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还活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你还活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9 03:3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还活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你还活着》是一部由罗伊·安德森执导,Elisabeth Helander / Björn Englund / Jessika Lundb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还活着》观后感(一):我听说一块没有眼泪土地

  我听说有座天堂一般的城市

  他远在地球外一块神秘的土地上

  有一天 有那么一天

  我回到那里

  我听说一块没有眼泪的土地

  没有痛苦 没有欲望 没有战争

  疾病 欲望 伤痛 在那里难得一见

  有一天 有那么一天 我会到达那里...

  --------------------------------------------

  瑞典民歌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存在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像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有着自己热爱不愿意放弃的小癖好,却被生活,政治自然,别人的教条无情的摆布着。他提出的问题是存在本质的问题。

  “Be pleased then, you the living one, in your delightfully warmed bed, before lethe's ice-cold wave will lick your escaping foot." 歌德

  这句话是对整个电影以及此在(Dasein)的直视。现在的你,和死去的你,以及在这两点之间,可能存在的你。在现在的你存在之前,世界已经有了所谓的“意义

  电影的结尾浸在浴盆里歌声悠扬女人,在泛起白色气泡房间里唱起来这首民歌。浴室的门是观者视角延伸, 目的地是另一个暗淡屋子穿着内裤正在打着领带男人。他袅袅地附和着女人: 有一天 有那么一天 我会回到那里。痛苦 欲望 战争 疾病 在那里难得一见。<他还活着> 对我来说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我对世界和存在等问题的最根本认识,也许这种认识是缺乏的。当天空变得惨淡,寒风始终狰狞,我终于明白世界的本面正是如此。

  这首歌第一次是在葬礼上播放的,男人在跑步机上拼命的奔跑,丝毫没有听到儿子对自己的呼喊。“知足吧,活着的人,在你那温暖适合的床上。勒忒河(lethe)的冰冷寒风,就要鞭打你奔逃的脚”。在古希腊神话里,Lethe 是遗忘之河, 荷马史诗里 Ovid 提及到 Lethe 途径 Cave of Hypnos, where god sleeps, where its murmuring would induce drowsiness. 勒忒河是掩盖肉体所知, 重生道路。重新站在生命上,生活。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最后一章 讲到了灵魂 Myth of Er, 在重新回到时间里要经过很长的坚信的路途 来重新选择生命的载体, 俄尔普斯出于对女人的憎恶选择做了一只天鹅,塔米雷斯选择做一只夜莺。每一个选都包含着一层遗忘,是另一个空间里存在的沉默黯淡记忆

  电影从遗忘为始,奔跑是为了记忆。画面里总有一个角落在眼睛影子里,总有一个声音留在了过去。空间创造出来是切割时残酷的温柔

  quot;if we believe in it, and we shall cross the river of forgetfulness in good shape, with our souls undefiled.

  静止镜头目光规矩在一个房间的沙发上, 这份宁静缓慢孤独,时而起伏的窗帘 男人呼吸变换身体 窗外的鸟声也在安静鸣叫火车打碎梦的宁静的时候,秃头男人也从睡梦里醒来了。他的目光在窗外与镜头前替换挪移,“我做了一个噩梦” “我梦见炸弹掉了下来” ... 电影就是从这份暗淡的忧伤碎片开始了,由始至终穿斥着生活和梦境线索... 流浪的人总在寻觅最后一杯暖胃的烈酒公园里的抽烟女孩对着男友狗狗抱怨忘记了夹在门缝里的花朵,有人在为你在孤独的哭泣。走开,走开,你走吧,把他带走,走,都走,把我的人生留给记忆,留给de ja vu。

  罗伊安德森在帮助我们记忆 有时在安静的镜头里,感受到世上的一切是如何彼此依存和互相摆布的。在自生自灭半梦半醒的人生里,我们在枕边自我谛听。“你有心事” “嗯! 我忘了” “你在想我嘛?" "好像没有。“ 何谓生活, "你不睡觉吗?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就像克莱斯特说: 天堂的门是锁着的“,我们不是可以优先选择的苏格拉底,我们必须踏上环球之旅,看看也许后面什么地方还有开着的门”。爱着米可的安娜从未摇曳自己的决心, 不能飞的她可以让房子去远行。电影里太多的细节可圈可点了, 镜头偏侧的角度,那突兀而来的雷雨。打破了小镇的生活,人们的头被转向了外面的世界。年轻的世界,记忆力的世界。角色独白深处,画面直白大胆诗意亲切,一切像是在碎片里的一个陌生熟悉童话故事。角色和独白的语言间是如此陌生,如此恐惧,彼此观望,试图记忆。

