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格列佛游记》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10篇

2018-09-25 01: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10篇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由查尔斯·斯特里奇执导,尼德·巴蒂 / 特德·丹森 / 玛丽·斯汀伯根主演的一部奇幻 / 冒险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一):96版的.是我看的最好的

  在当年,电视上在放的时候看的,当时刚好借了原著看.在我家的一本大学文科教材[世界名著鉴赏](好象是这名字)的指导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思考.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本书之一.这个版本可以说是一个新的

  格列佛游记.在影片中加入了现代的一些新的观点.

  是这本伟大讽刺小说新的,时代的在升华.

  这是你一生中必看的一个电影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二):格利佛游记

  8.22-23格利佛游记★★★★

  初中简介时,就很吸引了,(那时也不会去找本书看看大二大概看了下全文,还是如此精彩。现在看电影,也还是不错的,就是有一点改动,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精彩的小说能拍真人版,真的很难啊。我不是很习惯一时故事,一时真实

  对于那时代,19世纪吧,写出这样经典的小说,真的不是一般的厉害啊。讽刺意味很强,很有意思。我想我会看看原著的。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三):浓缩的200分钟。

  小说不是很厚,电影拍出来好长,看得出剪辑把每个游记点已经尽力剪短阐明了编剧插入了格列佛回来之后被精神病阴谋到出院的审判这条基线,在其上用男主人公回想诉说记忆口吻从头到末一一呈现了去过的每个地方经历事实,让电影加剧了紧张感,从而有了现在式和过去式交叠的生动。也吐露了一个人在独自周游各国在外面所遭遇的各种奇遇危险后,归故被认为行为异常精神错乱幻想苦恼。但不论身边的人怎样认为是不是疯子坚持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真实是事实真相,成为一个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影片最后这段独白我还是很认同的。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四):原来我看的是96版本

  说实话,《格列佛游记》是众多中小学时期的名著中我想当不敢兴趣的一本,几乎没翻开过这书,或许打小我就没什么冒险和探索精神,所以我试想如果我也是个围观群众、遇到个格列佛,估计我会把他当成臆想症患者╮(╯▽╰)╭

  影片穿插着格列佛的9年内的经历和回归后的讲述手法挺好的,充分反映了格列佛多么沉醉于9年神奇游历的回忆和沉思中,也能反映出围观群众对格列佛所有陈述感知混乱与不可接受

  原著本身表达了很多评判,电影也转达了。不过所有思想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坚持正确的自己”,从众或迫于权威,是多容易发生的事呀。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五):醉生梦死问生命

  醉生梦死问生命

  这部电影期待了很久,因为源自世界名著,而且《格列佛游记》本身就是一部深入浅出带有批判性的尖锐优秀名著。拍成电影会怎样?

  本来觉得特别好,给学生也看了。但是看看评论没有特别评它好,觉得不足画面比较灰暗,有些场景比较乱,演员演得不够范儿,(小孩子演员真可爱,真有种想亲他一下的感觉可惜现在看看长大后他的照片感叹年华远逝,韶光不再。没有先前那样唯美魅力了。)另外最重要一点是:情结没有特别大的惊叹,仿佛按部就班没有亮点

  ——其实这是最大缺点,但是又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怪电影本身。因为我已经对《格列佛游记》该名著耳闻已久,也看过这本书,所以没有了情节上的期望。而将目光投射到:它演出了什么?它与名著本身有什么区别甚至升华?

  无疑,它不再可爱甚至有些晦暗,但是它的批判性明显加强了,变得更加直观深刻。在构思上,我特别赞扬影片的现实与回忆两条线交织天衣无缝融合转换。真是“醉生梦死”,“庄生晓梦”。就这一点来说,我就要给该电影大大好评

  这部电影是《格列佛游记》名著改编的最好的一个版本,推荐学文的人去看看。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六):疯子和骗子

  格列佛因为讲述曲折离奇的游历被基督教会追问做出选择:你到底是疯子还是骗子?选择是骗子,那么就承认之前讲述的一切都是虚假,仍能将其视为正常人。而选择疯子,那么对不起,基督教会仍将继续把他关押着,教育着,拯救着。值到有一天他能承认自己撒了谎,承认自己是骗子为止。

