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10篇

2018-07-13 02:1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10篇

  《更好的世界》是一部由苏珊娜·比尔执导,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崔娜·蒂虹 / 马库斯·瑞格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一):《更好的世界》

  北欧作者一向是反映暴力的最佳代言,只不过看着苏珊娜·比尔 Susanne Bier的电影语言带着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的指导思想还是有点新鲜。当然女性导演不至于那么残忍,所以结果还是温暖的。

  苏珊娜从来都有办法将一个简单故事讲得充满血肉,而这次其擅长的家庭纠葛被简单处理,但是围绕两个主角孩子的家庭内因并没有简单掠过,反而在简洁中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两个孩子、三个家长代表了非常不同的几类人,家庭、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而非洲支线的叙事,巧妙的为其中一个家庭提供了背景同时展现更加动物源性的暴力也与影片探讨本源形成一种呼应

  这部影片应该是看过导演最有力度的作品,但是就喜欢程度个人还是倾向于《婚礼之后》,那种真正来源于北欧作者的冷峻和导演完美的掌控。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二):更美好的世界

  不确定为什么导演起这个名字,是简单地希望世界更美好呢?还是说北欧相对于苏丹是一个更好的世界,但是在更好的世界里,也一样有着各种问题

  故事比较戏剧化,有几处让我揪心地方担心医生在“大人物”死之后被报复,死在非洲,而让还爱他的妻子抱憾终身。担心Elias真的就这么被炸死了,即使Christian吸取了教训也还是会抱憾终身。后来又担心Christian跳楼了,Elias的妈妈会抱憾终身。所以很高兴看到了好的结局,何必要把结局搞得那么沉重呢?一切都解决了不是最好的吗?反正影片只是要让人思考,并不是想给出答案文明社会和不文明的社会都存在着暴力,面对暴力该如何对待,我想每个人都有或没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不会有标准答案。世界本就不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

  影片里交织着各种元素场景随着医生不停地在丹麦和苏丹之间切换。这个北欧文明世界来的医生,每天面对病患,观察着另一个世界,带给心灵震撼折磨。里面反复地出现医生看着一群追车的孩子们,我在猜他到底心里在想什么,在想着自己的孩子呢?同情这些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还是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还可以快乐地生活呢?看到在乱世中勉强求生存的人们,我觉得我已经活在天上了。

  只是天上也是不平静的。发达如北欧的丹麦,也一样有着学校里的霸王,家庭问题,和有着家庭问题的青少年们。Christian是一个意志力超强的少年,为了他妈妈的去世,他心里充满了对他爸爸和世界的不理解。他的爸爸似乎也沉浸在某些问题中,没有能力关心,解决他儿子心中的问题。面对学校里的霸王,Christian采取的“以暴制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医生面对恶人,采取不还手的态度却难以让孩子们理解。他第二次去找那人继续找打,连我都不理解了。心里一直希望他能像美国大片里的英雄们后发制人,一记重拳将对方KO。结果这种场景没有发生。他想表达的是,我不还手并非是怕他的,他打我这两巴掌我也不在乎,不屑于和这种人动手。但是他非但没能让孩子们理解,反而让他们更加愤怒。最不满的要数Christian了,说明他很有正义感,也比较善良。只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所以青少年犯罪背后故事多多啊。

  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美好的元素。看到最后医生和他老婆和解了,相爱的两个人终于释怀重归于好。如果缺少爱,那这个世界将是多么残酷和冰冷啊。看着他们分居,互相爱着对方,都痛苦着却不复合,我也很难过。那些美丽风景都透着一种凄凉。待到两个人和好,连旁边嗡嗡飞的苍蝇都很有喜感。 影片最后大团圆结局,Christian和父亲也和解了,有拥抱,有孩子该有的笑容。有爱,有温情,有笑容的世界多美啊,这就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吧。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三):关于【更好的世界】

  关键词一: 复仇

  自古以来,历法里也有“以眼还眼”的说法,复仇是天性,最初的复仇形式是同态复仇,即他咬你的耳朵作为宣判,你也咬回去,同样的位置甚至同样的力道。

  但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我们不能忘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句。

  所以,复仇经过系列的发展,最好的复仇应该是他咬你一口,你咬死他全家

  这也是为什么Christian被篮球砸破了鼻子,却拿刀架上了Sohus的脖子;为什么Lars抽了Anton几个耳光,最后车子被炸飞了。

  因为不再如同刑法不完备的昨日,现在我们没有罗宾汉,没有楚留香,更没有佐罗,也不要提死神了,他和上帝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着。

