眼里只有他。还没有满15岁的pim在生日的前一天将童贞献给了gino。那个晚上,在灯塔下的荒地里,在点着油灯帐篷里,年轻的肌肤相互贴近,那么贴近,这正是pim所想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可是gino在不久之后在边境遇上了让自己沉迷的女生,这才让pim忽然醒觉,gino只是在玩弄自己,投入感情的他怎能承受这么大的打击

  gino离开以后,吉普赛人zoltan进入了他的生活,充满男性荷尔蒙的zoltan向pim投去了友善目光年少的pim怎么会分辨什么是真假呢?他迷恋上了zoltan,这个四处流浪的吉普赛男子。当他决定有一天走进他的卧室,与他亲密之时,却发现他的母亲比他先下手,与zoltan纠缠正酣。完全绝望的pim再次奔向了gino家,并决定在他家常住。gino自从与那个女生好上以后,再也没有回来,直到她母亲去世,而这时两个人关系似乎又开始重燃了。

  暗夜里的乡间小径,被海风吹拂的野芦苇,pim走过多少次,看过多少遍了,但那些压抑情感还是在心里涌动,很少有宣泄的时候。或许他从小就缺乏来自母亲的关心照顾,所以遇上gino时,他会毫不犹豫地献出他的一切。那么小的年纪就要面对这些情感的选择,有些残忍,但被关心的那一刻的价值还是胜过孤独生活的味道。pim和gino是年少的一对,多希望他们最后真的在一起。

  那些关于意境镜头,还是看不明白。pim在母亲的房间,闭上眼数着ABCDEFH...那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左手是女仆”是不是说明pim从小有些异装癖?

  不得不赞扬主角那么小年纪就接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还没有成年男孩,来自家庭、来自身边的人看法是他就这部电影的阻力,他却成功演好了,确实很佩服。

  《德州,北海》观后感(二):只记得你和我一样认真

  看电影时,思绪偶尔会抽离。看到随风飘动的野草形成波浪总会让我想起在欧洲的日子。瑞典的天很低,仿佛伸手就能够到云彩。电影里那些美丽景色让我有点后悔自己没有去比利时那个据说街道都充满了巧克力香气国家旅行。不过在电影里由于色调的关系,连美景都充满了压抑与荒芜质感

  看到最后我也不确定我明白了导演想说明什么。由于青梅竹马,皮姆很自然的爱上了吉诺。吉诺移情别恋,皮姆对帅气的吉普赛人着迷。当我以为两个人越走越远的时候,皮姆和吉诺最后却又在一起了。这个结局前面缺少铺垫,虽然我心里确实也希望能有一个happy ending。可能同类型的电影悲伤的结局太多了,而我看电影的代入感又太强,看别人的故事,伤自己的心。所以明明感觉这样不太合逻辑,还是希望结局能美好一点。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会反复想着这部电影,脑子里回想起来的确是陈奕迅的歌:“不记得有没有吻,只记得你和我一样认真。”

  《德州,北海》观后感(三):两情相悦 又岂在朝朝暮暮

  导演非常善于运用暖色调的近景 而到远景时就切换成了大面积单一的冷色调 于是观众就在橙黄色明亮上衣、夜晚亮晶晶深蓝色沙漠酒馆慵懒灯光搭配原色木质桌椅画面之前徜徉 异常赏心悦目

