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影评集
《红楼梦》是一部由李少红执导,杨洋 / 白冰 / 姚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影评(一):任凭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前前后后半个月,终于把10版《红楼梦》给看完了,虽然很多人吐槽新版的造型、音乐、演技种种,但我个人感觉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布景道具神马的真的超美,小宝玉更是好评!),至于热议的铜钱头、瞬间移动,鬼片BGM等,导演也是自有用意,毕竟拍摄时片场常驻的十几位红学家不是白请的。
下面进入正题,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红学者,只是单纯依着自己的兴趣点聊一聊观后感。
《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天上的绛珠仙子,不食人间烟火,来到世间只为还泪;一个是打理贾府上下大小事务的琏二奶奶,敬上欺下,心狠手辣,入世的很。在我看来,两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可是一点没错,书中一众人的结局便是最好的例证。
先来说说王熙凤,虽然官方女二是宝钗,但王熙凤在书中的存在感可远超宝钗,人物形象特别鲜明,让我是又爱又恨,前半部分对她的人前人后的手段好不厌恶,后面看到她衰颓的光景,理解了她的难处也是真真心疼,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啊。
姚笛饰演的王熙凤演技还是在线的,看剧时我完全忘记了姚笛以往的角色和她已经糊了的人设,只觉得眼前这个人就是王熙凤,虽然时不时大笑的岔气让屏幕前的我很懵逼,但看资料说古代人的笑点本来就低(想想也是,那时的乐子本来就少,哪比得上现在,我们看笑料看的都麻木了…)也就理解了。
再来说说黛玉,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时常听大人们说:“黛玉这样清高刻薄一点也不招人待见,看看宝钗多识大体啊”,话虽如此,但我对宝钗却一点也爱不起来,宝钗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虽能讨大人欢心,但对同龄人而言,却总有一种距离感。而宝黛CP作为曹公笔下封建社会反叛者的代表,活的虽不完美,但却是最真实的,别人不能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能彼此慰藉,他们有着自己的小小世界,他们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剧中最爱看的就是宝黛CP的日常,每每看到黛玉吃醋时宝玉的慌张,黛玉的眼泪,众人的调侃时,我就在荧屏外痴笑,感觉特别甜,这才像暗恋中的男女该有的样子,彼此心里住着对方却迟迟不说破,但却总在小细节上撒糖,这在现代就已经很浪漫甜蜜了,莫说是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了,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真真不易,何况还有着“金玉良缘”之言,也怪不得黛玉多心,如果她不多心,任由宝玉去,那就不是她了,就和其他俗人一样了。就爱她的小性子,爱她的清高,爱她的与众不同,虽不招人待见,但也是个真性情。
这样的爱情才纯粹,不似成年人的爱情,掺杂了许许多多别的东西。所以说宝钗适合做贾家的二奶奶,黛玉才是能做宝玉妻子的那个啊!
后四十回是忍着气看下去的,虽然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已经预告了黛玉悲惨的结局,但后来续的连贾母都不站宝黛CP了我实在不能理解。黛玉的病说到底是心病,源起与宝玉,也须有宝玉来解,看到宝玉病了之后黛玉去探望,黛玉问他为何而病,宝玉说是为林姑娘病的,屏幕外的我瞬间泪奔,两个人的病都只有彼此能治好。
不知曹公版的后四十回是个怎样的结局,哎。
《红楼梦》影评(二):心塞。
这三分完全给李少红带给我的童年,其他的都挽尊,演员尴尬的不是一点两点,于小彤演技不错但是不符合原著长相,杨洋长相不错但是存在感太弱。黛釵角色反了,十二钗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鬼一样的bgm是李少红专属,但是并不适合红楼梦。 有位朋友说的很对,李少红没变,只是不适合拍她心中个人主义很强烈,特别风格化的红楼梦,她完全在消解原著碎片化。你说要革新,那和隔壁《黛玉传》一样改名啊,红学在中国是显学,一群大师珠玉在前,你就站在巨人肩膀上踩着都比现在这个强,李导真的和这个三观不合,我倒是希望她能够再拍一部女性主义意识为主的片子,这种也非常适合她的一贯作风。
但是李少红毕竟出过非常有优秀的作品。至于那一群充话费送的演员,不想吐槽。各种尬戏快进,可能是长镜头短处吧,虽然特效进步了,但是叶那独特的服装令人大失所望(虽然我很喜欢他的风格),感觉这个超纲了。全剧最佳mvp旁白,没旁白估计能死。
