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大有福》观后感精选10篇
《耳朵大有福》是一部由张猛执导,范伟 / 程树波 / 张继波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一):耳朵大有福吗?
《耳朵大有福》是范伟主演的贺岁片,本以为是个爆笑的喜剧片,却没想被范伟所演的王抗美所打动了。
如今,也许是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物质极大丰富了,但也许是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丰富的物质是极被少数人占有。王抗美显然不属于那些极少数群体。
故事讲的是王抗美退休后的一天。极普通的一天,却也是极不普通的一天。原来家庭的困难和矛盾都被掩盖在了他微薄的工资之中,而一旦退休,几百元的短缺就让王抗美捉襟见肘、麻烦不断。
可是,再难的日子不都要过?正如剧中频繁出现的长征组歌一样:“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既意味着现实社会中曾经理想的缺失,也意味着王抗美在现实面前,对生活的绝不低头。
王抗美是个极平凡的人物,平凡到仍在大街上,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然而,就是就从这样一个人身上,折射出所谓的盛世昌明,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或欺骗而已。
从王抗美以及王抗美身边的小人物身上,漏鱼之网看到了对现实的极大调侃,不知道电影局主管审查的那些有福的大耳朵们,有没有体味到嬉笑之中所带的反抗与不屑?
漏鱼之网猜想存在极大的可能,那些有福的大耳朵们是没有看出来的。否则,这样一部暗含诸多讽刺的片子,必然会像贾樟柯的很多片子一样,无法公映。
也许,正是电影局那些大耳朵们的愚蠢,才让漏鱼之网一类的百姓有了这个眼福,看到了所谓盛世背后种种无声的呐喊,并且越咀嚼,越能见得真切。
漏鱼之网本来是想看范伟彪哥式的发飙,或是看他ICIPIQ卡般的发傻,没想到在《耳朵大有福》中,却看到了久违的笑中带思的幽默,这是颇为难得的。
因为在所谓高贵华丽的大片中,那些被金钱征服的大导演们,早就忘记了怎样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凡的人,早就忘记了伟大的电影其实还要还原真实的时代。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二):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一直对风行的东北文化有点抵触,没有丝毫看不起东北人的意思,这种抵触就像是抵触清宫戏一样,看多了就有点烦而已。不过每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还是看得我嘻嘻哈哈。这部《耳朵大有福》在我的电脑里呆了一个星期,今天实在没事可做了,终于开始看,同时还开着浏览器在新浪博客主页上乱逛看八卦。但是最终开始认真地全屏地开始看《耳朵大有福》。
其实这种生活离我非常远,我身边的家人或者亲戚也没有类似的经历。但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毫无偏见地展示了一种生活,这种貌似平淡的展示其实就最成功的艺术,因为它让你觉得你就是坐在刘抗美的自行车后座上,可以听到他因为气管炎有点沉重的呼吸。刘抗美是尴尬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各种人为的、自然的苦难,青春已经不再,现实沉重得像一座山,并且他们还保持了信仰,在这个时代,以上的任何一点足以摧毁一个人。但这也是刘抗美们生活根基所在,他们可能圆滑可能世俗,但你们不能说他们无耻,即使在这样一个无耻的时代里。刘抗美们可能会被所谓的高科技电脑算命忽悠,兴致一起还会多给数码女一块钱,但刘抗美在唱起长征组歌时候周身散发的光芒也让我们无法逼视。在展现以上这些地方的时候,电影做得很足,作为80后,看一个55岁失败男人的故事居然看到了笑中含泪的程度,不得不承认电影触到了心灵。电影另外一个绝妙之处在于配乐,几乎是重温了2007年全部烂大街的口水歌,但是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任何其他形式的配乐可以好过这个版本,是的,很讨巧,但巧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有了妖孽的感觉,正所谓是大隐隐于市。
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刘抗美在茶馆经理前唱歌的时候,灯光打在背景上,刘抗美的面部很暗,但是他的眼睛里有着湿润的光芒。但是在他唱破音的瞬间光芒熄灭,颇有了英雄落魄的情调。当最后刘抗美独自骑车穿过夜幕的时候,他的歌声没有一丝窒碍,荡气回肠地贯穿了他毫无起色的生活。这前后一对比,我不敢说电影是为了教会我们要乐观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但至少知道了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街头算命,试骑三轮等等情节都很有心思,对白也是一贯的东北式幽默,很好很强大。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三):想起我爸他们
忘不了几十年前,太多的烙印,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在过去或者,现在的社会对他们太残酷。
太老,没技术,特别是连拿手的唱歌都被否定的时候,他是彻底绝望。
可是他不过是跳了场舞,接着过日子。
他明明有出轨的一切动机跟可能。
像小武,拆迁,流行歌曲。
1 我开始想,给家里寄的钱可能不够,要加些。
2 再看一遍刘震云的《单位》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四):张猛从哪里来?
