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噪音》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爱噪音》经典影评10篇

2018-07-10 03: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噪音》经典影评10篇

  《爱噪音》是一部由刘峰执导,后海大鲨鱼 / PK14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噪音》影评(一):年轻时候 做什么都是对的

  年轻的时候

  我们可以大口的吐痰 然后在打篮球的时候欺负那些固执老头 可以半夜把啤酒瓶摔的到处都是

  年轻的时候

  手里永远会有一把蝴蝶刀 打望着过路的美女和怯生生的刚放学小孩 如果有人尖叫的话就感到很有成就感

  年轻的时候

  通宵网吧吞云吐雾 在没有人的黎明手里捧着热腾腾的汤边喝边尿尿 然后回去在父母的斥责中倒头就睡

  不管怎么样,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凌驾在生活之上的肆意感觉不是一直都是我们在追求的吗..

  后来开始叛逆了,叛逆的标志就是要在窗口莫名其妙的仰望天空思索人生,跟傻逼一样戴着耳机在路上走。没想到不知不觉就被音乐弄得多愁善感了...

  那个时候刚上高中,听的都是魔岩三杰什么的。 一边听还一边鄙视别人,几个人,在自己世界沾沾自喜的,偶尔摆弄摆弄吉它什么的,还没有萌生梦想的时候就跟那些摇滚歌手一样鄙视梦想。

  我清楚的记得自己经常看地下的摇滚杂志,里面左小祖咒说的一句话我至今难以忘怀,他说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咬到自己的JJ。

  反正在我印象里 摇滚本身和歌词基本都是和性,要不就是性冲动联系都一起的。就算不是,也是由性和性冲动催发而成的。意思就是透过表面说到底了都是性。

  当时我还小,不理解这些话。后来我长大了 进了豆瓣的月亮组,我总算弄明白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在我来北京的时候有一天在出租车广播里响起.....高级动物

  矛盾 虚伪 贪婪 欺骗

  幻想 疑惑 简单 善变

  好强 无奈 孤独 脆弱

  忍让 气忿 复杂 讨厌

  嫉妒 阴险 争夺 埋怨

  自私 无聊 变态 冒险

  好色 善良 博爱 诡辨

  能说 空虚 真诚 金钱

  哦 我的天 高级动物

  地狱 天堂 皆在人间

  伟大 渺小 中庸 可怜

  欢乐 痛苦 战争 平安

  辉煌 黯淡 得意 伤感

  怀恨 报复 专横 责难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可怜的窦唯在我来北京之后的那年夏天去烧了新京报记者的车..他依然叛逆着 。我们那个时候莫名其妙的开始悲天悯人厌恶社会

  租的房子里一直都是最大声音音响 偶尔摆弄一下DV,一伙人不是在打牌就是在弹吉它 或者是在用DV偷拍对面宾馆神出鬼没的鸡。到高三了还觉得高考是离我们很遥远事情

  半夜的时候,兄弟几个会准时的去24小时兰州拉面吃热腾腾的拉面和冰镇的啤酒。回来拼命的用凉水洗头然后摆弄好头发安心的睡觉。大家的激素分泌的都很旺盛,躁动着 ,一直不停。

  这种日子结束在一个周六。中午考试回来的时候。借来的那把昂贵的吉它被人偷了。就像是晴天霹雳一样。快2000块对3个人来说不是小数目。我那个时候每个星期生活费是50元。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节衣缩食天天馒头咸菜几个月后,才还了一半。我至今都不知道那段日子是这么过来的,换租了几平方的小屋子,晚上不开灯怕费电。后来的后来,才知道是一个朋友朋友偷走的.....梦就这样醒了。友情什么的很早就有人背叛了。

  以后真的就没有再拨动过琴弦

  我想我今天之所以变得这么老老实实的低低调调的跟那段经历有莫大的关系。后来我努力学习,几个月后被保送了。后来我上了大学异性说话脸都红,真的就边的老老实实不折腾。那次打击让我身上一点青春痕迹都没有留下。从此我也不再躁动,总是默默地。看着这个世界,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看着《爱噪音》这帮人,我不再羡慕。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不拥有东西,如果有一个状态能然自己保持动力不错。总有一天会醒悟。有些事情不是音乐能改变的,只是真的很怀念青春的感觉。我喜欢躁动的线条,尽管现在很闷骚。