  房子在移动了,窗外的人群拥挤,蜂拥而来,追赶着梦里的记忆,喝下那lethe之前的一切,都在这里, 像流星一样穿梭在生命肆意流淌河流里。

  “... When it had passed through, and the others had done the same, all of them journeyed to the plain of forgetfulness through terrible suffocating heat, for the place was empty of trees and ll the things the earth gives rise to; and they camped, as evening came on, beside the River Careless, whose water no vessel can hold. All of them were required to drink a measure of the water, but those who had no wisdom to save drunk more than the measure, each as he drank forgot everything. When they had gone to sleep and it was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here was thunder, the earth shook, and they were suddenly carried up and away to be born, each to his own destination, with the speed of shooting stars." The Republic 621a-621b

  原来我们看到的不是山坡一角,外面的云雾已经释然,飞机正带着我们的记忆飞向远方。

  生活是脆弱的破皮鸡蛋,但它没有塌下来, 自己去体味真谛吧。烤箱里还考着小牛肉呢,他还会回来,而你,还活着。所以 请宽恕我们这些无知的人。上帝

  《你还活着》观后感(二):知足吧,幸好梦未成真

  知足吧,活着的人,在你那温暖舒适的床上

  ——歌德

  借着这句诗,我仔细地做着电影的场景笔记,较《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Roy Andersson沿袭了一贯的拍摄手法,冷峻,固定机位的冷色调小景别长镜头,一景一镜,只是和《二楼传来的歌声》里完全固定的机位相比,这里有几个镜头是用移动的摄影机来完成的。

  电影由一个个短片构成,大多可以独立成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荒诞的人生百态,离奇的人忧家扰,光怪陆离,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夸张,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烦闷枯燥虚假。各个故事点到为止,中间多有戏剧性黑色幽默插曲,颇有亦喜亦忧的快叹。

  来看故事中的四个梦境。

  第一个是第一幕睡眠中人讲述飞机轰鸣,炸弹轰炸。

  第二个是聚会上打碎杯盘瓷器,被判死刑,并罚电椅三次,原告一直在一旁陈述着瓷器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是一个叫Anna的女子爱上吉他手米可,并终成眷属,在移动的房间里弹着吉他接受着窗外众人齐声的祝福个人以为,这一段及其精彩运动的房子慢慢揭开面纱,静动结合让人遐想无限。

  最后一梦是酒吧里男人叙述自己在空中飞翔,向着地面父母招呼

  纵观这四个梦,前两个都是比较骇人的,后两个比较温馨,而电影结尾又与首段一梦成呼应,并排的轰炸机出现在城市上空,画面嘎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和迷思。人们讲述梦境,乐此不疲,不管有没有人在听,前两个梦都可谓自言自语,后两个则是在酒吧里,对着不相识的人陈述,看不到听者有任何反应

  提到了酒吧,不得不多说一句,画面重复出现,酒保摇铃,说这是最后一波了,明天是新的一天。不妨认为导演的主题就借酒保之口说出:“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分析一下并非如此简单,重复势必是强调,从电影里也没看出第二天“全新”在哪里,一切如常地进行,酒吧还是聚满面无表情的人,人们依然在说着互不相干的话,然后在最后一波铃响的时候涌到吧台意犹未尽地喝最后一杯。借酒吧这个让人喜让人忧,让人亲近让人忘却的地点反复上演同样的场景不如说它在告诉“明天还是一样”,烦恼继续,生活不会有丝毫改观。

  而明天是全新的,大可理解为,明天幸福就会来敲门,而对幸福的理解,不是一定要比今天好,而是不比今天糟。个人认为这才是电影主题所在。你还活着,日日相似地活着,导演在《二楼传来的歌声》里一语中的,“每天这样重复着多好”!

