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朗读者》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朗读者》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4 12:1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朗读者》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朗读者》是一部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 / 拉尔夫·费因斯 / 大卫·克劳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读者》影评(一):羞耻,谎言以及尊严。。。 - 那些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这是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

  看到凌晨2点多,睡意全无!本来只是想扫一眼就去睡,结果不知不觉完整地看了整部,结束后静静呆坐了很长时间。。。 。。。

  用我苍白无力的语言无法表达此时的感受。。。 。。。

  影片表达的东西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东西也很多。。。战争,爱情,历史,罪恶,人性,尊严。。。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的挖掘,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战争的那段历史,影片的关注点不是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而是战争带给所有人的伤痛。电影非常中立,没有为任何一种观点布道。就像mather小姐所说“别问我们在那里学到了什么”“那里什么都没有”。

  战争的伤痛并没有随着它的结束而停止,它的余震深深影响着战后的年轻一代!michae对hanna的爱虽然早已越过了所有世俗的偏见,包括年龄,文化的界限,但始终没能逾越可怕的战争,他唯一介怀的就是hanna“沾满鲜血”的那段经历。。。 这使得这段感情如此矛盾、纠葛、沉重、无法触及。。。 。。。以致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

  关于爱情,电影为我们诠释着,超越世俗界限,已渗透到彼此的血液和骨髓中去的,但是不会因生命的消逝而消失的刻骨铭心的爱!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男女之间赤裸裸的肉体撞击产生的吗?当一段始于人的本能的行为,慢慢发生变化,发现对方完全占据你的内心,让你甘愿为他放弃一切的时候,年龄、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时的爱情无需语言,无需见面,无需牵手、无需亲吻、无需其他一切。。。也可以牵绊一生!

  关于羞耻、谎言还有尊严。Hanna不会阅读,是个文盲!这使她无比羞愧。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人面前她都极力去掩藏这件事,甚至在被审判的法庭上也不例外。她宁愿后半辈子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度过,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

  同样Mike也有它的秘密。 他为他与Hanna 之间的感情感到羞耻,至少在hanna生前.他从未与别人提及过他与hanna之间的事。因为他始终无法释怀,自己曾与法西斯成员-一个战犯有染。在审判的大厅里,他明明可以为hanna作证,让Hanna后半生免受牢狱之苦,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最终选择了沉默。当他眼睁睁看着hanna为了掩藏秘密,一个人背负所有的罪名,走向终生监禁的大门时,他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作为旁人我们无法完全体会!

  我一直在想,他没有出庭作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尊重hanna的意愿吗???如果说这是正面的话,真的没有掩藏在背面的私心吗???

  我想他的心里肯定很明白,他的作证会引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而他那块儿“丑陋的伤疤”也势必将被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他以后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下去。。。 。。。???这实在是比死还要恐怖的一件事情!!!我想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跟麦克做出一样的选择。更何况那是当事人的意愿。。。 。。。

  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其实,hanna与Mike还有我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人性的复杂。。。 。。。

  (“个人尊严与羞耻感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着深刻羞耻感的人,往往外表会表现出特别的自信和尊严。这样的人也常会为了维护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内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们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拥有权力(以获取安全感)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据说希特勒就是这样。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过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后表现出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也许恰恰倒映出他内心深刻的不能为人知的羞耻感。The Reader在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是否敢承认,我是文盲?是否敢掀起裤脚让人看没有烧到的脚后跟?内心的羞耻感从何而来?谁界定什么是羞耻、谁需要羞耻?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又能给人类历史造成怎样的恶果?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培养出体格与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摘自网络)

  《朗读者》影评(二):致汉娜

  汉娜和麦克究竟谁更悲哀呢?一个是纳粹的替死鬼,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有过最美好的回忆,她终于认得字了,能够自己朗读了,但是自由即将到来的前夕她却自己结束了生命,这事为什么呢?得到了救赎还是见到麦克死而无憾了?对于麦克来讲,虽然只是作为旁听生,但是在法庭上他没有说出真相,让汉娜蒙冤受屈,这是来自他内心的懦弱还是处于对汉娜意愿的尊重?在他的律师生涯中他是否时刻铭记那一刹那?他是否始终思念着汉娜,因为嫌弃他的战犯身份而不能接受他还是出自对人生的迷茫,对命运的思考?

