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中海》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地中海》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6 01:4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中海》经典观后感10篇

  《地中海》是一部由加布里埃莱·萨尔瓦托雷斯执导,万娜·芭巴 / 克劳迪奥·比加利 / 朱塞佩·塞德纳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观后感(一):另一个角度的战争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战争,比如后来类似的《欢迎来到东莫村》比如《圣诞快乐》比如《无人地带》,前2者更象一些,涉及到和平民之间的融合,后两者仍旧是对立面之间的在特殊时刻特殊状况之下的对接

  喜欢这部片子的更多来自于其浓烈的意式人文气息,很一千零一夜的随性自然,另外很多不经意对白,亦轻巧随心。

  只是结尾处的蛇足,实在欠缺风度

  《地中海》观后感(二):再见地中海

  地中海,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败了老谋子不可一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岛屿海水男人女人兄弟足球,骡子,迷药,桃源,自由民主,反战,这应该是一部人见人爱的片子。

  原本在scan的时候对这部片子的印象不好,很俗很糙的样子,但这种好不容易down下来的还是舍不得直接delete,今天就硬着头皮看了。十分钟以后,就不自主地被吸引住了。影片讲述了一队意大利士兵在战时阴差阳错来到了一个没有男人的小岛,在那里快活生活了三年,躲避了战乱故事

  这是一部乐天的电影,看不到任何的野心,却拿了大奖,只能用那句老话解释——无欲则刚。

  很庆幸在适当的时候看了这样一部舒服的电影。在这个长达三个月的假期里,我尽情的享受自己的地中海。人们都享受在乐园中的欢愉,但终究不能终老其中,怎样走出来才显得更加重要。这部电影在这个方面讨论的还是挺深刻的,这也是它之所以成功原因。假期就要结束了,我也即将告别自己的地中海,影片坚定了我重新扛起枪的信心勇气

  三个月过后,学校的一切百废待兴。罗如梭,也给我一颗橄榄,我们回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地中海》观后感(三):昨日之岛

  《昨日之岛》是我看过的另外一部意大利电影,我想说的是《地中海》这片子。也不是写影评,就是说一说。

  1942年,墨索里尼政府派了8个兵士前往希腊的某个小岛驻守。这8个人中,只有中士是职业军人最高长官上尉是个被迫入伍的教师,余下的是:羞涩忠诚的勤务兵,罗嗦的发报员,热爱驴子的乡巴老,随时想开小差回家的光头老,以及一对来自山区害怕大海的兄弟。

  总之,是一群乌合之众。小岛上的居民以为德军来了都跑了,让这8人度过了胆战心惊的几天。比如紧张过度打死了乡巴老的驴子,伤心的乡巴老把发报机给摔了(这也导致了此后三年他们不得不停留在这个岛上)。

  岛上居民回来了。上尉去帮神甫画壁画。小岛上唯一的妓女找上门来,中士带领除兄弟两人外的5个人去光顾。勤务兵排在最后一个,轮到他时,她已经在床上睡着了。勤务兵帮她理好衣服有意思,有中国人的意思了。

  后来,勤务兵爱上了这个妓女。他开枪打伤了“轮到”的发报员,然后两个人结婚了。

  上尉去帮神甫画的壁画,人物头像全是他的手下,哈哈哈。

  一个非常帅的土耳其人来到小岛,给大家抽鸦片,然后偷走了所有的枪和值钱东西

  接下来,他们就在这个被自己的国家遗忘的小岛上生活,上尉继续画画,中士领着一帮人踢足球,乡巴老认识一个女人,兄弟两人也结识了牧羊女。直到有一天,一架飞机降落在小岛上,他们才知道墨索里尼倒台了。不久,来了英国人,接走了这些人。勤务兵留了下来。

  发报员和中士抬着一大堆东西走出来。

  发报员说:中士,我爱您。

  中士:…………………………????

