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旅程》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2 02: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精选10篇

  《最后的旅程》是一部由Glendyn Ivin执导,雨果·维文 / 汤姆·拉塞尔 / Anita Heg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一):痛苦遗产

  深夜看的,这是一部非常非主流的电影。本来以为是关于父子温情公路电影,结果看完的感受就和电影里澳大利亚的荒漠一样硌人。

  在父亲犯罪后,父与子,一直在逃亡,睡过坟地,劫过汽车,一路风餐露宿,直到终点

  每一段扭曲的关系都有其必须被正视的错误

  父亲爱儿子,也在伤害着儿子;父子保护儿子,也扭曲着儿子的人生。直到父亲哭着和孩子告别后含枪自尽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领会到人性是如此复杂

  电影里暴戾的父亲也有一个曾经抛弃他的爸爸,这个让人愤恨的父亲其实在每一次伤害儿子后都在试图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父子关系,只是有点亡羊补牢感觉。我能感到他对儿子笨拙的爱。

  “你有多怨恨自己的父亲,他就有多爱你。”

  看到chook给自己化妆我不认为他是娘娘腔,他太想有个妈妈了,我心里都为他发苦。给自己化妆只是这种心理的在外投射而已。“绵羊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宝宝。”可是他却被妈妈抛弃了。

  不管是父亲的暴戾,还是母亲的缺席,痛苦果然可以算作遗产的一种,深深扎根于下一代的心中。

  :电影片尾那首歌真好听。感觉所有无处安放的情绪身体里叫嚣着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想哭的感觉。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二):吃苹果吃到一条虫子

  直到电影结束之前,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谜,就像公路电影一样,最后会碰到什么呢? 最后碰到的是却是一坨屎,就好比一个红透诱人苹果你慢慢品尝可最后却吃到一个虫子,你都想把昨天吃的早餐都想吐出来。 美国人天天都高喊自由什么的,其实他们也很累,要政治正确,所以电影结局就是坏人死了,小孩得道,被感化,成长了,在中国这叫做法网惠惠书而不漏。多么恶心俗套结局,前半段适合成人看,结局适合小学生作文用。 中国拍电影一般最后变成歌功颂德,包括为普通的人,比如什么工人啦,老师啦,父母啦,之类的歌功颂德。美国电影一般最后都变成政治正确。什么种族平等啦。。。

  呵呵。

  其实我一直有种隐隐的感觉,普通人,我说的是指没能力控制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教科书法律,的人。都是被洗脑的人。我指的是全世界各国。顶层人设计底层人服从。

  普通人绝少有人能够从自己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路。少数天才除外,比如那些孤僻科学狂人阴暗角落里的黑客。而底层普通人的人的路都是别人事先设计好的。底层普通的人的思想大脑也是别人设计的。这些底层普通人就像木偶,顶层人提着线。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三):不可妥协

  空旷宁静的澳大利亚不知名小镇特别的美,枯木枕头随意散落在国家公园里,一望无际透明盐湖,滴滴下落的雨珠,还有无穷无尽道路。这些本地人的精神依赖

  杂货店看似忧郁的女老板,男主人公落魄她还是逼着男主人公给他足够的钱,要不就撂下走人,活这么长时间,什么人没见过。小男孩巧克力时,角落里默默坐着的老人有意无意地递给小男孩一个警告眼神。小男孩知道世界还是有边界的,不都是逃亡者在为所欲为

  爸爸暴躁归暴躁,大部分时候安静深沉悲伤在他们周围随时随地蔓延。插曲蜜糖小镇”响起的时候,小男孩在汽车里偷画眼影和口红,他有多孤独啊。

  我知道Tallahassee也下着雨,

  却淋湿不了瘦小苍老的我,

  只因我是在,

  咻~咻~咻~咻~咻~咻~

  蜜糖小镇。

  如果我有了百万或千万,

  我会把它全部交给你,

  那样你才会离开

  留我一人在这儿。

  咻~咻~咻~咻~咻~咻~

  蜜糖小镇。

  爸爸对他们二人的生活来说是阴影,爸爸打人了,男孩心也痛。妈妈抛弃自己过上新生活,男孩更难过。男孩可是记得你们两人是糟糕透顶的父母,离婚了想上床还能继续上,没有纪律,更谈不上有责任心。小男孩其实非常爱爸爸,但也想赶紧离开他,但是妈妈,也不是什么好妈妈。