  也许十六岁的爱情中,我们都还不能承担太多的责任,无法了解对方心底的秘密,无法了解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肉体上的欢愉或许只是好奇,但是灵魂深处的秘密才是爱人之间最应该共同分享的快乐。汉娜走了,麦克的生活仍然在继续,他对汉娜会是怎样的回忆?愧疚、崇敬、缅怀还是深深的爱恋?或者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吧。

  不确定这部电影要讲的是爱情还是人生,也许爱情和人生就是无法割裂的一个整体,在爱情中我们应该学到更多,而不仅仅是牵手的幸福。

  《朗读者》影评(三):碎碎念

  麦克从不说谎 但现在他有了秘密 她第一次对他说离开,她说他不重要 可有些事情已经改变了 她比谁都害怕 少年感到委屈 为他的一厢情愿 可又还是忍不住 回去 这就是孩子的特点 没有底线的愿意认错 他们不像大人一样 逞强 活受罪 与此同时 看到这里 我讨厌这混乱的剪辑 删减版的爱奇艺 她说羞耻 可又好笑般的说继续 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好的情爱方式 朗读 只有一样东西能使我们完整 爱 看过原著的我 看着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汉娜 更感觉心疼 我刚想斥责孩子为什么不肯承认他的爱人 下一秒他吻他 看 孩子懂得保护他的爱人 大人却不会 回忆的本子里 关于过去的全是你 即使再看起 眼里还是会有笑意 但孩子渐渐长大 秘密的香味使他显得迷人 而女人早已对他习以为常 对于女人 习惯了一个男人 就是爱上了他 这失魂落魄 一切都不再真实 关于他的爱 他的爱人 对啊 他一定会回来 因为她会有 然后他守着他静止的秘密 过上该有的正常生活 他像她一样感受水 在水里 寻找她 没有人需要道歉 是爱的错 眉里眼里都是诱惑的男孩 长成了小大人 他会拒绝 但不是每次 重逢 该是惊喜还是讶异 社会不是靠道德运行 那玩意儿太虚无 是靠强制的规则顺便牵引着道德 而规则又因道德产生 她如此无助 而他如此看着 无助的看着无助的她 知道真相后人们为什么不去自杀 真相没有用 只是让人们注视 无助的注视 借由爱情延伸到历史与真相的真谛 这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 重要的不是人的感受吗 可是感受是多变的 如何去做才是真实 如果你不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我不会像现在这般难受 可没有你 也就没有我 所以我无法 抛弃你 我的爱 真相是什么 重要吗 他关注真相只是因为其中牵扯他的爱人 正是如此 真相重要 就在于 我们有爱人牵扯其中 朗读是他们间的纽带 他仿佛回到少年 也给她带来希望 孩子长成了大人 他已经不敢再面对 他的爱人 你长大了小子 却让我失望 我不需要工作 住处 生计 社交 阅读 我只需要你 孩子长成了大人 轻易击碎了变成老人的你 孩子这不是我想要的 最后爱人教会孩子最后一样东西 坦白

  《朗读者》影评(四):交流

  少年米夏·伯格偶遇汉娜之后,在交谈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在长期寂寞之后非比寻常的快乐。此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汉娜常常叫米夏带来书籍读给她听……因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汉娜被指控且供认不讳,最终被判监禁。在很多年后,米夏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但米夏从来没有回过,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出狱后,虽然米夏承诺给汉娜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最后汉娜绝望自杀。