  联系梦,电椅死刑的噩梦没有成真自然好,鸳鸯成双的梦破碎不免让人感伤,飞机炸弹的梦最后似乎成型,会不会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观众看不到。好梦破碎,噩梦成真是不幸,但更悲剧的却是美梦成真,变成现实的梦更让人无所适从。这些芸芸众生,见天抱怨,没有遭到轰炸,已是幸福。既然最好的情况没有出现,那么就祈祷着不要出现最坏的情况。知足吧,活着的人,幸好没美梦成真。

  顺便一提,导演构图颇为讲究,因视网膜所限,往往一眼看不尽全屏,但如果分点精力注意周围拐角隐藏的内容,则会大呼过瘾。比如,老头厌恶楼上发出的吱呀声,用扫帚天花板,却被对面窗户上的人尽收眼底,颇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蕴。还有那个餐厅里的小偷鬼鬼祟祟光明正大裁缝店里终不忘到手的皮夹,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送花的人被拒之门外,邻人放狗汪汪大叫。可以说所有边角画面无一不具有巨大张力

  原文: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23.html

  《你还活着》观后感(三):你还活着

  细细碎碎的小故事,彼此没有逻辑关系,忧伤而又幽默,里面很多人物的生活都不容易而且悲伤,但倾注了编导(也是他自己编剧的)某种若即若离注视——这种注视产生了幽默。在生活的不如意上所生长出的幽默,似乎有着存在主义的一些轨迹推荐可以买到或下载到的同学都去看,真的是拍得很漂亮

  影片的色调被一律地处理粉色调,有一种矇眬(不是那个“朦胧”,从目)的距离感。恩,由于影片很大部分都是在拍摄一般的生活场景,所以出现太残酷的幽默的话,那现实感就会过于强烈,这样就会和接下来出现的一些非现实的场景有美学上的冲突,粉色模糊感的色调处理,把这种冲突弥合了起来。(中国电影里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出现非现实场景的,《三峡好人》其实做得不错的,贾樟柯没有采取变色调这种方法来调和矛盾,而是直接用取景器把正处于巨变的三峡库区拍了下来,因为这个景色已经是一个现实主义奇观了,它的奇观性使得其与后来的非现实场合有机融合起来了。)

  另外,导演把这种色调与简洁主义的布景联系起来了。现实生活中的布景是完全不会这样简单的,导演把生活中那些现实存在的小悲伤与小兴奋安置在这样根植于现实而又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简洁布景中,不仅使得这些情绪脱离了平时束缚它们的现实场景,跳了出来,而又使它们游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引得观众进入某种可以体验现实情绪的非现实叙事。(北欧极简主义家居的哲学基础,似乎也是存在主义的。)

  剧情像散文一样松散,枝枝桠桠不断:一个大妈很悲伤,她怪别人不理解他;一个女孩爱上摇滚歌手,并做了一个美梦;一个松散的合奏团;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哭了,因为她丈夫今天早上骂了她;一场暴雨;。。。总之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在导演的调度下,似乎都取得了一种“发现之美”,这是对生活中的细节重新审视之后才能发现的一种东西。上次觉得很好看的一部片子小栗康平的《被埋没的树林》似乎也殊途同归的表达了这种对于生活本身的回归,难道这是将来电影的一个方向?生活伦理似乎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退潮后所重新发现的一个重要东西。

  另外对于非现实场景的描绘,最喜欢的一段还是结婚那一段,最后的飞机似乎不大能理解。

  《你还活着》观后感(四):N边思维

  这时候看这部电影再适合不过了。

  都德的一句话起始,此后这句话不断续绕于心头。

  中年男人,恋人,老人,多年夫妇,邻里·····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绝然鼎立,个人有个人的生活姿态,又相互交错相容,谁都有内心的闷骚,谁都有倾诉的欲望···

  巫婆与臭屁,谁知道呢,互相伤害却又互相珍爱

  因为闷骚的背后是孤独,人无法忍受的就是一个人的孤独,无数次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叫起,却发现彼此的眼神永远不交错

  一个关于电椅审批的梦,多少有些滑稽讽刺,喝着啤酒的法官和吃着爆米花的看客,念叨着祖母传下来的超过两百年的花瓶被打破的老女人···

  一个精神病医生的独白,一句“没人能理解我”,做爱时的申诉···

  每天疲倦地生活,不辞劳苦地抱怨

  活着的人向往天堂没有眼泪,临时的人却期盼来生

  还活着确实很好,活着也很闷骚

  《你还活着》观后感(五):当然,还活着

  有点小惊喜,有点小颓废,散散漫漫,牵牵坠坠,像是仕女头上松松的挽了一个垂云髻。

  整个影片甚至可以说是无聊的,剧情东拉西扯,不同的人,相同的人,生命相遇,交错。然而这无聊中,却也体现了一种状态,小段世界,小段人生,小段经历。怪异,荒诞,平淡,奇妙的相遇,对世界的厌倦,人生的苦闷,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人们,莫名其妙发生的故事,日子颠三倒四。

  主线人物反复穿插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会有什么意义,可也懒得仔细研究。可以说是混乱下的精致么?