  男主人公Pimmie对Gino的感情影片花了大量镜头与情节交代清楚 但Gino对Pimmie的心绪——虽然他曾经一度逃离这个稍显荒凉的小城——我却认为是一直真心实意的爱着他 从最初他面对着pimmie开始打飞机起 我就疑惑男生们不应该是对着照片中蜂腰翘臀的女人来做这种事情吗 但现在Gino却看着一个稚嫩金发甜心硬了 然后笑嘻嘻的骂他骚货 两个人的恋情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这甜蜜的爱止步于Gino带着女友离开了pimmie的那一刻 再次见到gino是他约男主人公在海边见面 虽然嘴上说的是你快跟女孩在一起 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隐忍 一个很艰涩的开头:“萨布琳娜”明显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措辞从‘你需要’到“我们都需要” 或是“有时候 人必须做出选择” 这何止是在劝说pimmie 更多的是说服自己通过强颜欢笑、咬下唇等小动作内心夹杂的不舍踩在脚下 然而这有说服力的掩饰在pimmie的刺激下全然崩塌——“你有没有想过 我真的爱过你”。 Gino甚至把当初和P一起拼的拼图挂在房间正对床的显眼处。种种小细节反而冲走了我对Gino渣攻的印象 让我开始相信他从未放下过那个顶着金发长着雀斑的小甜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引用两情相悦来作为标题的原因】

  快到结尾处我一直揪着心 从前看同影我一直都希望有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来引发人们世俗思考 然而看多了这类“深刻”之后 我却无比向往一个圆满的happy ending让我能再怀抱一点念想 看到一点希望 让我相信就算这个世界真相残酷也有人追求着‘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结局 给人以激励 致人以勇气 是的,这部电影做到了。

  或许有人说这部电影有些冗长 但如果你真的把心安定下来静静的观赏完 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温暖--为两个少年苦苦追寻的爱

  《德州,北海》观后感(四):橘黄夕阳中的芦苇荡、荡、荡、荡……

  嗯……,发现导演是枚帅大叔,并且听说还是已经出柜的好基友,看来我要嘴下留情了。开玩笑的啦:),还是会尽最大可能平衡客观主观的比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最终还是会以片子本身为基本考量

  听说导演起名字的时候因为喜欢 Texas 酒吧把“Texas”加入片名,有人认为很雷,我觉得可以理解,试想导演喜欢这酒吧证明它有特别地方,导演也就会认为能给Pim提供一个画画的好环境,不是当事人,说不出“好”在哪,不过我猜酒吧和家对Pim一样,都是被冷落一旁,自然要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能在家画自然也能在这里画了。当然,单凭这一点就能够作为片名吗?嗯……,我只是说导演这么安排也没想象中的那么没凭据,仅此而已。虽然“北海”这个形象也不是很突出,唉:-(。

  影片是中规中矩的90分钟,按说也够时间能说明事情了,但导演似乎想把尽可能多的细节都一一陈列出来,导致影片显的过于紧凑,甚至有的情节我都怀疑是不是给硬生生剪掉了,譬如pim给“啄蛋”拿浴巾那场,安排好的话,应该起到给片子加分效果,但却在pim起身拿浴巾时就没了?!可惜了。由于太紧凑的原因,故事有些赶场的感觉,每段情节都很简洁,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人物塑造也确实显得着墨不多,如果把人物比作立方体,那大多数人都只有一面儿,而且有的还有些残缺,好像新手作品,当然这也与演员表演有些关系,从拍摄背景来看,选角貌似还不太顺利,可能也有一定关系吧。

  当然,也还是有好的方面的,导演很会表现画面的美感,比如开头小pim推开窗户的时候就很有……,梦幻的感觉,还有就是下午的芦苇荡,温暖柔和太阳透过芦苇的稀疏处照进芦苇荡,芦苇荡所围绕的湖面也泛着温暖的黄绿相衬的光;迷蒙夜色中,放眼望去远处楼房点点光耀嵌在夜景里,可以隐约分辨出地平线位置,夜色越往上越深,一切都显得静谧非常;还有被明亮月光覆盖沙滩上麟光闪闪,接着是月光下翻腾着一股股前进的浪;最后海面呈一条带子状贴在宽宽的沙滩带上,最上层是蓝天,三者构成了一副宽阔的可以容纳一切的空间,等等。

