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铁惊魂》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地铁惊魂》影评10篇

2022-03-22 03:3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铁惊魂》影评10篇

  《地铁惊魂》是一部由托尼·斯科特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约翰·特拉沃尔塔 / 约翰·特托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铁惊魂》影评(一):重看《地铁惊魂》

  前几天做家务活时,顺便调到电影台,又看了一遍这片子。中文的配音,不至于太糟糕。

  当初看碟时写的记录是“看两位演员层层递进的演技,其他人物怎么都那么小心眼呢?”几年过去了,周遭的环境愈来愈差,从空气到人心,以至于每天送孩子出门都像是一场冒险之旅,因为灾难,不知何时何地就会不期而至。也许,是太多的天灾人祸之类的负面消息影响到了我的状态,也许,是我好容易稍微甩掉一点的悲观抑郁情绪又被激活了。

  北京城的地下交通轨道越来越庞大,对于没车族来说,地铁出行是首选。可不知怎的,眼前地铁里发生的命悬一线的紧张场景,突然好担心会在真实世界里上演,在我的身边。因为劫持人质的动机,手段,警匪对峙的中间牵扯出的种种利害关系,似乎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我是说,这些有可能爆发的导火索并非电影中的想象。

  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琢磨着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猛的意识到,是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连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当初观影纯粹为了“看电影”而已,如今,无论什么消息传来,首先想到的先是对孩子、家人有无影响。而且,最糟糕的是,往往大部分都非好消息,从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到道德信仰的精神层面,全都显示出令人担忧的颜色,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约翰·特拉沃尔塔是位相当出色的演员,他饰演过的几个反派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因其不脸谱化,能够呈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是让观众忽略角色的恶,而是让观众了解角色的恶之源。就像我们身边的新闻报道,一旦稍稍深入到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令人惊悚震惊。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引爆导火索的那个人。

  好莱坞的犯罪片,从技术角度来讲已经趋于完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音响、特效、剪辑等等,无一不显出高度的专业化水准。倘若仅仅只是“看电影”,自然是最佳选择。但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与逼真的细节,难免让人产生隐隐的不安,究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本来就低于艺术?或者说,如此完整地再现一桩犯罪事实的始末,是不是正好成了诱发现实中新的犯罪的可能?

  影片结尾处,劫匪中枪倒地前那句“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觉得很尴尬。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当然也不能解释劫匪实施这场犯罪的终极目的,但以一人之力(地铁调度员)结束整个事件,很明显仍是好莱坞影片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谁是英雄?我怎么觉得影片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是劫匪的帮凶,甚至包括我们这些看客呢?

  不行,不再纠结下去了。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在孩子还不会自己选片的时候,我还是宁愿每天给她放一遍《小蝌蚪找妈妈》。当然,我更祈祷每天出行都要乘坐的地铁里面,千万不要发生这样的惊魂事件。

  2013/05/08

  《地铁惊魂》影评(二):The Taking of Pelham 123

  不成功便成仁!

  约翰·屈伏塔的造型真是酷毙了

  有图:http://i.mtime.com/rockli/blog/3296079

  看到市长大骂怎么不用直升机送钱时,我喷了,因为前几分钟我就在抱怨,那些警察是不是当自驾游啊?有直升机不用用轮子送,真是脑子进水了。脑子进水了的还有那几个劫匪,掉地上的手提里那么大块的全屏的MM都没看到,楞是被人偷窥了那么久。

  还有什么呢,哦,那女的在男友被劫持时还逼他说“爱”,嫌他活太长了啊?

  真没想到,这俩老男人唠嗑能唠那么久,还真是能侃啊。最后约翰·屈伏塔也死的太快了吧,就那么结束了,一点都不刺激。

  --------------------------------------------------------------------------------

  忽然想起,加一个,那些个劫匪怎么都那么宁死不屈啊,搞得跟革命一样,除了老屈最后扯进来欠上帝一个人生什么的最终不成功而成仁外,那两个被当众乱枪扫死的劫匪也太那个了吧,被那么多警察团团围住还准备拔枪反击,怪不得恶评甚多,导演在片中设置的脑残太多了,一个两个就够多了嘛。

  脑残plus:控制室里那主管,居然不知道列车能用辅助工具行驶,就像市长不知道一次财政拨款最多一千万一样,太不专业了!