  不安的心,终有一天会沉寂。

  有一天,你压着一个心爱的姑娘,JJ硬不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感慨青春易逝。

  望着一帮人站在大巴上,我真的很想也站在那里,搂着自己的妞儿。

  《爱噪音》影评(二):站在桌子上唱摇滚 聚到人群中说故事 马路路哥 片外篇

  16:11看完 年初在mao的现场去了 忽悠了一大帮人 傻不愣登问手机身份证号 给他们去专柜领票 不到一半 该泡妞的开着a6去了 该找妈妈的回家了 该叙旧的扯逼去了 剩我一人自high 平常都说摇滚乐牛逼、多爱它 到真真儿的时候都tm歇菜 一个蓄谋已久聚会 在他们的各种娱乐下歇逼养伤了

  蒙哥那边也是 一个个的拉绑带伙的走了 最后剩我俩在后鲨那娘们儿的歌中猛撞 我数123从舞池的最后飞奔跳起来撞在pogo的人群中 那一刻我解放了 你们丫都走吧 替你们悲哀遗憾

  记录片拍的商业 镜头颜色什么的都耍温情牌 狂期待片子失望 前面几场现场都平平的过去 唯独到了西安 出点状况 酒吧人数 若干青年人民警察直挺挺的堵在外

  最近听李志牛的热血沸腾的 摇滚乐能在家踏踏实实的听的也就民谣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回到西安的演出 台下零星的桌子 四周还摆着半人高的凳子 见着便宜人们放肆得笑着 声音起 pogo开始 可怜的桌子椅子老板无辜的顶在前面堵抢眼 发声得子弹受不了了 飞下台 一跃到桌子 性愤的士兵不管不顾 冲进子弹 在一个个的五脏六腑翻跟头 子弹和人合二为一 台上与台下鱼水相溶 这他妈才是摇滚乐

  路哥说-你怎么不意识了 我说-修修身养养性 费脑子

  如想知路哥前传及后续 请到以下网站

  http://xiaonei.com/profile.do?id=268128734&v=blog

  《爱噪音》影评(三):太多聪明,太少勇气

  “我觉得这记忆不是照片,不是画,不是日记,就是记忆。这是最宝贵的。”

  开始看《爱噪音》有两个原因:没有其他电影存片可以选择,以及它的海报很不错。

  《爱噪音》是中国摇滚纪录片,主题明确:摇滚和路途;我又百度了一下,剧情很简单:两支摇滚乐队,乘坐同一辆巴士,从北京出发,沿途驻演5个中国城市完成一场跨越5768公里的“爱噪音”公路巡演。

  影片开头,一辆有黑白条纹风格涂鸦的房车行驶在路上,5分钟后,我听到了其中一个乐队的演唱,心里开始盘算着关掉播放器,因为我并不喜欢他们的音乐。其实我几乎不了解“摇滚”,也从未为之疯狂,只是粗浅地听过一些外国主流摇滚——我总觉得中国摇滚的情感表达性多过音乐性,故而有些缺乏节奏感,也缺乏对我来说理应的旋律说实话,我更喜欢节奏性强的rap,这种形式的音乐是可以让我跟随它摇头晃脑、用指尖或者脚趾打拍子的。其实在我看来,摇滚它...怎么说呢...它比较没谱儿——太疯狂的东西不适合我,我缺少内里的勇敢和冲动,承受不起大剂量的颠覆。

  片子不那么让我感兴趣,于是我看得断断停停,边看边写,有些心不在焉。其间我暂停了片子,打开winamp听歌,随机播放的第一首歌是《these kids》,太熟悉的歌,有些烦了,便换成新下载的《一分一秒》,来自韩国的hiphop乐队EPIK HIGH。其实按道理饶舌并没什么国界之分,但在我看来确实还是美国、黑人的最纯粹。就像黑人街舞,他们天生的节奏感无人能及。

  写到这里新歌也听了一多半,觉得有点儿弱,太抒情了。

  片子里乐队p.k.14的主唱,戴黑框眼镜、穿瘦窄的牛仔裤、吸烟。其实他看上去更像个书店或者音像店老板——收入稳定,有些小资,也许内心残余暴烈的盛世,却已然没有了冲动。他有一副被外物磨平了的模样

  我不记得他叫什么,就先称他为“他”得了。

  他玩着一个魔方,导演问:你觉得魔方像什么?我嘀咕着他可别回答“像人生”这样的俗套答案。果然,他说从来没想过魔方像什么。我小满足——不回答也比打出一个烂俗答案好。

  导演又问:你不觉得魔方像世界么?