另外赞扬,特效还是比以前好啊,电脑做的虽然假,但是高级啊。听说这个剧投资也挺多说道的,所以只能不偏不倚的来个中等了,但是对于那些原著都没怎么接触的演员来说,负分滚粗。
《红楼梦》影评(三):还是不错的
看评论满眼“物欲横流”,有些跟风x也就会说句“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装x,以显示自己品位清高,不在物欲之内。
说正经的,这片子拍的太个性,个性过了,就成任性了。不尊重观众的观影习惯,结果就是吃这套的喜欢的不得了,不吃这套的,完全看不进去。
幽暗的光线,有时鬼搐,让人难以接受,甚至难以容忍的bgm,动不动快进,漂忽不定的镜头,以及出老繁复的发型,有时候是挺出戏的。但是看到贾家大祭时的细节,礼制,说实在的,这么多年,都没见过这个庄严的阵势,排场,出自电视剧过(尤其是00年后,电视剧越来越随便)。以及导演,剧组对每集的细节设定,特别的镜头角度,特意加入的跃动清澈的光斑,都是导演在绝对尊重原著情节,与语言的基础上,让电视剧在细节风格上有不一样的个性,更加丰富。
讲完“硬件”,说说内核。演员演技太过生涩(除于小彤外),这是大家常喷,我也认同这一点。但焉知非福?小演员的青涩,纯真,悸动的感觉,并不需要“表演”,再好的表演也是假意,本身年轻的气质没有必要也演不出。黛玉听闻宝玉娶亲的消息后,在沁芳桥上失神,bgm放的是《游园惊梦》,以乐衬哀,导演的小心思,感人的印象深刻。
就这样,总之,是部花了心思,烧了钱的片子,但导演有时候用力过猛,还不错。
《红楼梦》影评(四):[新红]一部被浮躁低估了的佳剧
又看了几集新红,看的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老祖宗带着姑娘丫头们游大观园那一串子事情。不用说我已经基本喜欢上了新红,不然就不会在这里浪费笔墨了。《红楼梦》是很难拍的一本书,主要是事无巨细,而且根本很难删除什么,因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旧版的就删太多了,弄得混乱不堪。
新红和旧版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引入旁白,以及完全不同风格甚至可以说是反差的配乐。初看新红的时候,对里面诡异的气氛有些心有余悸,更有很多网友评论说新红比较像鬼片。但我看了一些下来,便没有鬼片的感觉了,反倒觉得李少红把握的对。因为新红的视角是一个旁观的视角,虽然不像是侯孝贤似的架长镜头,远远的看镜头里的人发生的故事,但李少红是有旁观的意思的。贯穿始终,繁杂的让很多人都很反感的旁白就是一个旁观的表现。旁白多的戏明明是王家卫,但王家卫的旁白多为内心独白,解读人物心理,因为王家卫的戏本来台词就少,如果没有内心独白,观众肯定看的更加云里雾里,而且也表述不清。除了新版红楼,我还没见过哪部戏能有如此多的非内心独白式的旁白。但我现在很喜欢这种尝试,之前也说了《红楼梦》是很难拍的,实时加入的旁白让这部戏丰满了很多,至少我是比较满意,因为李少红对曹公的原文很尊重,删减较少。除了林妹妹的“似蹙非蹙罥烟眉”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表述,因为版本的缘故,未使用最深得我意的那一版,有点遗憾之外,其他的都算是不错。当然,我只看了一小部分,还没看全,后面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不知道了。
说完旁白,下面要说的就是配乐。一开始听,确实有点触目惊心,估计《聊斋》的配乐都不及新红阴森,但习惯了之后,跳出来看不觉佩服李少红的用心良苦。我记得看芒种节一段的时候,明明是很开心的一个节日,姑娘们在院子里跟花儿蝶儿的玩,配乐确是步步逼近,紧张又彷徨的感觉,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为之一震。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哀伤的基调,前面写这些姑娘们怎么怎么好,只不过是为了给后面惨烈的结局做铺垫,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更加有悲剧效果。李少红用这种配乐反衬欢乐的聚会,真是太妙了!
其实我看新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器物、陈设和布景,因为在文本里我基本只对人物有概念,那些器物什么的还没这么有功夫去一一研究,尽管曹公描述的是很栩栩如生,但我没生在古代也不是很了解古代,对那些东西还是没什么直观的印象,看了新红觉得原来缺失的东西终于可以补全了。只是不知道新红里面的器物到底是不是确实符合曹公的描述,希望新红的道具组个个都是红学器物方面的学者,这样子就能确保基本准确了。
新红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说,以后看了有什么感想再拿出来说吧,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要是有个《红楼梦》方面的师傅,可以随时探讨问题,该有多好呢!