  让人狂笑。

  值得推荐的是:音乐对话。非常好。

  最近除了看小津的片子就是看这部最好看了。看完了《浮草》,这是我看过的小津最紧凑叙事的一部电影。不过我最喜欢《彼岸花》,里面有强烈世俗可惜最后二十分钟放不出来,只好去退了。

  《地中海》观后感(四):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不爱国------《地中海》

  当安东尼奥从那个油乎乎木桶探出脑袋来,对来寻找他的同伴说“我不回去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也不需要它”,我不由得笑了。当他的同伴以国家机器口吻说,“意大利在战后需要重建,那里有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我笑晕了。

  一个战争电影可以拍得像《战争启示录》那般气势雄伟空前绝后,可以像《拯救大兵瑞恩》那般好莱坞及帅哥攻势,也可以像《美丽人生》那般温情脉脉,哭笑交织,当然也可以象意大利人的的《地中海》那般轻松可人

  一队意大利士兵,在二战期间来到(占领)天堂般的希腊小岛,结果失去通讯交通工具的他们,茫然在岛上度过3年,全不知道意大利投降战争结束这般事情。这中间,他们拿枪拿炮的入侵行为溶化在当地人普通生活中。此间乐,不思蜀,所以当英国士兵来押他们回国的时候,已经爱上本地姑娘的安东尼奥躲了起来,再也不愿意离开

  你或许可以从中延伸出许多具有社会意义考量,例如反战,反对国家机器冠冕堂皇宣传,宣扬人性表达热爱生活民族平等台词叫: one face , one race),不分阶级(安东尼奥爱上的是个世代为妓的女子)等等。

  但是这个电影的好处就在于它整体的轻松愉快,从刚上岛被一群鸡吓得乱开枪(他们自我调侃道,我们被一群希腊鸡入侵了),到被土耳其人骗去枪支,整部电影可以在“欣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周末放松一下”的双重YY中愉快渡过。

  但不知是否是意大利人的天性,整个片子结构有些散,有些地方也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跟两个卫兵一起上床最后还怀孕的牧羊女),有些地方铺衬却过于直白(比如跟妓女相爱的安东尼奥),这种爱情叙述方式少有强人所难味道,像语文老师硬要默写八荣八耻的段子

  整部片子的结尾有点多余,我觉得到大家上船离开,嘎然而止就很好了。偏偏加了个蛇尾巴,多年后中尉重新回到小岛,安东尼奥的爱人虽然已经去世,以她名字命名的餐馆却还热闹。这个尾巴也有点咯吱别人的意思,明明开始在调侃国家宣传机器,结果最后自己不免重申“意义”两个字,遗憾啊。

  此片结尾有个字幕叫“献给所有正在逃避的人”。我看改称,“献给所有不被所谓爱国主义误导的爱国人士”也挺合适

  《地中海》观后感(五):意大利版的《桃花源记》

  一出很棒的喜剧,轻松雅致,大家看的时候,常常爆出笑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部并不知名的意大利电影。

  二战期间,八个意大利士兵,外加一头有名字的骡子,被派到希腊莫名小岛,小岛就在蓝蓝的爱琴海中。

  起先,一群人战战兢兢,杯弓蛇影,在看不到一个鬼影子的小岛上被一只鸡搞得乱叫乱跳,一团混乱中还害死了那个有名字的骡子。

  无所事事的几个人不小心搞坏了唯一跟外界保持联系收音机,有人开始画素描,有人开始背诵古希腊的诗歌夕阳下,爱琴海变成金灿灿的,歪戴钢盔的大兵剪影,颇有些寂寥落寞

  突然出现的铃铛声原来出自一个希腊美女的脚上,言语不通的大兵高呼“我们是朋友,希腊人,意大利人,一个是脸,一个是祖宗。”

  接着,牧师出现了,村民出现了,孩子们出现了,大兵们开始放下枪,大家聊天,跳舞,喝酒,踢球,一切似乎很自然,并没有想象中出现的对峙或者屠杀或者蹂躏之类的限制镜头

  意大利兵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当地的舞蹈,看起来就想蒙古人一样跳去跳去,大家相处的很好。再后来,妓女也出现了,当然,大兵们细致安排日程表,大家都要按规矩办。直到后来那个看起来小心翼翼的家伙终于说出他爱那个妓女的时候,我小小的感动了一下,虽然之前早已经想到了类似的安排。

  他们的枪被土耳其人骗走了,他们索性脱下了军装,过起了当地人的生活。穿着阔腿裤,白衬衫,小马夹,跳舞,踢球,从高高的悬崖跳到爱琴海里游泳。

  画素描的中尉答应了神父,在教堂修复被德国人毁掉的壁画。他把八个兄弟都画在了上面,加了神的光环的他们看起来很圣洁。两个人结婚了,在这个教堂里,那个小兵说,“我不回去了,我的祖国并不需要我,我不要回去,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很不愿意他们被接回去,尽管他们中的一个人一直试图用各种办法想回到意大利去。他们在这个希腊小岛过的这么开心,为什么要回去呢,那来得那么多的责任使命,过的开心不就好了吗?