  他轻微地撇了下嘴,说:不像。要是它像世界我就是上帝了。假如它是世界,我就先把它弄炸了再说。这世界太糟了,应该拆开了重新装起来。

  片子播到47分钟时,我去阳台上抽了根烟,那会儿脑袋是空的,难得地什么都没想。此时心情突然变得分外糟糕,原因莫名。但似乎自己还是可以笑出来、也可以跟别人开玩笑大概这是可以隐藏得很好的坏心情。

  600多度近视的小武,长得有点儿呆。他说,我觉得我就是我们乐队最摇滚的了。你活着得有自己的想法吧,你得付诸于行动,这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摇滚乐呢。

  顺便插一句,我更喜欢“后海大鲨鱼”的音乐,调子鲜明女孩子主唱声音不赖

  他们在一个小村子里架起鼓、麦克和电吉他,唱一支英文摇滚。一个穿黄色背心小孩子捂住耳朵,很多大叔大妈停下自行车在周围看热闹,空啤酒瓶口落着一支苍蝇,还有大卡车驶过留下灰尘

  小男孩说:音乐非常好、非常得意。太摇滚了。我比较喜欢摇滚音乐。

  中年女人说:这个要不要收钱的?不收钱他们怎么生活呢?要是收钱我们就给一点钱喽。

  看到这儿,我已经开始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纪录片——镜头转接、色调、后期剪切或者内容、感觉——值得看第二遍。

  片子在继续,车身上的涂鸦越来越多,这篇文字也慢慢慢慢地写了很长。

  看上去愤世嫉俗的刺青大叔施某,说话时微微结巴并夹带脏话,常常赤裸上身,秃顶,会弹很漂亮的电吉他(还是贝斯?我分辨不出)solo,他说应该要找一个更适合做音乐的环境

  女孩子主唱说,爱是一首热门歌曲,爱是一场聚会,我们每天都在里面。爱是一个房间,也是一个旅馆,我们每天都在它的外面。说罢,她灌下一口啤酒。

  她又说,爱是一场恐怖的旅行,一个飞快的梦。当你喜欢的那个人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座城市的灯就灭了;当他离开那辆车,这段旅行也就到了尽头;当他离开这个房间,即使是一张小小的纸片,它也会变成一个怪物

  这个女孩儿始终黑色的刘海遮挡住眼睛嘴唇干燥的红,她唱歌的时候会摇摆身体、会扬起手,然后在空中击掌。

  这篇看着思维混乱、不成体统的东西让我开始觉得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对什么都一知半解认知停留在表面。简单说,就是肤浅。正因为我对很多事情都不那么了解,所以看什么都觉得新鲜,都想去赞美。这让我缺失可贵批判精神。也许,《爱噪音》并不算是高级纪录片,我所写的也很幼稚,但我还是努力地想表达我通过它想到的一切。

  似乎每个人都怀过梦想,但却不能说自己真切地追求过梦想。我放弃过,把梦想变成业余爱好,如今它就像我心里的某段旧时光,写满了了一大段内容艰深晦涩古老文字,抵达是格外艰难的事。

  我看着片子里的人,和他们的路途——新的涂鸦,新的乐队,新的演出——很遥远,也很新鲜,然而他们总是在自问“为什么”,总是在说“谁知道”。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聪明,太少的勇气。可是,谁又知道为什么呢?

  《爱噪音》影评(四):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摇滚乐的生命在于现场,而来一次公路巡演则最地道,“在路上”,永远是适合摇滚乐的口号,《爱噪音》呈现的也是最时下最鲜活的摇滚乐近距离接触,即使长发披肩、声嘶力竭、叛逆反抗传统摇滚乐外在形态已逐渐作古,但摇滚乐以及乐手在当今的处境依然尴尬,《爱噪音》不妄想改变什么现状,但却是呈现了最现实的处境,PK14与后海大鲨鱼都是个人很推崇的乐队,气质迥异但却是娓娓道出了新一代摇滚乐手都或多或少遭遇的或喜或怨,在现场,能感受的是摇滚乐炙热生命力,而巡演背后的故事同样吸引人。

  很喜欢《爱噪音》在路上的感觉,当即将离开一个地方开始新旅程的那种兴奋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那种冲动确实很吸引人。

  《爱噪音》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国内摇滚纪录片,不老气横秋,年轻的活力就是用来绽放的。

