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危险方法》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危险方法》经典影评10篇

2018-06-29 0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危险方法》经典影评10篇

  《危险方法》是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凯拉·奈特莉 / 维果·莫腾森 / 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危险方法》影评(一):【转】卡尔•容格与萨比娜•施皮尔莱因的疯狂之爱

  罗纳德•黑曼 文 /彭牧 译

  编者按:卡尔•容格处于精神分裂症的崩溃境地:与一位患者的热恋结束了,与精神之父弗洛伊德也分道扬镳。但正是在他自己的疯狂中,容格产生了他最伟大思想。在英国传记作家罗纳德•黑曼(Ronald Hayman)的新著《容格传》(A Life of Jung)中,作者使用了大量从未发表材料,第一次详细披露了容格个人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秘密。本文节译了容格与女病人(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萨比娜的恩怨和与之关联的他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以揭示这段恋情对容格提出他的一些重要原型意象,如阿尼玛原型的深刻影响

  没有一位精神病学家,除了弗洛伊德,比卡尔•容格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容格开始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后来终于发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他最著名的理论是提出了集体意识学说,即我们每个人,尽管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内心深处积淀有原型意象。他要求他的患者去分析那些出现在他们的梦和幻想中的原始神话意象。容格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将人区分为外倾感觉型和内倾思考型。

  容格生于瑞士,父亲保罗是位乡村牧师母亲艾米莉是位精神病患者,曾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容格的印象中,母亲的人格具有双重性,在这一点上,容格认为自己很像她。“我感到并恐惧内心的分裂。”也许正是这种对母亲的双重人格可能遗传给他的焦虑,促使了容格做出了研究精神病学的决定医学院毕业后,容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苏黎士著名的布尔格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担任助理医生。正是在那里,容格逐渐建立起他一生中两种重要的关系:前者奠定了他深远的影响,后者则创造出在他骚动不安的、漫长的个人内心生活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一种模式。1904年,医院来了一位新病人。这是位18岁的俄罗斯犹太姑娘。她想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但她梳着辫子打扮得像个孩子。女病人敏感、爱激动、说话清晰,然而时不时表现出自杀的倾向。她常常发出一阵阵控制不住的大笑、哭泣或尖叫。她总是低着头,如果有人碰她,她就会吐舌头。她的名字叫萨比娜•施皮尔莱因(Sabina Spielrein)。

  萨比娜被诊断为“精神歇斯底里”。当院长欧根•布洛伊勒让容格用精神分析法去治疗她时,容格感到十分吃惊。容格不知道他能做到什么程度。1896年,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治疗法”,声称能把无意识记忆引入意识,并许诺在未来著作中对其过程进行解释。但8年过去了,这样的论著仍未出现,容格只好仓促上阵。

  容格说他对萨比娜做了四个半月的精神分析。每隔一天,他就和她呆上一两个小时,坐在她身后,进行分析。他试验了“单词想法”,即一个接一个地从一张表上念单词,病人每听一个词,就必须回答出听见后第一个随之联想起的单词,沉默犹豫时间都用秒表来测量。当她谈到自己时,容格特别注意萨比娜说话音量、节奏主题变化

  萨比娜记起三岁左右被父亲光着屁股猛揍,她当时变得很兴奋,就像平时看见兄弟被父亲揍一样。而现在尽管看见别人遭惩罚令她愤怒,但这种怒火往往会变成性兴奋。18岁时,她开始陷于意气消沉与躁怒不安的交替之中。

  从这种分析中,容格意识到一些对其他病人也会有用东西:当容格让她帮忙写一篇有关单词联想的文章后,她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了。她的建议异常出色,容格吃惊地说:“像你这样的头脑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你应该成为一个精神病学家。”

  虽然弗洛伊德认为医生不应与病人发生社会联系,容格还是和萨比娜聊起了他年轻妻子,埃玛。很快,对埃玛的讨论变成了批判性的。容格感慨维持一个家庭是件困难的事。

  容格常带萨比娜出去散步。有一次,她的外套掉在了地上,容格便用自己的手杖来拍打衣服上的灰。萨比娜突然狂怒地向他猛撞,一把夺回衣服,因为容格的举动使她想起了父亲对她的惩罚。但萨比娜还是渐渐变得不太歇斯底里,1905年4月,她已恢复得足以进入大学,6月份,她开始了医学院的学习。萨比娜出院之后,容格依然和她保持接触。她情绪急躁,而容格有点神经质,但他们俩却能相处融洽身体的外在差异,则使他们彼此吸引。容格具有典型的日耳曼人外表,一点也不像萨比娜熟悉犹太人或俄罗斯人。而容格从小生长在乡村牧师的家庭之中,这使他从未有过犹太朋友。他能够感受到萨比娜的犹太式兴奋,但当她说她能通过心灵感应觉察到容格的想法时,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

  因为非常渴望重新控制住两人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在精神分析领域里,自己的第一次尝试能给弗洛伊德留下深刻印象,容格想到送萨比娜去维也纳让弗洛伊德会诊。他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没有提及萨比娜姓名的信。

  萨比娜的病情稳定,容格越喜欢和她呆在一起。不像埃玛,萨比娜谈到的她的梦想和无意识似乎能和容格自己的融汇贯通起来,这使他兴奋不已。这种共鸣部分地源于他们都来自笃信宗教的家庭———她的祖父是一个犹太教教士,而容格双亲的家里都出过路德派的牧师。像他一样,萨比娜相信无意识有预言力量。从精神分裂症的经验中,他们两个人———她在他的帮助之下,都得到了新的拓展。但是萨比娜爱上容格很久之后他还一点都不爱她,而直到彼此相爱很久之后,他们才真正成为情人

