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赌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赌场》观后感10篇

2018-10-06 01: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赌场》观后感10篇

  《赌场》是一部由大卫·马梅执导,林赛·克洛斯 / 乔·曼特纳 / Mike Nussbaum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赌场》观后感(一):我曾看过香港翻拍版

  十几年前了,区电视台星期六晚上放的港片,梁家辉演赌徒,刘嘉玲演舞女,肯定是抄袭house of games,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对当时的我来说故事峰回路转实在震撼了,十几年来念念不忘,当然港版结局还算HE,二人双宿双飞,

  那天去淘碟,一看故事简介,我知道就是它了,但港版却再没见过,连名字都查不到

  《赌场》观后感(二):不敢恭维

  我看这部电影的动机比较奇怪,因为听说库布里克在《大开眼界》的编剧阶段提到这部电影,表示欣赏。编剧Frederic Rapheal回忆说:

  Kubrick told me that he admired David Mamet's House of Games. Was he hinting that I should adopt Mamet's anorexic allsiveness? That Kind of mannered dialogue and elaborate plotting determine and limit perfomance.

  库布里克乐意从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我猜)比如地下赌场的冷峻气氛,还有弥漫全片紧张感,把它们移植到《大开眼界》中。如果这样,库布里克是成功的,House of Games却仍然是一部我不敢恭维的电影。

  屡次在碟店里看到这个封面,屡次拿起想买,屡次发现David Mamet的名字,又屡次放下。他写过《导演功课》这本编剧教科书。我的偏见是,用固定框架指导怎样拍电影是不会拍电影的外在症状写作亦然。

  有一句话:好剧本容易拍坏,坏剧本很难拍好。这个剧本不坏,David Mamet却用亮度不纯的布光(除了赌场里)、业余水准剪辑、布列松式的古怪表演(当然你可以说是“极简主义”),写了另一本诠释坏电影的教材

  剧中骗局圈子兜得太大,可谓蹩脚。在它之前有the Sting,之后有the Grifters、九个皇后(或者好莱坞翻拍的the Criminal),那些才骗得干净利落才气

  《赌场》观后感(三):作为行为的电影

  David Mamet的House of Games是近期我所看过的少有的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我努力记忆中搜寻有关它的点点滴滴,因为片中的男女主角如此似曾相识,而电影到了一半我便猜中/回忆到了它的结尾,我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在儿时的录像时代碰巧看到过这部杰作

  不过,无论如何,儿时的我又怎能理解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呢?house of games使我回想起了Robert Bresson,虽然以一部美国惊悚片来回忆Bresson的确是种既不恰当也相当犬儒的作法,但是,言归正传,这首先是出于影片风格。冷色调处理,在明晦之中闪烁的面孔手势,以及极简主义式的导演风格(它并不强调蒙太奇和长镜头的任何一方,而是依照人物每一个细微眼神变化,手势动作安排每一个镜头的长度、剪接和推移等)都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了Bresson。

  更有甚者,house of games和bresson的伟大作品《小偷一样,把寻常人眼里非道德行径转化为一种精美绝伦人类艺术。试探、暗藏、阻挡、显露,行为成了本片无法取代的主角,在这里,我更愿说本片并不是一个有关女性的character study的电影,而是一部在阿甘本意义上“作为行为的电影”;在这里,我觉得再去探讨这个女性身份意义早已是落伍而毫无价值可言了,我们应该看到,在电影中,手-手臂-手指-指关节都已经超越主体控制/失控范畴,而自成一体,成为了打通虚构现实、艺术与现实之间鸿沟桥梁

  在这里,动作并不意味着要大动干戈,要向Bruce Willis那样驾着飞车去撞一架直升飞机,而是意味着充分利用每个细微动作的点滴变化,让每一个节奏、速率、光亮,乃至于电影的语法都以饱满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少既是多,多来自于少。

  个人觉得,再用佛洛伊德的理论去解析这部电影未免画蛇添足,因为本来David Mamet作为一个从作家转变为导演的才子对佛洛伊德就谙熟于心,本来此片就是对佛洛伊德各种理论的一种尝试性阐释,并且,需要强调的是,他的阐释可谓滴水不漏,比许多大学教授强多了。