  《爱噪音》影评(五):爱摇滚,爱人类

  看《爱噪音》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这也是过去几年里我唯一看了几遍的片子。画面、音乐、故事、想法样样渗入无底的心里。就这样,这些影片的元素一样样打开,并按摩我那因忙碌工作紧张神经,让我这个刚喜欢上摇滚的人在精神和听觉上肆意徜徉。就像片中的摇滚青年在一路的旅行和表演一样,不带有任何包袱,在新鲜的体验中摇滚前行,并刺激思考。

  看了《爱噪音》就更加爱噪音,或者会让不爱噪音的人也被感染和改变。那么,这“噪音”究竟是什么呢?在片子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也不需要交代,我猜是刘峰导演故意安排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但是每个观众在看完影片后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噪音首先是与众不同的声音,与主流不一样的,喜欢的人喜欢的要死,要亢奋,不喜欢的人就觉得不和谐,对此反感、冷漠、接受不了,要把你推出门。摇滚在目前的中国也算噪音,虽然相比崔健时代被视作极端青年主义的情况已经进化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和热爱摇滚,但在多数人眼中,还是非主流的。摇滚的这种非主流和与众不同就形成了噪音定义的一部分。另外,玩摇滚的人也认为这种音乐是对人类有贡献和作用的,用猛烈和个性的姿态去打动别人、刺激人产生思考、去前进、去表达、去爱。

  所以,爱噪音就是爱摇滚,爱人类!

  不得不说,《爱噪音》是一部大好的纪录片电影。纪录了PK14和后海大鲨鱼这两支北京的先锋摇滚乐队在2008年夏天进行5个城市的公路巡演过程,精彩地表达了“噪音”这个观点。毫无疑问,这是刘峰导演在Nike纪录片《滑轮少年穿越新疆沙漠》(2006年)、《YB BOX》(2008年) 之后,又一部重力代表作品。这次是由Converse赞助,W+K中国操刀,发布后就马上成为了国内摇滚圈注目的焦点,在年轻人中(我的许多朋友就是)好评如潮。这一系列作品有个相同点,都是关于中国年轻人文化向前的旅途,都在折射这个中国时代的中国年轻人在一个刺激而超乎想象的路上所演绎的进化、态度和梦想。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对导演(甚至是整个制作团队)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处理要求很高,只有相处到旁若无人的境地,才可以挖掘到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打动人的画面和片段,这些就是闪光之处。以我对刘峰的了解,这也是他有着深厚心得和非常得心应手的方面,事实也如此。《爱噪音》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导演/摄影和主人公之间不仅紧密无间、和平记录,并且敢于激起挑战,碰撞出了许多耀眼的火花,整部片子都充满了这样的闪光点。

  刘峰的导演风格追求强烈的原创和年轻劲艺术,不拘一格、触动人心,《爱噪音》继续升华了这种风格。在创造性的镜头、光线 、构图的运用中(即使有时有很多噪点也毫不顾忌),8个摇滚青年内心深处的激烈思想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每一个角色都展现出特别的光彩,相当引人入胜。最要命的是属于这些拍摄对象的每个人特有的原汁原味都被“无情”地榨了出来——真实自然,又劲道大胆,真是让人大呼过瘾!

  在《爱噪音》里,出彩的还远不止这2支乐队的8个年轻主人公,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那一出在公路边某个乡村里的现场摇滚音乐会。先锋的摇滚音乐和最淳朴的农村观众场景形成了最戏剧性的、也是最强烈的冲击。在这些朴素的村名以及他们的孩子眼中,眼前的摇滚演出就是一部能让他们感到新鲜又高兴的村戏。

  喜欢这部片子的节奏感,这部片子在节奏上可以说做到了收发自如,既成熟又很先锋。片子的思想情绪非常青春大胆,当时看的时候,10秒钟就把我拉入了片子的现场情绪,这考验的是导演和摄影师的对片子的强大掌控能力和后期剪辑制作功力。在我看来,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节奏感,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两个因素:一是镜头,另一个是音乐。

  前面已经说过了创造性不拘一格的镜头,那音乐怎么样呢?《爱噪音》的音乐可以说和其他片子很不同,因为这些音乐的创作者就是影片的主人公,所以每一句歌词和每一个韵律都根植着主人公某种风格和思想。正如PK14的主唱杨海崧所说的那样,其实好听的音乐很多,就音乐本身来说,摇滚乐比不了爵士乐和一些经典音乐,但摇滚人类不屑于大众潮流,不止于经典,他们执著于用更猛烈的方式不断颠覆和表达。导演把恰当的音乐安排在恰当的地方出现,让整个片子在安静的时候安静,摇滚的时候摇滚,起伏跌宕,音乐完美地配合着镜头和事件的发展,一气呵成,仿佛是一场立体的摇滚音乐剧。

