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桂花巷》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桂花巷》的观后感10篇

2018-09-25 02: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桂花巷》的观后感10篇

  《桂花巷》是一部由陈坤厚执导,陆小芬 / 庹宗华 / 周华健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桂花巷》观后感(一):宿命就是宿命

  最一开始,我是因为喜欢《桂花巷》的原声碟才会想到看这部电影。在搜到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陆小芬演的《客途秋恨》。这个女人并不美,甚至整个人透露出一种自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气质让很伤感,在《客途秋恨》里是这样在《桂花巷》里也是这样。那种感觉,会让你直观的生出一种叫宿命的苍凉感,她是女子,你也是女子,所以,我虽并不喜欢陆小芬也不喜欢《桂花巷》,但是却让我休戚与共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断掌顺娘》,第一次知道了“断掌”。据说,“断掌”的女人命不好,就比如说顺娘吧——虽然那是一部电视剧,但是要知道,生活真相往往残忍过顺娘的人生。在《桂花巷》中,高剔红也是断掌,人们说她克父、克夫、克子,她的一生果然如同风筝断了线,亲情福薄,爱情福薄,一切与情有关的,就如同过眼的云烟,看得见的时候就失去了,最后,躺在躺椅中的是一位寂寥度过一生的老妪。她让我想到了命运一个女人的命运,很努力的去争,但是人却强不过命,这就是宿命。

  在《客途秋恨》中她是失去故土漂泊无依的女子,在《桂花巷》她是无人倚傍的女子。不是她不够好,而是命运只是一出写好了词的唱本,演员是改不了戏的,即便强行出头,是悲剧喜剧,最终的结尾还是一样的。年纪很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后,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多争无益。宿命是一张摊开安静掌心,我们站立其中,脆弱暧昧

  《桂花巷》观后感(二):关于这片子引发的记忆

  找了很久才找到这片子,找到了也失去了再看一遍的兴趣,借着我隐约的记忆写一下我的所想吧。

  应该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九七九八年吧)家里买了一台vcd,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所以我家音响啦,彩电啦,vcd啦,都是村里的第一批。当然在偏远农村这在当时是非先进的啦,周围邻居特别是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都是每天租好碟片来我家看,搞得我家人满为患,我那平时不上课的话就坐在角落里跟着大家一起看电影,听着他们议论啦。当时正值香港的僵尸片、鬼片盛行,所以我经常有看电影看到不敢出屋的情况,也许这正是说明我从小就胆小吧。这种情形持续了有好长时间,当时经常家人没事就一起看一部电影,现在想想真是惬意

  这部片子就是当时买vcd的时候附赠的碟片,一共附赠了两部,还有一部也是台湾电影叫《娃娃》。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特别是那个年纪就喜欢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片子,妖鬼蛇神才是大家的最爱。偶尔看到这样的片子是很难得的,也会在我一年级的脑袋产生不明化学反应,没错,就是一种抑郁情绪

  从这片子里我第一次知道女人裹脚这件事,当时我妈妈还给我讲解这个事,因为我姥姥就裹过脚,我现在突然感觉我爸妈文艺气质才是与生俱来的,而我只学到了那么一点点。

  片子就是讲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从选择嫁人到丧夫再到孩子长大之后自己老了最后自己年轻时候的追求者曾经的穷小子衣锦还乡,可那是两人已是满头白发,令人唏嘘不已。

  你可能会说,这个女人选错了,可是一辈子就这一次,谁又知道自己是对的呢?

  时间过了这么多年,我由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成长为现在的一名硕士一年级的成人。现在网络发达,看电影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我常常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看完一部电影而陷入深思的时候想起一帮人围着电视看着碟片的情形。近些年我培养了看电影的爱好习惯,我总觉得这是我孤寂性格使然,现在想想可能是曾经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吧,哈哈。既然时间不等人,那就仔细品味现在吧。

  《桂花巷》观后感(三):桂花巷里的大女人

  高剔红女士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看电影《桂花巷》,我找到了当年看《一一》的那种感觉,就是从台湾文艺片所特有的平和清新之中体会生活的张力,整部片子慢慢悠悠,向观众娓娓道出高剔红的平凡的不停地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也使我忽然之间就爱上了高剔红这样的女人,纯属钦佩与崇敬的热爱

