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乌甲》的影评10篇
《马乌甲》是一部由赵晔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乌甲》影评(一):好演员很重要
看这部影片之前对它的一切都不知道,所以看完后觉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导演是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出来的,所以影片的构图上看得出下了很多功夫,空间的运用,空间的分割等等都是有用意而为之。
故事的编排设置还算差强人意,再一次发现演员的重要性,阿甲很本色的演出,阿丁调皮的本质,包括妈妈那个角色,这里面有演员的天分,当然导演的发现和调教也很重要。
从总体上还是很肯定这部片子的,独立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岑头了,画面也不错了,让人完完整整看下去,那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国内电影,包括上院线的也没有几部太岑头的。
不过还是说说缺点。。。。音乐确实有点糟糕,劣质的钢琴配乐,本来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影像和情绪一下就被破坏了。。。其次,抒情段落略有匠气感,有些无太多实意的空镜头让片子显得有些分裂。。。
嗯。。。总的来说还是很难得了。。。
《马乌甲》影评(二):海峡影展关于《马乌甲》的讨论
讨论会于五月二十二日下午在厦门大学举行。会上放映了《马乌甲》,其后嘉宾、观众就《马乌甲》展开了“短片创作者如何制作第一部长片”的讨论。
--------------------------------------------------------------------------------------
Z:张献民 Y:阎立峰 H:郝建 Q:大众 M:《米萱的赛拉味》主创 K:《青春之秘》主创
教授和观众以及主创对《马六甲》的讨论
Y:您看《马乌甲》这部片子整体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呢?
H:导演在运用影响语言表达情感方面是特别专业的,这个片子同时也带有独立电影的一些特征,就是节奏比较慢。他好多信息是通过一些大量的细节来表达出来的。他用的一些象征手法和细节等等在影像语言方面是无可挑剔的。这部片子就情节来说还是完整的,但是当我看到结尾时就感觉有些突兀。 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完整的片子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它是要制造一个冲突的,这个冲突可能是人和环境的冲突 或者是人和人的冲突。这个片子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孩和他刻薄虚伪的母亲之间的一些冲突,但我总觉得导演似乎有安排什么巧妙的手法在里面,用母亲在喻寓些什么东西。
Q:这部片子是取材以纪录片的形式来拍的,还是写好剧本之后拍摄的呢?
H:这是以一个小说为蓝本的,它是一个剧情片
Z:赵晔在拍摄《马乌甲》之前制作过一部《保温瓶》。他是北方人,居住在深圳,父母一辈从北方移民到这个地方,大概在毕业后两年后制作了第二部电影,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这部《马乌甲》, 画面拍的时候并不是2.35的,而是用黑布条遮过的。 拍摄的时间很长,拍了三四个版本,后期也用了很长时间做光线、色彩和声音的工作。但是外国人普遍不理解,就是它的制作方面一些致命的缺陷,关于人性合理性的问题。这几年随着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有不少作品是老外看不了的,至于有没有在国内放映的价值,在老外那边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马》用了20万人民币——现在用了100万做了一部新片,是一个通过许可的数字电影。
Y:张老师除了评价剧情之外,能不能给马六甲打打分呢?
Z:看这个片就能知道肯定是个年轻人做的,因为他的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反差非常强。就是刚才阎老师说的,它反映了少年人的生活的体会,他作为一个生活在深圳原籍北方的人,对亚热带的生活方式有一种感觉,对亚热带人的生活、风景、人文植被 ,是有自己特有的感觉的,他通过与摄像的合作把这种感觉很好的传达出来了。然后就是对人情世故和人伦的理解也显出年轻。
H:讲到他片子里让我觉得最好的段落就是初恋那段,但那确实不是片子里最主要的东西。这其实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相类似的地方。是反映当时台湾的整个社会现象。
Q:我想请问教授这部片子在剧情上的什么硬伤以至于他在国外不被认可和赞赏呢?
