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3 02: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精选10篇

  《蓝星人怀乡曲》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布拉德·道里夫 / Donald Williams / Franklin Chang-Diaz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一):浩淼的蓝色远方

  虽然看了简介,觉得Herzog拍这种科幻体裁的电影好像还是第一次,估计是会拍出点不一样感觉肯定不是商业科幻片可以类比的,结果。。。岂止是不一样!这样的科幻片我第一眼能联想到只有塔可夫斯基的《Solaris》,同样是沉闷缓慢寓言式的、哲学意味浓郁的。与《Solaris》不同的是Herzog用的是记录片式的拍法,乍看上去一点都不Herzog,只有看到片尾,宇航员们在冰海里缓慢的潜行、冰屑在水中缓缓的浮动,再配上那段咏唱调,Herzog那宏大的叙事野心不可磨灭的Herzog痕迹依然是那么显著,就如我们在风格绝然不同的早期作品所看到的:《天谴》(殖民者与原著民在亚马逊河流上的对抗全军覆没)、《陆上行舟》(将汽船运过山去-人类影像史上想象力疯狂的发作之一)、《非洲黑奴》(殖民者训练黑奴作战-不可能完成任务)、《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侏儒部落荒谬野性)。记录片是Herzog近年的主要兴趣,近期新出的Herzog DVD几乎都是记录片:《灰熊人》、《白钻石》、《时间之轮》、《沉默黑暗世界》;所以对于《浩淼的蓝色远方》明显的记录片倾向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在早年拍他的好友兼御用演员天才疯子金斯基的记录片《我的魔鬼》是我2000年买的最早的DVD之一,至今仍然是我心中的至爱。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二):真实虚构界限——赫尔措格的蓝星狂想曲

  虽然我常常跟别人说,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已经在现代哲学中消亡了,在现代哲学家的眼里,一切都只是存在与虚无,或者说存在即虚无。早在拉康的眼中,我们人类思维中可以理解现象,都是不断流变的能指符号暂时在“大它”的固定下呈现出的假象。就像《黑客帝国》里Matrix造出来的那个世界,在现象背后,没有一个稳固的本体,而只有不断流动的0与1的符号。

  然而无论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海德格尔的“在先于存在”,如果脱离开这种纯粹的哲学游戏,其实也完全可以说,定义是一种语言而非一种本体、定义是我对该事物的理解而非该事物的本质。事实上我们没法想象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一个只有能指而没有所指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回到电影本身,我其实想说的是我们对纪录片的定义到底要不要与故事片作出区别。迈克尔·摩尔说:“我拍的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故事片,我拍的就是电影。”但我并不能认同这种说法。纪录片也可以讲故事,纪录片中也可以拥有主观偏见,甚至纪录片中也可以有虚构和搬演,但如果说一部纪录片完全建立在虚构的故事之上,里面出现人物全是演员,那么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说《女巫布莱尔》是故事片而不是纪录片?不就是我们依然同意,纪录片应该是表现真实而不是虚构吗?

  我不同意说纪录片可以完全不要真实,纪录片相较于故事片,真实性应该是其必须的要素,否则就应该完全取消纪录片与故事片这两个概念。而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可以讨论的,这种真实可以不是完全写实,比如伊文思的《风的故事》。《风的故事》是伊文思开创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整部影片充满了中国魔幻符号,比如孙悟空嫦娥、龙、以及能够呼风唤雨巫婆。虽然这些虚幻东西充斥着银幕,但依然可以说这部电影有着纪录片的真实本质。因为透过这些魔幻的符号,伊文思忠实地把自己内心真实世界展示给了银幕前的观众。正如同历史不可复现,只能通过搬演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波澜情感,也没办法摄影机对准内心,只能通过人为的布置实现。所以,影片中那些虚构的符号,恰恰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实,因为这部纪录片所要记录的不是一个事件、一处景物,而是导演个人的情感。

  如果说《风的故事》是用虚构的符号表现真实的情感世界,那么赫尔措格的《浩淼的蓝色远方》则恰恰相反,是截取了真实的新闻画面和纪录影像,表达的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科幻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个男人自称是外星人,他讲述了他们星球的人如何来到地球,而地球人类又如何去到他们星球准备定居,最后人类宇航员通过时空隧道回到地球,却发现地球上的人类已经消失了的故事。整部电影除了对这个自称外星人的男人采访镜头之外,穿插的全部都是人类探索水底和太空的真实影像,出自美国宇航局和一些探索节目的影像资料,以及几个物理专家星际旅行和人类移民外太空可能性理论探讨的采访。