《耳朵大有福》是张猛的处女作,《钢的琴》的成功,不得不让人有兴趣回过头来看看他最初的作品。
相比《钢的琴》,《耳朵大有福》显得质朴和稚嫩,甚至有些平淡和冗长,但无疑,它比《钢的琴》更真诚,更原生态,更是导演自己的所想所做,而不是讨好观众之作。
范伟饰演的男主角王抗美,这个名字就带着时代印记的中年男人,从铁路局退休后,陷入到一种窘迫而似乎没有出路的生活中。影片用了伪纪录片的手法,并没有太惊人或者的故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讲述了时代大环境变化下的一个小人物的中年危机。
我开始最担心的是范伟在赵本山的小品中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而造成对影片代入感不够。显然,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范伟完全摆脱了那种小品范儿,至少我看来,他成功地饰演了王抗美这个令人有点心酸但仍不失生活斗志的小人物。
范伟曾经在顾长卫的《芳香之旅》中扮演过这种小人物,但相比之下,顾长卫的故事精彩多了。可以说,《耳朵大有福》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矛盾点突出的故事,你错过了其中任何几段,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对影片的理解,所以整个片子都显得很散,从开头买狗人片段,到王抗美试图去擦皮鞋、开三轮车、给内衣促销搞演出,而这一系列的努力最终都宣告失败,直到最后,王抗美对着那个小年轻喊:你整死我,你整死我,我正好不想活了。人物情绪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而这个地方我竟然还落泪了。没有太精彩的台词,而拍摄手法也单一,以至于没有多少让人非常深刻的桥段。到了《钢的琴》,张猛选择了一个父亲为了留住孩子造钢琴的故事,让整个片子能在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方向上发展,让人物的性格、大环境的变局有了一个载体和依靠,让影片有了一种紧张感和节奏感,这是张猛从《耳朵大有福》到《钢的琴》的进步。
张猛对音乐的重视在《耳朵大有福》里可见一斑。从开头王抗美家的电视里新闻联播作为背景声,到大街上各种流行歌曲,手机铃声,各种流行音乐伴随着电脑算命、不再实诚的修车匠、充满转型时代特征的模特走秀,那种中年人的失意、挣扎被烘托出来。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音乐是王抗美骑电动三轮车时那一段劲爆的流行音乐,随着快节奏的响起,王抗美越骑越快,那股向上的力量让人特别动容,似乎一切痛苦都要结束了,生活有了点希望,但最终还是顶不住年纪大和气喘病,三轮车停了下来,他不停地喘气。
有人说太过杂乱的背景音乐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但我倒是觉得正是这些背景音乐充分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的年代和环境,音乐在这里已经符号化了。可惜,玩符号,张猛玩不过贾樟柯,玩画面美感和故事讲述能力,张猛玩不过顾长卫。不过,这些在《钢的琴》里面,张猛打了个翻身仗。他更加明白观众要什么,院线电影要什么。所以,他选择了更具有符号意识的大工厂,炸烟囱,更具符号意识更加极端的小人物,并且成功地运用了音乐这一元素,还发挥了他舞台设计的专长,把话剧的舞台感添加进去,这也正是《钢的琴》成功所在。