H:他在人物逻辑方面,要是顺着这个人的性格发展,按照常理到不了杀母那一步。就是说结局杀他妈妈那笔太硬了。后来我问了原本的小说内容,原本小说里介绍的那女人是他养母,如果电影里把这层关系表现出来的话会更易于让观众理解。
Q:我个人认为小说可能更注重于用语言去描写,可能更会把人物的内心和很多东西表现的很充分。我看电影的时候会用感觉去触摸这个电影,所以不会去关注它是否合理,是否按照正常的伦理,而是被导演所带给我的感觉抓着走。像青春那段我就觉得很平常,因为大家都这样平凡地经历过,反而是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会让人觉得很真实,他也是以主角的心态去体会那种摩擦,他自己也会觉得很生硬,因为他自己根本也不懂得要如何去表达内心的那种感觉,所以他所表达的都是一些最原始的东西。这种东西也许不一定符合伦理,它本身对少年的这种心态很难有一种反映。但就是这样原始的表现手法却让我觉得很真实,人生还有很多关系是特别残酷的,而且以一个少年的心态来面对这样一个特别残酷的现实和生硬的摩擦,所以觉得这样的电影应该用感性去理解。
Z:在传媒大学放的时候同学们的反映是褒贬掺半。反对的认为有些基础点的问题是他所有的优点无法掩盖的,传媒大学的同学是不太艺术形态挂帅的。
K(柯子建):音效的部分和镜头的咀嚼很认真,但是传达的故事让我觉得有问题,就是讲故事用很长的镜头。他很认真,但是觉得用的镜头不够准确。他有呈现马乌甲个人的世界观,但没有让我看到那个社会环境的普遍性或者说是他的一个能动性。我觉得独立电影不代表只是少数人能看懂,独立电影是因为资金有限,但是我想做我去做,并且尽力将它做好。 我是学艺术电影出身的,很多人会有一个盲点,认为拍得看不懂就是好电影。不是那样的,好电影是可以让人看得懂,其实影像、艺术、 电影是共通的,某一个点到了便能抓住人心。而不刻意放个长镜头让大家看。我看了久了,不太清楚,于是我就靠想象,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的想象和感受 。但是传媒的东西不能只是靠给人感受而已。它需要与人沟通,需要在拍之前设想好受众在看片的时候会被引导到什么方向,而没有设定好预期目标的电影等于只是一个烟雾弹。片中传达导演世界观、主角的世界,都OK! 但是如果再加入整个大环境来给予观众普遍的感受性的话,电影会更完整。就像刚刚提到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就算你没有去过台湾,但你仍然能从中感觉感觉到台湾,感觉到它的生命力跟感动力,以及独特性,就因为它有对社会大环境做了个很好的交代。像《马乌甲》这部片子,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美国或者长崎都可以,它没有完全呈现出独特的背景。
M(米萱的赛拉味主创女):我看片的前20分钟几近睡着,直到他杀他母亲那一幕的时候我才完全入戏。但我觉得影片如果是要表现一个因为长期压抑的性格终于爆发而犯罪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拍到94分钟,有太多的长镜头让人觉得晦涩枯燥。但影片打动我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对话、人物的质感是很真实的。 我觉得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是没有带着对作品在表达什么,或者拍的技巧如何等方面的预期气看电影的。所以以一个电影制作者的角度去看的话,可能会更注重它一些画面的剪裁或电影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但如果纯粹地以一个电影观看者的角度去看,会更容易地融入到影片中。
K(柯子建):我觉得片中想要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主人公的世界,所以有一些长镜头会让我觉得太刻意了,有点像做新电影的感觉。像李安的《断背山》的镜头就很自然均长不着痕迹。但显然作者在这方面的功力还不够。我觉得视觉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部分如果做得好观众就会沉浸在其中,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变成一种矫情。
Z:这个作品中典型地体现出两难,像赵晔和他的班底以及他们的能力在两年内是可以马上开公司然后赚钱拍电影的。他们的这些能力和才华是能够在电影中看出来的。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人对自己的作品的完成,从短片向长篇的发展上体现出一种能力。但是他另外一种能力就会体现出缺失。可是这些东西是带有普遍性的 ,也就是一个25岁26岁的人,怎么要求他具有全面的能力。张艺谋到了九几年拍的片,还被评价为视觉太好,人文太差。就是视觉派的作者他比较容易做一些作品,但长度一拉长,叙事和人文的弱点就都抖出来了。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剧本写得特别好,但是视觉放方面并不突出,这样的作品赚不了钱。所以这也是一个挺两难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如何从短片做到长篇。这在过程当中,视觉、叙事是不是都要依赖的,但是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来讲需要全面发展那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但是我觉得这太理想化了,因为创作者学习不同的学科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偏向。