我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段有一些疑问在这里提出,先放着吧,以后真的遇到了师傅可以拿来问。
第一个问题。大家随贾母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黛玉的潇湘馆,出门的时候,贾母走在最前面,身后是贴身丫头鸳鸯,之后居然是黛玉和凤姐姐(剧中走廊狭小只能两人一排),后面好像才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再后面我就没看清楚了。按照礼数来说这样对么?黛玉和王熙凤怎么可能走在王夫人和薛姨妈前面呢?这个不合礼数啊。
第二个问题,整个过程中宝玉和宝钗的互动明显多于宝黛,而且在凤姐姐喂刘姥姥吃茄鲞的时候,多次出现宝玉主动转头对着宝钗笑的特写镜头,而当时黛玉明明就坐在宝玉的另一边。什么情况嘛!我觉得这样的特写镜头没头没脑的,李少红不能对“金玉”偏心啊!而王夫人在潇湘馆对正在备茶的黛玉说:“姑娘不用备茶了,我们不吃的。”脸上带着微微挑剔的表情,倒是给镜头给的很到位,一下就表现到王夫人的内心了。只能说曹公是太伟大的编剧了,没有导演能掌控的了全部细节。
第三个问题,其实不算问题,他们在探春的秋爽斋吃过饭之后,就去了惜春的藕香榭,坐在那里行酒令,大家想逗刘姥姥玩,就逼着她说,刘姥姥说的酒令特别粗俗,把大家都逗乐了,那些拍摄大家都在笑的场景,我觉得导演没拿捏好。因为刘姥姥每说一句,大家都笑,然后就是一个慢扫射大家笑的镜头,一共说了四句酒令,但酒令之后的笑几乎如出一辙,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导演偷懒就拍了一个,然后让剪辑copy的,囧。我是觉得,一个群戏镜头重复这么多次,没特色,在这么一部高成本大戏里面有点说不过去,可以每一次笑先来一个全景(每次不同拍摄角度,甚至可以尝试俯拍),然后每一次着重特写一个几个人,这样就不会每次都一样了嘛。而且林妹妹干嘛要哈哈大笑呢,真的是太煞风景了,虽然用手遮住了嘴,但还是笑得太过了。林妹妹的演员真的是硬伤,除了声音还不错,有点幽怨,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
第四个问题,她们进秋爽斋的时候,走路速度也太快了,那个并不是镜头快进的,分明就是人走出来的,那个时候一群有严格家教和礼数的女性,怎么可能迈这么大的步子,走路这么不矜持呢?这个问题,基本整部戏都没拿捏好,曹公后来没在文中描写不代表就没有规矩了啊。林妹妹进贾府的时候,那一大家子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气氛应该是全府上下的整个基调,除了姐妹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稍微活跃一点,但礼法肯定是很严格的。李少红,还是不够细致啊。不知道很多年后,会不会有人尝试再拍《红楼梦》,并且拍出一部和文本相当神作呢?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吧。
写于2010年9月2日
10红楼梦肯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即使豆瓣评分5.9,即使所谓“红学家”铺天盖地无端的谩骂。 此剧完全忠实于前八十回原著,请注意,是完全,后半部分采用高鄂续书后四十回。众所周知,红楼梦入门者都能看出高鄂续书不符合曹雪芹原著,87红楼梦给足了红学家创作的空间,29集后采用红学家及编剧研究成果,重新续写红楼梦。然而和10红楼梦照搬高鄂续书对比,只能说一百个中国红学家都比不过一个高鄂,即使是在高鄂方向明明错误的情况下。87红楼梦30集后赶片场似的死人,基本还原狱神庙情节,有探春远嫁那一段的巅峰,也有刻意摸黑宝钗袭人形象的那一段对话。史湘云凭一句“寒塘渡鹤影”沦为船妓就算了,连薛宝钗都能卖身??几乎所有人都在批判高鄂,试问又有谁能达到高鄂的高度?而且10红楼很明显删除了高鄂续书中的不合理部分,而87红楼还是借鉴了高鄂的焚稿断痴情,10红楼并没有盲目发挥续写而是采用高鄂续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跟风黑10红楼的可能就没完整去看这版本甚至根本没看过,为了展示所谓的文学素养去发表高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偏偏中国人就有这种劣根性和虚荣心。而抨击新红楼的来来回回无非就那几个观点,什么铜钱头,钗瘦黛肥,bgm恐怖。于蒋李和后面的杨洋白冰的宝钗黛三人的演技和神型是肯定优秀的,虽然达不到形似但也能做到神似。铜钱头的造型随着剧情的推进是对演员形象有加分的,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辣眼睛。bgm正好体现大观园内部的暗流涌动,暗示之后的必然结局,所以观剧体验是极佳的,虽然仍然有众多的瑕疵和缺点,但总抱着这几个点去黑显得无比肤浅。 87红楼梦在正书部分也有部分和原著不同,因过于强调宝黛爱情而把黛玉刻画为小心眼醋坛子尖酸刻薄形象,以至于提到黛玉就让人忍不住贴上这些标签。实际上原著中黛玉也有柔情,大气超脱,善解人意的一面,是大观园“抖机灵的开心果”。而在没有多余艺术加工过的10版红楼梦,蒋版黛玉形象更立体。 最不能忍受的是拿小戏骨和这部剧比,一群小孩子只是完全复刻87版的表演,你从他们表演里能看得出红楼梦的深刻内涵?为了黑而黑的人请闭嘴吧。新版红楼梦大气的场景,精致的布置,用心的细节刻画,流畅自然的情节推进,是完全不输87红楼的。 诚然,部分演员的台词功底和演技是无法与87版相提并论的,在很多细节和文学底蕴方面与87也有差距。87作为中国影视剧的标杆,自然有其极高的地位,但并非无法超越,10红楼梦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向经典致敬,而由于受到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10红楼走在一条艰辛的为自己正名的道路上。
《红楼梦》影评(六):看剧时的一些想法
正在追剧中。小时候喜欢林黛玉,如今喜欢薛宝钗。其实也没有更偏向谁,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宝钗的稳重事故。 黛玉的才情无人能及,宝钗也不差,浑厚含蓄;黛玉天真烂漫,只是不懂者便显刻薄,宝钗温婉事故,不懂者却说心机。谁又能说上谁,只是不在那个层面而已,人性都是复杂的。 和黛玉相处,对于敏感的她来说,稍有不慎便会踩到雷电,清高的她也不曾想和俗人去为这些争锋相对,唯有宝玉了解,惺惺相惜,她们便是一对令人可歌可泣的悲剧情侣。再来说宝钗,事事周到,在有些人里就是圆滑事故,心计深,可曾想过,宝钗的这些也是家庭培育的结果,性格各方面都很好,不曾有错,为什么要去咬死不放,谁又没有几处黑点。宝姐姐有林妹妹亦有,人无完人,这是人物丰满的一大亮点。
再来说宝玉,其实我看的很浅显,不知内里蕴含的深刻意义。只知宝玉身在官宦之家,不为家里付出亦可,只要想好一切后路便可。这是大家又在想,那么小,能想到什么呢?我不知道,只知宝黛的爱情想要延续需得跳出这个圈子。若是庶出,一切好商量,奈何嫡出,若这些给予庶出等等,后面结果不可说。即如此,不想为家族付出,却享受家族的眷顾,说道什么又能怎么样,世人俗人皆多。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为基础,那什么风花雪月?