  《赌场》观后感(四):坏蛋是怎么炼成的

  《赌场》这部影片其实有些另类,“千王之王”层出不穷仙人跳故事是很商业主流的,比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就常常出现同种题材的电影,可是《赌场》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却多了一些文艺片才有的因素,比如舒缓的节奏,比如冷静处理画面方式。当这两种原本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时候居然也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效果,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些很主流的仙人跳故事跟手段是混淆观众所用的幌子,《赌场》实在是一部讲述一个女人精神层面的电影。

  有个朋友说,无聊使人进步,我曾把它奉为真理,但我也相信,寂寞让人变态。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玛吉是个心理医生,还是畅销书的女作者,她的生活显得富裕舒适。但我朋友还说过凡是很认真地从事阳光底下很崇高职业人们多多少少是有点问题的,比如医生,比如老师。说这话那厮真是料事如鬼,影片中的冷静的玛吉之所以会中了骗子设下的仙人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想真正帮助那些来找她的病人

  她发觉自己的工作事实上对病人一点帮助都没有,病人们层出不穷的状况也对她的工作毫无价值。于是她开始变得苦闷迷茫,她向自己的老师倾诉时老师告诉她应该做些能让自己满足事情做一些让自己更快乐的事情,这时候前一天晚上她为了帮助一个有赌瘾的病人解决赌帐差点被一群骗子设局骗掉6000美元的赌场居然对她散发出无穷的诱惑。于是,她拒绝了老师邀她聚餐的想法只身一人夜探贼窝。

  玛吉对自己的冷静睿智有信心了,这让她忽略的自己的寂寞与焦虑。我甚至觉得每个人的身体都按藏着做坏人因子,只是缺乏适当时机引发它们罢了。那帮骗子与那个赌场于玛吉而言意味着与沉闷乏味截然不同新鲜刺激,渐渐地她从积极帮助有赌瘾病人的医生变成了一个对骗子设局骗人冷眼旁观的人,最后发展为直接参与骗局的骗子。当然,在以行骗为生的人们设下的骗局中,玛吉是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当为了骗子麦克的爱情而掏出80000美元的时候,她成了骗局中最彻底的失败者。明明自己被那帮人骗去卖了,还傻乎乎地帮着他们数钞票

  故事没有到此告一段落,玛吉很快知道自己中了圈套,并很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后来她很不甘心的也想设下一个仙人跳反骗不仅骗她钱财还骗她美色的麦克,很快就被他给识穿了。玛吉反骗麦克似乎不是为了钱,她只是很天真地想让麦克求她点什么。麦克一语就点中了玛吉的死穴,麦克他们虽然以骗人为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被他们骗过的人甚至得到了心理上的某些满足感,而玛吉不仅天天毫无帮助地哄骗那些病人,此刻还拿枪射伤了麦克。在麦克指出玛吉是个真正的混蛋表示永远不会还她任何东西的时候,玛吉含泪射杀了麦克。

  杀了人玛吉没有被绳之以法,她不仅原谅了自己杀人的举动还变本加厉地哄骗那些病人,最后她还沦为了一个小偷……以上所说玛吉的结局有些是电影明白告诉我们的,有些则是我的想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玛吉已经完全摆脱了之前的苦闷与迷茫,彻底变成坏蛋的她将比过去过得更加舒适,更加心安理得

  《赌场》观后感(五):二流游戏,谈何乐趣

  观看此片的动力来自两点,读过远流出版的马梅所著的《导演功课》和CC去年发行了此片的DVD。然而不幸地是看完之后的感受也有两点:马梅的编剧依然如之后的《铁面无私》一样平庸同时更加坚定了,CC出品的节目当中品质最差当属美国现代电影。考虑到这家以出品世界各国经典影片而享誉全球公司位于美国的事实,所以很不厚道地怀疑CC出版此类作品有扶贫赈灾的尽义务成分存在

  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先是被粉丝认出索要签名,交代她成功人士背景;而对女病人的诊治引发了她后续行为的动机:试图改变现状;无巧不成书,随后就医的男孩的强制性赌徒身份和他的负赌债的陈述,便为女主角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将动机付诸行动途径。马梅的开场设计几乎完全都是在情节服务的,它缺少对于主人公人物性格的更深入刻画。观众虽然知道了主人公是成功的心理医生,但却不是从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情节或者台词中去领会到的,而是由导演强行灌输的。