H:我对《马乌甲》的感觉就是导演非常有才华,我觉得他迟早能出来。我觉得做电影第一层是在美学上的策划,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我们肯不肯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拍剧情片的时候拿故事和观众对话。这是一个功力和认识的问题,也一个是独立文化和商业主导文化之间构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它区别于主导文化的主旋律的一整套的叙事观,我觉得它是区别在对待人性的方面看法。我觉得他在这方面用的太生拼硬凑了,就类似刚才台湾导演说的有做新电影的感觉,要考虑到日后发展是否该摆脱这样一种模式。
Y:我给片子提个建议,从新闻的角度切入,我觉得这个片子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去描述还是合理的,但是在母亲的塑造方面有缺乏。刚才有人说这片在历史环境的真空中,但是就像撒士比亚的戏剧都是在历史环境的真空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加注重人性的普遍性。电影需要让观众能够理解。
短片独立电影如何成功地向长篇电影转型?
Q:我想问下张教授短片独立制作者在往长篇发展时都会体现出一个硬伤,就是缺乏社会大背景,那在成为步入正轨的成熟导演之前要怎样很好的把社会大背景融入到电影当中呢?
Z:实践中的典型情况是——他上学时拍周围的东西,比如在厦大,他可以拍对面的鼓浪屿,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拍鼓浪屿实地拍摄。他就在厦大的海滩,找几个同学,拍拍电影。学生主要拍的有两个方向——青偶(青春偶像片)和青打(青春斗殴片)。一个女孩做的方向,一个男孩做的方向,这些都不长,大约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再长就不行了。所以在过去十年普遍情况之中,不少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他找到另一个东西,他需要到一个接近他的故乡的地方去,用2个月的时间把那个东西给想出来。这是一个人文和人性的话题,他上四年学,必须把视觉的问题解决。拍完的东西单讲声音和画面,没有任何人想看。人文的问题不能在校园期间都能得到解决的。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但我说的故乡是一个满牢靠的东西。你人性的东西不足,对人的理解比较薄弱,然后叙事又没有大的构架。就像一些短片的作者,他就在他的周围讨论了半天,拍的还是老乡。比如老乡来厦门上大学,他的困扰。如果他要拍大的故事,他还是要回江西去,在那个地方去体验那种原始的纯正的东西,然后跟所有的人聊。做20个采访,根据采访,把大的故事给做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寻根。这是在过去十年比较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这个样子,肯定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这样做。
H:我说点跟张老师有一点补充和辩论。就我看到的第一层的问题或是更普遍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人文问题、社会认识问题。首先,你要面对讲故事那一套,就是汉语的语法,主谓宾、定状补。就我看到的更多片子不是没话可说,而是不会或者不肯用故事来跟我们的观众对话。我也给个不靠谱的、八卦式的,从我来说非常真诚的建议,就去把那个《猫和老鼠》多看几遍。现在我跟我的学生讨论故事,就是从猫和老鼠开始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猫和老鼠,之后才是《南京、南京》、《无极》的问题。
M:我觉得一个导演在拍片的开始就要以一个非常真诚的态度去跟观众交流,我觉得他能把这个电影做得更好,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如果他连自己都要无法打动的话,如何去和观众交流?我觉得电影应该更多地从他内心出发,觉得他这点做得还不够。
Z:我觉得真诚不真诚这东西是外在的,我们很难单单从电影里去看作者真诚不真诚,也有很多作品把创作者感动的一塌糊涂,别人一点都不感动的,这样的作品也非常多。
独立电影到底是什么?