  一直记得那幅画面,一样的夕阳下,一样的剪影效果,却是希腊美女和大兵一起跳舞,配着特有班卓琴的曲儿,美的一塌糊涂

  片尾说,“献给所有正在漂泊的人儿”,……,所以献给自己,在冷冷的深秋。

  《地中海》观后感(六):世外桃源地中海

  总有一天,像这样地逃离世间,也许是保持活力和持续梦想的唯一方法

  前方战事正酣,九人小分队被派到偏僻的爱琴海岛进行守卫工作。唯一的无线电收发器坏了,他们彻底与世隔绝

  队长发挥特长,应神父所请,为岛上的教堂修复壁画。身为中士的洛鲁索似乎仍怀念着杀敌的快感浑身荷尔蒙,只有借踢足球来发泄发泄。

  山里长大的兄弟俩:利贝罗和费利切被派到山上站哨,却认识了脚带银铃的牧羊女,三人一起谈起了纯美的恋爱,没有嫉妒,没有角力,映着落日余晖,他们在山头起舞,真如伊甸般美好

  传令兵法利纳是个多情小伙子,从看到法西丽莎的第一眼起,就爱上了她。为了生存,身为妓女的法西丽莎自己找到上门来,招揽生意。士兵享受着释欲的快感,独独法利纳,始终不碰她。

  狡猾的土耳其人偷走了武器,这样的“缴械”真可谓滑稽。有飞机,有船只,有哨声,但都不过是虚惊一场,战争的阴影虽无法彻底抹去,但日子就这样平稳地行走着,悄无声息

  惦念妻子的科拉多从来没有放弃过回家的念头,他才不管什么胜利失败。这个一有机会就出逃的男人不是合格的士兵,但绝对是个好丈夫和好爸爸善良的他,戴着放毒面具,潜入水中,为小姑娘寻找项链上帝大约是被他的坚定感化了吧?那颗用来轰鱼的炸弹,竟然震断了缆绳,一艘小船山洞中缓缓现身。科拉多微笑着:我终于可以回家啦!

  战争结束,英军来到小岛上,要送他们回意大利。临海的蓝房子里,法利纳终于和法西丽莎紧紧相拥,本为离别结合反而让他们确认了爱情。法利纳举着枪,驱赶前来寻欢的队友:我爱法西丽莎,你们以后谁都不许靠近她。

  洛鲁索怀着重建祖国的热情,毅然选择离开。

  牧羊女抚着腹中的胎儿,站在山岗上,欢笑着,向兄弟俩挥别:我爱你们!

  法利纳躲在橄榄油桶里,面对洛鲁索的劝诫,法利纳说法西丽莎就是他的家,他们要一起开办餐厅。在这样的小岛上,他第一次感受到被人需要的温暖,感受到从未有过充实

  艾西里奥仍然坚持带着心爱的驴子一同上船。他爱上了当地的一个女子,但她在等自己的丈夫。上船之时,女子的丈夫终于归来,镜头中,两个男人注视着彼此,插肩而过。男人们在炮火厮杀,后方的女人们呢?忍受着寂寞不安,艰难度日。

  逃离,难道是可耻的吗?我反而觉得,这样的小岛就是一座桃花源,曾经战士们在这里画画,放牧,恋爱,捉鱼,跳舞,这才是生活,才是人性应有的面貌。战争,不过是几个独裁者为满足自我破坏欲而发动的,最残酷邪恶。别忘了,在法西斯主义统治之下,任何好的事情都被禁止。

  怀着满腔热情的洛鲁索回来了:他们根本不允许任何改变,我宁愿离开,也不做他们的帮凶

  老友重聚,已是耄耋之年壮志雄心,早已随风,他们切开很粗很粗的茄子,吃了起来,快点,不然,又要睡着了!