  《朗读者》贯穿始终的就交谈的意义与奇妙价值,前期的沟通与后期的距离感形成鲜明对比,是

  否进行了交谈对两个人的人生都产生了天差地别的影响。

  《朗读者》影评(五):hanna的皱纹

  青春期的爱,不论怎样都会那么让人纠结,特别是与社会越相悖就越深刻在心里。看着hanna脸上的皱纹与Mircle的青春的身体与面孔,我觉得hanna的岁月痕迹特彰显女人的魅力,我可以理解Mircle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女人。还有Mircle为了hanna朗读而不去参加朋友的派对,那种迷恋,我很喜欢。

  分开,相遇,无法面对

  最终又打开书,脸上却有笑容,那是对曾经青春美好的怀念,尽管可能有点与社会道德相悖。朗读,录音。这是他的方式,重新面对这段不敢见阳光的情感。用被烙伤的方式去治疗烙印是最好的

  汉娜最后的死,我觉得是因为她觉得mircle嫌弃她了,鄙视她的过去

  《朗读者》影评(六):《生死朗读》:无法释怀的忘年恋情

  《生死朗读》:无法释怀的忘年恋情

  范典/文

  整个冬天似乎都沉浸在失去“汉娜”的遗憾中,年前翻阅完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年后又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朗读》,不知道为什么,凯特·温斯莱特有种先入为主的劲头霸占了我对“汉娜”的印象。觉得“汉娜”就是她,那个骑自行车一同出游,穿着蓝色连衣裙和站在书架前摸着书脊的女人,就是她——高大、壮实、善良、敢爱敢恨……

  “朗读”在书中担负着道德良知催化剂的作用,也是维系男女主人公感情的途径,看似司空见惯的一个行为,却在这个故事中被放置显要位置。试想,汉娜如果识字,她就不值得可怜,就表明她明知故犯、罪大恶极,是纳粹的帮凶,可恰恰因为文盲,使其命运虽背负历史罪状却深得大众同情。这就是与社会传统指认的道德情绪是相违悖的,试想,那些亲人死在集中营的后代怎能从这种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施林克将分寸掌握得很好,既谴责了纳粹集团的丑恶行径,又抒发了个人对无辜人士的同情和理解。正是这种道德感的把握恰到好处,及那种将僵硬化的统一认同化解为对个体命运的客观认识,这是此书的成功点。书的中间部分,有主人公米夏到集中营旧址徘徊的部分,以大段的环境及心理描写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散文化的语言,极似施林克的独白,有必要认为,这便是他想表达的一种矛盾且复杂的观念态度。

  电影的叙述显然要明朗得多,因为又要顾及故事结构与原著的同一化,又要使其线索明晰、使一些心理段落化为视听觉艺术,这就使得一些内容变得“功能化”,为了交代或过渡、串连,它们显得生硬刻板。不过这可是我的一面之辞,毕竟是先看了书,电影中的削减或增添都很让我在意。

  关于我不满足于改编的电影部分,有好几处,总觉得没有读书中所得来的感受要多。书是分为三部分,当然电影中表现米夏·伯格也有不同时期的三个阶段:15岁时、在大学实习期间以及成人时期。15岁的少年应该很小,可是电影中的男演员显然要高大不少,缺失了那种年龄差距、削减了这种不寻常爱情的力度。后来明白导演的用意,同一个演员要饰演两个不同阶段的伯格,“一人分饰两角”(在我眼里,不同时期的人生在同一剧中就是两个角色),难怪要差强人意。凯特·温斯莱特在片中显出老态,看过《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再来看如今的“汉娜”,笑容依旧,可身材和肤质明显衰了很多——不能接受的是,导演在两人监狱最后一面的处理手法上,太过随意。要知道,书里那么多关于气味及人物面貌、心态的描写,多么复杂、交错、令人心酸……至少要在汉娜回头间捕捉其几个细节,可是全部省略了,很简单的二人重逢,而且温斯莱特扮得不够老、不够臃肿,虽然这与演技无关。拉尔夫·费因斯的表现平平,表情上有细小动作的表现,但不够突出,并不能很好将故事的氛围推向高潮。剧情上我认为缺失很重要的一节,便是行军路上小教堂起火犹太妇女全被烧死的情景,如果导演运用大手笔来一个片段闪回(这一处理可借鉴前段时间上映的《赎罪》,在影片最后,通过妹妹的想象,还原了姐姐临死一幕),是否更让纳粹行为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呢?还有,前面铺垫部分,有好处被导演“忽略”了,汉娜到米夏家里用手抚过一排书架、汉娜到游泳池找米夏以及出游在旅馆发生的争吵……不晓得导演为何会放弃这些细节,在我看来,都是很重要的部分。

