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手写真》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杀手写真》影评精选10篇

2018-07-09 03: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手写真》影评精选10篇

  《杀手写真》是一部由朱利斯·舍夫契克执导,Milan Knazko / Pavel Gajdos / 达格玛·维斯科莫娃主演的一部短片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杀手写真》影评(一):律师父母和律师是啥关系呢。。。

  中途进场,在黑暗影院寻找座位

  背对着大屏幕,那个老男人冷静的猛扎自己手心,整个大屏幕溢满污血

  不知道是不是冷气太足,有些不寒而栗

  我觉得杀手第一次下手,其实是为了钱,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萧条,他是个喜欢维持外表体面的男人,所以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金钱

  可是在抽屉里拿钱的时候他看到了那张令他心动少女照片

  似乎所有步入中年的男人对于青春期中的少女都有种难以言表感觉,尤其是把这种感觉付诸行动后所带来的刺激,以及犯罪后仍可以逍遥法外都令他感受兴奋,从此开始变态生涯

  当然,整个过程其实很短暂,强奸是在捅刀之后还是之前我没来得及看明白,一切都已经结束。

  律师说,是他一开始就已经变态,还是社会促使他走向变态;他在假象这场官司或许会令他功成身救,可以令他父母满意,或许可以给他理由去找那个他思念姑娘-EVE

  这个杀手很冷静,冷静的表面下有颗疯狂内心,他的危险在于他认为自己很特别

  我觉得所有认为自己很特别的人都很危险,因为这种情绪容易极端失控;而且他们的精神力量会变得十分强大,在说服自己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旁边的人;

  律师看起来被他迷惑了,他原先希望以杀手神经正常法律的空子免罪,可随着他调查深入和对杀手的了解更多,他已经不能再维护自己的初衷

  每个人都犯有原罪。

  就像杀手的老婆,她和杀手在合适时间遇上,互相利用;她能自欺欺人,杀手则需要一个老婆来使他的身份更为体面;

  律师后来崩溃了,他大概已经无法再用简单善恶,有罪和无罪来判别他的当事人,杀手有罪,那么试图帮他辩护的自己是否有罪,这个迫使人犯罪的社会是否有罪,人们依赖的法典又是否正确

  所以他试图寻求慰藉,他把受害人的照片给杀手的老婆看,其实这招挺恶毒,杀手老婆也崩溃了,没法承受这一切。

  之后呢

  总觉得导演处理这个杀手的时候总有些欠缺,感觉像汉尼拔博士的前身,冷静残酷更变态。

  所以我说杀手其实一开始不想杀人,他是为钱为谋生,只不过突然内心的变态因素被激发,接着一发不可收。。。

  但想法嗤之以鼻。。。

  好吧,那我问你,

  律师的父母和律师是啥关系呢。。。

  为什么他们从来都不给律师回信

  《杀手写真》影评(二):你还是个乐观主义者么?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我劝你别看这个片子。因为八成会产生两种结果:1.你认为片子纯属扯淡故弄玄虚 2.你就此不再乐观,失去了纯洁阳光心境

  当然,这是个笑话。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认为生活快乐痛苦并存,社会是黑白皆有,活着也该既有愤怒也能达观。因此我们基本都是乐观与悲观并存的。可是片子的编剧大概不这样认为。他塑造了这样一个世界,纯洁在其中被狠狠的质疑,快乐在其中被无限的缩小,道德在其中被严肃的拷问,观众就如同在河中央,不知道该上哪边的岸,因为根本不知道那边才是光明彼岸

  一个因2年内8次谋杀被起诉的杀人魔,一个闻到血的味道就兴奋,杀掉小女孩就如同杀掉一只鸡的变态狂,一个从小因父母虐待仇恨社会,却对妓女妻子心存悔恨的人,一个在行刑时刻温和安定平静的人...一个在片尾与我们的帅哥律师紧握双手,淡淡的问道:How do I look的人,这无数的身份重叠起来,早已解构了我们心中非黑即白的善恶标准

