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苗》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春苗》影评10篇

2022-03-11 12:2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苗》影评10篇

  《春苗》是一部由谢晋 / 颜碧丽 / 梁廷铎执导,李秀明 / 高宝成 / 达式常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苗》影评(一):说教多了一些

  不知为何,对于文革期间的影片我总是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可能是因为在自己刚刚记事的时候已经错过了那场浩劫,后期的纸张信息、少量的影音信息和大量的民间谈论,总让我有种要弄个明白的冲动。

  几天前看了朝鲜70年代的反抗外敌入侵题材的影片《卖花姑娘》。基本相同的意识形态下的导演,我想比较一下,看看谁的故事说起来会更有亲和力一些。

  比较的结果,我个人认为,与《卖花姑娘》比起来,《春苗》中的人物显然要更脸谱化,说教的内容明显比前者要多,因而其故事性和政治功用性上,后者表现的更突出。呵呵,可能导演的意图便在于此吧。

  《春苗》影评(二):《春苗》可能的原本故事

  这个影片讲述了一个文革期间医疗改革的故事。三个感叹:

  一,李秀明真的长得很漂亮!唐老师说,她是文革期间最漂亮的女演员了!

  二,这个故事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很感人的,春苗的奋发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新时代少年学习的= =

  三,这个故事太假了,好人太好,坏人太坏。而这一点,几乎抹杀掉了它的感人,而使这一切徒变笑柄。

  基于以上三点,我准备重新解释这个故事。

  这是我经过思考之后推敲出的一种更接近真实历史的可能性。

  故事的开端是小妹的死。发展是春苗努力要做一个赤脚医生。高潮是赤脚医生与卫生院的较量。结局是卫生院被打倒。

  小妹的死不是由于卫生院医生的玩忽职守,而是由于医生、药物等医疗资源的不足。

  春苗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卫生院医生对于她不可以浅尝医道就为人治病的看法是正确的,是对病人负责任的,而不是存心打压贫下中农的。

  水昌伯由于春苗的想当然的低级治疗发生了危险是真的,而不是被医生歪曲的。医生是真的想要救水昌伯的命,而不是阴险地给他下毒。

  卫生院被打倒,并不是明贫下中农的胜利,而是他们由于无知而给自己带来的灾难。

  这就是我对故事进行的修改。

  再啰嗦一句,春苗精神可嘉,但没有人应该随随便便成为医生,以大跃进的治疗草菅人命;医生们或许高傲,但我相信他们是有原则有道德的好医生,他们做的一切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职业道德。

  春苗们做了医生,而真正的医生却被打倒,是一个巨大的时代悲剧。

  以上。

  《春苗》影评(三):文革电影极品四人帮阴谋电影 《春苗》

  《春苗》与的政治的关联这里不再探讨了,这里只谈影片展现给我们的卫生院院长杜文杰之流,对广大贫下中农的死活不管,贫下中农的孩子生了重病连一粒药都不给,却拿贫下中农的防病经费贿赂上级,拿国家经费搞迎合少数老爷欢心的“养生疗法”等情况。我觉得当年影片中贫下中农看病难,医生置人的生命于不顾的现象仍然没有多少好转,影片里的一句有名的台词是:“病人腰疼,医生头疼”,现在变成了“病人没钱,医生头疼”。许许多多的病人没有钱住院,只能在门诊用点便宜药以缓解病痛,有的人就连医院的大门都不敢登了,他们的病本来是可以治愈的,但他们因为没有钱而不治死亡了、致残了。在这个赤脚医生已被人淡忘甚至完全陌生的时代,在这个劳动者又被人视为下贱的时代,如果可能,赤脚医生在农村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春苗》影评(四):春苗的落后与超前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电影的剧作结构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完全按照好莱坞的模式发展,不管谢晋还是江青,毕竟都是旧上海影人圈子出来的,跟延安派的电影观念是不一样,这也挺值得研究一下。

  影片另外一个亮点在于画面构图的优美,导演尽可能地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无论是波光闪烁的湖面还是春意盎然的稻田,都是中国彩色片中难得的精品。

  春苗的各个方面都显得那么极端,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一样的明显,很好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可以妥协到什么地步。谢晋几乎可以说是抓住了一切可能的自由来实践一些艺术主张,但这却让他的妥协和缺乏艺术操守显得更加露骨。