  一盘盘磁带通过邮寄的方式到达汉娜的手中,她如同久旱逢甘霖,一盘盘仔细听着,听着故事里的人物命运,再而将这种“阅读”方式化为自己亲力亲为的学写词句(不过,要是你仔细一点看,那个字是英文,并非德文),她从知识的领域中触及了自己犯下的罪孽,她的死原本是因此而发,(或是对20年狱外社会生活的恐惧?)在电影中,温斯莱特的一个动作却使其意义变得狭隘起来——仿佛是米夏无法再爱20年后的汉娜,她觉得被抛弃而选择自尽。

  电影中的“麦高”就是书里的“米夏”?为何译音与原声有如此大的区别?

  为何那个犹太幸存者的女儿桌上摆放着一张真实的全家福?是真实的吗?

  为何这样一个令人心潮起伏的电影却用如此平淡的叙述方式?

  为什么?

  书看完了,我仍然想看第二遍,可是,电影看完了,我没有任何欲望。所以,它能否在奥斯卡上得奖,我认为也并不重要,虽然我还是喜欢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影评(七):朗读者

  书还在看,没看完。书,很好。

  电影看完了。电影很好。虽然书没有看完,但起码电影很好。起码电影在我需要宣泄的时候给了我不止三次的宣泄机会,在看电影的过程里,可以尽情的哭泣。所以说,电影很好。演员也演的很好,都很好。比以往他们的那些角色都更好,得奖是应得的,那么的好。

  当然,书还没有看完。书写得的好,是思维的细致之处,这些与光影之作有所区别,有着不同的美,文字的美,空间想象的美。我依然惦记着我的书,那些我永远惦记的书,比如不存在的女儿,和千江有水千江月。惦记就犹如无法停止重复的镜头,一再一再的让人想要回味想要重温。还有那些失去的原声音乐,比如美国往事,和帝企鹅日记。

  还有什么可以寄托的?都是些缥缈的东西。我更思念一个拥抱,一个肩膀。左手可以抱着右手,但,我靠不到我自己的肩膀。

  《朗读者》影评(八):你爱了她一个夏天,然后纠结地爱了自己一辈子。

  看之前也许仅仅是因为同样喜欢朗读的情怀。不管是烦闷还是阴郁的时候读一段,总会让自己心情舒畅,所以就误打误撞地看了《朗读者》。

  开始不痛不痒的剧情还有来得过快的床戏让我觉得平静又不可思议。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那个15岁的少年遇到了生命里完全不一样的夏天。

  “I'm not frightened. I'm not frightened of anything. The more suffering,the more I love. 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it will sharpen it,it will give it spice.I'll be the only angel you need.you will leave life even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entered it.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and that thing is love”

  在第一次体验爱的时候,你像个理想世界的诗人,坚定地以为它就是所有。于是你放弃回家放弃聚会每天傍晚急切地去那个小屋,只是告诉自己:“那里有人,在等我。”

  你跟她并没有太多的表达,只是处于人类基本生理需求所萌发的做爱,然后无意间拓展为朗读。你读《奥德赛》,跟她说那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还读一个带着小狗的女人,所有你觉得她会喜欢的书。