  高剔红从父亲因打渔沉船丧命之日起,就注定要一生与波澜为伴母亲逝世之后,寄居舅舅篱下,从此之后更是磨练了她隐忍的性格。对弟弟高剔江她是关怀备至,虽只年长两岁,却像母亲一样给他温暖;对亲人恩人舅舅一家她是孝敬有加;对邻里长者她是礼数周全;对心底的他——渔夫秦江海,她却从不表露心声,虽然秦江海的音容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撩动她少女心扉。有人说她是断掌,注定会克夫克子,她开始注意到命运可能在捉弄她,她的生活不会这样一直平静。果然,即使她努力工作,凭纤纤细手绣花养活家人,即使她强忍痛苦裹脚缠足,做传统的女人典范,命运的玩笑还是来了,大户家族辛家来提亲,这本是她脱离穷苦生活躲避命运的苦难雨点最好的机会,她却以弟弟尚年幼需要照料为由婉拒,其实秦江海的影子一直盘旋在她的心房,弟弟步父亲后尘死于海难,她便只有把秦江海深埋心底,渔夫?渔夫会有着怎样的命运呢?正如后来高剔红的舅母所说。假使当初一开始便答应辛家的提亲,说不定高剔江也不会死于非命。于是,她嫁入辛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看到这里,电影刚放了三分之一,眼见剔红过得如此甜蜜,我心中却有隐忧,影片朴实画面和“清淡”的配乐会给你这种感觉,人生就是一幕朴实清淡的戏码,会让我们来不及回味幸福的甜蜜滋味,就会转入另一个弯道长久曲折的路,还要继续走。高剔红后来丧夫,她艰辛的育子惠池、持家、包戏子、吸食鸦片、与男仆偷情,虽早有预料情节会曲折发展,但我还是不忍心在高剔红身上看到污点,我只能说演员陆小芬的表演真的没的说,她的举止、表情真的会抓住观众的心,她的出场是完美的,但是并不代表以后的路仍然完美,犯错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个女人在默默地对抗着命运,你不会因为这些错误而从心里瞧不起她,相反,你会产生一点点怜悯、一点点钦佩、一点点默许。她把儿子惠池教育成才,她把辛家这个大家庭操持的井井有条,她可以不再痴迷戏子,她可以戒大烟,她可以向儿子坦诚她有身孕,走过了弯路,她仍然是一个完美的女子。若干年后当她看到每年都会回桂花巷看望她高剔红的老宅的已成富商的秦江海时,也许心中仅仅会有一丝涟漪而已,其实命运就像天气,阴晴不定,有雨有雪,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躲雨,但是谁没有淋过雨呢?高剔红与命运抗争了八十年,秦江海又何尝不是呢?穷苦的生活不会一辈子,舒服的生活也只是一阵子一阵子。

  电影《桂花巷》拍于1986年,那一年,高剔红陆小芬30岁,秦江海任达华31岁,这是演员们刚刚褪去青涩面孔的年纪,所以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忍让的幸福与不幸的高剔红,看到了高大意气风发的没有渔夫气质的秦江海。导演陈坤厚,摄影出身,我看过他摄影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小城故事》,色彩风格确实比较独特,这部《桂花巷》传承了前两部佳片的风格,温和婉转,看到电影里的蓝天碧海深宅大院,你会感觉自己仿佛也走了进去。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珍藏

  《桂花巷》观后感(四):恩怨如烟皆当散,寂寞《桂花巷》

  很老的片子了,也是很早以前看过的。

  也算是,流金岁月了。

  ◎原著:萧丽紅

  ◎编剧:吴念真、丁亚民

  ◎导演:陈坤厚

  ◎演員:陆小芬、林秀玲、任达华、周华健、庾宗华、李志希

  第二十四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陈扬、吴念真)

  第三十三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陆小芬)

  相书上所言,断掌的女人,克双亲、克丈夫、克子孙,注定一声命运坎坷

  她生就一双巧手,偏偏却又是断掌。

  十二岁,父母双亡,棺木入土时,她与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喊,也再换不回双亲的慈祥容颜

  姐弟二人,蒙了舅舅一家的照顾艰苦度日。

  谁道人生苦匆匆,时光穿梭,她成了十六岁的清秀少女,一双描龙绣凤的巧手,一对精致秀气的三寸金莲。静时巧笑嫣然,动时弱柳扶风。就连豪富大户的老太太都对她赞不绝口,遣人来提亲。只是她决心拉扯弟弟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再来打算自己的终身大事。于是,终于放下了少女情怀

