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伦敦到布莱顿》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从伦敦到布莱顿》经典影评集

2018-08-18 03:0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伦敦到布莱顿》经典影评集

  《从伦敦到布莱顿》是一部由Paul Andrew Williams执导,Lorraine Stanley / 乔治娅·格洛梅 / Johnny Harris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一):猜到了结局

  看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就想停下来,没什么意思,黑帮寻仇之类的电影太多了,我喜欢的是实力相当的争斗,象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仇杀,带给人只有恶心感受.

  但很少看到电影表现这样阶层的事,还有关小女孩命运,于是一边打牌一边继续看.猜测如果让小女孩死去,那这部电影就太阴暗了,但谁来救他呢?英雄警察仰或是其他什么人?看到跟班犹豫眼神,以为是他,直到他在挖坑的时候就否定自己想法,坑里埋的应该是他们俩,当黑帮老大在谈小时抽烟受到惩罚的时候就完全确定了。

  好多书里经常谈到男人总是等到强权父亲死去才能真正放开自己。

  总的感觉依然是黑暗独特的结局只是显示了导演智力增加了一些趣味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二):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处逢生

  深切希望这世界上的大师少一点,好歹给我这样的庸才留一点点活路。

  看到二十分钟的时候,我突然对结局有了个惊人的想法,并且越来越有信心,就等着“the end”出来的时候,对自己这个破解悬念高手大拇指了。

  当然如你所知,我又被摔了个大耳光

  虽然凭良心说,我设想的结局更炫目,更石破天惊,但那充其量是剑宗的架势和气宗不在一个段数上。

  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简直到了不可逾越地步,我很绝望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黑暗暴力电影(最近真是陷入黑暗暴力影像深渊),人物设置上和《中央车站》有点像,一个妓女和一个素不相识孩子

  可是到底谁在最后得到救赎?认真想,这世界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处逢生。

  作曲我极喜欢。在这样一部电影里,纯简的钢琴真是干净得让人心碎。

  片尾曲更是一流,算得上R&B里的上品粗口配上悲悯的编曲,竟然有赞美诗的效果。说唱是浮的,一定要有沉厚宽阔的配乐来做它的基石。不知道祖国大陆这些年一拥而上的R&B作曲中,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点。

  华人世界的R&B幸亏有周杰伦,还真不要不服气。《以父之名》可以和这首歌对决

  (浪费一个下午的时间,挖地三尺,总算让我找到这首歌。英国歌手Plan B 的《everyday》。他专辑的这张照片超牛,墙上的肮脏涂鸦Who Needs Actions When You Got Words就是专辑名。照片充分表现出这首歌的特质粗鲁狂暴+忧伤柔弱。极其分裂的一首歌。)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三):亡命英伦

  1。故事复杂,如果按因果顺序来讲,甚至可能会索然无味,但在这里,截取的点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恋童癖的老男人被杀),正在准备逃亡。

  很细致讲述着,还不忘记抒情,饮料纸杯被风刮跑,或者看大海,或者给钓来的玩具命名自己母亲名字

  在这个过程里面再去倒叙,为什么会逃亡,发生了什么事情。

  皮条客、妓女、复仇者,三方的张力,你逃我追,子弹已上膛。

  2。大概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凯莉和简妮已经到了小镇,待在朋友那里,凯莉要去找生意火车票的钱,而皮条客此时也已经知道她们身在何处,正在赶往那个小镇,我这个时候想知道怎么收场,她们被抓住了,没有什么机智的逃亡,就像现实生活一样,没有意外发生。

  3。但也有意外,那就是死去的是皮条客(并且是自己挖了坟墓,自己都以为这坟墓是挖给凯莉和简妮的)。

  为什么死去的是皮条客?可以随便想下去,也许这样收场比较好,大的说法所谓罪恶不在于妓女之类的,而是身后的皮条客。或者仅仅是这样,这个故事才得到了情感上的提升

  4。我最喜欢的却是凯莉把简妮终于送至祖母家,她的眼神有异,果然下一个镜头她已经独自身在伦敦街头了,没有人可以收容这个女人,只能在堕落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之前看劳伦斯的破案小说,里面很多人物关系就是皮条客与妓女彼此约束的,小镇姑娘来到纽约大城市,以为会飞黄腾达,但往往是站街,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回去,但已经回不去了。在这个电影里面皮条客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劝自己的一个女孩去接客,他说的话就像一个恋人在劝自己的女孩如何如何,简直和小说里一模一样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四):蛮写实的哈?