  她并不想要求什么。她被献身的念头诱惑,内心更多的是敬畏而不是欲望,他承认自己对她有欲望,但他说他们必须控制自己。她幻想着为他生个孩子,就叫齐格菲(Siegfried,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英雄),他将同时具备犹太人和雅利安人的优点

  容格对她心灵力量的信任与他童年时对自己母亲这方面的信任甚为契合,而萨比娜对他前途远大的确信,激起他极度渴望与弗洛伊德相见,弗洛伊德也许能帮助自己事业成功。1907年3月初,在布尔格霍尔兹利精神病院另一位大夫路德维格•宾斯万格的陪同下,他和埃玛在维也纳拜访了弗洛伊德。他们第一次一起吃午饭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容格在说话。随后在弗洛伊德书房中,谈话持续到凌晨两点。后来弗洛伊德曾说过容格患有他平生所见过的最复杂的精神病。容格和宾斯万格是第一次被弗洛伊德邀请参加“星期学会”的非犹太人,“星期三学会”是1902年开始创建的精神分析讨论会。离开维也纳前,容格向弗洛伊德要了一张照片,在后来的来信中,他向弗洛伊德表示他最关心的事是“为您的学说的科学推广奠定基础”。他们都为俩人的友谊而兴奋,通过通信,他们的友谊甚至比他们居住在同一城市所能达到的还要亲密。容格同意编辑一份弗洛伊德学派的杂志,他还提议:“请允许我以儿子之于父亲而不是以平辈的身份来感受您的友爱。”

  虽说如此,容格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萨比娜身边。他们亲吻拥抱争论是否做爱,但始终踌躇不前。直到容格受到布尔格霍尔兹利精神病院一位新病人的影响,这是位自行其事的弗洛伊德学派的分析者,但却沉溺于毒品。奥托•格罗斯(OttoGross)个子很高,羞涩瘦弱,长着亚麻色的头发、蓝眼睛、鹰钩鼻。他有几个私生子,别人说他与病人乱交。容格开始不喜欢格罗斯,但同情他,有一次他们进行了一场12小时不间断的谈话,彼此互相分析。

  萨比娜几乎已经绝望了。当容格喜洋洋地说他对一夫多妻有了顿悟时,她非常震惊。他说他压抑自己的感情,但除了埃玛,她其实是他最亲爱的朋友。他们做了爱,并合做了一首散文诗以示庆祝:“为你,与惊涛骇浪搏击;而今,作为胜者:我舞动双桨,你恰是天赐。”容格说,他是因为她动人激情并可以深入他的无意识深层而爱她。

  可是当与他已有了两个女儿的埃玛又生了个儿子时,容格的感情变化了。萨比娜接到容格一封含混地说他不能再欺骗妻子的信时深受打击。但当容格发现他不能平静地结束时,维持了他们的关系。埃玛认为她已忍受得太久,1909年1月,萨比娜的母亲接到了一封匿名信,要求她着手把女儿从容格大夫那儿拯救出来。她母亲给容格写了信,容格回信时并没有否认恋情,只是指出他“并不是利用职业之便,因为我从未收费”。他的治疗每次要收10法郎,因此最后他希望对方选择普通解决办法”。

  他告诉萨比娜他们必须停止见面。三周之后,萨比娜带着小刀来到了容格的诊室。当他伸手夺刀时,她反抗起来。容格突然变得面色苍白,用手拍着左太阳穴说:“你弄伤了我。”萨比娜明白过来时发现自己已处在屋外,哭泣着坐在担架上,周围是询问的人们。她的手和胳膊上有血,但却是他的。很明显,在他们争夺小刀之前,她打了他耳光

  容格给弗洛伊德写了信,说是为一位讨人厌的女病人,但仍然没有提到病人的名字:“在她面前,我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在与我过分敏感的良心较量时,我并不觉得全然无罪,而这正是最痛苦的,因为我的目的高尚的。”正是在此之后,弗洛伊德决定他们应该具有一种父子关系。半开玩笑认真地,他提出收养容格为长子,在一个临时的宣布容格为继承人和“皇子”的仪式上为他正式“涂油”。如果没有绯闻阴影,容格可能还会犹豫,但现在他很快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容格最终承认他与萨比娜的事实真相时,他希望他被剥夺继承权。“既然直到最近我给这个患者的始终是友爱和信任,我的行为就是欺诈。对此我很愿意向您,我的父亲坦白。”但是弗洛伊德认为这正是表现男性团结一致的好机会:“这些女人总是不择手段企图用精神完美迷惑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6月份时,有一次容格刚做完一个讲座,萨比娜来了。他想逃走,但她显得很平静。他发现自己仍然爱着萨比娜。虽然将信将疑,容格还是用从弗洛伊德那儿逐渐发展而来的理论———他有一个“犹太情结”来解释:在维也纳他迷上了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同是犹太人而不到14岁的索菲,这种感情现在又回到了萨比娜身上。

  直到1910年9月,在萨比娜写作博士论文期间,他们才再次见面。因为受到容格的影响,她研究了一个患妄想狂说话莫名其妙的女病人。通过坚韧不拔努力和与病人深入的沟通,萨比娜破解了患者的胡言乱语。这给布洛伊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建议萨比娜把论文给容格,让他发表在他主编的《年鉴》杂志上。根据萨比娜的日记,“我们见面的最主要的后果是我们再次陷入热恋,我对他的爱以一种疯狂的激情压倒了我。有时我强烈地反抗,但另外的时候我让他亲吻我的每一个手指,我全身好像粘在了他的唇上,因为爱而昏厥。”容格说萨比娜的论文使他陷入狂喜。它证明了精神病的思想结构与神话的模式完全一致。他提出在论文可以发表前和她一起工作,并介绍她加入精神分析学会。

  每天早晨去容格的诊所,萨比娜总感到羞愧。“在候诊室中,他的孩子跑出来见我,两个可爱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在孩子们面前,我是那么渺小,无力,‘欲望’也看上去令人作呕,我究竟想要什么?”