  贯穿全片的总有这样一个质问:怪物到底是我们造的,还是天生的?如果以谋杀来惩罚谋杀,我们的世界又会不会变得any better?杀手不断重申到他是救世主,他要将世界从狼人,吸血鬼幽灵威胁中解救出来。并说,在审判日到来时,他会被人们祭奠。这样的口吻实在与七宗罪里的JOHN DOE毫无二致---好玩的是,七宗罪也留下了那样的疑惑:社会对罪恶是否也该负责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提片子的时代背景。30年代初的德国--都知道,是纳粹火种正在暗暗酝酿的年代。一战后的阴影还笼罩着德国,经济崩溃下压抑狂躁人心随处可见。我并不是说片子一定有这样的暗示,然而这样的时代设定多少是有用意的(1933年1月希特勒正式掌权,并开始全面发展军备,同时思想控制民众),杀手口中的“狼人,吸血鬼,幽灵。。。”是否有微妙的指代呢?在一个疯狂的年代,用另一种疯狂来实现所谓的“布道”,是否只是种极端化的无奈呢?

  不得不说的还有片子的艺术特色。既是讲的30年代,那就难逃脱黑色电影的风格。这个片子的黑色电影范我倒觉得是发展出了新的高度。全片几乎没有白天的场景黑夜的场景以幽蓝色基调,大量使用对比光。非常规镜头特写,鸟瞰,斜45度景深镜头)随处可见。此外,剪辑也很有特色。典型例子就是杀手的老婆MARIA(MARIAN?)看到丈夫变态行为的照片后内心崩塌绝望表现方式:女受害人的形象一帧帧"倒映"在她的四肢和躯干上,以LAP DISSOLVE的剪辑方式“放映”.我表达能力有限,大家还是亲自看看吧。配乐方面,压抑和天籁并存。

  实话说,看完片子走出影院,我顿时觉得回到了光明世界。明天一觉起来,把片子忘得一干二净也不是不可能。终场字幕出来的时候,很多观众都静静的坐着,还没从压抑中缓过来。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小日子还是要继续,所谓生活虽不快乐,但也能活得乐观吧。

  《杀手写真》影评(三):十足烂片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节参赛片,冲着重口味类型片去看的,结果大大地上了一当,除了手心的一个坑之外啥也没看到。据说是根据真实史实改编的,平淡无奇故事偏要故弄玄虚,有几个地方还狂玩形式主义,令人厌恶。貌似悬疑惊悚,实则口水多过茶,光说不练,结果等到最后居然啥奥妙也没有,主题就是那个永远一副欠抽脸的白痴小律师一开始就挂在口上的社会让人变恶魔,感觉被骗了。戏不够就用音乐来凑,偏生音乐刻意做作,完全协调。看在妓院里那个女声插曲还算惊艳和杀手造型的份上好歹给1颗星,不然直接0分。这种片居然拿来参赛还能入围简直岂有此理,是我从05年看电影节以来最烂的片子,不管别人怎么看,对我而言就是一大烂片,要不是心疼买票钱兼好奇想看看到底弄什么玄虚,我早就退场了,难为我哈欠连天的坚持到最后,我容易么。这片子可以直接无视,最多看看预告片和剧情简介,下载都浪费时间。

  开场前就宣传会有映后导演主演见面会,但主持人对着下面稀疏的观众多少有底气不足。开始放映时跳出了高蒙的片头,我还以为这部捷克片是高蒙发行,谁知道片头结束就CUT片亮灯了,估计是放错了拷贝。半分钟后换了拷贝熄灯开始,可此前在等待放映时的背景古典音乐居然还在响,只是声音不大,被电影的声响盖了下去,2分钟后才完全消失。放映过半后进来一大批挂牌人士呼呼啦啦塞满了前面几排,不知道有没有评委在内,看了一会有人觉得没劲又退场了。终于等到放映结束,导演(上图左一)和男二号(上图右一)等人出来见面,上来先用中文问好,接着用流利的英语发言。毛头导演才30,男二号29,可片子却拍的死气沉沉互动环节用有个观众夸奖导演的手法老练,看不出是第一部剧情长片,还说这片的题材和《沉默羔羊》有点像,结果被翻译小姐抓住大做文章,在给双方翻译时加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进去,对于该观众提出的用被女友离弃和父母忽视来解释小律师不合常理的行为未免太肤浅的话装作没听见,却无中生有的“翻”了很多内容,一时词穷表达不清导演还没听懂,激动之下把导演在纽约学习过给说成了在伦敦。听了几个问题基本证实了我对于导演水平判断,到最后一个观众问题被一个天津记者抢去问演员塑造角色是否承受压力大路问题时再也没兴趣听,就退场了,导演可能以为我去赶场吧,这样也好,哈哈。

  《杀手写真》影评(四):Normal or abnormal?