  随后女主角去了“赌场”,问题进一步凸显。如果之前当面对男孩突然拔枪时却表现镇定自若最终化解危机算是一种对女主角性格特质的成功刻画的话,那为什么当面对游戏屋的老千设的赌桌骗局时她却单纯的像是一个刚走向社会的女学生?当然观众可以理解为,行业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人对于社会复杂性差异认知也不同。但显然心理医生特定职业,使得这种借口说服力大大降低。而随后老千们向她演示信封骗术的段落,更是将这一人物的性格刻画上的矛盾之处发挥到了极致。拜托,就算此时观众不知道钱是如何被取走的,但也一定知道那信封里是空的。导演凭什么会认为,面对如此肤浅的小戏法,观众会和她女主角一样天真的大吃一惊

  银行取款时的赌术揭秘则是另一处马梅自以为是高明实际却是在贬低观众智商的的情节设计。梅西所客串的那个取款人为什么最终会不出所料的出钱相助?是因为导演借男主角之口说的“你释放信任,所以他回馈了这种信任”吗?虽然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类似的骗术。而且它们在特定环境下也确乎行之有效。但问题在于,这是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而不是社会纪实片。所以,编导的任务不是将二流骗子诈欺爱贪小便宜街道大妈的故事搬上银幕敷衍了事,而是要尽可能设计那些让具有最高智商和丰富观影经验的观众都难以猜透的情节。退一步说,即使编导无法使已然怀有强烈戒备心理的观众认同片中被骗角色愚蠢,也该让他们体会到你所设计的情节的新奇有趣——比如阿根廷电影《九个皇后》中,两个骗子假冒亲戚汽车抛锚,而从某楼大妈处骗钱的故事。

  当看到旅馆约会后几个人用捡皮箱的方式作套骗钱的情节时,着实吓了一跳:马梅不会真的照搬连中国法制教育节目中都算老掉牙的骗术吧?好在,他后面还是加入了二度曲折。不过在女人适时地”看到被骗之人浴室电话时,还是猜到了其中的蹊跷。而发展到她第二次替骗子掏钱免灾,真相便更是昭然若揭

  影片的失败之处也就在这里:观众几乎是和女主角看到完全一样的情节,但只有女主角还蒙在鼓里。而这种蒙在鼓里,与希区柯克电影有本质的不同。希式悬疑的产生是因为观众先了解到,而主人公自己却不知道。可这部电影不是女主角应该蒙在鼓里,而是导演刻意的让她蒙在鼓里。

  结尾前,男孩莫名其妙的上门告假,正赶上女主角出门销毁证物(马梅实在没招了,竟然想出这种破局情节)。于是她看到了某样眼熟的东西,突然恍然大悟……笔者当时就想,这么巧?此片最终该不会是个大卫·芬奇《游戏》的皆大欢喜套路吧?要是那样,倒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而值得期待了。可结果呢……唉。

  其实,对于此片讨论依然可以引申至本人热衷的“主题细节关系问题。尽管你可以说惊悚悬疑只是外衣,马梅试图通过女主人公的离奇经历黑色结局,要表现人类内心深沉的某种欲望通过诸如游戏屋的冒险被激发等主题思想,云云。但这些思想只需一张A4就可以阐述清楚呀!真正考验编导实力的正是那貌似不够重要的外衣的编织水平说道这里不免想起前些日子翻译的“英国人看新浪潮”的结束语:

  德加曾对马奈说,他有很多想法,但发现想要付诸笔端写成诗时却很难。而后者回应道:“德加,诗不是用想法写的,而是用词句。”

  只能说,本人不喜欢马梅在此片中所用的词句。很不喜欢

  《赌场》观后感(六):一部关于骗子的片子

  House of Games是一部老片,拍于八十年代,其分类惊险片(thriller). 这情节我不能多讲,因为一讲就不惊险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美女和骗子的故事。女主人公是个女心理学家。和香港《无间道》里的陈慧琳一样,一个心理学家的工作当中,偶然是会遇到一些犯罪分子的,这一点请加拿大的研究心理学的稻草心牢记。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家可以和犯罪分子打交道,但是不要太投入,甚至爱上犯罪分子,请某些人切记,切记!