  昨天bt了这片子

  Kelly在waterloo地铁pick up小女孩的那段情景

  骤然让我脑海里面OS到从前

  和Alan一起上街买他的board game bible然后在漆黑一片的下午5点左右躲在暖呼呼的McDonald's里面吃burger

  突然一群小女孩跑到我旁边玻璃窗使劲拍

  好死不死当时

  Alan went to the loo

  领头的特扯的大耳环点着我让我出去,

  我环视店里,里面的人没一个愿意打理,

  我出去还没跟那群女孩说上话

  Alan及时出现

  原来这帮女孩要找我帮她们去对面ASDA买烟酒

  后来Alan帮她们买的她们才闪开

  我问Alan她们未成年?Alan回答到:顶多12,13岁。。。那个领头的可真不像,跟个大妈似的

  简直太多英国小孩喜欢到处要钱了,尤其是见到中国面孔。。。kao

  O BTW,Kelly可不是什么小女孩的继母!还母爱呢,上面简介可真能扯。Kelly只不过是个Pimp的下手老鸨,刚刚12岁的小女孩 Joanne 只不过是个躲避酗酒单亲父亲而逃家两三天的不相识的小女孩而已。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五):that's city life

  周末,依然如往常,一伙人吃饭聊天逛碟店然后一起看片,本来说要找部轻松点的片子娱乐解乏可惜新淘来的一打片子不是历史战争就是恐惧科幻,让我这个文艺爱好者左右为难,于是阴错阳差的选了这部London to Brighton来看,毕竟影片背景大伙都有些共鸣

  小制作独立电影,无名导演无名演员,象大多数的英国电影一样,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多米诺骨牌式的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没有巧妙构思让人惊叹的巧合和机缘,就像自己日常生活一样的真实感,这些场景,这些人物,这些对话,就在身边,没有那么多的意料之外,也并非所有的都在掌控之中。演员就像是在演自己一样,那小女孩一边佯装成熟一边眼神里透着天真,那妓女世故人情却并非铁石心肠,那皮条客报复心切但在权钱下仍旧表现的屈服懦弱,还有那些绅豪们再怎么优雅内敛还是难逃一身冷漠。突然想到Lily Allen的歌,LDN,这首被某研究组织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歌,我一直觉得有些莫名曲调倒是轻快随意歌词异常写实:

  Everything seems to look as it should

  ut I wonder what goes on behind doors

  A fella looking dapper, but he's sitting with a slapper

  Then I see it's a pimp and his crack whore

  ...

  When you look with your eyes

  Everything seems nice

  ut if you look twice

  you can see it's all lies

  ...

  在你的眼中,什么样子才是最真实的伦敦?是大英博物馆还是泰特美术馆?是白金汉宫还是大笨钟?彬彬有礼绅士还是举止优雅的淑女?当你在将要降至希思罗机场飞机上或乘坐在伦敦眼上俯视伦敦城时,你会有怎样的想像呢,那每一个街角或许都在上演着影片里的某个场景,只是我们总是期待精彩惊喜少有人去关注那些普通的,市民的,真实的甚至有些丑陋场面,而这些,却是组成你生活的大部分

  导演将简约主义写实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简单却利落平常但并不觉得庸俗,一切都很自然,犯罪为主题的片子,少有这样的调子,让我在虚构的故事中体验了一番经历过的真实,同样是冷冷的冬天,London的夜晚,waterloo的火车站,一路乘往Brighton的海边,咸湿的风,大块的圆石头冷清游乐场,两个落寞女子,喝完的咖啡纸杯,从手中放开,随风飘去,一路无助的跌跌撞撞,或者飞到死巷里戛然而止,或者不明方向的飞往远方......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六):London to Brighton