  你在上学,学习各种语言。可她已经很老了,是一个不识字的清贫火车售票员。那个小屋把你和她隔绝在世界之外,你们并无差异,只有浴缸,床,朗读,还有爱。

  你和她当然多少也清楚你们的差距。只是你贴心地装作不知道和那个公开的吻,让她觉得很安心。

  那个夏天的结尾她突然不辞而别,你心里五味杂陈,青春期独有的情感沉在心里释怀不掉。

  但时间渐渐拉着你往前走,你还是回到了以前的轨道,过着正常的生活。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再一次出现在你面前而且是以万分危急的状态,你内心矛盾万分感伤但你终究没有勇气伸出手。羞愧和怀念让你录了她喜欢的磁带让她在监狱里充满对爱情的希望。在她快要出狱,你们再次见面时你传递给她的是“你们是独立个体”的讯息。

  她是文盲,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却还是那个沉浸在理想世界里的诗人,认为你们的爱就是所有。所以当你不再肯定爱本身的存在,世界也就倒塌了。

  那个夏天于你是生命的一段别于常人的青春经历,却是她背负人生意义的开始。

  女主处于社会底层,但她不怕别人的质疑,只想维护在男主面前她那一点点宝贵的自尊。

  到底怎样才是应该有的生活。所以那些真实萌发的情感就像是犯罪,被你所谓的本性克制,再也不肯承认。只是一直羞愧,迫于压力你再也迈不出去了。

  你爱了她一个夏天,然后纠结地爱了自己一辈子。

  我知道那叫人性,每个人心里都无法逃脱的东西。世界五彩斑斓,人性的各种色彩随意地抹在每个个体身上。所以我们那么容易在深层次地交谈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少女情怀,梦想,青春,还是羞愧、懦弱、以及你一直不肯面对和承认的东西。

  《朗读者》影评(九):影片《The Reader》全解读——Warning!超级大剧透,慎入

  影片《The Reader》全解读

  y:JuLeo

  《The Reader》并不是一部平铺直叙的影片,我们需要整理清楚影片中的情节,知晓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因此首先呈上

  第一部分 一张年表:

  年份 事件

  1922 10月21日 Hanna Schmitz出生;

  1943 7月 Michael Berg出生;

  在西门子工厂刚被升职,Hanna却选择加入党卫军,被派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工作;

  1944 Hanna被派到克拉科夫附近的一所小集中营担任看守的工作,负责每月底选送囚犯送往奥斯威辛;

  冬 小集中营被关闭,Hanna参加向西遣送囚犯的“死亡之旅”;一天夜晚,队伍留宿的教堂遭轰炸起火,锁在门内的绝大囚犯死亡,只有一对犹太母女幸存,包括Hanna在内的6名看守无恙;

  1958 Neustadt,West Germany(西德新城区)

  Michael第一次遇到Hanna,Hanna救助生病的Michael;

  三个月后,Michael拜访Hanna家表示感谢,因偷窥Hanna换衣服而惊慌逃走;

  Michael在电车上看到身为售票员的Hanna,并到Hanna家蹲守,之后二人发生关系;

  Michael第三次到Hanna家时才问知对方名叫Hanna;

  Hanna问Michael在学校学什么,Michael开始给Hanna读书听;

  从与Hanna的交往中Michael获得自信,在学校手球赛中表现出色;

  在电车相遇后二人因发生误会而吵架,最终和好;

  Michael卖掉集邮邮票,和Hanna骑车旅行;在外就餐时Hanna拿着菜谱却让Michael点餐;Hanna在那所失过火的教堂里流泪;Michael为Hanna写诗;

  班上转来新女同学Sophie;Michael为Hanna读《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

  Hanna收到升职通知;

  Michael拒绝了同学们为他开的生日派对,而去与Hanna约会;Hanna不辞而别,从未向Michael提及自己的过去;

  1966 Heidelberg Law School

  Michael选了Rohl教授的讨论课,进入Seminar Group,结识了一位女同学;