M:我想和后面同学的想法交流一下,我不太赞同导演可以不按照一定的框架去导戏。或者不让大家按照预期去想,我觉得电影与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它不可能完全的感性。它在前期的创作、拍摄和剪辑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性的参与,否则就做不出来。它不像绘画,不像音乐,可以完全感性地投入。当你完成之后,别人会有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如果得到不好的评价,我可以说你是不了解我。但是我觉得电影,从你开始写、拍 都是很多人一起参与的,如果你一直处在很感性、不按预期的状态下去做,这个难题太大了,而且在剪辑的时候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难题和后果。我觉得故事可以具有新鲜感可以跳脱出传统的框架,但是导演一定要很清楚他自己要讲什么,我不觉得导演可以执意地按照自己感性的想法走,因为你是有一帮人在支撑你、一帮人在帮助你,你用的是一帮人的能力和才华而不是你一个人的。
Q: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如果一部影片没有了观众的时候,这部影片存在的价值就没了,这才是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而不是导演想要什么感觉,想要阐述什么故事,我觉得观众是这个电影的受众,是由他们在决定电影的好坏。我觉得独立电影不应该是一个主导,它是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拍,可能会拍出新的效果,我们不用花那么多钱,我们一样可以拍出好电影,我想这就是独立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但是现在往往包括国际以及中国政府对独立电影跟风的评价,觉得独立电影的特征就是“慢!长!看不懂!”我觉得不应该。而是要做得让观众觉得独立电影很好看,这样独立电影才会有它长期的发展。我觉得拍片子还是得从短片做起,能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的好,风格和视觉上也非常出彩,之后才去考虑长篇的问题。然后把长篇的故事说好,故事能说好了以后才去想长篇的视觉上的问题,这个东西是一步一步来的。谁都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文字整理_Mint)
《马乌甲》影评(三):失败的<马乌甲>
上个星期天,天津影迷幼儿园,在列宾画廊放映的是<马乌甲>
很不幸的,我在两年前看过原著小说<血疑>。
然后,看完电影之后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失落。
我期望看懂这个电影,我简直怀疑自己的鉴赏力起来了。要是没看过原著的话我是否还能明白这个故事呢?
小说中的那种阴冷的气质是整个原著故事的精魂,然而导演后来在总结的时候也特意说到了这点,于是他改变了故事背景,到最后也没有交代我一直等着的真相--马乌甲是被抱养的。导演还加入了很多温馨的元素,可我看了都没感觉到有什么好温馨的。