  医院这种公共服务机构,有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私利,而完全不顾贫苦民众的疾苦?春苗那个时代我没经历过,不敢妄下断言,但至少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的。不仅自己不肯放下架子为穷苦老百姓看病,导致农民看病难,还故意刁难村子里为村民看病的赤脚医生,以他们没有资格为名,强行取消赤脚医生的村卫生所,这更是近年来的现实状况。

  从这方面来说,春苗的主题思想,在那个时代也许是错误甚至反动的,但在这个时代,倒是正确甚至超前的了。医院应不应该为普通民众服务?赤脚医生可以更方便地为村民服务,我们是不是应该引导规范他们,帮助他们向更正规更科学的方向上发展,而不是一味打压他们,剥夺他们的资格?这也许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春苗》影评(五):我在胡说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中国农村60年代的情况,如果按着影片前90分钟的记述下去,影片作为一个叙事片是很能唤起共鸣的,但是不幸的是,在影片的最后被明显的加上了政治革命的意图。这部影片体现了当时文革的大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

  影片一开始便走了稍有极端的路线,把村里的“贾”医生刻画的较为拜金且无良,这个人物赚的基本上是伤天害理的昧良心的钱。可以说这个人物基本上在刻画上走极端,这样的目的是激起当时群众的共鸣,一起讨伐,而在这之后,本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卫生院钱医生更是见死不救,刻画的更为惨烈,更是让人们心中的怒火愤然中烧。然后开始了一步励志大片的故事情节,一位村里的赤脚女孩为了乡亲们的卫生健康走上了一条辛苦的求学问医之路。可以说,如果只是这样安排下去,女孩受尽苦头和阻拦最后学艺有成也不挨是一步情理之中的励志佳作。关键是,编剧赋予了这位年轻的姑娘孤傲的品格,让她逐步走上了“煽动”岗位。并最终担当了一位文革的“旗手”。突然对杜院长和钱医生的批判一下子就上升到了修正主义和当权走资派,绝对是为了起到对当时群众的煽动效应,就现在看来也是稍显愚拙的,但是把人物刻画的一个个都非常极端话得好处就是让人们自发的引起支持和强烈不满。好的太好了,坏的太坏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然的导致一些投机分子进入所谓的革命大军当中。为什么那些出药的男监管,拿针的小护士等等院里的一系列人不早早的站出来说句话甚至放个屁呢,到最后群众不满意了,他们就站出来了,这本就是一种浅近的投机行为,如果没人反对没人指正他们也就这么干下去了,谁拿自己的工作开玩笑呢。影片越想极力的煽风点火,越是容易留下不和情理逻辑的硬伤。既然有潜进投机的就有严重投机的,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谁能保证下一个春苗不能为了自身恩怨和政治野心去这样干掉目前挡路的院长医生呢。如是这样,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强盗代替了另一个强盗。

  影片里面的政治符号还是不少的,给文革的宣传册,纪念白求恩的册子,春苗的光脚,医药箱子,钱医生的“养生疗法”,小方的包,等等等等都给了特写。表明并突出了这些人的不同身份地位,代表的利益方面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尤其对以杜院长,钱医生为首的走资派代表进行了狂轰滥炸似的的描写,几乎完全丧失人性,这也给人们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走资派不仅仅是挖的墙角那么简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蛀虫那么渺小。而是切身实地的在杀人啊。本来医疗条件就不好的贫下中农就可怜的心生怨恨,在把当时的所谓走资派这么以刻画。好吗,没有阶级矛盾也被煽动出来了啊。所以影片的用心,恩,或者说客观的效果,是多么的险恶啊。

  而影片给我最最震撼的是,当心别有用心的人啊。这里面最恐怖的一个角色就是春苗了,当然在本片中他是一位杰出的好姑娘。而在现实中,她就可能马上变为一个心貌不合怀有强大政治野心的反叛家。她走的每一步路线可谓是机关算尽。