  封面就很有电影的整体气质,面向生活,表现一种活着的状态,让我觉得生活,有着它自己的步调。

  来自瑞典的独立电影,不可否认的小众倾向,四十年终于拍出第四部电影的导演,想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只有去看了。

  最后的片段,那些生活里的人们莫名的停下持续仰望天空,最后的结尾,大片飞机序列飞过天空。

  当然,你还活着。

  《你还活着》观后感(六):你还活着

  影片直击人类的心灵空洞和存在感缺失,片中人物无论如何折腾、碰撞、追寻甚至互相攻击,最终都无法换来自我灵魂的被理解和被接受。影片还是小情节串联的方式叙述,但如同散文一般,具有更明晰的主题。导演视听风格独特清晰,几乎完全固定的机位放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让人物在镜头里的独白、自嗨都显得更荒诞幽默,也更加孤独!本片配乐很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黑色幽默气氛!

  作为系列作品第二部,与前一部作品的风格别无二致。仍然是静止长镜头,依然是琐碎的生活片段,演员的脸被涂以白色,最大程度上消解了表情变化带给观众的情绪波动。与第一部大范围探讨宗教信仰不同,本片范围更广,诠释了生存与死亡、欢喜与哀伤、自信与自卑、平凡与渺小、爱与被爱等主题。

  《你还活着》观后感(七):I've heard of a heavenly city

  有一些细节,想记录下来:

  影片一直是暗淡的色调,角色的衣服颜色多以灰白蓝为主,只在偶尔的音乐处才欢快明亮温暖一些。

  里面美好的姑娘似乎都叫Anna,让我对Anna这个名字好感加了三颗星。

  执着于乐队主唱,幻想着婚礼的Anna,跪在地上、替这个社会做着忏悔的Anna,丈夫做着羹汤,来品尝咸淡却被乐声吸引住的Anna。。。她们是这压抑昏暗影片中温暖的存在。

  每一个人,无论什么角色,都有着自己压抑的事情,都需要一些方式来排解。觉得没有人懂自己的胖女人要靠唱歌来追寻心中去流浪的梦;和老婆吵架的理发师一怒之下剃秃了恼人顾客的后脑勺;昨晚恶言相向的夫妻,今早却都在外人面前难过得哭了……于是精神病医师告诉你他从不相信一个人能把另一个人安慰得更好,他只是负责开药。不想那么沮丧?那就再给你多开一点。

  影片中最美的两个片段。

  一个是Anna追寻心中的梦,成为了Mikey的新娘,窗外是陌生人的呐喊和祝福,身边是爱人在弹着吉他,然后房子开动,欢快明亮地奔向远方……

  一个是美人躺在浴缸里,周围都是轻飘飘的泡泡,她闭着眼轻声的唱着"I've heard of a heavenly city... "门外的老公接着哼到,“above earthly and mist-covered lands...”,然后两个人一起和"and one day, oh one day, I'll be there!"

  这一段的哼唱极其自由又美好,因为美人躺在浴缸里,慵懒而华丽的嗓音,让人完全记不起这竟然和之前葬礼上的曲子是同一支。

  因为网络上无法搜索到这首曲子,特地把歌词摘录在此,不过影片中是瑞典语唱的,字幕是英文,如果有哪位朋友找到原唱,无比期待告知与分享。

  I've heard of a heavenly city

  above earthly and mist-covered lands

  of the sun-blessed beaches and sands

  and one day, oh one day, I'll be there!

  I've heard of a land without tears

  without greif, without want, without strife

  where sickness and pain are not rife

  and one day, oh one day, I'll be there!

  Hallelujah! I must sing loud!

  Hallelujah! I go to that city.

  If my footsteps grow tired and weary

  I stride upwards and home all the same.