  容格有步骤地把不稳定的病人引入宗教和神话的想像,萨比娜就是第一位接受这种非正统疗法的病人。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唤起了两人对对方的热情。到11月时,他们再次成为情人。容格喜欢她的自傲和他们那些彼此互相缠绕的思想,但并不打算与她结婚。他说他从根本上还是一个俗人,要求不高,只需要埃玛营造的典型的瑞士式家庭生活。尽管萨比娜讨厌被容格当作“爱情的替代物”,但恋情仍然继续下去。她整个人“充溢着爱”,她向命运祈求:“让我高贵地爱他。”

  两人缠绵之时,有时容格温柔而充满深情,但有时他又“摆出一副唐璜的姿态,让我觉得非常讨厌,尽管他认为我忠于爱情,但他说我属于那种不是为母性而是为自由之爱而生的女人。”1911年1月15日,萨比娜论文答辩的前一天,容格告诉她,她肯定发挥不错,因为她是与魔鬼为伍的。在精神病学方面,她的研究成果异常出色,这说明他们俩对她的潜力信心是有道理的。最后萨比娜把她的论文提交给《年鉴》杂志,她写道:“您得到的是我们爱情的结晶,您的小儿子,齐格菲。”但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就认为她所写的颇有胆识、影响深远、富于理性,它不应该发表在《年鉴》上,而应单独出版

  容格到底有多少风流韵事?我们知道后来埃玛还得容忍容格的另一个情妇,托尼•沃尔夫(ToniWolff),与萨比娜一样,先是病人,后来成为助手和精神分析学家。此外容格还有些短暂的恋情。容格曾告诉一个朋友:“当我死的时候,恐怕没人能意识到躺在棺材中的这位老头曾是一个伟大的情人。”萨比娜认为容格充分利用了他的受人爱戴:“容格大夫根本不是个隐士,除了我他还喜欢其他许多的女人。”妒意渐渐渗入到她对他所造成的痛苦的谴责之中:“我才明白一个女病人的悲剧,开始被他诱惑,然后就抛弃,而后人们又开始谈论其他的这种‘韵事。’”

  如果这是萨比娜离开苏黎士的原因之一,那么弗洛伊德则是萨比娜来到维也纳的一个原因。在那儿,没有被邀请,她就出现在一次星期三讨论会上。弗洛伊德并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在下一次会议上宣读一篇论文。她选择的主题有关死亡本能,对此弗洛伊德不仅没有写过文章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她的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反对她对待神话材料的轻率。这使他想起了容格,他告诉容格:“我对你处理神话材料的方法有些不同意见,我与这个小姑娘进行了讨论。我必须承认她非常出色,我开始渐渐理解了。”这“小姑娘”已经25岁。

  在后来有关死亡本能的著作中,弗洛伊德未加注明地吸收了萨比娜的观点,就如同容格在他的书中所做的一样。在1912年3月给她的信中,容格说他刚刚注意到他们两人书中“难以置信的相似”。在遭到怒斥后,他才不得不承认,“优先权是你的……很明显,你意识到死亡本能比我早得多。”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他认为是他们无意识地“融汇”了对方的部分精神,但这种“思想秘密渗透”的事实必须对公众隐瞒。

  因为仍然留恋着容格,萨比娜提出让弗洛伊德为她分析,这使弗洛伊德非常吃惊。她认为也许弗洛伊德能帮她“脱离暴君”。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逐渐降温,通信逐渐减少。容格的口气仍然是友好的,但弗洛伊德有时变得冷嘲热讽。听说容格被狗咬,他反而问容格是否要关心关心狗的健康。

  容格能否在情感上从对弗洛伊德和萨比娜的依恋中解脱出来而不崩溃?他的两位朋友的互相接触几乎使这种割舍变得不可忍受。容格内心的苦涩如果说是不理智的话,也应说是可以理解的。容格告诉弗洛伊德,萨比娜提交给《年鉴》的论文“大量地依赖于她自己的情结”。他援引了贺拉斯的句子:“上半部分是可爱的女人,下半部分是条鱼。”

  1912年初,萨比娜嫁给了一位大夫,保罗•谢夫特尔(PaulScheftel)。但她怀孕四个月时,她依然迷恋着容格。弗洛伊德冷漠地说:“我想,你仍然深爱容格的原因是你没有把你对他应有的仇恨引入意识表层”。弗洛伊德不愿意萨比娜“继续保持逝去的爱情与梦想”,他说:“如果你的孩子是个男孩,他将成为一个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我们仍然是犹太人,其他人只会利用我们而永远不会理解我们,欣赏我们。”

  整个秋天,容格处于极度紧张之中。“我觉得我内部的压力好像要冲出来,好像它们本来在空气中似的,一切都比从前黑暗。”他的梦变得更像幻象。当他在描述一种他称之为“神圣超绝”的状态时,他很可能是就他自己说的。

  容格为这些内心表现出来的形象做笔记和画图像,试图这样来把握他骚乱的幻觉。他声称他获得了能够“当场”捕捉到无意识信息的技巧,他的著作《回忆、梦幻和思考》使人想到他的行为充满英雄气慨:为了科学的发现,他正在做一次危险的深入无意识深层的探险。

