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罗德主人与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2 0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哈罗德主人男孩》是一部由隆尼·普莱斯执导,文·瑞姆斯 / 弗莱迪·海默 / 帕特里克·莫佛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一):纯属演技

  不是一部接受度很广的电影,毕竟他想表达东西太过沉重

  说实话,看这部片子就是有点自己找罪受的感觉。弗莱德 海默的演技真的是没话说。那种细腻压抑冲突在他那个小小的身躯完全爆发黑人白人之间的冲撞完全集中在这个小男孩角色上,父母对黑人的歧视,自己对黑人的尊重父亲残疾、酗酒,同学间的嘲笑,这些他都无处宣泄,内心完全被这些情绪侵略。所以他选择了那个他所尊重的黑人,希望用伤害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结果往往两败俱伤。庆幸的是他所尊敬的黑人是值得他的尊敬,慢慢引导他走出那个困惑。最后他冲进大雨是回头的瞬间,希望他真的能走出来。最心酸的就是接电话的那一段,当他妈妈说要把电话转给爸爸时候,他脸上流着泪喊着不要的时候,那种绝望,真让人心疼。内心那个痛苦还要和爸爸说一些完全违心的话,内心到底忍受了多少。哎,演技派啊。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二):『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

  《大师哈德罗与男孩》,这样一部由弗莱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出演的一部南非电影,让人倍感清新脱俗。故事简单,就是在一家餐厅发生的三人对话,海默饰演的Hally是在南非长大的白人小男孩,他有个酗酒的残疾父亲,家里雇佣了两个黑人服务员Sam和Willie,小Hally是在他们的陪伴下长大的,所以关系亦师亦友。

  Master Harold是两个黑人对白人小主人的尊称,在那个种族分明年代,小男孩Hally希望可以众生平等,他教两个黑佣知识,有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和对话,给他们看拿破仑和众生平等的法律概念,可他内心中还是有被这个社会所塑造出的等级概念。

  am和Hally曾经一起放风筝,可最后Sam把风筝绑在了一把椅子上然后留下Hally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却离开了。因为那把椅子上写着”whites only”,那把椅子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公平,一开始Hally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以为Sam是故意丢下他一个人的。这些小细节体现出种族的冲突是那个社会稀松平常事情,而一个勇敢的明确自己立场的人应该离开那把椅子,Hally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他会做到吧。

  因为父亲的残疾,Hally并没有体会很多父子之间的应该有的情感交流,而Sam却像父亲一样,在他成长道路上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虽然他们之间也因为种族歧视而生有嫌隙,可我相信,当放风筝那次的误会解开后,两人会释怀的。至少,Sam还会愿意做一个风筝陪Hally玩。

  故事没有结局,在雨夜中,Hally骑车离开餐厅,镜头也移向了窗外。

  如今种族歧视已然淡漠了,可是在上世纪中期,这样的歧视让不同人种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困惑了多少人?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有美国电影《相助》,也是讲述黑人佣人之间相互扶持去赢得尊严的故事。被尊重应该是相互的,电影里虽然Hally对Sam和一般白人对黑人不一样,但是也没有从根本改变主仆尊卑的关系,究其根源就是那个社会让一个懵懂孩子最后潜移默化学会了种族歧视,当然他本性善良,所以我相信他和Sam的友谊一定会继续下去。

  说一说演员表演,海默长成大男孩了,说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一点也不为过,毕竟在大荧幕上,海默给我们留下太多经典的角色(尤其是他小时候和德普合作的那两部电影)。上一次看他是大小伙的电影还是英国电影《吐司》,是他和波顿的老婆海伦娜出演的,一个智斗后母的男孩。这部《大师哈德罗与男孩》是2011年的电影,这一年海默19岁,至于演技,感觉还依旧那么自然,希望他以后会有更好的作品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三):《没有冲突的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情绪变得十分复杂,夹杂着对种族歧视的愤懑不满,和对男孩内心的矛盾挣扎同情,还有对山姆的理解与包容感动