《耳朵大有福》的平淡叙事让其商业性和可看性降低了很多很多,但增添了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王抗美身上那种在窘迫的生活中的乐呵劲儿也传承到了《钢的琴》中,对人物背景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述,虽然冲淡了影片的紧张感,或者说造成了开头讲到的那种“散”,但它让人觉得,我们每一个都是王抗美,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年代,谁也逃不开。
从《耳朵大有福》到《钢的琴》,张猛进步了太多太多,假以时日,期待他更好的作品。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五):电影里的东北味道
有铁路线穿过的东北某县城,九十年代以来停滞不前。贴满了小广告的过街天桥下,比这个小城还年长的铁轨不知通往何处。街边的简易平房有的营生着花圈寿衣的生意,路面杂乱无章,混合着破旧的轻型卡车和人力三轮车,五十年代建成的职工宿舍在小城里看来仍不落后,一处老居民小区里的网吧没有任何装修,中年老板给别人泡过面后,往往会习惯性地点上一颗廉价烟,面无表情地看看电视,或者干脆望着窗外发呆。这是一个没有特点的小城,居民生活很规律,晚上通宵营业的地方可能只有网吧和王抗美刚刚路过的按摩保健中心。
——————————————————————————————-
电影里的这个从来不被关注的东北县城,充满着喧嚣烟火气,却并没有活力和生气,从街边商店传出的名噪一时的流行歌曲,是这个小城唯一能和世界同步的地方。从路边的擦鞋摊到公园里靠投机取巧赚钱的游乐项目,随处可见城市底层为生活的奔波挣扎。这个地方不必有公交车,因为下岗职工的人力三轮足以供应人口的流动需求。公园里成排的麻将桌和上演本土二人转的小剧场里,是城市里老少爷们的乐活佳处。在某处空地,一场商家促销的劣质演出也会吸引不少无所事事的旁观者。
————————————————————————————————
电影的叙事节奏就像电影里的这个小城,平缓从容,有条不紊。在迟早会被拆除的二手市场,我看到了《站台》;在废旧的楼体里无意识舞动的传销者,又有些《顽主》的味道。————————————————————————————————
我努力回想着看过的背景是东北的电影,可惜是在是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只有《过年》、《辽沈战役》、《铁西区》、《没事偷着乐》和这部《耳朵大有福》。其中还有一些电影中或有东北(包括疑似东北)片段,如《颐和园》、《我的父亲母亲》等,其实都无关宏旨。 随着经济的边缘化,东北在电影里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封闭、保守、寒冷、重工业、粗犷、不拘小节、还有电影里有意无意闪过的按摩洗浴中心,当然,东北较之全国最大的特色就是林海雪原,然而只能在拍诸如《雪山飞狐》这样的特型片时才能成为镜头的中心。
————————————————————————————————
王抗美慢慢地把光荣退休的镜子挂到墙上,凝视良久,心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怅惘。东北也如是。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六):无喜剧,不过年
国士无双。——有一段时间了。在今年这个贺岁片越来越贫乏的时代,翻看一部不错的喜剧片是过年的必要步骤。台湾人的幽默来自于时弊,大陆来自远离时弊,这本身就很有趣。
警匪?感情?俊男靓女?++忍受不了猪腰子脸和大头的人们可以有轻松的机会了。正儿八经的搞笑不如颠覆美丑来得写意。杨佑宁确实是人才啊。有天赋的人就是不一样。终于摆脱了幻想(甲方乙方)、自嘲(没完没了)和拼凑(手机)了。清新得如杨佑宁的微笑—