由于改过之后的故事缺乏说服力,再加上频繁使用的闪回,更加使得故事难以看懂。马乌甲的弑母缺乏一个强劲的理由。影片中的马乌甲为何要这样呢?他爱弟弟,当然也爱母亲,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建立在对家庭的爱上面的。而最后的弑母实在是缺乏逻辑性,就算是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少年也不会这么随意的杀死自己爱着的母亲吧?就算是换了手指吧,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弟弟的爱,所以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还有,最后到底换肾了没有?是换肾了在杀母么?影片中出现了马乌甲问医生换肾的一幕,然而之后就无任何交代。要是没有换肾,而母亲也没有让他给弟弟捐肾的话,那么弑母就更加显得没有逻辑了!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我是很喜欢的,在喝完牛奶的脏杯子里面用清水续上,蚂蚁在上面爬着,有一只爬到了马乌甲带着绷带的手上。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还是等待着导演交代我说期望着的真相,这个画面和这个真相之间有种特别的意味,再加上最后的牛奶打翻在死去妈妈的床下,这个意味就更加显得有意思了。
妈妈让马乌甲喝牛奶是为了养好身体为弟弟输血,另外还带上了一丝丝的关爱。导演通过牛奶到底想说什么呢?贯穿整个框架的元素都是牛奶,从这点来看,是和原著小说一致的,可是力度却比小说弱了不少了,要知道,在小说里牛奶完全就是养血的饲料。
总结,叙述不完整,不够阴冷和尖利。电影改编没有深化原小说,改编的逻辑性也不足。
《马乌甲》影评(四):马乌甲
这两个故事有某种相似之处:男孩、青春、乃至最后的一击;以及更琐碎的相似:中长镜头和方言,代表着记录生活的特质。前者带有历险与传奇色彩,结局又归于平实生活;后者原先就琐碎平淡,结尾处突发的烈动更显惊心动魄。
《马乌甲》蝉鸣大树破落工厂火车和绿油油的农田把热带潮湿的氛围勾勒出来,连带映衬出马乌甲和善又略带羞涩的笑容。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用漫长与琐碎的事情一点点做铺垫,我看得倒觉得有点无聊,太平静了,就像闷热的夏日午后那样平静,那些亮色和清脆的呼喊一闪之后就湮没在蒸腾的空气里。
马乌甲最后的所作所为在我来看太过突兀。除了理解为青春的萌动外似乎无可解。他母亲对两个儿子虽有偏颇但也在平衡,而医院不可能做活体移植,稍有常识就该知道——纪实风格下的这个设定太奇怪了。
故事结束,等待着这个青葱少年的会是什么不难想象。那么导演或许只是想描写小城里普普通通青春的状态而已,却选择一个没有典型性的故事。可以看看,但也只是留下“热带小城残酷青春”的印象,而已。
《马乌甲》影评(五):我喜欢 马乌甲
马乌甲爱马乌丁 马乌甲爱高老师 我喜欢马乌甲
马乌甲有只鸟
鸟是弟弟是妈妈 鸟牵绊着他
鸟是马乌甲 想飞却摔的粉碎
马乌甲爱妈妈
爱她不能对她说“不”
爱她爱到杀死她
马乌丁爱马乌甲
马乌丁喜欢和马乌甲捉鸟,马乌丁喜欢吊在马乌甲的脖子上,马乌丁嫉妒马乌甲喝牛奶自己却喝药,嫉妒他有飞鸟,马乌丁会吃马乌甲的醋。
马乌丁几次在轨道上玩钉子,我想 干脆让马乌丁死掉吧,这样就一了百了。
我喜欢马乌甲与小文在一起的样子,
大片大片的稻田 一起骑单车 一起放飞鸟 有雷雨也不怕。
我认为小文早该给马乌甲一个拥抱,因为他真的需要。。。。。。
《马乌甲》影评(六):致命的亲情
今晚,在新街口的艾米1895电影街观看了CIFF过往优秀影片展映的第二部影片——赵晔导演的《马乌甲》。事实证明,这样反映沉重主题的电影还是比天马行空的重口味科幻片《北海怪兽》要适合我得多。一个半小时下来,没有任何走神和打岔,甚至回家路上也一直在回味这部影片的细节:该片能获得首颁CIFF大奖绝对是名至实归。