  哈里很爱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在下船时摔断了一条腿--他在颁奖典礼上让哈里出了丑,让哈里在学校受尽凌辱;而且他父亲爱喝酒,经常把自己灌得烂醉;这让哈里憎恶自己的父亲。山姆和威利是在哈里家茶馆做事仆人,哈里和山姆的交情很深,自小时候就经常和山姆在一起,当然哈里的母亲反对的,她不允许哈里和山姆来往。

  这部电影的场景很少,大部分剧情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茶馆--展开的,哈里的话语行为透露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哈里内心十分矛盾。他既喜欢和山姆在一起,怀念与山姆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又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不能理解的事情--因为山姆是个黑人,而他从小就被灌输了种族歧视的思想。这是矛盾之一。他既喜欢他的父亲,又为他父亲感到羞耻,不知道怎样面对父亲,只能在背地里歇斯底里。这是矛盾之二。哈里不是一个偏执得无可救药的人,他也被山姆的言行打动过。比如,山姆的梦想--现实生活能像跳舞一样,每个人都熟悉舞步,不会有碰撞,不会有冲突。--就打动了哈里,哈里要还以此为蓝本完成家庭作业。不过哈里的念头很快就被现实打消了--当母亲打来电话说他父亲要回家,哈里再次发飙,撕了作业,砸碎了酒瓶。片尾,哈里对山姆和威利进行了一番羞辱,此时哈里的大脑深刻的等级观念和愤怒麻痹了,全然忘记了和山姆的感情态度强硬,但骨子里散发出的确是懦弱,这可能是一个男孩长成男人的必经之路吧。

  山姆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胸怀宽广的人。他喜欢跳舞,他认为舞蹈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如上所说,人们熟悉舞步,跳舞时没有碰撞,没有冲突--这是他向往的生活。他渴望平等,当他知道拿破仑主张人人平等时,他脸上就显现出崇拜表情,他希望有人能像拿破仑一样,让他们过上平等的生活。他胸怀宽广,面对哈里多次的挑衅冒犯,山姆都选择原谅,并且试着缓和局面。在影片中,山姆更像哈里的父亲,不断地包容、引导,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山姆说出了离开哈里的原因--哈里当时坐在条椅上,而条椅上写着“只限白人”的字样--从山姆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无奈。经受了哈里的多次羞辱,山姆依然没有放弃对哈里的引导,在哈里准备回家时,山姆叫住了他:

  “我们能再试一次么”

  “试什么”

  “再放一次风筝”

  “你不能在雨天放风筝,不是吗?”

  “那我们该干什么?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了”

  “你确定吗?如果真实这样的话,那我会感到很绝望。不管怎么说,我不相信,我觉得 一件事 你肯定知道,你不用自己一个人坐在那,你现在知道椅子上写了什么了,你要做的只有站起来,离开它” --这几句对话我感触很深,字里行间,我不仅体会到了山姆对哈里的真诚引导,还体会到山姆身上的革命气息和他对平等的渴望。

  最后,哈里冒雨离开了,山姆和威利回屋跳起了舞,我突然感受到舞蹈与音乐力量--使人平静--这是种伟大的力量。电影没有结局,我有点失望,我不喜欢这种想象的空间,不过我想哈里一定会受到感触,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四):人之间没有差别