  先是诞生在了一个普通的农家环境中,政治背景无污点。从小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夙愿,然后通过良好的机会可以去学医,但是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位姑娘是有野心的,而且有反叛态度,她在当时学医时就直接敢于同还是直属上级的领导对着干,而且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大保护伞为其撑腰。关键是遇上了文革这么一个好机会,于是在制片把走资派刻画的一无是处的时候,春苗统治得意以全胜的民心打一个极其漂亮的反击战。影片中是这样,而往往现实中有不少看似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啊。要不别有用心的政治野心家怎么能登上舞台呢。不过好在有野心的人如果欲望变得膨胀最终还是会被揭露。四人帮的下场是悲惨的啊。但是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制止让野心家去取代野心家,这种循回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还好,在当代,人们不会那么傻的再去被煽动了,这其实多亏了资本主义的拜金影响让人们真正的各怀鬼胎去执着于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傻傻上当。在基于人们聪明的不可一世的结局背后,不是什么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在搞修正主义,而是真真正正的人心大坏,向钱看,走到道德的底线的结局了。

  《春苗》影评(六):揭露了一个好问题,给出了一个歪答案

  春苗,作为一部电影的形象是鲜明的,被狠狠地贴上了“文革电影”的标签,1975年出品,导演谢晋,文革垮台的前夜,根正苗红,一辈子都脱离不了这个阴影了。

  ut,从内容上来说,影片的前半段,尤其对以杜院长,钱医生为首的所谓“老爷卫生部”的描绘,揭露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就是医疗保障,到底怎么搞?

问题:抽去政治色彩浓厚的意识形态表述,能引起同理心思考的,是现代医学or传统医学的旷世争执

  从影片的揭露来看,简直是狂轰滥炸,卫生所的两个反派几乎完全丧失人性,这也给人们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 当时的医疗是如何地残忍和冷酷,对高官显贵是“养生疗法”、优先供给、损公肥私,对“贫下中农”是爱答不理、死了拉倒,煽动性极强,抛弃明显的政治动机,再怎么样描绘的也是60年代的新中国啊,不是水深火热的美帝、台湾,这么黑自己真是可以给“境外反动势力”制造“子弹”了。

  当然,放到现在,抽去“贫下中农”这种带有明显时代政治色彩的群体表述,你会发现如今的医疗状况固然有了大幅提升,但服务待遇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变。如果没有熟人介绍,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态度恶劣的护士医生比比皆是,农村不了解,但从医药的把控收紧来看,基层的医疗状况很难解决什么大病,头疼脑热地对付一下而已。

  不管春苗中的老爷卫生部、喝洋墨水的钱医生也好,还是现在的种种医疗乱象,抽去影片想表达的阶级斗争这个意识形态,对现代社会而言,有价值值得思考的,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旷世争端,通俗地也被称为中医和西医的对抗。

  现代医学讲究数理化,用数据用临床用科学精神说话,上来先做一堆ABCDEFG的检查,拿着报告单再去找医生,报告单上的有人话也有专业术语,很多时候看着报告单自个都能判断病情。这一方面解放了医生的心理压力,也让更多人有了精确判断自身病情的可能,无疑是个利好,但另一方面,迷信数据也有可能忽略了一些隐藏的病状,而在服务态度上,既然重点是检查而不是问诊,对日理万机的医生来说,还是让冷冰冰的机器去服务患者更好,自个的态度自然不会好到哪去。除非有关系。

  但是传统医学就能克服现代医学的弊病了吗,扯淡!不说别的,春苗里也有对封建医疗的揭露,里面的郎中态度一样恶劣,那会不带口罩不测心跳,也没见好到哪去,当然,影片的重点因为是放在阶级斗争上,所以这个片段的指向是地主老爷的压迫。理性地说,传统医学的弊病更大,毕竟比起服务态度,能不能准确判断、治好病情才是求医问药的根本诉求,不是么,而这方面,传统医学除了一些玄而又玄的理论,散落的奇案个案,几乎没有能与现代医学所匹敌的武器,唯一都撑起门面的,就是中医养生那一套,而那些,也没有科学的临床验证,好坏都不会极端化,没有效果也不会说什么,有了效果那就是奇迹再生,实在也不可取。

  那,怎么办呢?