  有些梦与地下的楼梯与大地洞有关,这意味着他的幻象位于地下。1913年11月,他说他决定向下坠落。“我让自己下降。脚下的地好像裂开了,我一下子跌入黑暗的深渊。”但是他的儿子弗朗兹对此很怀疑:“我父亲写的是他选择坠落,我不认为是他的选择,我认为他没有选择的能力。”大约花了三年时间,容格才从1913年的精神崩溃中恢复过来。

  正是在他的精神崩溃中,他得出了他一些最重要的观点。他的阿尼玛(anima)的观点就产生于当他记录下自己的幻觉、与内心一个声音进行争论之时。他在做什么?这工作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他肯定这声音是一个女性的声音。“我觉得一位女性竟会从内部介入我的思想,这非常有趣。我想这也许与原始意识中的精神有关……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这个女性形象在每个男性的意识中扮演了一个典型的或者说是原型的角色,我称之为阿尼玛。”

  他发现萨比娜不可抗拒的一个原因是,不像埃玛,萨比娜与他记忆中的一位脸黑黑的女仆相对应,这位女仆在他母亲住院时曾照料了他一段。在描绘这位女仆的形象时,他说,“这类姑娘”代表“我的阿尼玛形象”。容格相信,因为遗传了一个女性的集体形象,每一个男性所选择的配偶,都是直觉告诉他,这位女性是能接受他投射到她身上的阿尼玛形象的女性。她因此代表他的精神。

  如果没有经历过精神崩溃,容格也许不会发展出他称为“积极想像”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与他的阿尼玛和幻觉形象的交流。他让患者画出梦中或幻觉中的形象,然后向它们发问。这就像向一个内心的神祈祷,“因为答案就在你心中,只要你不惧怕它们。”这就是“让无意识浮出表面”。

  (A Life of Jung,Bloomsbury,UK,Dec,1999)

  ------------------------------------------------------------------------------------

  后记:柯南伯格的关注点长歪了,迷失在展示两人之间的爱欲纠葛,而没有聚焦在Dangerous:一个病人是如何彻底改变一个医生的研究方向及两个医生间的父子传承。

  想要更靠谱地了解真相,建议观看2002年的纪录片《芳名萨宾娜/Ich heisse Sabina Spielrein》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57920/

  《危险方法》影评(二):心理、精神,两个惊悚领域

  1

  我是在完全没有对影片进行任何的了解的情况下,开始了这部电影的视觉以及思想旅程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萨宾娜在马车里的癫狂状态,那个表情很狰狞,不用联想,都可以直接反应出来是精神病。

  荣格名字的出现,让我在脑海里探寻了一番(鄙人大一的时候对心理学研究过一段时间),直至弗洛伊德名字的出现,我才惊觉,要么是传记,要么是野史。

  我知道,萨宾娜一定会爱上她的医师——荣格,而荣格,尽管开篇他的谦谦君子形象很到位,但我也相信,他受不住诱惑。因为从通俗面分析,萨宾娜这样女人,热情、疯狂、另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会让对妻子温柔的荣格感受的是一种神经质的、狂放的make love。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相知、深交、裂缝、绝交过程,是我所不知却可能根据电影步步逼近体会。当然,电影简短,很难深入去弄清楚他们两个之间的那种情愫。好在这方面的分析材料很多,有想更深入了解的,还可以找找度娘,探究一二。

  2

  爱玛,荣格的妻子。

  她以孕妇形象出现,小巧精致的脸庞,神情波澜不惊,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

  她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家闺秀,用荣格对弗洛伊德话可以看出,爱玛娘家很有钱~这个是荣格优于弗洛伊德的,他从来不用考虑金钱方面,影片中在他们一起去美国坐船中,还刻意强调了荣格坐的是爱玛给他安排的一等舱。

  爱玛爱他的丈夫,从一开始一心要为他生个儿子,到后面荣格有情人之后,她那种以宽容之心静等他回头的处态,甚至在荣格精神最低谷时期,还请萨宾娜帮忙那片段,都足以支撑起爱玛这样一个得体大方的贤妻形象。

  我对她感受很深。

  她一方面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一方面对他生活的不检的理性处理,还有替丈夫准备红帆船的那份礼物……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女人。

  她处事不惊。

  她……她仿佛什么都看得透,又什么都在准备之中,她知道她要什么,怎么去保护已经得到的或者即将失去的东西。

  3

  直到第三段,我才想说说标题的两个关键词:心理、精神。

  我无力去分辨心理学和精神学有什么大区别。我不知道,是不是就可以简单的说,心理学是指心理有疾病,但表面显示还算正常或者就是正常表态的;而精神学就是大程度的病症,且已经显现出来了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个领域,深究起来都是个让人惊悚不已的,一如你分不清现实和梦里那般。

  心理暗示、精神趋向,都是一种潜在的、难以分析的(而即使权威的人士分析了,你也有可能选择不相信)状态。

  大方面的精神病,比如癔症、精神分裂症等等这些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是无从说起了,但对于失眠、抑郁、精神高度紧绷等心理受到伤害,例如失恋、被欺骗、各种生活低谷,我们都要相信,我们自己是有一定的自我治愈能力的,只是各人不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候,精神上的乐观、自我鼓励,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平衡状态,无疑是个路径。

  当然了,你有免费的心理医生,大可天南地北和他侃,吐苦水、报喜讯都无妨。

  《危险方法》影评(三):精神分析学的正野史

  在风格化的《蝴蝶君》(M. Butterfly ,1993)和《裸体午餐》(Naked Lunch,1991)之后,邪典大师柯南伯格再次投身传记片。新作《危险疗法》(A Dangerous Method)由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编剧)改编自约翰•克尔(John Kerr)的传记《最危险的疗法》(A Most Dangerous Method,1993)和2003年汉普顿自己由小说改编的戏剧《谈心疗法》(The Talking Cure,凯拉•奈特莉也曾参演),从纷繁的历史细节中提炼出一个精神分析学的正野史和前史。事实上原戏剧名《谈心疗法》并不能涵盖电影主题的题旨,因为片中这种依赖语言交流的方法只是女主角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凯拉•奈特利饰)治疗的第一步,柯南伯格真正着眼的当然是激动人心的打屁股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普顿正是同为本届威尼斯竞赛片的《杀戮》(Carnage)的原著法语剧本最早的英译者。