  这是一部由弗莱迪•海默演出的南非电影,电影介绍了20世纪中期的社会背景,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由两个黑人和白人小男孩在餐厅发生的点滴。小男孩hally因父亲在战争失去一条腿而残疾住院,hally被学校同学因这件事而被嘲笑。这一次,父亲决定回家。Hally正因这个而苦恼。善良的黑人sam因此开导hally。他们回想起一起放风筝时的情景,结果hally抱怨sam的提前离开。Sam则是对他说他还有工作要做。其实是椅子上写着“ONLY while”年少兴奋的hlly哪里知道这些。而年少的hally和sam是那么的开心,像父子般的放风筝。随着年龄的长大,hally父亲对hally说了很多种族之间的规则,hally并不想这样对待sam。Sam想开导hally的心思,却被侮辱,hally向sam说了他自己也不认为好笑却不得不陪着父亲笑的笑话。Sam对hally说:“伤害我就是在伤害你自己”hally逼迫sam叫自己主人,sam不愿意,因为这样,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最终sam叫hally主人,hally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想道歉却又拉不下脸。这时母亲打来了电话,Hally并不是十分想接在对话过程中,母亲叫他父亲接电话,Hally恐惧大声说不哭了出来,他父亲接了电话,Hally变了语调,平静问候他是否好点了。Hally内心其实是很爱他父亲的,却十分憎恨父亲嗜酒的行为。最后Hally挂了电话,拿出白兰地,结果十分愤怒地砸在墙上,走了出去,Sam问他是否愿意从那椅子上站起来并离开。Hally并未说话,拿上父亲的就冒雨骑上自行车。在上车的一刻,看向sam未言语便离去

  巧妙的结局留下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让人不禁猜测两人以后是否会重归于好或就主仆关系。

  个人认为这是海默的专场,爆发式的演技其实还是有点压不住电影。说实话,如果实在是闹荒,还是值得一看。电影有些无聊,但耐心看下去还是可以悟出一些东西的。也可以从中看到二战后种族歧视并没有削弱。想sam的一类人仍坚持改变,这类人的精神是向上的,不可否认这是有效的。虽说权益存在的,但仍需人们去坚持争取和捍卫的。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五):又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片,依然令人揪心

  之前看过一部南非的片子,名叫《看不见的世界》,看了这个之后,感觉南非的片似乎总是会涉及到种族歧视。以前的时候“种族歧视”只是出现课本中的一个词语脑海中对此并没有具体鲜明的概念。现在感同身受般地了解到了那段历史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室内的茶餐厅里,但是对过去的回忆必不可少重要线索。Hally你活得一定很累吧?因为残疾、腻歪人的父亲而感到羞耻,同时在父亲面前又要装作很爱他。明明和黑人佣人相处得很愉快,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却要最终摆出一副主人姿态,伤害彼此真挚的感情。为什么不去面对你内心的真实感情呢?他的父亲只能给他带来羞耻,而Sam却像父亲一样,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Sam为何会这么做呢?因为他同情这个单纯善良的白人小男孩,承受着他不该承受的家庭给他带来的巨大烦恼。同时也因为Sam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个种族歧视的社会,hally作为他的主人却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这种尊重对他来说是何等重要,所以他要报答他。

  关于风筝的故事其实是意想不到的结局,Sam说,当Hally坐在长椅回味放风筝给他带来的快乐时,却发现Sam离开了。原因是,那条长椅上写着“White’s only”。那时的hally由于太小,太兴奋而根本没有注意到,但是现在不会了。如果你不小心的话,哈罗德先生,你会自己在椅子上坐很久,很久,但是天空上不会再有风筝了。这段发自肺腑的话也点明了影片的主旨。椅子所代表的是种族歧视,而风筝则代表Sam对hally的感激和爱。长大后的hally开始有了所谓的尊卑意识,他对Sam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小男孩。

  关于黑人的屁股的那个所谓笑话,更是对Sam莫大的侮辱和伤害。天空上不会再有风筝,意味着Sam也不再把hally当朋友了。Sam为什么不像Willie一样叫hally主人呢?因为在他心中(其实在hally心中也是,只不过他不敢正视),他们是像朋友一样亲密的关系,而不是主仆。所以,Sam一旦开始叫hally主人,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的改变。在hally准备骑车回家的那一刻,Sam叫住了他,用得还是’’hally’’这个称呼。他说,希望他们再试一次,再放一次风筝。显然,善良的Sam不会那么绝情,他不相信hally会依然那样。他告诉hally,他不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他现在知道椅子上写着什么了,他要做的只有站起来,离开它。是的,hally学会了种族歧视,其实当年的Sam不是因为冷漠而对hally置之不理的,仅仅是因为那句“White’s only”。如果hally愿意回到从前,和Sam像朋友一样相处,Sam还是会重新接纳Hally的。