  House of Games这部片子中的心理学家被一个骗子出身的客户骗入了迷局,从而被骗财骗色。这部骗子中的骗术与我经常听说过的那些骗术相比,简直是小儿科,比如在街上捡到装满钱的皮箱,赌场的设局陷害。但是骗子的原理都是相同的,骗子比心理学家还心理学家,他们能熟练利用人性的缺点,比如我们的贪婪和虚荣。可是这片子也让人看到,骗子也同样利用人性的优点,比如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我们都常说如今人的疑心太重。你脱离社会环境,让人突然一下丢掉疑心,同样也是不现实甚至有害的。起码我不会这样。我想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这都是需要的,并不说明我们人心不古,这是在帮助他们,因为很遗憾,我们并不活在一个路不拾遗的时代。事实上人心的败坏简直前所未有。英文中有个词语,叫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怀疑有怀疑的益处。对陌生事物,陌生人,首先有怀疑的心态这才是常态。信任是需要建立的。既然我们已经给怀疑翻案,那么你,或者你的孩子“碰巧”遇到陌生人,他们“碰巧”有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不妨擦亮眼睛。我以前在深圳,从一山里走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家伙,问邮局在不在我来的方向。我纳闷,里面都是山和湖,邮局应该往市内方向走才是。那人见我纳闷,便说“请假大哥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文物,能不能从邮局寄走...”我一下便知道是骗子了,于是指向山里说:对,邮局应该就在前面,我想文物应该可以寄的,你去吧。那人脸一沉,一言不发走到马路对面去了。我不贪什么意外横财,你这骗术何能得逞?

  贪婪是人永远的诅咒。钱财,名声,机会,都会成为我们的陷阱。钢墙万仞,无欲则刚。不要相信任何天上掉下来的钱财,声誉或者机会。影片妙就妙在这里。心理学家并非贪财,事实上她总是在慷慨解囊,却总在慷慨中上当受骗。可是她贪的是机会:她太希望得到她研究的材料,希望能近距离直击骗子的作案方式和骗子的人际交往。这种事业心,也成了她自己的陷阱。 既然这么说,我看以后“深入虎穴”,研究妓女、皮条客、毒贩这些事就免谈了。

  进一步去说,不要过多卷入你客户的生活。不管你是律师、心理医生还是湖南某大学的管理教授,都要把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生活分开,不要拎不清,趟那浑水。我敢肯定,你的生活已经够复杂的了。

  骗子有时候很擅长用激将法,比如说你穷,你不重要,你的工作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心理学家本来可以不出自己的办公室,不想骗子伪装成病人来激将一番:“你说这一通大道理有什么用?毫无用处。”这正说到了心理学家的痛处。心理学家左思右想,觉得正是这么回事:光在这里看病,不改变他人的生活,这又何用?可是当她跨出这一步的时候,骗子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为你已经伸头进入了他精心布下的大网。

  这些这是我看片时的一些想法。这部影片终究不是防骗指南,也不是一部关于人性险恶的橱窗展览,而是一个惊险。心理学家以为她是在近距离研究一个骗子和他的骗术,哪里知道骗子在带她真真假假去行骗的时候,这是个局中局,骗中骗。真正要骗的是这位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家本人,而且骗子最后果然得逞。最后的心理学家居然要用暴力手段自行了断,这从头到尾都是嘲讽,还有什么比一个心理学家要用手枪来对付骗子更为可笑的事呢?

  影片中心理学家居然一度爱上了骗子,被骗色。可是我发现,一部主要描写骗财骗色的片子,居然没有什么赤膊战斗的床戏,前面后面都齐全,就是没有“骗色”的床戏。一看相关介绍,发现心理学家原来是导演老婆。可见导演也是骗子,能忽悠其他演员,骗财骗色,自己并不上当!