  《地铁惊魂》影评(三):我想我一定是疯了,才会爱此片

  我想我一定是疯了,才会爱此片,才会看电影看到心跳超过180,才会边哭边笑像个疯子一样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夏天,农村电影院里上映了好多好多的大片,大朋友小朋友看了都说好的UP,我睡着了;那么好笑的My Life in Ruins,我一直找不到笑点;还有Star Trek,还有Angels & Demons,还有X-Men Origins,还有Night at the Museum.

  可是看The Taking of Pelham 123的时候我没有。

  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斯德哥尔摩效应,第一次觉得绑匪是一个这么英雄的人物,第一次觉得能不能让他远走高飞。小胡子,戴墨镜,帅气的外套,他说“我要Garber接电话,不然就死一个人质”的样子那么帅,他说“市长你有种下来一个人当人质,我就释放其他所有17个人质”的样子那么正义凛然,他说“我宁愿死也绝对不回到监狱里去”的样子那么迷人,他说“Garber你杀了我吧,不然我就掏枪杀了你,我数10个数,10,9,8,7...”(⊙o⊙)哦,Ryder我爱死你了!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帅的男人?而为什么这么帅的男人又一定要死掉?为什么,他不能像3:10 to Yuma的罗素克洛一样,就束手就擒,然后露出那杀人的迷人微笑。

  《地铁惊魂》影评(四):值得看的好片子

  这部片子相当不错,其他夸得语言不用了。我仅仅谈谈救赎,丹泽华盛顿饰演的角色从地铁行业最低级开始干起,一直到可以接受贿赂的高层,之后因为受贿又被撤职,重新回到调度员的岗位上。当约翰屈伏塔逼他说出了自己受贿的事实时,他也明白了这一切所谓的巧合必将成为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付出了也许是整整一生,这个职业对于这个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丹泽华盛顿的受贿也许数额并不大,但是却在他的心中,玷污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片尾他放弃市长的车,还是选择地铁回家,等于他在心底完成了这份救赎。而约翰屈伏塔饰演的劫匪,同样也是因为被当做市长的政治资本而牺牲的优秀的人,报复是他——所谓成功人士并将选择的,然而他却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中有关宽恕的条款,最终死在丹泽的抢下。两个角色的共性是都很优秀,一个犯了错在救赎自己,一个则在报复整个世界,不同的结果也就产生了。很成功的片子,推荐!

  《地铁惊魂》影评(五):The Taking of Pelham 123

  沃特(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饰)是一名纽约地铁调度员,负责控制各条线路的调配运营。某日,一群恐怖分子劫持了地铁123号线,匪首雷德(约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饰)为前美国雇佣兵,声言要提供1000万赎金才释放人质。巧的是,该数额正式保险金、商业贷款等提取的上限。地铁123号线在隧道里飞驰,乘警多人毙命,司机被挟持,乘客人人自危。沃特因工作失职被调离,后因雷德点名,才被迫参与谈判,面对贪污的质问,他的坦诚拯救了一名年轻乘客的生命。面对劫匪提出的高额赎金和苛刻条件,纽约市长如坐针毡,正当他准备划破钱款平息事端之时,丧心病狂的劫匪又突然改变了主意。作为高速运输管理局要员,沃特决定用自己替换人质,与劫匪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豆瓣

  《地铁惊魂》影评(六):只是被一些细小的细节感动着。

  其一大概就是妻子说,你现在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家里缺一加仑的奶,你要答应我你会带一加仑的奶回来。

  然后当时就泪奔了,被朋友嘲笑说你泪点好低啊。。是啊= =

  真的本以为会很正经很深情的说“我爱你”的。

  结果在Garber回嘴说我只带半加仑的时候又不禁笑了出来。

  连他自己也承认啊,不是爱情,婚姻是另外一件事情。

  可是这么温暖的对话,让我觉得真的好感动。。。

  好吧,我就是泪点低怎么着!!