  对于结局,我脑海中的预想是,hally骑着车子回到茶餐厅,向Sam道歉,然后他们抱在一起痛哭,但脸上其实挂着微笑。但结局并不是这样的happy ending.感觉故事还没完,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余地。第二天,雨会不会停了呢?hally回到家后和父亲是怎样相处的,hally究竟有没有返回茶餐厅,种种……引发出观众的无限想象。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六):人种歧视永远是个深刻的主题

  导演又想讲一个很深刻的关于人种歧视的问题,但又没有大幅度展开,如果没有那个电话导致男孩的爆发的话,我会觉得整部电影都只是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导演的一个梦。前面接近一个小时都是山姆在向哈里描绘黑人世界的一个舞蹈比赛,哈里听的也很热血沸腾,直到电话来了,哈里山姆这个黑白人种和谐相处的假象被打破,然后山姆用温情攻势试图转换哈里脑子里人种歧视的观念,但是最后也没能把哈里唤回来,顿时让我觉得,嗯,这不是韩剧,是美国电影,还算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这个结局下,哈里还是有很强的人种观念的,就算山姆已经打出温情牌了,仍然没唤回已经骑自行车走的哈里,以后哈里长大后,面对黑人问题时,仍然只会在内心对谴责自己,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这个就是当时的社会,可悲的歧视,可悲的不平等。。。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七):you lead,I follow

  站上的周末播影室推荐的三部唯一一部没看过的,中午吃饭就用来送饭了。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堆黑人从偏远的贫民黑人区坐车市中心的白人区工作。贫民区的简陋肮脏于白人区的现代化作出了鲜明的对比。两个黑人sam和willie在一家门口写着“whites only”的白人餐厅工作,其讽刺意味我觉得是十足了。然而画风一转,到了少年hally在学校的被同学歧视自己断腿的父亲的遭遇。从开端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年代,白人歧视黑人,正常人歧视残疾人,富人歧视穷人。

  歧视这一个基调从影片开端延生到结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但他其实一直都不是公平的。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公平。不然为何有人生而为白人拥有权力,而黑人就只能作为低下人?

  影片有三个场景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个是一开始黑人等车时讨论说政府要求黑人用方言教导他们的孩子。这意味着黑人的孩子都不会英语,从而百分百只能一辈子的做低下的工种,永无出头日。这是来自官方的歧视。

  第二个是hally的同学嘲笑他那个残疾的父亲,还有年少时他父亲在酒吧喝醉了sam帮他送父亲回家时,路人给予他的那些同情的眼神以及那一句“poor thing”。这一切切都是导致hally对于父亲的唾弃感,虽然唾弃,但是也着爱他。这就是hally内心的矛盾之处。以至于后来明明前一刻还在电话里面对母亲呐喊不想于父亲通电话,下一刻却假装高兴父亲回家,并故作轻松的和父亲聊起今天过得怎么样。正因为他那酗酒的、残疾的、充满身为白人优胜感的父亲要从医院回家,他内心的天平就已经倾塌了。所以他只能把一切负面情绪强压在sam和willie这两个使他觉得安心的黑人身上。sam于hally而言,亦师亦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sam也是他家的“奴隶”的存在。高兴时可以教他们知识,讨论问题,不高兴时可以辱骂,可以开他们玩笑。而他们没有反驳的余地。要知道那是在1950年,二战已经结束,美国在1860年就废除奴隶制,在所谓生而平等的世界里。可想而知,这世界真的没有平等而言。hally对sam于对他父亲一样,是充满爱,但却也充满鄙视。社会上的教育使得hally觉得身为白人的他优于黑人,但他内心深处却极力想反抗这一观点。人们唾弃他爱的父亲,他爱的sam。他矛盾于该和众人一般还是独行的做自己。所以sam说他活得像是欠了全世界一个抱歉一样,所以他在他范围内去特意得罪惹怒sam和willie,就是为了使自己身上因为那矛盾而带来的罪恶感可以的到宽恕。