  男主人公,呵呵,谁能懂?男主人公从头到尾都是痛苦的自我折磨刚烈顽强责任感他有,但是不屑于展示。如果责任感是男人标志,宁可没有。这个世界的无聊把责任感弄得像广告招牌似的,虚伪丑陋

  自杀就是为了和世界对抗,没有为什么。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四):(2010年1月22日)

  (2010年1月22日)

  慢节奏的影片,以至于分两次看完,但实际上若不是工作任务多,一气呵成绝非难事:有好的故事,好的表演,辅以好的风景,好的音乐,看似挑不出太明显的刺儿。

  看到封面难免会想起Clint Eastwood的《完美世界》和Luc Bessen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同样是纯洁儿童和逃亡的罪犯之间的催泪故事。人物设置上《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另外两者区别要大一些,而《完美世界》中,犯人和儿童人质的关系是越拉越近的,《最后的旅程》中,却是父与子感情的日渐疏远,但两者亦很类似表现出成人的善恶两面对于儿童的影响,并且,《最后的旅程》最终回归温暖主题——报警的是儿子,父亲一抢了结了自己的性命悲痛万分的儿子跳进池塘痛哭……看似残忍的结尾实际上又让故事绕回到了“亲情”二字。

  Hugo Weaving回归发迹地澳洲的广袤原野,似乎那股真性情再次被催生出来,即使诠释父亲温柔一面的时候,那眼神仍旧野性十足。小演员Tom Russell的表演甚是了得,多场导演安排静态描绘来反映内心轨迹的戏,让他演绎得颇具性格,尤以结尾那场戏,Tom Russell的爆发力和领悟力让人赞叹。

  和影片时而温情时而冷漠情节衬托的是多变的澳洲自然风光,从这一角度说,《最后的旅程》和Nicole Kidman联手Hugh Jackman的那部失败的《澳大利亚》一样,澳洲风光片企图昭然若揭。但不同的是,后者为了风光而风光,前者还较水乳交融地寓景于情,例如无数次远山上的橘色阳光镜头平滑地过渡到了光线流泻于主人公脸上的状态,以此描绘他的思想和伏笔即将面对的情境。另外,父亲驱车扬长而去,留下孩子孤零一人走在冰面上的美景,宛若人间仙境

  音乐部分托于Paul Charlier,编排极具性格,结尾曲选择了更是名不见经传的The Burning Leaves乐队奉上一首“Home”,自始自终全为Indie和Low-Fi做派,许多澳洲人主流地认为是年度本国最佳影片的《最后的旅程》原来也是很独立和小清新

  若要挑出影片最大的接受难点,个人认为是父亲因邻居性侵自己的儿子而打死邻居,孩子因怀念邻居对他的好而对父亲的罪行记恨在心,和对父亲的爱的矛盾纠葛;以及因父亲逃亡一路屡次抢劫伤人,到后来儿子竟也一起入店行劫,再到最后他报警,这两段过程描写刻画稍稍偏离逻辑,但也许能够理解,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并且这些终归是的瑕不掩瑜。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五):“I just can’t”

  一个挣扎在自己性格悲剧犯了罪带着自己小孩出逃的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

  他并不是不好,他对自己的暴力倾向无能为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I just can’t),所以,当他一次又一次入狱出狱,妻子离开。

  他看见恋童癖的挚友钻进儿子的被窝,他动手了。

  接下来是逃亡,最后的旅程他试图在他儿子的面前get himself acrossed,以他自己的方式。其实我没有看到无情和暴力,我看到的都是爱,当他把钥匙挂在儿子脖子上的时候,我哭了。

  我知道结局他是要死去的,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儿子的生命(在把钥匙给儿子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递给了儿子)。人的脆弱在那一瞬间放发出很大的光芒。我们总归要死亡,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似乎还有可以寄托并以延续的东西。我有时候想,人的存在,其实繁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什么后代,也总归只是一种无辜的方式。

  或许真正需要得到acrossed的,是死亡之后每个人所留下的那点被整饰被伤害被温暖被残缺完整灵魂

  我有注意到,她妻子已有身孕,她是爱他的,只是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电影一个情节,他酒吧出来,还是控制不住要打人,当然,最终是被揍的很惨很狼狈。我知道,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儿子问他为什么总要暴力总要打人,问他能不能不这样,那段对话印象很深,大意回复他就是不能,这是他无能为力的。