不知云云,目前我才看了一点,很多想法一时也写不上来,先这样吧。
虽然不太习惯剧中人物造型还有部分背景音乐感到一些奇怪,但是总体画面布局是很好的,制作精良!
《红楼梦》影评(七):新红楼我觉得还行
四颗星,如果袭人好看点可以给五颗星。(开个玩笑)
本人95年,大四,在大三暑假刷完了新红楼。 新红楼没有尽善尽美,但是真的需要给一颗星(如果不是没有零星)吗?没看过旧红楼(电视上看过几个片段,出境的是王熙凤,她的那叫啥,耳罩刘海?这个还不如铜钱头好看);没看完原著(看到黛玉死前就看不下去了,就像我看到关羽死了就放弃了三国一样)。
新红楼整体的场景营造很符合我对贾府的富贵荣华的想象;选角也和我的想象比较贴切(除了,袭人太丑,元春太老)那时候已经不太喜欢杨幂,但是她的晴雯很惊艳我;说到聊斋般的环境,我没这么强的感受,而且,红楼梦本来就是悲剧,我在看原著时心里就有淡淡的哀伤。
说到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新红楼很贴切原著,以后如果没人再舍得花巨资去翻拍,那么以后的大众看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这个新版红楼。
说到翻牌四大名著,红楼我喜欢新版的,但是水浒、西游都喜欢旧版,三国的话,五五开(不许消费过世主播)!
说到东西都很主观、片面,新红楼不完美,但是真的不至于烂到一星甚至一星都不想给啊。
《红楼梦》影评(八):新旧红楼。
初看新版红楼,我也同很多人一样,吐槽人物造型,吐槽剪辑手法,吐槽旁白,吐槽背景音乐。
可是一如既往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并且让我最后将这部电视剧看完,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已适应了这种剪辑手法,习惯了角色们的表达,而旁白也让我这样初次接触红楼的人更加明了。
旧版红楼我也略看过,在我看来,新旧红楼的表达方式是有些不同的,虽然它们都在叙述着同件事。旧版注重叙事;新版更注重细节、人物情感的表达。旧版朴素而充实,新版华丽而饱满。
新版红楼当然存在很多不足。在演员选择上,我个人不太喜欢某些人物,演员选择不当使人物性格不突出。
新红楼,老故事,新领悟。
《红楼梦》影评(九):也说新红楼
从初中开始读《红楼梦》原著,读了不知道多少遍。三十岁前喜欢前半部分的热闹、红火,三十岁后开始认真读后半部分的萧条、落败。
87版的电视剧也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影、戏曲,都千方百计地找来看了。包括徐玉兰、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香港邵氏林青霞、张艾嘉的金玉良缘红楼梦,89年谢铁骊导演、全是明星脸的六部电影红楼梦,等等。
其中87版的电视剧最被观众认可,即便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不是那么精美,依然是大家心目中的经典,原因无他 – 演员与角色的贴合。每出来一个人物,就是想象中的样子,就连剧中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都表演得很到位。三年时间用来挑选演员、进行培训,果然是慢工出细活。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红楼梦中人选秀也多少关注了,虽然没有几张一看就很红楼的脸,但是对新版红楼梦还是很期待,二十多年过去了,条件、技术与之前相比天壤之别了,也许会有一部精品诞生。
当终于看到了新版,我的心呀,就像进了杂货铺,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制作精美,布景华丽,服装雍容,道具逼真,色彩醒目,可,就是少了最主要的 – 人物出彩儿。美女不是没有,有些演得也还不错,可就是不像呀。满口的古文却配上现代的腔调,大段的台词一听就是在背书,还背得没有任何抑扬顿挫,听来听去都像在念经。这些我都忍了,直到林妹妹的亮相。
书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女子呀,“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她一落泪连鸟雀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宝黛初会,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juan四声)眼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新版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有哪一点是符合的呢?东施效颦也不过如此了吧。这位演员卸了妆扮也许是一个漂亮女孩,但一眼看过去她实在不是林黛玉呀,就算演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何况演技又很青涩。不知道导演有什么难言之隐一定要启用这位演员,可是这个体型圆润、脸色红润、脸蛋儿圆乎乎、嘴唇又厚厚的,酷似《我爱我家》中贾媛媛的女生,凭什么让观众接受她与林黛玉合二为一呢?据说87版红楼的王扶林导演还嫌陈晓旭的林黛玉不够漂亮呢,不知道新版红楼选角的负责人怎么就对“漂亮”有着这么独特的品味?看着剧中宝玉一口一个林妹妹、魂牵梦萦、失魂落魄的样子,我在想,如果林黛玉真的如此尊容,那可怜的宝玉啊,你是看不见,还是被种了什么蛊不成?又难道真的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的力量啊,太 - 伟 – 大 – 了...