  但愿你我啊!都能寻到如这爱琴小岛般的一片原乡,安然,同岁月把酒言欢

  独特视角有趣的故事,引人深思,连带着诗意浪漫晕染,荡漾心田……

  《地中海》观后感(七):意外之喜

  完全是个意外,意外的打开了电视,一部电影意外的刚好开始,于是坐下来看了,意外的好看。

  二战期间,一队意大利士兵被派往希腊的一个偏远小岛驻守,上了岛意外的发现岛上空无一人,他们从开始的戒备到慢慢松懈下来,其间一场意外砸坏了无线电收发器,他们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于是,慢慢的,他们从原来的全副武装变成自由散漫再变成懒洋洋的晒太阳平静无聊,直到一天,他们绕到岛的另一面,掀开正在晒的床单——他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老人孩子妇女,他们悠哉游哉,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他们面对这支歪歪斜斜拿着武器的部队神情自如。带队的中尉找到城里的神甫,老神甫说:“意大利人和希腊人都是自己人,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民族。”地中海的海边,蓝天碧海白云,孩子和美女,这些意大利人很快便丢盔弃甲融入了乡村生活,他们放羊,他们踢球,他们享受阳光。一天,来了个土耳其游民,一开始他们还有些戒备,可是随后便让说着“意大利人和土耳其人都是自己人,一样的脸孔,一样的民族” 的土耳其人登堂入室,土耳其人带来了让人飘飘欲仙的烟草,但夜深人静,他也偷走了所有的枪支武器。哈,醒来的意大利人这下懵了,连武器都没了,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这个孤独的小岛却像受了天谴一样被世界遗忘,当然,又或者它是特别受上帝的眷顾,成为最后一片乐土,现在他们连最后一件提醒自己使命的东西都失去了,他们干脆穿上希腊服装融入了当地社会。然后,有绘画天赋的中尉被老神甫拉去画教堂壁画,漫长的夏日里一个士兵爱上了另一个士兵,第三个士兵爱上了一个妓女还结了婚,第四第五个士兵驻守山顶跟牧羊女欢笑嬉闹,第六个士兵牵着他最爱的骡子默默的照顾一个丈夫被抓走的女人,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不知不觉间,战争已然结束,一开始防备的敌人英国人已经成为盟友,而他们还懵懵懂懂无知无觉。

  这个小岛仿佛世外桃源,这队士兵仿佛凭空得来人生中的一段长假,他们没有过去不想未来,只活在当下,日子好的不像真的,如果真有伊甸园,估计也不过如此。大多数的反战片是血淋淋的给你看战争的残酷,而这部则是让你看生活的美好,因为特别美好,所以那遥远的战争就显得格外残酷。

  当粗壮虬髯的上士在地中海欢快的音乐中跟着当地老人慢腾腾跳舞时,我突然泪流满面,这一瞬间我仿佛能体会影片人物的内心,在这一刻,他必然是平静喜乐的,所谓岁月静好突然活生生的出现在面前,真令人心酸,这样的美好它不仅反衬了战争的残酷也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残酷。

  影片的最后,英国人来到岛上把他们带回意大利,跟当地女人结婚的士兵躲在橄榄油桶里坚决不肯走,他说,这里有他要的一切。几十年后,中尉垂垂老矣,再次回到岛上,那个雄心壮志要回去建设伟大祖国的上士早就已经回到了岛上,而当年那个执意留下的士兵从来未离开,这个小岛,当年给了他们平静和幸福,现在也会给他们最后的归宿。

  ——————

  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地中海》,意外之喜。

  影片结尾给出字幕:送给所有正在逃避的人。

  《地中海》观后感(八):《地中海》——“伊甸园”的海市蜃楼

  “立伊甸园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丛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摘自《旧约.创世纪》)

  早上无意在CHC家庭影院里看到意大利电影《地中海》,美轮美奂、赏心悦目、怡情养性。

  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才知道这是1991年的作品,1992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仇恨”、“血腥”与“杀戮”,以那个时代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也因此而从未让人心情愉悦过。即使像喜感十足的《虎口脱险》、悲喜交加、充满希望的《美丽人生》也没有逃离残酷的战争阴霾。为什么要逃避呢?这是现实,勇敢的人应该勇敢地抬起头直视和面对,需要的时候,应该奋起抗争。

  然而,这真的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吗?我不知道,我愈发怀疑可有正义的杀戮。可从来瞻前顾后、摇摆不定、欲壑难填、虚伪狡黠的人,纵然不肯拿起枪杀人,或许更不愿丢下枪被人杀,或者被骂为逃兵。