  还有配乐,尤其是悠扬婉转的女声,每次出现都给画面情节度了层亮色。还有就是当两人独自在一个屋子里打手枪时有微弱类似风铃声音,仿佛在记录美妙时刻。还有一首很逗的歌“teach me,tiger”,还有就是没见过那么小的胶片和唱机,好可爱;-)。

  喜欢影片安静氛围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整片过渡平缓,所有人都好像不舍得多给一份力,最卖力演出的就只有小狗了,卖力的叫,卖力的咬,卖力的伸头(当pim妈第一个肥肥的男友来时狗狗又是叫又是咬的,当“啄蛋”抱着它时它却乖乖的,头还一个劲儿的伸向pim,话说狗狗是幸福的晕了头了吧,被帅哥抱却伸头想舔pim,也太花了,呵呵^v^)。

  至于情节,首先,pim很小的时候就有想亲近帅哥的欲望,又幻想自己是有丫头伺候的小姐,又幻想自己是beauty queen(让我想起了《c.r.a.z.y》里那个小孩纸)。那么小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概念?那样就能表明一个人就是gay了吗?从那么小就能有力表现出性向这么复杂的东西吗?难道不能看做小孩子单纯的玩耍吗?如果小时候就有征兆,那现在的人岂不是活的很明白,过的很赤裸,因为家人心里早就有数儿了,囧。但是pim的母亲好像丝毫没往这方面想,想必那时那地一定民风淳朴

  另外这个小孩纸是单亲家庭的,而且母亲很不负责任(从小到大几乎没见过她做饭,都是pim自己凑活着给自己做)。这些看来应该是决定一个人成为基友的必要成因。但也许基因已经能说明一切了,我的意思是不管外在环境怎样,身体内起确定作用的基友基因才是根源。可是,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基因,所以……,算了,不谈这个了。

  其实母亲这个角色还是有些着墨的。她虽不是个称职的母亲,但却有自己想法。喜欢演奏风琴,还渴望周游各地,认识不同的人。最后出走应该是想活出自己吧,把不称职进行到底(不过想想是有点雷,这当妈的也忒不靠谱了)。

  “啄蛋”这个人让我想起了奥兰多布鲁姆,他们长的很像啊,而且《阿戴拉的非凡冒险》里有个路人甲也很像奥兰多,以前也听奥兰多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大众脸,一直以为他是在谦虚,原来还真是的啊~~~^v^。

  再说下故事的发生地,比利时,呵呵,也让我想起一部电影《杀手没有假期》,里面就让我觉得比利时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果然,这部片中的小村庄就很符合这个特点,两家人相距不远了,小孩纸却到最后才知道他们是同父异母,可见应该是民风纯朴,无人闲话。在性向认知上两人也只是自己在做心理斗争,其他人都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直到小女孩发现画的秘密,然而境况也没太多变化。好像全片基情部分其他人都没有直接插手干涉,都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导演让两人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走下去,欣慰的是最后两人走在了一起。

  两人帐篷那段是最有爱的一段。虽然可能也只是打打飞机,但酮体触碰,亲吻,爱抚,缠绵在一个小空间内,分享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秘密也是很刺激的。

  画画,应该是寄托思念简单方式了。

  收集喜欢人用过的所有东西,有点那个,不过可以看做是释放过度渴望(渴望占有对方?)的一种方式吧。

  其实我有些怀疑,他们的事情有些类似背背山那两个,都在帐篷里缠绵,随后也找机会人烟稀少的地方偷欢,海滩散步时Gino提出了妥协的想法,建议大家都过“正常安稳的日子。秘密也被妹子发现了,但最终没给捅破。烧掉以前的回忆挣扎着推到墙上接吻。有人死了。 脱衣服入水等等桥段多多少少有些借鉴(或致敬)意味在里面。

  其实里面的人物对pim的生活多少都有影响,只是貌似都淡化掉了,越发显得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母亲都不了解他的想法。

  本片表现出一种孤独感,pim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自己的秘密世界里,直到某人决定留在他的世界里才算有了个美好的结果。虽然导演功力欠缺,演员也不咋给力,但那种简单快乐到永久的感觉值得回味