  在随教授旁听一场法庭审判时,Michael发现Hanna因参与过集中营的工作而受审;

  面对审判长,H发出了让别人难以回答的一问:“换了您会怎么做呢?”;

  幸存者Ilana Mather著书讲述自己的集中营经历,并在法庭上指证了包括Hanna在内的六名被告;

  讨论课上一个犹太同学愤怒地指责审判本身就是在转移视线;

  Michael独自去曾经的集中营参观;

  人们利用Hanna“认错”的主动性,把责任都推到她身上,以此减轻其他被告的罪行;

  Hanna拒绝检验笔迹并承认自己写了事件报告从而被认为是看守中的主管,Michael突然理解了Hanna因不识字而自卑,因此造成了她的种种行为;

  受教授启发,Michael想去狱中与Hanna谈话,但最终放弃,并上了女同学的床;

  Hanna被认为是主犯而被判终身监禁,其他五个看守被轻判;

  1976 Neustadt,West Germany(西德新城区)

  Michael与妻子离婚,带着女儿Julia回到母亲家中;

  Michael朗读《奥德赛》并录音,把录音带与一台录放音机寄给狱中的Hanna;之后陆续寄出其他文学作品的录音带;在听到契诃夫的《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后,Hanna向监狱图书管理员借来这本书与录音带对比学习阅读;

  1980 West Berlin(西柏林)

  Michael收到Hanna的一封信,明白Hanna学会了写字;

  Michael继续寄出录音带;Hanna很希望能收到Michael的回信,但是Michael从未给Hanna回过信,虽然他保存了Hanna所有的来信;

  1988 West Berlin(西柏林)

  监狱的女主管通知Michael说Hanna快出狱了,担心Hanna出狱后的生活会面临很多困难,希望Michael能来关心此事;

  Michael去监狱中探望Hanna,Hanna见面就说“你长大了孩子”,Michael则问Hanna“这些年有没有好好回想过去?”,Hanna回答说“死者已矣”,Michael又问“我不知道你学到了什么”,Hanna说“孩子,我学会了阅读”,二人低调地分别;

  在Michael给Hanna布置新家的时候,Hanna没有整理自己的东西准备出狱,而是自缢了;

  Michael遵照Hanna的遗嘱把茶叶罐和钱转交给现在美国纽约的犹太幸存者女儿Ilana,小时候有一个值钱的茶叶罐 现在家有古董与现代艺术品且穿金戴银的Ilana表示“从集中营里你什么也得不到”拒绝宽恕Hanna,只收下了空罐作为战利品,Michael只好做主把被拒收的钱捐给犹太人扫盲组织。

  1995 Berlin,Germany(德国柏林)

  影片开始 Michael与一个女友分手;

  Michael身为律师出庭为人辩护;

  晚上八点上大学的女儿Julia从巴黎来柏林看Michael,Michael与女儿存在多年的隔阂消融;

  January(1月)

  影片结尾 Michael带女儿来到那所失过火的教堂,在旁边墓地中的Hanna坟前,开始讲述起自己十五岁那年的经历……

  第二部分 细微之处见高下

  1“Hanna是文盲”的五条线索

  2“能学到什么”的两种问答

  3“两个签名”的对比

  4“犹太幸存者”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 阅读书目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Anatol by Arthur Schnitzler

  《阿纳托尔》【奥地利】施尼茨勒

  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大卫·科波菲尔》【英国】狄更斯

  Der Vorleser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Diogenes Verlag AG

  本电影的原著Der Vorleser,作者【德国】Bernhard Schlink

  Doctor Zhivago by Boris Pasternak

  《日瓦格医生》【前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East Coker,Four Quartets by T.S.Eliot

  《东科克》《四个四重奏》【英国】艾略特

  Emilia Galotti by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爱米丽雅·迦洛蒂》【德国】莱辛