  在尘雾中踽踽独行着的人们,都在内心期盼着真的能有一座heavenly city,等着我一天终于会到达吧。

  《你还活着》观后感(八):我很喜歡

  e pleased then, you the living one, in your delightful

  warmed bed,before Lethe's ice-cold wave will lick

  your escaping foot.

  ---Goethe.

  印象中是大中叫我幫他找的一部片,但我後來再問他

  他自己卻沒有印象了。

  看完後

  好片大推(冷靜)

  機歪幽默詼諧的音樂穿插其中,冷色調的場景沈澱你的心。

  色調灰暗平實,黑色幽默喜劇。

  在你忍俊不禁發笑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眼淚無聲流下?

  不是悲傷。

  邊笑邊說著:哈哈 怎麼回事 是不是眼睛進了東西?

  是無以名狀的情緒。

  http://0rz.tw/08ICN

  這是verycd的介紹,寫得滿好的,可以參考。

  有驢子有買dvd管道的人去弄來看吧

  《你还活着》观后感(九):《啊!人生》:人間浮世繪

  電影有時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射出人性的各種樣貌;有時也像萬花筒,讓人得以看盡人生百態。不過,如同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齊鳴,言論紛雜,每個人對人生的詮釋不盡相同,這無所謂對或錯、好或壞,畢竟從來沒有人能真正搞懂人生。因此,有的人只能輕嘆:「啊!人生。」然後繼續過活,有的人則是紀錄人生,並試圖解讀人生,就像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一樣。

  曾以《二樓傳來的歌聲》(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2000)一片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洛伊‧安德森是個電影產量極少的導演,從影四十年來只拍攝過四部劇情長片,而耗時三年完成,自編自導的《啊!人生》雖然是他的最「新」作品,卻已是五年前的「舊」作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劇情主軸可言,全為一幕幕的片段、支線所構成,極為零碎,卻也十分真實,讓人猶如窺看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日常生活。導演以定焦定鏡、一場一鏡的手法拍攝,固定不動的鏡頭,如同客觀、冷靜且疏離的視角,除了展現北歐電影獨特的冷冽感,更令我聯想到美國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擅長使用的「場域」(The Field)概念。不變的景框就像一個個經過限定化的「場域」,使得演員彷彿受到束縛般,表現得嚴謹且規矩,讓角色顯得蒼白、無生氣。不過,一如馬修‧巴尼所認為,身體一旦受到束縛就會開始累積能量,這近似冷漠的演繹和受限制的壓力氛圍其實釋放出極大的影像能量。

  鏡頭底下的各個人物生活都極為苦悶:被丈夫罵「母夜叉」的女老師、跟兒子起爭執的教授、渴望和搖滾樂手結婚的年輕女孩、總愛自怨自艾的胖女人、困在車陣中的男人、因母親失智而難過哭泣的女兒……這群小人物的眼前宛如只剩愁雲漠漠,慘霧濛濛,全不見光明何在,完全呼應了外頭那場夾雜轟隆雷聲的滂沱大雨。幸而,每晚在結束營業之前,酒吧老闆會先搖鈴,接著說:「最後一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看似正面且樂觀的一句話如同咒語般頻頻出現在片中,沒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但是明天真的就有希望嗎?還是不斷重複著鬱悶和無趣?該樂觀,抑或悲觀?片中的心理醫生對著鏡頭說:「他們(指病人)要求快樂,卻自我、自私又吝嗇。」快樂、不快樂根本存乎一心,如果總鑽牛角尖地埋怨道:「沒有人瞭解我。」那麼,人生必然會走向悲觀、消極,快樂當然找不上你。

  導演運用獨到的巧思,讓電影形成多重的二元對應。首先是真實與虛假。全片幾乎是搭景拍攝而成,包括街景建築、室內房間,甚至是結尾的鳥瞰畫面,都是在片場內以布景和道具拼湊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的城市實景、角色人物所生活的環境,根本都是虛幻的假象,他們不過是導演手中的一個人偶、一顆棋子,在導演的操弄下,搬演一場名為人生的戲碼。這層對應不僅解釋了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關係,更可視為造物主/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現實與夢境的對應。夢境可以是現實的反射,也可以是現實的逃避。貌似工人階級的男子的夢反映出現實人生的苦澀,也對瑞典社會進行指控;年輕女子的結婚夢則是她的美好想像,只是夢醒時更顯悲哀。不過,正所謂:「人生如夢。」我們不妨將人生和夢畫上等號,如此一來,電影的開頭與末尾便產生完美的呼應與連結。電影的開場,一名熟睡的男子突然驚醒,說:「我做了惡夢,夢到轟炸機要來了。」而電影的結尾正是多架轟炸機飛過城市上空的畫面。我想導演到底是一個悲觀的人,他讓雨停、雲散,但是又安排轟炸機出現,暗示明天雖然是新的一天,卻是沒有希望且充滿苦痛與毀滅的一天。