  起初看介绍,是抱着想寻找是否和《两杆大烟枪》类似感觉去看的,结果截然不同。又一部复仇电影,沉重基调让人想到前段时间的《水果硬糖》,一直到结尾才揭示出这一主题核心,让人非常意外,伏笔埋的相当好。

  所有的人命运都是被迫绑在一条轴轮上的,唯一能把握住自己主动权的只有那百万富翁父子俩,慢镜头对准那豪华的四壁以及那句“我真想要这套别墅,这家伙走运。”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吧。但是在强大经济实力的背后却是无爱的巨大空虚,面无表情老头和同样一脸冷峻的儿子,在他们风光表面下却是不为人知孤独与空虚。

  最倒霉的是那个小伙计,打从一开始他就只能不得不去做一切,为自己老大把风,为自己老大拿抢指着别人,把一老一少两个女的拖进车厢一直到最后挨到的第一颗子弹,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那常常出现的迟疑眼神却把自己人生的无奈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的时候正是让人感慨,换作任何一个人只要处在那个角色上可能都是无法去抵抗命运的。想起4cats曾经一针见血的问道“那你现在是相信命运多点还是相信自己多点”,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松回答的问题,直到现在依旧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也许我们也可以努力成为片中那个唯一能主动把握住自己命运权利的百万富翁,但是成功之后的巨大孤独与空虚又是谁能承受的了呢?醒目的鲜血淌了一地,肉体上巨大的疼痛远远不能与精神上的难受相提并论

  特别喜欢那女的请小女孩吃饭的片段讨价还价以及最后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这里的钱的数字设计也特别好。在快要写完这篇东西的时候,“小白兔西红柿”突然在MSN上发来句“活着好累啊”,的确如此。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七):该死的死了

  谁是该死的?

  转折点在于那男人在车上向小女孩讲起自已的童年趣事:他还在七八岁时偷他爸的烟抽,躲在卫生间里抽。最后还是被他爸发现了,他爸用物极必反道理教育他,逼他把整包烟连壳带皮生吞下去--全是硬纸板和金箔,他难受得每两秒钟就要吐一次。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抽烟了。(片子最后他试着抽了一根,轻叹一口,爽)

  他老爸变态,但基本上这个纨绔子弟很成才。知道报仇要找根源,并让仇人自掘坟墓,只是可惜了那个有点回心转意的跟班。造成恶果的不是烟草或妓女本身,而是那些用烟草或妓女来诱惑人的人。

  世间欲望如此,罪恶如此。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八):What Kind of Life

  One middle-aged woman, one teenager girl.

  The whole scene is surrounded by gloominess and darkness.

  The woman Kelly is a prostitute and the girl is wandering on the street for some reasons.

  Then are all unhappy and they encounter with each other.

  Kelly wants to bring the girl to Brighton to satisfy a guy with pedophilia.

  Kelly is poor and struggles for money.

  On the train, they chat, staring at the scenery outside.

  ot so many words, but they smile at each other.

  In Brighton, the girl throws the stone barefooted, not afraid of the coldness.

  he is still a child, she will be happy for an ice cream, will lie for her age.

  Even when being asked whether a virgin or not, she shows calmness and coldness, but her expression tells innocence.

  When being kissed by the old man, she was scaring to death and fought back.

  Kelly couldn’t bear it, she helped the girl to escape, the man was hurt by the knife.

  Kelly loves money and sells her body for money, but she cannot bear a kid being hurt by an old man.

  Then the old man’s son appears, he intends to kill Kelly and the girl.

  ut to my surprise, he kills his subordinates because somebody needs to pay for the death.

  Why? He watches his father dying but takes no action; does that mean he has already unsatisfied with his father?

