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狂野人生》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狂野人生》的影评大全

2021-04-18 04:5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狂野人生》的影评大全

  《狂野人生》是一部由阿希姆·博尔哈克执导,娜塔莉·爱娃隆 /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David Scheller主演的一部传记 / 喜剧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野人生》影评(一):凉

  伯克斜背上割咙的羊

  飙着电单车发泄驰骋

  意外总是那么突然

  那么真实 那么心颤

  想哭

  这个片断与《北京乐与路》里耿乐骑着电单发生意外有点相似

  只不过前者是控制不住女人,后者是事业被挫

  《狂野人生》影评(二):不行,我一定要吐槽

  看到一大半,被女主这种无止尽寻找的自我给作吐了

  自从给房东打小报告后,隔壁的碧池每天生无所息所声,挺好的但我又感到破坏人家性福生活有点过意不去,这就是我的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举起双手接受,谢谢您给我的闹心,再猛烈一些,my lord.

  回归正题,见过各种各样的作死的寻找自我

  有的人把自己撕成丐帮走南闯北穿过南方北方沙漠大海最后晒得满脸斑不知道悟出甚;

  有的人住桥洞缺水缺电鸟不拉屎的地方除了感受到穷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悟出甚;

  有的人抛妻弃子剃个光头每天念经吃白煮豆腐为求化身舍利子也可能在饿死那刻悟出了人就不该作;

  说些正常的。

  有的人拼死拼活碌碌无为每天12小时卖身资本家可能是求着自己哪一天也是个资本家;

  有的人寻欢作乐游戏人生不负责不主动不关心永远一副似笑非笑心里却是一股厚厚的深墙堵着最想冲破的自我;

  有的人仅仅是茶米油盐孝敬长辈爱护小屁孩追求平衡却从未敢直视自己的内心;

  那问题来了,自我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要等它出现我才有机会尊重他啊!

  或许不停的尝试失败,最真实的最本质的自我就会出来见你了。

  追求完认识自我就该去死了吗?应该还有后续。

  当然就是按照最真实的自我去走下去,活出价值,哪怕只是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一粒尘埃,那也是你自我所给的价值。

  晚安。

  《狂野人生》影评(三):我们向往自由,但在对此无尽贪婪地追求中,这个词在心目中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我们向往自由,但在对此无尽贪婪地追求中,这个词在心目中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对uchi来说,摇滚、性、酒精、尼古丁、大麻、可卡因都只是对自由的追逐的一种证明,证明着她对一切传统、道德禁锢的宣战。于是她承受着这一切的所带来的痛苦,看似奢华珣丽地流连于各种组织运动、派对、活动以及男人身边。而她的内心却在一片渺无边际的沙漠里一路跋涉着,虽然渺茫,但始终心存希望,能够逃出这片华丽的废墟。

  当她第二次来到bockhorn 的车房,她的眼神像是看到了沙漠里的绿洲般,于是他们出发了,一路从欧洲经过中东,来到印度。

  这漫长的流浪似乎在印度的那场婚礼中看到了美好的终点,但天生的冒险者们对于这样的结局都会有着不由自主的抗拒——uchi正是这么一个冒险者。这样的抗拒在片中表现得相对温和友好,直至stone再次出现在她眼前。

  最绝望的,是当你奋不顾身挣脱禁锢后,才却发现自己一个巨大得令人窒息的牢笼。

  当她顺理成章地重回stone的怀抱时,以为自己重归自由时,Stone 即将结婚的消息以及Bockhorn的死给了这个女人毁灭性的的打击。

  至此,我无法得知在这一切一切以后,在她赤裸注视着随波而去的Bockhorn 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否真正明白到什么。但在我看来,最后的她,依然被自己囚禁着,同样地,在最后的最后,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

  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谁又能——或者说有资格——去诠释自由这样一个让人不顾一切地追逐并前仆后继地葬身其中的东西?也许死去才是自由的极致。

  《狂野人生》影评(四):真实就是不要太装

  由于过去成长历程是乖乖女形式,所以这种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电影,不太看得懂,但这部好像不至于看几眼就弃。

  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礼物,献给所有不肯泯灭真实感受的人,他们即使身处孤独、孤立无援,也决不精神自裁。

  我觉得电影中女主最主要的特质,是不矫饰,很难得。她爱享受,喜新厌旧,等等。这些是正统道德打压的,但她没有受污染,不会去假装不要。她说的、做的,都是出自当时的真实感受。虽然她任性,我觉得比“作”还是好多了。