  无奈,命运弄人,老天无情,一场风暴中,相依为命的弟弟撒手人世。飞来横祸,她呆了,傻了,随后也清醒了。

  出海打渔,再怎样,也不能出人头地,还把一条命栓在了风浪尖上,她不要再过这样提心吊胆日子

  所以,她放弃了默默喜欢着她的渔夫阿海,埋葬了少女初动的春心,嫁入豪门为人妇。成了桂花巷中辛家的尊贵奶奶

  她并不贪心,一个无依无靠穷人家孤女,如今诚惶诚恐走进富贵人家,不料丈夫又是如此温柔体贴,两情缱绻一颦一笑间,都揉进了万般的柔情蜜意

  十月怀胎,生下一子,聪明伶俐,她原以为就这般相夫教子,平淡幸福过完一生。却不料上天只给了她几年的好时光,便不肯再将好运多多眷顾

  忽地一个晴天霹雳刺喇喇打下来,一场大雨的夜里,丈夫急病去世,年纪轻轻的她成了寡妇。真真是令人唏嘘感叹

  偌大的家业要打理,幼小的儿子要拉扯。长夜漫漫,情何以堪。

  寂寞和孤独是会让人发疯的,她赶走了长工阿柱,责令他永不能进辛家的大门,只因为他教小少爷惠池弄萧做曲,那声音,让她夜不能寐心意惶惶。

  她,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女人。

  她曾经眷恋戏班,沉迷于同那唱小生的女戏子聊天说笑,那戏子在台上的时候,活脱脱一个年轻俊俏的美男子,那时的她,是她的梦境

  她并不是无心计的,却也有糊涂的时候,只因了那一分幻境中的温柔,若这一切能永久,不曾有叠起的风波该多好。

  只是,世事常难随人愿

  贴身侍女新月一语点醒梦中人。她沉醉于戏梦人生之时,大伯却来悄悄蚕食她的家产,她心里又有恨亦有怨,恨大伯不放她们孤儿寡母在眼里,怨自己忘记现实命运惨淡。

  换了面孔,收起风流,她也可以言语间暗含机锋,一句一句将大伯的心思顶了回去。换了帐房重新打点家财,送儿子远渡重洋读书,一步一步,走得清晰又狠心。

  雨打风吹去,桂花飘香里,她成了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

  只有无人时,她才对新月哀哀道,这一辈子命不好,不知年幼儿子能否了解她的一番苦心。守着偌大一份家业,孤灯下的她,是这般的凄清寂寥。

  真真是,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

  那一日,老仆来报,大伯死了。她一身黑衣,前去哭丧,灵前长跪,哀哭痛嚎,其实心中却并不半点悲意。人生戏台上,不得已罢了,人情世故,她早不是懂得一星半点

  那一日,她在大伯家里学会了抽大烟,一并收了曾经伺候大伯的年轻男仆。他低眉顺眼,清清秀秀,一如他的名字春树

  她半躺烟榻上,与他头脸相近,一来二去,情愫暗生。

  其实,也许无情,只是有意,寂寞如她,却也敌不过爱欲的折磨

  一夜风流,她豁了出去,哪怕天塌了去,火烧了去。她也要做一次自己。

  只是,她是不能走错一步的。

  有了这一夜,他开始轻佻。以为抓住了她,他便可以招摇人上。

  有了这一夜,她开始后悔。若是纵容了他,她便再无宁日。

  于是,不知是他真的贪心偷窃还是她的借口,总之,她狠心赶了他走。这一刻,她有着前所未有绝情与冷硬。

  谁料造化弄人,一夕欢娱,珠胎暗结,她怀了他的孩子。她恨,却又无奈,一匝一匝的白布恶狠狠的缠在腰间,她不想要这个它呵。

  为难间,祸不单行,儿子从日本归来,她心里惶然不安,几乎乱了分寸

  使女新月对外称她戒烟胃不舒服,可儿子不再是毛头小子,他懂了母亲的难言心事

  这一日,他极温顺的对她说,带她去日本走一走。

  她满眼惊疑与感激。儿子是孝顺的。

  她在日本生下一女,随即被送了他人,异国他乡,从此永无相见之日。她躲在屏风背后,心如刀绞。

  回了桂花巷,新月也要嫁了人去,来迎娶的,赫然正是当年被她赶出辛家大门的阿柱。新月是有福气的,起码,有这么一个人,等了自己这么多年。

  她望着她登车离去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是灿烂悲凉

  十年一梦凄凉红颜弹指老。转眼间,她已白发苍苍

  儿子已经娶妻生子,忙碌于人前人后,她依然独自一人,守着空宅大院儿,寂寞如初。

  那一日,她不经意间,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江海。那不就是当年曾经痴心喜欢过她的渔夫阿海么。回头去,他西服革履,风度翩翩,只是,也已苍苍老矣.