  与真实的影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外音讲述着一个如同天方夜谭的科幻故事。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还能被叫做纪录片吗?但在这荒诞的解说背后,也许恰恰就是导演对人类无止境消耗地球资源与对宇宙盲目自信的一种思考?人类移民外太空的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那些人类探索宇宙的影像资料,反映出的不正是人类一种盲目自信的态度吗?因此,导演的画外音解说,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离奇的科幻故事,不如是对真实的人类宇航行为的一种读解,把行为表象背后人类的欲望贪婪和最终的结局提前揭示了出来,也许是导演内心所认为的一种更大真实?

  无论如何,纪录片已经越来越向故事片靠拢,虚构的成分也越来越大。但纪录片依然不同于故事片,因为故事片只需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而纪录片最大的目的仍然是揭示出一种真实。虽然这种真实已经不同于纯粹客观现实,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或者作者所理解的现象背后的本质。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三):纪录形式的科幻寓言电影(未修改

  乍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还以为是科幻形式的纪录片电影。结果发现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才明白电影简介是某位从事文字流水线工作的仁兄手下速装产品。这样的没有从电影的角度作出的文字写,失掉了赫尔佐戈在电影中满含的寓言性和电影中包含的忧虑情怀

  一位来自安德拉米达外围星系的中年男人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和整部电影的叙述者。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男人那干燥误区的呓语废话,随着电影的推进,所有的事件的发展完全按照中年男人的预见实现了。中年男人用以一种类似于告诫的话语告诉我们,就好像他是掌握着人类发展的天神。电影有中年男人的话为契机转折点,揭示这清洁一步步向前推进,如同时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一部,一步步的走向幕后的真相原因就在电影的结尾处。虽然中年男人的话在电影的进行当中,并没有十足的吊住观众的胃口,可是结尾处的,才会让人明白,这是电影的一个包袱所在,导演做的是那样的平淡无奇,以至于让观众沉浸其中,而毫无感觉被牵着走的强迫。

  到最后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人类将要在地球上灭亡之际,前往外星系寻求一块安息之地,将是安德兰米大星系人前来地球寻求栖息之地的同性质的相反的活动。中年男人的先祖是安德拉米大星系前往地球寻求新设区的开拓者,先祖们在外天空经过长时间的旅行,甚至在宇宙航天器的飞行中,完成了他们的种族延续,经过不知多少代的繁衍,到了中年男人这里,终于到达了地球。

  整个电影分为九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电影组成的过场戏。九个部分组合就是电影的情节的推进过程了。

  第一部分,中年男人介绍了蓝色星球的面临的困境如同地球上的冰川期。他们的祖先分组出来找生存之地,有的来到了地球。这是电影的开头,也是整个事件的基础,明明看似无奇,确是蕴含着导演的智慧。蓝色星球面临的困境如同地球的冰川期,冰川的作用自然的,但是蓝色星球的窘状却不是自然引起的,在电影的最后,我们知道,人类的所谓文明,让地球的具名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掘好了人类灭亡的坟墓。我们人类所为文明对地球的伤寒虽然不能和自然力相比,但是作用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让人类灭亡。蓝色星球的居民也是在他们的文明的虚幻外向下走向了灭亡。这部分是整个寓言产生的基础,是整个电影反思人类最终存在意义的反问。

  第二部分,蓝色星球探索者,在宇宙的旅行中,极短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几百年。这部分是寓言实现的铺垫,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两个时间存在着不等量的兑换,当人类的探索着回到地球时,地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地球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地球经过了人类文明的洗礼,又回到了原始状态。回来的人在地球上是寥寥可数幸存者,因为有着时间的不等量置换,所以,他们能够幸存,当然他们的幸存不是类似于蓝色星球探索者中年男人那样,他们不用经过多代人的繁衍,而是本人兴村,正是这样,才会让人类文明毁掉地球有着最直接的当事人

  蓝色星球探索者的后代能够到达地球后,发现想要盖一座超过华盛顿的城市,是不理想的,而且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如科幻电影来的炫目,这正是人类存在的现实,没有什么文明程度能够满足人类或是蓝色星球上探索者的欲望。