  《德州,北海》观后感(五):错在是你让他深陷北海(一次掰弯,终生难直)

  整片看完,印在脑海里的是一帧帧干净到不行的画面,挥之不去的女声吟唱。另外,这绝对是文艺青年、小清新打发时间居家旅行之必备良品。看到中间我几次想要快进,又倒回来了,所以说虽然情节推进很满,但是并没有让人无法忍受。画面的干净清澈实在是一种享受。

  im的金发,Gino的侧脸,帅到不行的Zoltan碧蓝的眼眸。

  im紧紧地抱着Gino,在摩托车后座上少见地笑得灿烂又明媚,二手摩托车慢悠悠地在乡间的小路上驶过。

  im在蓝天下把Gino撞倒,用力在蓝天下越跑越远。

  im脱光了衣服大喊着念着字母表,奔向北海。

  给四星,因为我并不喜欢这个似乎是Happy Ending的结尾。

  im这Dreamer的性格,固然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就好像和妈妈吵架的那样,这对母子都不正常,“像你这样的男孩子都会好朋友出去玩,或者和女朋友”,“像你这个年龄的女人都不会总是夜不归宿”。在我看到Zoltan出场的时候满脑子都在想这个男人太帅了,也不怪这一对母子“争情人”——母子争一个人,妈妈叫儿子“傻小子”并送上一个白眼我在电影中也是第一次见。

  im的收集癖,一样可以解释。他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他收集的一切都是他觉得美好的,却不属于他的。

  看到一个短评总结的很好——少男有一颗少女般的心。

  初恋的故事是美好的,但是初恋的结果大多不美好,就像Pim和Gino一样。Gino说自己可能真的爱过Pim,而Pim对这句话的反应是头也不回地在蓝天下狂奔而走,像是逃跑,可能是怕自己真的相信了Gino,多一秒也不敢再看他。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不相信Gino。在我看来,只是少年的寂寞和情况,从一开始就强调不要让任何人知道的Gino,可能对Pim是真的有感情,但是却更多地把他当做一个排解寂寞的伴侣。从妈妈的葬礼时Gino谈及女朋友和Sabrina与Pim的反应,就知道他们这时候感情一定出了问题,或者将要出问题,这也导致了Gino在片末回来找Pim。

  我想,Pim的留恋和等待,早就随着那一团火,和烧掉的盒子一起消失殆尽了,对Gino不再是渴望,而是多年积淀下来的无法拒绝。

  而Gino在这段感情种并无大错,错在是他让Pim深陷这北海,无法自拔。

  少年的心思是简单的,简单的就好像在Pim拒绝了Sabrina,且Sabrina得知男孩的感情之后,再也不问他要不要喝柠檬汁,要喝哪一种柠檬汁而是直接把一杯凉水敲在他面前,这样简单。

  片中让我费解的是,Gino的妈妈似乎是一个“先知”。从她把小Pim带回家开始,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开端。而她不仅在Pim对Gino深深留恋的时候大谈特谈Gino的女友,让Pim加速死心;又在女儿想开口谈及这两个男孩不同寻常的感情的时候一再打断;更是让Pim直接住进了自己家。最后在病床上拿出一张酷似Pim的照片说这是兄妹两的生父——我不知道导演在这里到底是想在剧情上还是在感情上给出影射,这神奇的邻家阿姨也赚得Pim的一声“妈”。

  我猜全片最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就是吉普赛帅哥Zoltan为什么会跟Pim他妈搞上!?