再说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这八个字概括了宝钗从外到内的全部特点,读起来眼前出现的人物应该体型修长丰腴、冰肌玉骨、端庄稳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一派大家闺秀风范。说实在话,新版中宝钗的扮演者演得还算到位,可新版红楼中的那出“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姐姐袖子一笼,露出那么纤细单薄的小胳膊,无语... 看来,87版红楼梦张莉的薛宝钗想要超越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还有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新版中的琏二奶奶,漂亮是够漂亮了,可就是没有那股子气势,压不住场。就像有人评价刘晓庆的王熙凤,演技是够好了,可怎么看还是西太后的架势呀。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多经典的一场戏,87版邓婕的王熙凤这段表演无疑是剧中的亮点之一。可新版呢,愣是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看完的 – 替她使劲呀... 真不是吼两嗓子、声色俱厉、傻笑几声就能演出王熙凤的味道的,又一个败笔。
新版中的宝玉,长相确实可爱,可怎么也说服不了我去接受他是书中的宝哥哥,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混世魔王”。看到都在说不要脂粉气太浓的贾宝玉,可脂粉气浓不浓并不在长相,而是行为举止。87版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除了一张娃娃脸,表演上哪里有丝毫的脂粉气呢。而新版的宝玉呢,看来看去都只是一个小毛孩子,这样的宝玉不管是跟黛玉木石前盟、还是同宝钗金玉良缘,都太风马牛不相及了吧。
其他的,贾琏不够贵气、薛蟠不够有趣、妙玉不够灵逸、李纨不够沉闷、湘云不够爽朗、元春不够秀丽... 相比之下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真的不想挑毛病,也真的不是在挑毛病,只是读了这么多年的红楼梦,爱屋及乌,对与红楼有关的影视剧格外关注。虽然有经典的87版,还是觉得新版即便在角色选择方面超越不了,可怎么说有五十集呢,总会有一些新的看头吧。可是新版播出后,看着那些形不似、神更不似的一个个角色,那叫一个闹心。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新版红楼的文章,贬大于褒,此文并非落井下石,只是说出来心里略微舒服些。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对新版有期望,观后才会有失望,怪不得别人。而且新版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普及了《红楼梦》这本书 - 旁白加上台词,跟书上几乎没什么出入,懒得自己捧着书看的,就支楞着耳朵,听啦。。。
《红楼梦》影评(十):驳,陆琪:新红楼梦为何会比老版红楼梦更好看 更经典
前几天,在凤凰网上关注钓鱼岛的新闻时,无意间看了《新红楼梦为何会比老版红楼梦更好看、更经典》这篇文章。其实,这已经不是新闻了,都成了旧闻了。
新红楼从开始选秀,我就一直关注,直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在安徽播完了,本来没打算上网上发牢骚,可能是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吧,我一直是个不怎么激愤的人,也可能是过了激愤的年龄了。但是,我看这篇文章,实在是不说心里憋得慌,我见过睁眼说瞎话的,没见过这么说的都没边了。
说实在的,这之前,我还不知道这个陆琪是谁,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一查,哦,感情也是一写书的,百度百科上一长串的封号,让我误以为是某皮包公司的经理人呢,大概看了下他写东西,个人感觉还是很靠谱的。某些观点还是很有想法的,眼光也很犀利。可是怎么到了这里就差这么多?难道是我老了?可是看照片的话,貌似和我差不了多少呀。
我不敢说我对红楼梦有多深的研究,只是个爱好者吧。我也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人身攻击,只是就事论事。其实大明宫词也有很多硬伤的,但是尚可接受,但是到了新红楼是完全不能接受。废话不说下面进入正题。
(人们都是恋旧的,通常会把回忆中的,已经习惯的东西当成最好的。所以我经常说,回忆是一种毒药,能够让人止步不前,看不到眼前的美好。)这话我同意,我也喜欢回忆,美好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回忆。