  正统道德的虚伪,我觉得电影中的形象代表就是她父母和那个公社组织者吧。但满口道德的人,行事往往恶心,最恶心的就是矫饰一己之私,且不尊重别人。

  像她父母指责她时说的那些话,我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但仔细想想真的很伤人。她被说哭了,倒不是她脆弱,而是证明她还没有泯灭人性,还有自尊心。

  那个公社组织人,和她闹掰前的一段对话,虽然日常生活中也习以为常,但仔细想想也还是很恶心的。明明他想独占她,却侮辱她像性欲机器,还弄复杂的道理,什么自由需要节制巴啦啦。

  她活得挺天然的,并因此而强健。另外就是运气也不错,工作上比较成功,经济上不用担心了。

  网上搜了搜关于她和滚石乐队的事,没多少内容。再想一想,当时很有名,也说明不了什么。就像如果她红在现在,说不定我根本不感兴趣。有些因为精神特质出名的人,并不是她有多么完美,而是那个特质,正好是时代所需的。假如大家都活得有尊严、比较自然,那么这类人也不那么稀奇了。

  何况电影,肯定有聚光效应。就像女人不化妆怎么出席正式场合呢。

  另外,搜索看到,有说她是骨肉皮,倒是想到王菲,不晓得算不算中国版的Uschi。对明星了解甚少,也懒得去深究,如果有人看到了,不同意可以发表见解,但不要跟我吵。

  《狂野人生》影评(五):注定孤独:有些鸟儿的羽毛太美丽

  我不得不承认她的性感与迷人。剧中很多男人看他的眼神,都是那样专注。即使是在与别人对话的时刻,眼睛也不自觉的瞟向她——巫琪。

  一开始离家出走,并不知道她的去向。其实她本没有去向,她热爱流浪。但她又无法完全脱离尘世的一切,她渴望出名。所以在街上游行示威时,她抱起双臂,引领着身后的一群警察,冷艳地迎接记者的拍照;所以去当模特时,每一个姿势,都透露出她渴望出名的心情。然而,当她的一个半裸造型连专业摄影师也惊为天人时,她反而毫不在乎,随意拿起一张照片,问:这是谁?

  摄影师回答:贝克。一个全世界流浪的人。

  那一刻,我看见巫琪眼中的渴望。

  整部影片,巫琪基本上没有穿过内衣。完全是蕾丝镂空装束,我想,这样的装扮放在今天也是能吸爆眼球的,更何况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也是巫琪的标志——追求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自由。

  这种追求带来的结果,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害人害己。

  和贝克在一起的时候,巫琪厌倦了居家的生活,所以投向另一个男人斯通的怀抱。然后这个著名的歌手仍然满足不了巫琪内心深处对自由对漂泊的渴望,所以巫琪走了。离开了这第二个她深爱的男人,离开了音乐会和名车,带上毒瘾,去寻找贝克。

  贝克没有再一次让巫琪失望。他带着巫琪到了巴基斯坦,印度。在一座庙宇前,贝克告诉巫琪,当地的高僧说她很像庙里供奉的女神,唯一的区别是贝克的头还在自己肩上,而庙中的女神将男人的头提在手上。

  那一个瞬间,我忽然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翻开的塔罗牌。

  “这是最后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贝克的声音很低沉。

  “上面说的是什么意思?”

  “只有死亡能让我们分离。”

  两人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婚礼,巫琪认为是一场游戏,正如她自己说言:“我爱贝克超越自己的生命,但我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是啊,怀孕后的巫琪也说,你休想用这个拴住我。

  有些鸟儿是牢笼无法困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而贝克显然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巫琪流产后他烧掉了一堆羽毛,然后用沾满鲜血的手为巫琪擦拭脸上的泪水。其实贝克也烧掉了自己。

  漂泊到了墨西哥海滩,斯通居然钻了出来。贝克看着斯通的眼神充满敌意,而看着巫琪又让他充满了矛盾。

  巫琪在亲吻斯通的时候,得到了一句回答:“我已经结婚了。”

  泪水突然从她眼中掉了下来。

  而第二天,贝克赤裸上身,背着一只羊,骑着摩托,奔驰在路上,尘土飞扬。他左手握拳,冲天挥舞,并大声叫着一句土语。我有预感,贝克的生命到了尽头,巫琪这样的女人,不是他的生命能承受的。他所追求的自由,不够纯粹,没有巫琪的觉悟:我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

  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这是种什么境界?

  巫琪最终看到了贝克的尸体,她在那一刻,发觉自己的追求像是一种咒语。一夜之间,生命中同时最爱的两个男人都先后离去。而让我这个凡人意外的是,我居然并不认为她同时最爱两个男人是荒唐的。

  或许,有些鸟儿的羽毛太美丽,才注定孤独,只能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