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滩佚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外滩佚事》影评10篇

2022-03-13 14:3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滩佚事》影评10篇

  《外滩佚事》是一部由周兵执导,金士杰 / 许玮甯 / 罗瑶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滩佚事》影评(一):《外滩佚事》好看!

  《外滩佚事》影评(二):{上海滩}五代人见证了外滩的成长

  每一个事物都需要从两方面去看,

  1.宏观整体

  2.微观细致到个体

  在为徒步环形做城市地理准备,身在上海,就从上海这个城市开始了解。

  这部影视刚好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上海的宏观视角。

  剧中通过五代人的成长映射了上海滩的百年风雨变化。

  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一个英国人关大清海关长达45年,是腐朽的清帝国制度中,唯一廉洁不贪腐的衙门。

  宁波商人{叶澄衷}。为人正直善良,在当时的商人中流传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在他看来,大清帝国的腐败,是因为知识的落后。所以叶澄衷修建名办学校{澄衷蒙学堂}。培养四万多学子,包括{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等一批伟人。

  身世飘零,一生凄惨的{周旋}。歌手,演员。在事业上,一生演了几十部影视,在上海红极一时。在生活中,至死没有见过亲生父母;有两个异父的儿子,却都不曾参与过孩子的成长;一生感情不顺,37岁便早早离开人世。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演员,日本人控制下的中国明星。在日本电台唱中国歌曲,在电视电影中饰演崇拜日侵略军的少女。后抗战胜利,将其遣送回国。

  五代人见证上海滩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或者说,是上海滩看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化。

  每当我站在外滩,想象着一百五十多年前,这里就是泥泞的沙滩,一代代人来到这里,驻足远望,看着他一点点的破壳,长成。

  成为今天的{东方华尔街}。

  唏嘘、感慨,然后无比感动。

  《外滩佚事》影评(三):来自上海外滩的远古声音

  之所以说是远古的声音,是因为这部记录片跨越的时代可谓大也。片头从一个船夫讲起,似乎隐含了这个地方必定跟渡口有关,确实是,这是一个历史的大渡口,金融的大渡口,革命的大渡口,世界的大渡口。。。在这里,打开了中国看世界的窗口,也打开了洋人看中国的窗口。我个人觉得很感动的地方在于,那个赫德的沉思而佝偻的背影,很耐人寻味。导演以一种回归久远的模式生动地将上海人物一个个剖开在观众面前,有声有色,甚至还能窥探出杜月笙等人的心路历程,这些矛盾和挣扎都存在于时代和历史更迭的大背景下进行,去掉了很多官方宣传的口气,试图还原一种历史的血肉和表情。我是喜欢的,不同于北京的那种气息,不同于CCTV的那种腔调,也不同于许多记录片导演的那种悲怆和深沉。上海,它以一个“我”的第一人称身份,给你慢慢讲述关于上海和他的孩子的故事,是的,小孩子的故事,大孩子的故事。不管怎么样,他们,那些曾近叱咤风云的上海滩人物,都在一个“大人”的目光下,慢慢呈现出来。包容和反思,让人们越发觉得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声音,未曾真正远离开过。。。。

  《外滩佚事》影评(四):简评《外滩佚事》

  《外滩佚事》以独特的视角来讲述外滩的历史,主要演绎了叶澄衷、赫德、李香兰、杜月笙和周璇这五位传奇人物的经历。这五大主角十分具有代表性,浓缩了外滩中、外、官、商、黑帮、明星等多元身份。

  上海外滩是中华民国繁荣时期的代表,也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而一百多年前,当时的外滩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外滩的发展不仅是上海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外滩佚事》影评(五):偏题的好文章?

  看片头时实在很感动,一张张黑白的城市影像,伴着悠扬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第二乐章》,这是一段会引起思乡的乐章。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听了真的要热泪盈眶。

  旁白由“外滩”这一拟人化的老者来讲述,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愈加不谐调。“外滩”老人讲述了5个人物,担任海关税务司近50年的英人赫德,商人叶澄衷,青帮大亨杜月笙,明星周璇,徘徊于中日之间的女星李香兰。

  剖析这几个人物,有几个与外滩有关?

  赫德无可争议,他是海关税务司,工作就在外滩海关。

  叶澄衷也可以,毕竟最早是黄浦江上摆渡的,人生转折点也发生在外滩。后来也做航运生意。

  接下来几个我就疑惑了。

  杜月笙与外滩有什么关系?影片也没告诉我。

  周璇呢?我只看到片子里她家挂着幅貌似外滩的画。

  李香兰也许比前两者好些,她住在外滩的百老汇公寓,故事里有她眼见船只被日军炸毁的一瞥。最后有在外滩坐船回日本的情节。或者可以理解为是用她的故事影射外滩的身份徘徊于中外之间一样。

  另外既然说外滩,那就讲点老建筑吧,但片中对经典建筑几乎未提。

  这样一来,我就疑惑为什么叫《外滩佚事》了。如果改《上海佚事》题目太大,倒是叫《洋场佚事》或更佳。

  我觉得有个传奇人物也许最贴切外滩,那就是沙逊。他的洋行在这里,他造的沙逊大楼成为外滩的一大标志。他的其他房产,都城饭店,汉米尔登大楼,河滨大楼也都处于外滩地区。

  其他如设计中国银行的陆谦受,毕竟关于设计的大楼被裁掉一半的故事也有点可以谈。或者说卓别林,他访问上海时,曾到过华懋饭店,下榻礼查饭店,可以大谈中外之谊。其他进一步挖掘也会有的,只是我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再谈谈其他,我对片子里对李香兰的描述颇感不平。扮演李香兰的演员很漂亮,与她本人也颇为相似。但片中把李说成“日本侵略者传播思想的工具”,注意是“工具”。这是头一回听到,回来百度了一下,百科很具体,但也没这样评论。何况李香兰女士目前健在,还担当着中日友好的使者,这对她也太刻薄了点。

  还有处细节,太不严密,关于叶澄衷在洋泾浜造桥一事,照片引用的却都是过去的外白渡桥。

  有些故事还是生硬了些,有点看不懂,比如青年杜月笙如何追回鸦片等等。

  场景布置上还不够满意,也许是看过《色戒》后,感觉无法超越的缘故,但毕竟是纪录片。

  这些小细节对于普通观众忽略也罢。

  我看过周兵导演的《故宫》和《敦煌》,做得极好,可以评五星。但这部《外滩佚事》实在大不如前,犯了学生写作文偏题的毛病,所以写得再好,也只能给个及格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