  第三个是sam给hally做了一个hally认为绝对不可能成功的风筝。然而奇迹出现了,风筝飞起来了,飞得高高的,使人只能仰视。但hally却怪责sam在后来走了,只留下他独自一人想傻逼一样。然而hally没有留意到的是,他坐的的是“whites only”的椅子。他怪责sam没有做他不能做的事情,就犹如他怪责他父亲一样。sam是hally的人生导师,他告诉hally他之所以给他做风筝,是因为“want you to look up”。sam的好脾气是他的独特个人魅力,然而却是sam看透了hally这个小男孩成长中的内心,而使hally可以继续往前走。

  影片最后sam和hally的对白,真的是无与伦比的意义深刻。虽然现在在下大雨,但这是最好的放风筝的时刻,因为我们不能一味的期待着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明天而忽略了当下的时刻。

  中间有一段是他们幻想跳舞比赛现场的场景,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是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那是一个公平的世界,然而那也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梦想一定要有的,就算它并不能实现,但它可以引导前进的道路,明天的方向,是下一刻的照路灯。所以,只要有梦想在lead,你就可以放心的去follow。就算这是一个充满歧视的世界,但我们也可以期待那个公平的未来。但前提是我们要活好当下,才能改变。

  我们不能让等待晴朗的明天充斥着我们的人生,宁愿在雨天踏出那一步,那风筝或许也可以奇迹般升起。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八):没有冲突的理想世界

  电影的名字叫大师哈罗德与男孩,这个标题从英文原名的字面上来看更代表了电影的意义。 大师哈罗德其实就是一个男孩,Master Harold只是黑仆对小白主人的尊称,而the Boys, 可以指男孩Hally本身,可以指那两个黑人男仆Willie和Sam,可以指Hally的爸爸,也可以指学校里经常嘲笑Hally有个残疾人爸爸的那群小男生。电影的名字看似表达的只是一种关系,却深刻地体现了那个种族分明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结。

  全剧的所有矛盾都集中在Hally的身上。他内心渴望的是众生平等,他教两个黑仆知识,有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和对话,给他们看拿破仑和众生平等的法律概念,却往往在细节中体现出他内心中被这个社会所塑造出的等级概念。比如当Willie无意中把本应扔向Sam的湿布甩到了Hally身上,当Sam试图阻止Hally用糟糕的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Hally都用一个“白主人"的态度回应了这一切。Hally和两个黑人男仆的理想在对Ballroom Dancing的描述中充分地阐释了出来--一个没有冲突的理想世界,Hally激动地记录下这一切来作为他的家庭作业主题。而一切的梦想又在现实的电话铃声中被打破,并在Hally撕碎作业的那一刻被蹂躏,更加的,在电影高潮部分,Hally逼Sam称呼自己Master Harold而不是朋友一般称呼Hally. 电影所要表达的全部意义也在这一场高潮的争执中体现的无比透彻。

  或许今天种族的冲突已经被人淡忘,尤其是在不曾深刻经历过的中国。但是那个社会大同的理想,我想很多人都还埋藏在心里。Sam和Hally曾经一起放风筝,可最后Sam把风筝绑在了一把椅子上然后留下Hally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却离开了。因为那把椅子上写着”whites only”,那把椅子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公,而一个有理想渴望平等的人可以做的,就是站起来,离开那把椅子,努力勇敢地向上看,向前看。。。。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九):从改编困境到少年神性

