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围捕》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围捕》的影评10篇

2022-04-06 03:3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围捕》的影评10篇

  《围捕》是一部由Roselyne Bosch执导,梅拉尼·罗兰 / 让·雷诺 / 塞缪尔·勒·比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捕》影评(一):那些杀人魔的心态—巴黎围城风暴

  今天看到新闻,加拿大一名杀人魔把中国友人杀死并肢解,还悻悻然地放在网络上公开; 叙利亚上个月发生了大屠杀,不管被反对军还是叙政府,其中小孩和妇女也占大宗…希特勒更不用说了,数十万名犹太人在他手下死去。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人那么不尊重人的生命,为了政治利益、为了自己喜好、为了图一时的爽快,就把别人的生死在自己脚下践踏。没错,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有人政治侵略、有人经济侵略、有人军事侵略,但侵略的动机是什么??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侵略者说道:我今天要杀死你们,因为你们是世界上最讨厌的民族; 我今天要把你们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口袋,因为我比你们优秀,我值得享受最好的; 我今天要占领这个地方,因为我无止尽的贪欲,会把我引领到最美好的未来。我一直相信人本着善念做事,一是自己心安,一是不会有太极端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一味地扩张自己的贪欲,在欲望不断满足的同时,所要承担的后果和报应,也是你无法想象的惨烈,想想希特勒,想想日本的两颗原子弹!!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电影拍了很多,大部份是霭霭内含光透露出些许人性的慈悲。而巴黎围城风暴我并没有特别喜欢,但它的优点结合了生活与事件。不像许多集中营的电影,描写集中营是多么多么恐怖,纳粹是如何如何没人性。是的,这部电影结合了犹太人的生活,没有看到真正的死亡,反而更令人有想象空间。像温温的开水叙事、描述,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这些临死犹太人的生活。大人们要被送到毒气室的前一天,女护士送来了好吃的糖果,悠悠的音乐让每个人都想翩翩起舞。记得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吗?每一个镜头不是让你哭就是让你笑,笑的时候畅快开怀、哭的时候痛彻心扉。电影能调动人心是一件好事,除了娱乐、除了一点点感悟、除了能够唤起共鸣,我们能够从电影中得到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也许是一种激励,也许是一种释怀,也许是一种感同身受,但这些都是好事,都很营养—至少对我们的心灵而言。我大力赞扬”美丽人生”,但我也对这部电影有着些许的感情。小男孩在巴黎的生活,犹太人被围剿时邻居的慷慨(想把那些要被带走的小孩抓过来说不是犹太人),在冬季赛车场那几个消防队员救助没水喝的犹太人,当你看到消防栓打开,一个一个空杯接过来,忤逆着上级命令的消防队长,你会觉得他是伟大的英雄; 女护士即使昏倒也为这些在劳改营的犹太人争取权益…

  很可爱的一群人吧…但我只秉持着一种心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仅是尊重,同样为人类,我们抱持着同样的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七情六欲的基本欲望、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这不是”较优”的人种所享有的特权。自己不愿饿肚子,看着别人饿肚子没感觉吗? 自己不愿妻离子散,看着别人如此,不会难过吗?

  自己不愿死,看着别人死,不会遗憾吗? 难怪叙利亚屠杀事件,让国际上许多国家伸出援手,我们不要唱高调说什么人道主义,看着别人,想想自己,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

  《围捕》影评(二):《围捕》——we are the world

  再看一次《围捕》,还是会难过的掉下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世界的伤痛,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的。

  但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不能忘记。

  如果说,因为雄心,因为转嫁危机而开启世界大战,尚还有一丝可以让人理解的地方。

  那么,这场屠杀,我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原谅。

  我还记得这类电影中最为著名的是《辛德勒名单》,当时确实是为辛德勒的转变,以及行为所感动。是大我战胜了小我,是善良战胜了自私。那是人格的闪光,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还有他那句关于权力的定义,让人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围捕》不是伟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伟人的故事。是的,他们平凡,但是,伟大。

  据说,导演一直在酝酿这部电影,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拍。

  他以孩子作为视角来切入,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场无情的屠杀,于是,悲剧变的更加苍凉。

  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想要重塑当时那个场面,让大家了解历史,但是导演因为本身是法国人,所以,不知道该怎样拍,才不会让大家觉得他是故意在赞扬善良的法国人。这场电影就这样酝酿了十三年,然后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乔,金色的头发,墨绿色的眼睛,背着一个挎肩包,可爱的乖乖模样。也会打闹,也会恶作剧,考试总是第一。