  其二就是Garber被迫承认自己接受过贿赂时眼眶里被逼出来的泪水。

  被那样逼迫着,快到极致时男人的表情。

  面对着所有人的质问跟指控,在最危急的时间下……

  其三就是那个救了母子人质的黑人男子,死之前说的“这就是我想出来的计划”。然后义无反顾的站在Ryder的枪口前……

  你也太伟大了吧。。

  其四是那两个护送钱的警察在车上的对话。

  --这么多的钱,我们拿一部分也没关系吧,反正他们也不会细数

  --那结局就只有死了

  结果最后还是上演了在城市里飙车的镜头。

  被撞,翻车,最后还是差一点没能赶上。。

  Washington饰演的相当到位,尤其是将自己被逼到极致时那种心情演绎的很好。

  John Travolta当年出演的吴宇森的《夺面双雄》就觉得好帅啊。然后这次的Ryder让我觉得好痞啊。。。

  忘记是谁说的了,John Travolta真的是万年男配角= =

  怎么着,人家男配角也能也能演的很好嘛。

  嘛,情节倒是意外的紧凑,紧凑到让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被剧情“PUSH”着。。

  本以为只是单纯的英雄式电影,大抵也是谈到了一些东西。

  最后的最后,市长说:“我谨代表我"个人"感谢你,这个城市会给你回报的”的时候,突然在脑中就冒出这么一句英文。

  There always have some colors in the city we don't know. So do the world.

  ,最后要说的就是,原来"fuck”是可以说的这么顺口的。= =

  《地铁惊魂》影评(七):老影评,转过来

  嘎波是个小人物,然而任何小人物都有其人性当中最坚强伟大和最脆弱萎缩的一面,他收到一个劫持者的通话,于是这个小人物的坚强与脆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职员嘎波遇到突发情况他也会惊吓到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在回答重要问题的时候也总是要看着BOSS或上层的脸色。但他有一个有2个上大学的孩子的父亲对世事的历练和必要的冷静,所以他的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举动实际上是正常的、必然的,突来的责任感让他在顷刻间完全改变了对世事固有的认知和态度。

  这片最让我动容的情节就是嘎波被劫匪逼着说出受贿情节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也不过是做了所有在他的职位上几乎都会做的‘灰色交易’,他说了,即使贿赂他的公司不给他钱,他同样也会在比较优劣的情况下选择那个公司的产品,实际上他并不想受贿,他根本没有要作弊,只是这种‘潜规则’让他被动地受贿了,而他受贿的钱居然是拿去给孩子交了学费,这是他作为父亲最脆弱私密的地方,也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一个父亲、一个看起来正直的职员,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受贿的情况下为了几乎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愿意将一个好父亲、一个好职员、一个正常人的尊严出卖来换取劫匪的冷静。这是一个让人诧异又画龙点睛的情节,是一个碰撞点,是这部片最有价值的情节。

  至于劫匪,不管是主谋还是同伙,他们,套用龚格尔篡改MJ的歌词:被逼的。他们都是勤勤恳恳地普通工作者,却因为工作的失误或者过于普通去承受着他们难以承受的不公和压抑。他们这种极端的做法是一种宣泄,他们内心深处的本意或许根本就不在于要敲诈这笔钱。就像瑞德的本意根本就不在于那一千万一样。说到瑞德。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深谙金融业的赚钱之道,但或许在10年前很可能是因为觉得这种‘道’太缺德而没有遵循它而犯了技术操作上的失误,更因为对金融犯罪的‘严打’把本来只应该服刑2,3年的刑期判到了10年,让他曾经带着大屁股模特去冰岛的灿烂日子一去不复返,反而成为人人鄙夷的阶下囚,可那大屁股妞或许就是他这辈子的最爱。他不服,他要为自己的委屈寻找出口,他也需要做笔大买卖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为了洗刷被鄙夷的冤屈而给自己一个有力的交待。于是他策划了这个稳赚3亿美元的案子。

  还好他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刻,要不是嘎波,他甚至已经在冰岛搂着大屁股妞了,虽然挂了,但他仍然成功了。最后他被嘎波结果了其实是非常完美的结局,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即便他拿着那3亿美金也找不回10年前风光的自己,至少在心境上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总会为了自己所犯的罪而自责,况且他还是个天主教徒,他需要一个人来结束这一切,来洗净他的心灵,这个人就是嘎波,他是一个让瑞德觉得有种又有人情味的人,瑞德想用他自己的死来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让嘎波从新获得荣誉和尊严,他做到了。

  而那个被耗子害死的劫匪(只看了一遍,忘了叫啥)就悲剧了,从他拉里邋遢的样子和他的言语就可以看出他对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他只是在寻求发泄,一个小找回尊严而已,只是他选错了方式,死对于他太残酷了,但那是代价。