  《赌场》观后感(七):《House of Games》——导演功课教学片

  《House of Games》,一部高评价的Neo Noir作品,是我一直以来最想看的CC出品的电影之一。《导演功课》,大卫·马梅论导演技巧的小书,可能是电影馆系列里最容易读的一本了。书曾经看过,今天又如愿看了电影,感觉以《导演功课》来解读《House of Games》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先说下对电影的感受:很好看,蛮精彩,但是不够出色。

  《导演功课》这书,说它容易读并不完全是赞赏它,因为它的内容远不足以指导一个导演拍摄影片。实际上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并不是它提供了一些导演技巧,而是能够让一些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导演在一部影片的制作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换句话说,它教给我们如何从电影中发现导演做的功课,同时意识到电影是有自己的语言的。正因为如此,导演——而不是创造情节的编剧——才是拍摄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

  在我印象中,《导演功课》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要尽量用镜头语言,用画面而不是对白来叙述你想表达的内容。这点我很赞同,镜头语言是足够强大的,无论叙事性的还是哲学性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画面来完美体现,很多情况下不需要“把话挑明”,拍出来的东西比说出来的更有魅力。因此,做导演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份表现力,像组织合适的字眼一样组织画面,使得电影更为生动。在好莱坞拍商业片混日子的导演们真应该好好理解下这条法则,要尊重观众的智商不是,别总按既定的模式拼凑电影,多少也做点导演功课在影片里。

  这本书里我最为赞成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有限度的依赖演员的表演,尽管演员是电影本身的直接展现者,但毕竟导演才是主宰。书中列举了亨弗莱·鲍嘉在卡萨布兰卡中的一个例子,一个极富表现力的表演在实际拍摄时演员其实并不清楚他要表现的是什么。这说明真正好的导演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演员的表演,能够合理的利用演员演出的成果。实际上,明星表演用力过猛,导致过火的演技远超出了影片所需要的表现力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便是导演的失职了。可惜的是,这种过火的演出却往往又被认为是出色演技的体现,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如果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总体没什么意思,只是某某的表演太出色了”,这时就需要好好想一想,实际情况是不是由于导演任演员恣意表演导致权重失衡而毁了这部影片呢。

  关于书就记得这么多,虽然我说很赞成其中的观点,但还是得承认书里所谓的法则适用范围其实非常有限,更适合由影迷而不是导演来学习。毕竟对于真正优秀的导演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导演功课,哪是一本小册子说得完的呢。

  看过 《导演功课》后再看《House of Games》,大卫·马梅的导演手法就显得很明显了。可惜不幸的是,我们也似乎掌握了大卫·马梅的全部秘密。

  全片一直坚持多用镜头语言的准则,把叙事的任务尽量交给了摄像机。这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非常直接的表现了出来。镜头从对准的水泥台开始慢慢移动,先对准了一个男人,然后男人走离中心,后面一个女人走入画面中心,但马上镜头再度偏移,侧面一个红衣女子出现,手拿一本书,标题DRIVEN清晰可见,随即她翻向书背,女主角的形象第一次出现。然后画面切向上一个镜头中真正的核心,在画面远端买东西的女主角。红衣女子追上去请求签名,几句谈话表露的女主角的身份。pdvd_001.JPG

  这个开场富有悬念(谁是真正的主角?),表现流畅,信息量丰富但清晰直接,颇有些希区柯克的风范。整组镜头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引出主人公并作简要背景介绍,表现得很有技巧性。全片也一直尝试采用技巧性的叙述手段,使得影片风格干练,看上去很有韵味,尤其是人物心理的描述颇为精彩。影片中的对白少有叙述性的,有很多侧面表现人物性格的对白,这些对白通过建立人物的行为模式内在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都是我觉得影片中最好看的地方。

  关于控制演员表演的准则,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影片中演员的表演都是非常收敛的,很简单,但是很有效。比如片尾女主角很有深意的一个微笑,标志着经历了整个事件后她心理的变化,严重些说可以是标志着她人性的蜕变。这个微笑的深意是建立在整部影片的基础上的,细节上最有表现力的是打火机,演员只需做恰当的有气质的微笑,而不需要担负起表现这个“深意”的表演重任。这种对表演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类似这样的表演是值得欣赏的漂亮演技。

  在整体的情节架构上,可以看出编剧出身的大卫·马梅下了很大的功夫,骗局套骗局。大骗局带来剧情发展上的悬念,小骗局提供值得欣赏的骗术,使剧情在整体和局部上都比较吸引人。至于骗术太老套的问题……我只能说,骗倒观众真的是不容易,为了使观赏更有乐趣,还是要一定程度上跟着导演的思路走,而不是抱着挑毛病的心态去看。而从大卫·马梅作为编剧而写了本《导演功课》可以看出,马梅的编剧更注重局部,他写的是有镜头表现力的剧本,因此整体情节上有瑕疵也就不难理解了。

