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翼灵雀》的观后感10篇
《失翼灵雀》是一部由伊利·曼佐执导,鲁道夫·霍辛斯基 /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 / 瓦茨拉夫·内茨卡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翼灵雀》观后感(一):《失翼灵雀》
喜欢捷克人骨子里的诙谐幽默,当然还有大师带着生命力的电影语言。
每个镜头都可以写出东西,每个道具都充满涵义,每个人物都极为充沛;人性的光辉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最美好的。
最喜欢这样的电影:明明表现的是一个很恐怖的时期很严肃的主题,但却能平淡不用力,而如太极力道虽柔但至深。
历史上比较复杂的国家通常诞生比较好的电影,比如波兰、捷克与南斯拉夫。
善良迷茫而忧郁的典狱官,拍马屁的工人代表,漂亮的小妞等等,政治的大屎盆之下,覆盖着一群最可爱的人。
《失翼灵雀》观后感(三):失翼灵雀
捷克斯洛伐克回首48年捷共赢取胜利后的社会,在无产阶级翻身做主人之后,呈现的又是怎样一种专治的荒唐局面,大炼废铁的景象又历历在目,各种熟悉的理论高帽也同样在当年的捷克存在,在大量荒谬的对话及场景下大家仿佛是生活在另一世的虚假中,所谓真理不过只是面对现实的真话,唯一美好的爱情可能只能是唯一可以的依托。影片遭禁21年在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解体之后得到解禁,虽然只是展示了一部分似曾相识的荒诞专治,但几乎雷同的手段则是表达了极权统治下必然经过。
《失翼灵雀》观后感(四):我的真理在家中,我的真理坐在我大腿上。
《失翼灵雀》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含义。没有翅膀的灵雀如何飞翔;或者,雀是灵的,即便没有翅膀。我更倾向后者的理解。相信编导者也是。
作为曾经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捷克也经历过大炼钢铁的跃进时期。社会主义,在我的理解上,跟集体主义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曾是集体大过个人的时代,公社大过家庭,生产大过情爱,纪律大过自由。个人的幸福无法避免被牺牲。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人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这种脱离常轨的时刻,自由与爱情永远被讴歌。它们越遭遇危险,讴歌的声音越为响亮、有力、振奋。因为如此,我将永远热泪盈眶。
在为数不多的真理之中,永远有自由与爱情。
我的真理在家中,我的真理坐在我大腿上。
《失翼灵雀》观后感(五):让一切反动派融化消失掉吧
看到此片,和大多数人一样,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同时也暴露了资本家和反动势力丑恶嘴脸。
本片一开始就交待了背景,被打倒的资产阶级都要送到炼钢厂劳动以洗涤他们的出身。就是劳动改造嘛。党和人民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但这些反动势力却一意孤行。
就说那个哲学教授吧,在社会主义的洪流中拒绝撕毁腐朽的西方文学,那些糟粕那点经得上马列文学?
那个检察官居然认为被告人有辩护权。哈哈,专政的社会岂容你们这帮跳梁小丑辩护?
最可气的是这帮犯人不好好劳动,男的女的都整天思春。活该再判个十年八年。
但是这帮阶下囚傻逼之处还总谈什么人性之类,现在我们叫阶级,我们只有阶级之分。谁反对工人阶级,根红苗正的,谁就要永远的被踏在脚下,要被踏上一万脚。哈哈,下班回家给小妹妹洗澡去喽。
《失翼灵雀》观后感(六):荒诞派
没有想象中精彩,大概时代不同了。里面极多影射和嘲讽。在那个年代应该是超勇敢和重口味。在今天看,缺少更深的思索。我想柏林给奖应该是应景吧~~那阵子苏联解体了。
不过,对于我们,这片子严重有意义在于所谓的当代性。所有人都在讨论我们电影不接地气的问题。不是拍现代题材就叫接地气。故事发生在现代,可人都是生活在真空里,还是不接。只有带出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并且触碰到核心才叫接地气。
任何时代,任何题材都可以接可以接不上。科幻片一样可以接地气。所谓现在的“雷区”其实是“地气”。
感觉斯拉夫人都有一种天生的“狂欢”气质在。很多捷克、南斯拉夫导演都有。可以把一个悲剧拍的荒诞。有时候,这种气质很难模仿。
姜文说他喜欢库斯图里卡,其实他电影里真的有荒诞。不过我们的和他们不太一样。说不出的一种区别。这应该好好琢磨。
这片子其实可以算是荒诞派。从生活中来,而抽象化了。里面很多诗句不知道出处,影响理解。
《失翼灵雀》观后感(七):他们也曾“大炼钢铁”
影片中,最吸引本人目光的,就是漫地漫野的“破铜烂铁”,想当年,我们天朝也曾有如此一幅景像吧!人们也同样幻想着,它们最终会化身为坦克,巨轮,高楼大厦……,总而言之,一句话,代表着人类美好未来的一切事物。
导演对于当时时事的批评是含蓄的,克制的,其一是因为他当时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呢(就算如此,影片还是被禁了20年!)?