  这部片的编剧真不错,可以说是接近大师级的,对人性的剖析、对生活的观察非常到位,但作品反映出来的却不是做作地借助人性的阴暗面来表现他的观察力,而是用人性的光辉面和感情的脆弱与坚强面来展示这个世界的美与无奈。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能读到我们的情感,无论从嘎波的脆弱与伟大,谈判专家的冷静与无奈,市长的伪善与真容,上司的不满和忍耐,嘎波妻子平实的爱,警察们奋不顾身守卫安宁的急切,还是瑞德疯狂的发泄,他的同伙对生活的不满,爱玩网络视频的80后始终不愿意担起爱一个人的责任的心理,撒不出尿的白领的隐晦和小孩的天真,一个小小的情感触动导致愿意以命相顾的路人……,无一不刻划出人类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的电影。在表达人性光辉以及对某些弱势情感人群的关怀的同时,作者也不忘揭露了资本的贪婪——为了利益,资本可以无视一切,包括生命。

  相对来说这片的导演就有些烂了,至少他不应该把一帮带着大量危险武器的鬼祟的打劫者在几乎同一时间塞进这个世界上安保最严的、曾经被飞机撞过2幢大楼的纽约城的地铁站。很多细节问题都被网友指责,特别是结尾不是与他老婆2个人的镜头,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怨念,不过这些都改变不了这部片确实是部没有折杀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塔 2位重量级演员的好片,真的值得一看,特别是身处金融危机之下,看这篇尤其有感触。

  《地铁惊魂》影评(八):旧瓶新装劣质酒

  翻拍电影,本身在原创价值上就已失分许多,所以就更应在改编过程中谨慎处理好如何在保留精髓同时,修正错误并融入自己的风格特色。可遗憾地是,这个2009新版《骑劫地下铁》非但没有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连原作的精髓也都丢失殆尽。

  看过老版的观众恐怕都会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印象深刻:沃尔特马修所扮演主人公推开屋门探进头来,一副嘲讽戏谑神情!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被某些影迷冠以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就在于让劫匪最后一刻原形毕露的母题设计之精妙。与那些强迫观众注意母题存在的手法(《湖畔小屋》中的随风鼓动的窗帘,《伊普克雷斯档案》中灯罩)有所不同,它虽从一开始便交代给了观众并在后面反复出现,但却是那么自然和不经意。以至于观众几乎已经忘了它的存在。可正因铺陈的如此低调,最终爆发时所释放的戏剧张力才更为强烈!

  毫无疑问,老版的经典母题构思给翻拍者带了极大的困扰。假如原封不动将其保留,影片将因悬念将尽失而变得索然无味。而寻找等量齐观的替代者呢?创作功力是否跟得上就要打个大大问号。09版的导演当然只能选择替代者。但事实证明,那个颇具时代特征的无线情色视窗并未给影片增彩。能否始终保持连接之类的技术问题我们姑且放在一边,单是诺大的本本对着车厢过道而劫持者反复走动居然没有丝毫察觉,就足以宣判这次改造的死刑!虽然一度还替他们找个诸如劫匪是电脑盲的借口,可当看到屈伏塔老兄自己还在开着本本无线上网监视着股票行情波动和警方行动进展时,唉……

  写道这里突然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墨西哥地铁站的枪击案。当时站台的实时监控摄影头真实记录下了整个枪战过程,甚至罪犯的面孔都清晰可辨。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的确为警方办案维护社会治安贡献很大。但对于电影,更准确的说对于犯罪题材电影编剧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当罪犯更容易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悬念和紧张的空间将被被大大压缩,影片也因此很快,同时也是很合理地被追车、枪战、搏斗情节所接管——脸都看的一清二楚了,还瞎**猜什么呀!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一些类型片导演才重回几十年前去寻找创作灵感。比如斯坦森的《银行大劫案》。如果当时警方拥有现代移动通讯工具,片中最精彩的一段情节好像就不可能发生。

  回到影片中。两人第一次电话交谈中,屈伏塔提及对方曾因涉嫌接受日本人贿赂而被起诉。而这似乎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老版的婉转呼应。因为老版也有一段与日本人相关的小插曲:马修领着东京地铁的同行参观纽约地铁公司。参观过程中,客人们频频点头满脸堆笑却总是一言不发。马修以为这些小个子日本人根本听不懂英语,开始用些侮辱歧视字眼进行调侃。可随后,劫案突发。日本客人很有礼貌一一上前用流利的英语道谢作别,搞得马修一脸尴尬。除了这个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喜桥段此外,影片许多对白都极具幽默色彩。甚至上面提到了母题,也被演绎的颇有几分喜感。只可惜,所有这些在新版中通通失去了踪迹。