  6月15日(周一),18点30,上海影城2号厅,捷克电影《杀手写真》(NORMAL)

  这是我第一次踏进影院观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就选中了一部角逐本次金爵奖的影片,该片中文译名与英文名相差甚远,英文叫“NORMAL”;中文则译成《杀手写真》,这更贴近剧情。

  影片放映前,颇为紧张年轻翻译简单地向我们观众介绍了“NORMAL”是捷克导演朱里乌斯•舍夫契克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放映结束后将有主创人员与观众的交流活动。我是看了“完全电影手册”后被该片的情节所吸引,后来(15号)当天查了网上的排片表,居然(15号)今天这场是本次电影节《杀手写真》放映的最后一场,所以我无论如何也要赶上这一场。在坐了两辆公交车经历了无数次堵车之后(我还走了至少两站路,公交车改道了),终于来到了久违了的上海影城(犹如来到朝圣地一样)。

  直到6点35分,电影屏幕上开始放广告,后来出现了法国GAUMONT公司的LOGO,本片不是捷克电影吗?难道法国也参与投资了?结果几秒钟后,片子被拉掉了。原来放错电影了,唉!这也是个小插曲。

  本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影片开头情节异常紧凑,导演在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犹如好莱坞大片一样,开头一定要先HIGH一段(先来一些刺激的动作,追车场面之类的)。等这一段戏告一段落了(可能有十分钟),突然屏幕上出现了片名。然而此时我已忘记还要映片名这事(我已经入戏了)。本片氛围拿捏地准,画面构图很出色色调灰暗,完全体现了本片的黑色主题。本片背景是在1931年,德国,经济危机后的第二年,显然社会环境压抑,人们的生活也贫困

  我觉得本片真的不像是该导演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他同时是本片的编剧。感觉手法很老练,在叙事上也是干净利落,很流畅。本片源于一位精神病医生医学报告

  (犹如论文一样)本片开头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杀人恶魔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导演塑造了杀人恶魔理性一面,杀人狂见到年轻律师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头发整齐吗?监狱里没镜子。”即使在牢里,杀人犯总是一身西服,说话富有哲理,却又流露出极度的凶残

  本片叙述了年轻律师参与为杀人恶魔辩护而经历了一系列身心体验走火入魔——进入了杀人恶魔的内心世界。律师后来的所作所为犹如杀人狂内心的影射一样,律师也变得暴力,内心无比纠结。本片视觉效果很炫,在现实主义风格上融合了超现实影像风格,结合了一些电脑特效。

  在律师内心纠结,显露出真性情时,瞬间,我的内心也陷入了漩涡中(入戏太深),我充满了愤怒,要用暴力——要揍扁看不顺眼的人!

  本片有一段颇具迷幻风格的场景,律师进入了一个SEX BAR里玩乐。配乐飘渺,我很ENJOY其中一个漂亮女子独唱的那段场景。在刚刚沉醉时,画面掐然而止。

  漏了介绍男主角了。我们的男主角很帅气,瘦高,一双略显忧郁大眼曾经踌躇满志地接了这个案子,到后来却难以自拔。我很喜欢影片中表现男主角梦境的一些场景。

  影片接近尾声时,再次提出了这个贯穿整部影片的问题:杀人恶魔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就的?显然这个杀人狂的基因里具有嗜血的成分。SOMETIMES, WE ARE VIOLENT, BLOODY, TOO. 但还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个人的成长。杀人狂从小家庭不幸福,生活艰难。

  影片没有深刻批判这个恶魔,有时甚至是为他辩护的。这是个双面人物,还扬言要用自己的这种行为去改变世界。

  本片结束后,在我旁边的观众大呼看不懂,不少人不等和导演交流的机会了,就离开了。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能让我们看到一刀不剪的电影。本片绝对属于“限制级别”的。

  真幸运能遇上这次主创人员与我们观众现场交流的机会。其实我知道在场有不少观众是理解不了本片的,一头雾水。台上来了三位剧组人员:导演,男主角,女制片人(他们都会说英文)。有位女观众问:导演和男主角多大年纪?她可能感觉要中年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结果导演说他才30岁,不过长得有点老。男主角29岁,但看上去最多25岁。导演很搞笑的,他反问那位女观众:“你几岁啊?”导演似乎要现场征婚了,哈哈!