  ----------------------------------------------------------------------------------------------------------------

  这个让他深陷的人,是不可原谅的。而在故事中,正巧Gino对于Pim来说是不可原谅的,一次掰弯,终生难直。

  “初恋”这样重要的事情影像是一辈子的,这让我不免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初恋,想到曾经也有人让我深陷,只不过我没有等待,却用了比Pim更长的时间去原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慰。

  《德州,北海》观后感(六):影评

  60年代的比利时,小男孩皮姆和单亲妈妈伊薇特住在北海边的凋敝小镇上,当地最繁华的场所是家叫做“德州”的酒吧。皮姆从小就很特别,他喜欢玩公主和侍女游戏,喜欢绘画,喜欢漂亮大男孩,喜欢收藏心爱人的物件。邻家男生吉诺和妹妹萨布丽娜跟皮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皮姆和吉诺偷尝禁果后衍生出一段暧昧与苦涩掺揉的初恋。[www.33vcr.com]而当英俊的吉普赛青年卓坦意外出现,皮姆的生活就此发生无可挽回的改变…这部讲述男孩的成长、觉醒与同性之爱的比利时电影改编自女作家André Sollie的小说“这是永远”。导演Bavo Defurne是位公开同志,他的短片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其视觉效果尤被誉为“有着超脱世俗的顽劣和清新之风”。“德州北海”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一般来说,成长电影往往结束于主人公找到自己的身份。

  《德州,北海》观后感(七):真的很喜欢这个片子

  把后冠带到头上,把美丽的床单披在身上。我觉得不要以为年纪小就不会有爱的意识。我记得我五岁时候就体验到了怦然心动的感觉,而且小时候也干过把一些五颜六色的东西裹在身上这种事情。对美心生向往估计是跟爱的觉醒是发生在差不多的年纪吧。

  缺少母爱和父爱的孤独童年,把自己幻想成了寂寞的美皇后,除了美丽缠身之外还有一个幻想的女仆。因为太孤独了,所以喜欢收藏一切美好的记忆,而自己那个美好的世界就是由这些个回忆堆砌而成的。再说这个环境啊,真是太压抑。影片里除了这几个年轻人之外就没有再见到过其他有活力的场景。那个德州酒吧里面不是老太太就是秃顶老头。可以想见,大部分人应该都跟皮姆的妈妈和基诺的妈妈一样感情不顺利。这样的渲染才显得皮姆世界的美好,以及他跟基诺的感情多么难得。

  我在看这个影片的时候,脑子里一直不由自主地想的是哈代的那个小说《还乡》。皮姆的老妈跟《还乡》中的尤苔莎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个孤寂压抑的地方,而皮姆却天生跟这个环境融为了一体。虽然皮姆小时候也对外面的世界有过幻想,但是邻居哥哥的一块巧克力却让他觉得这里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因为这里有自己爱的人。皮姆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等着在外面世界受了伤的爱人回到自己身边。

  看完之后,再回味这部影片的时候,耳边回想起来的是 Diana Krall 的那首Departure Bay,忽然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很不简单。

  《德州,北海》观后感(八):wouldnt it be lovely(今天废话好多)

  给五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非常非常温暖的感觉,虽然它可能中规中矩,没有去讨论人生或者哲学那么深刻的命题,但为何对电影要求那么高呢?能打动人心,能给人力量,这难道还不够好吗?

  这部电影真的有非常非常多温暖人心的细节,导演非常善于营造气氛和把握情绪,打造出了一部清新又细腻的电影。试问谁小时候没有穿过妈妈的衣服,擦口红,装作自己是个公主呢?而且作为一个重度收藏癖,每次Pimm的盒子出现我的心就要抽痛一下,这该死的sensitive。还有他偷偷交换小刀那里,该死,这个男孩细心,敏感,天真,善良,有点自卑,渴望爱情。他那么那么的美好,充分激起共感和通情,让人简直想把一切好东西都捧给他,他难道不值得一份令人满意的感情吗?(又或者这只是我的自我映射罢了,该死)