  为什么喜剧风格从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指悬疑、惊悚、动作片)中迅速消失?除去演员大多缺乏喜剧表演天赋之外,喜剧桥段创作成本过高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相对来说,无论是追车枪战还是床戏,都可以相似套路反复使用,观众也往往乐此不疲。即便有人觉得俗套,也有话回应:开枪、做爱不就那几个动作吗?而喜剧则不然。这种东西没法模式化套路化。如果你尝试新片里插入一段坏蛋恶狠狠的从背后拔出三节棍然后却改装成一副衣架,那观众肯定会一脸不屑:切~老梗!

  既然被迫扔掉喜剧不搞夸张,那电影就只能往写实化的方向上走。可问题是好莱坞所钟爱的那些类型题材偏偏又是反写实的。于是近年来美国的影视作品开始频繁出现了这样一种诡异特征:一方面,气氛营造的紧张压抑,片中角色一个个煞有介事小脸紧绷。整得好像什么都是真的,核弹真要爆炸女儿真要被恐怖份子枪杀;可另一方面情节的起承转合还在走戏剧化老路。坏蛋有机会下手却不开枪非等着对方突然反击;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却总也伤不了主人公……而本片为这种突兀感所提供案例就是,一只不知从哪蹦出来的老鼠,居然促成了双雄聚首!就像《窃听风云》中古天乐。儿子有病?不行!你自己也得患绝症!反正必须要去渎职!

  虽然整体上持否定态度,但对新版其中一处的改动还是颇为欣赏,那就是结尾处双雄对决。赎金到手,劫匪押着华盛顿步行逃离地铁隧道。这时一列火车驶过,华盛顿借机脱逃。手法不够新颖,却照应到故事的发生场所以及主人公的职业特点。接下去,一番追车狂跑之后华盛顿终于赶上了匪首屈伏塔,掏枪隔着铁网指定对方。这时偏巧又有一列火车驶来。注意此时华盛顿的动作细节:他先于火车穿过铁网迈过铁轨,没有给对方任何旧戏重演的可趁之机。两次火车驶过,结果截然不同。好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

  《地铁惊魂》影评(九):电影《地铁惊魂(The Taking of Pelham 123)》印象

  电影《地铁惊魂(The Taking of Pelham 123)》印象:

  1.本片风格凌厉,干脆利落,很对我的口味,请记住它的导演: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编剧:布莱恩·海尔格兰德(Brian Helgeland)。

  2.本片从戏份上来看,存在两个不相上下男主角,正方是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饰演的葛伯,反方是约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饰演的莱德,约翰·特拉沃塔曾经演过电影《变脸(Face off)》;另有一位超级有气质的警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约翰·特托罗(John Turturro)饰演的。

  3.两个男主角之间的对话唠嗑,但观众不嫌烦。双方都在斗智斗勇。

  4.葛伯去日本选购列车时受贿了三万五千元,为了给两个女儿上大学交学费。

  5.莱德的劫车主要目的是利用这一“恐怖主义事件”导致股市、黄金的升跌来盈利,他要的一千万元赎金其实只是个幌子,而一千万这个数额是纽约市长能立即取出的现金上限。莱德是个金融专家,他的干活很有技术含量,估计@CVNX 同学才能与之媲美。