(87版红楼梦刚上映的时候,同样引发巨大争议,同样被专家、观众痛斥,甚至差一点被停播。这和如今新版红楼梦何等的想象。当时的造型被斥责,当时的演员被嘲笑,这与现在,几乎就是翻版。平心而论,新版红楼梦当然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没有什么电视剧是完美的,更经不起人们像放大镜似的观察。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新红楼梦无论是硬件、软件、主观和客观,都全面超越了87版红楼梦。)其实,八七版也有很多硬伤,比如某些方面在拍摄时候手法不怎么到位,有些道具略显粗糙,因为当时的时代原因,太虚幻境没有拍,一些情节的删除。但是人家难得是认真,建议陆琪先生看下邓云乡先生的《红楼梦忆》邓先生的《红楼识小录》我个人很佩服邓老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1新红楼梦在立意上,比87版红楼梦更忠实于原著。
87版红楼梦虽然很好看,其实是做了很大的改编的,因为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因素,对不少原著中的内容都做了删节。而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实质上是一个家族兴衰故事,但老版红楼梦却侧重于宝黛钗的爱情,演化成了一个爱情悲剧。但新红楼梦却完全忠实于原著,将家族故事演绎的很到位,爱情依然是里面的主线,但不会鸠占鹊巢。这并非是李少红的进步,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再不会把《红楼梦》里的情节当做糟粕,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也更多元化,可以接受曹雪芹的全部真实。从全片立意来看,新红楼梦,当然是优于老版。)
首先,我不知道陆琪先生对于原著看过几遍,其实八七版我没怎么看过,只是断断续续看过几集,对于八七版的删改,也是颇有微词的。但是新红楼梦照本宣科的叫忠实原著?那么我赶明儿对着书念算不算忠实原著?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红楼梦是一本残缺的小说。说是存八十回,但事实上也是不全是。各个版本少的也不一样,貌似甲戌本是缺少比较少的。除非哪天真的发现,并且证实曹雪芹的后面内容,否则谁也没有权利说是尊重原著。
新版红楼梦也删减修改过呀,比如铁槛寺那一段,为什么删了?那个很重要的,是很大的一个伏笔。再比如说,原著上说霍启小解,到了电视上怎么给改成尿急了?还有书上说黛玉裸死了吗?秦可卿家里没死人干吗穿黑色衣服?倒是李纨穿的有点艳丽这叫尊重原著?黛玉和三春相见的时候,书上明明说服饰皆是一样的,但是新红楼一片花红柳绿的,怎么看都不一样。还有原著明明说袭人穿的是绛红色坎肩,到了电视怎么改成青色了?难不成叶锦添青色、红色不分?好吧,她是丫头,书里面说的不清楚,但是王熙凤的衣服说的够清楚了吧,我觉得我的想象力算是比较丰富的了,可是第一眼看到王熙凤装饰和书上完全不一样。首先比目玫瑰佩没了。按照书上的描述感觉王熙凤穿的是上衣下裳,怎么新红楼成连体的?还有人家梳的是八宝攒珠髻,不是满头的片子头。还有黛玉口无遮拦的吐水什么的,我就不说了,网上有很多的网友说的比我好。建议陆琪先生好好看看。没准儿人家说这是小事,可是没听说细节决定成败吗?再说,口口声声说忠实原著的是李少红和叶锦添。不是我。
(2、新红楼梦的拍摄手法,技术手段,远超过去。
87版导演王扶林曾经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87版红楼缺少太虚幻境,因为当时根本做不出来。但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完全可以重现太虚幻境。你可以说阴森,也可以说不是你想象中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做出来了,填补上了老版红楼梦的不足。在投资、景物重建等各方面,李少红都精益求精,自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不管哪个细节来看,我们都已经见识到一个几乎复原的贾府和大观园。我们再回过头去看87版,有全景么?有贾府全貌么?其实只是一个园子和几座屋子而已。这更像是现在假布景的拍摄方式。以客观条件相比,恐怕很难有人会否认,新版红楼梦完全的超越了旧作。当然,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时代如此进步,我们的科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超越,那翻拍又何必呢?)