  Epodes by Horace

  《抒情诗》【古罗马】贺拉斯

  Intrigue and Love by Friedrich Schiller

  《阴谋与爱情》【德国】席勒

  JAWS by Peter Benchley

  《大白鲨》【美国】本奇利

  Lady Chatterley's Lover by D.H.Lawrence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英国】劳伦斯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by Anton Chekhov

  《带小狗的女人》【俄国】契诃夫

  The Metamorphosis by Franz Kafka

  《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The Odyssey by Homer

  《奥德赛》【希腊】荷马

  The Old Curiosity Shop by Charles Dickens

  《老古玩店》【英国】狄更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Hemingway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Tintin - The Seven Crystal Balls @ Herge/Moulinsart 2008

  《丁丁历险记之七个水晶球》【比利时】埃尔热

  To an Army Wife,in Sardis by Sappho

  appho,A New Translation by Mary Barnard

  《致士兵的妻子》【古希腊】萨福

  The World of Yesterday by Stefan Zweig

  《昨天的世界》【奥地利】茨威格

  第四部分 20世纪的德国

  《朗读者》影评(十):"朗读者”:如何阅读那一段爱与尊严

  迈克站在卧房的门口,看着余温散尽的床铺,棉被反复纠缠乱成一团。他静静的站着,镜头从床铺往外拍摄,于是床上的棉被便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半,站在门口的迈克显得很微小。如果棉被象征回忆,那么他是被回忆填满大部份生命的人,还是只是静静站在门口,如同局外人一般看着那些曾经上演过的旧日时光不作言语的人呢?我想,现在的他应该已经决定下来做一个朗读者,将那个女人的故事讲给与自己最亲的人听,那一个女人给他一个夏天的爱情,同时也给了他一生都无法走出的回忆。

  那一年夏天,下着很大的雨,他拖着病重的身体淋着雨不知道如何回去。那一年夏天,她在过道当中遇见狼狈不堪的他,于是给了他一个拥抱,跟他说,没事的,然后送他回家。那一年夏天,并非是可以发展成浪漫爱情故事的夏天,虽然他牢牢记住了他们相遇的地点,但是仍旧注定成为彼此的回忆。那一年夏天,他十五岁,她三十五岁。

  忘年之恋一般都是按照年长者的规则进行的,当然像“杀手莱昂”里莱昂和小女孩亦师亦友亦情人的情况是例外,而影片当中的迈克与汉娜就纯粹得多。可能因为我没喜欢过比自己大的女生,所以对于迈克对汉娜的迷恋之深完全无法体会。汉娜似乎一开始便看穿了他们的结局,在离开之时也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而晚年的汉娜却是依靠着这一短暂恋情的延续,得到生命最终的安息。她和紫霞仙子一样,没有猜中结局。但宿命定下的戏码谁也不知天机,更何况还是这么一个乱世,当然更没有任何可以计较的余地。只是少年对于汉娜的感情,从一开始的迷恋到后来的一系列挣扎变化以及汉娜费尽一生坚守的那个秘密实在让人感概唏嘘。不禁会想,如果不是遇上乱世,他们可能会有各自的美好结局吧。

  一整个夏天的时间,迈克一放学就往汉娜住的地方赶,连漂亮女同学的挽留也没有打乱他的步履。他和她做爱,和她洗澡,为她朗读一本又一本的书,带她去花开遍地的地方玩,和她争吵,对她说,“离开你我不能活,不能”。然后在她离开之后,悲伤的躺在他们做过无数次爱的床上,卷缩着身子,想念她的味道。

  有的时候,我们是因为爱上一个人才爱上那一段生活,抑或是因为爱着那一段生活所以才对那个人念念不忘呢?