  没有人替我们算计一报还一报的时候合法的复仇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避免恶人接二连三的变本加厉,复仇的强度才说明了一切。

  所以我不同情Sohus,不同情Lars,不同情独眼大佬。即便罪不至死,也罪有应得。

  这样的复仇,儒家会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而我会说,等不到时辰到,替天行道也未尝不可,只要你豁得出自己。

  没什么非议的,不是所有人都豁达如Anton,可是你也看到了,Anton也是有底线的,当大佬问他要尸体给他的变态同党Omar当玩具用的时候,敦厚大叔选择将他拖入怨气连天的民众间,让他们发泄,让他们替天行道。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公平,而人为创造规则,有太多覆盖不到的地方了。

  当有些人不尊重其他个体的存在形式时,如果我没有那么多牵挂,如果我有足够的能力,我想我会炸掉很多辆车,砍死很多个人,如若下不去手,我想也应该会有很多人被我拖入野生动物园

  我是复仇心态很重的人,犹记得刚到魔都的时候,我的存在和Elias一样。只是我没遇到一个如Christian那么强大保护者,站出来替我说话的那个人,比我还弱小,她只是实在看不下去了而已。

  我自己成为了自己的Christian。我开始强势,强势到男生怕我,女生试图巴结我,这是多么丑陋的世界,弱者生存的太艰难,所以只能变强,即便模糊了自己原本样子

  于是我心里的不满,渐渐积压成了复仇的动力,可我还是被礼教束缚的太深,我没有把那个男生打得头破血流,也没有把那个女生关到库房里自生自灭,我只是夺去了他们的骄傲分数以及老师的偏爱,我说服自己这样的复仇更为绵长,不知他们现在见着我闪烁的眼神是我已过得太好,还是当初年少无知愚蠢带来的愧疚

  伤我的人,我一定会变本加厉地要回代价。这是我曾经信仰,我要给我自己公平。可是后来,这也成了我年少无知的一句戏言。

  伤了别人的人,一直都在等着付代价的那天,只是收取那些的人,不一定是你。

  现在的我懂了,来到世上,大家都是排队来还债的,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别人的赔偿,那些本不该属于你的赔偿。

  复仇从来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不再毫无牵挂。

  问问自己,如果杀人不犯法,你最想杀谁?

  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的,即使你自己都吓到了自己。

  关键词二: 责任

  丈夫有对妻子不离不弃的责任,那是结婚时誓言古语有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磐石无转移,蒲苇韧如丝。”教堂里也总是重复:“无论贫穷富有疾病健康,我都愿意……”

  所以是不是妻子得了重病求生不能你也要留着她,即便除了机器侦测到的心跳她已没有任何活着的迹象

  所以丈夫的责任里是否也包括,让妻子求死不得。

  学校有对孩子的责任,应该有很多学校的校训或者别的什么里写过“一切为了孩子。”,学生和学生之间一样吗?好学生和坏学生学校该付的责任一样吗?坏学生把好学生伤害了,谁来负责

  所以是不是Sohus创造了一个小黑手党,学校还得留着这样的人,就为了“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以是不是所有像Elias一样的孩子除了崛起和受欺负唯一的安全可能就是遇到他的Christian?

  责任到底是什么?它不含褒贬,只是囊括了一系列的“应该”。

  你应该好好读书。

  你应该热爱生活

  你应该孝敬父母

  你应该忠诚伴侣

  你应该爱护孩子。

  你应该爱国爱X爱人民

  所以你说它到底算个什么事呢?

  是不是有很多人恨你恨到死只是因为你承担了那一部分责任?

  我就挺恨自己的,我的责任感目前还没有让我成为多么被重用的栋梁,倒是让我情路颇为坎坷

  Anton应该懂,基于责任和人道,他救了那个伤口严重感染生蛆的独眼大佬,可是他被营地外的平民们恨到死吧。

  做还是不做,有时候真的不是扔硬币那么简单,因为你千算万算算不到,那枚硬币可能卡在了某个地方,孤独地立着。

  下次打赌的时候,记得和人约定一下,如果硬币立起来,你们该怎么办。

  某些时候真想做脱离社会秩序的人,这样也就不会对着责任我是罪人,对着罪人我还是罪人。

  关键词三: 爱

  对于它,我真不想说什么。

  因为在生活里,它的大部分用途是被人当做借口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句我爱你背后都是,“我伤害到你也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我爱你。”