首先,整个影片的色彩对比就非常强烈:哥哥马乌甲不断输给弟弟马乌丁的鲜血是红色的,而妈妈高老师为了帮马乌甲补充营养而买来的牛奶则是一片洁白,两兄弟的名字里又偏偏都带着一个“乌”字,隐喻着兄弟俩的黑色悲情命运。弟弟的黑色来源于先天性的贫血,而哥哥的黑色正是与弟弟的病紧密相关,因为要给弟弟治病,他必须定期给弟弟输血,从而导致身体孱弱。耐人寻味的是,哥哥叫马乌甲,而弟弟却不是叫马乌乙,而是叫马乌丁,这或许暗示着兄弟之间的某种疏离,以及彼此关系中一种存在危险可能性的张力。
根据影片的介绍,原著里的情节是,哥哥马乌甲并非亲生,而是妈妈为了给弟弟治病领养的。影片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哥哥是否亲生,但是通过一些细节,还是能看出妈妈对弟弟更为宠爱,比如亲自给弟弟剥水果,而让哥哥自己剥;比如在哥哥弄哭弟弟之后拿水果给弟弟,希望和好时,妈妈却让弟弟不要拿哥哥的水果。非常难得的是,哥哥马乌甲对这一切泰然处之,一直以一个懂事的兄长的形象示人。该献血的时候就献血,当弟弟被火车撞坏左手后,也愿意献给自己的手指移植给弟弟。这些顺从,或许源自妈妈从小要他爱护弟弟的灌输,也来自兄弟之间自然产生的亲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一种一方不断奉献,另一方不断索取的不正常关系渐渐出现了裂痕。为了赢得心仪女同学的关注和欣赏,哥哥希望参加校运会的长跑比赛,然而他因过度失血而孱弱的身体却无法支撑他完成比赛全程。于是,哥哥第一次产生了终止给弟弟献血的想法。然而面对哥哥的心理变化,妈妈却毫无察觉,只是粗暴地制止哥哥继续参加校运会。
裂痕伴随着因弟弟顽皮而引发的兄弟间的冲突而日渐拉大,而哥哥与女同学小元之间关系的越发亲密也使得他摆脱这种被压制的关系的愿望日渐强烈。影片中,哥哥的风筝便寓示着他摆脱束缚、重获自由的希望,然而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跟小元在一起时,哥哥的风筝总是飞不起来。伴随着风筝的一次次落地,哥哥内心的冲突感越发强烈。在完成给弟弟的手指移植后,他向医生询问是否自己捐出肾脏,就可以不再向弟弟输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医生的正面答复。于是当右手缠着绷带的他独处之时,一向温顺的他却捏死了一只蚂蚁。此时,哥哥心中的杀意已起。蒙在鼓里的妈妈在这个时候,还是劝说哥哥坚持喝下他根本不情愿喝的牛奶,而牛奶实际上就是献血的前兆。随后,妈妈又让哥哥把同学们送给她的水果拿去给弟弟吃,在看到哥哥似乎不高兴时,才补充说了句“兄弟俩分着吃”。然而一切为时已晚,看不到希望的哥哥终于选择用对妈妈的暴力终结这一切。妈妈停止了呼吸,哥哥为弟弟和妈妈煮的牛奶洒的到处都是,一滴滴从床边滴下的牛奶既寓示着哥哥不断献出的鲜血,也将母子三人之间的亲情终以暴力冲突而终结的悲剧结局渲染得十分到位。
影片末尾,杀死妈妈的哥哥独自站到高处,一点点解开缠在自己手上的绷带,似乎意味着他的束缚就此解除。然而他还能跟小元在一起吗?他真能够拥有自由吗?随着一声枪响,影片戛然而止。这样的悲情,无法让人不为之心碎。
在这一场景之前,导演还勾勒出另一个结局,那就是母子三人都出院,骑着自行车回家,其乐融融;这或许寄托了导演的一点美好期待。然而跟这个结局相比,还是上述结局更具表现力,更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
透过这样的电影,我们能看出,没有一个人是生来为恶的。每一个个体的作恶,都有其作恶心理的社会家庭背景和演变过程。相信让赵晔导演来拍摄马加爵和药家鑫的纪录片,一定也会非常深入和精彩!