  情节上的瑕疵还算是小问题,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却抓不住中心所在,这就是大问题了。尽管实践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把影片拍得有声有色,但是整体来看大卫· 马梅只能算一个手艺不错的电影人,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导演。他过于沉迷于局部和表现手法,而忽略了影片整体应该给人怎样的感受。全片看完后感觉比较漠然,缺乏回味,若不是注意到了细节的看点观赏性将大打折扣。

  总之,大卫·马梅拍了一部和他的《导演功课》配套的教学电影。看看书,再看看片,可以改进些观影的方法,也算是不错。

  《赌场》观后感(八):所谓人生,要向玛丽同志学习!

  看封皮介绍,1987年的片子,说是一女博士,对人类行为很有研究,并写了一本畅销书,她的一个赌徒病人表示自己生命危机,除非她能归换赌场的一笔赌债,她独自前往赌场会见债权人求情,不料这个债权人(姑且叫迈克)要求她帮她进行一场赌金甚高的扑克赌局,自此她卷入了一场令她身不由主的老千阴谋之中而无法自拔――――

  看完了,很喜欢,笑,慢慢说给你听。

  女主人公(这里我们叫她玛丽),在影片前部分是个,怎么说,高知分子吧,木木的(当然这是表面),但是给人感觉还是那种木木的,职业套装,没有闲暇时间,不断的疏导病人,整理工作,准备写书等等,没有什么放松的东西,但是她习惯了,不以为意,和我生活中一朋友很像(轻笑),某天一病人治疗过程中发彪,说自己想死云云,并掏出一把手枪,形势危急啊,谁也不想自己的工作场所出现自杀者,况且玛丽心肠很好,马上说他如果放下枪,她负责解决他的困境。(上钩了,自愿上钩,骗局中这点尤其重要)

  OK,好吧,枪是放下了,这哥们说欠了赌场1万多美金,不还就要被打死,还用那种嘲讽的口气“你凭什么说一定能帮我解决问题?”(后来我想想,这也是精妙的一步,不是苦苦哀求,是种欲擒故纵,激将),玛丽主动上门了,独自去赌场了解或者希望能解决问题(一个人怀着拯救他人的心劲,往往会进入平常自己决不会涉及的领域,可以啊,不行就退回来呗,只是,有些地域,退的回来么?还有,玛丽也是自恃甚高,这也是一大原因)

  见到迈克了,迈克开始一顿恐吓,玛丽轻易的解开(充分满足玛丽控制局势之感),迈克拿出借条,是800美元,不是原来说得一万多(这也是行骗的一个步骤,先是大张其口,后来给个峰回路转的机会,会让你甘心奉上,这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玛丽的戒心增强她解决问题的勇气)

  这时迈克向她提了个不可抗拒的建议,欠债可以一笔勾销,借条立刻给了玛丽,只是让玛丽配合她作件事,迈克目前在赌牌,只是对手很厉害,迈克发现他耍诈的时候摸一下戒指,只是对手很警觉,如果迈克注意的话,他就不流露这个动作,只要玛丽作为她的女朋友进去,关键时刻迈克去厕所,玛丽看一下那个人是否有摸戒指这个动作,告诉迈克就行(行骗者委托你的事情要看起来很简单,否则一般人都会吓跑,同时要有刺激性,让你有一起坐庄的感觉,会很吸引你加入)

  一切照预想的作,结果玛丽看到了那个摸戒指的动作,迈克反复向她确认,这时对手加大赌注,迈克没有那么多钱回应,为难准备放弃,玛丽的好胜劲被激起了,承诺她愿意承担这6000美元的赌注,嗯,入扣,结果迈克的牌输了,对手套枪叫嚷着要钱,迈克垂头丧气,玛丽马上签署了支票,在要给未给之际,玛丽的高智商帮助了她,她发现对手放在桌上的枪口滴水(水枪),意识到受骗,收回支票,揭露骗局,那些人悻悻然离去,迈克坦然向玛丽承认骗局(这段非常有技术含量,一个彬彬有礼的骗子被揭露后没有恼羞成怒,承认自己的失败,向对方致歉,准备离开,在充分满足玛丽成功欲的情况下激起玛丽的好奇心,此时心理上的防线几近瓦解,对一个被你识破的人还有什么可防范的呢? 精妙)