答案:开出一剂阶级斗争的毒奶药方,没法服,经不起任何推敲

  影片后半段,在女主角春苗以及“贫下中农”被苦苦压迫不得志的时候,突然来一个大救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了,拜托,解放都17年了,这个救星来的有点晚。不管晚不晚吧,至少来了。

  革命小将开始翻身做主人,打倒老爷卫生部的阎王殿,一个个开始用贫下中农的“医学”来解决问题,水昌伯成为了矛盾的核心,最后,贫下中农的土办法治好了水昌伯的腰,宣布了文革路线的正确,杜院长和钱医生之流的破产。

  这个,有点常识的人随便看看都能发现,漏洞百出:

  贫下中农医疗不佳的问题是地富反坏右的破坏,打倒他们就能解决——医疗是专业问题,赤脚精神和精神原子弹一样,除了爆炸自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1979边境的残酷就能说明问题。

  春苗代表的群体上了台,碰巧也治好了几个病,所以他们就成为了医疗战线的杰出代表——万一接下来治不好呢,靠草药靠翻医术瞎蒙,水昌伯的腰是蒙好了,就算所有人的腰都能蒙好,那如果是肺结核呢,如果是肝硬化呢,如果是早期胃癌呢,你跟我说春苗能解决,这个,可能只有伟大领袖自个信了。

  春苗根正苗红翻身做了主人,宣布了文革的胜利——万一变质了呢,解放17年中,翻身做主最后变质的不少,要不为啥文革呢,文革中,同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四人帮不就是很好的反例吗,那个年轻的副主席,也是根正苗红的工人出身,最后怎么样了呢?

  好了,不用多说,影片给出的药方不可取。那换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思维上,不要现代医学的数理化,我们就要传统医学的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好不好,上面已经说了,那跟自杀也没什么区别,靠阶级斗争解决不了肺结核,靠金木水火土一样解决不了。

  可是现代医学的冷冰冰又着实存在,不仅过去,而且现在,冷的灼心,怎么办?

  这又是宏大的命题,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课题。但不管怎么改,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

  往前走,优化现代医疗体系,而不是去望闻问切、阴阳五行,更不是砸烂旧世界、搞什么阶级斗争。

  《春苗》影评(七):文革电影之《春苗》:和谐社会的前奏曲

  文革电影之《春苗》:和谐社会的前奏曲

  因为最近看了文革电影《艳阳天》,被其强烈的煽情风格所感染,一时控制不住欲望,便把从街上买来的质量不算太好的碟片《春苗》阅读了一遍。碟片显然是从录象带翻录的,而录像带上的原影像,大概是用摄像机从银幕上拍摄的,效果不是很好,可以看到银幕的存在,上面的脏斑都可以看到。

  看文革电影《艳阳天》,你会有一种看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感觉,直截了当,起承转合到嘴到肚,至少人物说话很清晰,不像现在国产影片里,人物说话吐词不清,没有字幕,就听不到说什么,还有现在女明星说话,说的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带有过于明显的撒娇的拖腔,听了令人肉麻与乏味。反而看看韩片,里面的配音都是很动听悦耳的,不知为什么现在女演员说话都用一种拖腔讲话,听了腻人。

  《艳阳天》反映的是北方农村,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春苗》的导演是谢晋,在浙江绍兴拍摄,也是反映的是农村,《艳阳天》里的北方农村是干爽利落的,人物性格也是大色块的,色彩效果不是很好,感觉是土黄色为基调的,有一些土里巴叽的朴实味;而《春苗》则是江南的农村,色彩鲜艳,春天秧苗的绿色,十分艳丽。而电影也比《艳阳天》大刀阔斧的粗线条细腻了许多,显得很有一点小家碧玉的味道。

  里面的李秀明的表演挺招人喜爱,觉得人年轻,就是不打扮也可爱啊。至少我觉得,这是李秀明电影里最可爱的一个。记得李秀明在银幕上最后的一个银幕形象是在一部质量很差的电影中,客串一个身材臃肿的船妇,也就明白了日后为什么李秀明坚决地息影了。

  李秀明与刘晓庆、唐国强、陈冲、张瑜那一拨演员都是同时出道的,当时在那一趟女演员中最温柔可爱的李秀明苍老的速度也最为惊人。刘晓庆多少年来,借助于化妆术的高明,死撑着还在镜头里聊作少女狂,也让人觉得力不从心了。而李秀明顺势而为,没有像潘虹那样已经去演奶奶辈的配角了,她宁愿把自己的最美好的形象,留在少女时代的银幕上,对应一下山口百惠的息影故事,我们就会觉得,这不是一种损失,而是对自己形象的挽救。

  李秀明扮演的春苗,是一种温暖、圣洁、人性的化身。我们可以批判这部电影的阴谋文艺的主题,那种责任仅仅是因为这种先验的概念化纲领,而在这个纲领下的艺术创造,却是富有人性的。