  虽然主题仍不出他念兹在兹的人类精神的“月之阴暗面”,头一次拍古装片的柯南伯格却出人意料地克制和端庄,与大开精神疗法玩笑的《灵婴》(The Brood ,1979)判若两人,而更接近偏重智性的《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 ,1983)《孽扣》(Dead Ringers)。事实上柯南伯格和汉普顿在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大量的通信后,才以治疗过程为主线按照史实绵密编织成这个剧本。尽管如此,导演的鬼马风格还是时有乍现,比如影片开头载着萨宾娜的马车向精神病院驶去时,摄影机贴着车窗从后方斜拍马车内癔症发作的萨宾娜这一用镜就相当奇特。

  影片将精神分析学的专门知识悄无声息地织入剧情,毫无晦涩、枯燥之感。譬如萨宾娜这样调侃弗洛伊德的学术原点:他是不是性欲得不到实现才发明了这一学说?而弗洛伊德总是叼着雪茄(象征阴茎)端坐办公室的形象也似乎堪为佐证。

  如果从弗洛伊德派来协助荣格的心理医师奥托•格洛斯(樊桑•卡塞勒饰)这个出场只十来分钟、凶狠的锋芒却几乎逼得荣格喘不过气来的极为强势和张扬的人物看弗洛伊德的权威对荣格的压力,我们更可以把本片的主题分为表里两层:表层讲述荣格和弗洛依德在治疗萨宾娜的方法上的分歧;深层则是关于萨宾娜在荣格这一“父位”的影响下如何“成长”、乃至“独立”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而且实际上萨宾娜的出现不过是唤醒了荣格挑战弗洛依德的“父位”权威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情结)

  片中弗洛伊德有一句对萨宾娜的台词曾引起首映时全场的哄笑:不要相信那些日耳曼人。不过若对照史实,却是一语成谶——1942年,德军入侵苏俄的罗斯托夫后,萨宾娜和她的两个女儿同时遇害。

  《危险方法》影评(四):总的来说我还挺失望的

  不管是电影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 这个电影拍得就是散 人物塑造的片面化包括出场时间最多的荣格

  在片中弗洛伊德的形象更多的像是一个顽固的死老头身上并没有一点大师的风范还挺失望的 KK一直用力过猛 从头神经到尾 荣格和弗洛伊德到底怎么闹翻的也没说明 他咋喜欢上KK的也没说明 俩人的分歧到底在哪还是没说明

  看这个之前我做了一下功课 大致了解了两人的立论和分歧点 虽然下这部片子的出发点是为了看KK

  电影中二人的理论只有弗洛伊德的略微说清楚了一些 反而作为主角的荣格的思想几乎没有太大的诠释 难道是因为无意识太难解释了么……

  反正做了功课之后再看这个电影还蛮失望的 特别是弗洛伊德 找的演员还木有他本人照片长的帅

  但是纠结的是 这个电影不做功课看肯定是看不下去的 做了功课看这个电影又有点太浅显

  所以 就还挺失望的

  《危险方法》影评(五):老婆如基石,情人如香氛

  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世界心理学大师荣格一样语出惊人地阐述他关于老婆与情人的精辟:对我而言,老婆是婚姻的基石,而情人是空气中的香氛。

  没有一个男人可以如此直白地说出出自己这种缺一不可的内心想法,如果这种生活可以成为快乐的话。很多男人的快乐建筑在事业有成之上,在金钱的满足之上,在老婆情人同时具备的基础之上。 也许,很多男人无法完成老婆情人都有的内心梦想,就像他们无法满足自己对事业或者金钱的满足,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如此的运气可以挣到梦想的金钱数目的,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性同时拥有基石与香氛。

  假如老婆真的是基石,情人真的如香氛,这就解释了很多男人为何拥有貌似幸福的婚姻,仍然幻想或者实行出轨的原因。从女人的角度来想,如果你可以同时拥有基石与香氛的可能,你能够不动心吗?最起码,很多女人,时髦的女人都离不开香氛,即使不经常使用,她们的梳妆台上都会放两瓶香水,在需要的时候挥洒一下,让自己闻起来更加芳香动人的同时,让自己迷失在喜欢的香氛中。 也许某种香氛甚至引发起某种时空的回忆,曾经的时光与过往的碎片都在香氛的弥漫中层层叠叠, 闪烁着曾经的青春,曾经的迷情,曾经的爱恋。对于女人来说,香氛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怡人的气息,而是一种对自己的珍爱,对自己的迷恋, 或者对某一个男人某一个时刻的回味与迷情。

  而对于男人来说,拥有一个基石的重要性如同拥有一个正当职业一样,是保持自己人生版图的完整性的必须品。 当然很多男人对拥有一个正当职业或者基石毫无兴趣,他们需要的只是香氛,不同时期不同的香氛。而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基石的已婚男人来说,再能够拥有香氛更是一种奢侈,一种类似女人追求名牌的奢侈,而真是这种奢侈让他们觉得生命的重要与价值。