  《地中海》,给了8个意大利士兵扔掉武器,成为“逃兵”的无瑕借口,无意义的使命,武器的被盗,通讯器材的毁坏,与世隔绝的孤岛,善良、质朴、可爱的岛民,蔚蓝的大海,灿烂的阳光......,所有这一切,让他们“不得不”躲开了战争的浩劫。

  这是献给逃避的人的电影,是献给每一个人的电影,因为每一个都有逃离的理由,都有想躲开的冲动。

  好吧,丧失斗志的懦夫,你该抬起头,迎着凛冽的暴风雨,像高尔基的海燕一样高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可是,为什么怎么听,都觉得这有点儿硬着头皮上、打肿脸充胖子的劲头儿,或许这也是“不得不”的“英雄主义”。

  8个意大利士兵,要多没溜儿,有多没溜儿,他们享受着上帝的恩赐——“悠长的假期”,把士兵突击的使命抛在爪哇国,全身心的享受足球的快乐、纵情纵欲得把希腊舞跳得既蹩脚滑稽又憨态可掬,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尊严,找到了纯真,仿佛找到了唯美的人类始祖在伊甸园里的生活。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旧约.创世纪》)

  分别善恶的智慧果,只是让人类有了分别善恶的欲望和意识,却没有教会人类什么是善与恶,于是,纷争骤起,从此人世无安宁,从此人类在必死的绝望和恐惧中挣扎,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人类永生的伊甸园永远成了背后的天堂。可有回头路?

  选择逃避,是一种生活态度,看上去很消极。

  《地中海》,欢笑后,依然是永远的悲叹。

  《地中海》观后感(九):安东尼奥·费里诺的爱情——献给所有正在逃避的人

  安东尼奥·费里诺随同小分队一起被派遣到地中海偏僻的一个希腊小岛上。他们上岛后,不仅没有发现“敌人”,而且还把唯一跟部队联系的发报机摔坏了。岛民们丝毫也不仇视他们,相反,按照岛上神父的说法:“希腊人与意大利人有相同的脸庞,有一样的宗族”。

  小分队八个人都与岛民们融洽地相处着。小分队的领导是中尉,他帮助岛上的教堂修补壁画;上士代理领导职务时候,遇到了拉客的妓女瓦莎西里,他答应了妓女的交易,并且安排了士兵们轮流与妓女睡觉;有一个逃兵,他随时都想着回家;有两兄弟,在山上值守的时候与牧羊女胡天胡地;有一个通讯兵;还有一个嗜驴如命的乡巴佬。

  安东尼奥是勤务兵。他被上士安排在最后一个与瓦莎西里睡觉。第一次轮到他的时候,瓦莎实在太累,睡着了。他轻轻地进去,给她盖好被子,又退了出来。

  对一群失去与部队联系的士兵来说,小岛与天堂无异。敌人在遥远的地方,没有命令也没有什么任务,以至于他们也渐渐地忘却了使命。唯一的麻烦可能是狡猾的土耳其人偷走了他们的行头,包括武器。不过,有没有武器对他们来说也不重要了。

  安东尼奥不愿跟瓦莎睡觉。瓦莎很好奇。他说,他还是处男,要把第一次留给真爱。

  天堂的生活轻松而惬意,似乎连时钟都停滞了。兄弟俩跟牧羊女缠绵,如同在伊甸园一样;乡巴佬勾搭上了一个少妇;上士组织士兵与岛民们比赛着足球,与岛民一起载歌载舞。他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安东尼奥每次轮到与瓦莎的时候,只是与她聊天。直到有一天,瓦莎说,她经历了很多男人,但很快都不再记得他们的模样了。等到安东尼奥离开以后,恐怕也会很快以往他的模样。安东尼奥伤感地说,我记得你,我会一直记得你。瓦莎有些惊诧,但还是小心地问他:现在你要做吗?他们抱到了一起。

  中尉、上士还有其他的士兵在海边与岛民们喝酒、聊天。他们到这个小岛之前,德国士兵已经提前光临,把岛上的壮丁都抓走了。所以,与他们喝酒、聊天的是一些老人,或者少年。就在这么平静的时候,岛上响起了枪声。中尉跑过去看,通讯兵被子弹划伤,而安东尼奥拒绝任何人接近蓝色的房子——瓦莎接客的地方。