  这是一群很酷的人,这是一部很酷的电影,还有很酷的噪音,你可以反复看。

  《爱噪音》影评(六):中国摇滚纪录片,三部影片对比

  纪录,中国摇滚

  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或是在平时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人或物,常常受到纪录片制作者的青睐,从而成为纪录片的题材。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弗拉哈迪为代表的“人类学纪录片”导演们,就将镜头对准充满异域风情的其他民族,展现异国情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这使观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更进一步,各民族间的同化和了解也逐步加深。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与工业生产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即在融合和同化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分化也越来越细致。这为在同一民族、同一传统文化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的差异制造了可能性。

  人类学纪录片目的在于:表现人类的文化,向属于一种文化的人们解释属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的行为。

  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对象通常取材于相对于主流社会、大众文化而言较为小众、有差异的人或物。弗拉哈迪等人多取材于异族风情。

  而当代导演多取材于同一民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与早年的“人类学纪录片”导演很有相似之处。例如,摇滚文化,尤其在中国,通常被冠以“地下”、“亚文化”等词语形容。因此摇滚文化常常成为纪录片导演表现的题材。

  本文将以《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后革命时代》、《爱噪音》三部中国摇滚纪录片的对比,简要阐述三者在创作手法上的异同。

  《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发行于2003年。由刘铉,管圣圣共同导演。此片主要以中国摇滚的产生、发展为主线,简要介绍了中国摇滚乐的历史。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本片借鉴了二战以来的一些导演的纪录片拍摄方法。本片采用了弗兰克•卡普拉的现实拍摄的片段与摄影棚采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影像的纪录和对中国摇滚界内权威人世的采访完成影片,已较为官方的视点阐述了中国摇滚的发展历史。

  本片发行时间虽为2003年,但影片所表现的主要为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中国摇滚历史。因此,整体来看,本片拍摄过程中还借鉴了二战后重新组织事件的拍摄方法,即以实现得出的观点来串联、组织影片。与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在组织影片的方式层面较为相似。但在表现主题上两者相差甚远,本片表现的是怀念中国曾经的摇滚的主题。

  解说词的应用也是本片的一大特点。解说词贯穿整部影片。解说词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作用。并且,画面以解说词为结构线索,连接整部影片的各个部分,推动纪录内容进行。由于片中时间跨度交大,纪录了中国摇滚从雏形到产生,从产生到发展近二十年的历史,这种以解说词贯穿的模式更有利于完成影片在时间段上的跨越。此种方法在前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1965年的《普通法西斯》中就有使用。

  在剪辑技术方面,本片几处采用“分屏”的方式。例如,黑豹乐队主唱秦永在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时,屏幕的两侧分别为秦永本人的采访画面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画面。“电影眼睛”理论开创者维尔托夫在影片《带摄影机的人》中最早将“分屏”技术应用到纪录片创作中。但是,这两部影片“分屏”技术的作用并不相同。维尔托夫在《带摄影机的人》中采用“分屏”,主要是向观众说明某个镜头的拍摄位置及方式,而《呐喊》中的“分屏”,更多的是烘托采访者讲述的气氛。

  《呐喊》与其他两部中国摇滚纪录片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影片着眼于一段历史,而非其中的某个事件或人物。这也使本片虽然脉络清晰的表现了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历程,但是缺乏细节,缺乏现实的土壤,因此影响了本片的纪实性。只表现了个别老牌摇滚明星的观点,缺少当下中国摇滚乐真实的现状,不足以代表中国摇滚乐的真实纪录。与其说《呐喊》是一部摇滚纪录片,不如说《呐喊》是一部官方性的中国摇滚纪念性影像。

  而《后革命时代》与《爱噪音》与《呐喊》相比,则没有把目光投降中国摇滚发展的历史,而是聚焦于中国摇滚人的现实生活状态。两部影片分别发布于2005年和2009年。

  《后革命时代》由张杨导演。真实纪录了中国摇滚人在地下音乐大本营“树村”的生活状况和早期“迷笛”音乐节的状况。

  《爱噪音》由导演刘峰制作。纪录了两支摇滚乐队乘坐同一辆巴士,从北京出发,沿途驻演南京、杭州、湖南、长沙、武汉五个个城市,完成了一场跨越5768公里的“爱噪音”公路巡演的全过程。