情节设计可能有交代不清楚的地方——但是,这是喜剧,不是警匪片—有再现星爷《逃学威龙》的壮观喜剧景象。
喜剧,也不能脱离时代啊。
《耳朵大有福》。讲的是一个悲剧。我喜欢看范伟演悲剧。因为可以让找乐的人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故事非常平淡。没有任何深刻的东西。但是却很生动。
范伟是影帝哦。
退休了怎么办哪?有时让人悲伤。青年人看到未来的影子,不是欢笑而是苦涩,对青年人是好的。
所谓好的,就是说青年人可以成为那样的人,而带有非预知性的预感。
电影的名字像一个反讽。其实不是。
范伟是有福的。平安的活到快60岁。家里只有一个病人。女儿出嫁了,男方条件还不错。儿子也挺精壮。
有退休工资,有老朋友,有单位。老父亲也还在,弟弟妹妹们养着。
只是,缺了点事做。
范伟不自在。
无所事事状态乃是人最大的恐怖。
但是操心与操劳也不一是缓解。
范伟所需要的,是平台。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和他人这个舞台。
人不能不在此。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七):谁的狗屎运
连续3个晚上看了好几次的一个片子。重温了每个细节。
好久没有这么专注,如果有10分我要打满,在一个极度不想看片子的情况西看完了。发现居然是一部极品。本以为只是一部无聊的"十全九美"垃圾快餐。
有着太多的感动的一个片子。
08年我遇见的困难很多,很多需要独自承受的苦自己承担了,无法象人倾诉。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惨的一个。只不过是你的生活经历而已。
不想说太多,太多太多想说。
还是那句话,
一切都挺好的,我走过去就是了。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八):我们都是俗的
才知道是贺岁影片 但怎么说呢 怎么是心酸呢 是太过真实了吧 我就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东北小城里 在外面那年 当有人问我你家哪的时 都非得加上一句 就是沈阳旁边的那个 影片中的景象都是再熟悉不过得了 但在电影中看到却有些惊讶 菜市场电脑算命的小摊 土不土洋不洋 贫穷里还要夹杂着那点高科技 破破烂烂的小胡同里传来周杰伦千里之外的歌声 孩子们要吃肯德基 穿阿迪耐克 是穷还酸 我不知道如何形抗美 他总是给人很真的感觉 不富有却很矜持 向往高尚却总是透露着那点酸涩的幽默 给姑爷准备苹果 东北老爷们顶多削了皮整个啃着吃 怎会切成一小半一小半的用牙签串着 足可看出他有趣的一面 抗美在二人转老板面前唱长征颂的情景 总在我脑中盘旋 在外面考学的那段 总看到有滴孩子家里穷的都揭不开锅了 身上连半毛钱都没有 租住在潮湿的地下室内 艺术考试的费用本来就不便宜 几个月下来 几捆挂面 撒点咸盐粒子 一根大葱都算奢侈的了 在各种考前班中的风风雨雨 想得到的 想不到的 倒霉事的事一堆一堆的 我当时特不明白 家里都成那样了 为什么还要走这条路 饭都吃不饱 还谈什么艺术 有的是的穷艺术家连方便面都吃不上 为什么还能叫艺术家 造出来的是不是两个字 “我饿”。当然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这样 所以我只发问还没资格评论什么 。所以看完的时候有点怕了 怕什么 是怕穷 怕会不会未来变得跟他一样也许没他好 所以就会大段大段的想怎样才能有钱呢 干什么最挣钱呢 你会说你这人多俗啊多俗啊 但是 其实 我们都是俗的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九):我在东北长大