  朱里乌斯•舍夫契克导演是标准的学院派出身,功力深厚啊。导演说在真实事件中,年轻律师在案件结束后就离开了那个国家,不知去了哪里,他只是为了躲避现实(注定他的辩护是失败的)。

  又要说到开头那个年轻的女翻译,老是出错,而且会很主观地翻译一些内容。导演说他以前在纽约•••结果翻译说成“伦敦”。我们现场观众都听出来了。而且该翻译数学不好,遇到数字就翻译不出了。

  不过还是挺羡慕这些翻译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去参与一些国际活动,要多锻炼。

  我感觉本片拿不了最佳影片奖,因为本片涉及的话题有一定争议性。但能拿个奖。按5星评分标准的话,本片我打4星半。一般人看不懂本片是由于本片叙事手法及视角独特,主题模棱两可,本片给了杀人狂很多人性关怀,而律师则是他的镜子——这样理解本片就顺畅了。

  后续:6月21日电影节闭幕及颁奖仪式。我期待着《杀手写真》能得奖(虽然其他十几部参赛片我一部也没看过,限于财力——只能挑最感兴趣的看)。

  终于不负厚望,《杀手写真》拿到了最佳导演奖。这个奖份量挺重的。朱里乌斯还是自我感觉很好的一个人。

  《杀手写真》影评(五):Normal:半梦半醒的遮羞布

  本片曾在上影节拿过最佳导演。由于不清楚那一届参赛作品整体水平如何,不好做评价。但就今天影片呈现的结果来说,出色的确出色,但不够拔萃。

  这种缺火候的感觉从故事展开之时便开始了。本片头一句话便是“本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大萧条前的德国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甚至可以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开膛手杰克相比肩的连环杀手,围绕他被捕至行刑这一段时期以辩护律师视角作了一系列侧写。本片在双主角设置和表现形式上随处可见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影子,但是缺乏后者一气呵成的感觉;虽然强调真实故事,但场景设计上的所谓“哥特”感和灯光的运用甚至在向欧洲奇幻的方向靠拢。

  影片以年轻律师的视角导入和展开,作为被指派的辩护律师,其辩护的论点便是杀手是否精神异常。尽管从头至尾他都极力想证明杀手是失常的,但最终,事实和医师们的论断一样,他是一个正常人,即片名中的normal之意。在这一系列的探求过程中,律师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杀手的妻子,被害人的父母以及调查官。在这些人的侧面描述中,杀手之所以成为杀手的前因后果慢慢显现出来,悲剧情节和时局背景也让人不无嗟叹。而主角在调查的过程中也数度陷入迷失,无法自拔。

  虽然整片的成色颇佳,但这种定位不准的情况确实影响了观感,并非点到为止,而是讲到一半戛然收声的感觉。至于有没有破坏结构,就见仁见智了。

  本片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隐喻和暗线。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发生在教堂里,并且给了耶稣受难像一个近镜头,同时杀手手心同一位置的伤口也清晰可见。结合角色的坦白,似乎是在声明其所谓神性和神之使的意味。其性之恶毫无疑问是恶劣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但却没有深入探讨,也并未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和意见评判,这在一部描述有了定论的历史事件的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同时也会给观众带来困惑,将是非评判留给观众,虽然在艺术片中很常见,但是从历史犯罪片的角度来说,我本人并不是很支持。

  影片进行10分钟左右,就将主旨句再三重复了出来:魔是人造还是天生。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在其后还重复了几遍,但展开也缺缺。作为是非由观众评判的电影来说,本片运镜和角度并没有那么客观,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论据。而作为故事片,又有点没头没尾。主角年轻律师与父母通过一封封家书慢慢展开,并且告诉观众亲子关系并不好,但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给出理由。水和蜡烛这两种意象分别在双主角的场景中反复呈现:象征希望的烛光在杀手的镜头中预示了其精神状态和前途命运,最后随着一条条生命的流逝也渐渐熄灭了;而水作为情感的暗示,不仅仅是主角每晚放松的方式,全身浸入水中也有着宗教上的浸洗的意味。同时还象征了与其分别已久的爱人。这个小镇(监狱?)的城门也一次次随着主角的行动展示出来,由于本片基本上都是夜景,仅在主角爱人出现的场景时换成白天,这种蓝色滤镜带来的压抑感在城门的陪衬下愈加冷峻。