  我知道一个已婚男人,在拥有基石以及基石所带来的一切美景的同时,一直内心梦想着香氛的, 然而,他不是没钱,而是没有勇气追求这种奢侈,只有在内心的深处偷闻着在某个角落散发的假想香氛,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偷偷挥洒一下这种香氛,哪怕是一刻,一会儿。 最终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香水瓶子来挥洒着中香氛,只不过这支香水瓶子已经名花有主,被他的一个朋友拥有。 但是,这个已婚男人毫不在乎,反正他需要的不是基石,而是香氛,所以他并不在乎与另一个男人,另一个男性朋友同时拥有这个香氛的存在。

  也许女人很难以想象两个男人可以非常文明地拥有同样一只香水瓶,每人定期去挥洒一下这支瓶子的香氛。 然而,这种事情就是存在,因为对已这两个男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因此很稳定,拥有基石,也同时偷偷可以挥洒香氛,而必要的时候,两个人可以同时为对方的偷情而掩饰一下,成为彼此堂而皇之是好先生,好父亲的证人。

  也许,很多基石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个男人是否快乐取决于另一种香氛的存在。也许,就是基石意识到自己的男人偷情的时候,他们只不过自欺欺人地说,他还是爱我的。

  其实男人爱的是什么,就是一种现实与梦想的混合,他们离不开基石的坚韧与能力,也不能不随时挥洒一下香氛,让自己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成功男人的梦想之中。一旦,拿走成功男人的头衔,他们将无所适从,迷失了整个人生的方向。

  就像荣格一样,自己坦然地活到96岁,而他的基石与香氛都于他前面离开人世,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人可以活得长,而他的基石与香氛却活得短,因为前者是快乐的,而后者却是不开心的,起码当她们意识到彼此的存在的时候。

  《危险方法》影评(六):我们每个人都有神经症|性欲、歇斯底里、谈话疗法

  最近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开始了弗洛伊德是学长推荐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不用多说,是我们每个青年必备必读的书,真的想不通学校把马原等列为必读书,为什么不把《爱的艺术》列为大学的课程,我想如果设为课程,不会有那么多人逃课。我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爱,可是大多数的我们连爱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显然,我也不知道,单读完本书多少汇给你一些启发。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然而应试教育下培养的是我如果去背书拿高分,对我们的心理豪不关心,以至于现在我们去看心理医生,大家都病态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然而活在这个世上,谁又是正常的?剧中弗洛伊德说了,我们每个都是神经症,可怕的不是不正常,而是明知自己不正常却说自己正常。话题说偏,继续说这部电影。电影的开头以荣格和萨宾娜的谈话开始,萨宾娜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萨宾娜从小受到家暴,这导致了萨宾娜的歇斯底里的症状,四岁的时候第一次被父亲暴打,然而在这被打的过程中,萨宾娜找到了性欲的触动点,每次被打就会引起她的性欲,强烈的自我求虐心理和性得不到释放,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因为自己被打而引起性欲感到自己十分肮脏,家人把她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治疗过程,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而萨宾娜极具心理家的潜质,治疗过程中荣格也在培养她的这种潜质,两个人灵魂在不断讨论和谈话中产生了情愫。这份爱情让荣格感到十分为难,荣格很重视直接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并且写信给弗洛伊德说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这被弗洛伊德看穿,这样的欺骗为两人在后面的分道扬镳埋下了导火线。而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决裂和自己的到时决裂自己心爱的女人缺站在对方那边,这也导致了荣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入了困境之中。荣格一直想通过治疗治愈病人,不断的谈话去了解病人,想尝试找到让病人改造自我的方式,送他们上旅程。但是当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拥有一种能力,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电影末尾萨宾娜在马车里流着泪,我不知道她为何流泪,我想大概是因为她爱荣格,二两个人不能再一起,荣格说的一段很能解释他们之前的感情“艾玛(荣格的妻子),若你所见是我们房子的基础,托妮(荣格的情人,其实是萨宾娜的代替物)不过是空中香氛”,而我对你的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可以用张爱玲说的话类解释: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我很欣赏剧中奥托的三观,他的的依据解释了他的生活”不要经过绿洲了,一口水都不喝水走了“,人生观就是释放自己的天性,不压抑自己,他很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任何疾病都是性的压抑导致的(这大概和他的性得不到释放有关)。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比如说一夫一妻的配偶制,这无论是进化的角度还是生理送上的角度来看都是不科学的不人道的。但一夫一妻制能维持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婚姻不是合约制的?我们签个协议,比如说7年的有效期,7年之后可以续约也可以解除合约,这样当然有利有敝,但是我相信这会是一个趋势,人在有权利追求自己 美好的人生,而不是被世俗的这些所羁绊,人类的反常在于,一个可靠二预约的活动,成为了大量疯狂和压印的主题,所以我们不得不压制自己的天性。但是不压制自己就会释放大量的危险和毁灭的力量。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说过,文明的进步是以性本能的抑制为代价,聪原始社会到如今较发达的文明社会,性本能越来越受到抑制。

  在剧里面,所有的人最终都被一个幽灵给吞噬了。这个幽灵不是什么冤魂,而是一个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倾听的方式。这种倾听人类苦痛的方式就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与一位女病人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无关浪漫的风花雪月,无关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意义,只关乎三条被放在火上煎熬的灵魂。

  万恶的纳粹党,将弗洛伊德的书列入禁书,藐视精神分析法,所以弗洛伊德被纳粹赶出德国,同年死于癌症,萨宾娜成为寡妇最后子弹扫射而死,奥拓流浪异国死于饥饿,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死亡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结束了火上煎熬的灵魂。

  《危险方法》影评(七):碎碎念

  1、心理学史电影,应该算是一个很小众的genre吧(如果算是一个的话)。

  2、故事背景算是大概了解,但远谈不上熟悉。不过女主角确有其人,见其Wikipedia页面:http://en.wikipedia.org/wiki/Sabina_Spielrein 在传记的部分算是确实。