  他们一家是从波兰逃到法国的,居住在巴黎某个角落的贫民区里。

  那里住着很多这样的犹太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只有法国可以保护他们。

  即便如此,刚刚放学的乔路过家门口的游乐场,还是会看到挂着写着“禁止犹太人进入”的牌子,他静静地看着然后离开。似乎他并不是那么想要到游乐场玩的。

  一群小孩子欢唱着,嬉笑玩闹着,我以为这样的画面是最美好的,美好的让人不忍打扰。他们的生活贫穷,但是,贫穷中他们仍是幸福的。

  德国从来都是一个雷厉风行、办事极有效率、又极有能力的国家,如果它不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那该多好。崇尚博爱的法国人奋力抵抗侵略的脚步,但是,仍旧不敌这些强大的日耳曼人。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侵入了有着浪漫主义情节的法国。一场屠杀犹太人的悲剧即将发生。

  善良的法国人极力反对这种屠杀,但是,迫于压力,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他们还是妥协了,这是官方。在民间,那些和犹太人朝夕相处的朴实的法国人,他们决不同意。

  半夜时分,军队偷袭,法国群众偷偷报信,做着掩护,甚至撒谎,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这些可怜的无辜的犹太人。但是,总归是蚍蜉撼大树,力量太小。

  这些被围捕的犹太人得不到人的尊严,被关在赛车场里,没吃没喝。

  为了凑人数,有的犹太人甚至刚刚做完手术就被抓来,还有传染病,场面混乱不堪。

  医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硬件跟不上,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阿奈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她是最纯正的法国人,来这里只是帮忙。

  我不知道她最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但是,我知道,她慢慢地爱上了这些孩子。

  如果说最开始那是一种来自同类的同情与不忍,那么最后,那是看着心爱的孩子被伤害的痛苦。

  当诺诺拽着阿奈特的衣角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为什么不可以离开的时候。望着那样纯净的像天空一样的蓝色眼睛,那样年幼无知充满好奇的脸庞,我们无法告诉他真相,只能感叹,德国人怎么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

  诺诺只有四岁,他的眼里只有布偶玩具和游戏,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许他是幸福的,至少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他活在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里。但是,我们却更加伤心,因为他的无知,因为他一厢情愿的快乐。

  这样可爱的孩子,德国人,请问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屠杀他们的。难道看到他们,你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么?

  阿奈特那么喜欢诺诺,我也那么喜欢诺诺,他那么纯真、那么真诚、那么可爱……他是一个让人看到心情就会好起来的孩子,可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最后的命运。

  也许是导演的一点善心,不希望到最后都是一场让人窒息的悲剧,所以他让诺诺活下来了。

  那个喜欢笑、喜欢闹、喜欢说话的小男孩变得木讷、呆滞……我在他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光亮。他是那样年幼,可是这种伤害还是深深的印刻在他的生命里了。

  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用尽一切,只为换回你一个微笑……

  乔逃了出去,后来被好心人收留。

  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孩,他似乎活得很好。

  再次见到阿奈特,他笑得很开心,他说自己过得很好。

  但是他真的快乐么?他那么聪慧,所以留在他心里的伤只会更加深刻。

  但是,他的生命早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要为死去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好好看这个世界,他要代替所有不得安息的犹太灵魂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导演说:“我想拍这部片子,但只有在我找到了幸存者以后,因为我想讲述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我想为明天讲故事,而不是过去。”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无情的屠杀儿童,其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的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所以他呈现出这个在1942年真实发生的故事。

  他想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性的闪光与龌龊。

  他说,其实这场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当时所有的法国人都可以勇敢的站出来,那么,犹太人不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可是,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

  也许是二战过于残酷,伤害的印记太过深刻,所以,近100年来世界总体而言还是和平的。

  我生在这样的年代,我该感谢上苍。

  《围捕》影评(三):维希政权对犹太人所犯之恶

  若非被某公号小编安利这部电影,断然不知犹太人二战期间在法国经历。

  和波兰比起来,法国简直是犹太人的天堂。诺诺母亲说。

  现实却是,维希政权和纳粹沆瀣一气。女护士的话是,一丘之貉。

  三人会议,年轻的法国秘密警察头目说:一切由我们来组织。

  希姆莱汇报说,事实证明,法国人比意大利的寡头政治和佛朗哥的独裁政权更好对付。希特勒回应说,西班牙死命保护犹太人。希姆莱回应:地中海人都容易感情用事。(23分30秒处)