最后说说影片的配乐。配乐似乎以钢琴和键盘为主,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和承接剧情转换的作用。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一首很好的片尾曲。如果我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我会选择李志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来作为影片的片尾曲,因为这首歌的歌词能跟本片剧情起到很好的呼应,同时还有着本片故事之外的情绪深化和终极追问,与电影配合起来实在是珠联璧合。
就让我在《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部分歌词中结束这篇小文:
妈妈,他们抛弃了我,像歌唱一样抛弃了我
妈妈,我是多么爱你,当我歌唱的时候我爱你
只是那些猛烈的情绪,在睡不着的时候折磨着我
我那死去的父亲,在没有星星的夜晚就看着你
妈妈,我会在夏天开放吗,像你曾经的容颜那样
妈妈,这种失落会持久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忘记一些隐秘的委屈,在回头观望的时候迷失了自己
我的正在老去的身体,从某一点开始就在渐渐逝去
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居然爱上了她,像唱歌一样就爱上了她
妈妈,当你又回首一切,这个世界会好吗
《马乌甲》影评(七):刻意流动的青春血
在一个清秀破败的村落,似乎这些家庭中嘈杂而阴郁的事情被悄无声息的聚焦,放大,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于是变得沉重,慨叹,不解。
有过很打眼和美好的细节描写。两兄弟的情感,简单重复的对话,病床正反打的生动表情。弟弟发亮的眸子,哥哥拽着大大的风筝在空旷的田野中。
也有些杂乱的线路,爱情若有似无,其他人不明含义,构架上无谓的营造过多,情绪推进缺少饱满的情节支撑,总觉得很散很无力,最后来了一个突兀的惊艳。
整体来说还是很喜欢影片的味道,缓慢凝重,乡村次第,情感潮湿夹杂残酷,轰隆呼啸的火车,孱弱的生命,滴答雪白的牛奶和血红的腥味。
都是可圈可点,也许情节柔弱了一点,尤其最后可以理解这种爆发却不能完全苟同这种方式,不是人伦道德,是心理暗示。
最亲切的环境和演员表演的自然,以及浅重交替而出的配音,偶尔可以看到香港电影里温情的小家庭,也能感受到台湾电影乡土宁静的风韵,就是这部小成本的《马乌甲》。
《马乌甲》影评(八):马乌甲,还是要写一写的。
在夏天还闷热的时候,晚上坐在8教,与20人一起看完。抑郁不语。
这的确是这个夏天看过最难忘的电影。全部采用自然光,无表演基础演员,广西的风景,极致的美与压抑。非常优秀的摄影。
少年马乌甲不断为弟弟输血,造成了羸弱的身体。他告别了短跑比赛,无法面对心仪的女孩。母亲只是要求他每日喝牛奶。而这令他恶心。弟弟肾病不见好转,又被火车压掉一整只手,马乌甲依然听从母亲的话,给了弟弟一根他的手指。服从一切之后,马乌甲在一碗牛奶面前崩溃。他掐死了自己的母亲。
我们记得在绿色混浊的水缸里哽咽求存的乌龟,被马乌甲久病的弟弟拿出来抽打。记得爬满蚂蚁的牛奶罐,像达利那具头顶面包的女人雕塑。
我在平静的叙事中始终意识到危险,如同在铺满钉子的暗道行走。你可知,我有多么不愿意在提及。
那一日我们只是争论了故事的合理性。他的弑母如何去看。我坚定的认为罪过源于母亲。至少我知道,如果在那一刻,我面对的是一碗牛奶。
故事改编自王松的小说《血疑》,原著马乌甲非母亲亲生。我赞同导演的改动,否则这部戏将更加荒谬。
“我不后悔,我还觉得万幸”,马乌甲说。
有人卯足了劲,模仿《三峡好人》,有人想再用300万,拍出《疯狂的石头》,有人拍出毫无价值的影像,他们只想做给自己看。这就是现在的独立电影。
那么《马乌甲》,是何其值得谨慎的尊重。
《马乌甲》影评(九):如果你的青春有故事的话
故事,无非就是因某个缘故而发生的事,那什么才是好的因某个缘故而发生的事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就像有的人喜欢端着手枪怀念已故的武藤兰,也像有的人拿出单纯与性感的幻想来攀比奥黛丽赫本,青春就像一部故事,一部青涩而又泛黄了的故事书,当一起忙碌作罢时,冲上一杯咖啡,点燃一只香烟,打开电脑里的音乐,翻阅起懵懂而又张狂年代的记忆。
看过无数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西西里美丽的传说有些黄,歌舞青春有些绚,少年汉尼拔有些黑,而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马乌甲则有些红,
红的让人心痛,红的让人怜悯,少年的罪连上帝都会原谅,而马乌甲的罪大可不必宣扬道德准则的标尺是什么,而是带着一种反思的心情结束了对影片的种种感官理解,马乌甲的亮点在于真实,真实的把一个少年的青春袒露在大众面前,无论你带着什么颜色的眼镜去看待他,他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你我青春时的不谙世事与极端情感一样,在刹那间被马乌甲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