  影片的纲领显然不是春苗这个人物确定的。影片的主旨一确定,春苗就必然按照主题去定性她的指责。春苗有一段台词,可以说明她所代表的一种立场:“杜文杰明义上是共产党员,实际上已经成为钱济仁他们在党内的代理人了。他们从上到下,代表着一条修正主义的黑线。”

  电影在此证明,春苗是反对修正主义的红典型。这个修正主义者,在影片里成为妖魔化的对象。一旦这个敌人成立了,那么,所有的罪状都加诸到他的身上。

  实际上,文革电影的基本特征就是如此,它根据当时的政治气候,确定了一个妖魔化的对立面,然后,就迅速地把需要加以丑化与批判的那个对象,进行道德化评判。在本片中,卫生院院长十分令人可恨,他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问不闻的地方,却把精力放在讨好上级关系上,沽名钓誉,缺乏基本的人性。

  如果把他身上的“修正主义的代表”所置换,换成今天的一个腐败的缺乏人性的官僚贪官,那么,春苗的反抗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因为文革的路线斗争,都无一例外地置换为道德评判,作为文革设立的反派角色,都是一个道德严重缺损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要遭受人们的唾弃。

  因此,在电影的叙事体系里,春苗的行为相当地富有正义性。而影片揭示的社会现象,如果不是放置在批判修正主义的檐头下,我们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春苗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遭遇。

  影片的前半部分,占据了电影的片长的一半,就是文革发生前弱势群体所遭遇到的医疗上的极其不平等的对待。影片几乎对这一部分不惜进行了丑化的嫌疑,把文革前的乡村社会表述成人民的生死无人过问的可怖现状。而这样的叙事手法,也为文革后电影所采用,把文革期间表述成血雨腥风的社会。不管怎么说,电影胶卷永远从属于一种理念的存在。《春苗》电影里把文革看成是救星一样的运动,而文革后的批判文革类电影,同样把文革视作一个黑暗的所在。这使得这些中国电影一旦并排铺陈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在叙事上的对立、打架与矛盾。

  不管怎么说,《春苗》即使有其错误是它的主旨框架,而在这个框架内部,它完全符合艺术的煽情原则,符合人道主义标准。

  影片开始,春苗把生病的小孩送往医院,医院院长草菅人命,生生地把小孩给耽误了,死在医院里面。电影把这笔帐算在了修正主义的头上。是否属实,暂且搁置,但是这样的现实,并非没有在今天重演。医院里危重病人在抢救时,还需要摘送红包,没有人性的医务人员还要在痛不欲生的患者家属身上再插入一把无情的刀,这不正是《春苗》中反映的严酷现实么?影片中的修正主义的危害性,是通过他们的道德与人性的缺失来完成的。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把路线争执变为道德判断。接下来,春苗还将遭遇到一系列的医院非人性的对待。春苗被推荐在卫生院学医后,院长百般给予小鞋穿,不让她学习医术,只是让她每天打杂。春苗不得不偷偷学艺,水昌伯老腰病,医院里敷衍了事,一推而出,春苗愤而离开医院,自己回乡当赤脚医生。而就是春苗的这样善举,也被医院剥夺,杜院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决不会到乡下来提供救治,而在春苗治病救人的时候,却强行地限令她关闭医院。

  这样的对人民生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置换到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同样不陌生,只不过,现在的罪名不是修正主义,而是官僚体系。对于这样的社会丑恶现象,没有人性的不和谐因素,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在文革电影里,就是采取暴力斗争,斗倒对方,让人民群众占据上层建筑。春苗造反了,在影片的情境下,备受压榨的人民大众不造反的确不行。造反后的春苗终于回到了卫生院,影片借诊治水昌伯的腰病而展开了春苗与杜文杰的生死搏斗。杜文杰破坏春苗对民众的救治,杜信任的医生钱济仁甚至采取下毒的办法,企图害死水昌伯,陷害春苗。春苗识破诡计,揭开阴谋,并从自己身体上进行药物试验,成功地治好了水昌伯的病。