  6.劫匪之一拉莫斯是个地铁驾驶员,由于狙击手被老鼠咬到不小心触碰扳机致使拉莫斯毙命,因此莱德要求葛伯来交赎金,其实是让懂驾驶的葛伯来驾驶列车。

  7.劫匪在中间停了一下,利用某个酒店的地下废弃电梯直通地铁隧道,巧妙金蝉脱壳,几乎成功脱逃。

  8.本片是2012年2月14日晚在广州有线电视的甜果高清测试台收看的,已经是第二遍观看了,仍赞叹不已。

  《地铁惊魂》影评(十):世间已无大英雄

  本篇写于2009年10月

  《地铁惊魂》我看了几遍,尽管它被批得有点惨,从剧情到特技。

  可是,我总觉得哪儿没对。摇摇晃晃的镜头,压抑低沉的基调,隐晦费解的表达,隐约间提示我,导演似乎是别有用心。

  留神这个貌似平淡的解救人质故事的两段小插曲吧。

  第一段是被劫地铁乘客惶恐不安地坐在车厢里,一个带着小男孩的母亲,小声询问一个黑人乘客有没有什么计划来挽救危局。那黑人一脸郁闷,说怎么问上我了,难道看我长得凶又是黑人?(我初看影片时,也有点纳闷,心想这年轻母亲也太无厘头了点)好在,年轻母亲很快给出了答案:她认出了黑人乘客手上的戒指——空降部队的标志。黑人很颓然无力地说了一句“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吧”。年轻母亲一脸失望兼伤感地来了一句“我丈夫生前也有这么一枚戒指”,镜头马上又给向母亲身边的小男孩,孩子的眼神无助又清澈。

  第二段,依然发生在这个黑人前特种兵和那对母子身上。当气急败坏的瑞德要随便挑个人质出来的杀掉以做为警方不守信用的惩罚,而那个幼年丧父的小男孩不幸被挑中。关键时刻,黑人站了出来,要给小男孩挡子弹。年轻母亲惶恐拉他,说“等等”,黑人更无奈地对她来了一句“这是我惟一的计划”。在黑人男子的挑衅的骂声,瑞德开枪,这个黑人男子就这样挂了。

  仔细回味下这两段插曲,你就会觉得似乎哪儿不对劲。不对啊,他是何等人啊,101空降部队退役的干活,曾经是多少人里挑一个的特种兵啊,想当年一定身手不凡,相当剽悍。很显然,一开始,睹物思人的年轻母亲想起了她相当英勇的亡夫,才会在不自觉地把对面坐着的这位前空降部队的特种兵当成了救大家于水火之中的精神依靠。

  如果这是一部成龙系列的影片,这部戏的草根英雄就不会是盖博,而是这个面相凶恶的黑人前特种兵了,不用说,他一定是大展身手,外加笑料百出,在观众的惊呼和笑声中又上演了一出力挽危局的好戏,又一部成龙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片。

  不过可惜(或者是所幸),这部戏的导演叫托尼斯科特。黑人的面对年轻母亲把他当救世主的无奈,把她还有我们,都拉回到冰凉的现实。是啊,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这个赤手空拳的前特种兵,又有什么力量去上演根本只能在影视剧里才能出现的力挽狂澜的神话。于是,影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却是无比真实的人物影像:在武装劫匪面前无计可施的无能为力+在黑洞洞的枪口下舍身救童子的大义凛然。

  纵曾有多少意气风光英雄气概,已成往事,时光荏苒,只有人到中年的英雄气短和同样是中年人才能深味的责任感。

  影片的主角盖博,尽管被有的影迷称之为草根英雄。但他又实在不是传统意义上为我们熟知的那种草根英雄。沧桑的面容,疲惫的神情,臃肿的身材,紧张时话都说不出来,手枪保险的开关都需要人演示,一切的一切,都昭示他真的是个平凡的草根,而不是成龙所扮演的那样一身好功夫的伪草根。

  他劫获匪首更要拜拥堵不堪的纽约所赐,至于击毙首恶更象是帮助对方解脱。而他能够让劫匪瑞德愿意和他对话,更多的意义是因为瑞德觉得他和自己一样惨,甚至比自己还惨。那是一种被生活重压被体制打压而不堪重负的惨。房贷还款让他每月象死了一次,为了负担两个女儿的教育费而潜规则导致停职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他从底层员工奋斗到所谓的捷运高官,他爱家庭,爱妻子,爱女儿,给老婆打电话时还忍不住炫耀一下自己的壮举,当一切都结束了拎着牛奶打开家门时会露出幸福微笑。他不过是个停职代班的戴罪之身,隔空和劫匪对话已经让他神经紧张几近崩溃。而面对劫匪提出的让他亲自送钱过来的请求时,他明明可以效仿干脆拒绝亲临险境一市之长,可他选择了同意。这些,才是他最打动人心之处。责任感一种草根的责任感。

  生活中,并没有什么能一飞冲天有惊天之举的大英雄。普通人,你我他,有责任感,肯担当,就是英雄。

  恰如瑞德死前对盖博说的那句:你是我的英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