作为一个标准的东北丫头,看这部片子时总有种找个帽子来频繁脱帽致敬的冲动,片中的场景和台词实在是太令人熟悉了,东北的县城,或者是沈阳的铁西区,平凡的小人物每天在写满“办证”的楼群中穿梭,导演张猛面对这种久被忽视的阶层,不带高见,也非俯视,他把那种菜市场的泥泞嘈杂气息忠实而平稳地织入了每一格镜头。同时他也知道,那些看电影的人的兴趣点何在,给你恰到好处的亲切熟悉,同时也不至于大皱眉头。“音乐倒骑驴”,水龙头嘀嗒地偷水,小角色一口一个的“叔”“大哥”……让我亲切得发笑,尤其那句“算后半生一块五行不行?”顾不上熄灯寝室其他同学睡觉,完全要大笑到爆。
然而渐渐到最后,暴笑到中途,慢慢的会有更强烈的心酸上涌,面对着屏幕,尴尬地保持着笑眼,心里却揪得发紧。眼眶慢慢地变潮,眼泪掉不下来,含得难受——那些话语,那些情节,那些纠结,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得令人无法将自己摆脱,从小在东北的环境中长大,无论是舞曲里沉默的烟囱,还是塑料棚里的小砂锅,抑或是老父亲逼仄的炕头,通通都是符号,通通都能引出自己关于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事情的记忆。
范伟所饰演的退休工人王抗美,完全是东北数目庞大的小市民的真实写照,他们是最典型的城市贫民,有着共同的明显特征:爱整点书面语,家里用来烫酒的肯定是个搪瓷缸子,老式的挂钟晚上吵得很,玻璃罩上说不定还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他们有过辉煌的过去,“当年进厂正经挺不容易呢!”,也曾在宣传队或者邻里的口中“带劲”过,但风水轮流转,就像王抗美,当年“那最男人了”的名字,也会被小姑娘问:“叔,你咋还取个女人名呢?”因为退休,或者厂子黄了,过上了不再光鲜的生活,生活很紧巴,家里有个病号或者自己也有病根,为了医保而发愁;他们技术过时,知识缺乏,年龄太大,只能靠最没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赚钱;没钱没势力,是城市里绝对的弱势群体,不用多想,数数我的身边就有的是这种例子——多少次听见妈妈跟交通队联系,帮忙讨要回亲戚家被没收的无照倒骑驴;城管掀翻过老姨的鸡蛋饼摊,整整一箱鸡蛋碎了满地;老房东也曾靠搞运输发过家,得了糖尿病后日子一年不如一年,不成器的儿子最后甚至犯下了震惊全城的撕票案……
生活像是一场玩笑,不敢回忆,今昔的对比令人垂泪。
片子里最具象征意味的应该是这一幕:在公园剧场这种“艺术殿堂”的后台,王抗美背对着光,一改满口的东北大茬子味,伴随着二人转的插科打诨,字正腔圆地朗诵: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yu)今
你曾经见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耗子磕了我地心……”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逆光里有一种崇高庞大的气场在渐渐营造,让那个黑色的身影变得恍若隔世,举手投足都带着逝去时代的一板一眼,和红色年代的单纯激情。
“……风雨——风……干不动了。”
在与戏台老板、二人转演员的面无表情下,吊到半路的高音尴尬地哑了嗓子,随之戛然而止的还有全情投入的革命豪情,骤然间,昔日炽热信仰的光芒万丈,只变成了王抗美双眼中,几点泪光的末路悲凉。
……
支撑王抗美们的,过去是什么,现在,又变成了什么?
啥是信仰?
是抽大前门时戏谑的“抽的是信仰?”
还是网络商务的传销投影上,一闪而过的“信念”?
或者只是那句简简单单的“耳朵大有福”,和“妻儿老小皆如意”?