  回想今昔彼昔,前尘往事历历在目。

  翻开手心,断掌纹赫然,原来,命运真的注定她,孤独一生。

  一如她的名字,剔红,果真是剔透红颜薄命,几番伤春暮,已是秋凉。

  《桂花巷》观后感(五):导演说

  由台湾著名导演陈坤厚拍摄的影片《桂花巷》,影片中的主人公高剔红,在台湾电影女性形象中很具独特性。她既不同于《我这样过了一生》中温顺、勤俭、宽容的治家能手桂美,又不同于《玉卿嫂》中对情人热烈如火、忠贞不贰的玉卿嫂;她精明强干,还有些毒辣,但也不失善良,是一个一辈子总在“情”(欲)与“理”(利)中抉择,最终又总是为了“理”(利)而割舍“情”(欲)的女人。

  影片主要是通过她与五个“男人”的故事,来表现她悲剧一生的。

  第一个男人——阿海。剔红成为依附舅舅生活的孤儿后,并不甘落于人后。影片屡屡出现破旧小屋中她强忍疼痛,用力裹足的场面。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她以后婚姻的选择做了铺垫。这时她生活中出现了第一个男人,渔村青年渔民阿海。影片采用含蓄的手段表现她与阿海的恋情:她弟弟阿江和阿海出现在门外,阿海看见院里的剔红停下脚。他故意大声和阿江说话,递给阿江甘蔗,阿江接过欲去,他又叫住阿江,又给阿江甘蔗,并大声嘱咐:“阿江,这可不是给你一个人吃的哦!”镜头里出现剔红抿嘴而笑的情景。正月舞龙,阿海舞着龙头带领一群壮小伙当街表演。高处观众里剔红充满爱意的笑脸,阿海看到剔红,舞得更加起劲。在满空飘飘扬扬的火星中阿海显得十分辉煌。在这时,剔红有着亮丽的爱情,还没走向分裂扭曲的人格。可是,她弟弟突然的死亡使她命运发生逆转。目睹两次惨剧(她爸爸和弟弟一样死在海中),“打鱼的七分险”,她断然割舍与阿海的恋情,答应了本已拒绝的辛家婚事。于是,在阿海舞龙的那条街上,出现了隆重的迎亲队伍,满天飘洒的彩纸花雨还是那样辉煌,但主角却是坐在花轿里盛装的她。电影以平行蒙太奇手段,表现阿海撒纸钱的场面。阿海驾着小舟,在茫茫的大海上,疯狂地撒着纸钱,他悲愤的声音穿过汹涌的大海:“阿江,拿去花吧,将来投胎到富贵人家。以后我有钱,我为你烧王船。”当影片最后,剔红成了老妇,回乡看庙会,果然看到当年的阿海,从日本衣锦荣归,实现他当年的誓言:烧王船。

  剔红站在庙门前,看着远处焚烧的王船,以及早已尽失当年风采,秃光了头发,同她一样满脸全是记录人世沧桑皱纹的阿海,她那混浊的眼里流露出的神情不知是喜是悲。这是命运的嘲弄,还是人生的荒诞?总之,她已是行将就木的老妇了。看来,这时的她已不必进行“情”(欲)与“理”(利)的抉择了,因为生命即将离她而去。

  第二个男人——辛瑞雨。表面上看,辛瑞雨是个风流倜傥的富家少爷,郎才女貌,夫妻恩爱,似乎这场婚姻没有什么冲突。但因为这场婚姻首先是以经济、地位等社会化因素而非个人情感为前提,即是在贫苦渔民与富家少爷之间的选择,便使这场婚姻披上悲剧色彩。