  The film has little words, but the word “fucking” always appears, maybe it is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life.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九):ltb

  导演是极简主义者吧,这个电影没有让我有想再看一遍的欲望,多奇怪的,跟我看之前的想象有很大差距,不是很多报纸都给了5星吗,我觉得一点刺激都没有,因为我事先看介绍知道这个片子大概讲的是两个女主人公从伦敦逃亡到布莱顿,而且因为有点空洞,我也不能全神贯注的看片子,如果导演就设定那么几个主要角色的话,要不同时出现,要不同时消失,这就让我想拿《杀死比尔》和他对比,其实我知道这两部电影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但共同点是杀片也是就几个主要角色,可是他们的出场有一定顺序,于是杀是讲了一个的故事,中间还会有音乐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ltb总是两个女主人公一起出现,这点我十分讨厌,就不能给其中一人单独出场的机会吗,越往后看就觉得导演越来越不能自主了,要不就是几个主人公一起出现,我觉得导演不能把对画面的控制和通过画面把要表达的主题突出这两个技巧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通过画面表达主题的能力,而太注重对画面的控制,而对画面的控制可以是单独的一方面,但如果就算你控制得好,但没有突出你的主题,你又何必这样安排呢,这个电影好像是没有音乐的,那导演你找到了可以代替音乐的东西了吗?我觉得没有,他为什么会获那么多奖,我不理解。

  《从伦敦到布莱顿》影评(十):伟大的结尾

  你眼中的英国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伦敦又是什么样子的?英国人在你眼中是什么印象呢?  拥有全世界无数珍品却又免费开放的大英博物馆;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俊的足球名将碧咸;还有记忆中永远焕发青春的甲壳虫乐队......这些,都来自于英伦.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强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引以为傲的历史人物,还有品位优雅的绅士传统.但是,这一切,只是这个国家的一面.它不是全部.确切的说,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真正英国底层人生活的状态,是被上流与中产阶级英国人引以为耻的,是与高雅相妨的.但是,这不代表这丑恶的现实不存在.一些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也是有勇气讲述着让大多数人难堪的事实的.  从狄更斯和毛姆还有劳伦斯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崛起帝国丑陋一面.在英国,上流阶级,中产阶级,小市民阶级,以及贫民的界限是相当明显的,彼此不相往来.上层人如果与下层人打交道,做朋友,或者通婚,这会被认为有辱门庭的事情.在很多英国人的眼中,下层人被认为与畜生一般,他们的生活堕落,言谈粗鄙.就是像鲁尼那样摆脱贫困的球星,也常常成为小抱嘲笑的对象.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宁愿当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不存在. 也许,英国的医疗以及养老保障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那些措施是另人感到屈辱与堕落的源泉.他可以提供够量的食物与免于冻死的物资.但他不能给予人翻身的方法,以及尊严.政客们关心的只是不发生暴动就可以了.这些在底层挣扎的人呢,则觉得不至于饿死,但想活的好的话,只能加入黑帮,或者卖淫,或者在毒品的幻觉下逃避.著名的电影<<猜火车>>表现的就是英伦这一代迷惘的生活状态. 说下这部电影的大概.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现实主义的作品,它对故事里的人物都是用很直率的手法来描述,演员们的外型也都跟故事里的人物相称.如丑陋的妓女,还有那个光头皮条客,以及凶残的黑帮成员.除了人物外型的逼真,故事里人物的台词相当有英国底层百姓的味道.这些家伙仿佛一句话不说一句FUCK就不能活似的.这可跟平日里电视节目中那些优雅内敛的英国人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怪他们.这是发臭了的社会导致了他们像狗一样半死不活的挺着.值得称赞的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影片一开始便创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片中人们的行为都有自身强烈的理由.不落俗套的敘事手法,兩人亡命天涯的情節中途開局,插入三段倒敘,懸疑炮製得乾淨利落,手法到家,結局更出人意表。 我很喜欢故事的结局,它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偷自行车的贼>>.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让我喜欢,那因为他们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局.像这个影片,最后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就这么完结了.凯利的未来会是怎样,还做妓女维生吗?那小女孩了,能得到安宁的生活吗?这些,我们关心的人都不知道,只能去猜想.只能从现实中找到答案.这就是这个结尾的伟大之处:它不是通过个别人意外得到幸福来迁就观众的口味,而是引导关注去多关怀弱式群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