……
昔日的荣耀已成为镜花水月,别提什么马龙还有白兰度了,著名的高尔基的词儿再硬,也毫无意义,会有绝望和无奈:“整死我吧!欢迎整死!正好我还不想活了”……然而既然整不死,扶起破链盒的自行车,保温桶的内胆得再换一个,不管怎么样,明日的太阳照常升起。
跳舞吧!就像老伴没有住院一样。
高唱吧!就像姑爷没有搞破鞋一样。
生活吧!就像千千万万个王抗美一样。
……
多说两句,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会有什么样的晚景,也曾学习雷锋,但立刻发现有人在讨论当代雷锋的价值;也曾了解过赖宁,但两三年后就被告知不要去效仿;长征只是语文课文和历史知识,还有70周年时看到的种种戏谑和炒作……我们从来没有建立过那么崇高的思想平台,不曾有过伟岸而执迷的精神偶像,就连一些人喜欢的港台新生代明星,也会劈头盖脸地横遭艳照门,一切都无所谓。既已无可树立,那也就也无可打破。我只是想知道,在空旷的大街上,我们会高唱什么?不可能是激荡的长征组歌,也不再会是愤懑的《一无所有》,那难道是《隐形的翅膀》么?还是《不怕不怕》?……或许那时候涌上心头的只有胆怯和不知所措,或许只能张口结舌地死命踩着自行车,一路尴尬地,张口结舌。
《耳朵大有福》观后感(十):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当屏幕上王抗美的眼光里泪光闪烁的时候,灯前我却无声簌簌的汹涌而下。
我记得上一次让我很感动的电影,是冯巩的《别拿工长不当干部》,拍摄大概是在2002年前后。
王抗美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有风格的人,是一个无比真实的穷人。
什么是穷人?
我们今天上班,上有空调前有电脑左右有咖啡饮料背后有舒软的靠椅,100M的宽带上一边聊着MSN一边看着Youtube,开会时2000流明的投影刷的一放,这是我们,
什么是穷人?
把电脑去掉,把咖啡饮料去掉,把空调去掉,把椅子换成木头的,把灯光也关掉,把抽屉办公桌也换成古老的样式,把你漂亮的金属咖啡壶换成一个俗不可耐的塑料杯,里面是唯一留给你的半杯温水,你的今天是这样的,明天也是这样的,接下来几十年都将是这样的。
这就是穷人,他们吃惯了一块钱的大米,吃一次一块二的都觉得过节了一样。
当王光美在逆光里的身影,颤抖着念着长征组歌时,我当时很想让他不要念了,但是我只能无助的看着,看着他的歌声在唱不上去时嘎然而止,我的心像被人用双手狠狠的撕裂。
在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很多过去的经历,曾经的坚持,曾经的感性,和曾经的付出,现实就像王光美那不济体力一样,它很真实,它太真实了。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但是我们的理想,真是不如吃一顿一块二的大米。
在理想面前,我是个穷人,在现实面前,我还是一个穷人。
有句话说的很好,与其辛苦奋斗几十年,不如有个有钱的爹妈。有些人没有有钱的爹妈,就努力找个这样的爹妈。王光美假装领导下来视察却都视察到擦鞋铺里了,擦完了鞋,小青年一踹地板,你给我的袜子弄脏了,你说是陪我袜子还是给我免费,这跟扣分扣工资有啥不一样的结果。王光美好心想给擦鞋女人一个生意,却发现自己。其实都买不起一双皮鞋。
时间无情,岁月流失。王光美的老板住院,亲戚里除姑爷外每个人都穷的前胸贴后背。没有鸡鸭鱼肉,只有穷人能削削的苹果,这仿佛是我们面对高涨的物价时,兜里每月省下来的那点积蓄,这些果盘换不来姑爷和姑娘的和谐,它只有在现实面前像破烂一样随着酒杯一起摔碎在王光美屋里的结局。
孟庭苇哭长城的脑残一代,不懂王光美那塑料保温壶里,给老伴带的姜,不懂用那一块钱两袋的洗发水给老伴洗头时心里的滋味。
我们对未来的心态和认知,就像那去算命的王光美。
生活比想象中的艰难。我很喜欢看这类反应民生的东西,这些不主旋律的东西。看这种片子,就像吃一碗清淡的大米饭般的真实。在这个偏远低端房价已经飙升到一万块一平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很多人,一个月都洗不了一次澡,和我们一样,他们也知道糖是甜的,眼泪是咸的,但是很可能他们觉得憧憬一下美好的结局,不如踏踏实实的赚点糊口的钱。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能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