其二,是因为导演本来就有意的采用了这样的叙事方法,所谓“叙而不发”是也。但实话实说,个人实在不喜欢这样的叙事模式,太多的隐忍,让观众的感情没有发泄的出口。太多符号性的东西,使我观影的兴趣大减。
好电影,有时并不一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失翼灵雀》观后感(八):擦肩而过的碟片
影片开头在钢铁废墟前,摆上标语、盆栽点缀,让下放劳动改造的工人念生产口号,等着领导检阅工作成效,讽刺政治体制的说教性。另外一段讽刺镜头,老师带着一帮少先队员,(原来他们当时也系红领巾,唱得歌我们小时候也唱过),少先队员要帮劳动工人系红领巾,那个曾经的哲学教授就是不肯带,并对学生说人正在退化了。
哲学教授在影片最后的一段独白:我出生了,在火焰中爆发,我找到了自我。最后一个升降机降入井底的镜头意味深长。
当时曾看到过这张碟,由于看了一些文革题材的电影,所以对政治体系讨论的电影兴趣不是很大,后来还是没买。现在想想,有关文革的电影多半是后来带着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去拍的,而捷克新浪潮的这些电影更是具有时代的躁动与不安,带有强烈的讽刺与隐喻。
《失翼灵雀》观后感(九):一部揭露政治暴力的电影,一曲关于美好人类性灵的挽歌
这绝对是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全片只有90分钟,但是每时每刻渗透着对政治暴力的深刻剖析与嘲讽、对不朽人类尊严的强烈敬意以及对人类质朴情感的热烈赞美。
情节聚焦共产主义劳动营,靠几个小人物的命运主线串联起来,无论是接受改造的男女老少,还是娶了吉普赛人的狱卒,皆有生活的艰辛和苦难。把这些人放在具有讽刺意义的政治背景下,其喜怒哀乐就被注入了更多的历史意味,尽管如此,影片震撼之处依然在于将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情感置于电影多重意义的前景。
影片许多意象都相当值得玩味。例如,劳改营负责人对于给年轻人洗脸、洗澡的病态嗜好(大概意味着“洗脑”或“清洗”之意);负责人讨论政治犯的背景时,理发师与狱卒对话之“那就结婚”、“那就不结婚”看似偶然的插入(或许暗示政治上的狭隘、排外、党同伐异作风);劳改教授躲避参观小学生为其佩戴红领巾(政治不合作);劳改犯、狱卒一同在雨中围着仅有的一点火取暖(短暂回归到脱离政治背景的自然人);再到结尾处几位劳改犯不断下降至矿井深处,看到有光线的洞口随着深度增加不断缩小,老教授引用哲学家的话,声称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升入天堂。总之,影片处处可见导演对于主题的冷静驾驭,一切在从容不迫中流露,而非在激愤抗议中流俗。
影片遭禁不足为怪,反而与片中关于剥夺话语权的主题有所呼应。对于敏感庞大的政治题材,导演选择从单纯的个体入手,反而用简单表现了复杂,用平凡达到了震撼!真的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失翼灵雀》观后感(十):魔幻現實和社會主義簡直絕配
8/10
魔幻現實和社會主義簡直絕配,毫無違和感的可笑與可怕。 一群想逃離捷克被抓的女犯,個個都是水靈靈的美女,被判勞改,和另外一群“接受”改造的資本階級男工人,在同一個鋼鐵垃圾場裡“超英趕美”。
女犯們對白不多,主要是以天使面孔和樂觀精神,讓人心疼她們所受的折磨。對白以男工人們看似無厘頭的哲學和詩歌為主,句句都在敲打這“欣欣向上”的社會進步。 我印象最深的男工是支持被告也有辯解權的被革職的檢察官,每一個人做錯什麼事情,他馬上可以引經據典“宣判”你會被判刑幾年,如果不聽話,又會被加判多少——每次他話音剛落,秘密警察就會把“亂”說話的人帶走,只剩下他在工地上無奈無力的搖頭……
男工每晚最開心就是可以“看電影”——趴在牢房護欄上看女犯換衣服和睡前打鬧,一邊看一邊繼續討論哲學詩歌,最後在大喊一句“勝利就是狗屎”中掉進屎坑……
少先隊員來慰問工人,哲學家爬到垃圾堆頂,拒絕媚俗的致敬紅領巾。老師指著美麗凍人的女犯,教育孩子她們是受不住資本主義勾引,自甘墮落的代表——少先隊員那潔白的隊服和鮮艷的紅領巾,還有孩子們深信不疑的眼睛,讓人心疼得不能自已。
鋼鐵垃圾場的場景設定震撼,哲學、詩歌、愛情、友情、人情,在這髒兮兮的背景中無比美麗,而為了歡迎領導視察特地刷新的沿街白牆和隨走隨鋪的紅地毯,髒的讓人噁心!
幕終敢“亂”說話被判勞改的奶牛場主、新婚廚師小哥、哲學家在討論“真理在哪裡?”在通往煤礦底的電梯上,哲學家說:“哦,人們啊,我真快樂。我出生了,所有悲哀,所有憤怒,在火焰中爆發出來。我很高興,我找到了自我。”
只有荒唐的制度中受苦而不跪下的人,才有資格說出這句擲地有聲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