  世界上的人除了疯子,骗子,还有便是游离在两者之间的人。大多数人都游离在两者之间。人是必须有多面性的,不然存活不易,活得也累。我不敢妄谈自己知道人的天性,如今的小孩也不靠谱没多少天性可言了,或许只有找纯粹的疯子才能知道吧?经过社会加工之后,大家都像统一出产的成品,知道该陪笑的时候跟着陪笑,该说人话的时候说人话,该闭嘴的时候连屁也不要放。

  庄子在老婆死了之后,敲着脸盆,放声大笑,后世对这事普遍理解这是庄子的超脱生死观,但为何没有这种可能?庄子已经烦他老婆到了极点,她死了真是求之不得啊,做梦都想笑,他没有掩饰,在公众面前也笑了,这个意义上来讲,庄子是绝对的真性情,“升官发财死老婆”多少人求之不得啊,但恐怕都没人敢当着大众笑,一定还会猫哭耗子慈悲

  《大河之恋》中的皮特饰演的保罗是多么讨人喜欢角色,他就像一件未加雕饰的绝美的物品,活的那么率性和嚣张,我知道他不会有好下场果不其然被人打死了。格列佛即便真的只是在讲自己幻想的故事,又何伤大雅?他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值得大动干戈需要基督教会“收养”并试图救其于水火么?人类啊,总是那么的热爱排斥异己。不管在有形中和无形中都是如此。

  其实,麦克墨菲为什么要飞越疯人院呢?眼光狭隘了,外边的世界并不精彩,比管制束缚的“疯人院“未必好多少。只有私奔到了没有人的月球估计他能过上如常所愿的生活。就像《玛丽和马克思》中所讲,一个人只有到了只能与一棵椰子树作伴的环境中,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我,才会让一切都变成浮云

  我向来很难拿捏疯子和骗子两者之间游走的境界,也体会不到博大精深中庸之道,非此即彼吧,做不了疯子就做个彻底的骗子吧。我想起有个XX鸟人说过一句话哥们,要记住,女人要骗就要骗一辈子。不然,你就是亲手毁了她的幸福。那将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

  《格列佛游记》观后感(七):进陌生的城 见陌生的人

  进陌生的城 见陌生的人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陌生的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张碟。”台湾广告人李欣频的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序中这句被改编的话,是读书郎都会酸溜溜地诵上一遍的古语,带几分严肃,带几分调侃。世界容许我们用如此简短的话来期待自己的人生,正如欧阳锋也时常望着那片沙漠思索着山的后面是什么。只是直到烧尽了过去和回忆,朝西前行花费掉了他掩埋已久的的爱情和他暂以谋生的事业才华横溢怀疑论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让格列佛踏上奇异旅程,去回答困扰人类已久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

  儿时所看的《魔方大厦》和绚烂奇葩《镜花缘》,主角们带着自诩为上等文明智慧去游历,甚至是去拯救和改造那些无知无畏社会存在体,以求我们智慧的介入,使他们苟延残喘间带上一丝圣洁气息。《格列佛游记》对于外界强有力描述,不是文化的入侵,不是用海洋那端的极度复杂发展的文明成果,去复试和检验一端的蛮夷之地,以显示大国的伟大,去昭示:任世界繁华真理也只掌握在自己曾经国度里。弱小的格列佛只是哈伯望远镜截取的一个小片段里数以几万亿计的星系里的一颗恒星渺小到像一粒微尘。仅仅是在乔纳森•斯威夫特笔下被丢出去,被迫着去看看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作为一个手无寸铁的角色,见证勾心斗角政治无能,扮演着小丑,不断讨好着,然后发现到自己的渺小,发现到自己国度的无耻,直到找到一方净土,比起家更为神圣高尚土地。更多的时候,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弱小和无知,建立已久的价值体系可以在瞬间崩塌,原以为高尚的文化显得龌龊不堪。