  所以有些时候我更喜欢那个做错事的人看着我的眼睛,干干净净的一句“没有下次了。”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四):不好意思,我没有看完

  首先是题目吸引我点这部片子,一看就是典型文艺片,自然风景是够美的,恬静,然而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已经反感,这是部典型的人道主义片子,就是很典型的基督教“别人打了你左脸,你就把右脸伸过去”的那种;但PPS上有9.2分,我就勉强看下去,之前因为看了一会儿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个人觉得不咋地,也没看完,一心期待这是部好片,又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名头在,结果还是没能坚持到最后,只看了一半,就切掉了。

  普遍的善,不能拯救人类,佛教和基督已经证明了,还给一些人披着善的外衣干尽坏事。然而,不得不说,普遍的善,又是最理想的生存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还是不信奉这个条例,只因我是弱者,在这个目前的世界里,弱者是被踩在脚下的,所以更喜欢些教人反抗的电影吧。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五):《更好的世界》:心怀宽恕天下大同

  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它代表着人类文明一种高层次意思形态,而人性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受社会和历史条件影响的本性存在,《更好的世界》通过平和的叙事和类比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影响作用的道德经历和人性来凸显出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可以这么说,影片《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关于道德的电影,是关于不同经历条件下道德觉醒和追逐道德本源的电影。

  北欧是那么清净的一块土地富裕而又美丽,而在世界的另外一些个地方,却充斥着暴力、贫瘠和贫穷,埃利亚斯的父亲安东穿梭于这两个地方,看过了种种大生大死,安东形成了自己独特深刻的道德和人性价值评判体系,对于生命,对于道德,安东有着比别人更为强烈感受,他矛盾的生活着。他的儿子埃利亚斯在学校被人欺负,一直忍气吞声,直到遇见Christian,Christian的人性价值评判体系显然是较为趋于原始的,母亲的去世让他愈发的仇恨自己的父亲,而这种仇恨在他幼小身体里扭曲成了一种原始的复仇本能,而埃利亚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这时候Christian对其产生了较为深的影响,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埃利亚斯需要一个强硬的人去引领他,而Christian扮演了这个角色可惜的是Christian的道德感较为的扭曲和原始。

  当一个人受到侵犯与侮辱时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大多数时候,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会给予反击,但是有些人选择了沉默的宽恕,这很符合基督教的普世体系,耶稣临死前宽恕了把他送上十字架的罪人们,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耶稣的那种怜悯高尚的道德,但是安东做到了这一点,在苏丹难民经历了各种生死,安东对于复仇和宽恕有了较为普世的认识,这样变成了他教育孩子们的思想,但是孩子们却不一定认同这种“退让”,孩子并没有很多的经历,处于人性的本能,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复仇,而这种矛盾正是此片整片所表达的,正如片名所言,更好的世界正是需要宽容的世界。

  本片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点,第一个是安东面对生死、复仇、正义的纠结思考;第二个是孩子们对于宽容和复仇的解读。而这两点的穿插使得此片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冲突,这正是此片所要探讨的东西,由此梳理剧情,可以发现出导演的深刻用意,苏珊比尔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此片中得到很强的体现。面对孩子一种出于动物性本能的复仇,影片定的基调是不知者无罪,这与今年与此题材有交集的电影《告白》较为的不同,《更好的世界》最终选择的是宽恕,冤冤相报何时了,选择宽恕,天下大同。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起最近日本地震引起的网络论战,这也是一个关于宽恕的主题,一个关于国仇家恨与人性道德的主题,面对仇恨,一些国人把基本的道德和人性踩在了脚底下,即使过了那么多年,仇恨的种子仍然存活在一些国人的心中,这种原始的憎恨扭曲了部分国人的心,他们忘了,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的是宽恕,而此片所探讨的终极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正是宽恕,这是种道德的升华,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每个人心存宽恕。

  此片所探讨的东西深入了人类文明矛盾的核心,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种矛盾,而《更好的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答案,可以说此片的思考是极具现实价值的,我们为什么久久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正是我们心里没有给宽恕留下足够的空间,暴力与复仇这对相依相伴的原始罪恶一直没有从人类本性之中抹除,以暴制暴永远是不能解除问题的,在《更好的世界》结尾,我们看到了希望,人之初,性本善,埃利亚斯最后的善举给了整片一条出路,也让我们看到希望。

