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擒凶记》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擒凶记》经典影评10篇

2018-10-09 02: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擒凶记》经典影评10篇

  《擒凶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詹姆斯·斯图尔特 / 多丽丝·黛 / 克里斯托弗·奥尔森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擒凶记》影评(一):《擒凶记》的原典地位

  原典就是原典,先看影响,并不妨碍辨识源头,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波兰斯基的那些悬疑片,从叙事结构音响运用太像了。 希区柯克是一名非常认真艺术家,他的电影在拍摄之前会先完成非常内容严谨思路缜密的分镜剧本,按他的说法,电影那时就已经“拍”完了。于是,他的电影无论怎样一波三折、一唱三叹,都有着交响乐般齐整与从容美感。我想,如此,他才有了在自己每部电影中“签名”的底气

  《擒凶记》影评(二):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在卷进了一桩政治谋杀行动后如何阻止谋杀的故事,影片将近结尾处首相正在观看一场如期举行的音乐会突然一声枪响,原来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谋杀行动。电影以音乐会敲响铙钹作为行动讯号并进行了多次演练,当音乐会开始时,我们跟着画面中的人模一样努力保持事物平静拭目以待,但在毫不知情的乐手敲响铙钹这一刹那子弹射向首相心脏市给了我们震撼。这种冲击力很好的调动了观众那种感官体验

  《擒凶记》影评(三):看见歌声行走,寻找拉小提琴恶魔

  希胖在左二

  《擒凶记》影评(四):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本(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和乔(桃丽丝·戴 Doris Day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夫妻,带着儿子汉克(Christopher Olsen 饰),一家三口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摩洛哥度假。一次偶然中,本和乔结识了名叫路易斯(丹尼尔·盖林 Daniel Gélin 饰)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相处十分融洽

  不幸事情发生了,路易斯被凶手刺杀身亡,临死前,他透露了一个神秘名字——“安伯斯·查培”,并且告诉本和乔,有人正在伦敦执行一项秘密的暗杀行动,在得知了这个惊天秘密后,本和乔来到了伦敦。暗杀者自知行动泄露,为了取得最后的成功,他们不择手段绑架了汉克,可即便如此,也没能动摇本和乔声张正义决心

  《擒凶记》影评(五):戏谑的献礼

  非常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这部翻拍版依然引人入胜,即便今天看来,虽然惊悚和悬疑已经平平无奇,但是大师节奏感依然可以带动人们情绪……

  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意犹未尽,或者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希区柯克电影的结尾总是一个提速,好似冲刺,又好像高潮,留下的只是余韵……

  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大师,在这部电影中却不甚明显特别是电影中叙事的逻辑,使得一切所发生的都过于刻意,电影中的政治意味也很有隐喻,故事是讲述英国政治的倾轧,却将发生的场所搞到摩洛哥,又丑化了穆斯林……

  在故事的进程中,电影主人公不断强调他们的美国身份,美国的被重视,美国使馆的威力,更是美国人化解了英国危机,这或许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发展给美国的一份主旋律礼物……

  《擒凶记》影评(六):小感

  我讨厌男主角在片中表现。和陌生人交谈疏于防范(这一点,比细心观察妻子差远了,难道真是性别决定的),到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是“医生”挂在嘴边,独闯教堂中间决定叫警察了,事前怎么不?刺杀首相这等事也没法和警察说清楚,还是靠妻子一声尖叫才阻止了刺杀的成功。

  说及此,很瞧不起片中苏格兰场那帮警察的办事能力效率

  对被刺杀目标是谁有疑惑。似乎是说某国驻英国大使策划刺杀本国首相。选定的手下竟然是英国牧师,又去法属摩纳哥寻找的刺客。刺客心理承受能力差,被一高音女声尖叫吓得没了准头,慌里慌张下自己从包厢掉下去摔死了。