这话同意,拍的是够大胆的,但是,大胆不是大言不惭,细节精益求精?您快别糟践这个成语了,用几个CG图就想复原贾府和大观园?说实话,这个3D特效做的不怎么样,明明灯在背后,为什么前面也会亮?元春省亲外头的灯光那叫一个乱,明明是晚上,为什么房顶颜色那么亮?灯笼是挂在房檐上的。好像没挂到房顶上吧?连我这个半吊子都看出的问题,别欺负观众里面没有懂CG的。什么叫场景的精益求精?建议您看看金铁木导演的圆明园和大明宫,那才叫精益求精。还有,我不是替八七版说好话,人家在北京建了个大观园,在河北建了荣宁街,现在还在那摆着呢,请问外头地方大,还是影棚地方大?你搞清楚,用假背景拍摄的是李少红,不是王扶林,实打实盖得房子叫假布景拍摄?在影棚里搭布景和CG的叫真实?您还真会睁着眼睛瞎说呢,照您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您家住的房子是用CG合成的?还有就是,白天是太阳光自然,还是人工模拟的自然?再说红楼梦又不需要千军万马、飞檐走壁的,大观园、荣国府现成,要的是演员的演技和科技有个毛关系?赶明儿个科技发达了,您就是上月球上拍,也要演员的演技呀,红楼梦是生活片,又不是科幻片。说到太虚幻境的问题,曹雪芹写的诗情画意,看书就知道,太虚幻境应该是个比较漂亮的地方,曹雪芹不是蒲松龄,写的不是聊斋。红楼梦第一回目说的很清楚“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人家写的太虚幻境是梦幻的幻,不是魔幻的幻。
(3、新红楼梦的舞美造型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甚至超越了普遍审美。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审美观。87版红楼梦刚推出时,其中的造型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假眉毛、增高鞋,更是完全颠覆了当时社会的想象,令观众们斥责不已。
而新版红楼梦推出后,造型和舞美同样受到了质疑。但必须注意,一个传世经典出现的时候,肯定是高于当时时代审美的。美术指导是艺术家,导演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审美就是高于大众的,如果艺术家的作品倾向大众,迎合大众,那是什么?那持批评意见的人又会说了,这就是媚俗啊。对不对。所以,一个新的经典的诞生,就一定是被骂出来的,因为大众看不懂也接受不了。但随着时间,大家慢慢的就接受,并且被征服了。这是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的。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刚出来的时候,票房惨败,大众狂骂,现在呢?尤利西斯刚刚出版的时候,才卖了1000本,批评家说它狗屁不通,可现在已经成为旗帜型的经典。
新红楼梦的造型舞美,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已经超越了旧版,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所要的,绝对不会是复古,如果现在真的看红楼梦时期的服装,恐怕所有观众都会大失所望。一个好的造型艺术家,往往能够从复古中吸收灵感,做出超越时代流行的东西。这就是时尚。LADYGAGA的时尚,就是超越社会审美的,你也可以说她雷,却不能说她不如从前众人。
新红楼亦如是。)
每个时代是需要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可是红楼梦不是时代剧,他是古装剧,是过去时代的审美观的产物,可是既然拍古装剧,至少要照着过去的样子来吧?汉武大帝参考了过去汉朝的装束,虽然不太好看,但没有人说雷吧?因为,稍微有点历史服饰文化知识的,都知道过去汉朝的妆容就是那个样子的。不要觉得观众都是从火星来的,好多观众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每年从各大美院,重点院校历史文化系毕业的好大一堆呢。你可以用窗帘布做衣服,可以让黛玉那个大家闺秀大大方方的站在船头。也可以让宝玉的眼睛都快掉进宝钗的胸脯里面,但是你不能侮辱观众的智商,怀疑观众的文化水平。如果从复古中吸收灵感做超时代流行的东西,那还不如直接穿着牛仔裤和吊带背心去拍红楼梦。还有别和我说周星驰,人家都说了是大话西游,李少红要是拍的是大话红楼,他就是拿秦始皇的夜壶给元春当凤冠,我都不会觉得奇怪。大观园里简直是植物大杂烩,光影关系乱七八糟的,分不清楚季节,分不清时间,除了能看出什么时候是半夜,什么时候白天,其他的全体分不清楚。我觉得我没有人脸识别障碍,正好相反因为专业原因,我能很快的识别人脸的差别。可是我看几集,除了黛玉、宝钗和几个比较眼熟的演员,其他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里面的惜春感觉比探春还要大。我开始还以为惜春是探春呢。王夫人的年龄都和贾母差不多了。还是那句话古装剧非要时尚,不如穿现代的衣服拍呢,何必那么麻烦呢。还花钱。我真怀疑新红楼的美术指导到底大学毕业没有,那个毕业证的章不是用萝卜刻得章盖的吧?
(4、新版红楼梦的演员,比旧版红楼梦演员更加专业。
这又是个会遭骂的观点。但却是事实。如果我们翻阅资料,就会发现,旧版红楼梦大戏中,几乎没有几个专业演员,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凑起来的。她们也没有读过红楼梦,只是集中后临时苦读。87版红楼梦上映后,红学家大骂演员垃圾,说她们毫无文化味。但恰恰现在,人们把这些演员的表演当成了经典,当成了标杆。一个错误的标杆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看到,新版红楼梦里,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绝大部分演员都有专业从影经验。李少红导演几乎放弃了红楼选秀的非专业选手,而另外甄选专业级人物,就是为了能够更加契合红楼梦。在新版红楼梦里,老戏骨比比皆是,新人虽然稚嫩,但也并非毫无底子。你可以说她们某一场戏不好,或者某一段台词念的不好。但在适合人选中,这些人,几乎是同年龄层次的最优选择了。究竟是87年一群从来没有表演过的人演的好,还是因为我们已经熟悉某种演绎模式,而不愿意承认新生代演员的出色表演呢?或者说,我们因为某几个人不尽如人意,却完全否定了新红楼梦中大批专业演员,老演员的精彩演出呢?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不仅应该厚道,也应该公道。新红楼梦是一个群戏,是一个巨大的演员组合,不能因为团队中的一些问题,而否认全部。)