  本片的高潮部分应该是最后的公开审判,此处和之前的几个越顶和俯拍都很有想法和技术。但可惜的是,剧情在此处并没有将矛盾激化,反而转的更加内心化,主角自身思维的混乱也让这里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没有像样的辩护词也很让人大跌眼镜。影片最后终结于欢庆的烟火,此时主角将早就十分明显的暗示讲了出来:纳粹德国的崛起。将个人的恶和国家、民族的恶结合到一起来讨论升华,想法很高明,但是如果是以本片一直强调的社会塑造人之恶的角度来看,虽然明显是说人民无法决定自己命运,但不免有种为纳粹鸣不平的感觉。

  杀手Peter Kurten的扮演者神似中年的Jack Nicholson,表演风格也十分神似。其出场能夺取大部分的光芒,但苦于整片都十分压抑,所有人的表演都像是梦游,唯有他能带来一丝激情。当然这种半梦半醒之间的感觉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但对演员来说,的确算不上是好的处理方式。

  总而言之,由于我本人接触艺术片的数量相当之少,而接触小语种影片的数量更是几近于0,这次难得的机会对我来说也是一项很有趣的挑战,以上所言也难免有不当之处。但综合来看,虽然我昏睡过去了大概10分钟的段落,本片还是称得上是一部值得看同时不一定值得推荐的作品。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69223/

  《杀手写真》影评(六):《杀手写真》:甘被欺,勿惊醒

  文/衡·Isabella

  自负的爱情不怕被对方欺骗,只怕被外人戳穿。

  ——衡·Isabella

  玛丽崩溃了,在看了律师给她的所有关于她丈夫的案情资料照片之后。她曾爱过一个人,但是被伤到体无完肤,甚至不惜离开曾经的伤心地,选择到另一座城市做站街女。这样的女人,爱的越深,毁灭的力量就越暴烈,尽管她到另一个城市开启另一种人生,但还是陷在报复自己上一次爱情失败的漩涡里,不肯上岸。直到,她邂逅了另一场爱情。

  那是一个深夜,玛丽站街的时候遇到一个男人,深夜独特的光线,勾勒出那男人性感的气息。玛丽再一次妖娆的沉沦,沉浸在她无法忽略的爱情海里。

  她深信,眼前这个男人,是对的那个。

  她需要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需要她,他们彼此如同南北极的磁石,从生命最强烈的细胞基地迸发出强烈的彼此需要的讯息,她说这是爱。他也这么认为。

  可是,两年后,在一个阴冷下雨的夜晚,玛丽痛苦到不能自已的蹲在一座教堂外,不能放声痛哭也不能阻止教堂内即将发生的逮捕。她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次爱情选择,在一座教堂里,荒唐的面临失败的再一次挑衅。她怎么肯相信,她怎么会舍得,她怎么能放弃!她的爱情无法再承受一次失败荒原的大举进攻,玛丽别无他法,这是她的丈夫要自己做出的抉择,他需要她这样为他做,她爱他,爱到他要什么,都会给。

  他,是恶贯满盈的残暴食人恶魔,他是彼得·库尔登。这个名字用9条人命和7桩杀人未遂案构成,他的律师见他第一面,及其肯定的认为,他是精神疾病困扰导致的行为失控。

  笑话!他理智、冷静、思维清晰。只不过,他嗜血成性,以杀人为乐,为鲜血痴迷,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每一次犯罪得手和失手的细节。他最后的遗愿,是想让死亡慢点结束。他想听到自己的血流声音。

  这是《杀手写真》赏给伪善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野兽到底是天生就存在,还是被社会环境所造就的?这个问题,律师维尔纳最终得到了答案。二战爆发,法西斯屠遍全球。

  整部影片的色调只有阴森的惨白、深蓝、深紫和漆黑。最刺眼的,就是血的鲜红。玛丽,在浴缸里割脉自尽,满满一浴缸的暗红,衬托着她通体的惨白。这样的色调,给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压抑感,影片表现出来的镜头,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但是荧幕上逼仄而来的压抑,人性的扭曲,坦然的恶行,让看过此片的人心中被满满的塞了一团抑郁。由于原声说的是非英语,荧幕上的字幕又是翻译的英语,中文字幕看起来比较费劲(打在荧幕底部的LED上),所以看过一遍之后,对影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人性的恶究竟源于何上,不过观影过程中,还是会对因语言障碍而被阻隔的理解,抱有遗憾。