  不过没弄清楚,死去的英国特工扮作黑人被当地警察追赶是怎么回事?逃跑过程中,被一个半路杀出来的人从后面跟上被刀刺死。还特工呢?水平

  《擒凶记》影评(七):凶手都不用擒好吧

  希区柯克是一个对细节非常专注的导演,有时候有着令人着迷的气质

  Doris Day在这个片子里那首Que sera, sera流传太广,总是在别的场合听到,以至于无法和这个电影联系起来。

  刺杀的枪声和歌剧中最高潮的钹声是完美谋杀的和谐音符。不断加快的节奏,等待枪手,一直不断被打开的门,女人的尖叫声,凶手的意外死亡。这种悬念的消解方式,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合精彩故事的逻辑(应该有一番精彩的搏斗什么的),带着反高潮的简单真实(这凶手哪用擒啊,都跌死了),这种感觉怪异真切的。

  詹姆斯·斯图尔特爬上教堂的大钟的时候,我感到一阵惊喜。因为之前我一直都在想着他该要怎么撞开门。但是这里好像有个Bug,他一醒来就直奔阿尔伯特音乐厅,他怎么知道的刺客在那里的,他不是昏过去了么?

  歌声最后成为救命的歌声,这个至少还是在预料之中的。不过跟其他的希区柯克选取的女明星相比,Doris Day的歌声无人能比,演技也是差的不一般。话说回来,最后的大结局我还真没有想到大家还在那儿老老实实地等着。

  《擒凶记》影评(八):再观《擒凶记》的思考

  再看希区柯克的经典《擒凶记》,故事情节已了然于心,多利斯·戴的经典老歌Que sera, sera依然在耳边回荡。不同的是,影片的人物刻画还是让我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妇,故事围绕此二人在北非旅游卷入一起谋杀案,儿子被绑架,两人根据线索对其营救展开。

  影片事实上分析了男女两性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各自所长。影片开始,一家人客车邂逅法国人Bernard,丈夫与其聊得火热,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职业家庭地址旅程安排等一并透露给对方,妻子则对法国人在“不对等”的谈话中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产生怀疑

  来到旅馆,Bernard邀二人品尝摩洛哥美食,自己借口有事离开,之后却不合时宜地出现晚宴上。丈夫对此大为光火,意图找其理论,却被妻子冷静地劝阻。

  孩子被绑架后,夫妻俩处理问题时的冷静与判断力也由此颠倒。丈夫预料到妻子无法面对事实,诱骗她服下镇定剂,并第一时间制定了营救孩子的计划。在之后的歌剧院谋杀中,妻子面对刺客行凶手足无措,在即将崩溃之际使出女人的杀手锏尖叫,使首相免于一劫。随后丈夫冷静地设计了进入大使馆的方法,夫妻俩配合将儿子救出。

  整个事件的发展,是在丈夫的理性急躁,妻子的洞察力脆弱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进行的。有趣的是,男人和女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差异冲突,会使事件不断地复杂化,但在最焦灼时刻,一切却往往因为这种差异峰回路转,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也许这正是这个世界如此斑驳瑰丽,惊心动魄原因吧。

  《擒凶记》影评(九):时间地域

  跟前几天看的日剧不同,《擒凶记》!

  不同的生活状态,自己竟然有一天也会喜欢日剧,喜欢那些轻松,简单又温情电视剧

  但是看了阿尔佛雷德,才知道漩涡更深,拥有更大魅力的电影,不过,能开始看部电影的心情基调,变得与以往不同了。

  逻辑又周密的故事情节,不知不觉已经被绕进去了。

  一对夫妇带个娃去摩洛哥参加会议,路上遇到一个人,途中的一些事情让他们熟悉起来,接着此人被杀掉,临死时留下的信息让这对美国夫妇跟随着整个事件,所以,电影名字叫《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因为这个消息,他们的儿子被别人“绑架”,敌方以此来封他们的口。

  他们只好跟随着消息追到伦敦。从这里我就开始不明白了,有着大使馆的美国夫妇,几乎是全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在找孩子,而敌方也并不强硬,最后又跑到刺杀英国首相上,策划者竟然不是什么高超之人,被这对夫妇找到,并且还当面碰到,还未发生激烈冲突,男主角只是被打晕了。

  女主角去到了刺杀现场,一声尖叫慌乱了刺杀者,真是令人奇妙的构想。源于枪手准备在剧院合唱声后的钹击时开枪!不知道现在枪有安装消音器的没有!

  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有其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怎么没有那么遥远声音传来的?

