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克斯·马努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马克斯·马努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7 02:0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克斯·马努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马克斯·马努斯》是一部由Joachim Roenning / 艾斯彭·山德伯格执导,阿卡塞尔·亨涅 / Viktoria Winge / 肯·杜肯主演的一部动作 /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一):文艺味儿战争片

  是字幕的原因,还是因为背景的不同,好多对话我都没看懂,尤其是前半,但故事我还是整明白了--马克思马努斯,我看他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一直在为打仗而打仗,战争结束,和平到来,却没有使他感到快乐和如释重负,相反,他显得手足无措。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十足的冷静和勇敢,却缺乏足够的谋略和智慧:多次脱险纯属超凡的运气;炸掉敌人舰艇的代价是敌人疯狂的反扑和大批战友的死亡(这让我想起了二十年代共产国际在中国领导的城市工人运动)。马克思马努斯成为战争狂人,是他的个性决定的,而最终能成为国家英雄,只不过他恰好选择了正义。

  电影描写战斗英雄的角度与一般电影有所不同,马克思马努斯整天绷着脸没个笑模样,雪地中手刃苏军年轻士兵时毫不留情,完全是个冷面杀人机器;面对爱情时表现得笨拙而失败……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个情商分数较低的人,搁今天和平年代,他会是那个被叫做loser的人。

  片中的大部分角色是有原型的,并且演员和原型还都颇有几分相似,如果你在片尾仔细辨认的话。看来,导演多少有点想把它拍成传记片的意思。

  除了字幕老看不明白,片子的结构也有点儿碎,节奏不好,诸多地方语焉不详,再一看,是挪威丹麦德国合拍片,唉,北欧片,不让他带点文艺味儿也难,这么一想也就认了。

  以上是我的解读,相信大部分人看到的,不是这个马克思马努斯。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二):马克思·马努斯生平

  全名:Maximo Guillermo Manus

  生卒年:1914.12.9-1996.9.20

  马克思·马努斯是二战期间挪威最著名的抵抗组织战士之一。

  1914年生于挪威卑尔根。其母为丹麦人。父亲原名约翰·马格努森( Johan Magnussen),因曾侨居西班牙语国家,改姓为西班牙语发音的马努斯(Manus)

  1939-1940年作为志愿军到芬兰参加苏芬战争抗击苏联侵略者,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挪威,马努斯匆匆回国,成为第一批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同年逃出挪威,到英国加入挪威流亡政府的部队。在经过严格训练后,编入专门进行敌后破坏活动的挪威第一独立连(以第一任连长命名为“林格连”),返回挪威执行破环任务。马努斯是连里的舰船爆破专家,擅长用“扇贝雷”(一种粘附在水线下船体的磁性炸药)炸沉德国海军舰艇船只。最著名的战果有1944年炸沉德国海军运输船“蒙特罗莎”号(SS Monte Rosa)和1945年1月16日炸沉德国海军排水量9035吨的大型运输船“多瑙”号(SS Donau)。战争结束时,马努斯的军衔为中尉

  马努斯因其二战时的战斗功绩而被挪威人称颂,战后他写过几本关于自己传奇经历的回忆录。马努斯退役后开了一家名为Max Manus AS的办公用品公司,生意红火。

  由于战绩突出,马努斯先后两次被授予挪威军人的最高奖章——佩剑战争十字勋章。英国人也向他颁发了不列颠战争十字勋章和勋带

  马努斯晚年移居西班牙,1996年去世。

  【自传】

  战后不久,马努斯就出版了两本自传,其中一本叫Det vil helst gå godt (一切总会好起来)描述了他早年在南美和拉美热带丛林的一些经历。由于他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回到挪威直接参军并到芬兰作战,因此当时未能成书。

  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纳粹入侵挪威。马努斯作为挪威国防军士兵参加防御战。挪威沦陷后他到奥斯陆参与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出版反纳粹宣传品和制造武器。他甚至曾经计划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访问奥斯陆时进行刺杀。