  《桂花巷》是这样表现剔红的新婚之夜:纱帐里,剔红那张扭动的脸,被强烈的红光映照着,使她仿佛是躺在祭台上。红色原本是象征着喜事,但在这里却有着悲剧意味。

  第三个“男人”——女戏子。女戏子被派作男人,似乎荒唐。但这个女戏子进入剔红生活中,实是扮演着为剔红释放情欲的角色,由此看来将她认作“男人”,又是合理的。

  剔红在丈夫去世后,妙龄守寡,寂寞、漫长的日子难抑春情浮动。影片这样表现剔红扭曲的人性:一个花好月圆之夜,她的贴身女仆秋月与恋人还有小少爷惠池在院里吹箫作乐,剔红在屋里床上睡着。柔情似水的箫乐和秋月他们阵阵欢笑声,一阵阵传来,惊醒了挣扎在梦里的剔红。她勃然大怒,立即解雇秋月的恋人,又请出“家法”痛打儿子。她指责秋月的恋人(男仆):“惠池守孝不到一年,你就引他吹箫作乐,将来他长大了,你还不带他去赌去嫖!”话虽说得堂而皇之,其实却是掩盖自己无法宣泄的情欲:她既要遵从“三从四德”,守寡一辈子,当个堂堂正正的辛家少奶奶,就要压抑自己的情欲,而自然就不敢听见这种撩人心弦的箫乐。直到瑞雨大伯告诉她,瑞雨小时候算过命,说过他活不过30岁,只管请戏班子唱戏,她才一释负罪之心:她始终认为是自己克死了丈夫。于是,辛家就请来戏班子,热热闹闹地唱大戏。戏台上,正在上演男欢女爱的戏目,剔红坐在看台上饶有兴味地看着,不时抿嘴而乐。值得注意的是,接她视线的蒙太奇镜头,一直停留在那位扮演男角的女戏子身上。这是暗示性极强的镜头。在旧年代,住在深宅大院的阔家太太奶奶们,饱食终日,寂寞无聊,她们无法像她们丈夫那样,随便玩女人逛妓院发泄情欲,便常常与一些女戏子来往密切。这些女戏子尽管是女身,但扮演着男角,便充当了太太奶奶们宣泄情欲的对象,这是中国传统的畸恋文化现象。这里剔红也是将情欲转移到女戏子身上。她果然将扮演男角的女戏子留了下来,于是她常常一个人坐在看台上欣赏那位女戏子唱戏了。影片还有这样一段戏:那个女戏子给她化妆,剔红那张脸变得十分妩媚性感,女戏子说:“少奶奶真好看,我要是男人啊,真想——”剔红假嗔道:“想什么?”“想贪!”女戏子轻轻地将剔红的手一捻。在这段戏里,女戏子被设想成男人,在蒙太奇剪接中,剔红则成了这个假男人眼光中的“被看”。

  然而,当剔红一听说在她耽于玩乐期间,儿子被大伯接走,而且家产亦有落入大伯手中之虞,她立即匆匆又果断地遣走女戏子,她要准备一场与大伯争夺儿子和家产的战斗。在“情”(欲)与“理”(利)的交战中,剔红又一次选择了后者。

  第四个男人——春树。剔红在大伯死后,接收了大伯的烟桌等烟具,还带回了侍候大伯抽烟的乖巧男仆春树。这使守寡后的她私生活中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男性。

  春树成为剔红的面首后,却不明白剔红那种为情所困的少奶奶,在“情”(欲)与“理”(利)中,她向来选择后者。他胆敢在别人面前流露他和少奶奶的特殊关系,他便很快成了牺牲品:被剔红栽赃而抓进了囚牢。可怜他被抓走时,还向剔红求救。剔红残忍地制止了这场由于情欲泛滥而差点累及她声名的性爱。然而这一次苟且也给她留下一个令她痛苦万状的孽种。

  第五个男人——惠池。惠池是剔红与瑞雨婚姻中唯一的儿子。所谓“夫死从子”,儿子在她今后的岁月中将起着靠山的作用。因此大伯乘她耽于与戏子玩乐之际,以家里唱戏怕吵读书为由,将惠池带离桂花巷,她自然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儿子是辛家的骨肉,而她是外姓人,“母以子贵”,她能在辛家坐稳少奶奶之位,全仗她有个姓辛的儿子,如果大伯夺走了儿子,她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她宁愿忍着骨肉分离的痛苦,却将年幼的儿子交给瑞雨的日本朋友带到日本,以绝大伯后患。十几年过去,儿子从日本回来,然而她却因偷情而大着肚子不敢面对儿子。可是儿子却极为同情和理解母亲。

  有的评论者认为,《桂花巷》“在形象剖析(特别是心理刻画比较单薄)的文化穿透力上有所不逮”。其实,《桂花巷》对剔红这样一个常常面临“情”(欲)与“理”(利)的抉择的女性,其心理刻画是十分成功的。然而结尾让儿子与母亲人伦融融的虚泛的理想色彩,却冲淡了影片应有的社会批判力,从而显得力度不足,震撼力削弱。

  当然,问题不在于儿子对母亲的态度,而是影片是以“认同”的形态来表现这一切的。即导演站在男权社会的道德观念的视点上,来表现一个女人由于情欲出轨而等待男人(她的儿子)审判其命运,以及这个代表正统文化的男人(她的儿子)对她的赦免与宽容。