  他们夺走你的权利,却夺不走你的才能。父亲安慰被禁止跳芭蕾的女儿。

  街头贴出犹太人抵制法,禁止出入公共场合。犹太人被称为不良分子。希特勒把泰坦尼克号沉没也怪罪于犹太人,父亲的话。

  护士学校校长介绍刚来的犹太同学说,各位,也许都听说过犹太人有尖耳朵,鹰钩鼻,还有其他这个那个的,如大家所见,和我们一样。(5分30秒处)

  巡警对诺诺母亲说:这种时候你还生孩子?

  围捕犹太人当日,也有普通法国民众幸灾乐祸,他们眼中的犹太人是寄生虫。

  希姆莱汇报说,每天可以处理8000人。希特勒回应说:烧成灰,不会透露死了多少人,也不会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或者是小孩。(63分钟处)

  犹太人需要一块土地,一个国家。让雷诺饰演的怀有复国主义的犹太医生说。

  诺诺小演员漂亮。

  有说剪辑混乱,我不这样看。不管是德国人和法国秘密警察头目开会议,还是希特勒时不时在避暑胜地露面,甚至是对孩子表现出的友好,都起了很好的反衬效果。比如围捕犹太人会议和犹太人日常生活是该同时有所反映。

  《围捕》影评(四):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之后,维希政权出于讨好德国的考虑同时也因为对于犹太人的仇恨,与纳粹一起驱逐在法国的和法籍犹太人。在此事件中有13000人被驱逐,其中有4500人被送往东部的集中营,而这些人中只有25人幸存。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影片了,但是对于维希政权与纳粹的沆瀣一气、肮脏的政治交易还是令我震惊。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欧洲人那么憎恨犹太人,非要把这些普通人置之死地而后快,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会做生意,还是由于某些犹太商人过于的为富不仁?作为一个亚洲人,我无法知晓这些,但是我要问: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当然我也看到了在恐怖气氛中普通人的善良,很多人竭尽所能的在救助、保护身边的犹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维希政权原本计划围捕24000人,最后只抓到13000人的原因。更多的法国人只选择漠视、熟视无睹,然而代价是遭受心灵的震撼与无尽的内心谴责。对于被抓捕的犹太人,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选择逃避。大多数人选择把事情往好处想,一旦发生了最坏的结局只能默默地承受,毕竟与命运抗争的人只是少数。

  影片的人物并不多,但是场景大小结合,摄像、取景很有讲究,人物刻画与背景介绍结合,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堪称上乘之作。

  《围捕》影评(五):我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的电影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我当初决定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了。这是一部关于二战的剧情片,我是知道的。但起初我并不知道它的主题会是什么,是反映犹太大逃亡,还是纳粹残忍的。看了片头,甚至还以为它会有美丽人生那样的幽默充斥的全剧。从演员名单,我也以为会有让雷诺的长幅演出,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什么的。可是都没有。

  从片头似乎就看出这是平铺直叙当时真实生活的一部电影。确实,就是生活。围绕着一些看似不平凡,却其实渺小的生命。曾经想放弃继续看下去,但想想,这也算是法德二战片的套路吧,所以还是坚持着看。中间有很多问题一直是没有看懂的,直到结尾也不明白。我想,或许真的没有人知道那些事情吧,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在二战当中,总是能反衬一些小人物人性的美好。处于劣势的人,团结、坚忍,还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乐观。可是这都不重要。这电影最震撼我的,还是远离血腥的真实吧。即便我们知道屠杀将要发生,但我们却一直没有目睹它,只有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恐怖气氛。直到结尾,我也不知道究竟他们用了什么惨无人道的方式屠杀了那些犹太人。或许这也是导演不想让我们真正看到的吧。那太残忍了。

  结局确实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当我看到存活下来的儿童之时,确实感到震撼。他们是历经了多少坎坷才活了下来。可是,那么多人,却也只有他们活下来了。这就是真实。

  《围捕》影评(六):《围捕》:黑暗之中的光芒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围捕》影评(七):历史就是那么残酷

  《围捕》影评(八):人性的善与恶

  看前稍微迟疑了几秒钟,怕是部虐心的法西斯屠杀血腥片。

  二战题材片层出不穷,优秀的导演一直在另辟蹊径一直在努力超越,因此有了1972年完成的1942年的夏天,1991年的地中海,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1年的上尉的曼陀林,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朗读者,2009年的无耻混蛋。