  这两部影片与《呐喊》相比,都已更平民化,更贴近中国摇滚现实的着眼点完成影片。并且更注重细节。例如《后革命时代》中,将乐手平日生活中做饭、洗菜等微小的生活细节都具体表现出来。《爱噪音》中,途中乐手患肠胃炎的突发事件也有具体表现。这些细节使影片更具生活质感,更能表现出影片的真实性。细节才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两部影片中的细节表现,使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物更有血有肉,使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更有认同感,对中国摇滚现状的认知更为具象。这是这两部影片与《呐喊》相比最为出色的地方。

  《后革命时代》与《爱噪音》两者相比,也存在着制作理念上的差异。而二者的差异与“美国直接电影”和“法国真实电影”之间的区别较为相似。

  “美国直接电影”与“法国真实电影”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真实人物、事件为素材,采用同期录音,避免采用旁白,并且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先写剧本。《后》与《爱》两部影片基本符合这两种流派的共同之处。

  而“美国直接电影”与“法国真实电影”的区别在于:

  “直接电影”中艺术家等待纪录事件的发生,在影片中不露面,仅为影片的旁观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

  “真实电影”中艺术家试图促成事件的发生,公开参与到影片中,是纪录事件的挑动者,认为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

  《后革命时代》更符合“真实电影”的特征,而《爱噪音》更符合“直接电影”的特征。

  《后革命时代》中,导演深入“树村”,与中国大量的地下摇滚乐手长期生活在一起,融入他们生活,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的活动中,甚至与他们共同参与到某艺术作品的制作中。整部影片较为客观的展现了当下中国摇滚乐手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但是从中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影片创作者的情感倾向性,即对中国摇滚乐手这个群体保有一种赞颂和支持的态度,对青春的冲动表示支持和赞美。影片中虽然没有旁白,但是字幕配合画面,也起到了抒情作用,便于影片制作者直接表达情感。

  《爱噪音》与《后革命时代》相比,则保持着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只是对两个乐队巡演旅程的客观纪录,虽然流漏出制作者对摇滚乐代表的青春的冲动的向往,但是事件本身的意义,作者还是将评判的权利留给了观众,影片中并没有对纪录的主题表达出明显的情感倾向。并且摄影机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存在,对巡演过程中各项事务基本没有参与。

  在着眼点的选取上,《后革命时代》着眼于当下中国摇滚乐群体生活,不仅表现摇滚乐这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且表现了其他艺术形式与摇滚乐的交织,展现出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有评论称《后革命时代》是“中国当代地下摇滚乐的清明上河图”。影片群像式的主体,较为全面的向观众展示了摇滚文化。而《爱噪音》则仅集中于两个去参加巡演的乐队,通过较小的点,反应摇滚文化的精神,其表达更具体化、个人化,虽不比《后革命时代》的全面性,但更具典型性,更贴近观众。

  但在后期制作方面,《爱噪音》违背了“直接电影”的原则,制作者参与的成分十分明显。与其他两部影片相比,《爱噪音》更为注重剪辑效果。不同色彩画面的组合,快速的跳接,大量的特写镜头,无源音乐的加入使影片有些段落看上去像是两只乐队的MTV。甚至在有些记录乐队演出的段落中,为了保证视听效果的质量,没有直接运用现场同期声,而是用歌曲的录音配合画面。尤里斯•伊文思提到过“纪录片是剪辑的艺术”。精彩的剪辑技巧使影片更具时尚元素,使观众更能享受到视觉上的观影快感。

  《爱噪音》的另一特征在于其与商业因素的融合。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冲突一直是所有艺术门类争论不休的问题。艺术离不开商业,与商业结合才能使艺术有发展和传播的土壤,但是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使艺术落入俗套,丧失原有的美感。摇滚乐往往提倡反对商业。但是《爱噪音》是一部商业与摇滚乐结合相对较成功的纪录片,影片中“爱噪音”音乐巡演之旅全程由匡威赞助,但匡威公司并没有干涉乐队的音乐演出和纪录片的拍摄,并且摇滚乐代表自由和叛逆精神也符合匡威的品牌理念。《爱噪音》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其他影片值得借鉴的地方。

  本文中提到的三部影片,无论是着眼于中国摇滚乐发展历程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或是对于摇滚音乐人群体生活状态进行表现的《后革命时代》,还是对具体的两支乐队旅程纪录的《爱噪音》。其共同的着眼点都是从摇滚乐从事者的角度去关注摇滚乐。摇滚乐作为与观众互动性强、但不被大多数主流观众看好的音乐形式,观众在其中的位置应是不容忽视的。但少有一部影片以某个摇滚乐迷的视点去纪录摇滚乐,我想,这应是今后有意拍摄摇滚乐纪录片的导演可以考虑的一个新的方向。