演员演戏的问题我觉得和专业不专业的也有关系,刘姥姥就是再笨,再没见过世面,也该知道洗澡要脱衣服吧?(当然这不能怪演员,这是编剧的问题)但是,不是专业的就能演好戏的,比如蒋梦婕是学芭蕾的,请问和红楼梦有关系吗?这是红楼梦,不是天鹅湖,你想说都是学艺术的,东西方的艺术差十万八千里呢,有些理念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你让一个学油画的画《八十七神仙卷》他能画来吗?黛玉都说了是弱不禁风,可是依蒋梦婕的体格,恐怕台风都不一定刮得走她。还有宝钗当着宝玉就要解扣子,就是搁到现在,女生在一个男生面前解扣子也说不过去吧?难不成您认识的女生都有这个癖好?别家我不知道,反正我要是随便当着男生的面解扣子掏里面带着的东西,我妈肯定要说我,你可以说我封建,但是如果你以后有了女儿,如果她这样,您会作何感想?还有别忘了这是古代,不是现代。虽然我无法预测我们的后辈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至少短时期,人们的主流思想不会太变。别忘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你想用几十年去颠覆,貌似不太可能。还有一部戏的好坏和老不老戏骨没关系。主角都是年轻的吧?那个姚凤姐,动不动就笑得要断气。这个叫演技高?还有那个黛玉天天好像没睡醒一样,叫演技高?那我一岁多的小外甥女,也演技挺高的。那个刘姥姥比贾母还富态,陈晓旭的黛玉很经典,但是我个人更喜欢89版的黛玉,李少红认真吗?说实话我真的没看出来,都不知道后期要配音吗?王夫人带着股子港台腔,还端着副武则天的架子。薛姨妈寡妇一个,还带着大红花?太奇怪了。不怕薛公气得从阴间回来捉奸?还有薛蟠,怎么找了个胖头鱼来演?人家妹妹好歹是艳冠群芳的,就是从堂弟也是神采风流的,基因就是再突变,也变不成那个样吧?书里面明明说了,夏金桂的母亲夏奶奶一见薛蟠喜欢的不得了,但是电视上那个丑八怪,夏奶奶不是有白内障吧?我其实不是个苛求的人,黛玉传的造型脱胎于87版,台词和琼瑶剧差不多,但是我觉得还行,至少不会难以忍受。至少是宝哥哥、林妹妹、宝姐姐。新版感觉是林姐姐、宝弟弟、宝妹妹。其实我挺厚道的了,好些难听的话我都没说。但是,你戏没拍好,让大家说两句都不成,那太过分了吧? 一个人一个审美眼光是没错,但是,不能因为你叶锦添你拿了什么国际大奖,就要强迫大家欣赏这种怪里怪气的红楼梦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骂新红楼梦?为什么新红楼梦会被人翻出这么多的错误。
原因很简单,因为网络是一种放大镜,是一种缺陷放大镜。有些人,把一秒钟的画面分成24帧,然后找到其中两个画面之间的穿帮。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影响观看么?可这种缺陷被放大后,拿来否定整个新红楼梦。有些人,只看了一集新红楼梦,就完全否定了几十集的长戏,并且公之于众,冠以种种不好看?这难道不是以偏概全么?这只是因为,新红楼梦挑战了人们心目里的旧经典,才会被人下意识的拒之门外。有些人,甚至是拿一些虚假的剧照,做活动的照片,来当做电视剧里的镜头(譬如船上的轮胎,这是一个活动的花絮,而不是电视剧镜头),这样的抹黑,几乎等于赤裸裸的攻击。我一直认为,李少红是非常有勇气的,她拍红楼梦,就是向全中国所有旧版红楼梦的拥趸挑战,就是在与这些人为敌。而不管李少红拍出什么,她就已经拥有至少几千万的敌人。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但没有关系。敌人是会老的,他们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回忆,逐渐被时间抹杀了过去。最后,新红楼梦会再度俘获那些,从来没看过旧版红楼梦的人心。在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中,这又将是一个经典,这又会是一个不容许别人挑战的堡垒。直到有新新红楼梦翻拍的出现。战争,就会这样,延续下去。)
我觉得和一秒钟分成几帧没关系吧?八七版的也有人放大纠错的,但是总的来说感觉还行,不能说是最好的,自从电影这种技术传到中国,红楼梦被拍成了好多个版本,为什么八七版被称为经典呢?同期的八九电影版也不错,可是为啥八七版版比较受欢迎?我新红楼梦看了十几集呢,后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只好回去看书。新红楼的问题可不是一处两处。好多处呢,那个轮胎剧照我后来才看到。我说的都是电视里看到的。李少红是挺有勇气的,年轻时候说红楼梦是一部坏书,看了会学坏的,现在拿来拍,这不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新红楼梦会再度俘获那些,从来没看过旧版红楼梦的人心。在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中,这又将是一个经典,这又会是一个不容许别人挑战的堡垒。直到有新新红楼梦翻拍的出现。战争,就会这样,延续下去。)这句话是大实话,如果真是这样,我很为我的后代感到悲哀的,看过老版的我们这一代会死去,但是书还是流传的,除非她李少红把所有的红楼梦各个版本全烧掉。每个时代都有创新的也有守旧的。但是经典永远是经典。
碎碎念了一大堆,其实只是吐吐心中的不快,没针对人和人的意思。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有些胡搅蛮缠,尤其是最后的感觉,就是我就是就喜欢,就是不讲理你怎么办?其实自己也挺有意思的,大晚上不睡觉跑来发牢骚。挺可爱的,偶尔年轻了一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