  此片整体风格较为的冷峻,思想阐述举重若轻,色调和光线的运用也较为的抢眼,虽然戏剧冲突较弱,但是并不足以盖住此片的光辉,没有说教意味,一切只是在冷峻平和的调子中慢慢酝酿和体现,细腻而又不失大气。女性思想的细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作用于此片的基调之中,我们很感动的看到了一个女性导演对于道德和人性价值的深刻思考。

  库布里克说: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意义,不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或许暴力、仇恨与人性本源的联系使我们一直无法做到心存宽恕,但是此片意义之所在即使库布里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这是一部怀着希望和信心的电影,而这一点也是奥斯卡选择它的原因,这是一部极具现实价值的电影,一部沉甸甸的电影。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六):《更好的世界》这个谎言无力拆穿

  结合看片后的感觉、体会,《更好的世界》译名让我更加喜欢,不管是不是在取悦评审团,比《复仇》隐含了更沉重的隽蔚深意,也更符合全剧的基调。否定了绝对的美好,在弱肉强食的人间,我们只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正视了人性恶劣尘霉部分,还保有了打不死英雄的“希望”情怀。至少值得听者思考。当然,按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那也没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不如直接动手好了,反正会思,也思不出所以然。

  总之,按图索骥,电影指路。明争、暗斗,无论置身哪一种交际模式,要分类天上、人间来。文明对话是千年松下圣老儿借茶话会、设棋阵解决纷争的素质体现,我们毛头凡人就免了吧,还未脱离倒挂树枝舞刀弄棒的生物趣味,在这儿也别提被装饰神话了的一对一华山论剑;生命与尊严捆绑一起的骑士精神。直击现实的要害,文明自居的人类,就迷恋野蛮的争斗,不是么!不信奉拳头精神,天诛地灭,你不打我,我就打你。

  简述了看片的直观感受,现回到电影故事的情境里,告诉你我在胡言乱语什么。毫无疑问,它跟暴力有关,一面牵扯着非洲野蛮贫瘠世界,战争铁蹄下的民不聊生;一面钳住了所谓欧洲文明发达社会,惩罚与宽恕恶战的温床。并通过主场设置于北欧丹麦一处风景秀丽的小镇,对比副场非洲某难民营内血腥并救死扶伤的疮痍,开拓三条脉络,国际化的视野、治理小家的广角及显微镜下儿童的成长教育,多角度,多面线,构建了一部冷酷逼真的现实盲区。

  就影片的选题组材,其深得今年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垂爱,并借此讨得外语片彩头无需赘述,奖开过也只能马后炮。而依我寡闻,也是要肯定它的出色。细细品味,它醒目不容遗忘的特质自有玩味沉淀的魅力。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故事片,不仅在沉稳凝练的人性刻画上,还在镜头的视觉感受中。而其中对一种压抑的“无力感”描摹,在我观其类似影片的经历中,它是更加老练,跃然生活的精工。

  先说一页页精致、开阔、工整的画卷,广告效应不言而喻,那豆黄的麦田,湛蓝的大海,暗绿的树丛,白色的尘烟,橙黄的沙漠,碧蓝的天,灿烂的骄阳,黑点人形海燕,白格子窗海滩阳光房,父子三人逆光中的油画剪影等等,或是当地天然去雕饰的骄傲风光,那就更有显山露水的资质了。而镜头的景深控制,光效控制,色彩冷暖对比,却也都在有心非刻意的调度中,呈现出单纯柔和的文明气息,把锋利无情的暴力内核包裹进了它粉饰的“美好”外衣里。

  说反战类题材卷土重来,还不如说它年年都在,只等春风吹又生。《更好的世界》反战在哲学的思辨上,不只是口号,连形式一起。医生职业道德在人心善恶伦理标尺上选择凌驾或妥协的争斗,儒者惯常行为模式中提倡非暴力的可行性意义,消减仇恨可否单方面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实践与反证,恶劣精神的生存环境(无所谓贫穷富裕)对人性的麻痹与侵蚀等。全片若直击观者的感官了,最大的杀伤力便是在这些心理矛盾冲突的绝对主角上。