  每个人成为什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他有个不好的父亲,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是那么爱他儿子啊,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棒了,作为一个父亲。

  其实暴力从进化的角度并不难解释,或许我们文明告诉我们,打人是多么的不该,家暴是多么的可耻。我记得进化上有讲男人对女人暴力是为了在适当时机女人所做的只能是屈服,屈服于性交。性生活中也都会有暴力小情趣

  当然,失去控制的暴力,除了是灾难还是灾难。事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次,在这部影片里,对于暴力,我多了一份理解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六):最后的旅程:畸爱,父与子

  国庆期间,没有凑热闹挤在路上,在家呆着断断续续看了几本书与几个电影。《最后的旅程》是其中的一个,能打动人心的一个,值得静下心来去看一看。

  一父一子,在路上。这像极了《末日危途》,只是《末日危途》是一部科幻片,讲诉的是世界末日后的对于生存希望的追求,是绝望中的希望。而《最后的旅程》则是完全的两样,没有一丝科幻与魔幻色彩,而是实打实的的纪实作品,看起来是那么的不现实,而精神内核却非常的现实。

  一个寂寞的男人,夜里钻进了一个小男孩的被窝,至于是处于单纯恋爱,还是意欲猥亵,电影没有进行详细交代,但这一幕却被孩子的父亲撞上了正着。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寂寞男人打死。然后带着儿子走上了亡命之路,一路东奔西走,在澳大利亚广袤的土地上,靠偷盗、打劫等手段,餐风露宿,受尽了艰辛苦难。而这个男人本年轻时就是小偷,他与孩子的妈妈也是在偷盗的生涯中剩下了孩子,于是不断地被投进监狱。这样的一个男人,他爱着自己的儿子,却无力抚养,无力给予更好的教育,只能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进行挣扎。而孩子善良天性,则使得自己在奔走之中,不屈地向着善的方向进发,从他打死了野兔又为之埋葬,还有对于野骆驼的喂养上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并且努力劝自己的父亲回头去坐牢,进行改造,并为之而报警,希望警察解决这些。

  第一次看 雨果·维文作为第一主演的片子,对于他的印象,更多还停留在《黑客帝国》、《指环王》之上,而且他在片中无论是正与邪,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眼下的这部《最后的旅程》,非常考验演技, 雨果·维文无疑做到了,将一个刚毅无奈的父亲演绎的感人至深。而作为儿子的小演员汤姆·拉塞尔则表现的更为给力,让整个戏份显得更为深入

  作为一部小片,却在父与子这一对传统的对立与冲撞的关系科幻的非常深刻,父亲究竟该如何养育及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通过这个片子,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反思,也留下了诸多可遐想之处。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七):《最后的旅程》观后感

  父亲开枪自杀以后,男孩没有跑过去看,而是跑进水塘里,一边哭一边奋力前游,被淹没了,再上来,一番挣扎,终于平躺在水面上,男孩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父亲,自己学会了游泳,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男孩忍不住要给报警,一方面恐惧,每天过着亡命的生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提心吊胆,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失望和憎恨,厌恶他暴力,不走正道,憎恶他杀掉了Max,他小小的心灵受不了这些,而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在保护孩子,他或许是觉得Max有娈童倾向,但是对他这种有情绪障碍的人来说,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简单粗暴,连教儿子游泳都是直接把儿子的脑袋往水里摁,他一边带着儿子亡命,一边回忆着曾经和父亲来过这,和妻子一起去过那,从一踏上旅途开始,便知已无回头的可能性,一出悲剧!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八):生比死更不易

  生存从来都不容易,人从还是一个精子的时候就开始苦苦为自己挣命,然后幸运的你出生了。可是上天从来不曾给你选择父母的权利

  也许你会成为片中的儿子,没见过母亲,有个整天喝酒闹事偷鸡摸狗的混蛋父亲,唯一有个对自己好的叔叔却死在混蛋父亲的拳脚之下,这是多么操蛋的人生之初啊。

  接着也许你会成长为片中的父亲,暴戾、满口脏话、一身恶习还屡进监狱,简直像个灾难。你背着人命带着儿子逃亡,你告诉儿子你只想保护他,但儿子恨你杀了最爱他的人,最后儿子报警来抓你。你平静地拥抱儿子,告诉他你爱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你扣下猎枪的扳机就像骂句脏话那样容易。死成了最容易的事,操蛋的人生,这到底是作了什么孽,还有什么奔头吗?