  这几部都是我尤其喜欢的二战片,优秀在于不同角度之表达,好几部看了电影不过瘾,还特意找来原著深度挖掘。除了无耻混蛋刻意表达血腥外(However血腥场面是用YY的形式反映的,德国刽子手们被砍头被削头皮被挖眼睛,拍手叫绝大快人心),其余的几部片子都尽量回避了种族屠杀的场面,以反映战争时期的爱情亲情为主,或表现犹太人的乐观豁达,或者是坚韧勇敢。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又有了人性的突破,而且人性的表达异于之前对于犹太人的自身悲惨遭遇或者战乱时期的爱情亲情描述,而是对慈悲心的深度挖掘,同时一笔带过的对比了人性善恶。

  法国维希政府的那段丑恶的傀儡历史在2009年前一直被包裹得很严实,2009年2月16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正式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曾大规模将犹太人遣送至德国纳粹集中营,并对此道歉。这部片子在法国政府首次承认历史耻辱之后应运而生,导演对傀儡政府的表达很大胆。

  影片一开始很美好,法国仿若庇护犹太人的大家园,在德国波兰战事如火如荼之时,犹太人能够在法国生活无疑是幸运的,在灿烂阳光与无忧笑容之外,隐隐的忧郁与担忧也仅仅通过小约瑟夫姐姐的眼睛表达出来,但是爸爸一直坚信法国政府会继续保护他们,大多数法国人的仁义善良友好让寄人篱下的犹太人有理由相信法国政府不会抛弃他们,孰知维希政府未经反抗便已屈服。法国导演的犀利从希特勒与部下的随意交谈中透露出来,让人汗颜。原话记不完全,大意是与西班牙的拼死抵抗不愿交出犹太人相比,法国政府的软弱真是弱爆了。反之,越是凶残的杀戮者越是崇敬勇敢反抗的民族。

  与维希政府助纣为虐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法国普通民众的善良美好,Melanie Laurent一出场就那么圣洁美丽,她扮演的护士眼神坚定勇敢,是在1942年7月那次事件中有良知的法国人代表。除外还有消防队的士兵们,有意放走犹太女孩的体育场警卫,通风报信泄漏机密的警员,奔走相告撕声力竭的房东奶奶,还有那个想要掩护邻居小孩却没有骗过士兵的善良太太,央求妈妈带走邻居弟弟的孩子。1942年7月16日,消失在巴黎晨曦里的7000个犹太幸运儿,历史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人性的光辉,那是黑暗中的微弱光亮,可贵,温暖。

  围捕是反映犹太集中营的电影里最少暴力的一部,虽然叙事手法显得结构不够紧凑,中部有些拖沓,让雷诺与Laurent的含蓄感情有些多余,希特勒家庭的穿插对比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但是总归是部另辟蹊径的好片,街头巷陌帮助过犹太人逃亡的巴黎市民应该让人牢记。

  (备注:经查百度,法国的“正义者”在二战期间帮助法国四分之三的犹太人逃脱了被送往纳粹集中营的悲惨命运,法新社统计,法国有2725人在战后因帮过犹太人而被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者”称号,人数仅次于波兰和荷兰。法国目前尚有200多名“国际正义者”健在。)

  助人者人恒助之,碰巧今日看到一则沈阳老板找寻并报恩21年前行善陌生阿姨的新闻,施恩与受恩者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温暖。

  (GS原创于2014年10月8日,成都。)

  《围捕》影评(九):相关影讯

  ◎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

  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围捕》影评(十):无声

  孩子与大人被迫分离,孩子懵懂的世界里存在着不安,孩子无辜的眼睛,面对画面的镜头,只让人觉得心酸。大人们无力的反抗只有屈服于枪林弹雨的威逼下,对于一次又一次踏上火车,没有人知道哪里会是终点。命运如此的残酷,战争!何为战争,谁没有家人,没有孩子,没有妻子。踏上火车的终点,无力的诠释,想要拯救,却无法做到。最后幸免于难的的人,活着,却又是那么的悲伤。孩子在旋转木马前,一直望着望着,不知道是在期待着什么,遗留下来的小孩童,似乎已忘却,他那无神的双眼却正在诠释着残忍。

  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愤恨,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疼痛,似乎想着如果可以真想去狠狠抽打那些埋没良心的人。为犹太人感到深深地沉痛,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围捕》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