  类似状况,现实中又屡见不鲜,说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何尝不是。那张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与之后的疯狂讨论,及凯文.卡特最终自杀的结局。体现在医生安东面对负伤的武装首领恶魔,在他道德高地开战的救与不救的较量上。而那是人性,他不惧死亡,只有选择的不同立场。当时,我还绝决地倾向情感的天平,谨记南郭先生的教训,现在想来,剧中又有着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所以说要批判都是迷茫的,要辨明是非也力不从心。再说校园暴力,这已无国界。前段时间读环球报就有机构调查显示中美日韩,韩国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最低,其中亦涉及了家庭环境、课业压力、校园暴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不应该是单纯关注“垫底者”的问题,全球各国的差距不是重点,消除疾患并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社会才是核心。三天前老派给我看正在Youtube上流行的少年欺凌同学反被狠摔的视频,又是热烈的回应,可见现实的面目一定比在电影中看到的不可预料。这部电影能深刻关注到这一点,暴力升级战争,以小映大,并试图剥离内部连带关系,是做过功课的。

  而回到具体演绎剧情的过程中,还有异常讨喜的特征,在苏珊娜.比尔选择符合角色的个性化演员上。至少有三个角色棱角分明立体感凸显。最喜欢内心受伤,坚定以暴制暴的小朋友克里斯蒂安,小演员自带的那种冷峻坚毅的美少年气质赏心悦目,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定位也够逢迎讨巧,行动果敢,只言片语,还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伤,我会轻易被他吸引。站在高楼的天台,我恐高连画面都不敢看,但小朋友的样子深入心底。当然他的精彩戏份都设置在前,为反转的结局服务,与另一男孩儿相对而行。那个戴着牙套的阳光少年,则在接近尾声时,完全爆发了他的热能量,与克里斯蒂安呼应。突然点滴串联在一起,发现伊莱克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拥有坚不可摧的爱的力量,感染着看片的我。

  显然,相比较两个孩子极端英勇或懦弱的自然性情,大人的角色则完全界定在了矛盾的冲突中,因为成熟,自身担任社会各种角色的增加,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充,就越发举步维艰。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是这部剧送给成年人的礼物。在医生安东的精神上解剖得最彻底,他推倒狰狞嚎叫的杀人恶魔,是不是推倒了他心中“慈悲为怀”的华表,就是见仁见智了。对于把拳头挥向安东的修车恶棍,一直抱着瑞典人滚出丹麦的愤怒,除了车毁,未再追踪,依旧延续了没有答案的提问方式。父亲提倡非暴力精神无可厚非,然孩子伸张正义的举动亦情有可原,站在哪一方,都存在残疾的虚弱感,这便是无解的现实。

  那也是电影最后一个耀眼的点亮。对人类自己特别无力,随后彷徨无措,又寄予希望。看伊莱克斯受欺负,会无力;看安东实验非暴力抵抗,会无力;看受伤的克里斯蒂安无法原谅父亲,会无力;看整个社会法制再健全,依然惩治不干净恶人、犯人,会无力。虽然,培植愤怒与暴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光鲜亮丽的生活!如果夫妻和睦,家庭温暖幸福,学校把爱的种子真正播种在了孩子心田,社会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种族歧视,生存没有压力……

  我是被口号喊大的。所以在结尾不得不继续喊口号。对待恶人,我绕着走,那是不屑,不是怯懦!我又记得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还想说,相信法制社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至于战争,没什么可说的。还有不能同意我的,其实我很同意你,我不过是隐藏了热血,掩盖了心底灰色的情绪。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七):着实不错

  老外的生活环境真是好啊,看着这些家人、同学、社会上不同的人的形形色色的矛盾,有时真觉得可惜,为什么大家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一片土地上,却受困于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呢,如此美丽的景致却不流连。坐在自家的长凳上看着大海,听着海鸟的叫声,闻着田园里收割后的甘草味,还求什么,还苦什么啊。

  片子的确拍得好,真实得象在拍记录片一样,镜头粗砺与细腻并存,张力十足,我的确没想到导演是一个女人,片子就象男主角的脸一样,充满成熟之气。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讲得味道十足,演员一个个没得谈。

  男主角直到在非洲发火之前,我都觉得他让我想到了甘地了,这样的工作普通人真受不了,得菩萨才行。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八):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孤独的