  他的行动很快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注意。不久马努斯被捕,在逃跑时跳窗受伤(电影《马克思·马努斯》有所反映)并被送往奥斯陆一家大医院救治。医院的医生骗盖世太保和傀儡政府的人说马努斯摔断了脊背,肩膀脱臼还伴有严重脑震荡。事实上马努斯只是轻微脑震荡和一些擦伤而已。27天后,在一名护士的帮助下,马努斯用一根绳子从二楼滑了下去,逃跑了(因为这两次跳/爬窗,他日后被戏称为跳窗的马努斯)。他先到了瑞典,正赶上苏德战争爆发,于是他通过苏联到达土耳其、辗转阿拉伯然后到了开普敦,在那里上船前往美国,打算从那里回欧洲。

  在此时他遇上了在美国的挪威流亡政府军事人员,于是他先去加拿大受训再经贝尔法斯特到英国。在苏格兰他接受了爆破和伪装的相关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和一个破坏小组被空投至奥斯陆附近的森林里。

  马努斯回到挪威后即开始回复秘密抵抗活动,主要是针对奥斯陆港的船只爆破行动。他利用自制的“扇贝雷”炸沉炸伤了多艘船只。这是一项长期的但是艰巨而危险的工作。他还经常冒险穿越挪威和瑞典的边界,到瑞典以放松他巨大的体力和精神压力。他的许多战友都遇害或被捕,但马努斯总是一次次化险为夷幸存下来。

  马努斯的第二本书是Det blir alvor (形势严峻)。在书中他续写了自己在战争后期的一些任务和经历,包括1945年炸沉两艘德国大型运输船。战争结束后,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亲自挑选马努斯为自己参加欢庆游行时的私人护卫。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他也因此成为挪威最富盛名的战争英雄,当时他只有29岁。

  【战后】

  马努斯和一位叫Ida Nikoline 'Tikken' Lindebrække的女子在1947年结婚。Tikken当年是英国驻斯德哥尔摩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抵抗组织。其父曾任卑尔根郡行政长官,其兄后来担任了挪威Høyre银行的董事长。

  马努斯常常出现梦魇、酗酒等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不过在面对媒体时,他还是能比较平静的叙述当年的事件。退休后,马努斯夫妇侨居西班牙,1996年马努斯在此逝世。

  2007年,一部根据马努斯生平事迹拍摄的同名电影《马克思·马努斯》在挪威开拍,由Aksel Hennie饰演马努斯。2008年12月19日首映。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三):英雄本色

  马克思.马努斯具有英雄的典型特征:

  临危不惧,被敌人包围在房间里时不是束手就擒,而是在众多敌人眼前跳窗逃跑;

  有勇有谋,两次成功潜入德军总部埋下地雷,最终炸毁德军重要战舰两艘;

  有威望和凝聚力,总有志同道合的战士跟随;

  更有英雄的侠骨柔肠,为同伴的牺牲而痛心疾首,也折服了自己心仪的女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战后他竟力排众议在自己的公司里启用了一位愿意悔改的前盖世太保人员,这样的胸襟实在令人惊讶和敬仰!

  我想象中的英雄,就该是这样的:在战争年代尽显英雄本色,在和平年代,因为那高超的战争智慧与胆识无处安放,只好显得有些偏执,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精神自然也略异于常人了。

  愿上帝保佑这样的英雄,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出几个吧!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四):《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

  《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

  导读:

  历史总是更多存在于过去的现实中,而不是那些印刷版的教科书!因此,阅读亲历者的回忆与总结,是更容易理解历史的途径,哪怕已经有了修饰,只要多方考证,多角度思维,就可以自己描绘出大致真情!

  投资中,其实非常需要历史和现实交融,如,若不知道白酒无所谓专门的塑化剂标准,又岂能有被传为马勇说的“新标准”呢?若不知道赵笑云的“咬定”,又怎么理解青山的荡气回肠呢?

  更有趣的对照是,有的战士,或许是一枪未发,舱门刚打开就中弹倒毙;而有的战士,身经百战,遍体鳞伤,却依然80好几才善终;为何呢?

  这里说一个马克思,挪威人,二战英雄,不死鸟,且战后经商亦成功,值得资本战场你我学习!

  马克思·马努斯,不是那位大胡子马克思,而是二战时期,挪威著名抵抗组织战士。

  这个马克思一开始对抗的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与美英帝国主义,而是伟大的苏维埃!