  是要见过利立浦特宫廷官员升职是以一种过杆的方式确定,我们也许会反思那些个所谓的竞争是否也如游戏般让人唏嘘;是要见过一个国家每年探讨的都是公共利益,是考虑分配均等的梦幻原始制度,并且稳定存在,才会思考你和我之间的巨大差别究竟是被宣传了无数次的常识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是要见过一个国家那么狂热追求科学,忘了除了科学外的所有,才知道“尽管科学是一件极其有趣事情,但是在某种程度缺失了生命的意义,”尽显理性感性较量;是要见过永生的代价是偶尔只能摆个优美姿势或动一动某个手指,才会知道生老病死的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其特定的意义;是真正的和历史人物对话,才知道言论所带来的虚假,历史的痕迹被人类的狂妄修改,真相的渴求,真相的珍贵,以及真相所带来的残忍,都被掩埋。

  要如何去进陌生的城,见陌生的人,是不断地这样把自己丢出去见世面,在混杂着光鲜亮丽无耻虚伪泥潭里,找寻到自己的龌龊与不堪;进陌生的城,见陌生的人,刨除惊诧、怀疑、接受这一过程,最后抵达的是发掘出的陌生的自己,甚至是像格列佛一般,痛恨着自己粗犷躯体,愿意成为简单和平高尚的慧骃马,真的勇士,敢于直面陌生的自己。格列佛做到了,是塑造他的乔纳森•斯威夫特做到了。我们看到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当时统治集团腐败罪恶侵略战争殖民主义危害。他用着看似平庸的指桑骂槐的技术,讽刺了他所处的上层建筑,也许智慧也只能绽放在无处可藏的压迫思维撑开的那一丝缝隙中。

  而格列佛来到一个叫慧骃的国度,那里的道德规范、制度简单,有着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让格列佛徘徊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两类物种的区别的界限在那个国度显得格外清晰,但是将之套用在格列佛和他熟悉的英格兰之上却又显得特别模糊不清。“My heart is breaking.”格列佛将要离开慧骃国时,一个特写带过。归属感东西,大概也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家就是空间时间上都永远回不去的地方,而我认为那里却是格列佛所游历的最后一个地方,与慧骃的简单直白相比,家却是非曲折,险象环生。他不断地述说着他的经历,投来鄙视的眼光越多,那份对比就越强烈,遭到的迫害越重,那归家的感觉则显得越单薄。那念念不忘故土,其实在他航海的第一天便注定了家在其归来时成为另一个落脚地的命运。也给予格列佛最重也是最终的刺激——我到底是谁,我将要去向何方?

  有趣的是乔纳森•斯威夫特本人是否有精神分裂症也是18世纪哲学家政治家探讨由来已久的问题,悲伤而又忧郁,对着美好事物向往,两种矛盾的结合体,而他身患梅尼艾式病使其晕眩和耳鸣,为他精神问题的来源提供了可能,而到底有没有insane,爱因斯坦关于Insanity做出的解释是“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a different result,”虽然做为乔纳森病情的解释有点牵强附会,可对于不断地游历,去鼓励直面陌生的勇气,却是标新立异。在这个角度看来,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开创新思想的领袖

  难以避免的,许多游历在我们看来,显示的是这个世界是疯狂而不可控制的,俨然就是一个精神病人散布各方的大型精神病院。多谢格列佛的妻子最终那句“I believe in him”将格列佛带离了充满虚伪的审判,那一份理解坚定,闪耀着作者人性本恶中善良期盼肯定,让我们看到了理解和信任。而著名学术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则发现我们的大脑可能对于“异己者”(也就是我们游历中的那些陌生的角色)有着“先天”的排斥,我们只能运用有更多的理性、耐心努力沟通、理解和尊重?那么,那一系列的游记,那些如此繁多不同和奇异,怎么去面对和理解,还是也只能当一个开开心心游客走马观花般拍个照片,然后生活依然继续。

  进陌生的城,见陌生的人,或许你有了离开熟悉的勇气,却没有发现陌生的智慧。

  可能到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变成欧阳锋,不再想知道山的后边是什么了。

  ——格列佛游记1996年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