  自己觉得以下看完后不吐不快而写出的胡言乱语不能被称作评论......所以用对海默的赞美来弥补地完全些。 “十七岁的海默脸上降落着天使的柔光、像羽毛一样纯洁又柔软,冒着小小的绒毛轻挠你的心。他的眼睛平静得像风席卷了森林的碧绿,于是一道温润的影子落入其中。他失控时哭泣的脸并不好看,上天心痛地摘取了几分神采。因为被深爱着的海默不被允许不幸。上帝把所有的云朵都堆在了他笑着的嘴角,并派光和海水亲吻他的眼睛。” 好了开始评论(胡讲)—— 内容是原著里的,包括浓缩于特定时代背景下架构精密的人物关系、雨声中动人心弦的对白、颤动的表情、丰富的隐意、瞬息万变的心理交锋……缺失的父亲形象在难称健全的人身上零星找回;亲密与爱被情事和扭曲认知击打破碎;错误的时代里,被踩踏的人半梦半醒、持鞭的人手势冷漠,同时眼中强烈的迷茫将全部人揪进因错位而加剧的痛苦之中。 而电影本身做得并不好。 餐馆场景作为占了影片极大篇幅的段落,舞台剧感太突出。其余部分如公车、学校、早安吻等场景——我姑且推测是电影新加的——原本就平淡无奇甚至生涩,与餐馆这样一个太奇特的场景放在一起,更像是言之无物。整体显得散漫极了。 餐馆内的节奏也不太对的样子。Sam激动谈论着的舞会,起码对我来说根本没有重量(抱歉...)。所以前面部分太轻薄。后来冲突之下两人对峙、形势到剑拔弩张时,对话才有了力量。这样明显的松弛不止因题材遥远,与导演素材的选择和呈现也有关系。 另外从平缓的叙述忽然进入餐馆,内在的精神已然更改。结构、语气、表演都随之微妙、却本质上地变化了。这样的断裂也会让观众因反应的滞后而理解偏差,削弱了共情。 所以可能完全还原舞台剧剧本会更好?毕竟电影中也有许多密闭空间的优秀作品,而以电影的壳子完全装舞台剧的内容也是可行的。君不见《欲望号列车》原汁原味的戏剧美武装到滚烫的空气、神秘的心灵力量层层叠叠将人击垮;杰作《日落大道》浓郁的戏剧性使结尾处定格成忧伤、华美的幻梦,悲剧主演和观者都被吸入其中。尤其就本剧而言,独幕剧情节紧凑、有力,情绪密集而浓烈、起伏像精妙的乐曲,对话声声掷地,这样的剧本真的很难改编.....添上的东西都是累赘。 当然海默同学献上了倾情的、美妙的、杰出的表演。他洁白的皮肤上透明的、甜蜜的光泽伴随着他和煦清纯的气质拂过了墙面上坐下的烈酒、蜷缩的自行车架上掉落的雨滴;从清晨发光的窗户和睡衣起、照亮了整部电影。 所以尽管我很喜欢CMBYN里原本的Elio和Oliver,看到这个年纪和甜茶确有几分相像的海默,也忍不住猜想,如果时间恰好容许,将夏日沸腾的池水和树影捧在他脚下,让音符飞过他的手臂,让两只恼人的苍蝇交换使命,那么最终呈现出的这故事,也一定不会差吧。 ——————————————————————— PS:这电影资源好难找。字幕匹配的版本不能下载;不管字幕单下视频,在百分之九十几停滞了,再也不挪动一步;用百度云看,发现听清片中的黑人口音是不可能任务……才想起来视频网站。腾讯视频虽然拯救了我,翻译可真是太糟糕了…… 所以顺便提一下翻译问题。影片名有一个版本叫《大师哈罗德与男孩》,误导之彻底无须赘述。既然哈罗德是主人,当然就没有什么男孩,豆瓣现在采用的这个题目也有不准确之处。还是因为影片相对太小众了吧。 “boy”字典里有一个意思是:旧时对黑人男子的蔑称。此处应该是这个含义。