  第三部分,人类打开了掩埋在地下的达五十年之久的飞船释放了飞船中的小生物,人类面临着灭亡的现状。人类那种产生文明的所谓的求知欲最终要回到人类的存在。

  第四部分,正是这一部分的展示了电影纪录的那部分。电影用大部分的镜头展现了人类在太空船里的生活实景。在这部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科普读物里看到的太空生活的画面。人如何在失重的太空船里行走,如何刷牙、吃饭和洗头。电影用长镜头和类似于自然光的条件下展示了,体现了纪录片的特点——长镜头+说明性的镜头并列蒙太奇。人在失重的失重的情况下,腿部容易萎缩,于是有了人被固定在跑步机上跑步的镜头,还有女探险员用测量男探员的腿部,这都是纪录片中才会出现的镜头。

  在这部分,导演还接见了库布里克在《2001:漫游太空》里面的对于时空的表现。这种主要由黄和绿组成的画面里,有着高深莫测的表现技巧,不是任何一个导演就干应用的。

  第四部分的一部分加上第五部分的全部,对于人类探索宇宙中宜居地提出了困难。一时传回的照片显示,在太阳系里面不可能会有人类的宜居地。如果想要人类的探索飞船出太阳系,就需要一个推助力将飞船推出太阳系。就算是人类射发的伽利略探险器能够飞出太阳系,按照中年男人的介绍,人类向要到达最近的一个恒星是4.5光年,人类利用上宇宙中所用的能源也只能达到光速的30%。要是按照人类现有的技术力量,起码追溯到2万年前,经过人类的500代人生、人类的文明史,才能道大,但是这颗恒星表面温度高,人类不可能生存,而是以生存的恒星要20万年。人类要想找到这样的宜居地,就要进行中年男人到达地球旅行的尼方向运动更何况狭小的的空间疾病精神状况困扰,飞船里的人已经产生混乱

  第六部分,在这部分力解决了星系航行的时间问题。人类的数学家发现了星际间的高速公路——混沌理论,人类可以利用混沌通道快速到达目的星系。这是电影当中最具有科学幻想成分的部分了。电影用一个新的“科学发现“解决了人类在星系旅行中所面临的时间的困局。

  第七、八部分,蓝色星球,在原住文明退去后是一片寂静,人类切开冰层,在其中自由游弋。蓝色星球上的生物愿意交往,却被孤独的留下。探索成员冷漠拒绝了和他们的交往,伤害了它们。探索人员捉能原住生物,他们发出了北爱得叫声

  人类要在蓝色星球建立殖民地,这才是人类不停的探索宇宙的目的,人类的脚步走到哪里,就把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商店医院健身房等带到哪里,铺下水管道电线天然气管道。人类文明的最后的结果是水泥地的无限扩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文明的战利品,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想法。用我们自己的标准要求自然,并且认为是理之所在,人类的自我欲望的膨胀,建立自己的主观上所谓的真理世界。我们不敢承认世界万物平等,我们有着不可遏止的自大行为,甚至于有时候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救物主,我们可以随意支配其他的生物和能源,我们随意改造者日然原有的面貌。者两部分是电影的高潮所在,前面所有的努力,按照人类的想法达到了目的。

  第九部分,人类通过混沌通道旅行,自身分解,变成纯白色,到达目的后,在自我重组。但是人类忽略了再分解-重组中的时间。人类在混沌的通道里旅行,只是空间一种平行的方式,通道里的时间短暂,但是外面已经是岁月如梭,几百年已过。

  第十部分,地球恢复到了原来的目的,就如同蓝色星球一半。蓝色星球上的居民以为,主要到达了地球就可以建设一个超过华盛顿的生活社区,结果证明是妄想的,甚至于不久之后地球也要毁灭人类。地球上的人类在寻求避难所的同时,看到了蓝色星球在摆脱援助居民的文明后,回归了原始的状态,当回到地球后,地球也回到了原始状态,人类成为了地球的过客。

  电影提出了,人在地球上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存在还是过客,是维护自然还是利用自然,我们所谓的文明是真的人类的进步吗?电影给出了答案。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四):如果明天人类灭绝

  I hope the future is dead

  The dead keep asking for more.