  版权所有,转载应用请联系作者

  《爱噪音》影评(七):一点琐事。

  大约是三年前,我还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要做一个纪录片,是一个关于梦想和生活的矫情主题,四方联系找到了现在后海大鲨鱼的鼓手小武同学。

  那时候我很浮躁,每天在宿舍里睡到中午12点才起,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采访一个潦倒的摇滚乐手,让我有种恶劣的优越感。而那时候,小武甚至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能不能真正地从事摇滚。

  我的纪录片很肤浅,其实就是听他聊,甚至连外拍也没有。他坐在自己小屋的床上侃侃而谈。那时候他毕业将近两年了,加入后海大鲨鱼没多久,不赚钱,还是家里给养着。

  我拿着摄像机,和另外一个充当记者的朋友问了他很多关于摇滚和理想的事,事实上我们对摇滚一窍不通,只希望在他的话里找到点赏心悦目的东西。小武很能说,是个绝佳的受访者,对于两个比他年纪还小,犯二的电视专业年轻人来说,纪录片是需要话痨的。

  他说了很多,多数是无奈,彷徨,甚至在调侃里也不期有些惊慌失措。他打算去学录音,正经开始工作,以改变窘迫的现状。

  那时候他就终日在家玩儿“街头篮球”,电脑里一个像样的自己乐队演出视频也没有。

  拍摄完后我要了几个歌曲小样mp3,回去后就发烧了,我捱着病用了不到一个白天的功夫剪完了片子。

  第二天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竟然有点感动。

  于是我和同学相约,再过四五年,有机会要再采访他一遍,看看他的变化也好。

  而几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采访并未成行,而他的乐队已经算是在小圈子里有了一点成绩,不算太好的话,他起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靠音乐养活自己了。某天在西单看到匡威的广告:哦,竟然是后海大鲨鱼。

  而【爱噪音】这部片子里的王静涵,言谈举止间有类似小武过去的那种彷徨与不安。

  付菡和曹璞都是研究生,选择做音乐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一样东西。

  据说付菡是看完pk14的演出打算组个乐队的,而今天,他们和pk14一起参加了匡威的巡演。

  无论是“梦想”还是“爱噪音”,主题先行的影像掩盖不了生活本身,生活本身蠢蠢欲动,比电影和纪录片更需要热爱。

  无论是坚持,无论是彷徨与忧伤,无论是成功,抑或失败。起码对生活而言他们都是忠诚的。

  音乐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爱惜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应该珍而视之。

  这话同样送给彷徨时候的自己。

  希望后海大鲨鱼能越走越好。

  《爱噪音》影评(八):可能下一秒就被遗忘 可能十年后依旧惦记

  很多原因促使我看部片子 converse girl +queen sea big shark+pk14

  两个自己爱上又抛弃的乐队 五座城 都很有故事的城 一路巡演

  以前看完之后写字都是当机立断 不会去看这部片子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觉得 但是这次并不是 看了很多的人评论 当然有的人觉得他妈逼的就是在装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觉得青春啊青春 摇滚啊摇滚 热血啊热血 说白了每一个人都各执己见 表态发言

  要是有人问我 你觉得什么是摇滚乐? 我会怎么回答?我自己也不知道 很清楚的记得rustic在草莓演出时李岩说的话 我们玩摇滚就***为了两件事:money+sex 当时的我在舞台下甩着头拼命地摇 脑袋里纠结混乱缠绕着张不开嘴 身旁的某位大爷举着穿着黑丝的美腿模型 张牙舞爪 一阵阵起哄 一阵阵叫嚣 觉得自己快要被吞没 身处其中很享受 推搡着抚摸着 不管不顾 我想说的就是那样 现场是个奇怪的带着魔力的台子 所有人可以卸除所有的面具与伪装 还原自己本来的摸样 叫喊 辱骂 愤怒 宣泄 随你 当然我之后用乙烯材料在我的白帆布上写上了这两个词 一双鞋在我手下变得肮脏 在我心里变得圣洁

  问过一个很亲密的人 一个理想着在舞台上拥有华丽追光的人 问他摇滚是什么 他简单的回我两个字 活着 就像之前问他青春是什么一样 他回答我 成长 我都没有再问 没有再让他解释 可能他的回答已经简单到文盲都能看懂 但是其实我心里知道 这背后的理解 意味深长