  凭心而言,这部片子哪怕出了国语翻译版,我也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因为拍的好坏,单是那股压抑,就不想再折磨自己第二次了。,不过,这点也恰好说明了影片导演的高明之处,能让人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的影片,也非等闲之辈。

  归到最后,还是觉得库尔登的妻子玛丽是比悲剧还悲伤的角色,这女人,一旦走进爱情,哪怕一直被对方欺骗,也不愿意清醒的认出对方的真面目。

  到头来,落得个人去楼空。爱情没了,后半生还在。如果有人当面用你不堪的爱情给你一记嘹亮的耳光,别忘了捂着脸抹干泪好好想想,这场梦醒了,脚下的路还能通向更远的地方。

  2014.4.21 02:00

  衡·Isabella【戳穿才是真爱】

  《杀手写真》影评(七):是艺术的暧昧还是交代不清——《杀手写真》!

  虽然电影节真正要去看的两部电影还没有去!

  但是今天的电影节观影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太奇妙了!

  我今天很准时下班!

  很忐忑的心情等待946!

  还少坐了一站路~香花桥就下来了!

  想想下来的好!不然要等很久!过去的时间正好赶上差不多开场!

  我去问了下门口的检票小姐!

  说让观众先进场~我就站在门口等待观众一个个进,影城大厅聚集了好多人!

  和我一样挂牌的朋友也很多!我都担心没有空位子!

  结果进去发现,只有坐了大概一般!5成都不到吧(在我后面进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其实我就是知道这部应该是不会满座,所以才信心满满的一个人前往的!

  进场之前,挂牌的都站在一边等着进场,突然有一行4人左右从我旁边侧身直冲放映厅,志愿者工作者想拦住的,结果听见领头的小姑娘很有气势的说了句,这是这部影片的导演!

  我就想这貌似不是首映啊!难不成导演场场都亲自到场?

  然后差不多导演进去后不久就让媒体进去了!

  我就跟着几个外国来宾和几个抗摄像机的大叔一起进去了!

  工作人员还向我鞠躬,说谢谢!

  当时感觉好极了!

  瞬间高大了!

  -----------------------

  进场之后发现前排好像都是挂牌者,我就神兜兜的坐到大概4还不是5排(至少到电影开始我的前面一直到第一排之间是没有人坐的)。

  然后翻译小姐很年轻很威风的上来说等下电影结束后导演会带着主演们和大家见面,希望大家配合之类的!我又轻飘飘了一下!

  想起自己照相机也没带,也没办法做什么记录,随即心情又平复了!

  ----------------------------

  电影开始,高蒙的LOGO出现,我一惊!啊!原来是大片啊!还是法国公司发行的!

  结果放了一会关掉了!我默!

  过了好一会,片头重新开始,电影也开始了!

  原来之前是放错了啊!

  我对电影节的放送一直很宽松的!但是这不是日本片!要是字幕一塌糊涂,观众不就完了!谁听得懂捷克语啊!

  还好!还好!这部电影的对白本来就不多!演员难得说一两句话!所以基本字幕算是无延迟,和原本的英文字幕对比了下!应该没什么大错误!虽然我英文啊看不大懂。

  -----------------------------------

  放映条件是不错!

  但是影片质量还是需要啰嗦一下的!我旁边的媒体大叔好像曾经睡着过!= =

  我曾经打个几次哈欠,以及分神发了几次短消息告诉瓶子这片子很无聊外!

  基本还是很认真的看完的!

  瓶子说我不懂欣赏这种高雅艺术!

  欧~我是不懂,我完全完全觉得这样的表现手法不是什么艺术的暧昧!

  而是刻意含糊不清,以配合电影的画面感!

  以致让像我这样完全不了解那个杀手那个时代背景的人简直云里雾里!

  那句不断重复“杀手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我们创造的?”的话

  我可以知道导演想表达的是这句话就是电影的主线!

  但是我看完电影感觉主线不是在描写这个!

  后来看到他在更衣室里估计是灵感爆发,狂念辩护词!

  我突然想到了《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干的》这部日本电影!

  我想如果《杀手写真》也用这种手法拍摄那我估计还好看一点!

  但可能就不会是参赛影片了!

  ---------------------------

  影片中有好多我感到莫名质疑的地方

  第一

  电影说杀手小时候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才变成这样的

  但是是什么呢?我完全不知道!难道这部电影是只拍给认识杀手的人看的吗?