  3、不确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是否有如此精确的故事,但是故事本身蛮有趣的——虽然简短。故事虽然简短,但是人物性格很明确,而且不乏深度。

  4、这个女主角的表演很让人赞赏,前半部分的疯癫让我很难受。

  5、除了这三个角色,女二号感觉在打酱油,她这一部分的情节总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6、音乐、画面都还不错,但对我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惊喜。

  7、疯癫是心理治疗师重要的特质之一,在现实中所见多如是。

  《危险方法》影评(八):一部靠演员的颜值与演技撑起的影片

  我是在大学公共课老师的介绍下看这部影片的,本来以为一部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学术讨论的影片会让我受益匪浅,但没有想到,看到一半竟然会有看不下去想换片的想法。且不说整部影片拖沓乏味,就连情节我都觉得找不出主线,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在一战爆发前夕,苏黎世和维也纳已经准备好了用惊世骇俗的方法给以心理卫生以震撼的一击。佛洛伊德(维果·莫特森饰演)、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和他们共同的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饰演)之间的故事。作为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美艳无比,给了荣格和佛洛依德极大的启发;作为爱情的表征,萨宾娜·斯皮勒林从灵魂深处启发了这两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巨擘。但是这三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让荣格最终在精神和学术上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不过,他和佛洛依德的学说,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思想史的面貌”。首先,我觉得如果这部剧情是站在一个道德爱情的角度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三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为弗洛伊德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主有任何想法,根本构不成一个方面。如果是按照学术上来论证,那么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合与分是存在的,但至于说是不是因为萨宾娜,我认为是没有半点关系的,在荣格与萨宾娜发生关系之前,他与弗洛伊德就存在着分歧,他有些跨越的想法早早让他不能局限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是一切问题的主源的观点,而弗洛伊德本人认为自己一切研究都扎根于性,这是他立足的点,这是他权威的方面,所以说,因为女主而发生的争执与分歧是完全不存在的。对于整部影片,如果你是想在学术上有所提升,我劝你还是换一部影片观赏吧,如果你是因为主角阵容的演技与颜值,那还是值得的。女主在饰演病人的时候,有些让人觉得浮夸的演技确确实实是展现出了有些病人内心煎熬而不由自主展现的行为,个人认为还是诠释的很到位的,包括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物形象还原度也是不错的。

  《危险方法》影评(九):凡是天才大都有点疯

  在去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去瞄了一眼影片分类,这片子直接被归入了“剧情”档。做为一部传记感强烈写实感浓厚小说的改编作,我只想吐槽说荣格先生,你的生活传记都可以传记得这么戏剧化。

  如果单说荣格,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提到他的同事,想必那声名就是如雷贯耳了。弗洛伊德,一度是荣格的密友、导师,更曾经一度将荣格称呼为“我的儿子”,“我理论的继承人”。这部片子的主线是荣格与他的女病人,日后成为了他的学生以及情人的女精神分析师萨宾娜纠缠了数十年的感情,而辅线便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交、冲突以及最后的决裂。

  马克思,歌德,弗洛伊德——谈起 十九世纪欧洲IQ大于180甚至超两百的名人这三位的名字几乎是捆绑式出现的,即使他们的真实智商值早就亡佚不可追。就我个人而言,此三人智商当时冠绝欧洲实在有些可疑,毕竟当时的欧洲正如之后茨维格所言,正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且说马克思有煌煌《资本论》巨著摇撼了资本世界的大厦并在之后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又或是燎原之火,且说歌德的一部《少年维特》读得全欧洲无数纯情少年文艺少女为之前赴后继地慷慨自杀,一部《浮士德》使得无数学究文叟投书慨叹“停下吧!这一刻如此美丽。”,但是说到弗洛伊德⋯⋯好吧,我承认《梦的解析》开启了精神分析的大门,也承认将梦解释为潜意识的表达而不是上帝突然心情大好想要和造出来的小弟小妹们聊聊天的一种形式的确使得二十世纪的人本主义蓬勃发展,但是将所有的精神疾病都解释成为压抑着的性欲得不到宣泄⋯⋯这本身是不是也能算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比如偏执症?

  这种对于弗洛伊德老先生的不认可使得我对和他分道扬镳的徒弟,荣格一上来就有好感,影片中以及两人通信的文书里荣格对于弗洛伊德的直接质疑:“为什么所有精神病症都需要用压抑的性欲来解释?”真是深入我心啊深入我心。不过我对于荣格此人好感的根源来自于他对于东方玄学或者是“神秘论”的包容以及积极探索,这在当时大多数对于欧洲中心论坚信不疑的西方哲学家以及学者之中实在是屈指可数。

  当黑格尔将亚洲评价为“只有一夫多妻制值得赞扬”,当康德索性将欧洲之外的人归为“不具备自由意志因此不可称为完整人类”时,荣格保持着对于所有形式的文化的兴趣,他的著作里有对于西方宗教研究的作品《答约伯》,也有对于《藏传度亡经》的解注,有从科学唯物论方向上阐述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从神秘学心灵学层面上诠释的《一个自然象征的历史与心理》。他的理论中有不少种种“非主流”文化的印迹,比如他相信在每个男人心中都有女性性格的存在,而反之亦然,这在电影中,萨宾娜第一次吻他时,用几乎疯狂但坚定的眼神与他的对话中彰显:

  “⋯⋯这(追求)一般都应该是男方主动的。”