  春苗取得了两个胜利,一个对麻木不仁的冷漠现象(电影里归罪于修正主义,正确与否,不管他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个胜利,就是她用自己的身体摸索了成功的治疗方式。前者,春苗通过暴力手段得以完成,就是向阶级敌人投以标枪,后者,她通过对自己生命的冒险,完成了对病患的拯救。春苗成为一个双重的英雄。这种叙事体系,确实非常符合艺术规律,不问它的主题是什么,就看电影的技术性煽情成份,我们就足以被它感动。因为它采用的是最简单化的人性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说它有错误,就是它的这种道德标准被影片里的先验的路线斗争利用了,但电影抛开那些是非,抛开那些修正主义的斗争主题,而划入到人性的角度上讲,电影依然是讲述的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合情合理的共性故事。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电影里的修正主义分子换成一个贪污犯,一个没有人性的医疗人员,一个今天社会并不缺少的草菅人命者,那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自成体系它的内在合理性。

  这部电影从今天来看,我们只是感到一种悲哀。因为电影里解决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按照电影里的图解,发生了文革大革命,农民的医疗条件改善了,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电影营造出来的社会幻想。通过春苗的革命斗争方式,把那些草菅人命者绳之以法,赶出其占据的位置,但是我们知道暴力的双重危害性,它在针对对方的命定的坏人的同时,也会反过来伤害到自己,因为春苗怎么能保证她永远正确,永远代表人民?那么将来会不会出现另一个反对者,把春苗再推翻下去?

  显然电影里提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它是在确定了人物的高尚的纯洁性的前提下,才能实施这样的乌托邦的理想,而人类的现实永远无法达到电影里的纯净度。春苗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只能说可想而不可求。电影只能说是满足了人们的一种幻想,电影里的角色完全没有个人私欲,而期待这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优良人物出现在生活中只能说是一种乌托邦。因此,电影里提出的浪漫可期的结果,在生活中并没有操作性。

  那么如何完成电影里春苗的善良的救助民众的行为?我想,这就是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了。此是政治命题,不作多说。

  从《春苗》的煽情方向来看,它选择了人类感情中最容易动人的部分:女人,孩子与老人。春苗代表着女人的群体,体现了女人的善良、温润与体贴。在影片开始时出现的春苗,当她低身下四地求告医院医生的时候,她微哈着腰,摆弄着局促的双手,此情此景,在我们今日的医院里可以说是那些弱势的民众最常见的动作。但是她遭遇到的是一次次人性的漠然,看到违背医务道德的医生的见死不救的残忍,她终于发出了一个女人的抗争。在影片中李秀明扮演的女人,并不是一个铁姑娘式的横冲直撞的类型的,而同时期出现的刘晓庆在《南海长城》中的虎虎生气的表演,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刘晓庆贯穿一身的冲击力。春苗在影片中开始的时候是隐忍的,含垢忍辱的,希望通过自己身为女人的柔情的付出,来挽回与拯救别人的生命,但她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痛苦对于女人来说显得更为强烈。在影片这样的背景铺陈下,我们似乎认可了春苗接下来的斗争。让女人身上爆发出暴力性质的勇敢,恰恰是一种最有效的煽情方式。

  影片的前半部分在揭露医院的漠然段落时,主要是通过医院对孩子见死不救来予以呈现的,一下子就把卫生院的人性的缺失坦露无遗。这个孩子是一对兄妹,影片开始部分,春苗把小妹送到医院,因为医院的冷漠,小妹死了,后来小妹的哥哥再次病发肺炎,医院拒不派人上门救治,连药物都拒绝提供,万般无奈的春苗不得不上山寻找草药,并用针灸治好了孩子的病。此处的治病原理可能有现实的真实性提供合理性,与影片下半部分用草药治好老人的腰病,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美化国粹的成份,但想来电影的原型应该不会使这些基础性的事实严重失真吧。

  对水昌伯的救治,构成了影片后半段文革新风貌的一个重点冲突段落,并且把春苗的张扬正义的动机激发得动人心魄。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春苗作为一个女人,在她的品性塑造中,集中了中国传统道德中这两个最动人的情感部分,使得她的人性情怀,得以淋漓地展现出来。

  李秀明的表演是直率的,甚至带有一种夸大的童话里主人公才有的大幅度的表情,这种表情,把人物溢于言表的喜怒哀乐展现得相当的完好,基本可以透视出一个相当透明而单纯的内心。她的那种委屈的表情,甚至有一点像秀兰邓波儿的那种娇气的味道。有时候,人物的简单透明,恰恰是一种形象的最高巅峰。毕竟,我们会觉得单纯是一种高纯度的美。

  08、3、2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春苗》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