  中尉也赶过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安东尼奥与瓦莎缠绵得太久,而后面该轮到通讯兵了。于是他便使劲地敲门。安东尼奥从窗口开枪把他逼退。安东尼奥简直疯了。战友们实在搞不懂怎么回事。中尉问站在窗边持枪的安东尼奥到底怎么了,为一个妓女也不至于威胁战友呀。他说,现在开始谁也不能碰瓦莎了,因为他爱上了瓦莎。瓦莎也表达了她对小伙子的爱情。中尉耸耸肩膀,谁也不能阻挡爱情,他要回去看看水彩有没有干。

  安东尼奥曾经问过瓦莎,为什么要做妓女?又怎样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岛。瓦莎告诉他,她母亲,祖母,姐姐都是妓女,所以自己也顺理成章地做起妓女。早先她在雅典为德国士兵提供服务,德国士兵来小岛,把她带来了;却又把她留下了。

  小分队现在已经与没有壮年男子的岛民们完全融为了一体。而时间也不知不觉过了三年。从一个因故障而迫降的飞行员那里他们得知,意大利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墨索里尼被推倒了,英美联军已经战据了意大利南部,国家解放阵线也在活跃着。他们惊鄂地获悉英国人现在已经是友军了。同时,他们也知道岛上天堂的日子要到尽头了。

  果然,不久后英军的小分队把被德国抓走的岛上壮丁送了回来,同时也受命要把他们接回去。穿着崭新、雪白制服的英军士兵无法相信眼前那些身着便装,与岛民无异的几个男子就是要接回去的意军士兵。尽管恋恋不舍,回去还是要回去的。按照上士的说法,现在该回去建设伟大的祖国了。

  临行前,数来数去,少了安东尼奥。上士知道他在哪里。于是回到瓦莎的蓝色房子寻找。结果在地窖的一个废弃马桶里找到蜷缩在里面的安东尼奥。他不愿回去,他是一个孤儿,留在岛上很快乐;他在岛上结婚了;他要帮助瓦莎开一个餐馆。上士无法说服勤务兵回去重建伟大的意大利。悻悻地离开了。

  这是10多年前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地中海》的情节。小分队的士兵并非安东尼奥一个人与岛上的女人有染。他们离开时,有几个细节很有趣。一个是乡巴佬依依不舍地与少妇拥抱吻别,而少妇回家的丈夫正好接踵而至,他们侧目而过,紧接着就是久别的丈夫与少妇拥抱接吻。另一个细节是兄弟俩与站在山岗挥手作别的牧羊女,她捧着怀孕六甲的肚子。留下来的只有安东尼奥。他爱上了一个妓女。

  在影片里,按照安东尼奥的说法,他是一个孤儿,从来没有跟女人有过关系;而瓦莎是一个妓女世家的“天生的妓女”。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交易关系,一个孤独的孤儿出身的男人,一个无法抗拒命运安排的无奈的妓女。内心底同样的期待和渴望使他们能够互相吸引——而不仅仅是性欲的驱使。所以乡巴佬也好,兄弟俩也好,他们可以义无返顾地与缠绵过的女人挥手作别,真的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安东尼奥走不掉,他宁可委身在马桶里也要留下来。

  结局是幸福的。数十年后,苍老的中尉重返已经变成旅游胜地的小岛。安东尼奥的爱人瓦莎已经过世,而命名为瓦莎西里的餐厅仍然生意兴隆地红火着。安东尼奥在这个地中海偏僻的小岛上找到了他的幸福。

  影片结尾有一行字幕:献给所有正在逃避的人。

  是呀,我们都在逃避什么呢?

  《地中海》观后感(十):地中海

  “地中海“是一部意大利影片,获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8个意大利士兵,二战中被派往地中海中距离希腊很近的一个小岛。该岛没有任何战略意义,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联络与观察(不懂军事行动),为期四个月。可是他们一直呆到了二战结束,整整四年多的时间。 因为他们的船被炸了,无线电又被某个士兵摔坏了。 四年的时间,他们过着逍遥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中尉曾经是一位高校教师,随身带着一本希腊诗歌,上岛后,给小岛上的教堂画壁画。上尉又高又壮,话特别的多(以至于让我怀疑,意大利语才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缺少一位女人的爱。 士兵安托尼奥是孤儿,和岛上一位被德军抛弃的妓女结婚了,并开了一所饭店。还有爱驴子的农民士兵。。。有同性恋倾向的胖子士兵,成天想回家的光头士兵。 闲时,8个士兵就在沙滩上踢足球,在小街上学当地的舞蹈。