  作为北欧同盟,同众多挪威青年组成志愿军一起,赴芬兰参加1939年11月30日爆发的“冬天战争”(苏芬战争),以阻止苏联占领芬兰。

  这场战争的更远背景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1918年初,苏维埃俄国的一些武装人员参与了芬兰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遭到芬兰政府的镇压;1919年5~6月,在外国武装干涉期间,芬兰派兵参加了尤登尼奇白军对彼得格勒的进攻;1921~1922年,数千芬兰人参与了苏联卡累利阿地区的暴乱,被苏联视作芬兰对该地区存有领土野心;苏联则支持流亡的芬兰共产党人在苏联的活动,因而引起芬兰的戒备。这些历史纠葛给两国关系投下了阴影,芬兰始终把前苏联视作宿敌。

  苏芬战争,可以百度!

  回到本片的主角,他们那个时候出于自己激情,同时受到西方国家背后怂恿,是作为志愿军角色,去替代武装援助,起到的作用无疑只是安抚芬兰领导阶层,换句话说:挠痒痒而已!

  当他们回到挪威后,不久战火遍及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

  本片展开正式情节了!

  主人公原型为真实历史人物,全名:Maximo Guillermo Manus 。

  1914年生于挪威卑尔根。其母为丹麦人。父亲原名约翰·马格努森( Johan Magnussen),因曾侨居西班牙语国家,改姓为西班牙语发音的马努斯(Manus) ,他14 岁时离开挪威,在南美洲度过了几年。在异国就参加各类小型军事行动!

  1939-1940年作为志愿军到芬兰参加苏芬战争抗击苏联侵略者,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挪威,马努斯匆匆回国,成为第一批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同年逃出挪威,到英国加入挪威流亡政府的部队。在经过严格训练后,编入专门进行敌后破坏活动的挪威第一独立连(以第一任连长命名为“林格连”),返回挪威执行破环任务。

  马努斯是连里的舰船爆破专家,擅长用“扇贝雷”(一种粘附在水线下船体的磁性炸药)炸沉德国海军舰艇船只。最著名的战果有1944年炸沉德国海军运输船“蒙特罗莎”号(SS Monte Rosa)和1945年1月16日炸沉德国海军排水量9035吨的大型运输船“多瑙”号(SS Donau)。战争结束时,马努斯的军衔为中尉

  本片着力描写了上述二艘运输船炸沉情节,同时也展现马克思领导下的小团队其他一些袭扰、捣毁活动!

  在这些事件背后,除了抵抗小组参与者不断随时间流逝而被捕、被杀,另外还有不少平民在诸多事件中遭遇牵连被杀或者干脆就是在街头被双方流弹误杀!

  可惜这个马克思不是那个马克思,因此,七情六欲流出来后,面对残酷现实,面对亲爱战友纷纷倒下,他的自我承受达到极限!哪怕是饱经战火考验。

  马努斯活了下来,并因其二战时的战斗功绩而被挪威人称颂,由于战绩突出,马努斯先后两次被授予挪威军人的最高奖章——佩剑战争十字勋章。英国人也向他颁发了不列颠战争十字勋章和勋带 。

  马努斯退役后开了一家名为Max Manus AS的办公用品公司,生意红火。

  在此期间他曾雇佣了一些前吉斯林政府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叫Walter Fyrst的挪威籍盖世太保官员(军衔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终马努斯力排众议,认为应该给他们机会用自己专业知识赎罪,留任了他们。

  还写过几本关于自己传奇经历的回忆录。

  其中一本叫《Det vil helst ga godt (一切总会好起来)》描述了他早年在南美和拉美热带丛林的一些经历。由于他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回到挪威直接参军并到芬兰作战,因此当时未能成书,战后重新出版。

  第二本书是《Det blir alvor (形势严峻)》。在书中他续写了自己在战争后期的一些任务和经历,包括1945年炸沉两艘德国大型运输船。

  战争结束后,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亲自挑选马努斯为自己参加欢庆游行时的私人护卫。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他也因此成为挪威最富盛名的战争英雄,当时他只有29岁。

  黑白照为历史照片,彩色截图为影片重塑镜头

  晚年移居西班牙,常常出现梦魇、酗酒等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但是日常能比较平静处理一切事物!直到1996年去世。

  终其一生,战斗出色,应该是基于独特的领导能力,以及充分魄力。

  另外屡次躲过生死关口,也说明:运气在一生中,是多么重要!当然,该扣扳机的时候,绝对不能犹豫!