  杨海淞在南京的那一段 感伤颇多 因为故地重游 自己的家 自己的起点 在时光中不知不觉改变 当你某天回望 自己也无言以对

  雷坛坛那段 被问到你觉得什么是爱情的时候 明显愣了一下的表情 说不清楚也没有说的背后 一定有很多故事 就像付菡一直说爱是一场旅行一样 在高高的摩天轮里面 说着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 爱 是不用说的 “我爱你”和“在一起”中你会选哪一个 ? 果断“我爱你” 我想说我两样都要 是不是有点嚣张 胆大包天 那又有谁说的 不可以的呢

  想要过的生活 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趁着二十几岁的大好光景 实实在在的活几年 才是真道理

  《爱噪音》影评(九):一切都趁我们还年轻

  一辆花花绿绿满是涂鸦的公路大巴,两个乐队,这看似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巡演记录,却都的是话可以评论。

  玩儿摇滚的都特酷吧!他们可以在舞台上穿着新潮的衣服,最好再来一双鲜艳的Converse,还可以玩儿“跳台”运动,真他妈带劲儿,可以在纪录片里“操操操”,操个没完,但对于我来说摇滚这事儿最迷人的是在舞台上,噪音之下的全身心释放!

  什么是摇滚?我也不知道,虽然我觉得PK14,后海他们做的音乐并不算是摇滚范畴,但撇开摇滚不说,他们的确在做最快乐的事儿,想那次半夜和王娟聊MSN,她说他们晚上录歌的事儿,我觉得挺幸福的,不在乎人家是唱民谣的,也不在乎是否是搞音乐的。 当下最难的事情就在于次,想玩儿可以,但你就没法挣钱,没法养活自己,如果你不像后海他们那么有名,可以出唱片儿玩玩,可能更悲惨。 不过年轻时还是做些疯狂的事情为好,到老的时候还能拿自己的经历臭显摆一顿呢!

  至于刘峰,不认识这人!或许是摩登天空的,或许的Converse的!不过他的片儿好久好在一切真实,好多片段都很特别,喜欢那个给10块钱的妇女,喜欢那2个热爱摇滚的小屁孩儿,喜欢付涵,小武,雷坛坛他们这些自称“热爱生命,远离摇滚”却对摇滚事业无限热爱的人,这不是一个Converse的软广告,倡导如今的年轻人都去穿鲜艳的Converse出门,扩大消费市场,而是一种年轻的态度。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疯狂的“玩”儿过。我还是觉得,应该大声的喊,大声的叫,肆无忌惮的操,一切都趁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最好!

  《爱噪音》影评(十):我的青春散落了?!

  匡威“爱噪音”pk14和后海大鲨鱼的巡演DVD我一直在等,虽然在匡威的专柜购物,但到现在终于还是没有碟片的消息。只好从网络下载来一睹为快了。而看完这部纪录片,心里有一些感慨。并不是这部片子有太多的亮点和吸引人的地方,这当中蕴含了一种感觉,是久违了的一种感觉。记得在初中时,每到月中,捧着散发着油墨香气、通篇介绍地下乐队和另类思想方式的《通俗歌曲》的时候,那种欣喜的感觉和如今的感觉是一样的。看着两支乐队激情四射而特例独行的记录,只有忧伤在心头涌起。我的青春呢?已经腐烂了吧。

  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早已磨平了我的棱角,腐蚀了我的锐气。也学会了明哲保身和沉默。记得当初上学时整天关注着中国的地下摇滚乐,崇拜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乐队和格瓦拉,心里还有一种冲劲和反抗性,这就是青春。而盲目躁动对我青春期也是在摇滚乐和反抗的过程当中经过。虽然伤痕累累,但还是希望能改变一些什么。现在的我变得平和而冷漠,虽然心里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但毕竟已经过去。人世就是这样变幻无常。失去的美好时光总是在悲伤的时候用来追忆,在当初挥霍的时候并不感到惋惜。摇滚乐、另类电影、有思想的书籍等等早就离我远去了,看到这部片子里自己熟悉的乐队,也没有过去那种激动的感觉。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挥霍着青春和生命,压抑着自己的热情。其实热情真实的我已经已经死去。剧痛而甜蜜的青春并没有留下太多,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悲伤的追忆,权当作祭奠已经死去真我的一点薄奠。尘世中的我在堕落和沉沦,已经向现实妥协了。我的青春已经变成记忆的碎片,散落殆尽,陪伴我的永远是忧伤和凄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