  本来无意写影评,自己也是很久都未写过些什么东西了。可是,按照习惯看完之后看了大家的影评,觉得和我的想法很不一样,所以还是写出来吧。

  人都是孤独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安东常年在非洲工作,交通不便,作为唯一的白人身份,他看到很多可爱的非洲孩子自由的成长(导演拍了大量的玩耍,奔跑和笑容)却对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并没有任何觉察或伤感。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他常常所迫的看见自己的病人死去或者受到伤害,他却什么也做不了。(影片中他不放弃抢救病人,不管是不是要及时撤退还是病人已经离去)

  我是去过非洲的,也留下过自己的故事,不是说非洲惹人伤感,只是一个内心受过创伤的人,所看见的事物也是带着一丝悲凉的色彩。他是一个内心受伤过的人,唯一交代的是他和妻子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彼此相爱。其实忍痛拔掉的伤害比俩个人的拉锯战,消耗彼此的耐心眼睁睁的看着感情流逝要容易的多。

  所以,他很孤独。他唯一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是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用水洗脸,一个人游泳,一个人发呆。内心的东西,就算你想倾诉也未必有机会,有机会对方就算和你亲密极了也是很难真的理解别说很多人根本不愿给一个机会。他妻子挂他电话的时候,他是非常难过的。

  但他是一个男人,又是从事一份给别人希望,给别人力量的工作。他的信仰,不以暴治暴,相信大家都能懂生活的不容易给彼此喘息的出口,却又一次次被挑战。被非洲的大佬,明知道他作恶多端,却仍然保持医德治好他的腿,却被他的粗鄙的言语所深深的击中他内心的那个伤,维持表面的平和却如此难以进行,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彼此的用意却被如此辜负。被那个修车的男子,剥掉的面子,他做的一切理论和谈话,都是为了像孩子们,像世界证明,不用表象判断。却那么难。

  蜘蛛网下面他的脸,跳入湖里期望得到平静,和儿子勉强的skype聊天却也无法掩饰他看到许多无法改变的现状,比如没有多少人能忍住的愤怒。他哭了,他不是不爱人,不是不爱生命,只是他的无可奈何没有人明白。

  而他的儿子Elisia也是一样吧。

  青春期的孤独,父母离婚带来的压抑,学校同学的歧视,他渴望着能得到父亲的陪伴和关爱,却总是被急躁的妈妈耐不住性子的所伤害,他要的只是一份理解,一个人真的陪着他。所以Christian出现了,他们互相陪伴着,一切玩耍,一起分享这一段孤独的日子。可是,俩个人毕竟个性不同,有的时候对方要求你表一个态度,虽然并不赞成,但害怕如此伤害对方但还是支持去做,并在要承担的时候一起承担了下来。

  他们的感情很好,是真挚的,但还是那份孤独的感觉让彼此相遇,让最后的时候能想明白是什么。

  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因为害怕孤独所有想找个伴儿。我们因为害怕孤独,所以急不可待的表达自己,希望对方明白,可是却因为这份孤独,让我们在最后没有迷失自己。

  保持一份孤独的感觉,就像是和死神保持那份薄纱一样。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九):谁来创造更好的世界?

  这是一部沉重、悲伤却又高智商的电影,不时让人陷入沉思,电影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导演是认真的,他在真诚的思考问题,他在想:那个“更好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才能建成“美丽新世界”?

  影片的开始,一名医生自愿来到非洲提供医疗救助,为此,他和妻子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他的孩子F在学校里也总受欺负。

  某一年的某一天,少年K转学来到F所在的学校,他们成了同班同学。K发现F在学校里总受别人欺负,便为他打抱不平,他用打气筒打得那个高年级学生跪地求饶。

  记得小时候发生这类事情,老师、家长全都教育我们打架是不对的,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用打架来解决,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童年往事,的确如K所说:你越软弱你就越受人欺负,你反抗了别人反倒不敢再欺负你。

  导演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邪恶之人的邪恶之举,我们该怎么办?以牙还牙,这是孩子的处理方式,并且还很奏效。

  那么,大人是如何处理的呢?回国后的有一天,医生带着孩子们到公园里玩,他较小的孩子因为和别的孩子争抢秋千而起了争执、扭打在一起,他把两个孩子扶起来、耐心的劝说着,可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孩子的父亲便冲上来给了他一顿老拳。

  孩子们问他:“爸爸,你为什么不还手,你怕他吗?”