  情欲,这个字眼在正统文化的词典里,与荒淫、下流、堕落是等同的。惠池带着剔红来到日本,生下孽种送人后,影片有这样一个情节:惠池带着母亲来到寺庙,他从井里舀出一瓢水,剔红用这水沐手,这象征着这个堕落女人接受了正统道德的净化。

  我们都生活在文明中,都是社会化了的人,我们一生中也常常像剔红那样面临“情”(欲)与“理”(利)的抉择;同样,我们也常会牺牲个人情感而迁就社会规范的,因为我们都是文化的产物。从这点来看,剔红这个形象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穿透力。

  《桂花巷》观后感(六):甲依当作梦一般

  甲依当作梦一般

  一、嘿,听我来唱那首歌

  第一次接触《桂花巷》这首歌是在04年,当时一听就着迷,并整天想着为此写点什么,经常酝酿,可就是一直动不了笔。我知道,歌里那种深遂的空间感是历经世事才有的沧桑,这让当年24岁的我很无力,那不是那个年纪所能了解和承受的。

  《桂花巷》是台湾闺秀文学家萧丽红的代表作之一,她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和《白水湖春梦》。《千江》一书大陆早有出版,在我的那个时代之前应该是比较流行的。《桂花巷》一直不曾有耳闻,知道它还是在听了歌以后。

  哦,原来这首歌是电影《桂花巷》里的曲子来着。我产生了看电影的想法……

  哦,原来这是一个叫萧丽红的作家写的书。我更加兴趣了……

  哦,原来就是那个传说中《千江》的作者。为此我找到了一直未曾阅读的《千江》和《白水湖春梦》。(我到现在都还没找到《桂花巷》,哪怕是电子版本……)

  电影《桂花巷》由陈坤厚导演、陈扬配乐。那首如诗一样的词是吴念真写的。吴念真,以前一直不知道,直到在为写本文的不经意的查询中我才发现电影《搭错车》、《一一》、《太平天国》、《杀夫》、《情定威尼斯》、《鲁冰花》、《阿呆》、《多桑》、《海峡两岸》还有侯孝贤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戏梦人生》、《恋恋风尘》以及张曼玉、陆小芬主演的《客途秋恨》中居然都有这个名字。原来……现在才知道多少次的不经意插身过,“原来那个人是他”。(我没敢查找这个的人资料,怕过度的惊吓。不过,应该不久,我会专门去发现哪个人,而且还会有篇东西是他……)

  编曲陈扬是个奇才,他以现代的手法处理古老的情感,正如他说的“从古典出发,永远带着现代色彩,却仍是古典情怀。”他用现代的乐效和技巧使用传统的乐器如古筝、琵琶、笛子,整个编曲又从单纯的动机发展,尽量单纯,去掉多余的乐器声音,呈现较为宽广的音色及视野,表现出特有的时间性、地方性和情绪。陈扬回忆说:“为了《桂花巷》,我到澎湖去住了三天,带着相机东照西照,骑着机车到处跑。那三天里,我感受到海风的味道,太阳、海、中午沙滩的炎热。回到录音室里,我突然发现那种炎热本身的可爱,那种它和身体结合的快感。写《桂花巷》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告诉别人,一个人在大自然中的那种无奈和渺小,剩下的……其实就是一首歌嘛!”

  电影由陆小芬主演,描写的是一个叫剔红的女子。电影和书我都没得机会看,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辛苦找到的资料是这样简介的:剔红的命运似乎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十二岁父母双亡,十六岁时相依为命的弟弟也葬身鱼腹。那年,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发誓遗忘曾挨过的贫穷、无依,以及秦江海——那个第一次闯入她心底的年轻渔夫。她凭着一双出了名的绣花巧手以及一对硬绑出来的三寸金莲入嫁富豪之家。命运并未改变。她二十三岁守寡,那年儿子才五岁。三十岁那年,她终于击败所有蛮横的亲长,成为一家之主,在自己的王国里坐拥一切。但是她没有击败自己心中蛰伏的爱欲和对命运的怨嗟,那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对方竟是贴身男仆,只因为他有一张和秦江海近似的脸孔,这是她第二次面临命运的挑战,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没有逃避,她强硬的面对,然后,她赢了。这个女人活了七十五岁,直到她死,她才知道这一生的孤单的命运似乎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

  这部1987年的电影我至今没能看。种种原因,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是不大方便上网的,不过已经拜托朋友了,当你看到这点文字的时候,如果且能相信我这个小孩的说的话还有几分可信,那我真的建议你不妨把《桂花巷》找来看看。