  而原型人物传奇的一生,成功的结局,让挪威本土人士也非常尊重。

  本片上映之后,反响热烈,并且最终打破了挪威本土的票房纪录。在挪威电影最高奖,阿曼达奖上,《马克思·马努斯》获得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最佳剧本、最佳音效、最佳女配角等六项大奖。

  连飞机尾翼也出现了醒目纪念照!

  豆瓣不能贴图,具体配图,请看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五):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从生理角度来看,在影片的最后我确实哭了。

  确实如片名所示:Man Of War.

  对于战争,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并不是只有弱者才会是受害者。

  那些所谓的强者,所受到的伤害,不好说是比那些普通人多还是少,我只能说……不同。

  对于战争,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并不是只有“好人”才会是受害者。

  “坏人”也向往美好的生活,他们之所以被称作“坏人”,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比“好人”更悲惨的是:这些道路很大程度上他们不能自主选择,而且很多人在道路的起点处就早早看到了那些伏在道路尽头的失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败由预言一步步变为现实,眼睁睁地看着梦想和憧憬最后被那些无法逃避的失败瞬间撞得粉碎——这种感觉就像是不打麻醉剂的截肢手术。

  他们无可选择,于是他们只能侥幸地或者说自我保护地想:虽然这条路不是太好,但也许走得通。这么想得时间久了,渐渐地,有些人成功地骗过了自己:这确实是一条走得通的路,只要自己努力些。但当失败无可避免的来临,他们最终会从噩梦中醒来,并再次坠入另一个噩梦。

  站在临界点上的瞬间,很多时候会突然感觉一片茫然:

  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现在眼前的这一切就是自己长久以来拼上性命想要得到的吗?付出了那么多,值得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为什么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为什么死的不是我……

  当曾今仇恨并奋起反抗的东西有一天终于离自己远去,却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而最后的结论,却始终只有一个:面前的现实是无法选择的,这些是由已经发生的事情决定的,而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即便给你一台时间机器又能怎样?即便可以选择又能怎样?

  选择?只是选择了命运的不同分支而已。而不同的分支之间,又有多大的区别?

  况且,我们真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吗?我很怀疑。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是可以选择的。但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选择自己在未来的命运。

  其实,这些思考是毫无意义的——与其说是寻找答案,不如说是在制造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这与手淫无异。

  是,只有生活在继续……伴随着永恒的痛苦。

  《马克斯·马努斯》影评(六):忧郁的007

  总结一下,影片讲的是一个民族英雄和他的朋友在敌后进行破坏行动,他的朋友相继牺牲,只有他一个人熬到了战争胜利。尽管战争胜利了,民族英雄并未感到高兴,而依然沉浸在失去朋友的痛苦中。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持久的,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结束,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

  为了实现这个中心思想,我们的男主角成了007,怎么打都打不死,而他的朋友则跟纳粹一碰面就死。欧洲小众电影的特点就是决不跟好莱坞大片为伍,所以男主角绝对不能死,不然就成了《拯救大兵瑞恩》了。

  导演特意找了一个天生就长了一张忧郁脸的男主角,影片的最后,在鲜花和掌声中,那张脸所表现出的欲笑还哭的神情成了本片的点睛之笔。

  显然编剧把笔墨重点都放在了人性的思考上,在其他细节处理上非常随意,导致我有多处迷惑之处。

  1. 雪地上的战争不知跟主线有什么联系?

  2. 划着小船在大船中穿梭居然没被发现?探照灯明明都照到了他们,这都没发现,探照灯还有什么作用?再说,只要穿上潜水衣就可以放上炸弹,何必要去划小船呢?

  3. 男主角骑自行车在逃,纳粹开着摩托车追,开枪打了半天没打到,男主角回头一梭子就把两人打死了,有这枪法,一开始也甭逃了。

  4. 第一次看到放着交响乐审犯人的,犯人还求纳粹不要放音乐了,纳粹把音量调大了,然后犯人就自杀了。什么交响乐有如此魔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