  “你不认为在女性的身体里也有男性的部分,而在男性身体里也会有女性的部分么?”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这种理论被后世的西方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奉为是有先锋意义的认知,但是,但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上看,我很想说这不就是八卦么,这就是八卦的阴阳鱼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什么的⋯⋯西方学者你们calm down,我们来一二三深呼吸,一二三一起读易经一起来八卦吧~八卦生万物啊⋯⋯

  先拍晕我那已经开始膨胀并暴走了的民族自豪感,回到这部片子上来。撇开片子里面大量几乎直接照搬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交往期间的桥段以及书信内容之外,对于片子的内容和标题《危险方法》有什么关系,我不得不诚恳地表示疑惑。看完了整个片子以后我其实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个方法哪里危险了,这个方法不就是精神分析么?好,首先不解风情的我的确要先承认任何东西混进了爱情进去都会变得危险,毕竟爱情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激情,各种摧枯拉朽,而荣格对于萨宾娜的情感更是浓烈,萨宾娜与他精神上的共鸣,萨宾娜对于他感情的奔放以及激烈,以及一定程度上是他创造了新生的萨宾娜这种皮格马力翁式的情结使得他对于萨宾娜欲罢不能,明知会使得自己家庭声名受损却还是难以放手,但是把这一切归咎到他采取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这个方法⋯⋯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心理分析师来佐证“不爱病人的分析师就不是好分析师,不X病人的分析师就不是称职的分析师”⋯⋯好吧,我还是去把原著找出来去看看这到底是原作就有的桥段还是为了剧情需要改编的结果。

  不过如果,如果危险方法所说的真的只是,只有爱情的话,或者是混杂了爱情的治疗,那么也许这个题目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理解。做为必须站在客观地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分析治疗病患的医师越过了那段距离,而本应在被分析位置上的病人侵入了医师的世界,甚至反过来分析医师,那么这种双方定位的混淆带来的不受控制的确是危险的。片子里的荣格在拒绝萨宾娜的时候没有用家庭,没有用妻子来拒绝,而是反复重复着“我是你的医师”,也许这段关系真正让他恐惧的并不是家庭的压力或是背叛妻子之后的罪恶感而是在与萨宾娜交往过程中自己定位的迷失。当病人仅仅是病人的时候,他可以安定地站在一名医生的立场上,注视着她们的疯狂,但是当病人逐渐好转,或者说是逐渐回归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能够与他对等地交流之时,医生和病人的界线模糊了,异常和日常的界线模糊了,理智与疯狂的界线模糊了,而在这个时候,他自己的位置又在哪里?

  在影片的最后,荣格和萨宾娜在湖边重逢,似乎这部电影里他们之间许多最重要的对话都是在湖边发生,就像萨宾娜第一次对荣格提起她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分析师的时候。

  “我想当心理分析师,你觉得我能行么?”

  “当然。你有我们需要的素质。”

  “你是指疯狂么?”

  荣格微微地意外,旋即对热切注视着自己的萨宾娜赞赏的笑。

  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注视着你。当分析师分析着疯狂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在试图理解疯狂或是和疯狂同步?

  疯子和天才,往往只有一步。

  对着他的笑,萨宾娜大笑起来,张扬中带着癫狂,癫狂地如此耀眼,以至于荣格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另一个人取代。

  “She’s not like you. She… reminds me of you.”

  不再有人如我懂你的天才,也不再有人知我的疯狂,仅此而已。

  《危险方法》影评(十):心理咨询师的危险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032/)

  两个牛逼的男人和一个神秘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所能引发的好奇心当量不小。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热衷这样的八卦故事。两大精神分析巨擘之间的友谊和权力争夺、男性精神分析师和他们的女病人、男人和他们的性欲、女人和她们的性欲、男人女人和各自心中的异性原型、男人之间的联盟、犹太人之间的联盟、科学和神秘主义、一个道貌岸然的时代和它的潜意识……这样的故事太容易让观众在其中迷失他们自己。

  也许因为处理的是历史上众多极有争议的细节,我在其中也不太感受得到创作者(原著作者、编剧或者导演)。三个神经质的精神分析师,还有一个更加神秘而且加倍疯狂的医师Otto Gross,创作者们生生是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处理方式架住这四位奇葩,使得众多对话和细节都可以用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东西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切都没有意外,像个中规中矩的教学片。看得我脑子运转不停,荷尔蒙却在沉睡。

  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喜欢上自己的来访者,如果不是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至少也是之一。没有看到哪本书专门讲述怎样应对这个问题,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抛头、指点江山的大腕,没听说谁出来坦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就连荣格这样的大师,也宁愿他和萨宾娜的传言从历史中消失。

  我们只是口口相传着行业内的“轶事”:谁被谁从催眠椅哄到了床上,谁和谁通过心理咨询成为了“夫妻”,谁对谁有了“移情”而谁对谁有了“反移情”,谁自称和谁是“双生火焰”……有时措辞引发的误解让事情的真相更加难得一窥。

  有些文化善于确立规则,却又被这种规则所害,恰如片中的三位主人公。这种“想要”和“不能”,正好构成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冲突。

  然而抛开规则本身,亲密关系却总是人性最硬的试金石,至少是之一。对咨询师如此,对来访者如此,对修行人尤其如此。渴望和他者全然相融,又恐惧丧失自我;渴望内心的空虚被填满,又恐惧对方离去而终将独自面对这份空虚;听到内心深处完善自我的召唤,又害怕失去当下片刻的欢愉……面对这个功课,太多的人将“放弃”误认作“放下”,将“退缩”误认作“走出”,将“沉溺”误认作“执着”,将“需要”误认作“爱”……真正穿越这一切而又能回归日常生活和自然天性的人,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大智大勇。

  对咨询师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正如真正决定咨询成败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关系。这是荣格都盯不住的东西,我辈共勉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