  第二

  律师渐渐的被杀手影响了,他将自己的遭遇与杀手的行为联想了起来!

  但是表现的一点也不深刻!

  我完全看不出他们的共鸣点在哪里?

  第三

  电影以律师的角度切入,我原以为是去调查他的一件一件杀人事件来慢慢改变对杀手的看法!

  欧是我太肤浅了!

  20年前的杀人案描写的很详细!但是之后的不管是杀人还是杀人未遂都基本草草一笔带过!

  甚至有些可能只报了下名字!这样的手法是不错!毕竟20年前那是第一起谋杀案!

  从我的感官来看!这些命案的主次没有分对!或者是电影他没有交代清楚那20年前的谋杀案到底代表了什么?

  他大量得刻画了死者的父母,那律师为什么要打死者的爸爸呢?

  我太莫名了!

  -----------------------------------

  当然!

  这部电影成为金爵奖主要参赛电影!也有一部分人说这部电影实在太出色了!那他一定有他的优点!

  第一优点!画面!!

  太哥特了!

  我大概走出放映厅看什么东西都还是蓝色调的!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律师冲进杀手妻子的房间,慢慢讲述杀手罪行的时候。

  我感觉妻子其实都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认!所以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再次摆在眼前的时候,那些被杀到的女人、孩子的脸在他身体的每个角落绽放!他们在笑,在游戏,在戴临死前的首饰……

  最后!

  妻子被关在自己的身体里,不断地尖叫!!!!她其实承受不了这些!但是却在内心反复忍受着!

  再喜欢的一幕就是妻子她自杀的场景!这里的画面效果做的太出色了!从浴缸四周溢出的红色血液,就好像释放了她内心的忍耐一样!

  至少这里我震撼了一下!

  第二优点!音效!

  音效真的也很出色,虽然有人说感觉戏不足才用音乐来抵!

  我倒觉得不是!因为音乐的收张变现得很好!

  最出色的要数和妓女跳舞那一段,女歌手的高音以及突然停止都恰到好处!和画面配起来!这算是电影最有亮点的地方!

  第三优点!……………………好像没了!

  我说不出了!基本就是一部画面出色情节莫名的文艺剧情片!

  MAMA~~要是真有喜欢这部电影的可以当我这些都是废话!

  -------------------------------------

  电影结束!如期的见面会倒是把气氛拉了起来!

  首先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了一下!

  律师男主角很帅气!导演也同样很帅气!

  然后之前那位很神气的翻译说让大家提问!

  坐我边上的媒体大叔的边上的小姑娘很踊跃的发了言

  问了些比如这是第一部电影吗?导演几岁啊!当中还有个关键问题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位姑娘连问的几个问题,观众笑倒一片!

  原来这是导演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之前说是学院派,都是拍学校什么的)

  学院派?!我突然了解为什么电影会拍成这样了!

  不过说是大制作,最后爆出也只不过是200万的投资!MA~也算华丽!

  有个观众 我估计是不看好这电影,但又不能说的太直接!

  所以首先先夸奖导演说手法老练!看不出是第一部大片。到这里,翻译姑娘还挺高兴!

  后来直切主题,说题材与《沉默的羔羊》很像,被女友离弃还不是被父母忽略来解释律师的不合理行为是不是太肤浅了?

  翻译姑娘脸色就不对!

  好像分成了两次翻,而后一次我可以用我那蹩脚的英文听出来他并没有把原来的意思表达出来!

  感觉像炫耀自己英语一样,把观众晾在一边和导演两个人自行交流互动起来!

  看到这里我是都没什么兴趣了!心里只纠结是不是要看下一场于佩尔的《禁色迷情》!

  在最后一个200万的问题后,见面会结束了!

  我走出放映厅,发现了所有来宾证的分类海报!

  我正看的入迷,感觉有人点了我一下~我还没回头一小哥差点撞上我。

  等我回头的时候!小哥拿着话筒背对着我在接受采访!

  敢情刚才点我的是记者小姐?可能看见我头颈的红绳子以为是同行才抓住那个小哥!

  我赶紧回家找车站了!

  瓶子建议再看一场就没车回家了!

  那免费观影计划就失败了!

  O!

  还是乖乖回家去了!

  要是《头号公敌》没满!我就去了!

  唉~~~~

  -----------------------------------------

  期待20号的《群青》

  21号的《山形尖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