  也有外来的人,两次:一位土耳其人,偷走了他们所有的钱财和武器。一位紧急着陆的意大利飞行员,告诉他们三年来的战况。可是他们来了又走了,直到最后胜利者英国人送回了岛上的男人,将他们送回了现实世界。

  有一个人选择了留下:孤儿士兵。胖子上尉,去了,又回来,从此生活在岛上。

  虽然似乎是说战争,却很轻松。战争中8位军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过着宁静的生活。不知道现在谁是敌方,谁是友方。在非自愿选择的逍遥生活中,只有光头士兵天天想着回家,惦念着家里的老婆和孩子。 其他7位都既来之且安之了。

  胖子上尉道出了心绪:有如暑假结束,在这里生活也挺好的,只是少了一位爱他的人。

  少得可怜的影评说,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战争,不过太肤浅。 有趣,却过分轻松,不能从中期待太多。

  用原文的话是“Mediterraneo only scratches the surface of too many issues. In the end, this movie is probably too light an effort (often straying into straight comedy) to expect much from. It's fun and diverting, but, despite all the accolades, far from a landmark effort.“

  有人说,导演反映了人们在PLEASURE, RELAXATION, 还有女人的吸引下,是愿意放弃战争的。

  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战争。完全是战争之外的东西。8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谢天谢地,这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小岛,而不是干燥的沙漠或者潮湿的越南丛林。),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开始生活。 不得不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个位置的坐标轴,往往是:一份工作,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家庭,乃至一份爱好。 有的人始终不愿意定下自己的坐标,因为他的坐标已经定位在意大利的大陆,所以光头无时无刻不琢磨着回家。 有的人认真的寻找自己的坐标,孤儿爱上了妓女,却仍拒绝和她上床,直到有一天,确认爱情和肉欲的统一后,用枪赶走了所有的嫖客(即他的战友)。 有的人渴望自己的定位,却找不到。 上尉便是其中一位,即使胖子士兵提出OFFER, 希望自己能做那位能照顾他的人。 有的人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坐标,因为即使没有“人“来为他定位,他也能为让自己在突发的事件中,陌生的地方找到“心安”。教师中尉就是,在登临小岛的第二天,就操起了画笔。

  离家,回家。 就是这个过程。“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至于“家“究竟是什么,“家“究竟在那里,似乎一句话可以回答“此处安心既吾乡“。家在何处, 既在安心之处。 英文中有一个词,极为形象, “anchor”. I am anchored. 有如茫茫大海中的行船,终于定位了,放下了锚。 至于是哪里已经不重要了,似乎生活最终都是回到养家糊口四个字上面。不论是小岛,还是大陆。 不过,小岛和大陆的规则不尽相同罢了。

  影片中,似乎人物多了一点。虽然我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位士兵的特点,但是其中几位的故事线索太不鲜明,同时缺乏力度。如果安排为六位,甚至四位士兵似乎会更好。 8位人物,以及与人物有关的其他小岛居民,还有发生的故事,要在96分钟内有轻有重的说清楚,完全不可能。某些人物没有一句对白,成为了一个符号。比如,那位美丽的希腊女孩,成了女人肉体的符号,最后安排她挺着大肚子站在岸边向把她肚子弄大的两位军人(我实在不知道是哪个),愉快地挥手道别。如此多的人物,和交待故事的人物直接削弱了影片的叙事性,把相当一部分的故事留给了猜测,也让观众在离开影院是颇为悻悻然。

  片中两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 一处是,希腊姑娘赤裸着身体被另两个赤裸着的士兵抚摸,却不让人觉得猥亵或者色情,反而觉得非常的自然,甚至无邪。 真是有意思。 还有一处,胖子士兵终于吐露出他爱着上尉的心声,胖子士兵脸上的神情令人难忘,看到那里,我心里希望上尉接受胖子的爱情。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电影海报都把一位不太重要的人物的睡裙照放在上面,有的甚至隐去所有的主角,只把那位妓女的睡裙照放大就好了。 如果冲着那个去,观众只怕要失望了。

  误解作品是可笑的,不过,作品离开了作者的手,就不属于他了。还是让我随意解读吧。

  附:较详细的一英文影评:http://www.prairienet.org/ejahiel/mediterr.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