  《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观后感(十):永不可及

  大概瞄了一眼各路评论,包括外网收费可以供cite写essay的网站,感觉跟我自己的想法差得比较远,所以下文非是正解,只是我随便一写,别当真……

  首先镜头拉开,最先出现的黑人被苛刻地对待,ok,种族问题。有一个细节是,明明公交车上还有空位,司机却说没位置了,把门关了。司机是个黑人。然后有个人坐在车里,从车窗跟外面等车的人比划手势,意思是“后面马上就有车”。这个女人也是黑人。在我看来,这个女人和结尾Willie和Sam俩人跳舞是暗合的:在被歧视的种群内部,封闭的人群内部彼此之间友爱相处。这其实很难得,这儿埋了个线。

  什么叫埋了个线。

  镜头紧接着是Hally到了学校,他的同学嘲笑他,因为他爸爸是个残疾人。White,在这部片儿里其实也是一个封闭的人群,decent people with decent education,就像后来Sam所说的,你们white people可以自己坐在white’s only的椅子上,但久而久之,你们就只能一个人坐着了——而在white people这个封闭的人群内部,他们并不是友爱相处的,所以这个片子是讲歧视的,不是光讲种族歧视的,还有很多歧视,歧视残疾人、歧视家境不太好的人、歧视对数理化不太感兴趣的人……不要说跨种族了,哪怕在一个decent的种群内部,我们都无法真的做一个decent的人。

  在我看来,这部片儿一直在问我:如果现实跟你所期望的相差甚远,你要如何处理这其中的矛盾。

  我和各路评论最不相同的点,在于Hally对他爸爸的态度,大家基本都觉得他是真的真的很爱他爸爸,但我觉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Hally爸爸第一次出现是在颁奖礼上,我感觉Hally在看向爸爸时完全没有什么欣喜的表情,反而他爸爸摔倒之后,他脸上的尴尬是几乎能溢出屏幕之外的。后来镜头给到病房,可以说Hally还在为颁奖礼而生气,所以对病床上的爸爸很凶,那语气一点儿也不像儿子对爸爸的口吻,跟后来Hally在电话里跟他爸爸讲话的语气更是相去甚远(而我们都知道Hally打电话的时候哭得有多惨)。不想让他爸爸回家,生活上不方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Hally的爸爸跟Hally给“爸爸”预设的样子相差太远了,他爸爸不能带他去放风筝,他也不能接受他爸爸的腿竟然是自己从船上摔下来而断掉的,他所预设的爸爸的样子,哪怕残疾,起码也得是在战场上光荣负伤。Hally后来说,Sam, I love him. 这句话在我这儿是存疑的,我觉得他爱的可能是一个他所接受的爸爸的设定,而不是他爸爸本人。面对理想、或者说起码是一个“拿得出手、而不让他在别人面前觉得难堪”的爸爸与现实中他爸爸之间的鸿沟,Hally选择欺骗,在电话里对他爸爸甜言蜜语,面对佣人时说“我是真的希望他好起来”,说“Sam, I love him”时表情也足够诚恳,也就是说他甚至自我洗脑。

  另一个巨大的鸿沟出现在Hally跟Sam、Willie两个佣人中间,他们时而亲密,比如Hally跟Willie玩枪战的时候(Highmore真的太可爱了吧!),比如Hally甚至知道Hilda这个人,还关心Hilda有没有去医院,紧接着Willie不小心把抹布扔到Hally身上,Hally一转脸就跟所有压迫黑人的white people一样,怒吼着what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狠狠地把抹布甩在Willie身上——英式英语真是连骂人都很decent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配。