  一开始带上皇冠和绶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关于trans的故事(那里通过镜子过渡到长大后的手法好棒),但后来我确定这只是一种尝试。(谁知他就在gino身上试到了真爱呢)ABCDEFGH…Open your eyes,Gino和Sea。字母表像是一种追寻,是Pimm在成长,小时候尝试,然后懂得爱,然后经历了一些事,蜕变成了男人。烧掉盒子在我眼中就像一次彻底的成长,有点类似于,终于走出了内心自己的世界,在外面的真实世界勇敢地寻求something true(西部世界?)所以他在最后面对Gino的时候才敢说你想让我怎么做(oh man,真是令人充满希望)

  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空镜头,比利时太美了,又有草地又有沙滩和海,太幸福了吧。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看的删减版,每次亲热戏不放就切空镜头,开始我还不满,后来就体会到了这种韵味。一开始是草在摇动,躁动,而且大胆。第二次切了一堆,草啊海啊什么的,情感更复杂更丰富。最后一次是雨水……像泪还是像汗呢?我觉得是开放性结局。

  我还非常心水的是服装。电影镜头给到小镇的时候色调都比较沉,但是Pimm小可爱一开始一直都穿的是亮色,明亮的黄,Gino穿的则是浅色,不怎么打眼的那种。Gino离开之后Pimm开始穿和大家差不多风格的格子衬衫。而且Gino母亲一早就知道了他俩的事情,一定有和Gino谈过,Gino自己也很痛苦,不知道怎么选择(在海滩上他俩聊天的时候Gino的发型也很值得玩味,遮住了眼睛,而眼睛是心灵之窗…顺带一提那里Pimm跑开的镜头太棒了)这段时间他都穿黑色皮夹克。最后他来找Pimm的时候,脱了夹克,里面穿的是亮蓝,而Pimm已经经过了蜕变,是勇敢的觉得可以做自己的大可爱,保持了格子衬衫。

  还有的话就是他俩的主题乐(是这么叫吗),旋律是我最最中意的摇滚,没想到主唱声线这么少女的啊,可能这也是导演意图吧。

  但是有一个疑问!Gino他们的父亲是不是那个Gypsy啊…?

  《德州,北海》观后感(九):北海小清新

  我觉得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之所以总上不了大台面,与其说是不受主流待见,不如说是这类电影拍的太色情。豆瓣一浏览,大部分此类电影的海报就很露骨,这样的电影只能是拍给gay看的。当然也有超越了这个层次的电影,虽然不多:比如《米尔克》、《断背山》、《暹罗之恋》。《米尔克》讲的是一段民权运动的历史,《断背山》讲的是超越形式的大爱,题材高尚,导演和演员也驾驭得很好,都拿了奥斯卡。《暹罗之恋》是韩剧式的家常片,很可贵的一件衣服也没脱,并且两个男主角的纠葛只是整个剧情的一部分。

  比利时电影《德州,北海》算是在两端之间的,小清新不色情,就像海报那样。首先是演员的气质不错,清新自然,尤其是金发那个,演的还真像那么回事,从给自己戴上选美桂冠到深夜在床上哭泣,从瞪着人的眼神到面对爱人的陶醉,如少女般细腻但又不娘,原来和当年的Jamie Bell一样,是学舞蹈的。他对自己的情感取向倒是没有半点困惑,勇敢执着,一定程度上是理想化浪漫化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缺乏了角色的成长变化。

  本片的画面也挺漂亮,比如风吹沙移的北海海滩,那不是热情似火的南欧,那份清净贯穿了全片,应该算是北海特色。虽然也不能免俗的让两个小男生脱了上衣,但好在到此为止就切到夜半风吹草动的镜头。许多其他设定也小浪漫,比如拉手风琴的肥妈也是一大亮点,比如逍遥如风的吉普赛人。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德州,北海》观后感(十):由此片评论引发的一些忧虑(希望是误解吧)