  据说陈盈洁、林姗、潘越云、孙建平、孙淑媚、信乐团都有唱过《桂花巷》。我最初听的是信乐团的那个版本(我听的那个版本好象没唱全三段词),那时候把歌放在手机上,天天听,很是一番陶醉啊。电影原声碟是后来又去找的,潘越云演唱。相比较,男声版声音沙哑低沉,如若在街坊高明的说书人向你嘶声道来一个女子的传奇故事,顿挫的音调间把你牵进那个故事。女声版则若是挣扎于人情敦厚、保守古老的社会里,在困厄的环境中追求生命尊严的女子“剔红”亲自唱来一般。你知道,她把故事唱活了。

  嘿,听我来唱这支《桂花巷》……

  二、花蕊卡歹嘛开一摆

  想我一生的运命,就像风筝打断线。

  台语很有意思,管“命运”叫“运命”。 “风筝断了线”被他们表述成“风筝打断线”,“开一次”叫作“开一摆”……

  这样把词颠倒起来唱,凭空添些许味道。仔细想来,十二分的有趣。在外漂泊常常遇见这种地方特色的语言,说话人从不觉得有何不妥,并每每感觉非如此不可,好事的异乡人听来则会为发现说不完道不尽的乐趣而高兴异彩。

  我迷恋“风筝打断线”的意境,也许是因为我常自比为风筝的原因(从孤独的《城市里放风筝》、想飞的《二十五岁的风筝》,到矫情香艳的 “杏花、少妇、纸风筝”。风筝不断的在博客里出现)。

  在我还小的时候有首关于风筝的歌,歌里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那个时候(现在也是)我的愿望是放风筝,在那个河边草地上放一次自己的风筝,不拘太高,不在乎要有多漂亮,只要放一个自己的风筝。可是,可是没人给我做风筝,也没人领我去那片草地对我说“走,放风筝去”。记的当年放学后我常绕道上河堤去看他们和家人一起放风筝,他们好神气,而我只有孤孤胆单一个人,也不会放风筝。那时候,我可以在河堤乱走好长的时间,不必急着回家,回去了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开小差,黑板看着看着就想着窗外天空那些有趣的事情去了,我喜欢给自己编故事,从出生到未来。

  在我的故事中,婴儿们未出生前都在天空和白云堆上玩耍并等待妈妈的召唤,“儿呀儿呀”母亲召唤,于是一干小天使们纷纷从天而下转世投胎。他们降临的方式各不相同,有骑麒麟的、有变莲花的、有的搭乘闪电、有的带红光而来……每个小孩都有一个故事,我出生的哪天正逢三月初三,漫天都是风筝,我唱着歌,顺着风筝搭成的梯子,从白云上,跳格子,跳、跳、跳,蹦下来。这就是我咯……

  其实,我有放过风筝。是在不久前,放飞的季节,一个人在河边草地上溜达碰见熟悉的人,他们鼓励,还把风筝借给我。我很笨的于是我拉着线、仰着头、使劲兜圈乱跑。风筝最终没起来,倒是我奔跑了一段高兴飞彩,要见要掉了就使劲跑使劲跑,然后等它,然后又跑……

  有个瘸子,五十多岁,不下雨的时候他就到河边放风筝。他放风筝的技术极高,即便坐在轮椅上也操作自如。他还做得极好看的风筝,几次熟悉了后,我管叫他师傅,要他教我做风筝。师傅叫了好多次,手艺却一直没得机会学,过去这么几年了做风筝需要的材料我一直没找得来……

  回想起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只是在静静的看风、看云,看着很远的地方……只记得一次河边人很多,一个三角翼纠缠上师傅的蜻蜓,一时解不开,“三角翼”急得乱转,眼看就要双双坠下,师傅拿了另一个煞是好看的风筝跟“三角翼”换来一对“纠缠”,然后一剪子剪断线。“送福”师傅说,“孩子大了就该飞在自己的天空……”。我用了很久才明白师傅的意思。

  后来用了很久我才知道,二个风筝缠在一起是代表他们想挣断线,想没有操控,想离家,想随风挣扎,想这山飘浪过彼山,那怕明知终将没有依靠,也许再难飞得更高,也许再难不需努力,也许很快就会“零落成尘”,“只存枝骨身已烂”。有好事的人会剪断线,让它们自己去飞,名曰“送福”。我想第一个取这个名字做这样优雅事的人,一定是只可怜的“风筝”,一生被人线绑,想挣也挣不掉……