  Hally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一下就出来了:反复无常。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Hally只是把Sam、Willie这两个人当做佣人而已,心里觉得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托尔斯泰教育了他的农夫,而我教育了你”——这句话太妙了,多么高高在上又理所应当的语气啊!可见当时哪怕思想已经很进步,已经在看《战争与和平》的Hally,依然没有意识到,“歧视”这个标目下,还有什么。

  风筝是个很简单的意象,简陋至极,摇摇欲坠,没人指望它飞起来,它却大鹏展翅一般直上九天——Hally和Sam之间跨种族的交情也是如此。

  舞会也很简单,片子里也都讲了,象征一个没有冲突的理想世界。不过有一个细节是,这个舞会好像是只有黑人参加,清一水儿黑皮肤,换句话说,感觉像是黑人获得荣耀与尊重的唯一上升渠道,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热衷的潜在原因之一。但这个特征本身就是一种暗藏的“冲突”。所以标志着这个理想世界根本是海市蜃楼。何况这海市本身就摇摇欲坠——那些坐在评委席的黑人们,一脸“我靠烦死了能不能结束了?”的表情,封闭种族内部都不会没有冲突,何况整个世界呢。

  但舞会总归是个美好时刻,你看那时候Hally和Sam聊得多开心啊。

  可风筝总有落地的时候。

  风筝落地的征兆是电话,Hally爸爸回来了。为什么Hally爸爸会打破这一切?我觉得一是因为Hally爸爸给Hally灌输的种族歧视的观点,二是因为Hally爸爸本身就象征着一团乱麻、不如所愿的人生——扯什么无冲突的世界啊?我家的冲突都已经把我逼到绝境了。

  Hally真的很难懂了,太反复无常了,我不知道哪个他才是真实的。给Sam讲Napolé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的是他,Sam被振奋了,问他谁是Napoléon,呵呵一笑回答道“一个上等人”的也是他。所以后面一句句伤人至深的Hally到底是出于气愤的言不由衷,还是不再伪装的本性宣泄?我倾向于二者折中

  ——我们所期望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到底相差多远的距离?

  读《战争与和平》,讲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说议会脑残,关心黑人佣人,甚至想和Sam再放一次风筝,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些未必已经成为了真实的你的一部分。你是不同的,你是有人文关怀的,你是进步的超前的,你是social reformer,但你也是瞧不起相信基督徒的,你是内心觉得不能暂时压抑性欲的人是低级的,你是会骂黑人的,你是会在黑人面前讲作践黑人笑话的。但你也是不忍心看Sam的屁股的,你是在做了这一切后怅然若失的。

  你在怅然若失什么?

  你失去的,是你一直想要成为,也一直立志、践行在成为的,理想的你自己。

  那这一切的源头是什么?起码我们总要找一个靶子来blame吧?

  追溯往事,Sam背着烂醉如泥的Hally的爸爸,而小Hally抱着拐杖、死死地低着头,跟在Sam的身后。身旁所有人都在耳语——真可怜。

  会伤害人的何止只有种族歧视呢?

  所有歧视都是不见血的利刃,画地为牢,把人狠狠地割开,一半属于可以见人的部分,一半属于自己唾弃的部分,前者越来越小,后者越来越巨大如山。

  ——like you owe an apology to the world for being alive.

  最后会怎样呢?听完Sam一席话的Hally会彻悟吗?雨越来越大来象征人物越来越激烈的内心冲突是再老不过的梗了,但最后冲突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有几个点我觉得可以拎出来说一下,Hally把钥匙留给Willie时,他是把钥匙扔在桌子上。另外就是,片尾cast的时候,没有Harold,只有Hally。

  简而言之是一部从头到尾oxymoronic的片子,冲着Highmore颜值来的,没想到还挺有内容,Highmore演技了得,撑起了一个足够复杂足够真实的角色。

  最后的最后,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感叹:Will we be equal?Will we be free?

  Mayb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