  電影的整體氛圍固然沉重,時而又顯露出令人啞然失笑的荒謬場面,譬如:法官將法庭審判當作拍賣會一般,喊著:「電椅,一次、兩次、三次。」便拍板定案;男子與胖女人做愛,一方擔心自己投資的基金而碎念不已,另一方卻沉浸在性愛的歡愉之中。這或許就是人生真正的樣貌吧。真實卻虛幻,偶爾又帶著些許的荒誕。

  《你还活着》观后感(十):刺痛了谁

  很少写影评,文笔实在糟烂,且观影能力尚浅,神马都不懂。

  此文也算不得影评,仅为个人理解,作记录之用,并非给他人的观影指南。

  片子被认为是灰暗的、缓慢的、乏味的,但其实非常有张力。

  片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孤独,内心的空虚,频繁的出现“没有人理解我”。而多个人物麻木的重复“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到底是hope还是hopeless。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众人一致对跑来避雨的男子视而不见,电梯里无人等候老医生等。

  片中只有两个涉及爱与被爱的角色,一是齐刘海的姑娘,无论何时都穿着及不搭调的粉色靴子,在梦中得到了爱与祝福,片尾处女孩在空旷的高地喊出了对吉他男的爱慕,下一个镜头却变成了多年后,女孩曾经苗条的身姿已变得臃肿,在厨房尝丈夫做的汤,巨大的落差给观众狠狠的一击;而老教授,面对要钱花的儿子,先是斥责,在儿子说了几句话后马上变了态度,不仅给儿子钱,还要送过去,儿子却因父亲不能立即送钱过去而突然挂掉电话,不禁让人心酸。

  片中所有人物都几近呆滞、木讷,行动都很缓慢。只有暴雨忽至、电闪雷鸣时大家才抬起头来,发现周围有着什么事情正在发生。

  片尾处的轰炸机对应着片头胖子男的梦境(人类文化的轰塌?)。现实很骨感呢。

  片中多次出现梦境,可能是因为,梦境是对人潜意识的映射,而片子就是对我们人生的映射。片子处处透着荒诞的气息,然而仔细想来我们不也是如此么

  不得不承认,片中很多都没理解,比如年迈的老人为何将小狗在地上拖着,胖子男为何扯掉桌布,桌子上的纳粹符号代表着什么,妇人在教堂关门时依然喋喋不休的趴在椅子上祈祷象征着什么... 据说浴缸里的女人唱的是圣歌,不知片子想要表达怎样的宗教含义

  片子一直是灰色的调调,将这个贫瘠的社会向我们娓娓道来,并没有尖锐的悲痛与绝望,然而正是这种持久弥漫着的灰暗,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人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显然导演更注重对内心的探讨,被理解的需求,被爱的需求...而很少涉及物质需求(只有一个偷了钱去订做衣服的),对贫富差距的体现较少,也许是瑞典已经足够富足,所以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富不富足,重点是所谓富足之下的空虚

  Roy Andersson对人性的悲悯是生于骨子里的

  反观片名,又一次将我们推向了无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you the living”显然比“你还活着”更好,但不知片子原名何意,不妄作臆断

  这是我第一次看Roy Andersson的片子,发现很多人都是先看了《二楼传来的歌声》,毕竟本片是后出的。看过片子后对Roy Andersson充满无限崇拜之情,这样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

  最近很喜欢这类的片子,如《四次》、《旧世界群像》。《旧世界群像》更着重于表现老人的生活状态,而《四次》的重心则是世界万物的轮回。我们都碌碌无为的过着一生,然后垂垂老去,死后腐烂,变成原子重新归于世界。

  每一刻现在都预示着未来

  为什么我还活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