  医生说:“他是个没教养的人,和他纠缠等于浪费时间。”

  孩子们虽然表面点头,可心里并不舒服,别别扭扭的总觉得父亲怕了别人。为消除误会,医生带着孩子们找到了那人的家,可粗鲁之人听不进道理,秀才遇见兵,结果还是一顿好打,而且比之前更狠。医生从始至终没有还手,他告诉孩子们,野蛮人已经输了,拳头打在脸上并不觉得疼。可孩子们心想:“野蛮人只会洋洋得意,并不觉得自己输了,必须给他些颜色看看才行。”他们谋划着。

  以德服人,这是大人的处理方式,可似乎并没起到作用。

  医生再一次来到非洲大陆,在那里几乎每天都有怀孕的妇女被开膛破肚,当地黑社会头子以猜测腹中婴儿性别为游戏,随意结束别人的生命。面对魔鬼没有止境的犯罪活动,医生的神奇医术也显得被动无助。他在想:自己的善良是不是对恶人的纵容?

  这一天,营地里响起了一阵枪声,黑社会头子的腿受了重伤,必须得到医生的及时救治,才能把腿保住。所有人都无动于衷,只有医生动了恻隐之心。我想,那时他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救他,可能会威胁到营地里难民们的安全;即使他死了,还会有另一个恶魔降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善良唤醒恶人的善良。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星期后,又一名妇女被抬进营地,他用尽浑身解数却未能保住她的命。这时,残害她的恶人(腿伤未愈)走来讥讽道:“在这里谁没杀过几个人,把她送给我朋友吧,他最爱这种动也不会动的女人了。”听到这里,医生勃然大怒,把他撵出营地,推倒在地。黑人们见德高望重的医生发怒了,全都围拢过来,把那恶人给活活打死了。

  在这里,医生默认了“以牙还牙”的方式,他终于明白:有些人是无可救药的,你给他再多爱的光芒,这光也照不进他的心灵。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着,为了报复欺负医生的恶人,两个孩子通过上网研制出了炸药,炸掉了恶人的汽车。可与此同时,F也因为英勇救人而身负重伤,F的母亲气急败坏,把全部责任推卸在K身上,她对K说,是他害死了F。

  K陷入了自责之中,脾气变得越加古怪,甚至把自己犯的错误转嫁到了父亲身上。他母亲得了癌症,饱经多年折磨,最后选择了“安乐死”,让自己和家人都解脱了。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父亲希望母亲去死,父亲并不爱他和母亲。

  在这里,导演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的心灵受到伤害时,你会不会去伤害别人?很多人都这样,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被强于自己的人伤害时,会不自觉的去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或关心自己的人。

  K来到平日最爱看落日的屋顶上,准备以死谢罪。幸好医生及时赶到,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医生告诉他:F会好起来的,这一切罪不在他。医生还和孩子说了很多,一针一线缝合妻子撕裂的孩子的伤口(心灵的手术)。

  在这里,爱照进了孩子的心灵,修复了他和所有人的关系。

  看到这里,我也没看懂“美丽新世界”该如何创造?“更好的世界”究竟在哪里?

  恶人的确罪有应得,比如糯康犯罪集团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和正义的审判(就像那个黑社会头子),可是以法律的名义“以牙还牙”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以牙还牙,常常带来的是恶人的层出不穷(黑恶势力的报复行动),带来的是犯罪率的激增、是犯罪活动不断向青少年蔓延的态势。

  电影里,两个孩子炸毁汽车的行为没有受到拘禁,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我想,要创造“美丽新世界”,爱的教育是不变的方向,可对那些无可救药的人,法律又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可是,该如何判知谁是无可救药的人、谁是有药可救的人呢?同样的罪行,不同的忏悔心态,是否该处以同样的刑罚呢?

  法律是无情的,希望未来会有带着爱意的法律。

  电影的结局,医生再次回到了非洲大陆,他坐在汽车尾座上,看着孩子们在风中奔跑追逐汽车。他或许在想:那些此时笑声连连的女孩,会不会是他明天医治的对象?那个“更好的世界”究竟在哪里?由谁来创造?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十):属于自己的更美的风景

  关于这部电影可说的实在太多太多,可是一个男孩——Christain的沉默、孤独、敏锐、忧伤,却令我明白一件事,生活的规则是别人制定的,适应不了也没关系,只是会走得比大多数人艰辛也能看见更美的合适自己的风景,为了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而迷失自我是不可取的,同时要学会在生存中保护自己,珍惜所爱的善待爱自己的人,至于其他的,就让一切随风飘散吧......

  两个男孩真挚的友谊也让人感动和惭愧。

  祝福Christai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