  拜了师傅没多久,因为工作关系我去了远的地方,我依然喜欢看空看云看风吹。后来我回来,再没有遇见师傅,也没问了他的故事,他为什么那么喜欢放风筝,他为什么瘸了腿,他的天空是什么颜色……

  写到这里,我想我想到了什么。找出日记本,果然,04年04月20日,我生日的前一天,我是这样写的:

  走吧!牵挂的风筝

  承载太多的心

  太多的泪 只想

  有一天,断了线

  可以

  越飞 越高

  花蕊卡歹嘛开一摆。哪怕再差的花也要开一次,可是有的风筝却从来没自己飞一次。

  《桂花巷》的歌词是这样的:

  1、想我一生的运命 就像风筝打断线

  随风浮沉没依靠 这山飘浪过彼山

  一旦落土低头看 只存枝骨身已烂

  2、花蕊卡歹嘛开一摆 偏偏春风等不来

  只要根茎犹还在 不怕枝叶爱台风

  谁知花啊等人摘 已经霜降日落西

  3、风吹身躯桂花命 如果想起心就痛

  恩怨如烟皆当散 祸福当作天注定

  往事何必回头看 把他当作梦一般

  三、寻找于小鱼

  在梦想和稳定安逸的未来之间作出抉择。

  前不久,家族继续安排催促,对方是个用他们话来说是“很能持家”的女孩。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现在我还那么年轻可以追寻自己的时候,被要求必须趁现在把朋友的事情解决掉。用家族的安排,和那个他们很满意的女孩(有很强势的背景),用那么二年恋爱,然后结婚,很快有个小孩(族亲说:“这样好遂了母亲的心愿啊!”),这个时候我大慨也结束了现在的工作,回家给安排在一家公司上班,三四年小孩长大了,读这个幼儿园,小学安排在这里,中学是那个,然后大学,然后……

  多么美丽幸福的生活。我知道,然后,然后就这样了。

  我知道家族的安排会是我很稳定安逸的一生,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可是我不想多年后,当我回想起往事的时候,也就这样了。

  象他们设想我的后代一样,我人生的前二十年也是那样早早的就给铺好了,每一段都得按他们的设想行走,不准爬树,不准游泳,不准上山,不准吹口哨,不准有其他心思,放风筝?算了吧,多用点心在功课上。我想当年母亲也许就是那样,就那样匆匆和父亲,于是我的二十年被决定,而母亲每日辛苦,为她的儿子,为……为……就是没有一样为自己。有时我在想,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母亲还会那样选择吗?还会和父亲,还会有我吗?其实我真的就是想母亲做一回自己,不要挣了那么多的钱,却不知道给自己买身衣服做顿可口的饭菜。

  我的生我无法决定,我在想连我的死都无法自己决定。

  《桂花巷》中剔红没有逃避,最终她选择了强硬的面对。

  梦想和稳定安逸,这是《桂花巷》的主题,也是我想问你的,我想知道的答案。从没想过自己也会遇上这种很电影的东西好似也变成主角,电影的故事早就背得烂熟,要么就那么白了头偶尔回忆当年的错过然后日落西,要么等不到年少轻狂的结束就乱舞风华一番零落或成就。不管是那种故事当观众在电影屏幕前看来都那么美。对了,那部影片叫什么来着?是父辈的名字,还是你自己的?

  我的人生长片,我想用自己的名字。我的片子叫“于小鱼”。

  于小鱼?于小鱼是谁?

  我就是那个叫作于小鱼的。因为工作关系,我绝少使用网络,用这个网名也才三年多,可是真的就象是我自己。从那个时候我开始醒了,开始知道原来自己也会做很多事情,而且做得不比很多人差,不是他们从小说的我。你知道吗?在远离家人的地方,在这里有时我甚至是个传奇。其实没有什么,只是现在我活着,而很多人还没开始活,或者早就死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是余华的《活着》里的句子。那本书里被我抄在日记本上的还有那么一段: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确实遇到了许多像福贵那样的老人,他们穿得和福贵一样的衣裤,裤裆都快耷拉到膝盖了。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混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弹去身上的稻草。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在日记中我写:

  是么?多年后我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将十八岁以来的光阴够抛在一个并不是心愿的职业中,在很长的时间内甚至忘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还有梦。还好现在开始醒过来,开始重拾那个在别人听来很嗤之以鼻的简单梦。可是,可是我真的仅仅想做一个图书馆理员呀,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东西呀!这是我活着必须做的事情呀!

  感叹、无奈、悲观……

  《桂花巷》,每个人心中的桂花巷……

  2006.07.23初于崇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