  那一个夏天迈克才十五岁,一个人要经历过怎么样的初恋才会因着她的离去而从心里拒绝任何希望了解自己的女人呢?迈克后来有了新的恋情,结了婚,有了女儿,再后来离了婚,然后再有了不同的女人。他五十二岁时,他的女人问他,“有没有哪个女人跟你一起,直到弄清你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时,他无言以对。

  我想,他对她的感情,那一年夏天只是一个起点。而对他的生活起了重大影响的是在八年以后,那时候他又看到她了,只是她不知道。他曾经已经下好决心去面对她,去问她为什么做那个决定,后来他逃跑了,放弃了。那一个为了尊严不顾一切的女人从此再也不能从他的生命中抹去。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她四十三岁。

  审判纳粹份子的旁听席上,他看见隔壁的女生的笔写不字迹来,于是便将自己的笔递过去。女生拒绝了,碰了一鼻子灰的迈克笑着弯下腰把笔放回包里。耳边传来质问声,“你的名字叫汉娜?”然后是回答:“是的。”他一下子僵住了弯着的身体,慢慢的抬起头来,仔细的确定着那个原本以为再也不会在耳边出现的声音。他直起身子,视线穿过重重座椅落到被告席上。那个女子背对他站着,简单而直接的回答着法官的问题。他不动声色,眼中却掩饰不住慌张,他转过去看他的老师,确认没人发现自己的失态,然后目光又忍不住去看那个八年未见的女人。

  我能清晰的听到他的挣扎,他的心底不管还爱没爱着她,至少是留有她的位置的。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她是纳粹,是杀人犯,她正在接受审判。他曾经深深迷恋着的女人是个手上沾满着淋淋鲜血的杀人犯。他试着为她辩解,但强硬的事实让他完全话语虚弱。他去集中营看那些充满着不安和怨恨的牢所,他为自己与她的关系感到负罪。他可能开始恨她了,也可能恨自己。但心里还是满满的装着她的声音和样子。八年前的那个夏天,他充满期待的脱掉衣服后,她说,“先读给我听,小家伙,然后再做爱。”

  文字对于汉娜来说究竟代表着什么呢?是一种坚持不放的尊严,还是赤裸裸的羞耻。

  其它的集中营看守一致表示汉娜是她们的首领,那些丧尽天良的事都是汉娜主使的,并且有她的签名授权书为证。法官于是叫汉娜写下字迹来比对。汉娜面对着桌子上整齐摆放的纸和笔惊恐未绝,在旁人眼中平常普通的纸笔于她来说却如同魍魉鬼兽。她咽下一口口水对法官说,“没有必要了,是我写的。”

  我在听到她说,“没有必要了”,当时就认定她会把她的秘密说出来。因为这关系到最终的审判结果,可是她却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做出了影响其一生的决定。一直到最后她被判终身监禁也没有把那个秘密说出来。

  迈克开始不停的读书的内容录成磁带寄给狱中的汉娜,但是却没有见过她一面。汉娜就凭着迈克寄来的磁带去找相同的书然后开始自学写字,我看着她反复跟着磁带中迈克的声音念,然后把书中相同的单词圈起来反复读写时,真的被她的执着感动。似乎在她的生命当中,所有的所有,什么爱情,亲情,自由,金钱甚至生命都不关紧要了,只有读书写字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样的偏执实在非常人所能理解,好在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神形具备,于是看完影片之后会觉得汉娜的做为是那样自然,没有生硬与脱离。

  “贫民富翁”里哥哥的死很有创意,他将浴缸填满了钱,然后死在钱堆里。而汉娜最后踩着她心爱的书上吊,我还是把她认为这样的归属具备隐喻。五十二岁的迈克在汉娜的坟前对他的女儿说起了她的故事,这个费尽一生用来保护自己秘密的女人与自己最为快乐的时光是听他朗读,而现在她也成为了他朗读中的主角,讲给别人听了。

  汉娜的幸福之处在于,她认为没有任何人发现她是文盲这一件事,并且在最后也学会了读书写字。如果汉娜知道有人把她的故事讲给了至亲之人听了,那么她会更为心慰,迈克一定也是这么想的。这一部电影充斥着太多思考与隐喻,如何阅读那一段爱与尊严,其实,与电影无关。

  2009-4-25-从南-谢谢你看过我的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