  妈妈唱着歌,声音传到楼上儿子的耳朵里,真是奇思妙想!

  最后,儿子得救了。

  片子里是有些让人觉得很有创意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令我不甚解的地方,可能是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吧!

  想起来还是那个电影,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让人回味无穷

  《擒凶记》影评(十):我原谅一把希区柯克

  这个电影激怒我了,不过最后也讨好我了,我对绑架儿童这种题材基本完全无法接受的,看完的一个目的是想看看希区柯克竟敢勒死一个“儿子”吗,幸好他没有。

  斯图华特给人的感觉其实是有些畸形的,手长脚长而且总是疲惫不堪,这样的男人如果结婚妻子自然容易“出事”。我看了一小会就觉得那个妻子之所以对那个陌生男人显得忿忿不平是动了心,我只是没有想到她竟然那么肆意地表达陌生男子竟敢带其他女人,还是蛮漂亮一个女人出席晚宴而大吃飞醋,都没有摸过手了呀,可见风气闭塞时代的女人更容易勾引。这里我很感兴趣的是究竟什么东西让这个法国佬轻易撬开芳心呢(在那个时代和脱下她的裤子其实差不多)?他虽然是法国人,长得要说多帅也不见得比较突出大概是会说摩洛哥土话,懂得不能揭开面纱这种风俗。慢来,相对斯图华特面对突发事件的焦躁慌乱,这个男人迅速出头绪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让前著名歌唱演员有些搔痒。还有就是他轻易盘了斯图华特的海底:做什么,去哪,诸如此类,而对自己讳莫如深。这个陌生男人有一种神秘感,而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一张隔夜的旧报纸,显然还是皱巴巴的。而且他似乎还有一种危险感。而自己丈夫的危险感大概仅仅来自于他的愚蠢。原来他是一个007。应该说这个牌翻出来后电影有些平庸了,帝国主义分子气急败坏地绑架了医生的儿子以免消息扩散,其实是多么的温文尔雅,把全家都杀个精光不是一了百了?当然,这不是《杀死比尔》。

  之后的焦虑便来自于如何营救自己的儿子,斯图华特忽然神勇起来,包括和一群动物标本制作工人扭打成一团。然后不经意之间,间谍机构被从电脑黄页上找到了。

  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影里凡是天主教教徒都是特务,教堂都是间谍机构,而且曾经出现过解放军战士一脚踢开教堂大门,然后押着双手举高的神父出来:你们的上帝也不能保佑你们破坏社会主义大厦。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重看有看《大法师》的骇然。所以我看这个电影里神父是间谍,发放圣餐和弹奏管风琴的义工都是间谍的时候想到了《加里森敢死队》,酋长穿着修女袍端着机关枪肆意扫射,哪怕屠杀的对象万恶不赦的德国法西斯哨兵鬼子。斯图华特最后逃离教堂的方式颇为象征:他是拉着大钟的绳子逃出生天的,震耳欲聋的教堂钟声作用不过是号召街坊们来看热闹

  妻子面对奉命撤退的警察大惊失色:你们不是说你们要走了吗?警察彬彬有礼回答:恐怕不得不这样,我可以送你去最近的出租车站。然后女高音家只好在音乐会上用训练有素的高音尖叫让刺杀变成闹剧。在接下来便是英国特务的外交辞令,我琢磨理由更多来自于一种职业性的恼羞成怒:既然作为平民的夫妻俩让我们这群训练有素的鹰爪孙变成笑话,那么你们自己去救儿子吧,希望你们带回的是你儿子的……所以说特务都是狗屎,都是人渣。哪怕他穿得西装是多么得体,发线多么得纹丝不乱。看到这里我的恼怒到了极点效果之一就是睡意荡然无存

  好在自然没有。什么剧透不剧透的,不说出儿子平安地被父亲救出(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点)我说那么多话干什么。

  母亲钢琴前的一段歌曲颇为怅惘:什么都会发生,什么都会过去。恩,顺便说一下,我觉得首相便是希区柯克的化身肆无忌惮大庭广众的色迷迷的看着这个金发美女由于唱歌而发生的某种体形变化

  电影结尾是全家回到旅馆里等候宾客面前,难得的大团圆。

  我原谅一把希区柯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