  首先声明仅仅是个人看法,事实上我倒是希望我觉出的一些忧虑反而是错的。

  先说电影,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在小清新这个概念已经被矫情和装逼给毁成几乎负面的当下,我觉得这片子是一种真正的清新。清新的达成需要的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除却光影布景和情节,其实还要是人物的精神状态比较纯粹为好。这种各方面的恰到好处里,其实也不能太过理想化地截取和空筑。所以孩子们的小清新是最容易得到广泛接受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确实更为单纯些,比如更广受欢迎的怦然心动。

  本片的清新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世外桃源’环境的建立上,海边小镇,人烟稀少,甚至这个故事的着墨,基本只围绕这几个人人物,甚至都没有学校或是邻居等元素的侵扰。但这是否太理想化呢,其实也还好,欧洲确实有不少人很少的小地方,主角颇为封闭的性格也保证这个主人公行为思想上的一致性。

  主配角的情绪状态描摹的都是不错的,情节方面,其实是很实在的,而且在影片所设定环境中,其实是一种现实的理想化。我们并没有看到过多的伤害或背弃,事实上我觉得实际本该如此。(Gino应该是双性恋的),但可能因为很多观众习惯于同志类电影的狗血,反而觉得这部无聊。对于各种评论所折射的态度,我很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片子的豆瓣评分其实算客观)

  很多人说情节太一般,或是没意思无聊。其实这背后,有着目前同志电影的弊病的问题,那就是往往过于目的性太强(以致表达失真)——或者是哗众取宠(比如过分强调同志群体随意化性生活的),或者是表达政治诉求(如收养小孩,结婚等话题,或者更严重的歧视迫害等),或者是苦大仇深怨天尤人(和前一个有些重合,另外还有些如浓墨重彩描画心里压抑痛苦,出柜艰辛等等)。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志本身,都常常很讨厌很多同志电影,抱怨好的太少。而这些刻板化同志形象的电影,惯坏了包括同志自己在内的观众群,以至于观众们的心理期望是要有帅哥、露肉、和狗血剧情。此为直接反映的问题。

  深究一下,有比“同志电影作为类型影片有弊病”更严重的问题,即同志群体及个体形象在文艺、媒体以及社会化生活里的话语阐述和表达,另外就是(近年泛起的)主流异性恋群体对同志形象的商业化包装和逐利目的利用。

  如前面提到,同志电影刻板化,其缘由其实来自同志形象的刻板化。之所以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在于有一点荒谬性——即大部分刻板的同志形象,其实反而是真实同志创作者创作的,导演编剧等;而许多真的做到非常不错的与同志相关的电影,主创反而是惯常以为在另一极的异性恋,比如典型代表李安导演,断背山、喜宴,以我个人的经验,里面的同志形象反而更真实,更有血有肉。其实观众如果可以用理性去思考一下就应该知道,同志们不可能都是翘着兰花指的小娘炮。而同志群体自己创作的同志形象如此刻板和单薄,透露了一个很可怕的恶性循环信号,即某种文化层面的阐述和演进,及对处文化中的个体的塑造。举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小一些城市的gay(其实已经不一定是中国或小城市,只为更明显的举例)因为不能贸然出柜,身边可能又没有群体去加入,那他可能只能去通过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来寻求自身身份定位,那么结果就是,他把那类刻板的同志形象,当成了所谓“应该的正确的”形象,从而去靠拢,去塑造自己。 这个论断并不是那么没有道理,看看周遭女生在爱情观上被文艺作品的影响即可。

  所以其恶果就是,从天性来讲,同志群体里也是各种各样,但因为文化阐述上的弱势,反而导致自我形象的戕害。到最后,同志群体把这种刻板印象,当成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遗忘了真实,真性已无处可寻。

  而商业化利用同志形象,其实简单得多,就是典型的以艺术作品时尚作品为例的,贩卖同志元素。其实本来他们并无多大深究的意义,但随着许多方面他们影响力的增强和壮大,他们占据了文化阐述和话语表达的空间和位置。 我的看法,他们片面化的解读和强调,对于同志群体和文化来讲,主要是长远性的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