  ——《KAIF》Ministry

  虽然很多评论者都认为赫尔佐格是当今世界最有趣、个人风格最强烈的导演之一,但这部《The Wild Blue Yonder》在很多人眼中却可能是赫尔佐格所有作品中最无趣、最让人昏昏欲睡的一部。一位网友说他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很多观众都很“愤怒”,基本都跑光了。

  昨晚我看了这部传说中的“催眠经典”,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理解了那些观众为什么会愤怒——因为即使是那些看惯了那种很闷的所谓艺术电影的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艺术电影果然是没有最闷,只有更闷。

  虽然的确很闷,但我还是把它看完了。我想这其中吸引我看下去的最大原因就是影片中那个自称是外星人的家伙喋喋不休的、很神经质的长篇独白,我喜欢这样的独白。

  另外《The Wild Blue Yonder》吸引我的另外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我看之前就知道了它的故事梗概,所以我特想看看赫尔佐格会在电影中展现出怎样一个人类灭绝后的地球。

  是的,我真的很好奇人类灭绝后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原以为我会看到一个到处都是废墟的地球,但结果让我很意外。

  在《The Wild Blue Yonder》的最后,我发现人类灭绝之后的地球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壮阔之美。那一瞬间我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我觉得人类灭绝后的地球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而不再是一颗垂死的星球。

  不过细想想,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人类如果真的灭绝了,在某种意义上绝对是地球的幸运,也是地球上除人类之外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的幸运,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早已经变成了地球的癌症。

  对于人类文明,赫尔佐格曾这样说道:“文明就像是混乱和黑暗的深洋上面薄薄的一层冰。”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类文明最精准同时也是最绝望的描述。

  而赫尔佐格的《The Wild Blue Yonder》,就像是一首献给人类这一必定灭绝物种的哀歌。

  谁都知道,人类再在地球上这样胡搞下去,那人类灭绝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令人绝望的就是,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人类灭绝的趋势——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无论我们是否情愿,它都必定是一场死亡率百分之百的旅行。

  甚至如果人类明天就灭绝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地球上有足够灭绝人类几百次的核武器。

  如果明天人类灭绝,你今晚会做什么?

  《蓝星人怀乡曲》观后感(五):荷索的宇宙狂想诗

  由于烂字幕,看了两遍,加上其他豆友的评论才大致理出这部构思巧妙的记录片式科幻片的思路。堪称是导演荷索的宇宙狂想诗。

  蓝星人的星球到了所谓“冰川期”,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星球。一部分蓝星人到达了地球,他们想要仿造华盛顿建造自己的首都,结果这项宏大的设想却失败了。人类打开封存在于地下50年前的蓝星人探测器,结果一些肉眼看不到的致命物质被释放出来,科学家把这些物质带到了实验室外的世界,引起人类巨大的恐慌。所以人类秘密进行了一项计划----派出宇航员探索去寻找可以代替地球适应人类生存的行星。

  由于在银河系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宇航员们不得不向更远的星系去寻找。这就牵涉到宇宙飞船的动力问题。学者们构想出一种利用地球和太阳以外星球引力的方式来解决动力问题。并且学者提出一种“混沌传输”(chaotic transport)的理论来找到星际旅行的捷径。

  动力和距离问题得到了解决,宇航员们的飞船到达了蓝星。蓝星由于在冰川期,星球表面全部是冰层,宇航员打开冰层对蓝星进行考察。蓝星冰层下水域里的类似水母的生物想要和人类交流,却被人类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人类希望在蓝星上找到合适的移民地区,他们来到海底探测一个大的山谷,考察是否适合建立空气系统,电力系统。

  考察完毕,宇航员们想要通过“隧道”回到地球。但是由于他们在“隧道“中穿行的太快,地球上已过去了820年的时间,他们(50岁地球年纪)回不到原来那个“地球”了。

  820年后的地球上已经没有人了,变成了一个大的国家公园,没有人类,没有城镇,没有桥梁,没有钱,什么都没有,没有银行,没有时间,没有呼吸。只有山川。

  好一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荷索巧妙的利用蓝星人作为叙述者,他们从蓝星到达地球。通过这个蓝星人的眼讲述地球人向蓝星的反向移民探索过程。片中利用各种记录片的段子来构建蓝星人刚到达地球上的情形(把一段人类早期试验飞行的段子作为第一批到达地球的蓝星人的记录影象,把一位男子躺在路上被车子往前推滚的段子作为想要自杀的蓝星人的记录),把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场景和人类在地球海底的探索嫁接在片子的故事中。靠着这些伪记录片,荷索构筑了这样一个奇妙的人类往蓝星的反向探索史。

  另外,片中的配乐不知是非洲还是哪里的音乐,听起来低沉旷远,十分贴合影片调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