  也许你不会成为他们,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至少能够拥有一个平静的前半生,那你太幸运了。

  人遇到多大的灾难总是会选择先忍住或是哭一场,最终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会好的,会没事的。就像片中的父亲自杀前跟孩子说的那样:“你会没事的。”会没事吗?怎么可能。对片中的孩子来说,从此以后父爱就成了插在心口的匕首,永远滴着血。谁能保证这个孩子会正常地长大成人过正常人的生活,阴影将伴随他一生,他将一生受折磨,也许多少年后他会嫉妒父亲当年结果自己的那一枪。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活着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片中的父亲那么有勇气,能够那么爷们地给自己一枪,而是为着一些对他们早就没什么分量但还舍弃不了的东西,比如:人活着,总要信些什么。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九):尝试去理解

  这是一部远被低估的电影

  无可挑剔的镜头,精心设计的剧本,丝毫不做作的表演,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

  唯一的缺点,就是跟主流意识背道而驰的主题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建立在对父亲的爱的肯定,但是毫不掩饰的儿童暴力镜头跟父亲在儿子面前的种种行为注定此片不能再好莱坞之类的地方获奖----美国的花朵们比咱们的花朵们享有更多的呵护

  以下有零星剧透

  ---------------------------------------------------------------------------------------

  大概一年前,曾经浮躁的浏览过这部电影

  虽然觉得澳洲风景的确惊艳,但很快被片中父亲赤裸裸的暴力跟无厘头的犯罪给恶心到了

  草草结束,不知所云

  今天忽然又在一个叫 关于父亲 的豆列发现了这篇电影

  想想反正没事儿,就静下心来克制住快进的冲动,

  直到完完整整的看完了整部电影,才开始理解导演Glendyn Ivin的用意

  父亲是个有暴力倾向的惯犯,他的人生已经进入了死循环 没有出口

  他的跟混混打架,他殴打警察,他打跑自己的妻子

  他打自己的儿子,他把儿子丢在盐湖中央扬长而去

  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只懂得用近乎无情的方式去教导儿子

  我很理解这点,因为父亲自己从头到尾并没有得到过任何人温柔的谆谆教导,他不懂得怎么去表达

  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纯粹的,是粗犷无言的,是毋庸置疑的

  他只是尽最大努力想保护儿子,首先,他为了保护儿子,失手杀了多年好友

  然后他是想把儿子送去给母亲的,好给儿子提供一个安稳的去处,从后来的父子之间母羊不要小羊的对话可以看出

  在母亲拒绝了之后,作为一个多年罪犯,开始带着儿子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流亡之路

  而儿子, 有无数条理由去恨自己的父亲

  一切秩序的东西都被这个父亲打碎,用近乎无情的方式强迫自己

  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对max下如此狠手,恨父亲把自己丢进湖里

  恨父亲抢劫对自己很好的女士,不理解父亲为什么突然对他大打出手

  等等等等

  但是他依旧能感受到父亲的爱

  -----------------------------------暂存 待续

  我还是不理解父亲最后为什么自杀,从哪开始他决定自杀?

  我还要再看两遍,再结束这篇影评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十):反社会的父亲的因果循环

  有的人生来就是反社会的 反社会不是坏事 因为社会规则本身就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反社会的人注定是悲哀的 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悲哀而且及其令人纠结的电影 父亲是个反社会的人 但是儿子还是必须得学着融入这个社会...悲哀的地方在于父亲想让儿子和他一样 像个男子汉 体会狂放不羁的意义 但这是一个娘娘腔的世界 如今狂放不羁和SB是近义词 牛仔和侠客 现在都得顿监狱 所以你这样反社会 就得承受更多痛苦而非快乐...儿子却比父亲似乎更了解在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 所以他有点娘娘腔...

  换一个角度 牛仔和侠客 本身都很难善终 所以说这是个娘娘腔的世界 就是大家碌碌无为还都能得以善终 而这位父亲不羁了很多年 爽也爽过 爱也爱过 还顺带伤害了一些人 最终他的结局 我想 也算是自己种的因果 没什么好多同情的 只是这个孩子 不知是造了什么孽亦或是天将降大任于他 苦的可以...

  另外我认为 娘娘腔不是坏事 是一种格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