  经过一番讨论,迈克决定带着玛丽为她的新书经历一些行骗的素材,迈克先带玛丽经历了2个骗局,小且精妙,有技术含量,笑,篇幅原因不累述,玛丽此刻以一个旁观者角度,经历感受(这里我说一下,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没有,每个人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只是他们表现的机会不同,玛丽看似是研究,旁观,实际上已经参与进来了,这个时候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只能说可笑)

  迈克带玛丽进入了世界的另一个层面,是她平常在工作生活中看不到的,俩人偷入宾馆,做爱偷欢(两个启示,1.张爱玲大姐说过,通过占领女人的YD来占领她的心,古今中外,屡试不爽。2.很多人对自己喜欢的异性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入,终日愁苦,傻!不谙法门而已,一个明显承认自己是骗子的人,一个在日常社会地位高的女人,他俩成了,为什么?很值得探究,以后有时间和机会另辟文章进一步阐述,笑)

  两人出了酒店,迈克无意中问几点了,知道后才想起有件大事要办,对面街上他的同伙出现了,迈克告诉玛丽,他们要做个大买卖,让玛丽回避一下,玛丽坚持加入观看,迈克对她进行了一些叮嘱(注意哦,是玛丽自己要求加入的,这样她的戒心又有多少?)

  骗局呢,老套路,拣到钱了,几人平分,具体过程不细评,有志日后作骗局的人可详细观影,关键是在后面,他们要诈骗的人竟然是个警察,当然这是玛丽无意中发觉得(她主动参与,她发现情况不对,都是“她”发现,这一条件非常重要),玛丽想到骗局揭露自己的身分地位等等,首先想离开,这时那个钓鱼的警察不干了,一番近身争斗,玛丽误把警察打死了,几人驾车逃跑,最后发现,行骗装钱的箱子遗漏了,箱子里都是真钱,8万美子,钱是向黑帮借的,这钱要是还不上,这几个骗子都要死,看着迈克的发疯欲狂,玛丽站出来了,自己取了8万块添窟窿,大家各自散去。(玛丽打死了警察,这么大的罪还不值得她出钱摆平这件事么?分分紧扣,一气呵成,精彩)

  玛丽回到家里,毁掉了所有相关的证据资料,有些事让她觉得有点不对头,重返赌场,发现,那个警察和迈克和一众人等正在分她的钱,桌上还放着她的书(对她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嗯,被骗的耻辱,对自己智商的侮辱,我想结局也就这样了,要么她出现大哭要回自己的钱,要么她离开,选择性的忘掉。

  O.

  迈克拿着分得钱去机场,玛丽也出现了,装作惊恐万状,说自己把银行里的钱都取出来了,笑,彼此斗智斗勇的一段,玛丽被看穿了,迈克毫不以为意,甩手离开,玛丽掏出手枪,要迈克向她道歉,迈克打赌她不敢开枪,一个她会接受坐牢的命运么?二她要对人家说自己被骗子骗得过程么?(迈克事先充分研究了玛丽,攻心为上,厉害)

  玛丽开枪了,打腿,坚持要迈克向她道歉(此刻我想玛丽感受的侮辱太大了,简直不能接受自己被骗),迈克好大男人哦,坚持不道歉,并嘲讽加辱骂,被玛丽乱枪射死,玛丽擦干净枪,离开。(也多亏前一段经历的骗局,已经能应付紧急场面了)

  再然后,出现在镜头前的玛丽变了,旅游回来,新书也写完,花裙,可以享受美食,休闲了,一个常鼓励她适当休息的人对她的变化很惊讶,玛丽回答“您不是和我说过,当你做了不可原谅的事时,你一定要原谅自己,我就是做了不可原谅的事,现在我没事了。”

  结尾尤其有意思,在餐厅里,玛丽看到了临桌女人的打火机很漂亮,找了个机会,偷了下来,用火机点烟,嘘了一口,沉思微笑。

  看到这里我也笑了,我觉得玛丽活自由了,见光的世界固然好,但其规矩多,刻板,黑暗的世界虽摆不得明面,但满足自己的欲望,玛丽现在可以自由行走在这两个世界当中,

  惬意!

  所谓人生,要向玛丽同志学习!

  (低头轻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赌场》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